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遊世界60国的Emily

賞遊世界60国的Emily Emily是一位旅遊專欄博主,遊歷世界65個國家236個城市,喜歡研究各地文化差異、經濟以及人文可持續發展,好奇心巨大,熱愛攝影和探索世界無奇不有的文化。 Hello my dear friends, Welcome to Emily's travel world.

中四的時候我選擇了中國文學,中國歷史和地理會考和AL我都拿很好的成績那個時候我仍然深信我大學會讀中文系每一次上文學堂,我都好Enjoy中七AL我收到CUBA Conditional Offer最後我讀左BBA但我不會忘記中文系教授面試我嘅時...
05/07/2025

中四的時候我選擇了中國文學,中國歷史和地理
會考和AL我都拿很好的成績
那個時候我仍然深信我大學會讀中文系
每一次上文學堂,我都好Enjoy
中七AL我收到CUBA Conditional Offer
最後我讀左BBA
但我不會忘記中文系教授面試我嘅時候
問我「點解你要讀中文系」?
我話因為我覺得文學很有價值
我寫過散文,新詩,小說
仙姐(我的文學老師)當年同我講「得奀,你讀BBA以后可以帮文化界做多D野!」
我果時唔明,因為我真係好唔BBA格
20年後嘅今日

破天荒跟香港文學館合作
我終於明點解仙姐叫我去讀BBA
因為做商業嘅人好難認知文學嘅價值
做文學嘅人需要懂商業嘅人去實現目標

好多人以為我地平台做旅遊打卡
其實我地全世界做緊「文化打卡」
300多家博物館合作夥伴
4000多個文化地標百年老店
每一個地方都值得被欣賞

你有沒有試過用文學家嘅角度漫步灣仔?
無?唔緊要!
快Follow我地download我地嘅APP
22個灣仔文學散步打卡地方即將上線
還有更多. 陸續發佈

🏮 跑馬地,一場穿越時光的溫柔革命站在聖彌額爾墳場的古老石階上,指尖撫過1848年的碑文,我突然明白——這才是真正的香港。不是維港的霓虹,不是中環的匆忙,而是跑馬地街角飄來的陳皮香,是老師傅修補沙發時哼唱的粵曲,是百年廟宇裡未曾熄滅的香火。...
06/06/2025

🏮 跑馬地,一場穿越時光的溫柔革命

站在聖彌額爾墳場的古老石階上,指尖撫過1848年的碑文,我突然明白——這才是真正的香港。不是維港的霓虹,不是中環的匆忙,而是跑馬地街角飄來的陳皮香,是老師傅修補沙發時哼唱的粵曲,是百年廟宇裡未曾熄滅的香火。

✨【街坊好賞你】不只是一場活動,而是一場文化復甦運動

當AI技術遇上百年唐樓,當數位藝術滲入街市煙火,跑馬地正在經歷一場靜默卻深刻的蛻變。作為見證者,我想帶你看見這些細節:

▸ 在Proof Café,店主Manu跟我說每天4:30收工都會把賣不完的麵包捐給慈善機構,在香港其實很多暖人暖事,很多人不知道香港是慈善機構註冊密度最多的城市。

▸ 蔭記梳化的沙發叔邊跟我們分享一部60年代購入的衣車(古董),邊告訴我:「這些都是當年爸爸留下來的老客人的單,比現在的人更長情。」牆上掛著很多以前的舊皮板式,這裡都在訴說香港家居史的變遷。

🍂 最動容的瞬間

在黃泥涌街市二樓,「銖記大排檔」老闆娘跟我訴說三代被大排檔和街坊生意養大的日子,風沙雞的味道很棒,因為這是人情味。在新昌明食店,老闆榮哥仔幫我下魚蛋粉,他說「很多人移民走了,回來香港第一時間打電話過來問-你們還開著嗎?」 魚蛋粉真的很好吃。

📜 給旅人的建議,跑馬地宜放慢腳步好好欣賞每個角落。

1️⃣ 請你放慢腳步:在Cotton Lane Café點一杯「Ginger Latte」,老闆會告訴你真正的生活是可以慢下來享受晨昏光影變化,慢一點或許妳會看到多一點精彩的瞬間。

