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批 Paratext

微批 Paratext 「微批」意旨細微閱讀、深度批評。

我們廣泛評論書籍,種類涵蓋文學、?

「微批」意旨細微閱讀、深度批評。

我們廣泛評論書籍,種類涵蓋文學、文化、社會科學、歷史、藝術、自然科學等,推動香港的閱讀與評論文化;亦會與本地的獨立出版社和書店合作,在寫作-出版-銷售-閱讀中這個書本生命的循環中,站緊最後一項──推動閱讀和評論──的位置上。

「法律與文學」作為學術項目,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在香港大學法律學院出現。研究法律與文學的學者認為,法律就是文字/文本的遊戲。法律,如語言,建構我們認知的(客觀)現實。趙文宗指出, 承此思路,  清華大學法律學者趙曉力認為,分析文本與分析案例、判...
26/04/2024

「法律與文學」作為學術項目,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在香港大學法律學院出現。研究法律與文學的學者認為,法律就是文字/文本的遊戲。法律,如語言,建構我們認知的(客觀)現實。趙文宗指出, 承此思路, 清華大學法律學者趙曉力認為,分析文本與分析案例、判辭根本就係一脈相承的技巧與心思。他寫的《要命的地方:家庭、生育與法律》(2023)一書,便是藉法哲學及批判理論嘗試連接法律及文學的一項實驗。

全文:https://paratext.hk/?p=4652

◆◆◆​

❝既然,法律是文化的表現;在全球化年代,法律移植及在地化是常有的衝突及磨擦,深入了解一地的文學是否已是指定程序?就以性別平權為例,究竟性別平等是否破壞了一地習俗?傳統文學是否真的未曾對父權傳統批判?如何引入當下國際標準之餘又可令當地人接受理解呢?研究法律與文學可對這些問題帶來啓示。是故,我十分贊同趙曉力書中所言:他希望學生透過閱讀「參考文獻補充的法學和社會科學」更了解人類文化的精萃。❞

支援我們推廣閱讀文化?請贊助微批:
https://hkcinezen.boutir.com/i/W4hlisgAA

談起《七十二家房客》,多會想起由楚原導演、1973年邵氏公司出品的港產片,鮮被提及的是,早於1963年,邵氏已開拍過一齣「爛尾」的《七十二家房客》,兩大導演李翰祥和岳楓曾參與其中,而話劇界演出《七十二家房客》的輝煌成績,及與電影《七十二家房...
25/04/2024

談起《七十二家房客》,多會想起由楚原導演、1973年邵氏公司出品的港產片,鮮被提及的是,早於1963年,邵氏已開拍過一齣「爛尾」的《七十二家房客》,兩大導演李翰祥和岳楓曾參與其中,而話劇界演出《七十二家房客》的輝煌成績,及與電影《七十二家房客》的互動歷史,已被不少人遺忘。

全文:https://paratext.hk/?p=4655

◆◆◆​

❝邵氏原本安排李翰祥任此電影的總指揮,但這時他醞釀離巢,往台灣自立門戶,開辦國聯影業公司,而李翰祥的愛將王月汀亦跟隨他投向國聯。邵氏於是改派王星磊頂上,當時王是老牌導演岳楓的助手,成了總指揮的岳楓有意將故事地點改為一幢危樓,及加插幾種不同方言。但在1964年1月後,再沒有此電影的進一步消息,相信攝製並不順利,最後胎死腹中。

  而香港鴻圖與廣東珠影合拍的粵語片《七十二家房客》,1963年12月4日起在香港公映,大收旺場,映期超過三星期至同年12月27日,總收入達三十七萬港元(當時粵語片一般票房收入約為十七至二十萬),[2] 到翌年一月更再度公映。❞

支援我們推廣閱讀文化?請贊助微批:
https://hkcinezen.boutir.com/i/W4hlisgAA

3月28日,《年少日記》導演與趙文宗在青年會專業書院有一對談,談困境,談生命,談出路。他們討論中學的回憶、原生家庭問題、社會/考試制度帶來的生命數字化及拍攝《年少日記》的辛酸。對談者與同學皆對不同議題深入反思及坦率溝通。文章記錄對談的內容。...
10/04/2024

3月28日,《年少日記》導演與趙文宗在青年會專業書院有一對談,談困境,談生命,談出路。他們討論中學的回憶、原生家庭問題、社會/考試制度帶來的生命數字化及拍攝《年少日記》的辛酸。對談者與同學皆對不同議題深入反思及坦率溝通。文章記錄對談的內容。

全文:https://paratext.hk/?p=4644

◆◆◆​

❝有兩位社工同學語重心長地指出:生命誠可貴,任何情況下,都不可放棄,現狀總有改變的機會。然而,說出這一句,其實是極具勇氣,也須極具承擔。一個簡單回應就係:你點知喺嗰個特定環境下,當事人仍未到極限,可以撐落去?繼續撐落去,好痛苦,如果冇好轉,你係咪可以孭起所有責任?

