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志區

言志區 言志區推廣本地獨立出版,不定期舉辧分享會、導賞團⋯⋯

【言志區投稿 |臨時庫存的今天】▍臨時庫存落戶新蒲崗推「閱讀證」▍結業潮下,經營一個「躺平但積極」的地區刊物圖書館文:Bobo Choy(臨時庫存創辦人)離開富德樓已有兩個多月,仍記得在「交吉」日前一兩天,拉着男友和友人合三人之力,把那一箱...
09/07/2025

【言志區投稿 |臨時庫存的今天】

▍臨時庫存落戶新蒲崗推「閱讀證」
▍結業潮下,經營一個「躺平但積極」的地區刊物圖書館

文:Bobo Choy(臨時庫存創辦人)

離開富德樓已有兩個多月,仍記得在「交吉」日前一兩天,拉着男友和友人合三人之力,把那一箱箱地區出版刊物由灣仔搬到新蒲崗,汗流浹背,搬落唐樓再搬上工廈,屈坐在貨車的途上,不其然想到獨資經營這個庫存至今,沒有錢賺(更是賠錢),又沒有聲勢浩大品牌應和粉絲團, 再走下去所為何事?

中學時期就讀理科,再挾着新聞專業本科出身的背景;到職途一直以來都是遊走於傳統新聞工作與文化藝術之間,也許成長和生活經歷間接養成了一種「跨界視覺」,在認識與接觸不同資訊和知識時,亦嘗試尋求當中的共同意義和價值。新聞專業講求中立持平與真確性,是為歷史寫下的初稿;但從百花齊放的地區出版中,我看到具生活化、有活力、創意和藝術性的表達,是歷史的再現與詮釋。如果新聞紀錄可以成為一個地方大歷史的註腳,那我相信這些來自民間,由不同背景的人和團體製作的出版物或紀錄,就是一個地方的小歷史,真實和具體呈現一方土水人的生活和精神面貌、文化底蘊,大小歷史並行不悖,更是展現和實踐一個地方獨特性的重要一環。

帶着這個想法,又乘着過去十幾年本港的社區項目熱,我一直接觸、收集到又做過不同地區出版物,個人乃至大機構和公司出版的都有,愈收愈多,亦逃過我經年的斷捨離習慣——皆因「呢啲揼咗搵/買唔返㗎」!後來漸漸儲到一個地步,有感自己收集起來孤芳自賞沒意思,何不好好分享出來,搞個「臨時庫存」,與大家一起迎接香港的新一頁,豐富這個新香港的質感。

然而,還未迎接到那個新,就來了另一個新——本地人外遊成假日新秩序。本地文化活動迎難而戰,不斷調整活動策略與期望,反觀「臨時庫存」好歹是個體規模,訪客更少不在話下,卻又能快速靈活變陣,躺平經營(多得富德樓的相宜租金),一於省人力物力和開放時間,只招呼有心預約的訪客。低度運作歡迎深度到訪及使用圖書資源,行得通,至少營運負擔上不至過重,輸少當贏,頂得到。特別感謝支持庫存的來客,可能明眼人都知這個庫存沒有金主,我不是富二亦只靠自己的收入維持庫存,(即使是有錢花的人也不會在香港衝去經營一家沒有書賣的圖書館吧)所以大家很多時都會購物支持,幫補燈油火蠟。

坦白說,我不是帶着一個「夢」的設定去經營庫存,是自覺現在香港社會「需要」、「值得擁有」這個庫存去做;而為了這個「需要」,我不必要付諸自己的所有去追求——更是先要滿足到自己的生活需要,才能支撐着另一個「需要」,就學着讓自己慢慢地、不會太辛苦地經營着這個庫存。它要做到的是盡可以存活久一點,而不是刹那的煙花。

