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9/07/2025
【言志區投稿 |臨時庫存的今天】
▍臨時庫存落戶新蒲崗推「閱讀證」
▍結業潮下,經營一個「躺平但積極」的地區刊物圖書館
文:Bobo Choy(臨時庫存創辦人)
離開富德樓已有兩個多月,仍記得在「交吉」日前一兩天,拉着男友和友人合三人之力,把那一箱箱地區出版刊物由灣仔搬到新蒲崗,汗流浹背,搬落唐樓再搬上工廈,屈坐在貨車的途上,不其然想到獨資經營這個庫存至今,沒有錢賺(更是賠錢),又沒有聲勢浩大品牌應和粉絲團, 再走下去所為何事?
中學時期就讀理科,再挾着新聞專業本科出身的背景;到職途一直以來都是遊走於傳統新聞工作與文化藝術之間,也許成長和生活經歷間接養成了一種「跨界視覺」,在認識與接觸不同資訊和知識時,亦嘗試尋求當中的共同意義和價值。新聞專業講求中立持平與真確性,是為歷史寫下的初稿;但從百花齊放的地區出版中,我看到具生活化、有活力、創意和藝術性的表達,是歷史的再現與詮釋。如果新聞紀錄可以成為一個地方大歷史的註腳,那我相信這些來自民間,由不同背景的人和團體製作的出版物或紀錄,就是一個地方的小歷史,真實和具體呈現一方土水人的生活和精神面貌、文化底蘊,大小歷史並行不悖,更是展現和實踐一個地方獨特性的重要一環。
帶着這個想法,又乘着過去十幾年本港的社區項目熱,我一直接觸、收集到又做過不同地區出版物,個人乃至大機構和公司出版的都有,愈收愈多,亦逃過我經年的斷捨離習慣——皆因「呢啲揼咗搵/買唔返㗎」!後來漸漸儲到一個地步,有感自己收集起來孤芳自賞沒意思,何不好好分享出來,搞個「臨時庫存」,與大家一起迎接香港的新一頁,豐富這個新香港的質感。
然而,還未迎接到那個新,就來了另一個新——本地人外遊成假日新秩序。本地文化活動迎難而戰,不斷調整活動策略與期望,反觀「臨時庫存」好歹是個體規模,訪客更少不在話下,卻又能快速靈活變陣,躺平經營(多得富德樓的相宜租金),一於省人力物力和開放時間,只招呼有心預約的訪客。低度運作歡迎深度到訪及使用圖書資源,行得通,至少營運負擔上不至過重,輸少當贏,頂得到。特別感謝支持庫存的來客,可能明眼人都知這個庫存沒有金主,我不是富二亦只靠自己的收入維持庫存,(即使是有錢花的人也不會在香港衝去經營一家沒有書賣的圖書館吧)所以大家很多時都會購物支持,幫補燈油火蠟。
坦白說,我不是帶着一個「夢」的設定去經營庫存,是自覺現在香港社會「需要」、「值得擁有」這個庫存去做;而為了這個「需要」,我不必要付諸自己的所有去追求——更是先要滿足到自己的生活需要,才能支撐着另一個「需要」,就學着讓自己慢慢地、不會太辛苦地經營着這個庫存。它要做到的是盡可以存活久一點,而不是刹那的煙花。
也許就是這個躺平但積極的態度,搬出富德樓後,我還有一些心力和經濟能力繼續經營庫存。現地方的空間少了,沒以前般易到達,佈局沒以前般「骨子」,「OK沒問題,照做」 ;活動少了,暫時到訪人也少了,可用的人力資源也少了,「暫時都OK,盡做」 ⋯⋯唯一不變甚至是多了的就是館藏量。然後,我做了臨時庫存的網頁,增設購買「閱讀證」的到訪要求,提醒自己在找錢的工作以外,盡量多在網上做有關地區出版的分享——但若然眼瞓了,我還是會先倒頭大睡,因為先有了身心靈健康,才可以繼續留住庫存,才能有「對外開放」和「可以被傳閱使用」的功能。說到這,又聯想到當下的我們,無論是經營自己事業、職志、興趣或打工的,誰人又不是身處這種「盡頂盡做」的處境?而在這個「盡頂盡做」的庫存中,我持續不斷看到有新的經驗、知識和生產出現(新出版的地區刊物),身處這個膠着的地方,仍然有生命力與可能性能生產出來的。雖少但存在,更需要被看見、被使用和發揮。
農耕智慧,春播夏耕秋收冬藏。在當下變幻不定、已打亂了規矩和秩序的氣候下,昔日法門失效,會摸不着安身立命之處,就姑且當作進入一個未知終期的冰河,默默內收保存滋潤一粒種子的恰度養份,他日大地回春,冰雪解封成泉,種子落土而生。
臨時庫存
ig :
網頁:kongtemparchive.com
地址:九龍新蒲崗三祝街12-14號榮森工業第二大廈6樓 (須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