27/10/2025
最近感受好深既係,教一班讀完GCSE嘅local學生maths,絕大部分人都係個底唔好,但一路以嚟只係谷佢要考嘅topic,嚟到我呢度,我幾乎係要由加減乘除開始重新教返
影片能代替書本嗎?
有朋友問,「知識型頻道」可以代替書本嗎?我已在聊天室說了我的想法:我認為不能。
用一個我二十年前年輕時讀教育文憑時學過,照本宣科的說法,人類的學習形式主流是「用眼看」「用耳聽」「自己做一次」,而且不同人的學習形態不一樣,像我屬於「自己做一次」的類型。只是看或者聽我是學不懂的,很多事情我都是親自去實踐過,而且差不多都是從挫敗中學習。因此我很少事情是一碰就懂,反而多數一開始做得很爛,慢慢才漸入佳境。
這不是根據「教的人」而是根據「學的人」的,你用最好的書本,給一個要用實習的人,他都是不會很有效。另外任何教育方式,通常都是包括了以上三種,也就是你去教人實習時,你也會叫他看與聽,不是實習就沒有了看與聽的。
而一個教學方式,如果包括了多種方式,通常是要你「全部都接受」才完整的。也就是說,比方說影片,你關掉聲音,或者不看畫面,你能學到的東西都是不完整的。所以一個教育方式用上越多的教學形式,反而對於被教育者要更專注,負擔更大。正如你在學校裡,你只是聽著教師說話不看黑板,你應該甚麼都看不到。而且通常越多種方式混合,學習的效率就越分散。
那你就可以看到「影片」跟「書本」不同的地方,影片是兩種方式,聽與看;書本是一種方式,看。對於用「看」的學習者來說,書本能夠讓他們專注地學習,不用被聲音分心。所以影片比較屬於是給聽的人學習的,如果畫面非看不可的話,可能還是不太好。
而且除了這三者之外,還有一點要注意的是,每人對每件事的學習節奏是不一樣的。同樣是說的,有些人需要很快聽完很多話,但有些人需要慢慢地重複講解;有些人看書很快,有些人要慢慢看;這跟個人的狀態,專注程度都有關。
而書本是可以掌握自己節奏的學習方式,影片卻是連續播的,也就是節奏是說的人決定的,而且他跟你畢竟不在現場,不會遷就你的節奏。因此如果他的節奏跟你不合,你不是覺得太慢了,就像很多人看劇集是用 2x 快轉一樣;就是他快到你跟不上,然後你就會漏了很多片段,也就是變成了碎片式的知識,知一點而忽略了另一些,而且搞錯了一些東西也不自覺。
要驗證一個學習方式是否有效,我認為最好的方式,是用來學數學。為何是數學呢?因為數學對「碎片式知識」特別嚴厲。
比方說你學歷史,那是可以很碎片的,你只要懂一點一部份,就算你不知道事情的全貌,也不知道其他知識,你也可以被說服得頭頭是道。覺得自己學到很多東西,然後還能說一些出來。至於被你忽視了忘了或誤解了的,你盡可以忘掉,也不影響你博學的形象。歷史是一種很容易令你以為自己懂的東西。同樣地,文學,哲學也一樣,都是一些你很難分得清你是否真的學懂的,特別是你懂背書時。
這是針對文組嗎?其實理科也一樣,比方說科學,科學是很嚴謹的,但「科普」其實與文組沒甚麼分別,就是一些冷知識,小知識。例如科普頻道會告訴你,多吃蛋白質少吃澱粉質比較不會胖,這是科普,他是錯嗎?他並不是錯的,但他並不是事情的全貌;科學也可以很碎片化,你就是不斷的知道一些雜七雜八的東西。使你有很多小知識。
但數學卻完全不同,數學這種事情是沒得碎片的,你必須有了基礎的知識,才能夠學會上面的知識,你不懂加減,難以掌握乘除;沒有乘除,就不懂得指數;不懂代數,就學不了多項式;你中間只要漏了一部份或誤解了一部份,你之後的都會聽不懂,學不成,算不對。若只是走馬看花式,聽一點不聽一點,概念沒清楚,就單純是錯誤,沒有「對一點」這回事。
那你想想,光靠看影片能學會數學嗎?我沒試過,我的數學就停留在大學與 Pure Maths 的層級,但我相信我不能,我必須一本數學書,哪怕我不是那種看書就懂的人,但還是必須的。重複的驗證自己想的有沒有錯,然後在習題中試算,實踐。
但我相信光靠影片去學習數學,對於大部份人來說都應該是很困難的事情。那其他知識也是相同的,只是數學更容易令你發現自己沒學成,而文學的知識,比較容易讓人誤會自己懂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