也許就是這個躺平但積極的態度,搬出富德樓後,我還有一些心力和經濟能力繼續經營庫存。現地方的空間少了,沒以前般易到達,佈局沒以前般「骨子」,「OK沒問題,照做」 ;活動少了,暫時到訪人也少了,可用的人力資源也少了,「暫時都OK,盡做」 ⋯⋯唯一不變甚至是多了的就是館藏量。然後,我做了臨時庫存的網頁,增設購買「閱讀證」的到訪要求,提醒自己在找錢的工作以外,盡量多在網上做有關地區出版的分享——但若然眼瞓了,我還是會先倒頭大睡,因為先有了身心靈健康,才可以繼續留住庫存,才能有「對外開放」和「可以被傳閱使用」的功能。說到這,又聯想到當下的我們,無論是經營自己事業、職志、興趣或打工的,誰人又不是身處這種「盡頂盡做」的處境?而在這個「盡頂盡做」的庫存中,我持續不斷看到有新的經驗、知識和生產出現(新出版的地區刊物),身處這個膠着的地方,仍然有生命力與可能性能生產出來的。雖少但存在,更需要被看見、被使用和發揮。

農耕智慧,春播夏耕秋收冬藏。在當下變幻不定、已打亂了規矩和秩序的氣候下,昔日法門失效,會摸不着安身立命之處,就姑且當作進入一個未知終期的冰河,默默內收保存滋潤一粒種子的恰度養份,他日大地回春,冰雪解封成泉,種子落土而生。

臨時庫存
ig :
網頁:kongtemparchive.com
地址:九龍新蒲崗三祝街12-14號榮森工業第二大廈6樓 (須預約)

【 #誌文化|誰說霓虹只配做招牌?爺孫雙劍合璧泡製「霓雄」展】 「這個展覽的名字叫『霓雄』,是以Superhero(超級英雄)做主題的霓虹燈藝術。這次的靈魂人物是我外公黃健華師傅,也是我的Hero(英雄)。」 「霓雄」展覽由年僅22歲的本地...
03/07/2025

【 #誌文化|誰說霓虹只配做招牌?爺孫雙劍合璧泡製「霓雄」展】

「這個展覽的名字叫『霓雄』,是以Superhero(超級英雄)做主題的霓虹燈藝術。這次的靈魂人物是我外公黃健華師傅,也是我的Hero(英雄)。」

「霓雄」展覽由年僅22歲的本地新晉藝術家盧浩天,與外公、資深霓虹工藝師黃健華合作,以超級英雄與超能力為靈感,製作出六組霓虹雕塑。每件作品受不同超能力或英雄蛻變時刻啟發,參加者能與展品互動,擺出姿勢、與作品拍照。

黃建華於1952年入行,從事霓虹業已73年,走過了霓虹招牌最輝煌的年代,「依家沒有啦,都拆了。如果跟現時的建築條例,做一個霓虹招牌要30萬至40萬。」不過,黃建華並沒有對行業感到氣餒,看見有不少年輕人想學習這門手藝,他都不吝嗇地傾囊相授。

這次,他與盧浩天的合作,亦是期望能把霓虹工藝以另一方式呈現及推廣。黃建華表示,製作藝術品與以往招牌製作不一樣,因為要做到立體的效果,所以會用到不同技巧,有不少年輕人跟在他門下,後來也自己製作出不同的藝術品。

盧浩天對霓虹工藝的傳承也有獨特的看法,「記得前天有一位女士參觀後跟我說,覺得霓虹燈就是要懷舊,但我告訴她,霓虹燈可以有不同的做法。年輕一代沒有看過霓虹招牌,你要他們怎樣懷舊?這種藝術品可以讓年輕人了解更多。」

日期:6月29日至7月7日
時間:12:00 - 20:00
地點:PMQ元創方

【 #香港職人 尖沙咀誠品展 <海洋來的職人>|不要等到消失才珍惜】廣東道的海運戲院落幕,伴隨著我們多年的回憶亦揮之不去⋯⋯不要等到消失才珍惜,我們更應該珍惜當下,欣賞眼前的美好。1959年,李小龍在尖沙咀碼頭與家人暫別,揚帆出海遠赴美國升...
03/07/2025