2️⃣ 打開感官:週三清晨去印度廟,聞著酥油燈混和茉莉花環的氣息,聽祭司吟唱梵文,他們歡迎大家來體驗,切記要脫鞋和尊重別人的規矩

3️⃣ 親手觸碰歷史:到協和里防空洞撫摸竹筋混凝土牆面,那些凹凸不平的痕跡,是1941年3000個避難市民的求生印記,二戰的痕跡清晰可見。

🌌 我從賞遊地平台從新認識的跑馬地

昨天發布會後,我覺得很不真實,從0到1,45位嘉賓來到Cotton Lane cafe,見證我們幾方聯手打造的地區活化Campaign,大家津津樂道,說這是他們沒看過的跑馬地。回到家,深夜我獨自聽著1940年代的老爵士音樂,看著每一個商家的訪問視頻,我很感動。作為一個文化科創的Founder也是一個愛探索在地文化的博主,這個街區最迷人的矛盾——既守著百年傳統,又擁抱科技新生。

📝 後記

我昨天說:「我們不是在創造景點,而是在拯救即將消失的集體記憶。」那些AI生成的明信片、藝術家繪畫重現的老街景,終將成為下一代香港人的文化臍帶。 賞游地的使命簡單而深遠,是用科技記錄與保存小區里的人文智慧與故事,讓這些故事成為全球旅人的文化橋梁。此次計劃不僅希望將跑馬地推向國際舞台,更是賦能本地文化產業在數字時代中可持續發展。

💬 與我分享
你曾在哪個街角,遇見過「活著」的歷史?
(我的答案:在慕情日本料理看見張國榮最愛的座位,那份菜單三十年未變)

#香港文化基因 #科技傳承記憶 #跑馬地時光機
感謝 @李碧儀議員 和 @吳澤森議員 的努力,讓跑馬地的小店和多元文化被更多人看見。大家有空就去跑馬地探索一下吧,後續我會陸續發佈更多商家訪問的視頻,歡迎下載「賞遊地APP」探索香港獨特文化。

(本文同步收錄於《全球100個你值得發現的隱小店》 書稿中,2026書展發佈)

This campaign supports the digital upgrade of 20 cultural landmarks and locally-run businesses, including 13 restaurants, cafés, and artisan shops through th...

🌏【雅加達手札】當博物館控的眼淚落在千年木船上:文化科技,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救援行動    我總覺得,博物館是最接近「時間魔法」的地方。  在雅加達最後三小時,我衝進印尼國家博物館的陰翳長廊。當指尖幾乎要穿透玻璃,觸碰那艘8世紀香料船的風化紋...
07/05/2025

🌏【雅加達手札】當博物館控的眼淚落在千年木船上:文化科技,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救援行動

我總覺得,博物館是最接近「時間魔法」的地方。
在雅加達最後三小時,我衝進印尼國家博物館的陰翳長廊。當指尖幾乎要穿透玻璃,觸碰那艘8世紀香料船的風化紋路時—— 一滴汗滑過脖頸,而我突然哽咽。因為我看見的不只是斑駁的船骸,而是整個文明的「失語症」。

一、千年香料船Borobudur|當航海史詩遇上數位革命 「那些載著胡椒與野望的水手,是否想過自己的航線會成為數據代碼?」

這艘復原的千年木船,曾穿越馬六甲海峽的驚濤。導遊說,船板接榫處的椰纖維填縫技術,至今仍是工程學謎題。 我跪坐在展廳地板上畫速寫,鉛筆卻突然斷了。 ——如果當年的航海圖被轉譯成區塊鏈上的座標?如果AR能讓我們站在甲板上,聽見季風與船長的咒罵? 文化科技的終極浪漫,是讓史書上的一句「舶來品」,變成可共感的汗味與浪沫。

二、混搭神像廳|被砸碎的,終將以光粒子重生
「殖民者的鐵鎚砸裂了神像,卻砸不碎信仰的DNA。」印度教的濕婆與佛教的菩薩在此共處,裂痕處還留著19世紀荷蘭士兵的鑿痕。最讓我心顫的,是一尊斷臂的觀音—— 她垂目微笑的弧度,竟與吳哥窟的「高棉的微笑」如此相似。

凌晨三點,我在旅館用AI軟體重構那抹微笑。 螢幕藍光映著淚痕:當科技能修復的不只是文物,更是被暴力割裂的文化血脈,這何嘗不是一種歷史的正義?

