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tChing

StartChing StartChing 🌟 記錄你和我的追夢故事
StartChing小編學堂 🌟 社創基金培育項目
專訪:追夢者、創業家
服務:影片製作、社交媒體營銷、廣告文案

【 】因患癌切走多個器官,頑強創作活出最後精彩癌症令生命頓時出現變數,Ivy應有深刻體會。4年前被確診卵巢癌第4期,完成約9個月療程後,還以為打勝仗,怎料在短時間內復發,之後展開一段遙遙無期的治療,更因為抗藥性,需要不停更換藥物,至今仍處於...
10/04/2025

【 】因患癌切走多個器官,頑強創作活出最後精彩

癌症令生命頓時出現變數,Ivy應有深刻體會。4年前被確診卵巢癌第4期,完成約9個月療程後,還以為打勝仗,怎料在短時間內復發,之後展開一段遙遙無期的治療,更因為抗藥性,需要不停更換藥物,至今仍處於復發階段。但她一直相信生命的美好,患病期間仍不忘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包括藝術創作、旅行等,近日還舉辦藝術作品展。癌症拿走了Ivy多個器官、頭髮,⋯⋯卻無阻她對生命的追求。

💭「從來無問點解會係我患癌?」
一直以來葉穎瑜(Ivy)都相當注重健康,常做運動、食得健康、亦定期做身體檢查。怎料2021年突然胃脹、胃口差,求醫服藥不但沒有好轉,情況更惡化至呼吸不順。照肺後發現半邊肺積水,要立即送院。經詳細檢查,確診患上卵巢癌第4期,癌細胞已擴散到肺膜。

向來性格積極,因家族有癌症病史,她從來沒責怪上天不公,沒問過「為甚麼是我」,反而豁然面對治療,由9針化療,到進行一個長達10小時的手術,切走了子宮、卵巢、腹膜、大網膜、膽、脾、十二指腸和一截直腸。9個月完成所有療程,醫生宣布她康復,可如常生活,她亦於6月重返職場,只需服用口服標靶藥控制病情。

💭「醫生都未放棄,我點解要放棄?」
可惜在短短兩個月後,8月她在腰間摸到小硬塊,證實癌症復發,又要再做化療。但今次不像上次般順利,療程做了半年又半年,半年又半年……,現時仍處於復發階段,要定期接受治療。

「在過去這幾年,一次又一次的抗藥性,要不停換藥,已試過約10至12種,而每用一隻藥就少一隻藥,我都會擔心有一 天已經沒藥可用。」她坦言,面對如此反覆的病情,有時也有懷疑人生的一刻。「有次我問另一位醫生:『我係咪果頭近?』,對方叫我不要放棄:『你現在精神不錯,行得走得,血小板、白血球指數都不錯,你是很有資格繼續打這場仗。』其實每隻藥或許只可延長幾個月、半年的壽命,但現今醫學日新月異,說不定等到一隻新藥。醫生都沒有放棄為我物悉藥物,我又為何要放棄?」

💭「好想再去看看這個世界」
病苦無常,癌症治療可能連日常生活也大受影響,卻無阻Ivy繼續發掘生命中的樂趣與美好。由於胸口放了一個方便進行長期靜脈輸液或化療的「植入式輸液港」裝置Port,該處試過爆開,令她一直都不敢游水。「當傷口剛結焦,我決定貼上兩塊防水膠布,小心暢泳。那次落水真的很開心!」

另外,Ivy多次諮詢過醫生建議後,只要身體狀況許可便,就出發去旅行。患病期間她曾多次旅行,旅程中嘗試騎馬、爬獨木舟等。當中不可不提一次完成化療後的第3天,與丈夫飛往福崗遊玩。「那次的化療藥副作用不是很大,加上困在香港太耐了,我真的很想Take個break,好想再去看看這個世界發生的一切。」

💭「做展覽為大家送上祝福」
喜歡藝術創作的Ivy,患病期間曾參加多個由香港癌症基金會舉辦的藝術治療工作坊,聚焦在當下的創作,有助紓緩情緒壓力。有次更與丈夫一同參與相關活動,合力創作羊毛氈頸巾。Ivy幸福滿滿的說:「我們都珍而重之的看待那條頸巾,如果將來不在世,這會是一件很有紀念意義的禮物。」

最近她在該機構支持下,於4月14日至21日舉行個人作品展「Life is beautiful」,展出患病時所創作的畫作及陶瓷。當中有4幅分別描繪春、夏、秋、冬四季的畫作,內容正是Ivy與丈夫在這幾年間去旅行遇見的一些風景。「人生恍如四季而出現無限地轉變。癌症雖然是一個很大的難關,但日子總要過的,你可以選擇做一些令自己開心的事情。希望透過是次展覽,把這份平安帶給大家。」

💝【Life is beautiful.葉頴瑜藝術作品展】
日期:2025年4月14日至21日
時間:1:00pm-8:00pm
場地:Breathing Room(灣仔軒尼詩道99號彰顯大廈30樓)

🫂IVY分享會
時間:4月18日3:00pm-4:30pm

👉🏻展覽及分享會網上報名:bit.ly/4c5bdsO

文:Wendy .lai
編:肥妹記者 .insight
圖:

#香港癌症基金會 #免費癌症支援服務 #抗癌路上不孤單 #卵巢癌4期 #生命鬥士 #展覽 #藝術治療 #工作

【 】從小學萌生夢想赴日苦練漫畫,患抑鬱症靠畫走出陰霾人不能沒有夢想,但追夢不一定會成功,如何面對當中的苦與樂?漫畫家Yanai的經歷或許值得大家參考。早於中學已鎖定做漫畫家的夢想,中六後赴日攻讀漫畫專門學校。作品雖曾被改編為動畫,並在多個...
25/03/2025

【 】從小學萌生夢想赴日苦練漫畫,患抑鬱症靠畫走出陰霾
人不能沒有夢想,但追夢不一定會成功,如何面對當中的苦與樂?漫畫家Yanai的經歷或許值得大家參考。早於中學已鎖定做漫畫家的夢想,中六後赴日攻讀漫畫專門學校。作品雖曾被改編為動畫,並在多個電視台及網絡平台播放,但卻因多方面的壓力而患上抑鬱症。除接受適當治療外,她決定以畫畫撫平心靈的陰霾,並把追夢路上的起與伏,轉化成創作所需的一些養分。