【 #香港職人 尖沙咀誠品展 <海洋來的職人>|不要等到消失才珍惜】

廣東道的海運戲院落幕,伴隨著我們多年的回憶亦揮之不去⋯⋯不要等到消失才珍惜,我們更應該珍惜當下,欣賞眼前的美好。

1959年,李小龍在尖沙咀碼頭與家人暫別,揚帆出海遠赴美國升讀高中,當時他花了逾一星期時間才抵達舊金山。上世紀五十、六十年代,尖沙咀和佐敦碼頭可謂是國際中轉站,外國人千里迢迢從海外抵達九龍碼頭上岸。經過舟車勞頓,油頭垢面的外來人落船必定要滿足溫飽,渡船街、廣東道一帶佈滿冰室、茶餐廳,奶茶講究,茶濃奶滑;經商之人,先敬羅衣後敬人,嘆杯奶茶之後匆匆「裝身」,置新裝亦修補舊衣,橫街窄巷修錶、修傘排檔林立,體現香港的節斂文化;剛抵步的遊人安定下來,當然沿著大花牌往大戲棚欣賞大戲。

海洋來的職人—— 招牌字體師、奶茶師、修鞋、修傘與旗袍縫匠,見證香港海洋經濟,體現香港中西合壁的游刃靈活精神。

「海洋來的職人」展覽
展覽日期:7月2日至31日
時間:11:00-22:00
地點:誠品生活尖沙咀店 尖沙咀梳士巴利道3號星光行3/F

合作夥伴:榮基花牌(香港)有限公司
策劃:誌 hk.feature 香港職人 Hong Kong Craftsman
場地支持:誠品香港 eslite

【#香港職人×過日辰— 兩代白鐵人好好過鐵活荃灣曾是工業重鎮,鋅鐵信箱、米缸、飯枱盤⋯⋯曾經我們的生活,處處是白鐵。隨著價廉產量高的塑膠製家品普及,鋅鐵家品漸漸被淘汰,現時白鐵多用於冷氣風喉,但一對白鐵師傅俞國強和余兆枬(Naam)依然用白...
01/07/2025

【#香港職人×過日辰— 兩代白鐵人好好過鐵活

荃灣曾是工業重鎮,鋅鐵信箱、米缸、飯枱盤⋯⋯曾經我們的生活,處處是白鐵。隨著價廉產量高的塑膠製家品普及,鋅鐵家品漸漸被淘汰,現時白鐵多用於冷氣風喉,但一對白鐵師傅俞國強和余兆枬(Naam)依然用白鐵設計生活品。俞師傅在舊有家品種類更新,設計新式信箱和坐椅;後者則努力創新,將白鐵製成咖啡炒豆機,亦結合激光技術,製成林林種種的白鐵字牌。

白鐵看似已遠離這座城市,但當攝影師走進荃灣楊屋道街市、唐樓與享和街後巷,重新發現白鐵仍然散落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其就地取材的靈活風格,生趣盎然。

「好好過鐵活」展覽放置兩師徒白鐵設計品,對照兩代人對白鐵的感覺,餐廳配以我們今日見到的白鐵「日常」。硬鐵,其實一直在包圍著我們的生活。

展品:白鐵工藝人俞國強、余兆枬
攝影:誌傳媒主編關震海

《誌 HK Feature》有關白鐵報道:https://ly.hkfture.com/smMAD



(註:俞國強與余兆枬的白鐵故事將刊載於《香港職人2.0》書籍當中)

展覽日期:2025年6月30日至8月22日
時間:時間:11:30-19:00
地址: 過日辰 荃灣享和街16號
製作單位:誌傳媒有限公司
場地支持:過日辰

【油麻地招牌導賞 —— 落地看招牌,招牌勿落地】周末看了一齣首映時已經要「告急」的香港電影《拼命三郎》。導演選取了砵蘭街作為電影開首的背景,落泊中年三郎哥流連在懷舊夜總會的招牌下替客人泊車,血汗、港式髒話與暴力交織下,濃濃的港味很快滲出來—...
23/06/2025

【油麻地招牌導賞 —— 落地看招牌,招牌勿落地】

周末看了一齣首映時已經要「告急」的香港電影《拼命三郎》。導演選取了砵蘭街作為電影開首的背景,落泊中年三郎哥流連在懷舊夜總會的招牌下替客人泊車,血汗、港式髒話與暴力交織下,濃濃的港味很快滲出來—— 一個回不了頭的老香港。(劇透到此)

周六李健明帶我們到油麻地、旺角認識香港招牌。舉頭望國寶級藝術家、書法家的題字,低頭欣賞若顯若現的曾灶財塗鴉。我們不難發現,這裡不只是一個老香港,處處有名人的真跡,香港係一個文化寶藏!

