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PA Channel

POPA Channel Contact information, map and directions, contact form, opening hours, services, ratings, photos, videos and announcements from POPA Channel, Media, Hong Kong.

POPA 是 Positive Parenting 的簡寫,自 2015 年起我們開始推廣正向家長教育,將複雜的教養知識化繁為簡,製作超過 100 條原創短片及易讀有趣的內容,陪伴香港家長面對教養挑戰。從小平台起步,我們累積三十萬追隨者,內容廣受教育界及社福機構引用,並多次受邀於學校及機構分享正向育兒理念。我們深明家長在教養路上的高低起伏,致力透過專業支援關顧孩子成長,與家長同行。

如果小朋友唔肯執玩具,你會點做?「我數 1、2、3,你再唔收好啲玩具,我就掉晒佢哋!」「乖啦,我哋要有手尾,不如我陪你一齊執啦~?」呢啲招數係人都諗到,唔知你有無試過花啲心思,諗啲奇招?例如,一人拎一個收納箱,鬥快執,最後仲要磅重,睇下邊個...
30/09/2025

如果小朋友唔肯執玩具,你會點做?
「我數 1、2、3,你再唔收好啲玩具,我就掉晒佢哋!」
「乖啦,我哋要有手尾,不如我陪你一齊執啦~?」

呢啲招數係人都諗到,唔知你有無試過花啲心思,諗啲奇招?

例如,一人拎一個收納箱,鬥快執,最後仲要磅重,睇下邊個收得多;又或者,將玩具串成一首歌——唱到邊種玩具,就要即刻收返入箱。咁樣一來,小朋友就唔覺得收拾係「沉悶」,而係一場好玩嘅遊戲。

啲人成日話幽默會令情侶關係更親密,但原來識得搞笑,唔只係拍拖追女仔有用,喺親子關係中一樣係無敵武器。Penn State最近一項研究就指出,幽默可以成為父母同小朋友之間搭建緊密關係嘅橋樑。

研究邀請咗 312 位18 至 45 歲嘅成年人填問卷,問下佢哋父母幽唔幽默,再睇下親子關係質素。結果顯示超過一半人話自己係由「識搞笑」嘅父母養大,當中有71.8% 嘅人認為幽默係非常有效嘅教養工具,而最重要係大部分人都希望自己依家或者將來,都會用幽默陪伴小朋友成長。

數據更加話畀我哋知,幽默父母同非幽默父母,親子關係差距很大!

喺有幽默父母嗰組,有50.5% 嘅人認為自己同父母關係好,仲覺得父母教養得唔錯。但喺覺得父母唔幽默嗰組,只有 2.9% 覺得親子關係好,3.6% 覺得父母教得好。呢個落差,真係好驚人。

研究作者進一步解釋,幽默不止是「逗小朋友笑」,還可以做到身教,增強小朋友認知靈活性,讓他們在遇到問題時,懂得轉彎,不會一條路走到盡頭。同時又可以減輕父母壓力,當父母緊張時就會容易火爆,幽默搞笑就是天然的「冷卻劑」。

當然,搞笑幽默唔係育兒嘅萬能Key。比如在正式場合,或者小朋友已經情緒爆煲時,亂咁搞笑反而會火上加油,而且每個家庭文化背景唔同,幽默形式同接受程度都可能差天共地。

但如果搞笑幽默用得適宜,真係可以幫你化解到好多親子之間嘅磨擦。

唔知睇緊呢篇研究分享嘅你,成長過程又有無「識得搞笑」嘅父母?你哋又有無好有意識咁幽默地教育孩子?

參考資料
1️⃣Lucy Emery, Anne Libera, Erik Lehman, Benjamin H. Levi. Humor in parenting: Does it have a role? PLOS ONE, 2024; 19 (7): e0306311 DOI: 10.1371/journal.pone.0306311

2️⃣Penn State. (2024, August 12). Parents who use humor have better relationships with their children, study finds. ScienceDaily.