三、Batik蠟染館|在演算法裡豢養古老季風 「每一道龜裂的蠟痕,都是密寫的氣候密語。」 撫過19世紀的蠟染布,導覽員說這些花紋記載著雨季週期。當地的奶奶們至今仍用竹筆蘸熱蠟,在棉布上畫出當代氣象站都難以捕捉的風向密碼。

如果訓練AI學習這些圖騰,能否預測下一次聖嬰現象?如果將奶奶的手溫轉碼成NFT,Z世代會願意為「數據化的掌心皺褶」買單嗎? 科技最溫柔的用法,是成為瀕危智慧的翻譯機。

給下個千年的時空膠囊 | 走出博物館時,雅加達的暴雨砸在肩頭。 我抱著筆記本衝進計程車,螢幕上閃著剛寫下的句子: 「當未來的考古學家挖掘我們這個時代,他們會找到什麼? 是鏽蝕的硬碟,還是雲端裡永生的數位神廟?」

我們正在用代碼編寫新的羅塞塔石碑。請務必讓那些0與1,浸透人性的溫度。

印尼婆羅浮屠:揭開千年佛塔的十個隱藏密碼在印尼日惹的晨曦中,婆羅浮屠(Borobudur)的輪廓從薄霧中浮現。這座建於9世紀的世界上最大佛教遺址,早已被列入世界遺產,但多數遊客只匆匆仰望其壯觀的壇城結構,卻錯過了深藏在石縫中的歷史密語。作為...
05/05/2025

印尼婆羅浮屠:揭開千年佛塔的十個隱藏密碼

在印尼日惹的晨曦中,婆羅浮屠(Borobudur)的輪廓從薄霧中浮現。這座建於9世紀的世界上最大佛教遺址,早已被列入世界遺產,但多數遊客只匆匆仰望其壯觀的壇城結構,卻錯過了深藏在石縫中的歷史密語。作為一名深度挖掘文化的博主,我將帶你繞過常規路線,揭開十個連導覽手冊都未記載的「隱藏看點」。

1. 被遺忘的「排水孔藝術」
多數人未曾注意,佛塔底層的72座鐘形佛龕下方,暗藏著精雕細琢的排水孔。這些孔洞並非單純功能設計,而是以「摩伽羅」(Makara,印度神話中的海獸)造型呈現,獸嘴吐出蓮花紋飾,象徵「從混沌中誕生秩序」。仔細觀察東南角的排水孔,會發現一隻摩伽羅口中含著微型佛像——這是工匠留給後世的謎題,至今未有定論。

2. 未完成的「最後一尊佛像」
登上頂層的圓形平台,72座佛塔環繞著中心的主佛塔。但若你繞到西北側第64號佛塔,會發現塔內佛像的背部未經打磨,保留粗糙的石面。考古學家推測,這可能是因10世紀末火山爆發導致工程中斷的證據,讓時間永遠凝固在最後一刀。

3. 隱形的「修復密碼」
197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導的大修復中,工程師為每塊石頭編號,並在接縫處注入特殊樹脂。仔細觀察第二層迴廊南側的牆面,會發現數塊略帶青灰色的安山岩——這些是修復時補上的新石材,表面刻意不做舊化處理,以區別原始結構。這項「誠實修復」原則,成為後世古蹟修復的典範。

4. 日出的另一面:月照佛影
眾人追逐日出時分的婆羅浮屠,卻不知月圓之夜才是內行人的秘密時刻。當月光灑向佛塔,底層「欲界」浮雕會在地上投射出扭曲陰影,象徵世俗慾望的虛幻。更驚人的是,在春分前後,月光會精準穿過頂層佛塔的菱形孔洞,形成一道直指梅拉皮火山的「月光軸線」——這是否為千年前的刻意設計?至今仍是未解之謎。

5. 地底下的「隱藏壇城」
1970年代修復時,考古學家意外發現佛塔地基下埋藏著另一層結構。這座「地底壇城」由未經雕刻的巨石砌成,推測是最初的建築版本,後因設計變更遭掩埋。雖然不開放參觀,但你可以在入口處的博物館看到其剖面模型,感受這座「塔中塔」的時空疊加。

6. 被誤讀的「動物寓言」
第一層迴廊浮雕中,有幅描繪大象、猴子與兔子的「本生故事」,多數解說牌稱其為佛教寓言。但若細看兔子耳朵的獨特分叉造型,會發現這其實源自爪哇本土的「桑古蘭傳說」——當地人相信,這三種動物代表火山、森林與土地的共生關係,顯示佛教與在地信仰的巧妙融合。

7. 石階上的「數學密碼」
從底部到頂端共有10層平台,階梯數依序為4、4、4、3、3、3、2、2、2、1階。這並非隨意設計,而是對應佛教宇宙觀的「三界」與「十波羅密」。更驚人的是,若將總階數(4×3 +3×3 +2×3 +1=22)乘以佛塔周長(123米),結果接近π的平方(9.8696),暗示古代工匠已掌握高等數學。

