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ging at 52hz

Singing at 52hz Dare to be different
怪咖都有同路人

傳說在那遙遠的深海裡,有條唱着歌的藍鯨,由於聲音頻率達52hertz,較平常為高,有科學家認為沒有其他鯨魚會聽到牠,因此,牠被稱為「世界上最孤獨的鯨魚」,有人更曾發起眾籌要去尋找牠,但至今仍無法揭開牠的神秘面紗,見到牠的真面目。

我很喜歡這個故事。事實上,我們每一個都像寂寞藍鯨一樣,在茫茫人海裡,獨一無二地存在,既然如此,就舒心地、大聲地唱着自己的歌,因為總有聽得到你心聲的同類,會給你感應和支持。

世界其實比你認為的包容,比你相信的良善,比你想像的精彩。

而我就憑着這點信心,在無垠的訊息汪洋裡,靜靜的、緩慢的寫着、寫着,等待別人來應和。

如果你認為文字有價,想給我一點支持,請到Patreon。

新年伊始,沒心情看書,就宅在家看電視,一樣會遇到好故事。【照明商店】本來是韓國網上漫畫,由原作者姜草親自改編,他前一部作品【異能】我沒有看完,但這部去年年尾才推出的作品,我連續兩個下午就KO。起初以為是恐怖片,心裡有點毛毛,但隨着劇情發展,...
06/01/2025

新年伊始,沒心情看書,就宅在家看電視,一樣會遇到好故事。

【照明商店】本來是韓國網上漫畫,由原作者姜草親自改編,他前一部作品【異能】我沒有看完,但這部去年年尾才推出的作品,我連續兩個下午就KO。

起初以為是恐怖片,心裡有點毛毛,但隨着劇情發展,發現再奇怪的,都離不開人。難怪劇中角色重覆着:「還不是人生活的地方?」

【照明商店】所處的地方,其實是生死之間的空間,在這裡不是死了的人的靈魂,就是徘徊生死邊緣的,各有屬於自己的愛恨和遺憾。而【照明商店】裡的燈泡(光),就是徘徊生死的人必須憑着意志找到、可出生天的關鍵。至於生存意志,有時是從自己而來,但更多時候是依靠別人的無私和愛護。我喜歡作者把不同故事交纏的情節,當中不乏驚喜。(由於是好戲,所以不想劇透,有興趣的就去找來看看。)

此劇演員陣容強大,主角朱智勛和朴寶英分別飾演照明商店老闆和護士,都是生死界線的守護者。朱智勛從【宮(我的野蠻王妃)】出道,這次應該是放棄靚仔包袱、演得最細緻的一次。至於朴寶英,由精神病房(前年擔綱演出【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轉到ICU,出演護士越覺得心應手。另外發現一位亮眼的演員申銀秀,廿歲開外,但面對資深演員李姃垠,自在自然,很好看。

片尾埋着彩蛋伏線,期待後續作品。

“From cradle to grave, we are works in progress.” ~ David Eagleman, "The Brain: The Story of You"海豚一出生就懂得游泳,斑馬BB出生後45分鐘就...
21/08/2024

“From cradle to grave, we are works in progress.” ~ David Eagleman, "The Brain: The Story of You"

海豚一出生就懂得游泳,斑馬BB出生後45分鐘就會奔跑,因為牠們大腦內的「程式」早已寫好,自出母始就立刻可以運作起來。

但作為哺乳類動物一員的我們,腦袋卻大大不同,基因只寫了個大綱梗概,隨着原生家庭、文化、生活經歷不同,腦袋也在不斷改變,專家認為人類的腦袋要25年才成型,但往後的日子仍可按着不同經歷而改變,你可以因學習新語言或新技能,或者不同人生際遇,而令腦袋起變化。例如:的士司機越是在大倫敦巿內開車行走,腦內負責記憶的海馬體會不斷增大;熱衷演奏的音樂人,因為手指精細而密集的運動,負責的大腦區域也因而起了更多皺褶,愛因斯坦的腦袋足以證明;當然,疾病或意外都可以令大腦受損或改變,從而影響生活和脾性。

你是個怎樣的人,活過怎樣的人生,也許自己沒有察覺,但腦袋都一一記載下來。而且,因着先天和後天的不同因素,你我和你我天天頂着、約莫三磅的腦袋都是天地間獨一無二、總是在創造之中的神奇。

#​閱讀扎記

{書中自有好靈感}人對自己的認知 ≠ 別人認知的自己天天在鏡子裡看到的自己,跟別人見到的,剛好左右對調。從前讀過一些報導,你講話時聽到自己的聲音,由於經耳骨傳導,低頻多一點,所以聽起來豐厚一些。但別人聽到的,會比較薄和高音。結論是,你覺得自...
02/05/2024

