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人員與社會發展文摘 Professionals and Society Development Digest

專業人員與社會發展文摘 Professionals and Society Development Digest 本刊宗旨是促進專業精神、知識、道德操守在社會發展上的作用和責任。本刊以電子形式在各個社交平台出版,歡迎投稿,文章內容只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刊立場。

https://youtu.be/rmSmXMgWYKc?si=2mpZnXGchlZ7YB-x
03/12/2024

https://youtu.be/rmSmXMgWYKc?si=2mpZnXGchlZ7YB-x

氣候變化是21世紀人類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全球氣溫上升、極端天氣頻發、海平面上升、生態系統失衡等問題已對地球的可持續發展構成威脅。這一問題的核心原因在於人類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氣,導致二....

29/05/2024

《異地退休》,林冠良,《專業人員與社會發展》2024年5月。

《異地退休》

對許多人來說,退休後遷移到其他地方生活是一個很有吸引力的選擇。事實上,在異地退休可以帶來許多好處,但同時也需要您謹慎地做好規劃和準備。

首先,在異地退休可以擺脫熟悉的生活環境, 開啟全新的生活體驗。不同的地理位置意味著不同的氣候、文化、飲食習慣等,這可以擺脫日常的固有思維模式,接觸新鮮事物,增添生活的樂趣和刺激感。例如,如果遷移到海邊城市,可以享受悠閒的海濱生活;如果選擇山區,則可以沉浸在大自然的寧靜之中。這樣的生活方式轉變對許多人來說都是一種難得的機會。

其次,在異地退休可以擺脫工作後的習慣性生活方式,重新規劃自己的時間和生活。很多人退休後發現自己並不習慣擁有大量的空閒時間,容易感到無所適從。而在異地生活,可以從頭開始建立全新的生活節奏和社交網絡也可以利用這個機會發展新的興趣愛好,結識當地的朋友,開啟積極互動的生活方式。

此外,在異地退休還可以帶來意外的財務收益。一些地區的生活成本較低, 省下一部分開支。再加上當地獨特的生活方式, 生活質量也可能得到提升。不過,在做出搬遷決定前,需要詳細評估所選地點的物價水平、稅收政策、醫療保障等因素,避免在財務上吃虧。

當然,在異地退休也有一些需要考慮的風險。首先是社交網絡的重建, 適應陌生環境可能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其次,如果家人和朋友都居住在原居地, 可能會感到孤獨和缺乏情感支持。再者,醫療保險和退休金的銜接也需要提前做好安排。

總的來說,在異地退休既有機遇也有挑戰,也未必適合所有人。需要提前做好充分的規劃和準備, 權衡利弊,並保持靈活的心態。只有這樣, 才能在異地享受到退休生活帶來的更多樂趣。
#智醒退休

27/05/2024

《更好享受退休生活》,林冠良,2024年5月

退休生活的開始意味著您終於擁有了自由支配時間的權利。然而,許多人在退休後卻感到迷失和沮喪,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好好利用這段時間。以下是一些建議,希望能幫助您充分享受退休生活。

首先,要調整心態。退休並不意味著您的人生就此結束,相反,這是一個嶄新的階段,您可以專注於自己一直想做的事情。不妨把退休視為一個機會,去探索自己的興趣愛好,發展新的技能,或者尋找一些富有意義的活動。不要害怕嘗試一些之前沒有時間去做的事情。

其次,要保持積極的生活作息。很多人退休後長時間待在家裡,缺乏規律的作息,這會影響身心健康。每天堅持一些基本的生活習慣,比如早起運動、養成閱讀的習慣、與朋友定期聚會等。這不僅有助於保持身心健康,也可以充實您的日常生活。

此外,要多與他人保持聯繫。退休後,您可能會失去一些工作上的社交網絡。這時可以積極參加一些社區活動,加入俱樂部或者志願組織,結交新朋友。保持社交活躍不僅可以擴大人際圈,還有利於您的心理健康。

最後,要合理規劃財務。退休後的生活費用是一個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需要審慎地管理退休基金和其他資產,確保能夠維持所需的生活水平。此外,也要為意外情況做好準備,比如醫療開支。可以尋求專業的財務建議,以規劃出一個能夠為將來財務安保障的退休生活方案。

總之,享受退休生活的關鍵在於積極主動,不斷探索,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只有這樣,您才能真正從這段人生的全新階段中獲得快樂和滿足感。

祝您退休生活愉快!