🖌️中學鎖定畫漫畫為目標
Yanai小時候愛看日本漫畫,亦喜歡畫漫畫,小六時初次畫最基礎的四格漫畫,還「膽粗粗」於網上平台發表,怎料網民一致好評,當中包括平時最愛取笑她的哥哥。「佢一直都知我畫嘢,常取笑我嘅美少女戰士畫得很奇怪,但果次係第一次讚我畫得幾好!」
早於中學她已鎖定將來的發展方向。「當時有兩個想法。我好喜歡狗,屋企亦養狗,其中一個志願係獸醫。我讀理科,Maths最厲害,但Biology好廢,無可能做到獸醫,決定專注另一個志願,就係畫漫畫。」在成長路上,一直朝着漫畫之路邁進。

🖌️「唔畫嘢人好似少梗啲嘢咁。」
少不更事,誰不是天不怕地不怕?!她亦不例外,曾向天下出版社的少女漫畫雜誌《Comic fans》投稿一篇漫畫。之後更多次在本地以同人誌為主題的知名展銷會《Comic World香港》擺放攤位,雖然多是蝕本收場,但有機會做自己鍾意的事情,作品又被人欣賞,心靈感到相當富足!她亦在網上認識到一班志同道合的台灣人,當中有人在日本京都精華大學修讀漫畫課程,她決定跟隨,在港完成中六後,赴日升讀漫畫專門學校。在日讀書期間,主要學習漫畫基本技巧,如人體比例、透視技巧等,她很珍惜這個重新學習基礎知識的機會。更重要的是,每天都做着自己喜歡的東西。「當時真係好開心,仲Feel到自己嘅進步。如果有日唔畫過嘢,人好似少梗啲嘢咁。」

🖌️作品動畫化卻引致抑鬱
日本讀書期間,作品雖有幸勇奪一個小奬項,但一個外地人要在日本當全職漫畫家絕非易事,所以畢業後,她選擇回港一邊畫畫一邊打散工。當時認識一些台灣漫畫創作圈內人,作品《實驗品家庭》經朋友介紹下,獲漫畫創作品牌「日更計劃」進行連載,之後更改編成動畫,在日本東京MX、JCOM、ATX等電視台播放,並由日本當紅聲優配音。騰訊視頻及嗶哩嗶哩則播映大陸配音版。

作品能在日本製成電視動畫,全世界都覺得她應該要開心,但她卻有相反的感受。「我覺得自己嘅漫畫之所以動畫化,主要係運氣、緣分等原因,實力反而係其次,所以我一啲都唔開心!同時亦加劇咗一種孤獨感,因為全世界好似無人明白我諗梗乜。」

🖌️追夢過程浮沉但仍堅持
畫畫令她陷入抑鬱症的漩渦中,也是把她從抑鬱困局中拯救過來的「妙藥」。「我咁鍾意畫畫,但喺日本出道唔到要返香港,我好唔開心,亦好驚自己無得再畫。醫生知道我鍾意畫畫,亦鼓勵我不如用畫畫嚟紓緩情緒。呢件事就證明到自己真係好喜歡畫畫。」
幾年前她以漫畫剖白這段抑鬱症的經歷,自資成漫畫《自口》,並於香港網絡文學及漫畫連載平台「Penana」發表。後來平台負責人把該作品給非凡出版,Yanai重新再修定印刷成實體書。經過幾年的治療,現時病情尚算控制得好。
Yanai坦言,作品在亞洲各平台累積的點擊率不錯,但追夢的過程起起伏伏,收入不理想,但她仍會堅持下去。「不時有人搵我畫嘢,唯有抱著住希望,希望之後會有更好嘅發展。浮浮沉沉嘅人生經驗,我覺得可以視為創作上需要嘅要素,成為作品嘅一部分。」

文:Wendy .lai
編:肥妹記者@fatgirl.insight
圖:Barking Papers、非凡出版

Barking Papers 非凡出版
#香港 #香港人 #漫畫 #漫畫家 #人物故事 #非凡出版

【 】助吞嚥困難人士重拾尊嚴 軟餐女俠:讓每一口都是幸福!想像一下,如果你所吃的每一樣食物都是一種單調無味的糊狀物,沒有顏色和形狀。對於吞嚥困難的人來說,這就是他們每天的現實。社企「軟餐俠(The Project Futurus)」創辦人Q...
05/03/2025

【 】助吞嚥困難人士重拾尊嚴 軟餐女俠:讓每一口都是幸福!

想像一下,如果你所吃的每一樣食物都是一種單調無味的糊狀物,沒有顏色和形狀。對於吞嚥困難的人來說,這就是他們每天的現實。

社企「軟餐俠(The Project Futurus)」創辦人Queenie分享創辦Captain Softmeal的初心:「我們的目標不僅是提供食物,更希望透過美味的餐點,讓吞嚥困難人士感受到生活的幸福。」

這位「軟餐女俠」憶述,自己曾見證過熱愛美食的婆婆飽受吞嚥困難之苦,失去飲食的樂趣和意願,令她更加堅定了投入社會福利的決心。

因此,在2019年,她成立了樂齡社企軟餐俠,推動安老創新,構建可持續服務模式,冀藉此讓長者重拾美食的意義。

🍵重拾茶樓的溫馨回憶

軟餐俠的理念不僅停留在餐桌之上,更向社區的每個角落延伸。

Queenie透過「流動五感大茶樓」活動,將懷舊的飲茶文化帶入安老院舍,一班學員更化身茶樓的夥計,為老友記奉上籠籠精緻的點心。至今已舉辦136場,服務超過4000位有老退化症和吞咽困難的長者等有需要人士。

至今已舉辦了188場的「流動五感大茶樓」,Queenie回憶每次活動中,長者們都展現出燦爛的笑容,甚至有些激動地抱著她落淚,感激她帶來色香味俱全的美食,重新找回用餐的樂趣,「食物是文化的連結,把人群聚在一起。」

Queenie強調,這些活動不僅讓她更深入了解老年人的需求和故事,讓長者感受到溫暖,更提升參與者對老齡化的正面認識。

👐🏻 創新與愛心的持續旅程

Queenie將持續關注吞嚥困難人士的需求,更計劃在2025年為嚴重殘疾及弱智人士舉辦25場獨具匠心的「流住好時光」活動,專為這些人士準備生日派對,促進社會共融。「到時希望邀請青少年和學生加入,讓吞嚥困難人士感受到關愛,更希望增強青年人對這一群體的理解,營造出更加友善的社會環境。」

