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PA Channel

POPA Channel Contact information, map and directions, contact form, opening hours, services, ratings, photos, videos and announcements from POPA Channel, Media, Hong Kong.

POPA 是 Positive Parenting 的簡寫,自 2015 年起我們開始推廣正向家長教育,將複雜的教養知識化繁為簡,製作超過 100 條原創短片及易讀有趣的內容,陪伴香港家長面對教養挑戰。從小平台起步,我們累積三十萬追隨者,內容廣受教育界及社福機構引用,並多次受邀於學校及機構分享正向育兒理念。我們深明家長在教養路上的高低起伏,致力透過專業支援關顧孩子成長,與家長同行。

不知你家中有沒有「父子」的組合?很多人說父女是前世情人,如果要父親寫信給女兒,那可能是一封封輕柔的情書。如果父親要寫信給兒子,又會是什麼模樣? Netflix網劇《混沌少年時(Adolescence)》席捲全球,帶給我們其中一個反思,就是父...
14/11/2025

不知你家中有沒有「父子」的組合?很多人說父女是前世情人,如果要父親寫信給女兒,那可能是一封封輕柔的情書。如果父親要寫信給兒子,又會是什麼模樣?

Netflix網劇《混沌少年時(Adolescence)》席捲全球,帶給我們其中一個反思,就是父子之間的「空白」。當兒子成了殺人犯,劇中的父親才驚覺自己和孩子之間如此疏離。縱然劇集是很極端的特例,卻仍如一面鏡反映出當代父子關係的疏離。

有人初為人父,未懂和孩子靠近;有人忙於工作,總是「缺席」;有人以為男性就得剛強,要窮養狠養兒子。當然,我們也認識許多擁有另一面向的「父子關係」,有發現自己柔軟一面的父親;想要親近孩子,願意學習的父親;有用自己方式,默默表達愛的父親。

每一段父子關係,都獨一無二。

劇中聯合編劇兼主演 Stephen Graham亦因而伙同心理學家Orly Klein發起了一個出版企劃 Letters to Our Sons。他們邀請全球的父親寫信給兒子,並集結成書。書名Our Sons而不是Your Son,甚有共同建構的意味。我們可以一起改寫社會對「養育男孩子」的刻板想像,我們可以透過真實故事讓更多人明白父子間同樣溫暖,且能有更深刻的連繫,並互相學習。今天分享正是因為覺得這個企劃意義重大,如果你願意,不妨了解一下,甚至動筆參與(網址放在留言區)。

同時,受他們啟發,我們也希望父子間的故事可以在華文社會流傳,畢竟過去我們也一直有收集家庭教養故事,今次也想試試來一個〈父子特輯〉。如果你想為自己和兒子留一個紀念,或回首與父親的點滴,歡迎你以最熟悉的語言寫下這些男孩成長的故事。我們會挑選能觸動人心的故事,並有專人為你編輯文章,在POPA平台上發佈。有興趣的可以PM我們!

大家有沒有發覺,無論愛情走過多少年,我們總會對另一半有些小期望?或許是希望對方多點情感表達,或是少點嘮叨,甚至改改消費習慣。多倫多大學的研究人員說,別只顧「要求」,試試感恩的力量!研究顯示,當你感謝伴侶的改變努力,他們會更有動力堅持下去,讓...
13/11/2025

大家有沒有發覺,無論愛情走過多少年,我們總會對另一半有些小期望?或許是希望對方多點情感表達,或是少點嘮叨,甚至改改消費習慣。多倫多大學的研究人員說,別只顧「要求」,試試感恩的力量!研究顯示,當你感謝伴侶的改變努力,他們會更有動力堅持下去,讓關係更和諧!