{書中自有好靈感}人對自己的認知 ≠ 別人認知的自己

天天在鏡子裡看到的自己,跟別人見到的,剛好左右對調。

從前讀過一些報導,你講話時聽到自己的聲音,由於經耳骨傳導,低頻多一點,所以聽起來豐厚一些。但別人聽到的,會比較薄和高音。

結論是,你覺得自己樣子不漂亮、聲音又難聽,但人家可能覺得你樣樣俱佳。

"Mirror Meditation: The Power of Neuroscience and Self-Reflection to Overcome Self-Criticism, Gain Confidence, and See Yourself with Compassion" by Tara Well (2022)

帶着批判眼光重溯精神病學在美國的發展歷史 #剛剛開卷  #稍後詳談
18/04/2024

帶着批判眼光
重溯精神病學在美國的發展歷史

#剛剛開卷 #稍後詳談

手提電話裡保留着的一抹書香 #見山不是山
30/03/2024

手提電話裡保留着的一抹書香
#見山不是山

【你今年寫咗未?】近日來回郵局幾次,務求儘快把寫好的賀卡寄到海外去。聖誕新年是西方的大時大節。未到十二月,超級巿場、商場、書店、禮品店內就已經販賣各式各樣的賀卡和禮物,節日氣氛濃厚。話說世界上第一張聖誕卡(圖)誕生於1843年,發明者叫He...
12/12/2023

【你今年寫咗未?】

近日來回郵局幾次,務求儘快把寫好的賀卡寄到海外去。

聖誕新年是西方的大時大節。未到十二月,超級巿場、商場、書店、禮品店內就已經販賣各式各樣的賀卡和禮物,節日氣氛濃厚。

話說世界上第一張聖誕卡(圖)誕生於1843年,發明者叫Henry Cole (即倫敦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的創辦人)。身為英國社會名流,交遊廣闊,加上當時郵政局推出「一仙一封信」的推廣活動,所以新知舊友書信如雪片般紛至沓來,堆疊如山,令本來經已事務繁忙的他非常頭痛,因為不回覆信件在當時的社會是十分無禮的事。於是,他心生妙計,着設計師朋友J. C. Horsley繪製一張全家人舉杯祝酒的明信片,並寫上祝福語句,然後量產印製,他本人只需寫上收件者名字,附上親自簽名,就成為獨一無二的心意卡了。後來,他也把這張印製的明信片放售,儘管沒有成為大事業,但就開了先河。

聖誕賀咭成為一門產業,要到1915年。位於美國堪薩斯城一家由Hall姓兄弟開設的印刷公司印製了第一張4x6吋大小的節日賀卡,打開摺合的卡片,內裡有足夠書寫的空間,並且連同信封一併發售。據說因為人們既不想寫一封長長的信,但又覺得明信片不夠空間寫字,於是這全新格式就解決了用家的煩惱,成為受歡迎的商品。這家公司後來改名Hallmark,即現在全球知名的賀卡禮品店。

時至今天,聖誕新年賀卡的設計花樣百出,形狀大小不一,但最重要的是在散聚無常的日子裡,讓收件人從親筆手寫的祝福和問候裡,感受到有別於熒幕文字的温度,為冷冷冬日添上絲絲暖意。

#生活雜碎 #聖誕快樂 #解決需要 #開創產業

【關於52 赫茲】根據海洋生物學家的研究,藍鯨、長鬚鯨和座頭鯨都會發出聲音,用來與同類溝通,這些在海底內連綿不斷的低頻,有個很美麗的名稱叫「鯨歌」。而52 Hertz(赫茲)就是一首充滿傳奇的鯨歌。話說,冷戰結束後,美國海軍把在監聽海底活動...
25/11/2023

【關於52 赫茲】

根據海洋生物學家的研究,藍鯨、長鬚鯨和座頭鯨都會發出聲音,用來與同類溝通,這些在海底內連綿不斷的低頻,有個很美麗的名稱叫「鯨歌」。而52 Hertz(赫茲)就是一首充滿傳奇的鯨歌。