Queenie深信,每一個小小的改變,最終都將匯聚成改善整個社會的力量。「我的願景是建立一個讓每位吞嚥困難人士都能享受到尊嚴與幸福的社會,讓每一口食物都成為生命中美好的體驗。」

文:走甜記者
圖:軟餐俠

#軟餐

【 】Culture X AI 2024-2025:靳埭強與本地時裝設計師展現藝術科技新願景人工智能正在改變設計行業!如果你是藝術和科技的愛好者,不要錯過這個重要展覽。國際級設計大師靳埭強博士首次與五位本地時裝設計師及AiDLab攜手合作,...
19/01/2025

【 】Culture X AI 2024-2025:靳埭強與本地時裝設計師展現藝術科技新願景

人工智能正在改變設計行業!如果你是藝術和科技的愛好者,不要錯過這個重要展覽。國際級設計大師靳埭強博士首次與五位本地時裝設計師及AiDLab攜手合作,將於本月20日至27日在香港科學園舉行一場結合藝術與科技的創新展覽,費用全免!

今次展覽最矚目是10套由本地時裝設計師Derek Chan、Wilson Choi、Tak Lee、Sophia XinLi和Aries Sin創作的時裝傑作。每位設計師以靳叔不同創作時期為靈感,透過AiDLab研發的AiDA系統,將藝術元素轉化成當代時裝作品,作品更曾在倫敦及巴黎展出呢!

想親身體驗科技如何改變時尚界?展場設有全球首創的人工智能光纖布系統,只要揮手或觸摸,織物就會即時變換顏色。展場另設AiLoupe創新智能設計系統,配備專業的感官材料庫,能精確辨識和分類各類材料特性,為設計師提供更多創作靈感,讓你感受科技如何為生活帶來改變!

展場必看重點:
1️⃣ 靳叔 x 五位時裝設計師的跨代創新合作
2️⃣ 會變色的互動光纖布系統
3️⃣ AI智能材料分析系統 – AiLoupe創新智能設計系統

【展覽資訊】
日期:2025年1月20至27日
時間:上午10時至下午6時
地點:香港科學園中庭長廊
費用:免費入場

想親身體驗藝術與科技的完美結合?記得mark定時間!

#靳埭強 #香港設計 #展覽推介 #免費展覽

謝謝報導🥰🥰🥰
13/01/2025

謝謝報導🥰🥰🥰

本月初,近 60 名青年與企業家聚首一堂,一同參與「小編學堂 X 香港隱世打卡之旅」,遠眺香港最古老的鬼手岩,登上標誌性的紅石門。這場別開生面的本地遊活動,正是「StartChing小編學堂」本年度的畢業禮,見證著一班青年....

謝謝報導~
05/01/2025

謝謝報導~

感謝HKET報導「小編學堂 X 香港隱世打卡之旅」及小編學堂受惠學生Pat的故事!🫰🥰👉bit.ly/41UtEgE

---------------------------
Follow小編學堂嘅動向👉🏻 .academy
了解更多🔎: bit.ly/StartChing_Academy
社創基金培育項目簡介🌟:bit.ly/41UsEJq

如果你都想訂製社交媒體訓練課程,歡迎查詢:
Whatsapp 5319 5739
Email:[email protected]

#小編學堂 #我要做小編 #社創 #社創基金 #訓練 #課程 #短期課程 #社企 #學校 #中小企 #教育 #香港 #小編課程 #媒體 #多媒體 #多媒體製作 #導師 #學生 #學生興趣班 #興趣班 #政府撥款 #創新園 #培育及支援

【  】本地劇團拒絕定義藝術 做一舊隨心又自由的飯團本地藝術創作團隊「一舊飯團」名字由來有點即興,也有點隨便。只是在一次義演中團隊需要一個名字,剛好朋友中有一位長期處於遊魂狀態,但又沒有甚記自己正在做什麼,就像「一舊飯」一樣。想著「平凡的幾...
30/12/2024

【 】本地劇團拒絕定義藝術 做一舊隨心又自由的飯團

本地藝術創作團隊「一舊飯團」名字由來有點即興,也有點隨便。只是在一次義演中團隊需要一個名字,剛好朋友中有一位長期處於遊魂狀態,但又沒有甚記自己正在做什麼,就像「一舊飯」一樣。

想著「平凡的幾舊飯團也有力量去幫助別人、去發夢」,「一舊飯團」便油然而生。於。作為其中「一舊飯」的林珍真表示,這個有趣的名字經常提醒著自己那天是如何開始這段旅程,當天的自己也不過像「一舊飯」一樣,只是想讓朋友開心,便開展了自己的第一套作品。

🍙「不只是話劇團!」

林珍真認為藝術有很多種呈現的形式,當中有著無窮的可能性,正如當初的獨腳戲一樣,只因「直覺要做一件特別的事」,在沒有特別的想法下隨心創作出來。

後來因著朋友的失戀,她為了鼓勵好友又再創作出一齣以「快樂」為主題的短劇,與朋友們一起度過情人節。不曾料到活動結束過後居然收到「這是我過得最開心的一個情人節」的反饋,這令她覺得這件事很有意義,於是翌年的情人節「加碼」創作出兩小時版本的劇目。

🍙「不要框死自己」

「一舊飯團」創作的項目基本上都是看當下的她想要嘗試些什麼,又或者當中的意義是什麼。「我是一個『 著重意義多於計劃』 的人,認為生活全然被定義是一件很沉悶的事,因此我不願意『框死』自己,亦從來不會刻意去定義自己的作品是什麼,因為我心目中的創作,就是不論形式的創作!」

在創作劇本時,她不會刻意地構思一些特別誇張的情節,而是主要是從身邊人或自身的感受與經歷去出發,故事的內容都很生活化、很平凡可能,但在平凡之下,往往隱藏著不同人的處世哲學與生活智慧。

她的劇目都是在回應當下發生的事情,作品的獨特性相當強,主要視乎自己和成員當時所面對的處境,並從中捕捉某些情感和看法。「 弊端是劇目的重演性不高,隨著環境的轉變,有些情感與共鳴只能在當刻展現,錯過了就不是那麼一回事。」

劇團的群戲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劇本是由演員們共同創作的。起初的劇本只有一個大概的脈絡,但隨著彩排時的碰撞與交談,劇本的最終模樣才會被確立。