University of Toronto 的Natalie M. Sisson團隊在《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發表了一項研究,探討如何讓伴侶的改變更持久。他們先找來111對至少交往一年的加拿大情侶來到實驗室。每對情侶輪流用一分鐘說出希望對方改變的地方,例如表達更多情感或調整消費習慣,對方有一分鐘回應,然後先分享的一方再有一分鐘跟進,最後二人自由交談兩分鐘。這些請求都不是什麼秘密,反而是雙方早已討論多次的事。

參與者完成對話後回答問卷。研究發現,當答應改變的一方感受到伴侶在對話中表達感恩,他們認為自己更有可能實現改變。兩週後的跟進調查顯示,這些情侶中,另一半確實察覺到伴侶有更多改變。

在後續的實驗中,研究人員要求725名有戀愛關係參與者想像伴侶對他們的改變努力做出回應。當參與者想像伴侶以感恩而非泛泛的正面回應時,他們表示會更有動力改變,並預期自己能更堅持。這顯示感恩能激發內在動機,不只是為取悅對方,也比單純為避免衝突而改變來得更持久、更正向。

原來少少感恩,就可以帶嚟不一樣嘅改變,更滋潤嘅關係。

又戴返少少頭盔,今次研究以北美伴侶為主,是否完全適用於香港家庭還需更多佐證~不過,誰不喜歡聽到真心的「多謝」,Why not give it a try?表達感恩也能讓自己心情更好,真是雙贏!下次想讓另一半改變時,別忘了用感恩點燃他們的動力。

當我們真心感謝對方的努力,他們會更願意變得更好,而這種願意改變的心意,正是需要被看見的「愛」。

參考資料
Young, E. (2025, October 13). How gratitude can help you get more from your relationship. BPS Research Digest.

Sisson, N. M., Park, Y., Overall, N. C., Park, H. G., Johnson, M. D., Stellar, J. E., Le, B. M., & Impett, E. A. (2024). Thank You for Changing: Gratitude Promotes Autonomous Motivation and Successful Partner Regula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孩子拿着不合格的分數回家,不語。我再三確定那是一百滿分而不是五十。分數把二十二個小孩劃一區分,三個合格,其他不。拔尖補底外語內語夜裡,剛滿七個月的小不點胖腿一跨,翻身了。我在旁又笑又哭地說:「妳做到了。」我記起為着妳每一個嘗試而驕傲,為着妳...
12/11/2025

孩子拿着不合格的分數回家,不語。
我再三確定那是一百滿分而不是五十。

分數把二十二個小孩劃一區分,三個合格,其他不。

拔尖補底外語內語

夜裡,剛滿七個月的小不點胖腿一跨,翻身了。
我在旁又笑又哭地說:「妳做到了。」

我記起
為着妳每一個嘗試而驕傲,
為着妳每一次小進步而歡呼。

那年十度不到的運動會,妳將書包內唯一的朱古力包,分給身旁沒帶食物的同學。下學期的小評估沒有出現這樣的選擇題,但妳選對了。

生自己氣的同學,意外弄傷了妳,而妳看到他憤怒背後,隱藏着不被接納的傷心。考試沒有這篇閱讀理解,但妳讀懂了。

接下來,人生依舊要面對各式各樣的評分,我們盡力就好,因為在終極的人生課題上,善良無須考核。

======
作者:阮絡伶,小學時,媽媽說過:「女兒啊!知識遠比姿色重要。」自此愛在書海垂釣。決意把收藏在身/心經歷放在陽光下,學習更靠近自己。

想像一下,家裡的空氣不只有溫度、濕度,還瀰漫著一種氛圍,代表著家庭成員之間長期互動的模式,以及家庭對待感受和表達感受的態度。美國臨床心理學家Dr. Ronald Frederick稱之為「情緒氣候」(emotional climate)。就...
11/11/2025

想像一下,家裡的空氣不只有溫度、濕度,還瀰漫著一種氛圍,代表著家庭成員之間長期互動的模式,以及家庭對待感受和表達感受的態度。美國臨床心理學家Dr. Ronald Frederick稱之為「情緒氣候」(emotional climate)。

就像沙漠中成長的孩子會知道如何應對沙塵暴和強大溫差,寒冷氣候中成長的孩子會較耐寒,家庭的情緒氣候則影響著孩子發展出怎樣的方式去感受情緒,和回應世界。Dr. Frederick認為有四種常見的「情緒氣候」:

🌞 陽光溫暖Sunny & Warm

有如陽光灑進窗台,這氣候的家庭充滿了情感上的友善與接納。當孩子說「我難過」,大人會蹲下來傾聽,而不是急著說「別哭」。

家庭成員可以自由且放心地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因為你知道你的感受會得到回應。這裡的情緒可以自由流動,哭也好、笑也好,都被接住。孩子慢慢相信:原來我的感覺是重要的,我值得被理解。

❄️冰冷刺骨Icy & Cold

像關了暖氣的冬天,這裡的情緒氣候是疏離和迴避的。家庭成員可能在情感上不回應彼此,甚至刻意保持距離。

情緒被壓抑在地毯底下,大家假裝沒事,卻在沉默中積累苦澀。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會學會把自己的情緒收起來,因為他們知道,表達也得不到回應。孩子學會隱藏,學會「別麻煩別人」,長大後可能連自己都不知道在難過什麼。

⛈️風雨交加Stormy

在這裡,批評和羞辱就像閃電劈下來,而且每天都雷電交加。家庭成員會因表達感受而受到懲罰。孩子一開口,就被否定、被嘲笑,於是早早學會閉嘴,在情緒來臨前先築起高牆。

當表達變成危險,孩子們會害怕展現真實的自己,學會用隱藏來保護自己。

🎭變幻莫測Mixed

這種環境是難以預測的,它可能在極暖和極寒之間快速切換。雖然偶有放晴,但對孩子來說,這種不確定性比持續的寒冷更讓人難以放鬆,難以感到自在,因為他們永遠不知道下一刻會是什麼樣的「天氣」,下一秒是否安全。

長大後,他們可能對人充滿不信任,難以建立關係,因為「穩定」從來不是他們的日常。

不知道你的原生家庭是怎樣的氣候?現在自己建立的家庭的氣候又是怎樣?

相信大部分人都希望給予孩子🌞 陽光溫暖的氣候,偏偏自己未必成長於溫暖陽光的氣候,於是我們可能不太習慣給予孩子情感上的支持和接納。這是絕對可以理解的。畢竟和另一半建立自己的家庭,就像移居到新地方,要適應新氣候,的確需要時間。

更重要的是,你具備改變「情緒氣候」的能力。氣候和天氣不一樣,它不是指某時某刻的感受,而是日復一日的小互動堆疊而成的氛圍。所以我們偶爾有情緒,偶爾帶來一場大風暴也不要緊,最重要是把握每次機會去修正,選擇以接納去代替壓抑。

一個擁抱,一句道歉,一次傾聽,都能讓空氣慢慢變得和暖。久而久之,家庭的情緒氣候也會隨之改變。

=====
🌟活動預告🌟

【圍爐x對談】11月21日晚將會以「親子溝通的科學與故事」為主題,同大家一齊講下如何應用科學知識如何幫助家長應對孩子的情緒挑戰!欲知報名詳情,請大家PM我哋~😉

上一回參加者真實回饋💬
「真係好有用,有啲地方講得好好,我想重溫多幾次加深記憶」
「非常好嘅分享!又來一次refresh,提一提自己喺家庭關係上的一些心態調整❤️🙏🏻 舒服又輕鬆左」
=====

參考資料:
.留佩萱(2019)。《療癒,從感受情緒開始》。台北:遠流出版社。
.Frederick, Dr. R. (2022). The 4 emotional climates that likely shape your family interactions. Retrieved from The Center for Courageous Living

從小到大我對小男孩都有一種抗拒,就算是與哥哥及表弟們相處,也有一種無形的隔閡。或許是因為父親工時長,相處時間不多,所以即使他多愛錫我倆兄弟,也無法令我感受什麼是父子關係。倒是我跟大女的親密感來得自然,在兒子出生後,我不禁問自己,能否與兒子也...
10/11/2025

從小到大我對小男孩都有一種抗拒,就算是與哥哥及表弟們相處,也有一種無形的隔閡。或許是因為父親工時長,相處時間不多,所以即使他多愛錫我倆兄弟,也無法令我感受什麼是父子關係。

倒是我跟大女的親密感來得自然,在兒子出生後,我不禁問自己,能否與兒子也一樣親密?我會否緊抱著兒子?會否親吻兒子?會否一樣愛錫他?

