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09/2025
曾德平的參展作品將鄰里環境帶進展覽,他以竹子與鋅鐵片為主要材料,在展覽空間盡頭搭建作品。竹子因為量輕價廉,即使在當下的香港仍是搭建棚架的常用物料,但配以鋅鐵片後,則令人想起供戶外粵劇表演的臨時戲棚,一般在農曆節日出現,例如夏末的盂蘭勝會。
雖然時至今日戲棚仍見於各區,但粵劇總有一種屬於昔日文化世界的殘存的味道。粵劇在英語一般譯作「歌劇」(opera),因而帶來錯誤聯想,事實上它的主要觀眾不是西方歌劇那些社會精英,而是以社會低下階層的老人為主──當急速冒起的消費文化主導了當代城市空間,這些老人正被排除在消費文化之外。
曾德平對神功戲甚感興趣──那是他自孩提時代已有的經驗──甚至到他修讀碩士學位,積極探索香港本地有何藝術形式可對應在西方屬於高雅藝術的裝置藝術時,戲棚也在研究對象之列。這種供粵劇表演而臨時搭建的舞台一般在香港舊區出現,輕易結合藝術與生活,並且塑造社交空間;戲棚在這方面給予曾德平的靈感,應該不亞於它存在之短暫及建造過程的拼湊。
曾德平的裝置《哈囉!香港──第三集》包括由竹枝與鋅鐵片造成的小型結構,旁邊有一道竹橋,供人站在上面觀賞作品。站在這裡可見一艘兩米長的紙船,被倒轉垂直置於棚內,離開水面數厘米。現場的燈光經過小心調校,竹橋對面有一對幻燈機,配合造成溶鏡效果的裝置,在紙船旁邊投映一系列照片影像。
其中一部幻燈機投映出破落外牆與廣告的彩色幻燈片,另一部則是香港海港沿岸建築工程的模糊黑白照,延續了將環境帶入展覽的主題。兩部幻燈機同時投映(但投映間隔不同),投映亦有重疊。在竹橋放置幻燈機的一端有很多透明玻璃瓶,差不多每個瓶內都用水浸着一張透明的海港黑白照。南音隱約從旁邊的空間傳來,延續了戲棚所帶出來的民俗表演題材。
曾德平的作品散發着強烈的過去氣息,其中呈現出來的昔日香港生活記憶,現在已愈來愈難從日常經驗中辨認出來。除了前述的竹枝與鐵皮,紙船也指向本地日漸式微的紙紮工藝──老一輩紙紮師傅難以找到徒弟承傳手藝。
南音也是消失中的傳統。曾德平選擇在展覽空間外面播放南音,靈感其實來自他小時候透過薄薄牆板聽到鄰居收音機播放南音的記憶。觀眾即使未必知道曾德平的童年記憶,但總會從哀怨的曲調更深刻地感受到視覺元素勾起的失落感。南音《客途秋恨》的歌詞盛載着對未來的不安,與香港人面對九七的情緒互相呼應。
想讀更精彩內容,即買《香港藝術》:https://hkcinezen.boutir.com/i/TVRmrNgAA
#祈大衛 #香港藝術
#裝置藝術 #民俗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