#智醒退休

21/05/2024

《退休人士的人際關係社交需求》,林冠良,《專業人員與社會發展文摘》2024年 4 月

摘要
退休生活的重要一環就是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和社交生活。根據發展心理學理論,人在不同生命階段都有不同的社交需求。本文將探討退休人士的人際關係社交需求,並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首先,我們將討論 艾瑞森(Erikson) 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中「自我完整感對絕望感」這一階段對退休人士的啟示。其次, 我們將分析勞拉·卡斯滕森 Carstensen's 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 Theory中「情感性社交目標取向」對退休人士的意義。而馬斯洛需求理論可以為我們深入理解長者社交生活提供有益的分析框架。最後,我們將根據上述理論提出一系列有效的解決方法,包括建立退休者社交小組、鼓勵參與志願服務、利用科技促進社交等。通過這些方法,退休人士能更好地滿足其人際關係社交需求,提高生活質量。

關鍵詞: #退休人士; #人際關係; #社交需求; #發展心理學

1.引言
退休生活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個人的人際關係和社交生活。人在不同生命階段都有不同的社交需求,這與發展心理學理論不謀而合。本文擬根據艾瑞森 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和卡斯滕森 Carstensen的情感性社交目標取向理論,探討退休人士的人際關係社交需求,並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

2.Erikson's 心理社會發展理論
艾瑞森 Erikson 提出人的心理社會發展經歷8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相應的心理社會任務需要完成。退休人士正處於第八階段「自我完整感對絕望感」。在這一階段,人們開始回顧自己的一生,評估自己是否過有意義和圓滿的人生。如果他們感到自己活得有意義,則會獲得自我完整感;反之,則會產生絕望感。

對於退休人士來說, 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非常重要,特別是到了「自我完整感對絕望感」,老年人會透過主觀的生活和所感受的人際關係的經驗去過渡這人生階段的任務。因為人際互動能夠幫助他們回顧和評價自己的一生,從而獲得自我完整感。相反,若缺乏人際互動, 他們很容易陷入孤獨和絕望的情緒中。因此, 退休人士應努力維持和發展各種人際關係, 如家庭關係、朋友關係、鄰里關係等, 豐富自己的社交生活。

3.卡斯滕森Carstensen's情感性社交目標取向理論
卡斯滕森 Carstensen 指出,人在不同年齡段有不同的社交目標取向。年輕人更關注知識和信息的獲取,喜歡擴大社交圈;而老年人則更傾向於尋求情感滿足,更看重親密關係。這種「情感性社交目標取向」在退休人士身上表現尤為明顯,在經歷過數十年的人生,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有一定的感受認知。

退休後, 人們不再受工作角色的束縛,有更多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家庭、朋友等親密關係中。他們更注重與親近的人建立深厚的情感聯繫,獲得情感支持和生活意義。而對於陌生人或不太熟悉的人,他們則往往興趣缺缺。因此,退休人士應重點發展家庭成員、老朋友等親密關係,並適當擴大社交圈,滿足自己的情感社交需求。

4. 馬斯洛提出,人類有五大基本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實現需求。這些需求是分層和相互關聯的,較低層的需求得到滿足後,個體會逐步轉向追求較高層的需求。個體受到內外部因素的影響,會不同程度地表現出這些需求。

4.1.生理和安全需求:對於長者來說,基本的生活所需,如住房、醫療、經濟保障等,是保證其生存和安全的前提。社交生活為長者提供物質和精神支持,有助於滿足這些基本需求。

4.2. 歸屬和愛的需求:退休後,長者常面臨社交圈縮小、家人朋友逐漸遠離的問題。積極參與社交活動,培養新的人際關係,有助於填補心理空虛,獲得歸属感和被愛感。

4.3.尊重需求:社交參與為長者提供自我價值的肯定和認同,增強自尊心,滿足他們的獲得他人尊重的需求。社交活動中的角色扮演和地位也能提高長者的自我尊重。

4.4.自我實現需求:一些社交活動,如學習、義工、娛樂等,有助於長者發掘自身潛能,不斷拓展自我,實現自我價值,滿足自我實現的需求。

以馬斯洛理論來說,退休初期:生理、安全需求較為穩定,社交活動較為頻繁,以培養新的人際關係為主,滿足歸属和尊重需求。中老年期:身體機能逐漸下降,更加關注醫療、照護等需求,社交圈較為固定。自我實現需求相對較強,體現在探索新興趣愛好等方面。高齡期:生理、安全需求更加突出,社交圈進一步收縮,偏好一些低強度、簡單的社交活動。自我實現需求相對減弱,歸屬和尊重需求仍是關鍵。