話說,冷戰結束後,美國海軍把在監聽海底活動(尤其前蘇聯潛艇)的網絡公開給海洋研究組織,當時學者William Watkins發現,在太平洋北部海底有一條鯨魚,自1989年起以52 赫茲發出聲音,但由於比一般藍鯨或長鬚鯨使用的頻率都高,認為同類可能無法與牠溝通,而監聽海底聲音的研究員,多年來總能斷斷續續在八月至十二月的太平洋海域聽到牠的聲音,卻沒有發現其他鯨魚用這個頻率來和應。《紐約時報》於2004年寫了篇以「全世界最孤獨的鯨魚」為題的報道,頓時引起全球無數人的共鳴和想像,成為人們恐怕孤獨終老、渴望被理解被愛的情感投射,觸發各地創作人的靈感。

美國導演Joshua Zeman拍攝的《The Loneliest Whale: In Search of 52 》於2021年公映,這是嘗試揭開52神秘面紗過程的紀錄片。雖然經過科研人員、以及拍攝隊伍的努力,但世人仍然無法一暏這條傳奇鯨魚的真面目,但至少發現一個可能:也許發出52 赫茲聲音的不只一條鯨魚、甚或是來自全新的鯨魚品種。

52傳奇和湛藍海洋提醒我們:世界仍然有許多東西等待着我們去探索,包括我們自己。

*話題叉開一下,由林夕填詞、樂隊Kolor的作品《52赫茲》(https://youtu.be/mqrvWRKuCyA?si=heju1r7FS7ENHta-),最近獲得《第21屆CASH金帆音樂獎》三項大奬,實至名歸。馮晞乾在自己專欄寫出對歌詞的理解:「堅持以自己的方式活着」,我也相信「怪咖都有同路人」!

#都巿傳奇 #孤獨感

【閱讀扎記 0016】 連鎖效應打開《超譯尼采》* 會讀到以下一段:「任何自我的行為都會成為其他行為、思想、決定的誘因,甚至產生莫大的影響。因此,不能小覷自我行為的影響力。自我行為所引發的結果,勢必會以某種形式與日後發生的事情產生關連性。就...
01/08/2023

【閱讀扎記 0016】 連鎖效應

打開《超譯尼采》* 會讀到以下一段:
「任何自我的行為都會成為其他行為、思想、決定的誘因,甚至產生莫大的影響。因此,不能小覷自我行為的影響力。自我行為所引發的結果,勢必會以某種形式與日後發生的事情產生關連性。就像過往人們的行為,或多或少會與現在發生的事情有所關連。所有行為或活動都是不死的,意即任何人的一個不起眼的行為,都是不死的。換句話說,你我都是永生的。」

文字寫得夠複雜了,其實意思不過就是你我微小的行為,影響所及可以是永恒;這就是所謂的「蝴蝶效應」—— 遠在千里外的蝴蝶拍翼,因為連鎖效應,可以引發地球另一邊的龍捲風。

這個道理在參觀Imperial War Museum時,好像得到印證:上世紀初,在薩拉熱窩的一粒子彈把整個歐洲捲入一場世界大戰;一戰結束,卻是導致二次大戰的遠因;二戰結束,全世界進入美蘇冷戰;1991年,冷戰隨着蘇聯解體結束,但新世界秩序有待重整,不同的地方時有戰爭…… 時至今日,無論你居於地球的哪個角落都受着上述的那一粒子彈影響。

所以,別小看自己,大家的所作所為其實環環緊扣,影響着後續發生的事情。由是推論,凡惡的固然不要作,善事再小都要去行,因為它們所引發的一切,足以改變世界。

*嚴格來說,《超譯尼采》作者不是尼采,而是白取春彥,他「從(尼采作品中)挑選反映現代人心靈層面的佳句短文,加以編纂成冊。」而所謂的超譯,不是直譯、也不是意譯,而是白取春彥按自己的理解來詮釋尼采的文句。這本書只能當作是心靈雞湯一類的零食,真正想了解尼采,還是要找嚴謹的原著翻譯來讀。

#閱讀扎記 #戰爭 #莫以善小而不為

“You don't know how to live until you learn how to die.” ~ Mitch Albom 《Tuesdays with Morrie》四月趕回家,五月中父親撒手人寰,六月舉行喪禮,七月確定...
27/07/2023

“You don't know how to live until you learn how to die.” ~ Mitch Albom 《Tuesdays with Morrie》

四月趕回家,五月中父親撒手人寰,六月舉行喪禮,七月確定安灰事宜,這四個月像一場龍捲風🌪️,吹得人暈頭轉向。

對我而言,今天一切圓滿,我可以放下心頭石,踩着安穩平靜的步伐回去,讓混亂的情緒沉澱,也好好回索父親出死入永生過程給我的啟發和教導。

#生死教育 #好好活着 #感謝天父恩典滿滿

Address

Hong Kong

Websit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Singing at 52hz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