你希望你嘅孩子「善良」嗎?好多父母第一個反應可能會係:「善良?讀好啲書先啦。」又或者會擔心:「太善良只會畀人蝦!」確實,如今社會爾虞我詐,太過善良,好容易就會吃虧。記得小朋友出世嗰陣,我最大嘅心願就係希望佢成為一個善良嘅人,但係當佢真係「太...
25/09/2025

你希望你嘅孩子「善良」嗎?
好多父母第一個反應可能會係:「善良?讀好啲書先啦。」又或者會擔心:「太善良只會畀人蝦!」

確實,如今社會爾虞我詐,太過善良,好容易就會吃虧。

記得小朋友出世嗰陣,我最大嘅心願就係希望佢成為一個善良嘅人,但係當佢真係「太善良」時,我心入面又會忍唔住擔憂。有一次佢花咗好多時間幫同學解釋數學概念,結果自己嘅功課匆匆忙忙,做到好夜先完成;又有一次,佢攰到幾乎企唔穩,依然堅持讓座畀一位老婆婆,最後自己企喺度都瞓着咗。

到底我哋可以點教?估唔到最近睇到有篇研究話,孩子善良與否,其實並唔係父母可以「操控」嘅。因為當你決定畀一個充滿愛同關懷嘅家庭去滋養孩子,孩子自然就會比其他人更懂得善良。

劍橋大學最近一項追蹤超過一萬名小朋友嘅大型研究發現:善良,係由愛滋養出嚟。 研究用咗「千禧世代縱向研究」(Millennium Cohort Study)嘅數據,當小朋友三歲時,父母需回答有關親子互動、親密程度嘅問題;之後,研究團隊再喺小朋友七歲、十一歲同十四歲時觀察佢哋嘅行為——例如會唔會幫助人、會唔會照顧朋友感受、會唔會表現出同情心等。

結果非常清晰,同父母關係越緊密,小朋友越容易展現正面嘅社交特質。即使撇除家庭收入、父母教育程度、甚至小朋友本身嘅性格差異,呢個趨勢依然清晰。可見父母嘅愛,的確能夠為孩子心中種下善良嘅種子。

不過,隨住小朋友慢慢長大,父母難免會開始憂慮:現實世界咁殘酷,「大愛」真係對孩子最好嘅選擇嗎?其實,善良也許並唔係唯一嘅答案。作為父母,我哋會為女兒嘅善良而感到驕傲,但同時亦會心痛。因為善良值得,但唔代表要善良得毫無界線。

所以,我開始喺教孩子學懂善良嘅同時,教佢哋點樣拿捏分寸——幾時要堅持,幾時要學識愛錫自己。呢個過程,親子關係尤其重要。因為父母唔止係孩子心靈嘅養分,仲係佢成長路上最安心嘅後盾,幫助佢學會怎樣平衡「善待他人」同「善待自己」。

編輯阿E字

參考資料
1️⃣University of Cambridge. (2023, October 9). Young children who are close to their parents are more likely to grow up kind, helpful and 'prosocial'. ScienceDaily.

2️⃣Ioannis Katsantonis, Ros McLellan. The role of parent–child interactions i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mental health and prosocial behavior: Evidence from early childhood to late adolesc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2023; DOI: 10.1177/01650254231202444

新學年剛開始快一個月,學生們已經為功課忙過不停,有人話功課唔單止幫小朋友溫習,仲可以訓練埋佢地嘅責任感,時間管理等,到底係咪真?美國教育評論家Alfie Kohn翻閱眾多文獻,尤其細閱提倡功課有益的書籍和文章,還把作者列出支持功課論的索引時...
22/09/2025

新學年剛開始快一個月,學生們已經為功課忙過不停,有人話功課唔單止幫小朋友溫習,仲可以訓練埋佢地嘅責任感,時間管理等,到底係咪真?

美國教育評論家Alfie Kohn翻閱眾多文獻,尤其細閱提倡功課有益的書籍和文章,還把作者列出支持功課論的索引時,也逐一翻查原著。然而,他發現全部的索引之中,沒有一項能驗証(empirical backing)功課對學童有非學術的裨益,包括聲稱功課能培養良好的學習態度、提升學童的責任心,訓練他們的時間管理等等,全部的索引若非誤導,就是純綷的聲稱,根本沒有任何研究根基!

咁阿仔做功課做到十一點,至少幫佢溫習返上堂嘅野,學術裨益總會有卦?大家不妨重溫我地一連三集嘅功課短片:功課無間做,成績就會好?

本地調查發現,香港55%的小學生每天平均有7份功課或以上。換言之,就算小朋友課餘不參加興趣班,也難逃成為「繁忙兒童」的命運。作為家長,我們有否認真思考過,如此繁重的功課到底有何意義?是否真能鞏固學習知識?...