5.解決方案
根據以上分析,可以提出以下幾點解決方案,以幫助退休人士更好地滿足人際關係社交需求:

5.1 建立退休人士社交小組
鼓勵退休人士加入或組建各種社交小組,如棋藝俱樂部、園藝協會、讀書會等。這些小組能為退休人士提供定期的面對面交流機會,滿足他們的情感社交需求。同時,小組活動也有助於擴大退休人士的社交圈,結識新朋友。

5.2 鼓勵參與志願服務
退休人士可以積極參與各種志願服務活動,如關懷獨居老人、協助公益組織等。這不僅能讓他們發揮自身經驗和才能,獲得自我價值感,而且也能擴大社交網絡,結識志同道合的新朋友。

5.3 利用科技促進社交
隨著科技的發展,一些線上社交工具如視頻通話、在線論壇等越來越普及。退休人士可以利用這些工具,與遠在他鄉的家人朋友保持聯繫,甚至認識新的社交夥伴。同時,政府和社會組織也可以開發針對退休人士的線上社交平台,滿足他們的社交需求。

綜上所述,維護退休人士良好的人際關係和社交生活,對於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非常重要。長者在不同生命階段,其社交生活呈現階段性特點,反映了其需求結構的變化。因此,為滿足長者社交需求,需要因人而異,採取差異化的政策和服務措施。這裡提出的解決方案,如建立退休人士社交小組、鼓勵參與志願服務、利用科技促進社交等,都可以有效幫助退休人士滿足其人際關係社交需求,實現自我完整感,度過美好的退休生活。

#智醒退休 #退休心理

21/05/2024

《工會功能與參與趨勢》,林冠良,《專業人員與社會發展文摘》2024年5月

摘要
工會作為勞資雙方的橋梁,在維護勞工權益、促進勞資關係、推動技術進步以及維護社會公平等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本文在參考國際勞工組織(ILO)和相關學術文獻的基礎上,分析了上述工會的主要功能,並探討了當前工會參與率下降以及新興趨勢的原因。文章認為,工會需要不斷創新自身,以適應勞動市場的變革,同時積極參與社會治理,才能持續發揮作用,為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做出貢獻。

關鍵詞:工會功能;工會參與趨勢;勞資關係;社會公平

一、引言
工會作為代表勞工利益的重要組織,在現代社會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根據國際勞工組織(ILO)的研究,工會在維護勞工權益、促進勞資關係、推動技術進步以及維護社會公平等方面發揮著重要功能[1]。然而,近年來全球範圍內工會參與率呈現下降趨勢,這引發了學界和實務界的高度關注。

本文將在梳理工會主要功能的基礎上,探討當前工會參與趨勢的變化及其成因,並對工會的未來發展提出思考。希望能為進一步完善工會制度,促進勞資和諧,做出一定貢獻。

二、工會的主要功能

(一) 保護勞工權益
工會的核心功能是代表和維護勞工的合法權益。通過集體談判,工會與企業協商制定工資、工時、休假等勞動條件,確保勞工得到公平合理的待遇[2]。例如香港的強積金取消對沖、男士侍產假和法定假日的增加都是經由工會組織長期爭取的成果。同時,工會還會提供法律諮詢和協助,維護勞工在工作中免受歧視和剝削,創造一個更加公平正義的職場環境。

(二) 增進勞資關係
良好的勞資關係對企業的長遠發展至關重要。工會作為勞工和雇主之間的橋樑,可以促進雙方的溝通與協調,化解勞資之間的矛盾[3]。通過定期會議、意見交流等方式,工會幫助企業更好地瞭解和滿足員工需求,同時也令勞工更清楚企業經營狀況和發展方向,增進雙方的理解和信任。這有助於降低衝突,創造雙贏局面。然而在香港一些激進或有隱藏政治議程的工會團體,利用勞資事件激化矛盾以增加輿論曝光,獲取政治本錢,對於協助僱員解決問題或維護合理權益全無幫助。所以,用協商處理增進勞資關係才是雙贏策略。