從小跟父親李威裝招牌的李健明帶我們遊歷20多個招牌,這個「職人」不單從店鋪歷史和藝術角度去看招牌,而是貼地的從維修、裝嵌的實用角度分析招牌的存亡;從名書法家的題字,說到香港招牌字的流派。到終站大安茶冰廳,我們總結香港招牌的精髓——實用為本,老闆為先。無論招牌的字順由左至右,還是右至左、大小,隨時代排版和閲讀習慣而變遷,最後還是跟從老闆的意思。如李健明兄所說:「招牌唯一標準,就是老闆OK!」

在奉行資本主義的香港,連神的喚召也是色彩斑斕;夜總會的招牌縱橫式立體發展;新式酒吧創作抵死對聯搶眼球。在旺角能夠存活過來的招牌,真係少啲創意都死。沿廣東道一帶保留著很多超過半世紀的招牌水泥字,隨時月飛逝,積塵反令它更立體。它被一個又一個新招牌蓋過,時代總算用了沉默和漠視去「保育」了它。

油旺過去經歷一輪「拆招牌」潮,拆去的老招牌被送到博物館,未來還要面對新發展,舊區的面貌將會大幅度消失。招牌落地,象徵死亡,趁它們還在,我們應該落地看它。

實地看招牌,也要入戲院看《拼命三郎》,支持港產片!支持三郎哥!

主編 關震海

李伯伯街頭書法復修計劃
香港職人 Hong Kong Craftsman
記者關震海
Taion_coffee_and_tea

【推介攝影展:超渡忘塵 The Vanishing Years】「輪迴塵間的人揮之不能徘徊來生的往生⋯⋯」瘟疫,是一場又一場的告別式。揮手別矣親友,眼前熟悉的景色又漸漸消失。留不低的,只能留影。資深攝影師Birdy留港充當「快門死神」,每次...
18/06/2025

【推介攝影展:超渡忘塵 The Vanishing Years】

「輪迴塵間的人揮之不能徘徊來生的往生⋯⋯」瘟疫,是一場又一場的告別式。揮手別矣親友,眼前熟悉的景色又漸漸消失。留不低的,只能留影。

資深攝影師Birdy留港充當「快門死神」,每次景色消失,他總會在場留影。在他按下快門的景色,今日都俱往矣。

Birdy說,本次展覽展示了過去五年間,疫情對這城吞噬的景象。這組照片主要聚焦由疫情首年 2020 年至 2025 年間消失的場景,記錄了 Post Covid 的人民景觀。觀賞照片,就如超渡已逝去的塵世往事⋯⋯

超渡忘塵 The Vanishing Years
日期:即日至6月29日
地點:Yrellag Gallery 13A Prince’s Terrace, Central

攝影師Birdy 座談會
日期:6月21日
地點:Yrellag Gallery 13A Prince’s Terrace, Central
時間: 5:00-6:30pm
報名:https://docs.google.com/forms/d/1B5TSy7Rl_qCWy5nAMC7gr9oEBxnk72EzMJHvoVmUjBw/viewform?edit_requested=true

尚餘少量名額,額滿即止!
05/06/2025

尚餘少量名額,額滿即止!