看着時鐘的指針慢慢走到十一點,我拖着疲倦的身軀走進浴室。雖然已經很疲累,但這短短十五分鐘,能夠閉上眼睛,任由花灑的水沖落面上,靜靜聽住水聲,卻是整天下來難得的平靜。就好似有人輕輕把我拉回自己嘅世界。「我今日到底做咗啲咩?」腦海閃過呢個念頭。...
15/09/2025

看着時鐘的指針慢慢走到十一點,我拖着疲倦的身軀走進浴室。雖然已經很疲累,但這短短十五分鐘,能夠閉上眼睛,任由花灑的水沖落面上,靜靜聽住水聲,卻是整天下來難得的平靜。就好似有人輕輕把我拉回自己嘅世界。

「我今日到底做咗啲咩?」腦海閃過呢個念頭。忙忙碌碌一整天,卻數唔出自己真正完成咗啲乜。這,也許就係成為父母之後嘅縮影。

自從有咗小朋友,生活就變得好「充實」——但嗰種充實,多數係由滿滿的行程同責任堆積而成。當然,望見兒女天真嘅笑容,心入面總會湧現一份滿足;但同一時間,我又感覺自己少咗一塊,嗰塊叫做「我自己」的拼圖。

日常忙碌之中,父母往往無時間照顧自己嘅需要。當心靈長期被忽略,後果就係——孤單。根據美國Ohio State University Wexner Medical Center的研究,喺呢個通訊咁發達嘅時代,縱使有好多唔同嘅溝通方式,但卻大約有三分之二(66%)嘅父母承認,「有時」甚至「經常」因為育兒責任而覺得孤立同寂寞;62% 父母覺得被責任壓得生活好累,喘口氣都難;仲有接近四成父母(38%)直言感到缺乏支持。

我相信,好多父母都有類似經歷。有啲人可能連自己嘅需要都未必察覺到,但我估更多父母其實知自己好攰,但只能夠選擇忽略。也許因為「自己」長期都唔係被放在第一位;又或者,當照顧好孩子以後,已經無餘力再照顧自己嘅心靈。

我習慣哄小朋友睡著之後才洗澡。因為對我嚟講,洗澡就好似一扇「隨意門」,帶我回到屬於自己嘅世界。閉上眼,任由流水「沖淡」父母呢個角色,提醒自己仲係「我自己」。然後,沖完涼可以做返少少關於自己、自己鍾意嘅小事,為一日劃上句號。

你呢?你嘅「隨意門」又係咩?二十四孝父母唔一定要二十四小時全神投入。每天抽返一點點時間,聽下自己心靈嘅需要,喺照顧孩子之餘,都要記得呵護自己呀。

#沖完涼發現佢哋仲未瞓嘅崩潰
#有時光機更好 #回到仲係細路嗰陣
編輯阿E字

參考資料
1️⃣Ohio State University Wexner Medical Center. (2024, April 25). Survey finds loneliness epidemic runs deep among parents. ScienceDaily.

2️⃣New survey finds loneliness epidemic runs deep among parents. (2024). Retrieved from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試想想,如果你的孩子正面對一個大挑戰,感到很大壓力,情緒很容易崩潰。你覺得父母當下有怎樣的任務?很多家長面對孩子情緒崩潰,都會試圖出手「處理」,無論是提供不同的方法、說教講理,或者大聲喝止。我們常收到家長提問,就是如何「平息」孩子的情緒風暴...
11/09/2025

試想想,如果你的孩子正面對一個大挑戰,感到很大壓力,情緒很容易崩潰。你覺得父母當下有怎樣的任務?

很多家長面對孩子情緒崩潰,都會試圖出手「處理」,無論是提供不同的方法、說教講理,或者大聲喝止。我們常收到家長提問,就是如何「平息」孩子的情緒風暴。

然而,大家可有想過,我們需要做的不是撲滅火焰,而是靜靜地守護,讓它自然燃盡?