(三) 協調技術應用有助進步
工會不僅關注勞動報酬,也關注員工的職業發展。他們與企業合作,為員工提供職業培訓和技能提升機會,幫助他們提高工作效率和競爭力[4]。同時,工會還會就新技術的應用提出建議,確保技術變革不會對員工造成不利影響。特別是新技術帶來新的工作方法、聘用形式和僱傭關係,往往對勞方不利,工會就這些問題與資方及政府,協助調研及推動能力技術的培訓。這有利於新技術的發展、企業提高生產力,增強市場競爭力。

(四)福利聯誼促進勞工團結
工會一個較為軟性的功能是促進僱員之間的友誼。工會可以透過組織社交活動,例如舉辦工會週年慶祝會、春節聯歡會等,增進員工之間的聯繫。定期的組織員工旅遊、運動比賽、文藝表演等活動, 增進員工交流。除了社交活動外,還可以建立線上線下的交流平台,設立員工交流論壇, 讓員工就工作、生活等話題進行交流互動。建立通訊網站或公眾號, 發佈員工動態、分享生活趣事。在社會福利和保障較低的時代或地方,工會提供的福利變成員工改善生活的來源,簡單的為員工提供生日、結婚、生育等禮金,表示關懷外,還有工會食堂、購物優惠、旅遊、醫療、或其他社交活動等,增進員工聯繫。

(五) 維護社會公平推動社會變革
工會的作用不僅限於企業內部,還會積極倡導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為弱勢群體爭取更多權利和福利[5]。此外,工會還會參與制定與勞工權益相關的法律法規,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在歷史上也有不少社會變革是因為社會公義未得到伸張而演變成由工會帶領的法律的修訂或制度的改變。這種社會參與有助於實現共同富裕,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三、工會參與趨勢及其成因

儘管工會發揮著重要功能,但近年來全球範圍內工會參與率呈現下降趨勢。根據ILO的數據,2000年至2018年,全球工會組織密度下降了近10個百分點,從2000年的12.6%降至2018年的10.1%[6]。

造成這一趨勢的主要原因包括:

(一) 經濟全球化和技術進步導致就業結構變化
經濟全球化和技術進步導致了就業結構的顯著變化,傳統制造業的衰落和服務業的崛起,以及靈活就業模式的興起,使得工會的傳統組織模式難以適應新情況[7]。

(二) 企業反工會策略
一些企業出於維護自身利益的考慮,會採取各種手段阻撓或者打壓工會的組織活動,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會的發展[8]。

(三) 法律法規環境的影響
不同國家在保護勞工組織權利方面的法律法規存在差異,這也影響了工會的參與水平。一些國家的法規限制較多,不利於工會的活動[9]。

但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趨勢,比如一些新興行業如科技、醫療等領域的員工開始組建工會,以維護自身權益。此外,隨著社會公平、環境保護等理念的興起,工會也開始將關注重點從經濟利益拓展到更廣泛的社會議題。數字技術的應用也為工會的組織動員提供了新的渠道[10]。

四、結語
面對當前工會參與率下降的趨勢,工會需要不斷創新自身,以適應不同行業、不同僱傭形式勞工的需求。同時,工會也要積極參與社會治理,發揮自身的獨特優勢,維護勞工權益,促進勞資關係,推動技術進步,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只有這樣,工會才能持續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工會 #工運

參考文獻:
[1] ILO. The role of trade unions in building a just and equitable society[R]. ILO, 2020.
[2] Freeman R B, Medoff J L. What Do Unions Do?[M]. Basic Books, 1984.
[3] Kaufman B E. The Global Evolution of Industrial Relations: Events, Ideas and the IIRA[M]. ILR Press, 2004.
[4] Compa L.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Workers' Rights[J]. Comparative Labor Law & Policy Journal, 2008, 30(1): 1-10.
[5] Teague P, Donaghey J. The life and death of Irish social partnership: lessons for social pacts[J]. Business History, 2009, 51(6): 857-878.
[6] ILO. ILOSTAT database[DB/OL]. 2020.
[7] Doellgast V, Sarmiento-Mirwaldt K, Benassi C. Contesting firm boundaries: Institutions, cost structures, and the politics of externalization[J]. ILR Review, 2016, 69(3): 551-578.
[8] Bronfenbrenner K. Uneasy

20/05/2024

《退休人士的身心靈需求:整合多元理論視角》,林冠良,《專業人員與社會發展文摘》,5月2024年。

退休是人生的重要轉折點,標誌著人們從職業生涯邁向新的生活階段。這個階段的身心靈需求是值得深入探討的重要課題。本文擬從多元理論視角出發,提出一個更加全面的分析框架,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滿足退休人士的需求。