兒子出生後,我盡父親的責任去照顧他,慢慢發現,原來父子跟父女關係是完全不同的。父子感覺有時像嚴格的教練,有時像共患難的朋友,當然也有父子之間的溫馨。

在照顧兒子的過程中,發現了我小時候得不到的就是那份安全感及人生上的指導,現在和兒子的相處,某程度上是一個自我救贖的過程。雖然我不能回到過去,但透過與兒子的相處,小時候所缺少的慢慢被填補。

黃偉文填詞的《單車》,就是講述父親與孩子之間親䁥的記憶,僅僅只有坐單車的片刻,充滿著疏離感。我相信每一個孩子對父親所給予的安全感也有不同程度的渴望。

兒子的性格是慢熱、內向、害羞,可想而知他不是那種陽光小男孩,四處跑跑跳跳的。他常常要我抱,而我也樂意去抱。抱著他的時候,可以感覺到他被安全感包圍著,我更可以在他耳邊介紹四周的景色,也可以跟他說生活的故事。

每天送他到幼稚園上學時,總有老師看不過眼要我把孩子放下,讓他自己走路,但我明白這個孩子所需要的安全感還未補充足夠,為著面子而把他放下只有適得其反。從N班到K2,孩子的慢熱及不投入成為老師很頭痛的事情,但孩子漸長,在K3的日子終於開花結果了,變得投入亦能在同學面前表達自己。

我不知道我所做的是幫助他成長還是拖慢了他的腳步,但就只能憑藉著每天的相處,一點點把經驗累積,從而摸索教養的方法。

為什麼我會認為孩子需要更多的擁抱而不是放手?因為我小時候也經歷同樣的過程,滿滿的不安感使得我從K1到小學三年級,每一天也哭鬧著上學。

父子關係是很有趣的,兩個男性一樣可以相擁,親吻,互訴心事。我相信一個整全的男孩子是外剛內柔的,既能流血也不怕流淚,能勇於承擔責任更能從心去愛。

父親是孩子心靈成長過程中重要的橋樑及嚮導。

=====
作者:傑爸爸,有個知心太太及大女細仔,相信科學能解開育兒的難題,曾出版《天生好爸媽》等書籍。最希望就是與太太一起每天陪伴孩子一同成長。‪‬‬‬‬

自9月開學以來,要開展了入校的家長工作,而每當和家長真切互動,就會有很多省思想要記下。最近的一個關於「正常/不正常」。那天的講座主題是如何理解孩子行為背後,其中一個環節我分享了一張「技能清單」,參考自Dr. Ross Greene這位曾於哈...
07/11/2025

自9月開學以來,要開展了入校的家長工作,而每當和家長真切互動,就會有很多省思想要記下。最近的一個關於「正常/不正常」。

那天的講座主題是如何理解孩子行為背後,其中一個環節我分享了一張「技能清單」,參考自Dr. Ross Greene這位曾於哈佛醫學院工作的兒童心理學家。他提出孩子的許多行為問題不是態度不好,而是他們欠缺相關「技能」。

後來有位家長舉手問:「那我們怎知道哪些行為屬於正常範圍的,哪些需要特別關注?何時要介入?」

這些疑問非常有意義。

一是他道出了許多父母的擔憂:大家可能都怕孩子被標籤為「不正常」,更怕的是遲了介入,孩子得不到合宜的協助。拿著量表,父母們會都很想了解每一個細節,最好說明不同的年紀在不同的技能上會有怎樣的表現,一旦發現差異,就可以馬上處理。

二是現在資訊唾手可得,容易使人忘了醫生或心理學家經年的臨床經驗,才能做出準確評估和判斷。這也是我們做研究等分享時的難題:既想大家增進相關知識,卻不想造成過分解讀或簡化的情況。

及後想了很多,也想藉文字分享看法:

「正常/不正常」是我們很容易墜入的二元想像,但一個人需要協助,不代表不正常,甚至乎孩子在成長路上,遇到困難才是正常不過的事情。

一般診斷也不是為了標籤孩子,而是能幫助我們更有方向地提供協助。更何況,簡單的量表不能取代任何專業診斷或評估,只屬參考。甚至乎我們通過那場講座,只是希望讓家長明白「孩子不是不肯做,而是未做到,因為他當下正欠缺某些技能。」

——單單是這個轉念,已能讓家庭關係轉向,不再糾纏於孩子的態度。例如孩子做功課坐不定,我們以為是懶散,可能是尚欠維持專注的能力;又如晚上總是不願刷牙睡覺,我們以為是貪玩,卻可能是在轉換狀態這技能上卡關了。

而且「技能」涵蓋執行功能、社交及語言理解能力、情緒調適、感官處理等,實際上也並沒有一個專業,能深入掌握所有範疇,例如言語方面得交給言語治療師,感統方面就靠職業治療師了。

父母本來就不必獨自承擔所有責任,他們有更重要的角色:孩子的觀察員。這個角色的重要性,遠勝於家長試圖成為「全能專家」。

那觀察員要觀察什麼?就是線索。家長不妨多留意孩子常出狀況的特定時機(是環境太吵?是指令太長?是肚子餓?),以及有沒有一些和過去不一樣的表現?或許使你頭痛的行為問題,都是在告訴你:「我這個技能還沒學會,請幫幫我。」

家校合作也很重要,因為當家長能提供在家中觀察到的具體線索,結合老師在校的觀察,雙方就能更全面地掌握孩子的情況,判斷有沒有出現專業介入的需要。那天有位老師坐足全場,並跟我分享他對學生行為有了新的角度,讓我也覺得十分值得。

當然,要轉念也不容易。一開始提及的那位家長後來分享:「係囉,我睇住個表,我覺得好多係大人都做唔到。」正解!我們不妨撫心自問,很多時大人要求孩子做的,自己又是否每次都能說到做到?當我們能轉念,多少已能調整好期望,再用「他還沒學會」來取代「他故意不聽話」時,怒氣自然會轉化為同理心,從而減少親子衝突。

=====
後記|我們非常理解讀者們看完文章,可能還會有很多疑問,不過2小時的講座講不完,一篇千字文也很難包含所有。歡迎大家follow我們,或者到我們的網站查找過去10年創作的親職內容,讓我們可以陪著你走這段教養路~

=====
廣告時間|今次入校講座主題是〈孩子脾氣,有得預期?理解孩子不當行為的背後〉,適合幼稚園及小學家長或同工培訓,歡迎機構/學校PM查詢。

06/11/2025

「父母打從心裡接受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高低起伏,是穩定孩子情緒最堅強的力量。」

大家有否遇過以下情景 : 媽媽比孩子快一步按下電梯制、餅乾崩了一角、圖畫紙摺皺了……然後,孩子就嘩啦嘩啦的大哭尖叫起來。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卻會引起孩子澎湃的悲傷,真叫人摸不著頭腦。面對那歇斯底里的哭叫聲,我不知所措。又呵又錫?全無效用...
05/11/2025

大家有否遇過以下情景 : 媽媽比孩子快一步按下電梯制、餅乾崩了一角、圖畫紙摺皺了……然後,孩子就嘩啦嘩啦的大哭尖叫起來。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卻會引起孩子澎湃的悲傷,真叫人摸不著頭腦。

面對那歇斯底里的哭叫聲,我不知所措。又呵又錫?全無效用;責備懲罰呢?兒子果然收聲,停止胡鬧,令我一度以為「敬酒唔飲,飲罰酒」是育兒的金科玉律。然而,兒子的偏差行為卻不跌反升。

那時四歲多的兒子,在我的訓導下的確哭少了。事實上,他只是不再在我面前哭。當他犯錯,我厲聲責備時,只見他雙眼通紅,卻力忍不流淚。取而代之,是大力「呯」門和拍打東西;繼而是刻意破壞物件,或遷怒於人,祖父母、妹妹,以至朋友都試過被他無禮呼喝或以不瞅不睬來洩忿。我見狀就更加勃然大怒,開始時只是為了行為A而責備他,到後來卻變出不當行為B、C、D!哭聲絕耳,但兒子面上卻流露出害怕、憤怒、委屈、傷心和難過的表情。我愈罵得多,他就愈錯得密;愈罵得狠,他就愈錯得深。