常規的排戲方式固然有自己的樂趣,但林珍真顯然更享受這種創作模式。「在這樣的表演當中,往往能夠展示出演員的自身想法,大家都有自己想表達的內容。」

有時候,除了觀眾與演員的對話,在作品當中也能見到演員與角色之間的對話。林憶述,《她們的安妮日記》創作時期正值疫情和社會動盪之時,當時不單是自己,整個團隊都有著很多的情感想要表達。雖然多次想過放棄,但她認為團隊需要一個「出口」,而劇中的「安妮」正好能夠與當刻的她們對話。這同樣是一個很好的起點,能夠藉著角色之口,去排解當時難以直述的情感。

🍙角色是一面模糊的鏡子

林珍真坦言,「自己的人生並沒有什麼大起大跌,過得頗為安穩」。當初創作有關遺憾的劇目時,曾經收到觀眾的反映,認為劇中角色比起自己「也不是很可憐」,更讓她提醒自己,在人生經驗方面,身邊很多人都有著更為複雜和崎嶇的經歷。

在了解不同角色的經歷時,就好像從她們的角度活出一次她們的人生。在演繹抱有遺憾的角色們時,她表示:「我在成為她們的那幾天都已經感到很疲倦了,但這卻是她們的人生,每天都在繼續這樣的生活,每一次演繹的途中,我都會思考自己處於那個情境下,又會如何去看待人生。」

「在你扮演的角色當中永遠有一部分的自己」,林是這樣相信的。

因此,每次在演繹角色的時候,她都會去尋找那部分的自己。「人從來都不是單調的,他們往往都是由很多事情拼湊出來的。在角色當中,存在著你從來沒有發現過的自己。」

於她而言,角色的演繹能夠拓展自己潛在的性格或觀點;透過角色,新的視點總會出現。角色是一面未必清楚的鏡子,但只要站在鏡子前,所有過往被隱藏、被忽視的部分就會浮現,會發現「原來我身上也有這樣的部分」。

🍙「空空的自己」

台上的林珍真總是很「空」,因為她要先倒空自己才能夠有位置去接受角色。她在演戲時很少設計固定的表演,比起設計,她更傾向於了解角色大概的性格以後,再在台上呈現出來。「在上台以前,我會欣然接受踏出去之後發生的所有事情;在上台過後,台上無論發生甚麼,我都會將決定權交給角色。」

藝術性和大眾化相互角力,在很長的時間一直拉扯著她,一句「到底想成為guru還是artist」成為久久地困著她的問題。,但林珍真不願意割捨任何一種身分,她在創作的旅途中,一直尋找兩者之間的平衡,尋找「只有林珍真才能做到的風格」。

她認為,每個人在藝術世界裏都有自己的位置,不必一味追求極致的藝術性,相較之下,她更願意創作一些面向大眾的作品,但同時留有「可接受程度的抽象與難度」,這就是她所尋求的、屬於自己的位置。

文:
編:
圖:

#一舊飯糰

【  】修復還是換新?復修辦館將repair café概念引至香港 假使家中某樣電器壞了,你的選擇會是什麼?是想辦法修好還是直接乾脆地買新的把舊的替換掉?你又何曾留意過商場中存在過修復電器的攤檔?在當今過度消費文化盛行的時代,於2022年創...
05/12/2024

【 】修復還是換新?復修辦館將repair café概念引至香港

假使家中某樣電器壞了,你的選擇會是什麼?是想辦法修好還是直接乾脆地買新的把舊的替換掉?你又何曾留意過商場中存在過修復電器的攤檔?在當今過度消費文化盛行的時代,於2022年創立的復修辦館正在用自己的努力讓舊物在被「拋棄」、「回收」以外的另一選項:「修復」,帶到更為廣闊的大眾視線前。

🔩復修辦館的起源
令Jacky創立復修辦館的源頭,要追溯到2017年。當時他的朋友正從事環保行業,在機緣巧合下,當年與朋友一同前往年宵,在結束過後收拾有用的物資。Jacky被當時眼見的場景所震撼,因為「有很多東西例如帳篷,桌椅甚至一些(年宵)結束以後就不需要的物資實際上還是有用的。」然而現實卻是這些物資在活動過後,便如同垃圾一般被遺棄在現場,或被丟掉,或被回收。正是這次經歷,令Jacky意識到「浪費的問題很嚴重」,同時亦開始萌生「做環保機構也挺好」的想法。

Jacky本身在社福機構工作,輾轉反側下在2018年開始尋找在環保機構工作的機會。剛好該機構有維修電器的項目,所以他也在那個時候接觸到源自荷蘭阿姆斯特丹的repair café,並籍此對該概念有了更深的認識。後來,雖然Jacky並沒有成立機構的相關經驗,但是發現自己對維修以及環保抱有不少的興趣,會有「想繼續發展下去」的念頭,於是在2022年,復修辦館正式成立。

🔩飽含回憶的舊物
問起Jacky印象最深刻的舊物,其中一個便是他的手提電腦。那是他以前於讀書時期為了完成課業而購買的電腦。某日電腦突然不能開機,他認為問題出在電池身上,於是他決定自己動手修復。從網上購買電池再到自己嘗試換掉電池,過程一氣呵成,最後亦很幸運地解決了問題,電腦成功啟動。

想把電腦修好的原因,答案只是很簡單的三個字:「有感情」。Jacky表示,就連電腦上的貼紙都是「充滿回憶的」。因此當時就算不能修好也罷,他也不會選擇丟掉或者回收,而是繼續存放在家中。同一種心情,在客人之中也曾經發生,他曾被委託修好一把放在床頭、供小朋友使用的小風扇,委託人是一個年輕男子, 在小風扇修好以後客人很是高興,甚至回圖感謝Jacky,因為那是他「從小用到大的東西」。

隨著維修的時間越久,Jacky便發現了他所修復的舊物要麼是被使用三四十年後有輕微故障才無奈送來維修;要麼就是早已故障但不捨得丟掉,才會過來找他們維修。Jacky對此作出總結,「多數都是一些有回憶的東西」,「或者多數情況下都是家人留下的東西」。舊物之所以要被保存,要被小心維護的其中一個原因,正是因為它們冰冷軀殼下蘊藏著的是常被細細回味的年少情感,以及不再復返的時光中的朦朧記憶。