今日分享美國心理學家Dr. Becky Kennedy說過的一句話:Not every meltdown is a problem to solve. Some are just feelings to witness. 中文大意就是:不是每一次的情緒崩潰都是一個等待解決的難題,有時有些情緒只是想有人看見。這句話提醒我們,陪伴本身就具有力量,當我們放下「必須解決問題」的執意,選擇以平靜的心態陪伴孩子,我們便在無形中教會孩子:情緒並不可怕,它們會來,也會走。

從前社會少談情緒教育,大家容易以為面對情緒要麼爆發,要麼抑壓,但原來還有一種方法叫做「允許」。允許孩子感受悲傷、憤怒或挫折,允許他們在安全的情感空間中表達。父母的平靜陪伴,不僅是對孩子情緒的接納,也是對他們內在力量的信任。這種信任,讓孩子學會如何與自己的情感共存,進而成長為更具韌性的人。

當然,眼白白看著孩子經歷種種情緒,父母也會覺得難受。只是我們也必需接受生命有些挫折必需要經歷,有些難關必需要等待時間過去。這些時候,父母只需要靜靜陪伴,見證那些情緒流動。

下次孩子崩潰時,我們不妨對自己輕聲說:「先別著急,我們可以慢慢來,陪在孩子身邊就好。」

無為也是一種作為,原來放諸教養,這道理一樣通。

「我個女依家已經講緊將來要生三個…」「我兩個女都話唔生,怕痛」Well,呢兩位媽媽嘅女兒們芳齡10歲樓下。小朋友對「成家」、「生仔」總有無限想像,童言童語我哋好多時聽下就算,但如果你正值青春期嘅孩子,非常認真同你講:「我打算單身一世」——你...
09/09/2025

「我個女依家已經講緊將來要生三個…」
「我兩個女都話唔生,怕痛」

Well,呢兩位媽媽嘅女兒們芳齡10歲樓下。小朋友對「成家」、「生仔」總有無限想像,童言童語我哋好多時聽下就算,但如果你正值青春期嘅孩子,非常認真同你講:「我打算單身一世」——你會否倏然發現自己擔心佢好早拍拖係諗錯隔離?

德國Institute of Psychology at Johannes Gutenberg University Mainz (JGU)最近一個研究發現,今時今日,單身年輕人比十年前的更加滿意呢個身份狀態。

婚姻率偏低幾乎是現今全球各地都面對的境況,但實際上年輕一代是否滿足於單身狀態卻說不定,這就是今次德國這個研究的目的。Dr. Tita Gonzalez Avilés分析了德國一個具代表性的縱向調查所得的數據,那個調查自2008年起便一直對當地的「浪漫關係及家庭動態」進行調查。今次研究建基於2,936名來自不同出生世代受訪者所提供的資料,調查資料被分成兩個不同的時期,分別是2008至2011年以及2018至2021年,讓研究人員能區分早期出生與晚期出生的單身者,在青少年期(14至20歲)、年輕成年期(24至30歲),以及成熟成年期(34至40歲)內的滿意度差異。

研究結果發現,2001到2003年出生的年輕人比十年前出生的世代更常保持單身,且對單身生活感到更滿意。

那麼為什麼青少年更滿意單身?研究推測,這可能與他們更重視個人自主性有關,例如專注於學業、興趣或自我成長,而非急於進入浪漫關係。此外,現代社會對單身的接納度提高,讓年輕人不再覺得保持單身是「不正常」。他們也可能對關係形式更開放,例如傾向於非傳統的交往模式。

這些變化提示我們,新世代的想法真的可以和我們南轅北轍,就如我們自己的觀點也和上一代的不一樣。當孩子一路成長,我們認為是時候跟孩子談性、談親密關係時,能否貼近他們的角度亦是親子關係的大挑戰!

子女在未來選擇單身未必意味孤獨,想要成家也不一定是因為傳統枷鎖,兩種方向都可以是對自我發展的積極選擇。作為家長,我們不一定要全盤接受他們的觀念,卻可以以更開放和理解的態度,支持孩子尋找自己想要的生活和狀態。

參考資料
Tita Gonzalez Avilés, Janina Larissa Bühler, Naemi D. Brandt, Franz J. Neyer. Today’s Adolescents Are More Satisfied With Being Single: Findings From a German Cohort-Sequential Study Among 14- to 40-Year-Old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024; DOI: 10.1177/01461672241257139

Johannes Gutenberg Universitaet Mainz. (2024, June 25). Adolescents today are more satisfied with being single. ScienceDaily.

