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0/2025
炒樓炒到連累恒生,真係經典!
【香港品牌故事】從11人上環小銀號到香港四大銀行 恒生近百年史 滙豐千億私有化是60年一甲子循環?
滙豐(0005)提出以逾千億港元將恒生銀行(0011)私有化,震撼了香港金融市場。恒生將結束其長達53年的上市地位,不僅是資本市場的大事件,更將這個與港人共同成長的近百年品牌,推向歷史十字路口。
今次香港品牌故事,讓我們一同深入回顧恒生開業史,究竟恒生是如何從一個僅11名員工、在上環永樂街800平方呎舖位起家的小銀號,如一步步成為香港四大銀行之一,更倡議設立現時為人熟悉的恒生指數?滙豐千億私有化恒生,原來與60年前的一次世紀交易驚人吻合?
不起眼的11人小銀號 傳僅10萬資本起家
恒生銀行的故事始於大蕭條時期。1933年3月3日,恒生銀號由林炳炎、何善衡、梁植偉、盛春霖共同創立。恒生銀號最初設於上環永樂街,一間僅約800平方呎的舖位。據載,當時員工僅11人,實際資本只有10萬港元。而據指,何善衡當時僅出資1,000元,成為恒生銀號老闆之一。
恒生銀號最初以黃金買賣、外匯兌換服務為主。至50年代,恒生開拓銀行業務,更提供平民、貼近華人市場的服務。當時香港金融市場主要由英資銀行主導,恒生銀號的出現強調了在商業銀行之中的人情味,助不少製衣、玩具、塑膠等工廠老闆一臂之力。
正因如此,恒生在戰後迅速發展,到50年代全面轉型為商業銀行,業務由港島拓展至九龍,成為香港極具代表性的華資銀行。然而,命運的轉折點發生在1965年。
60年一甲子?1965年擠提危機滙豐救恒生
1965年,香港爆發銀行擠提危機,恒生面臨大量存款流失,陷入困境。在別無選擇之下,恒生管理層決定向滙豐求助。據傳,雙方在極短時間內達成協議,滙豐最終以5,100萬港元收購恒生51%股權,成為控股股東,成功阻止危機惡化。
雖然控股權易手,但恒生仍保留獨立品牌、管理層和分行網絡,繼續以貼近華人社群的風格運作。這使得恒生得以繼續壯大,並於1972年成功在港交所掛牌,成為戰後首間在港上市的銀行。
超越銀行:恒生指數與港股的「晴雨表」
談起恒生,不少人也會想到恒生指數(Hang Seng Index,恒指)。恒指於1969年推出,指最初是為了銀行內部參考而編制,其後才漸漸對外公佈。
自1969年11月24日,恒指正式向外發佈,迅速成為反映香港股票市場表現和經濟狀況的重要指標,被譽為港股「晴雨表」。恒指其後更發展出分類指數、期貨、期權等金融產品,奠定恒生在香港金融數據領域的權威地位。
千億私有化與「歷史循環」的終點?
時隔約60年,滙豐再次啟動對恒生的重大行動——千億私有化。這次交易將結束恒生長達半世紀的上市公司身份。儘管恒生將退市,但滙豐承諾持續視恒生為其核心子公司,保留品牌品牌獨立性。
恒生銀行由11人小銀號發展成為大銀行,兩度與滙豐產生世紀級的金融交集,每一次都深刻地影響了香港的金融版圖。恒生的上市史或許即將告一段落,但其留下的品牌價值、本土情懷,以及影響市場的恒生指數,將繼續在香港金融史上留下印記。
———————————————————
📣 請即 follow .io 發掘更多商業智慧 投資靈感 及 創業故事!
#滙豐千億私有化恒生 #金融界震撼彈 #滙豐 #恒生 #財經 #世紀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