有一晚我跟兒子枕邊細語。他竟細數往事起來,說有一次我如何如何責備他,另一次又怎樣怎樣懲治他。我驚訝道「那是去年的事,你還記住?」兒子說「媽媽鬧我的事會記很久,一記起又嬲」。他的真情告白真讓我當頭棒喝。看來,我最錯的,是當初想盡辦法去遏止他哭泣。原來,負能量得不到舒緩,就會演化成壞行為,或純粹久久的埋藏心內,揮之不去。

或許,你已經看到玄機。他那些壞脾氣和連串劣行,並不是無中生有,相反,正是因我而起。

家庭治療理論常常提及,家庭成員間的互動,環環緊扣,相依相偎。喜歡駁嘴吵架的,首先得有個喋喋不休的家長來和他舌戰;中意動手動腳的,又得有個會和他交手的父母來應對。像我兒子那種怒氣沖天型,正正是要和媽媽一較高下的結果。

管教孩子,不如先管好自己的情緒。及後,當我怒不可遏時,便趕快離開現場。我發現,如我不先發惡,兒子也不會撒賴,最多只會對我的設限表示不滿。若我對他難過的心情表示理解,他更會進一步軟化。經過幾個月的努力,我們都取得很大進步,家庭鬧劇大大減少,母子關係更為親密友好。

雨過天晴,最讓我放心的是,當兒子受到委屈時,願意再次在我面前,放聲大哭。

===========
作者:語冰,育有一子一女,曾以為只要有愛就等於識做人阿媽,結果在育兒路上處處碰壁,被兩隻馬騮激到面容扭曲,極速衰老。痛定思痛,決定由頭學起,從書海中找答案,最後發現孩子就是最佳的學習對象。

「執輸行頭慘過敗家」——驚蝕底呢件事無分國界,外國就有一個專有名詞「FOMO」去形容呢種心態:Fear of Missing Out。有人因為FOMO而高追入市,有人因為FOMO而密密睇手機,怕錯失任何一則資訊。但原來有一群人,正因為呢種害...
04/11/2025

「執輸行頭慘過敗家」——驚蝕底呢件事無分國界,外國就有一個專有名詞「FOMO」去形容呢種心態:Fear of Missing Out。有人因為FOMO而高追入市,有人因為FOMO而密密睇手機,怕錯失任何一則資訊。但原來有一群人,正因為呢種害怕被邊緣化的焦慮而成為了父母。

美國最近有研究發現,大概有 7% 嘅父母表示,如果可以重新選擇,佢哋寧願唔生小朋友。數字喺歐洲仲高,德國有 8%,波蘭更加有接近 13.6% 嘅父母覺得後悔。研究人員進一步審視了這些父母當初是如何作出生育決策,最後發現了其中一個主要因素竟然就係FOMO?!

即係話,有好些父母因為「怕錯過」,就「趕住」踏入父母呢個角色。

研究指出,大家各有不同嘅「怕錯過」——怕自己無機會經歷「湊仔」呢個人生階段;怕同輩個個都有仔女,自己落於人後。呢啲焦慮同比較,推動住佢哋倉促做決定,最終帶嚟嘅唔係幸福嘅家庭,而係處於後悔之中。

生過小朋友就會明白,成為父母會對生活帶嚟翻天覆地嘅變化,再加上日常壓力、經濟負擔、伴侶關係嘅變化,何止「失自由」,隨時自我都無埋。當然,當中都有好多只有父母才能感受嘅幸福和滿足,但如果只係出於FOMO而成為父母,相信會更難接受新角色加諸喺我哋身上嘅甘甜與苦澀。

相信今日睇到呢個Post嘅大家,無論出於什麼原因,都已經成為父母,諗返轉頭都未必有意思。只係呢個研究都提醒我哋,順著FOMO去做人生嘅決定往往帶嚟一啲意想不到嘅後果。期望我哋喺教養當中都唔好再畀FOMO牽著鼻子走,而可以更加堅定咁遵從自己內心嘅想法啊!共勉。

參考資料:
Hintz, E. A., & Scharp, K. M. (2023). “I hate all the children, especially mine”: Applying relational dialectics theory to examine the experiences of formerly childfree regretful parents.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40(11), 3781-3799.