🔩「復修是一種選擇」
修復從來並非易事,時間可長可短。若是恰巧遇上從來沒有接觸過的品牌或物件,有時候需要斷斷續續修復一個月,甚至有些最後還是以失敗告終。不過隨著累積的經驗越來越多,「只要症狀相同,就很容易解決」。現在只要看到類似的「病徵」,基本上都能夠立刻推測出是哪個零件出現問題。

「很多時候電器只是其中一個微小的部分壞了、故障了,其實只需要簡單維修便可以再用,根本沒有扔掉或換新的必要」,Jacky解釋到。很多時候,大家見到電器出現故障,很容易就會覺得「壞了就要換新的」。殊不知原來有些簡單的步驟就可以令電器接近原初的狀態。有見及此,復修辦館除了擺攤以提供維修服務以外,他們還會舉辦維修工作坊以及講座。Jacky希望透過這些活動,能使學會簡單的維修,能夠「有多一樣技能」;或者籍此可以知道多一點,「好讓他們在需要維修的時候能與師傅更好地溝通」。更多的是希望可以「讓公眾對維修和環保有更多的認識」。只有先建立起修復的觀念,才能使該概念更好地推廣到社會大眾裏去。

復修辦館的網頁上寫著一句話,「復修是一種選擇」。當初在思考做維修這件事的時候,Jacky便有一個強烈的想法,「有些人想去維修,但坊間可能沒有提供到這個選擇」。因此他希望維修可以成為大家生活中的一個選擇,「至少要讓人可以選擇」。同時,這句說話也可以提醒大家生活中從來都不是只有回收或再購買的單一選項。有些人可能從來沒有意識過物件可以被修復好,因此,Jacky希望「可以把修復概念呈現給大家,令人們見到有物品故障的時候可以在回收之前思考一下修復的可能性」。

🔩推動落後的進度
就現階段而言,復修辦館的營運模式尚在摸索階段。到底是以社福機構的形態多舉辦維修活動還是以維修小店的模式、專注於維修與檢查仍是一個未知數。目前復修辦館主要靠資助營運下去,能否透過維修獨立維生仍然充滿不確定性。因此Jacky更多的是在尋找一個能夠收支平衡的模式。不過唯一不變的,就是繼續「落手落腳」提供維修服務。

比起外國那種「鼓勵大家維修」的風氣,香港乃至於整個亞洲的維修和環保進度都相較緩慢,然而,Jacky堅信「只要存在就可以繼續影響其他人」,故而相信只要繼續營運下去,便能透過影響普羅大眾以慢慢推動事情發展,讓更多人知道repair café及其相關概念。

文:
編:.insight
圖:

#復修辦館 #舊物修復

【 】為助視障人士「重見光明」,工程男自學編程創「導盲AI眼」每個擁有健全視力的人都可以毫不費力地逛街、添置日常用品,而這個再正常不過的生活日常,對一位視障人士來說卻是難以想像。導盲犬更是視障人士的「奢侈品」,本港約有20萬名視障人士卻只有...
31/10/2024

【 】為助視障人士「重見光明」,工程男自學編程創「導盲AI眼」

每個擁有健全視力的人都可以毫不費力地逛街、添置日常用品,而這個再正常不過的生活日常,對一位視障人士來說卻是難以想像。導盲犬更是視障人士的「奢侈品」,本港約有20萬名視障人士卻只有約60隻導盲犬,大部分視障人士只能依賴白杖小心翼翼地前行,有需要時請求健全人士協助,並留在安全的地方生活,申請導盲犬輪候數年經常更是家常便飯,在極度供不應求的情況下,有兩位有心有力的90後致力研發「導盲AI眼」Seekr,盼助視障人士「重見光明」。

🔹為至親研發「 」

工程系男生Turzo Bose與法律博士女生Lamia Sreya Rahman同是孟加拉人,兩人於4年前變成創業夥伴,事源Turzo居於孟加拉的祖父因年紀老邁而視力倒退,昔日可以摸著扶手出門的他,在疫情時因觸摸外界物品會增加患病風險,故只能夠留在家中,Turzo在家陪伴他,眼見祖父因無法獨自處理簡單任務,例如找藥盒或者拾回掉落的物品而心情低落,有一天他絕望地對Turzo說:「你不是一名工程師嗎?難道不能幫我設計一個可辨認物品的裝置嗎?」

🔹自學編程及AI實現想法

就此,Turzo不斷找解決方案,「既然我們已經在說自助駕駛,那麼自助導盲的裝置應該是可行的!」可是在市面上始終找不到理想的產品,很多產品都做不到實時辨識,而且按鍵繁鎖非常不方便。於是Turzo回港就讀 #香港科技大學 化學工程期間,便自學編程及AI,逐步實現心中的產品,他笑稱:「AI發展一日千里,我當時就像在洪海中掙扎學會游泳的人」。

同時他認識了在港土生土長的Lamia,當時她正攻讀 #香港中文大學 的法律博士課程,當Lamia聽到Turzo的想法、感受到他對理念的熱情後,曾創業過的她立即興奮地加入Turzo的隊伍,兩人於2021年成立威迪實驗室(Vidi Labs)。

🔹由被指「過分理想」變潛力股

由初期不斷參加創業比賽被評價為「Too good to be true(過分理想)」,沒人願意相信他們天馬行空的想法,後來他們製作出原型,一年後再回到相同的比賽,面對不同的評審,這次評判說「一年時間你們進步了如此多,我看到你們的巨大的潛力。」最終他們贏得第一筆錢——3000港元。

這小小的金額,卻是他們創業旅途的一大步,此後他們愈戰愈勇,贏得愈來愈多的獎項及資金,「因為Seekr我們有機會參與許多無法想像的活動,周遊列國,更正在美國創辦公司。」

他們去年於 #中大社會企業挑戰賽(HKSEC)中獲獎,參加挑戰賽對他們有不少得著,Lamia表示:「最有價值是我們認識到一個很好的導師,大會是按照我們的背景配對導師的,所以我們從中獲得很多寶貴的意見,例如要盡早搶先獲得更多用家,他也是驅動我們的一股力量!」「當然,挑戰賽的財政支援也讓我們更好地研發Seekr!」Turzo補充道。

🔹助數以百計視障者「重見光明」

由兩人團隊至今拓展成11人團隊,過去數年,他們已協助數以百計的視障人士「重見光明」,Seekr只有打火機般的大小,能透過鏡頭及人工智能AI辨別物件以及距離,再讀出內容,例如「你的前方一米有一位身穿白色衣服的女士,台面有一杯凍檸茶。」令視障人士猶如獲得一個私人助理,系統有4大模式包括文字識別、圖像識別、深度識別以及超市模式,目前更支援廣東話、英文、日文等語言。