我當刻以加沙地帶的居民當下面對的處境作例子──每分每秒面對連聯合國都不能阻止的攻擊,斷水斷電斷糧斷醫藥──那根本就係一個國際法真空的結界。結界外,尋求和平的努力未停過,大家都疲累,需要休息才可繼續;但當地人卻是每分每秒每刻面都在對朋友親戚家人及自己陸續或突然逝去的現實。簡言之,那裡的居民已與世界隔離,被宇宙遺棄,生不如死。試問誰可以負責任的跟她/他們講:「不要放棄,多堅持一天吧。希望在明天」?❞

支援我們推廣閱讀文化?請贊助微批:
https://hkcinezen.boutir.com/i/W4hlisgAA

石堯丹的文章透過「視覺性」的概念,分析香港詩人周漢輝詩集《光隱於塵》中詩作的視覺性,並由此探索作者在作品中描繪的生活與社會,以及他筆下生死意象之呈現。全文:https://paratext.hk/?p=4640◆◆◆​​❝詩集《光》共有四十...
09/04/2024

石堯丹的文章透過「視覺性」的概念,分析香港詩人周漢輝詩集《光隱於塵》中詩作的視覺性,並由此探索作者在作品中描繪的生活與社會,以及他筆下生死意象之呈現。

全文:https://paratext.hk/?p=4640

◆◆◆​

❝詩集《光》共有四十六首詩,分三輯,包括「塵」、「光」及「隱」。作品大多採材於社會及生活,語言平實自然,意象大致輕盈,但隱含着深刻的哲思。現存學界對《光隱於塵》的論述不多,但大致着重分析其「鏡頭運用」、「生死意象」及「宗教意象」。

除此之外,周漢輝喜用敘事技法,例如詩人韓褀疇評論他的敘事技法是取自電影,正如他在訪問中說:「我很喜歡侯孝賢導演曾說到的『藝術就是距離』⋯⋯距離令你看得更清楚。」;另外,詩人鍾國強分析其詩作〈姑姑〉時,亦不難發現作者以第二人稱增加敘事距離。由此可見,《光》大部份詩作偏向敘事性,而這與電影的鏡頭運用有關。似乎,敘事詩比其他風格的詩(超現實詩類、抒情詩類)更能結合生活,而不沉悶地陳述事件,因此其文字的可讀性、吸引力如同影像的視覺性般龐大。❞

支援我們推廣閱讀文化?請贊助微批:
https://hkcinezen.boutir.com/i/W4hlisgAA

水煮魚文化

1994年,張愛玲提到1954年與宋淇太太到英皇道街角的照相館拍照。今年是2024年,距她初到蘭心照相館拍下傳世照片,是七十年前的事。潘惠蓮分別從《星島晚報》和《星島日報》,找到蘭心照相館的開幕廣告,確定其開幕日期及當時的準確名稱。全文:h...
14/03/2024

1994年,張愛玲提到1954年與宋淇太太到英皇道街角的照相館拍照。今年是2024年,距她初到蘭心照相館拍下傳世照片,是七十年前的事。潘惠蓮分別從《星島晚報》和《星島日報》,找到蘭心照相館的開幕廣告,確定其開幕日期及當時的準確名稱。

全文:https://paratext.hk/?p=4604

◆◆◆​

❝蘭心照相館開幕幾個月後的1954年秋天,張愛玲便來光顧。那年她三十四歲,是第二度來香港暫住。因為其首本英文小說The Rice-Sprout Song(中文譯本名《秧歌》)將於1955年初在美國推出,《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計劃發表書評,要求張愛玲提供照片刊登,於是張愛玲便由好友鄺文美陪同,到住處附近的蘭心照相館拍照。這次拍下的照片,已「出土」的共有五張,她身穿同一款的高領窄腰右斜襟短襖,但姿態、表情和眼神都不一樣。那短襖應是她挑選的,但各款造形是由張愛玲,還是攝影師主導?目前仍是個謎。❞

支援我們推廣閱讀文化?請贊助微批:
https://hkcinezen.boutir.com/i/W4hlisgAA

陳慧寧透過巴舍拉空間詩學(The Poetics of Space)的重要概念「茅屋之夢」,談大江健三郎如何把我們吸引到他祖傳家屋的軸心,同時把我們吸進了一個邊緣村莊這樣一個「茅屋之夢」的底層。這個「茅屋之夢」,被「皇軍」肆無忌憚的侵略和殘...
13/03/2024