【香港職人×招牌字「李漢港楷」傳承人李健明|油麻地招牌導賞】
油麻地可謂是工具街,集結百年老船具鋪泗祥號、老刀莊、明生竹籠、東方神壇木器與永華臘味、雞記麻雀館等老字號。招牌的顏色、用料、字體、字風與字順,一撇一捺,也盡見當時的時代氣息。油麻地重建在即,「李漢港楷」傳承人李健明帶大家遊油麻地,從招牌字看社區變遷。

日期:6月21日(星期六)
時間:15:00-16:30
導賞:李健明
語言:廣東話
名額:20人
報名日期:由即日至6月16日(額滿即止)
收費:$250(導賞完結後,可到大安茶冰廳享用蛋撻餐一份)
報名:https://ly.hkfture.com/XhMgg
註:
1. 現凡參加油麻地招牌導賞活動,可獲贈「職人有聲X麥東記明信片」一張
2. 參加油麻地招牌導賞活動,均可以以優惠價$182(原價 $228)購入《香港職人》一書
3. 活動不設現場報名,請提早報名留位

【招牌字「李漢港楷」簡介】
早於半個世紀前,旺角街頭書法家檔蔚然成風,招牌製作公司均依賴書法家的真跡製作招牌。當年書法家李漢與招牌師傅李威一拍即合,李威將李漢的手稿安放於字體積梳機上,循字型切割招牌字。李威、李漢「雙李合璧」製作悅目醒神的招牌,令李漢雄渾有勁、一體成形的招牌字成為香港的街頭風景。九十年代中旬,李漢臨終時將全數墨寶送給李威一家保管,自此沒有音訊。

李威兒子李健明創辦的「耀華製作室」推出「李伯伯街頭書法復修計劃」,於2020年把李漢真跡進行電腦化的保育工程,至今已製成一套七千多字的「李漢港楷」,將李漢的招牌字重現眼前。

#香港職人 #區區有職人

【誌推介活動—— 《旅行的瞬間》Melo帶我們進入suzani刺繡的花花世界 】時裝設計師Melo的創作養分沿自她的旅行經歷,早年以遊記形式抒發旅途的所見所聞,隨著生命的轉變,喜愛獨處的她多了一位旅伴,生命從此不一樣。近年從事製衣手作,20...
31/05/2025

【誌推介活動—— 《旅行的瞬間》Melo帶我們進入suzani刺繡的花花世界 】

時裝設計師Melo的創作養分沿自她的旅行經歷,早年以遊記形式抒發旅途的所見所聞,隨著生命的轉變,喜愛獨處的她多了一位旅伴,生命從此不一樣。

近年從事製衣手作,2019年一次長途旅程中遇上烏茲別克的傳統刺繡suzani,是當地遊牧民族女性代代相傳的工藝。她受此啟發,回港後開始研習刺繡創作。

「2019年以前對刺繡真的是零興趣,一般見到的中式刺繡,追求象真,但suzani有種粗糙感,繪畫對象主要是大自然的東西,日月星辰和花花草草,圖案幾何化,創造性很大。當我進入烏茲別克的古城,整個城市都是suzani店鋪,好似進入入了花花世界。」Melo說。

新婚的Melo笑這次展覽充滿私心,她想用刺繡記錄2019年與伴侶的旅程,也將刺繡放在自己的作品之中,「想跟我的伴侶做一個記錄,也是一個表白」。每幅刺繡畫以風景背後的故事為取材標準,與Melo書寫的遊記散文並置展示,表達這些故事的意念和啟發,促發觀眾的共鳴與反思。

關於 Melo
著有《working holiday in Australia一個女生656天澳洲旅遊工作紀實》(2014年)。
2016年由時裝設計師轉型為製造者,創立手工品牌 Urban Camper,回收製衣業的布辦或碎料製作户外風格的服飾配件。2019年2至4月於清山塾成為Resident Maker,期間舉辦「車縫工作坊」、「布料分享日」及「重修衣裳」予公眾參與。

2020年起重投紙樣剪裁的專業研習,對造衫有一番新體會。2023年創立另一手工服品牌Granny Melo Homemade Closet,試圖將刺繡融入設計,以衣服分享對造衫的想法與品味。

展覽日期 | 2025年5月3日 - 6月15日(週五六日)
開放時間 | 週星期五 (4-7pm)、週末 (2-7pm);其他時間敬請預約
展覽地點 | Umami Culture Lab 灣仔軒尼詩道365號富德樓4樓
聯合策劃 | Melo、Umami Culture Lab
主視覺設計 | Melo
工作室贊助 | 艺鵠