※戴返個頭盔先:任何一個研究都有限制,今次都唔例外。其一是世代差異不算非常大,而且原因仍屬推測性,需進一步驗證。另外,研究對象來自德國,文化背景可能也和我們有不一樣的地方~

邊有咁多「以為」…🫠
08/09/2025

邊有咁多「以為」…🫠

今天,一如既往接兒子放學,途經麵包店,兒子挑了一個甜甜圈,但就在我排隊付款時,兒子好像發現了新大陸,嚷著想拉我過去看看放三明治的食物櫃。沒想到,這一拉掀起了一場母子爭拗,引起兒子情緒大爆炸的場面。那時剛好到我付款,所以我沒有理會他,到完成付...
04/09/2025

今天,一如既往接兒子放學,途經麵包店,兒子挑了一個甜甜圈,但就在我排隊付款時,兒子好像發現了新大陸,嚷著想拉我過去看看放三明治的食物櫃。沒想到,這一拉掀起了一場母子爭拗,引起兒子情緒大爆炸的場面。

那時剛好到我付款,所以我沒有理會他,到完成付款後才去看他想買的三明治。一看,是芝士火腿三明治,明明幾個月前我們也買過一次,兒子咬了一口就不吃了,當時我就說過︰「以後我們都不買這種三明治了。」

今天,當兒子再次說想買同款的,我就提醒他,他根本不愛吃。兒子卻說:「媽媽,我現在喜歡吃,拿走芝士便行,我想買!」我繼續嘗試說教︰「二十塊錢買這麼簡單的三明治,太不划算了,你買一個三明治的價錢可以買兩個甜甜圈了。如果你真的想吃,我們去買材料,回家自己弄。」這回一說完,兒子就開始大喊,還是堅持要買。我知道兒子情緒上來了!於是蹲下來抱他一下,叫他回家。兒子不讓我走,拖著我的腳,開始哭鬧,大喊大叫,胡蹦亂跳——失控了。

那一刻,我知道講道理再也沒有用了,我打算清楚表明底線後就陪他在麵包店門口待著,直到他情緒有好轉再回家。我跟兒子說︰「媽媽知道你想買三明治,買不到會不開心。但媽媽不會因為你這樣大喊大叫而買的,如果你真的想吃,我們去買材料回家一起弄。」兒子好像聽懂了,停頓了一下,說︰「媽媽,我想看那個櫃子的門是怎麼開的,那個櫃是新的,以前沒見過。」

我愣了一下,再次向兒子確認︰「所以你是想試試打開那櫃門,而不是真的想要吃三明治嗎?」兒子帶著淚眼點點頭。
我笑了,真的笑出聲來,想買三明治背後真正的原因竟然是為了想開那個新櫃子的門!天呀,這是哪門思考邏輯呀!於是,我就帶著他去看那櫃門的操作。當兒子感受到他被理解了,真正的需求被滿足了,他內在的那個憤怒小孩也被療癒了,開心的兒子又回來了,情緒這東西就是這麼神奇。

晚上我回想這件事,覺得自己還是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像是我一開始沒有很認真的聆聽兒子的需求,雖然有表明我的底線,但我也一直嘗試說教。很多時,因為兒子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都很不錯,我容易以為跟他說道理就可以解決。

只是就算是表達能力不錯的小孩,也不一定能每次都很清晰的表達他們的需求,我能想像如果是再小一點的小小孩,或表達能力還沒有很好的小朋友,就更不容易了。

現今父母都看很多書、很多研究,我們或許都聽過當小朋友情緒上來時,跟他說教是沒有用的。大人也一樣,氣在頭上別人說什麼都聽不進去,正所謂「火遮眼」。當下只需要陪伴,讓情緒慢慢流過就好。

可是道理懂歸懂,我想大部分父母也跟我一樣,很多時明明知道這些方法,當刻卻運用不出來。大家有同感嗎?你又有沒有自責做得不夠好呢?

即便我認為自己還有很多進步的空間,我也提醒自己,不要對自己太苛刻。畢竟做父母真心不容易,從來都沒有上過一門課教我們如何做父母,做一個情緒穩定的父母更不容易。父母也會有情緒,也需要被理解,哪怕其他人不理解,希望我們做父母的就互相理解吧。

=====
作者:靜心,希望用平靜的心去陪伴兒子成長。本身係一個全職打工仔,變成雙職媽,再變成有兼職工作的全職媽媽。為自己的努力和突破加油,沒有邊種媽媽是容易的!

