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ing Hong Kong

Being Hong Kong 「就係媒體」由一群來自傳媒、出版、設計創意、文化藝術及市場推廣各個界別的工作者組成。通過各種形式與想像,說香港與香港人的故事。

為什麼選擇留在香港?每個人可能有不同的答案。在外來人眼中看到的香港,跟本地人又可有不一樣?政府近年積極打造「留學香港」的品牌,放寛非本地研究生從事兼職工作的限制,並設留港就業安排,吸引他們畢業後留港發展。這些畢業後選擇留在香港的異鄉人,原因...
15/07/2025

為什麼選擇留在香港?每個人可能有不同的答案。在外來人眼中看到的香港,跟本地人又可有不一樣?

政府近年積極打造「留學香港」的品牌,放寛非本地研究生從事兼職工作的限制,並設留港就業安排,吸引他們畢業後留港發展。這些畢業後選擇留在香港的異鄉人,原因是什麼?他們又如何融入香港生活?

2018年9月,印度男生Bolla 隻身來到香港攻讀碩士(航運)課程,並在畢業後留港工作。Bolla 選擇來港進修,除了學科的原因,更是對香港歷史感興趣——他好奇曾經是英國殖民地的香港,回歸後變成中國特別行政區,會是一個怎樣的地方。「當其他地方還處於發展階段時,香港已經發展成為一個現代城市。這裡從前的GDP 總和曾佔去全中國的18%,但她只是一個很小的城市,究竟是什麼孕育了這個地方的特色?」

為了進一步了解香港,在工作以外,Bolla 喜愛光顧不同地區的熟食中心和茶餐廳,嘗試地道美食之餘,他認為每個熟食中心也有各自的特色,更可以同時叫不同餐廳的飯菜,滿足一次品嘗不同菜式的願望。堅尼地城士美菲路熟食中心便是他最常前去的熟食中心之一,尤其喜歡那裡的雞煲——「在一所餐廳裡,最能夠吸引你的菜式,往往就是最能引起你共鳴的。在我的原居地,雞肉菜式通常比較乾身,因為我們不會用很多醬汁,所以烹調出來的雞肉和香料味道十分融和。香港也有一款很相似的菜式,讓我感覺很熟悉——那便是雞煲。」

在異鄉仍能嘗到家鄉味道,往往是令外來人更容易投入異地生活的其中一個原因。在外國媒體《Times Out》所推介的50 間香港餐廳中,分別來自 11 個不同國家,便展示出香港飲食口味的多元選擇。這種多樣性,對於土生土長的人而言,可能習以為常,卻是讓初來乍到的人更容易適應。Bolla 也很喜歡米飯,這讓他更有氣力工作,香港的茶餐廳不但提供很多飯的選擇:叉燒煎蛋飯、魚香茄子飯等,琳瑯滿目,甚至讓客人按自己口味作出不同配搭,十分靈活。他也喜歡燒味飯的薑蓉,更會嘗試不同口味的辣醬:由川味的「老乾媽」,到潮式粉麵店的辣椒油,或者本地老字號的桂林風味辣醬,他都一一嘗遍——在香港,連辣椒醬也不是獨沽一味,讓人可以各適其式,不斷有發掘新口味的樂趣。

飲食以外,Bolla也察覺到,香港市區的樓宇密度雖然極高,郤有約七成地方為大自然,他很喜歡這種城市與自然的連結:「只需要30分鐘,我便能由鬧市去到一個很漂亮的郊外,有沙灘和遠足徑。」在他眼中,香港是一個很平衡的城市,既有擠迫熱鬧的高樓大廈,也有平靜和諧的另一面。「香港是一個巨型都市(mega city) ,小小地方卻住著700多萬人;她也是一個被仔細雕琢的城市,所有東西都集結在一起,十分方便。那便是香港。」

這種多樣化和高效率,跟香港作為移民城市的歷史發展軌迹,兼容著世界各地不同族群的生活方式、文化甚至信仰有著密切關係,讓很多跟 Bolla類似的異鄉人,既可以在本地找到自己的喜好和生活空間,同時又發掘到香港和其他地方與別不同的一面。

Bolla眼中的香港,是否跟你現在所看到的有所不同?外來人的角度,會否為我們帶來不一樣的視覺?能讓你留下來在香港生活的原因,又是會是什麼?