【香港職人×大安茶冰廳 ——油麻地百年職人   #區區有職人】自《香港職人》出版以來,我們一直思考如何令讀者接近職人的技藝,讓工匠精神落地。今次有幸得到油麻地大安茶冰廳全力支持,在餐廳策劃一個小展覽——油麻地百年職人。.《香港職人》以口述歷...
27/05/2025

【香港職人×大安茶冰廳 ——油麻地百年職人  #區區有職人】
自《香港職人》出版以來,我們一直思考如何令讀者接近職人的技藝,讓工匠精神落地。今次有幸得到油麻地大安茶冰廳全力支持,在餐廳策劃一個小展覽——油麻地百年職人。

《香港職人》以口述歷史的形式記錄了25名匠人精神和故事,當中不少職人來自油麻地。今次 香港職人 Hong Kong Craftsman 聯乘 Taion_coffee_and_tea,在餐廳內展示六位紮根油麻地、佐敦的職人故事。以文字尋根溯源,展示他們的技藝和行業歷史,當中如船具老鋪泗祥號,祖傳四代人,至今已有逾百年歷史。

其他職人如手雕麻雀,一挑一刮見功架;竹籠老店,九旬匠人一生全神貫注做好竹籠;論針黹功,還看《花樣年華》旗袍一代宗師;欣賞唱功請進歌廳洗耳恭聽。油麻地百年職人,大隱於市,卧龍皆在此。

油旺重建在即,職人們奉上一生做好眼前的工藝,我們要好好認識他們。

香港職人×大安茶冰廳 ——油麻地百年職人
展覽日期:由即日起至7月17日
地點:大安茶冰廳 油麻地廣東道830地下

#香港職人 #區區有職人

【聾人題材電影—— 《 #不說話的愛》呈現的手語傳譯制度真實嗎?】早前閱讀《明報》一篇<反思健聽霸權 真‧聾人電影 打破無聲界限>報道,內文點出一個很重要的觀念——聾人電影與聾人主題電影的分別。近年電影界流行聾人主題電影,以健聽視角拍攝聾人...
25/05/2025

【聾人題材電影—— 《 #不說話的愛》呈現的手語傳譯制度真實嗎?】

早前閱讀《明報》一篇<反思健聽霸權 真‧聾人電影 打破無聲界限>報道,內文點出一個很重要的觀念——聾人電影與聾人主題電影的分別。

近年電影界流行聾人主題電影,以健聽視角拍攝聾人題材的電影。日本的電影/電視作品出產最多,香港僅一部《看我今天怎麼說》,美國最大迴響應是《CODA》。這些故事圍繞著聾人周遭遇到的不公平,描寫他們日常的掙扎。

至今,《惠子的凝視》仍是我的最愛,因為它夠真、夠平凡、夠安靜。

《不說話的愛》的片尾出現很多重慶的政府組織。簡言之,這是一齣黨全力支持的電影。電影促進共融主題,而為戲中執法者與司法部門在結局也是恍然大悟,合乎「八點半合家歡」的情節。合家歡還合家歡,電影中對執法者的鞭撻仍是有的。

電影開幕便是一場冤案,聾人扣上手扣,如何打手語?無知的警員還在盤問聾人被告,迫她簽紙同意罪名。這種情況在香港的刑事案件仍然是存在的。再者,至今探監時服刑中的聾人能否用手語?仍是一大疑問。

在《看不見的說話》談及內地聾人的章節中,內地司法上的手語傳譯制度比香港有彈性(頭盔:有彈性並不代表好),聾人一旦被調查,可透過聾校或福利機構中找手語傳譯到場協助。反觀香港司法與執法部門則必須在一份透明度極低的手語傳譯員名單中選出傳譯員,替被告傳譯。

由於司法上被認可的傳譯員全是兼職性質,政府被傳譯員「彈鐘」的機會很高。因此,警署和法庭並不容易即時找到傳譯員。聾人面對民事訴訟,在缺乏手語傳譯員的情況下,往往不清楚罪名便匆匆點頭認罪,有些聾人更因收不到發票而被通緝亦不自知,真實比電影更荒謬。

《不說話的愛》中的法庭戲很「理想」,電影結局說「破例」讓被告親友旁聽,亦設手語傳譯員即時傳譯,事實上是否如此?