圖片來源:Unsplash

不知道大家第一眼看圖,是否覺得描述了孩子開學天的心情? #開學 ——對很多人來說就是在開學日重新穿上校服,準時踏入校門。不過,「開學」並不是過了9月1日便完結。不少學生經歷一整個暑假,身心都尚未調節好,有些孩子會興奮狂熱,但卻又甚麼都怯;有...
02/09/2025

不知道大家第一眼看圖,是否覺得描述了孩子開學天的心情?

#開學 ——對很多人來說就是在開學日重新穿上校服,準時踏入校門。不過,「開學」並不是過了9月1日便完結。不少學生經歷一整個暑假,身心都尚未調節好,有些孩子會興奮狂熱,但卻又甚麼都怯;有些很期待,卻又很想念父母,分離焦慮又跑出來了……這些情緒更可以反反覆覆,來來回回,需要花點時間去適應。

#開學適應 這過程,有些人快有些人慢,很想趁機提提大家別急著要孩子一回到學校便開行Turbo,而是容許孩子有空間慢慢調節。

而且,不知各位家長有否意識到,圖上寫著的「掙扎、壓力、興奮、擔憂、期待、緊張、捨不得、分離焦慮」,恐怕也是我們的心聲。和孩子一樣,家長對於開學後的一切同樣可以百感交雜。

可能是捨不得孩子升到中學,慢慢要放手了;可能是孩子今年呈分,你特別緊張;可能是過去孩子試過開學適應出問題,令你特別焦慮……無論是哪種情緒,都是來提醒我們有些事情正在發生,希望我們也給予自己空間,梳理好情緒的來意,讓我們做更好的準備,而不是任由情緒牽著我們走。共勉。

29/08/2025

「面對長大了的孩子,爸媽必須當水,練就如寧靜的水平面,不隨意起波瀾,靜觀一切變化,有本事沉澱與等待。」

話說最近聽一位媽媽分享生活日常,她的孩子才兩歲多,有種回憶返晒嚟嘅感覺——就係當年帶孩出門「美好」光景,好想同大家重溫這張圖。我相信無論係已經過咗呢個階段,還是仍要汗流浹背,帶孩出門的照顧者,一樣能夠從中找到共鳴~入面有幾多樣講中咗你嘅心聲...
28/08/2025

話說最近聽一位媽媽分享生活日常,她的孩子才兩歲多,有種回憶返晒嚟嘅感覺——就係當年帶孩出門「美好」光景,好想同大家重溫這張圖。

我相信無論係已經過咗呢個階段,還是仍要汗流浹背,帶孩出門的照顧者,一樣能夠從中找到共鳴~入面有幾多樣講中咗你嘅心聲?

#爆字

早兩日同大家講開學適應,點能夠不提到「  #分離焦慮 」。小朋友因為唔習慣同照顧者分開而產生焦慮,簡直係分隔開過了十米我便懷念,家長可以點樣處理?(今日內容適合幼稚園及初小學生家長) 一、 理解孩子的情感和認知發展里程我們要先理解和接納小朋...
27/08/2025

早兩日同大家講開學適應,點能夠不提到「 #分離焦慮 」。小朋友因為唔習慣同照顧者分開而產生焦慮,簡直係分隔開過了十米我便懷念,家長可以點樣處理?(今日內容適合幼稚園及初小學生家長)

一、 理解孩子的情感和認知發展里程

我們要先理解和接納小朋友出現分離焦慮很正常。那是他們情感和認知發展的表現,是成長必經的階段,但因為性格和養育環境的不同,有的小朋友適應得快些,有的小朋友適應得慢些,這是很正常的現象。

二、 處理好自己的分離焦慮

看到孩子哭泣的小臉,大家都應該都會懂,那種心都揪作一團,內心充滿焦慮、擔憂和內疚的感覺。

是的,親子依附是一種互惠關係,孩子依戀父母,父母也依戀孩子。因此,有時不只是孩子捨不得與父母分別,父母同樣忍受不了與孩子的分別。作為父母,我們也需要梳理好自己的情緒,處理自己的分離焦慮。

三、 提前帶孩子熟悉環境

如果孩子能在爸爸媽媽的陪伴下,先去將要上的幼稚園參觀,那將幫助孩子減輕焦慮。爸爸媽媽可以指給孩子看哪裏是遊戲的地方、哪裏是睡覺的地方,給孩子講述幼稚園的生活,激起孩子對幼稚園的嚮往,可能的話,還可以提前讓孩子與幼稚園的老師和小朋友熟悉一下,讓新環境和新朋友不再陌生。