一、自我決定理論:滿足三大基本心理需求

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指出,人有三大基本心理需求:自主性(autonomy)、勝任感(competence)和聯繫感(relatedness)(Ryan & Deci, 2000)。退休後,個人可能會面臨這些需求受到限制的挑戰。

工作角色的消失意味著自主性的減弱,人們可能感到生活缺乏目標和掌控力。工作場域中的勝任感也隨之消失,個人可能產生無助感和低自尊。同時,社交網絡的變化也可能導致聯繫感的降低,引發孤獨感和歸屬感缺失。

因此,在退休階段滿足這三大基本心理需求對於個人的身心健康至關重要。政府、社區等應提供適當支持,幫助退休人士重建自主性、勝任感和聯繫感,實現良好的心理適應。

二、生活歷程理論:適應新的生活歷程

生活歷程理論(Life Course Theory)指出,個體在不同生命階段面臨的挑戰是不同的(Settersten, 2003)。退休是人生嶄新的歷程,個人需要重新適應角色轉變、經濟狀況改變等。

角色轉變意味著工作身份的消失,可能導致生活缺乏目標和意義感。經濟狀況的改變也會帶來生活方式的調整,給日常生活帶來衝擊。這些新的生活歷程,需要個人和社會的共同調適。

個人層面需要積極調整心態,重新定義人生目標;社會層面則應提供必要的經濟保障、社會參與機會等支持,幫助退休人士更好地適應新的生活歷程。

三、成功老齡化模型:身心靈健康的關鍵

成功老齡化模型(Successful Aging Model)指出,維持身心靈的健康是實現成功老齡化的關鍵(Rowe & Kahn, 1997)。這不僅需要個人的積極參與,也需要社會的適當支持。

從個人層面看,退休人士需要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如定期體檢、適度運動、注重飲食營養等,維護身體健康。同時,他們也應該培養有益興趣愛好,如園藝療法、冥想等,發展積極的心理調適方式,增強心理韌性。此外,探索新的人生目標和意義,如關注家庭、參與社會服務等,也有助於精神層面的滿足。

從社會層面看,政府、社區等應為退休人士提供多元化的服務,如健康管理、心理輔導、社交活動等,滿足他們在身心靈各方面的需求,促進成功老齡化的實現。

綜上所述,本文從自我決定理論、生活歷程理論和成功老齡化模型三個視角,探討了退休人士的身心靈需求。可以看出,這些需求涵蓋自主性、勝任感、聯繫感等心理層面,也包括健康管理、心理調適和精神滿足等多元內容。滿足這些需求不僅需要個人的自我調整,也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這對於退休人士順利度過人生新階段、實現身心靈的充實和和諧至關重要。

#智醒退休

19/04/2024

林冠良
《專業人員與社會發展文摘》
《應付氣候變化的努力 (下)》
氣候變化是一個影響人類生存和社會永續的問題,很多學者和企業領導都明白這道理,國際社會也已經採取了一系列應對措施,但實現全球範圍內的溫室氣體排放減少和氣候變化仍然面臨許多挑戰。特別是一些國家的政策支持和是否真誠地去落實這些政策和措施。加上這些國家的政黨輪替和政治利益,往往把環保減排政策變成批鬥工具而不是真誠地為下一代謀幸福。 先撇開政治因素,這裡列出一些方法、措施和路徑可以做,再檢視在國際協議承諾情況和各國減碳的進程。

關鍵路徑和措施
下麵是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的一些關鍵路徑和措施:
1. 能源結構轉型:推動清潔能源的發展和利用,減少對化石能源的依賴。加大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和利用,如太陽能、風能、水能等,同時加強核能的安全和可持續發展。
2. 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控制:通過加強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的調控,控制化石能源的消費,逐步轉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的雙控制度。
3. 產業結構調整: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加快發展清潔生產技術和環保產業,減少高碳排放行業的比重,提高低碳產業的比重。
4.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強能源管理和技術創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減少能源浪費。
5. 加強科技創新:加大對低碳技術和創新的研發投入,推動技術進步和應用,提高低碳技術的成熟度和市場競爭力。
6. 加強國際合作:加強國際間的合作與交流,共同應對氣候變化挑戰。通過國際合作,分享經驗和技術,推動全球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的實現。