8. 消失的「爪哇文密訊」
在第二層西側某塊浮雕邊緣,刻有兩行極細的古爪哇文字,內容是「rakryan」與「walaing」。學者推測這是贊助工匠的貴族姓名,但奇怪的是,同時期文獻中從未出現過這兩位人物。有人猜想這是工匠為抗議拖欠工資的隱晦抗議,將雇主名字刻在象徵「輪迴」的浮雕上,詛咒其永世不得超生。

9. 佛塔的「守護石獅」
多數遊客直奔頂層,卻忽略了入口處的兩尊石獅。它們的造型不同於常見的印度教石獅:右側獅子腳踩蓮花,左側獅子卻踏著骷髏。這其實是佛教「慈悲與智慧」的具象化,也是全區唯一同時融合濕婆教與佛教符號的雕刻。當地傳說,觸摸左獅的骷髏能獲得破除迷障的智慧。

10. 「火山灰裡的時光膠囊」
若你夠幸運,在雨季過後的清晨,可以發現某些浮雕縫隙中殘留著灰白色粉末。這是梅拉皮火山千年來噴發的火山灰,與石塊中的鐵質產生化學作用形成的天然「時間標記」。帶上一枚磁鐵靠近,某些區域會產生微弱吸附力——這些含鐵火山灰,正是婆羅浮屠得以挺過多次地震的天然加固劑。

婆羅浮屠的真正魅力,不在宏偉全景,而在那些被忽略的細節。當你下次造訪時,不妨帶上一把銅尺(測量階梯數)、一支手電筒(觀察浮雕陰影),還有對隱密故事的渴望。這座佛塔從不是沉默的石堆,它只是等待有人讀懂它的密語——在爪哇的烈日下,在火山灰的塵埃裡,在千年未變的風中。

實用提示
- 清晨6點前抵達,可避開人潮並觀察晨露在浮雕上的折射現象。
- 聘請持有「文化解說執照」的在地導遊,他們熟知未公開的傳說。
- 雨季(11-3月)的陰天反而更適合細看浮雕,陽光不會過度刺眼。

這幾天在大阪的世博會參加了一場人生重要的演講,有時候回想自己這十多年走過的路,每一步都算數。晚一點分享給大家。
30/04/2025

這幾天在大阪的世博會參加了一場人生重要的演講,有時候回想自己這十多年走過的路,每一步都算數。晚一點分享給大家。

🌍 我將代表賞游地在大阪世博會的🇺🇳旅遊辦事處的主會場進行投資者路演,人生高光時刻再次來到,我除了感恩還是感恩。4月28日,我將在大阪與來自美國、阿聯酋、韓國、日本的6位頂尖女性創始人同台競賽,爭取100萬美元的天使輪投資,站在聯合國旅遊署...
13/04/2025

🌍 我將代表賞游地在大阪世博會的🇺🇳旅遊辦事處的主會場進行投資者路演,人生高光時刻再次來到,我除了感恩還是感恩。

4月28日,我將在大阪與來自美國、阿聯酋、韓國、日本的6位頂尖女性創始人同台競賽,爭取100萬美元的天使輪投資,站在聯合國旅遊署的舞台向100+投資人、合作夥伴及行業領袖展示我們的願景,是一生難忘的機遇!作為來自中國香港的文化科技創業者,我帶著團隊的創新方案與東西方交融的視角,向世界證明:科技與文化的融合,能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注入“和而不同”的力量,感覺如代表國家隊參加奧運。✨

🙏 感恩全球隊友,突破邊界,創造無限可能!
感謝@賞游地 各國團隊的每一位夥伴——是你們日復一日的努力,讓“用科技革新文旅”的使命從理想照進現實。從荷蘭的Henri Willig、Blue Boat,到墨西哥10大“魔幻小鎮”,再到烏拉圭旅遊部、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旅遊局、薩爾塔旅遊局,以及歐洲、拉美和即將啓動的亞洲項目… 7年從0到1,我們始終腳踏實地,用數字營銷與工具打破壁壘,讓文化企業說好自己的故事,數字化轉型,讓旅行更普惠、更聯結人心❤️

🚀 故事才剛剛再開始,疫情讓我們更堅定,不放棄就是王道,星辰大海,步履不停!
致敬所有信任我們的夥伴:Rafael、Gabriela、Patricio、Marco、Santiago、Belisa、李莎、Dais、Doris、Myeong-Jun… 以及默默付出的國內戰友們!@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 @香港數碼港 … 未來,繼續攜手破界前行!

#女性創業者 #全球化團隊 #數字革新 #可持續旅行 #東西交融 #文旅無界

🌟 The sky is NOT the limit — WE ARE. 🌟

12/02/2025

Address

Hong Kong

Telephone

+8618321126094

Websit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9TZgjk8lL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賞遊世界60国的Emily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