陳慧寧透過巴舍拉空間詩學(The Poetics of Space)的重要概念「茅屋之夢」,談大江健三郎如何把我們吸引到他祖傳家屋的軸心,同時把我們吸進了一個邊緣村莊這樣一個「茅屋之夢」的底層。這個「茅屋之夢」,被「皇軍」肆無忌憚的侵略和殘虐殘害,變得體無完膚,家屋盡毀。加上經歷戰後日本社會的發展,使大江受到戰爭創傷的困擾,由始至終為他的邊緣創作帶來深刻的影響。

全文:https://paratext.hk/?p=4617

◆◆◆​

❝大江應當如何面對日本的社會現實?日本戰時由在世界上被孤立,從外部封閉起來的國度,到戰後走向民主主義體制,都充滿着政治考驗。其次,大江不懈地進行醫學上的努力來救治出生在他的家庭,一個頭部存在着「腦疝」問題的孩子,接着和兒子光在心理上堅定了共同生活的意志。他以個人的經歷寫成小說《個人的體驗》,通過「展示行動」來建構故事形態,並想像兒子光體悟到的聲音,是維繫通往世界的渠道。❞

支援我們推廣閱讀文化?請贊助微批:
https://hkcinezen.boutir.com/i/W4hlisgAA

邱剛健在早期的詩作刻意描寫露骨、性器官、性愛場面、女體書寫,甚或有「屎尿」書寫,以作為他情色詩的內容。 石堯丹談及邱剛健有關情色主題的或情慾書寫的詩作,從情慾意象分析社會規範的砥礪及對自我的再認識,探究其情色如何突破既有的道德框架。全文:h...
12/03/2024

邱剛健在早期的詩作刻意描寫露骨、性器官、性愛場面、女體書寫,甚或有「屎尿」書寫,以作為他情色詩的內容。 石堯丹談及邱剛健有關情色主題的或情慾書寫的詩作,從情慾意象分析社會規範的砥礪及對自我的再認識,探究其情色如何突破既有的道德框架。

全文:https://paratext.hk/?p=4625

◆◆◆​

❝「基督」和「精液」、「女陰」,無疑是對宗教的聖進行俗的融入。「讓我進入祢的透明裡」及「但是我是已經進入,祢我光呢」,如上述的〈瑪利亞〉相似,隱喻性交的場面。似乎邱剛健着意在宗教的神聖之中,帶入生活的平常事(性交),但此事對於基督教或者天主教或其他宗教而言,是相當落俗不雅的事情,而且觸及社會的禁忌。

顯然對於邱剛健而言,這只不過是生活的正常行為,因此詩人以質問的短句挑戰天主教的聖母瑪利亞及父神,以「精液」、「女陰」,「血」,及表現性愛場面的描述,與宗教的神那種聖潔並置,使聖與俗打破隔閡,是對傳統宗教的反抗,試圖將神及人置於平等的位置,這可從詩中的瑪利亞體現,因為她也有性慾。❞

支援我們推廣閱讀文化?請贊助微批:
https://hkcinezen.boutir.com/i/W4hlisgAA

提到近年來在台灣知名度最高的香港作家,莫過於2014年出版小說《13.67》的陳浩基。雖然這部作品是陳浩基早期的作品,但其不僅具有相當高的娛樂性與完整性,甚至還可被讀作是香港近代史,與其他推理作家的創作做出了明顯的區隔。若說這部小說寫的是香...
11/03/2024

提到近年來在台灣知名度最高的香港作家,莫過於2014年出版小說《13.67》的陳浩基。雖然這部作品是陳浩基早期的作品,但其不僅具有相當高的娛樂性與完整性,甚至還可被讀作是香港近代史,與其他推理作家的創作做出了明顯的區隔。若說這部小說寫的是香港的歷史發展,另一位香港作家譚劍於2023年出版的小說《姓司武的都得死》寫的則是香港的當代。

全文:https://paratext.hk/?p=4622

◆◆◆​

❝儘管譚劍過去專注於科幻與奇幻文學,在2019年左右才開始嘗試推理寫作,甚至《姓司武的都得死》才是他第一部長篇推理小說,但整部作品的細膩程度令人驚艷。這部小說融合了家族故事、在地文化與懸疑推理等元素,帶出了結合香港當代社會問題的複雜華人家族傳統。在中國傳統倫理的影響下,家人與血緣的關係緊密相連,兩者長久以來都備受重視,而「宗親會」與「同宗會」就是此脈絡下誕生的產物。只是人多嘴雜,這些人僅因為「流同樣的血」或「有同樣的姓」就被匡列為自己人,事實上卻非所有人都能產生同樣的認同。在《姓司武的都得死》這部作品中,作者即是以推理故事重新帶出對家人概念的定義與意義討論。❞

支援我們推廣閱讀文化?請贊助微批:
https://hkcinezen.boutir.com/i/W4hlisgAA

蓋亞文化

Address

Hong Kong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微批 Paratext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Business

Send a message to 微批 Paratext: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