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

碳達峰和碳中和的目標是根據《巴黎協議》以及其他國際協議和承諾制定的。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協議和時間框架:

1. 巴黎協議:《巴黎協議》是一項全球性氣候協議,於2015年通過,旨在控制全球氣溫上升在2°C以內,力爭不超過1.5°C。協議要求各國提交自願的減排目標(國家貢獻)並定期審核和更新這些目標。協議還強調了碳中和的重要性,即確保溫室氣體排放量與移除量的平衡,以在本世紀中葉實現全球溫室氣體淨零排放。
2. 國家貢獻(NDCs):根據巴黎協議,各國提交自願的減排目標稱為國家貢獻(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NDCs)。這些目標包括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提高能源效率、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等。許多國家已經在其NDCs中設定了碳達峰和碳中和的目標。
3. 2050年碳中和目標:許多國家和地區已經宣佈或承諾在2050年之前實現碳中和。碳中和指的是在特定時間點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減至極低水準,並在需要的情況下將剩餘的排放量與移除量平衡。以下是一些已經宣佈碳中和目標的國家和地區的例子或承諾情況:
歐盟委員會提出了「歐洲綠色協議」,旨在於2050年實現歐盟的碳中和目標。該目標得到歐盟成員國的支持,並在2019年宣佈。
英國政府於2019年立法確立了205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這使英國成為第一個在法律上確立碳中和目標的主要經濟體。
瑞典政府計劃於2045年實現碳中和。該目標得到了跨黨派的支持,並在2017年成為法律。
冰島政府於2019年宣佈,該國將在2040年前實現碳中和。冰島利用其豐富的地熱和水力資源,已經實現了大部分能源的可再生。
新西蘭政府於2019年通過《零碳法案》,旨在於2050年實現碳中和。這意味著新西蘭將在2050年之前將溫室氣體排放減至極低水準。
加拿大政府於2021年宣佈,該國將於2050年實現碳中和。加拿大的碳中和目標還包括確保每十年減少目標的增加,以加快減排步伐。
日本政府已宣佈將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該目標得到了日本國內的支持,並將對該國的能源結構和經濟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新加坡政府已宣佈將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該國致力於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並推動可再生能源的發展。
澳大利亞政府目前正在制定碳中和目標。雖然該國尚未確定具體的時間表,但各州和領地已經設定了自己的碳中和目標。
韓國政府宣佈將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該國正在制定相關的政策和法規來實現這一目標,並推動可再生能源和清潔技術的發展。
印度政府尚未確定碳中和目標的具體時間表,但已表示將在未來實現碳中和。印度是全球第三大溫室氣體排放國,其碳中和目標將對全球減排努力產生重大影響。

然而世界的兩大經濟體 – 中國和美國的取態和行動對是否能達到碳中和目標最為關鍵。

美國在這議題上跳出跳入,在2017年特朗普政府退出《巴黎協議》,2021年拜登簽署行政命令重返《巴黎協定》,並在2030年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還會在2024年以前增加資助發展中國家的年度氣候變化款項。今年已經是2024年,美國的減排數據和資助如何到位尚未有具體報道。雖然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於2018年9月簽署了碳中和令,該州計劃在2045年前實現100%可再生能源供電,但具體執行的進度也未有公佈。