Rutgers University. (2023, September 25). Family planning and the fear of missing out. ScienceDaily.

 #成為父母 後,我們對生命的領會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巨變。可幸,回味起來,總算是幸福的。歡迎大家繼續寫下去~
03/11/2025

#成為父母 後,我們對生命的領會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巨變。可幸,回味起來,總算是幸福的。

歡迎大家繼續寫下去~

青春期孩子的反應,有時的確頗令人難堪,尤其當你曾是他最愛最親密的人,感覺就更為強烈。話說早前外遊,我們一家三口走在前面,家人突然從後叫住:「擰過嚟幫你哋影張相吖!」我們聽罷立即配合,當時女兒站在中間,我下意識將手搭在她的肩膊上。「唔好掂我!...
30/10/2025

青春期孩子的反應,有時的確頗令人難堪,尤其當你曾是他最愛最親密的人,感覺就更為強烈。

話說早前外遊,我們一家三口走在前面,家人突然從後叫住:「擰過嚟幫你哋影張相吖!」我們聽罷立即配合,當時女兒站在中間,我下意識將手搭在她的肩膊上。

「唔好掂我!」——就在手放在她肩上的瞬間,女兒甩開了。我完全感受到她對被搭膊頭這件事是有多厭惡。最後照片是勉強拍了,但當刻我很難堪,亦有點氣憤,甚至覺得整個旅程也不想再拍照了。我沒有細問原因,這事卻一直放在心上。直到旅程完畢,一次聚會上朋友談及家裡青春期孩子的「古怪」行為,我就分享了女兒的激烈反應。

“It’s normal. Because we’re not kids anymore!” 朋友的11歲女兒聽罷搶著回應。

「原來你都唔鍾意畀人搭膊頭?」難得有跟女兒年紀相若又想法一致的小軍師在場,我當然要把握機會探個究竟。

「Hey, 我哋唔係細路仔喇嘛!」

「你話自己唔再係小朋友,咁你又同媽咪親子裝出街?你唔怕畀人見到,覺得你細路仔咩?」我這個姨姨實在有點好奇青春期孩子對於「細路仔」的定義是什麼?相比搭膊頭拍照,穿親子裝不是要高調得多嗎?難道又不會感到幼稚嗎?

「親子裝無問題呀,it’s fashion!」我開始懷疑根本並沒什麼所謂的定律,他們完全是不按章出牌。但至少我知道了女兒不喜歡的是搭膊頭這舉動,而非我這個媽媽。意識到這個事實,我也逐漸釋懷了。

晚上,我把事情一五一十都告訴女兒,她說那位姐姐所說的都是她的心聲。我問如果她覺得搭膊頭太小朋友,那麼拖手又行嗎?媽咪是否可以繼續拖她的手?女兒點點頭。又是一個難以理解的章法!

回想自己也經歷過青春期,印象中卻從未嫌棄過爸媽的「親密接觸」——說穿了,我是連嫌棄的機會也沒有。我的爸媽,跟許多上一代的父母一樣,很少把愛宣之於口,那並不代表他們不愛,但拖手、擁抱這些愛的表達的確是少之又少。如果有的話,或許小時候的我會同樣抗拒也說不定?天曉得。

如今女兒活像一頭小刺蝟。外表和思想仍帶稚氣,但某些行為卻又偏偏拒人於千里之外。有時候,她又會變回那個愛撒嬌的孩子,突然一個抱抱或把頭靠下來,毫不吝嗇地表達她的愛。面對這種忽冷忽熱,偶爾我還是會感到無所適從,但理智和經驗告訴我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的是父母更多的善意。這時候,我會讓本來想干預的母性先冷靜下來,避免正面交鋒,也留彼此一點喘息空間。