電影歸電影,看過不同國家的聾人題材電影,香港和內地的導演傾向Close Up(近鏡)拍攝, 《不說話的愛》剪接節奏更是最快的一齣聾人題材電影,看得目眩又忍不住淚漣漣,真的要為中國劇情片鼓掌。

電影應該說故事的,不需要如實反映、控訴制度不公,但能喚起社會的關注固然是好的。希望中港兩地的法庭,有聾人的審訊,就該有手語傳譯或安排一個合乎他們表達的方法(或安排即時字幕)。

《看不見的說話》編輯關震海

【 #重建前留影——重見龍城.攝影展】九龍城舊區重建在即,科大人文學講師Birdy發起攝影計劃,選了15 間受影響的店舖,與科大同學們一起進行深入的採訪拍攝。在各散東西之前,來一次大合照。15間店舖名單 ——添財記 祟麟鞋業 嘉倫文具玩具精...
23/05/2025

【 #重建前留影——重見龍城.攝影展】

九龍城舊區重建在即,科大人文學講師Birdy發起攝影計劃,選了15 間受影響的店舖,與科大同學們一起進行深入的採訪拍攝。在各散東西之前,來一次大合照。

15間店舖名單 ——添財記 祟麟鞋業 嘉倫文具玩具精品 燦記路邊鷄飯店 Thai Hot 鄭喬嶽註冊中醫 源茂興記茶莊 陸建南註冊中醫 蘇記海味 啟華魚蛋公司 裕興汽車貿易公司 林記臘味家 美姿時裝 潮發 金城海味

策展人:Birdy Chu
展場 : 南角咖啡 . 九龍城南角道 3 號地下
展期 : 即日起至 7 月 18 日

【支持我們記錄下去!《香港職人》加印 各大書店有售】感謝各位對《香港職人》的支持!《香港職人》自2023年年底出版以來,我們舉辦了超過10場職人分享會,去年於大南街Parallel Space舉辦《中流砥柱》展覽,讓讀人可實體感受職人的技藝...
18/05/2025

【支持我們記錄下去!《香港職人》加印 各大書店有售】
感謝各位對《香港職人》的支持!《香港職人》自2023年年底出版以來,我們舉辦了超過10場職人分享會,去年於大南街Parallel Space舉辦《中流砥柱》展覽,讓讀人可實體感受職人的技藝。

「職人」這條路不會是句號,我們團隊正密鑼緊鼓籌備《香港職人2.0》,新一輯我們集中記錄新一代職人如何承先啟後,記錄香港匠人精神。讀者每買一本《香港職人》,也是對我們獨立出版的支持!

《香港職人》($228)已在各大書店有售。

|簡介|
在移民潮與三年疫情的洪流下,文字記錄總趕不上職人的消逝速度。《誌 HK FEATURE》花兩年時間詳盡記錄「香港職人」,記錄這三年間無聲消逝的老師傅與工廠、隨時代更新技藝的後人,在城市中努力求存被遺忘的老派職人⋯⋯他們面對迫遷、後繼無人、缺乏支援,不論是協義興繡莊林美倩、字體師李健明、蒸籠篾匠呂明,還有電影道具師及特技人,每一個職人緊守崗位在時代中掙扎,職人們體現了香港自強奮發求變的智慧與韌力。

全書記錄25名香港職人,分成「香港祭祀」/「香港開檔」/「香港味道」/「香港維修」/「香港電影」五部分,兩百多頁的精美插圖、攝影與訪問內容,記載了時代的光輝。香港職人,也就是我們的香港精神。

Address

Hong Kong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言志區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Business

Send a message to 言志區:

Share

言志區 since 2019

以專題為主的網絡媒體《誌》於2019年7月成立,四名全職記者關震海、王紀堯、陳卓斯、劉愛霞以言志區為工作基地,亦以此作培訓公民記者的中心。言志區結合書屋和放映的中心,每季舉辦電影節,結集年輕人的影片,記者跟大眾一起記錄,一起討論,一起欣賞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