Turzo指不少視障人士都十分支持他們,用家們經常會回饋不同的意見,最有滿足感的是當他拿著全新版本的Seekr,視障人士們都會十分開心地歡呼拍手,像極了一場小小的產品發佈會,令他感受到產品對他們的重要性,有視障人士更試過在地鐵站使用Seekr成功與朋友會合,「他們不再需要凡事問路人,能夠有自由決定怎樣完成任務。」

🔹盼香港成最領先的無障礙城市

在未來,Seekr 希望能服務全港大約20萬名視障人士。Turzo表示:「我們也希望Seekr能在每個超市、每個購物中心、每個停車場、每個樂園都能夠使用Seekr,讓視障人士能夠順利參觀這些地方,獲得最新的優惠資訊。目前,許多地方因為佈局需要改變或缺乏必要的輔助設施,讓他們無法自己前往,但我們希望能在這些地方設置Seekr,當視障人士來到時,工作人員可以將設備提供予他們。如果能做到,香港將會是最領先的 #無障礙城市 !」

文:肥妹記者 .insight

圖:StartChing .hongkong

#香港 #香港人 #追夢 #香港品牌 #香港社會企業挑戰賽 #社會企業挑戰賽 #視障人士 #弱勢社群 #科技 #導盲 #導盲犬 #初創 #創業

【  】土瓜灣的迷你博物館 萬利記力尋「香港招財貓」招財貓,「左手招人緣,右手招財運」的風水物日常中大家總會在店舖或家中角落發現牠的蹤跡,但通常這隻貓咪都是靜悄悄地存在著,甚少受到特別的關注,只在一角端看著我們的生活日常。在土瓜灣的某個樓上...
20/10/2024

【 】土瓜灣的迷你博物館 萬利記力尋「香港招財貓」

招財貓,「左手招人緣,右手招財運」的風水物日常中大家總會在店舖或家中角落發現牠的蹤跡,但通常這隻貓咪都是靜悄悄地存在著,甚少受到特別的關注,只在一角端看著我們的生活日常。

在土瓜灣的某個樓上舖位,有一家「招財貓博物館」同樣在靜悄地存在著。這間博物館很「小氣」且神秘,採取預約制度,突然的拜訪很大機會會無功而返;但同時也很「大方」並毫無秘密可言,因為只要踏進這個地方,你就可以得知關於招財貓的全部知識。

🐱低調的招財貓博物館

店主安安是在疫情時期開設萬利記。一開始店舖以網店的形式營運,直到兩年前的五月裝修之後,才開始似模似樣,有一點店舖的樣子。

向來喜歡招財貓的安安當初並沒有開店計畫,收藏品也沒甚系統,甚至在剛開設IG帳戶時,也只是因為疫情緣故未能外遊,才開始幻想帶著招財貓在香港旅遊的畫面。

於是,她便開始與她的一班貓咪到探訪本地各式寺廟,然後為每隻招財貓寫上小小的背景和故事。

至於為何是寺廟,主要是因為她打算「一於先去最有香港特色、最有傳統特色、最有歷史的地標」作為牠們的起點和座標。

本著最純粹的初心去分享自己所鍾愛的物件,直到後來慢慢吸引了許多同好,於是慢慢開始入貨,嘗試去做一門小生意。

開店的原因,是為了「洗去招財貓身上的風水味」。於她而言,喜歡招財貓的緣故和風水沒有半點關係,她也希望大家在關注招財貓的時候不要只集中於風水身上。店鋪的定位是「有藝術家風格、精緻、罕見」,讓大家見識到更為多元的招財貓。

店內有部分招財貓為非賣品,為安安的私人珍藏。其中一個最為特別的系列是由一位日本藝術家所繪製,招財貓繪有洋紫荊圖案。「這個系列是藝術家河邊花衣特地繪製給我,我沒想到原來招財貓的設計可以如此破格!」

有趣的是,作為一間店鋪,卻以「博物館」自居。安安解釋說:「主因是希望帶出 『就算唔幫襯,都好歡迎大家嚟睇吓』的信息。」她表示,「遠道而來已顯誠意,所以哪怕不買也沒有關係,然後容我娓娓道來不同招財貓的故事」。

🐱香港的招財貓

只要仔細瀏覽萬利記的網站,不難看出某些招財貓的介紹當中含有「燒賣」、「蝦餃」、「洋紫荊」等極具香港元素的詞彙。「雖然招財貓不是產自香港,但既然跟著我回來了,會不會我也有機會能夠做出與香港有聯繫的招財貓?」

她笑言,這是她自己「小小的私心」,她整日設想「如果有香港的招財貓,那該是什麼樣的呢?」也正是因為這種想法,後來的她才會開設了這個小小的博物館,在宣傳各式各樣的招財貓的同時,也去開拓「香港招財貓」的可能性。

安安留意到,招財貓的寓意隨著時代能夠被不斷轉化,例如疫情時期許多人會為招財貓賦予「擊退疫症」、「健康」的寓意。

既然寓意是流動的,亦即每個人都能夠把自己的願望寄託到招財貓身上。「而我的願望就是香港元素和招財貓結合起來,儘管怎麼去做仍然是一個問號。」

招財貓的冠名亦多與生產地有所關聯,例如是以各地燒製的方式命名招財貓,將能夠突顯到各地的風俗,因此安安也在思考用香港的泥土製作香港招財貓的可能性。

🐱熟悉的陌生人

安安表示,很高興在這個小小的地方中,遇到每一位到訪萬利記的客人。「可以很囂張地說,我從來沒有遇到過讓我難堪的客人。」她相信,喜歡招財貓的人都是善良的,加上「同性相吸」,因此認識的每一位客人都很有趣。

由於招財貓款式眾多,需要慢慢挑選,所以客人在店鋪逗留的時間普遍較久。而在挑選的過程當中,顧客經常都會描繪自己心中理想的招財貓,並想像理想中的招財貓「該是什麼樣子的呢?」,安安與客人的交流就是這樣自然地發生。

交流過程中,客人很常會與安安分享自己的故事,她形容這些互動為「生命的透露」。有些客人正處於低谷,亦有些客人會每年到訪店鋪數次,安安也會在每次見面中見證客人在這些日子中的變化,因此每一位都是她「熟悉的陌生人」。