我曾疑惑這算是妥協嗎?但當我試過爆發情緒,而女兒要麼一句你好煩,要麼擺出一副愛理不理的態度,目的非但沒有達到,反而讓我看來像極個自說自話的瘋婦,感覺真的壞透了。

應付青春期孩子讓我學聰明了:適當時候慳返啖氣,說話、反應一律點到即止,女兒反而願意留一道溝通的門隙。對呀,一道隙縫已經很好了,別奢求他們敞開大門,翻開肚皮什麼也讓你看。

不說教;不追問,這就是家有青春期孩子,為人父母的優雅生存法則。

=====
作者:Carrie,POPA編輯,近年醉心斷捨離,夢想是成為一個既隨性又幽默的媽媽。視教養為人生的一場修行,在經歷跌跌碰碰之後,感覺自己好像又強大了一點。

「有仔趁嫩生!」——關於生育,女性面對嘅無形壓力總是隨年月增加。唔想做高齡產婦,你可能要迫住生;唔介意年紀大啲先諗,可能會收到身邊嘅溫馨提示:「你要唔要諗下雪卵呀?」嗰種被時間催逼住嘅感覺,女性都不陌生。然而我哋好少聽到社會會提醒男人「要趁...
28/10/2025

「有仔趁嫩生!」——關於生育,女性面對嘅無形壓力總是隨年月增加。唔想做高齡產婦,你可能要迫住生;唔介意年紀大啲先諗,可能會收到身邊嘅溫馨提示:「你要唔要諗下雪卵呀?」嗰種被時間催逼住嘅感覺,女性都不陌生。

然而我哋好少聽到社會會提醒男人「要趁早生」,甚至調返轉「遲啲仲好啦」。事業穩定啲、經濟能力強啲、個人成熟啲。彷彿男人永遠有時間。

不過,科學研究並唔係咁講。
精子,原來都係男性年齡嘅一面鏡子。

以前因爲科學技術不足,未能準確檢測出男性精子的突變率,但Wellcome Sanger Institute嘅研究團隊運用新嘅基因排序方法,得出突破性嘅結果,更獲刊登於著名科學期刊《自然》。該研究發現男性年紀愈大,精子入面出現突變嘅數量就愈多。年輕爸爸嘅精子,大約只有百分之二帶有可能引致疾病嘅基因突變;但當去到四、五十歲甚至以上,呢個比例會升到百分之三至五。

乍看之下,只係細微差距,但喺基因學角度,呢個變化足以代表下一代患病風險增加,特別是與小孩發育障礙及癌症有關。更令人驚訝嘅係,研究人員發現,部分突變有可能令造精子細胞(如s***matogonial stem cell progenitors)「更容易繁殖」,並稱之為「自私選擇」(selfish selection)。即係話,突變對下一代唔好,但對細胞本身有利,於是帶有「壞基因」嘅精子數量先會增加得咁快。

當然,風險增加都唔代表「高齡爸爸」生出嚟嘅小朋友就一定有狀況,只係科技令我哋睇得更清楚,時間係公平嘅,無論卵子定精子都會有歲月痕跡,唔好以為所有風險都係來自女性。

醫學界亦一早提倡「夫妻共同檢查」,但現實係——社會仍習慣性地把「生唔到」、「小朋友有問題」呢啲責任放喺女人身上。

呢個研究亦並非要比較邊個責任大啲,而係提醒咗我哋:生育是夫妻共同的旅程。女性喺懷孕同生育上確實要經歷更多,但男人嘅精子都會老、都會變、都有機會影響下一代健康。

生育壓力,理應由兩夫妻共同承擔;生育計劃,亦應該係兩個人一齊去規劃。

參考資料
Neville, M.D.C., Lawson, A.R.J., Sanghvi, R. et al. S***m sequencing reveals extensive positive selection in the male germline. Nature (2025).

Le Page, M. (2025, October 8). Selfish s***m see older fathers pass on more disease-causing mutations. New Scientist. Retrieved from New Scientist

Address

Hong Kong

Telephone

+85268430618

Websit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POPA Channel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Business

Send a message to POPA Channel:

Share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