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2025
【 #油蔴地重建之新填地街木工匠| #郭記木器雕刻】
由新填地街往佐敦方一直往前行140米,我們找到替「泗祥號」招牌重鋪金箔的老字號郭記木器雕刻。木雕老鋪於1983年創立,四十年來哥哥郭一邊與弟弟郭一天兩兄弟坐在店外的小木枱,凝神貫注雕木器,早已成為新填地街的風景。
72歲郭一邊是郭氏第五代傳人,祖籍「木雕之鄉」浙江東陽人,父親於文革時來香港發展,他16歲時亦受文革影響而輟學,留在內地承父業投身木雕業,辛勞學習雕木、上油、貼金箔。1988年,郭一邊南下與弟重聚,一起打拼。香港勝在有滿天神佛的自由,關帝、觀音像、佛像、地主祖先碑、招牌牌匾與木刻,均是郭氏擅長的制品,其作品遍布香港寺廟佛堂和教堂。
記者訪問當日,晨早9時郭一邊拿起食指長的木印章,在印章上從容地雕刻符靈字樣。不消一小時,字樣已隱約見到。郭氏手巧眼靈,跟記者說:「我老了,眼睛不行,近視有350度!」入行56年,近視也不過是350度。
「如此高難度的木章,你們收多少錢?」
郭一邊笑言,收一千元以下,這個只收8百元,目前做到多少便多少。
雖然郭記雕刻已紮根香港四十餘年,在行內甚有口碑,但也敵不過文化變遷。時移世易,生意人不做牌匾,百姓家亦少放神靈雕像,生活上少了很多木雕製品。郭一邊舉例說,從前木雕的左龍右鳳曾是酒樓標記,但他已有三十年沒有做過,目前有龍鳳擺設的酒樓已寥廖無幾,加上很多木雕品已由內地廠房製作,現時較普遍的木雕製品是地主和神主牌。
木雕工藝在香港已成為夕陽工業,郭氏靠侄兒郭健軍傳承,而郭一邊亦坦言子女經常勸他不要操勞,他可能兩年後退休。
(編者按:2023年市建局推出油蔴地重建計劃,可預視新填地街即將變天。百年前填出來的街道盛載着百年木器店的歷史嫉及木工匠的技藝。趁城市面貌還未改變,我們於7月聯同插畫家慧惠舉辦活動,教導學員即場寫生,記錄匠人的模樣。)
插畫/
【支持獨立報道 | 記錄香港 香港有誌】
$65(輕量電子會員) / $90(電子會員) / $135(紙本會員)
∎ 每月訂閱《誌 HK Feature》:https://hkfeature.com/加入會員
∎ 支持《誌 HK Feature》在地採訪:https://hkfeature.com/sup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