🐱「招財貓是我的全部!」

招財貓身上的寓意在時代流動和延伸下,不再是簡單的代表著「左手招人緣,右手招財運」——以前會有「豐收、平安、幸福」的意思;現在也會有著「身心靈美麗、戀愛運」的祝福。

祝願的變化,簡單來說,就是因為「人既然有這個需求,就必然會發生」。但是,安安亦觀察到近來大家對招財貓趨向回到傳統的祝願身上,就是簡單的「招福」。「除了金錢以外,大家似乎都在自求多福,期許在不明朗的環境下還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一席之地。」如上文提及,安安將自己的願望寄託在招財貓身上。「我相信,人很需要許願,亦很需要信仰。」而招財貓正正好就是安安願望的盛載物。「對於其他喜歡招財貓的人,招財貓或多或少成為他們其中一個信仰」,而對於安安來說,「招財貓是我的全部」。

2024年比起過往的每一年的挑戰都要更大,經濟環境上的挑戰導致客人預算不足,同時移民風潮亦引致客人流失。不過安安亦直言她至今也未想過要放棄「就目前而言,拋開現實條件,我還是希望可以繼續維持這個小小的招財貓社群,希望可以為大家舉行一些交流活動,一起分享招財貓對自己的意義。」

文:
編:
圖:

#招財貓 #萬利記招財貓 #萬利記 #招財貓博物館

【 】兩母女創業走出家暴陰霾,北上熱堅守原則用靚料Jenny自細喜歡製作蛋糕,7年前放棄穩定的IT工作,並經營蛋糕網店「jenjen 烘焙實驗室」。她堅持以「做實驗的精神」鑽研不同材料,做出與別不同的蛋糕口味,創業初期常飛到台灣,專程探訪茶...
16/10/2024

【 】兩母女創業走出家暴陰霾,北上熱堅守原則用靚料

Jenny自細喜歡製作蛋糕,7年前放棄穩定的IT工作,並經營蛋糕網店「jenjen 烘焙實驗室」。她堅持以「做實驗的精神」鑽研不同材料,做出與別不同的蛋糕口味,創業初期常飛到台灣,專程探訪茶坊及農場採購材料。轉眼間網店進入第7個年頭,去年年底更開設咖啡店,業務變得多元,但她依然堅持「母女檔」,進一步提升二人感情之餘,更慰藉曾受情緒陰霾的媽媽的心靈。

🍰「上司都叫我Quit無謂浪費才能」

愛整蛋糕的Jenny,從沒讀過烘焙課程,也不會跟足烹調書的做法,卻愛以實驗精神鑽研箇中學問,並把分享製作點滴的IG專頁命名為「 烘焙實驗室 」(後來成為蛋糕網店名稱)。無論是朋友、公司同事、上司,以至食評專家,對成品都讚不絕口。

那時她每日也是「工作Mode」,平日是全職的電腦程式,周六及日兼職做補習,其他空餘時間則經營蛋糕網店。「呢個模式維持咗大半年左右,以為朋友嘅支持只係三分鐘熱度,但估唔到愈來愈多人賞識,同事及朋友建議不如辭工,搵工場做蛋糕,連上司都叫我Quit:『既然有才能就唔好浪費』。」現實中也不容許她兩邊兼顧,因為這模式缺乏休息時間使她身體吃不消,原本打算放棄烘焙,幸好最後意外找到合適工場,令她毅然決定辭職,專注製作蛋糕。

🍰從台北坐兩小時的士 為訪台灣偏遠茶坊買貨

她坦言,自己的處事作風「靠一股傻勁」,創業亦不例外。從沒仔細想過怎樣回本,就決定找工場。在物色材料的時候,更徹底展現傻勁。每個月她都會去不同地方找合適的茶葉及材料,甚至會直接到訪相關茶坊及農場採購。

創業初期,曾有多次瘋狂的採購經歷。例如有次赴 #台灣 買茶葉,手上拿着一個茶坊地址,直接由台北乘的士前往該處。「原來茶坊喺偏遠地區,我當時太衝動唔熟台灣,以為佢哋好近,點知的士坐咗兩小時。打開門係着住生化衣嘅員工,果度唔係舖頭而係廠房。我解釋自己由香港嚟,想買佢哋啲茶做甜品,佢哋見得我同媽咪,就破例招呼我哋入去,之後仲Friend咗,咁就開啟咗台灣茶呢條Line嘅蛋糕。呢個深刻回憶令我更愛整茶味蛋糕。」另一次台中採購經歷同樣搞笑。「當時包車包司機大甲一日遊,司機問:『呢度無乜玩,想睇乜景點?』我話我淨係想嚟大甲買芋頭。」

🍰「老細你用咁多材料會蝕本㗎!」

蛋糕網店反應理想,後來花費較高成本搬去一個面積更大的工場,希望能添置設備以製作更高質素的蛋糕。去年12月更在深水埗基隆街開咖啡店「Jen Cafe」,一來拓展網店之外的新客源,二來推廣茶道精神,她希望大家在繁忙的狀態下,在店中感受當下的生活。

該店約七百多呎,以售賣茶飲、鹹食及她自家製的蛋糕為主。為確保茶飲質素,她要求即場炮製所有步驟,繁忙時段更需要2-3位咖啡師。「員工唔贊成我咁樣做:『老細,我以前Cafe唔係咁做,佢哋一早溝定晒個茶底,有客嚟1分鐘就出到貨。呢度每杯就要用4至5分鐘,只可慢工出細貨。我用全部茶道級別嘅抺茶粉,價錢偏貴,佢哋又話:『呢個價錢係我以前Cafe嘅幾倍,老細你唔好落咁多,一定蝕錢!』我同佢哋講堅持唔可以減分量。」 #北上消費 已成大勢所趨,飲食業首當其衝,但她深信做好本份,總會有人欣賞。

🍰母女創業走出情緒陰霾

轉眼間母女拍住上創業已7年,Jenny負責一人製作蛋糕,而六十多歲的媽媽,以前患過大病,則扮演輔助色色,以蛋糕交收為主。就算去年年底開始Jenny需要同時兼顧咖啡店,這個模式依然不變,因為背後包含一份相依為命的母女情。

Jenny爸爸性格火爆,過往曾經歷 #家暴 之苦,因此Jenny讀書時便決定離家自力更新。「以前阿媽好少跟人傾歇,更有 #抑鬱症。自從負責蛋糕交收之後,開始多番同人講嘢,令佢慢慢走出陰霾。」母女一齊共事難免有爭拗,但一齊見證創業點滴,有助提升母女感情。尤其是初時客人的反應遠遠超出預期,有客人甚至之後寫信多謝其出品。見到女兒得到這麼多人支持,作為媽媽的,怎會不感到欣慰?!