中國的努力和貢獻
中國政府的碳中和目標和行動將對全球減排努力產生重大影響。中國於2020年9月22日宣佈,努力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並在2030年之前達到碳排放峰值。2024 年兩會 報告中有 4 個綠色看點:
“新質生產力”是指以技術突破為主導,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徵的生產力。新質生產力的產業指向更加明確——要以顛覆性的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模式,包括數字經濟、人工智慧、生物製造、商業航太、低空經濟、量子計算、生命科學、綠色科技等等
碳達峰:能耗降幅受關注,2021年國務院發佈的《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行動方案中明確了三個能源和碳排放相關的目標——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能耗強度比2020年下降13.5%,碳排放強度比2020年下降18%。今年能耗強度的量化目標納入了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降低2.5%左右。天然氣相比煤炭碳排放較低,西方國家走的是先以天然氣替代煤炭再發展可再生能源的轉型路徑,但我們天然氣資源不足,不可能走西方的道路,而是一步到位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
綠色轉型和低碳發展: “提升碳排放統計核算核查能力”和“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被列為“碳達峰十大行動”的前兩位。2023年中國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最大亮點,體現在新能源及相關產業的加速發展上。2023年6月,中國風、光、水電總裝機突破13億千瓦,歷史性超過煤電裝機;截止2023年底,全球一半以上的電動車行駛在中國,總數達到2000萬輛。“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特別強調能源革命,旨在通過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相關產業,實現增長方式綠色轉型。
守住十年治理成果:在生態環境治理方面,對“空氣品質”的關注,再次出現在了政府工作報告裏。這可能與去年中國的空氣污染情況反彈有關。去年,中國在經歷連續十年的空氣品質好轉之後,全國 PM2.5 平均水準首次出現同比上升。包括北京在內的26個省會城市出現PM2.5濃度同比上升,全國有40%的城市PM2.5濃度超過國家標準 (35微克/立方米)。
2025年是各個國家履行《巴黎協定》,提交面向2035年的國家自主貢獻(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 簡稱NDCs)報告的時間節點。中國將在2025年年底之前披露和更新減排目標和碳排放數據。很快就看到其他國家對這承諾的表現。
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的目標是一個複雜而長期的過程,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以加速行動並實現氣候目標。這些人為的挑戰可能是由於政治利益問題,例如部分國家對於國際協議和承諾也會因選舉更換政黨,新政府也可以改變政策退出相關協議。又或者因為國內政治經濟問題,實行保護主義,對其他國家的節能減排產品進行抵制,令氣候變化目標更難達到。然而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是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目標,對於減緩全球變暖、保護生態環境,和人類生存具有重要意義,希望各國政治領袖明白並有能力去完成。

07/04/2024

應付氣候變化的努力 (上)

林冠良
2024年4月7日《專業人員與社會發展文摘》-《應付氣候變化的努力 (上)》

近年經常在新聞中聽到氣候變化、極端天氣、碳達峰等名詞,似乎好像和日常生活沾不上邊,但是這些概念卻是影響全人類的命運,誰也逃不掉,而每個人都有責任為地球的健康出一分力。以下就搜集了一些相關的資訊和大家分享,希望提高大眾對氣候變化問題的認識和世界各國政府正在做些什麼,更重要的是自己可以做些什麼。

氣候變化是指地球長期氣候模式的變化,大自然不是靜止狀態所以會因為自身的變化(例如地殼板塊移動) 和外力的衝擊( 例如殞石撞擊 )產生變化影響氣候系統。而近代的氣候變化主要由於人類活動,特別是工業革命後,大量使用化石能源和溫室氣體排放造成的變化。氣候變化對生態系統、社會經濟和人類健康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以下是氣候變化帶來的主要影響:

氣候變化的影響

1. 極端天氣事件:氣候變化導致極端天氣事件頻率和強度增加,包括風暴、洪水、乾旱、熱浪和暴雪等。例如香港在2018年的特大颱風山竹、在2023年,香港相繼受到超強颱風「蘇拉」和「海葵」的襲擊。這兩個颱風帶來了十號風球和黑色暴雨警告,更遇上數百年一遇的大暴雨等都對民生帶來不便和財產損失,這些極端天氣事件在外國可能更嚴重的導致生命傷亡和經濟問題, 例如在2022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和歐洲都經歷極端炎熱天氣,印度甚至連續多日錄得攝氏40度,造成多人中暑及人命傷亡個案,並對旅遊、漁農業和基礎設施造成長期的影響。

2. 海平面上升:全球氣溫升高導致冰川和極地冰層融化,進而導致海平面上升。根據國際氣候科學委員會(IPCC)的報告,自工業革命以來,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了約20厘米。預測顯示,到本世紀末,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可能在0.26米至0.77米之間,具體數值取決於溫室氣體排放的控制程度。更多研究表明,近年來海平面上升的速度正在加快。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簡稱NOAA)的數據,自1993年以來,全球海平面每年上升約3.3毫米,而在過去十年中,這個速度增加到每年約4.8毫米。海平面上升威脅到沿海地區的居民、生態系統和基礎設施,尤其是低窪地區和島嶼國家,導致人口遷移。此外,海平面上升還會對淡水資源、農業和生態系統產生負面影響。

3. 生物多樣性損失:氣候變化對生態系統造成威脅,導致物種滅絕和生態系統功能變化。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簡稱 IUCN)的數據,全球有超過3萬個物種正處於滅絕的風險之中,其中一部分原因可以歸因於氣候變化。溫度上升和極端天氣事件可能破壞棲息地,許多生物群落如森林、珊瑚礁和濕地都受到了嚴重的破壞。根據一項發表於《科學》雜誌的研究,全球約25%的陸地物種面臨生境損失的風險。並影響動植物的遷移、分佈變化和生活週期。這將對生態平衡、食物鏈和人類資源利用產生重大影響。