另外,由於幼稚園的規則與家裏不同,提前在家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例如學習自己吃飯、按時午睡、整理自己的玩具等,能幫助孩子更快地適應幼稚園的生活。

四、 情緒穩定地告別,並為分離提供一個解釋

有的父母擔心孩子哭鬧,會在與孩子分離時偷偷溜走,或者撒謊說馬上回來,這方法有機會會加重孩子的恐懼情緒,並給下一次的分離埋下隱憂,甚至讓孩子成年後都不能很好地處理分離的焦慮。

認知發展心理學家Weinraub M. 的研究發現,如果孩子不知道養育者去了哪裏,什麽時候回來,這是讓他們最著急的事情。

所以如果爸爸媽媽能夠情緒穩定地與孩子告別,告訴孩子自己要去做什麽,並且很快會返來接他,那即使BB仍舊會感到不捨和難過,但只要父母能在答應的時間回來身邊,漸漸他們便會哭得更少,玩得也更積極。經過一天天穩定的告別與重逢,孩子就能夠逐漸建立起爸爸媽媽會返來接我的信心,學會平靜快樂地與父母告別。

五、 給孩子帶一兩樣熟悉的物品。

面對陌生人或來到陌生地方的分離容易引起孩童不安,分離時如果孩子身邊有一些從家裏帶來的物品,例如他常用的小毛巾、小毯子、喜歡的玩偶甚至是媽媽的照片,這些物品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安撫孩子的作用。

六、 平時高質素的陪伴

除了以上那些分離時可做的事情,我們更不能忽略平日的功夫。

無論是大大的擁抱、充滿愛意的眼神和親吻,還是告訴孩子「妳好想媽媽,媽媽也好想妳」,或是允許孩子通過哭泣來表達不安和焦慮都能夠撫慰孩子的心靈。

孩子的分離焦慮需要被理解、被接納,還需要被釋放。與孩子相聚時就陪伴,能夠將溫暖和安全感內化到孩子心中,這會讓他們更好更快地適應分離的時刻。

七、 借助故事和遊戲的力量

比起說教,故事和遊戲是更能讓孩子理解自己的情緒和行為的方式,也是孩子學習知識和道理的更好方式。

分享我們一位特約編輯的經歷,她和女兒看過一本繪本,名字叫《一口袋的吻》,講的是小熊第一天離開媽媽去上學的經歷,其中一個情節是小熊跟媽媽分離時,媽媽給了她好多吻放在衣服的口袋裏,叫小熊想媽媽了就拿出一個吻放在心口上。這個故事給了這位小女孩很大的安慰,即使現在小女孩已經上中一了,依舊會在跟媽媽分別時說:「媽媽,給我十個吻。」這個儀式已經成了她們共同的幸福美好的回憶。

除此之外,遊戲也是緩解孩子焦慮情緒的好方法,美國兒童心理學家Lawrence J. Cohen提倡Playful Parenting。他認為,和BB玩Peekaboo或在孩子長大一點後玩捉迷藏,都是有趣而安全的方式,讓孩子體會「分別」與「重逢」,並幫助孩子適應分離。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跟孩子玩「返幼稚園」的遊戲。我們可以讓孩子選擇當媽媽或當孩子。故事情節也任由他們發展,他們可以選擇當不願意和媽媽分離的孩子,也可以選擇當快快樂樂去上學的孩子,我們還可以發明更多更好玩的遊戲,讓孩子在遊戲中治癒傷痛,釋放情緒;而父母,也能在遊戲中發現孩子真正的需求,給予他們需要的支持和幫助。

參考資料
1. Shaffer, D. (2009). Soci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6th ed.). Belmont, Calif.: Wadsworth.
2. Berk, L. (2018).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lifespan (Seventh ed.). Hoboken, NJ: Pearson Education.
3. Cohen, L. (2002). Playful Parenting: An Exciting New Approach to Raising Children That Will Help You Nurture Close Connections, Solve Behavior Problems, and Encourage Confidence. US: Ballantine Books

Address

Hong Kong

Telephone

+85268430618

Websit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POPA Channel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Business

Send a message to POPA Channel:

Share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