文:Wendy .lai
編:肥妹記者 .insight
圖: .bakerylove

#蛋糕 #卷蛋 #生日蛋糕 #蛋糕小店 #蛋糕店 #香港美食 #香港好去處 #深水埗美食 #焙茶 #抺茶

【 】香港唯一國際女球證,唔怕日曬雨淋認真追夢獲尊重足球可說是由男性主導的運動,女球證要在當中佔一席位應不是易事!80後的羅碧芝(Gigi),自小立志在運動方面發展,當年決定不讀中七,轉而由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相關課程讀起,後再透過累...
25/08/2024

【 】香港唯一國際女球證,唔怕日曬雨淋認真追夢獲尊重

足球可說是由男性主導的運動,女球證要在當中佔一席位應不是易事!80後的羅碧芝(Gigi),自小立志在運動方面發展,當年決定不讀中七,轉而由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相關課程讀起,後再透過累積實戰經驗及持續進修,花了7年終成為香港唯一的女子國際球證。球證畢竟日曬雨淋、又涉及龐大體能需要的工作,所以除不斷提升執法能力外,還需要持續操練體能,她坦言「球證工作會做到跑唔郁嘅時候」。

⚽長跑第一學業包尾
羅碧芝(Gigi)中學時加入長跑校隊,學界跑第一;但學業成績卻不太理想,中一全班考「包尾」,中二也沒甚進步,幸得任教體育的班主任的一番話,令她開竅。「佢知道我好鍾意跑亦想繼續跑,佢話:『 如果中三升唔到中四,你就唔可以跑,所以跑步都要讀書。』」

她開始發憤讀書,成績取得極大的進步,由考最尾到中三時考獲全級第三十幾名,會考也成功考取升讀中六的分數,改寫人生。不過中六時因學業繁重,她一度迷失方向,在老師的介紹下,她認識IVE開辦不少運動管理相關課程。她決定「轉跑道」,放棄中七轉讀IVE基礎課程文憑,之後再升上運動管理相關高級文憑。就讀高級文憑期間,除學習運動管理、運動教育相關的專業知識外,還在老師的建議下考取教練、足球裁判等專業執照。

⚽「認真就會獲得別人尊重」
完成高級文憑後,她繼續升讀才晉高等教育學院(SHAPE)與海外大學合辦的運動管理相關學士學位銜接課程。畢業後,先後從事多個運動相關工作,包括體育主播、體育活動推廣等,同時亦兼任球證。

在香港擔任合資格足球球證,需參與中國香港足球總會舉辦的裁判課程,才可成為註冊裁判員。她一邊累積實戰經驗,一邊持續進修,花了7年時間成為香港唯一的女子國際球證,也是首位執法港超聯的女裁判員。

她坦言,初入行做球證遇到不少挑戰。「頭幾年有啲球員、教練可能覺得你生面口,可能會覺得你玩玩吓,甚至有啲『說話』。每場足球賽事最少90分鐘,佢哋見我落場同球員一齊跑、一齊曬、落雨都一齊,久而久之,別人睇到你嘅Attitude,知道你好認真,尊重就會建立起嚟。」

⚽貪靚仍日曬雨淋堅持
要別人肯定你的認真,有賴Gigi一直以來的付出。「為咗判得好、判得準,平時要做好準備,睇其他球賽嘅影片,從中吸取經驗,亦努力Keep住體能,公餘時間都用喺運動方面,除練體能,亦會練間歇跑,以適應球賽時嘅實際情況,同埋每年兩次嘅體能測試。」現時每星期都用2至3日做體能訓練,每次最少做2小時,所以她沒甚娛樂。

做球證要落場日曬雨淋,不知她如何應對烈日的挑戰?她笑着說:「其實我都好貪靚㗎!好注重防曬,好捨得買有質素嘅護膚品,幾貴都捨得,尤其係眼霜。平時好勤力護膚,唔做運動就係喺屋企護膚。」若不是她自爆年紀秘密,絕對想像不到她快步入「4字頭」!

⚽「做到跑唔到果日」

2006年開始做球證,當年包括她在內,本港約有2位女球證,時至今日,已增至二十多人。她表示,人們多數趁在學期間考球證牌,相對出來工作後,可以有較多操練體能。一旦有了家庭、小朋友的話,更加無可能置之不理而走去做球證。「女球證多數做唔長,我諗我係本港持續無停過做球證最耐嘅女性。」

為何堅持這麼久?「我比較『男仔頭』,成日紮紮跳咁,同埋好喜歡運動。我覺得鍾意運動係最重要嘅,球證會做到我跑唔到為止。」隨着年歲增長,再加上疫情關係,幾年前她攻讀學位教師教育文憑課程(Postgraduate Diploma in Education,PGDE),鋪路雙線發展。現時為全職小學教師,任教體育科及課外活動,周六、日則兼任球證。

⚽「每個人都有自己嘅才能」

轉眼間,她已累積廿年的球證經驗,現時在中國香港足球總會任教培訓球證。對於喜歡運動的年輕人,Gigi建議他們不妨嘗試追夢,但同時別忽略兩件事。「我嘅座右銘係每個人都有自己嘅才能,興趣固然重要,但如果你無才能、無天賦就好難成事。第二係搵啱升學出路,就算兜好耐先搵啱路亦唔緊要,但盡可能讀到幾多得幾多,學歷係社會謀生嘅入場券,追夢時絕對唔可以攤大手板問屋企攞錢!」

文:Wendy .lai
編:肥妹記者@fatgirl.insight
圖:職業訓練局(VTC)

#香港 #香港人 #創業 #人物故事 #羅碧芝 #球證 #足球 #職業訓練局

Address

Hong Kong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StartChing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Business

Send a message to StartChing:

Share

Category

Why We StartChing?

StartChing記錄的,是屬於你和我的追夢故事。

「你的夢想是甚麼?」

這或許是我們人生遇上過最簡單,卻讓我們窮一生精力去回應的問題。

大家可以擁抱相同的夢想,但每個人的故事都是獨一無二的,值得我們一一寫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