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9/10/2025
巴士站的名稱,每一個都「名副其實」嗎?
現時在街上等巴士,很多巴士站牌下都會附加上編號及QR code,好讓乘客更清楚知道巴士站的位置,以減少排錯隊或落錯站的情況發生。不過在日常生活當中,相信大部分乘客仍以巴士站名而不是編號作為記認。但你有沒有思疑過,巴士站名從何而來?又可有留意巴士站名稱的變化?
香港的公共巴士服務始於1921年,距今已逾百年,隨著年代及城市規劃的改變,不少巴士路線和巴士站的分佈,多年來亦已改頭換面。初期的巴士站大多為簡單的停靠點,直到1953年九巴開始為所有途經鄉郊道路的巴士路線設立明確的巴士站位置,可算是巴士站系統化的開端。
一般而言,巴士站名除了點出停靠地點,為方便市民記認,命名需要有一定程度的公共性,以便乘客容易辨識,所以站名通常都取自車站附近的地標、建築物、街道名或公共設施。但隨著城市發展及地貌改變,一些原有的地標或建築物或清拆、重建或改變用途甚至廢置,部分以舊地標、建築物或公共設施命名的巴士站,便需要改名。
在當下,如果有人叫你在「國際調解院」站下車,你會知道是哪裡嗎?倘若換一個說法,請你在「舊灣仔警署」站下車,你便能立時聯想起位置了嗎?以上兩個名字其實是同一個巴士站——建於1932年、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的舊灣仔警署,位於繁忙的告士打道上,外間有逾30條巴士路線停靠。這個巴士站在更早之前稱為「灣仔警署」,2011年時因應灣仔警署搬遷至駱克道現址,才改名為「舊灣仔警署」。而在今年5月,隨著國際調解院總部選址於舊灣仔警署,巴士站亦於上月易名為「國際調解院」。
隨著建築物的功用改變,車站名連帶更改原是無可厚非的事,不過舊灣仔警署自上世紀三十年代初灣仔完成海旁東填海計劃,便座落於告士打道現址,由早期位於海旁,經歷多番填海後變成「內陸」,不但見證了灣仔近百年來的城市變化,其結合新古典主義及裝飾藝術的建築風格,一直都是灣仔地標之一。改名後,相信市民需要一段時日才能適應新名字。
類似情況也見於北角。今年3月3日新光戲院結業,隨後一星期,「新光戲院站」便從巴士路線上除名,改以街道名稱去代替這座有53年歷史的地標式戲院——原本的「新光戲院,英皇道」及「新光戲院,書局街」,分別改名為「書局街,英皇道」及「馬寶道,書局街」。面對此番變更,不熟悉北角的區外人在乘車時,上落車時可能需要額外留神。
另外,位於九龍灣啟福道的多個巴士站,九巴的巴士站名是「啟隧轉車站,啟福道」,毗鄰的城巴巴士站名卻為「香港郵政大樓,啟福道」;但在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九展)結業之前,該位置的巴士站名都劃一以「九展」命名——當昔日深入民心的地標被新的建築所取替,或從路線上除名後,搭慣同一路線的乘客要重新適應外,大眾的集體回憶也會隨之褪色嗎?
雖說變幻才是永恒,但城中也有一些「以不變應萬變」的例子。跟舊灣仔警署同樣位於告士打道的灣仔入境事務大樓,雖然入境事務處總部已搬遷至將軍澳,只剩下八樓的「人事登記處——港島辦事處」繼續在灣仔現址運作,「入境事務大樓」似乎已「有名無實」,不過大樓對外的巴士站名,依然保留原來的「入境事務大樓」。而位於黃大仙的龍翔官立中學,雖然在上個學年已停辦,不過校舍仍未拆卸,其對出的「龍翔官立中學」巴士站也未曾改名。
但香港確實存在一些「名存實亡」的巴士站名。有不少已被拆卸的建築及設施,雖然實體已湮滅,但名字仍舊保留——原本位於觀塘成業街和敬業里交界的成業街休憩公園,早於2018年便因翠屏河計劃而拆卸,但至今仍有逾25條九巴巴士線設有「成業街休憩公園」站,亦即城巴的「茶果嶺道變電站」。這並非孤例,位於九龍城的美東邨美東樓,在1974年建成,2021年因應新美東邨發展計劃而清拆重建,美東樓被清拆成地盤後,對出的巴士站名仍沿用「美東樓」之名。這些尚未被抹去名字的巴士站名,可能是基於周遭沒有其他更加顯著獨特的地標建築可以取代,保留舊名便成了實際的選擇。
巴士站的名稱變或不變,看似是無傷大雅,但在香港這個公共交通工具使用率在世界城市上數一數二的地方,站名的意義和影響,可能比我們想像中更深遠,甚至悄然無聲地塑造或改變我們對城市、街道、建築和生活空間的印象與記憶。
下次搭巴士時,不妨留意一下,你常途經的巴士站名有否變過?
(圖10為已清拆的美東樓原址,攝影// 維基百科用戶「建園春秋」)
#就係香港 #香港交通 #通行香港 #公共交通工具 #巴士 #巴士站 #香港巴士 #灣仔 #舊灣仔警署 #國際調解院 #入境事務大樓 #北角 #新光戲院 #九龍城 #美東邨 #觀塘 #翠屏河 #黃大仙 #龍翔官立中學 #香港地標 #集體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