4. 農業和食品安全:氣候變化對農業產生直接和間接的影響。溫度升高、乾旱和洪水可能破壞農作物生產,影響全球糧食供應。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的數據,乾旱、洪災和極端天氣事件等氣候變化因素,對作物的生長和發育造成了不利影響,導致作物產量減少約1%,這對全球糧食安全產生了重大挑戰。世界銀行也指出超過40個國家在未來幾十年可能面臨嚴重的水資源短缺。氣候變化還可能導致農業病蟲害的變化,進一步威脅食品安全。

5. 健康風險:氣候變化對人類健康產生直接和間接的影響。極端高溫導致熱浪,增加熱中暑的風險。氣候變化還可能增加蚊媒傳播的疾病,如瘧疾和登革熱,這些疾病在較涼快的北方或寒帶地區較為少見,但由於氣溫上升及降雨,令在亞熱帶常見的蚊蟲媒介轉移至北方加上全球人口流動,病毒也容易廣泛傳播,間接增加健康風險。此外,氣候變化對空氣質素和飲用水供應產生影響,進一步影響人類健康。

6. 經濟影響:氣候變化對全球經濟產生重大影響。極端天氣事件令到停工停市、海平面上升可能導致基礎設施損壞,並對旅遊業、漁業和農業等行業造成直接損失,企業因極端天氣要停產或預防和補救的開支也會增加。此外,氣候變化還可能引發氣候難民和因風險增加令經濟不穩定,影響金融市場和投資。

國際社會的努力

科學界普遍認同氣候變化的主要趨勢和潛在風險,並呼籲全球共同合作應對這一全球性挑戰。為了應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國際社會正在努力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促進可持續發展和適應氣候變化。這包括推動清潔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源效率、保護森林和生物多樣性、開展氣候監測和預警系統以及制定相應的政策和法規。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應對措施:

1. 減排和能源轉型:許多國家已承諾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這包括促進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如太陽能和風能,並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一些國家還實施碳定價和排放交易制度,以促進減排。

2. 國際協議:《巴黎協議》是一項全球性的氣候協議,旨在控制全球溫度上升在2°C以內甚至1.5°C以內。該協議要求各國提交自願的減排目標(國家貢獻),並定期審核和更新這些目標。

3. 森林保護和森林再造:保護和恢復森林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關鍵。許多國家致力於減少森林砍伐,增加森林面積,並促進可持續林業管理。

4. 適應措施:為了應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國際社會正在推動適應措施,以提高社區和國家的抵抗力。這包括改善水資源管理、發展抗旱和抗洪措施、改善災害風險管理、推動氣候智能農業等。

5. 科技創新:許多國家和機構正在投資於氣候相關的科技創新,以開發更清潔和可持續的技術解決方案。這包括發展電動車輛、能源儲存技術、碳捕獲和儲存等。

6. 國際合作和援助:國際社會通過合作和援助來支持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這包括提供資金、技術轉移和能力建設等支持,以幫助這些國家實施減排和適應措施。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國際社會已經采取了一系列應對措施,但實現全球范圍內的溫室氣體排放減少和氣候變化適應仍然面臨許多挑戰。需要更多的合作和努力,以加速行動並實現氣候目標。這些人為的挑戰可能是由於政治利益問題,例如部分國家對於國際協議和承諾也會因選舉更換政黨,新政府也可以改變政策退出相關協議。又或者因為國內政治經濟問題,實行保護主義,對其他國家的節能減排產品進行抵制,令氣候變化目標更難達到。

歡迎引用,請註明出處
#氣候變化 #林冠良

第5期已經出版
20/06/2022

第5期已經出版

Volume 1, Issue No. 2 , 2021-12 #大灣區   #挑戰2022  #地產代理  #印花稅  #文摘  #專業
24/12/2021

Volume 1, Issue No. 2 , 2021-12

#大灣區 #挑戰2022 #地產代理
#印花稅 #文摘 #專業

創刊之言
05/10/2021

創刊之言

Address

Hong Kong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專業人員與社會發展文摘 Professionals and Society Development Digest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Business

Send a message to 專業人員與社會發展文摘 Professionals and Society Development Digest:

Share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