圖文:Charmaine(實習生)

#就係香港 #移民城市 #多元文化 #少數族裔 #少數族裔人士 #港式飲食 #熟食中心 #茶餐廳 #堅尼地城 #士美非路熟食中心 #雞煲

種出鮮花,「針織」出大廈。早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香港有不少針織廠生產各類衣服,並出口至內地及東南亞地方。戰後五十年代初,本港的針織工廠已有187間,就業人口超過八千人。戰後六七十年代當香港紡織及製衣業處於高峰時期時,深水埗、長沙灣和茘枝角一...
14/07/2025

種出鮮花,「針織」出大廈。

早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香港有不少針織廠生產各類衣服,並出口至內地及東南亞地方。戰後五十年代初,本港的針織工廠已有187間,就業人口超過八千人。戰後六七十年代當香港紡織及製衣業處於高峰時期時,深水埗、長沙灣和茘枝角一帶的廠廈內,曾分佈著不同類型和規模的針織廠,部分大型的針織及毛織生產商,每年更擁有數十萬打出口配額。當時隨著針織機器的進化,加上時裝潮流的轉變,毛衣及特色針織衣物變成時尚,帶動了毛織衣飾的黃金時期,用於高級時裝設計之上的毛織衣飾,利潤亦更高。

八九十年後,隨著工廠北移,針織廠商亦大多將工序外移,並將業務轉型。在半世紀之前創業並晉身為本地針織毛衣業界翹楚之一的羅氏,在2010年便將原來的針織廠廈活化成D2 Place D2 Place,支援本地新一代匠人之餘,又在2022年成立羅氏針織工作室 Laws Knitters,將針織工藝延伸到設計、文創、潮流文化甚至藝術創作,既延續工藝,實踐另一種形式的「再工業化」,同時亦與不同界別聯乘創作,推動香港本地文化。

當針織變成創作媒介一種,早已大大超出了毛衣的範圍,變出層出不窮的可能性。由密集的鰂魚涌「怪獸大廈,到深水埗不同風格的歷史建築包括美荷樓和北九龍裁判法院等.....乃至初春時盛放的木棉花等等,都可以採用精密的針織技術Recreate成藝術式掛畫,並在細節中呈現中變化多端的圖案和質感,以及針織品獨有的溫度。

剛剛出版的夏季號《就係香港》以「穿著香港」為主題,我們邀來又一山人 Anothermountainman Stanley Wong和羅氏針織工作室作三方聯乘,創作出「當下 (過去/未來) 」針織書簽贈送給在網店訂書的讀者外,亦專訪了針織工作室的工匠及策展人,呈現過去半世紀以來針織技術的演變,以及新世代設計師如何將技術延展到不同類型的創作及日常生活器物之上。

立即訂閱夏季號:https://bit.ly/bhksummer25
四期訂閱:https://bit.ly/BHK2025

網店訂閱,專屬優惠:
1.隨書附送:【就係香港 X 又一山人 X 羅氏針織工作室】當下 (過去/未來) 書簽一個(數量有限,送完即止)
2.網店訂閱四期(由2025年春季號開始),可以享有優惠價 $620(原價$720)
3.訂閱夏季號,以優惠價加購「香港著裝」插畫明信片(一套6款,原價 $120,優惠價$100)
4.以優惠價$180購買《珍重香港2》(原價$200),另五款「明信片套裝」加購優惠(按原來優惠價再享額外九折)

#就係香港 #香港製造 #香港時裝 #香港製造業 #客家人 #水上人 #校服 #長衫 #港式西裝 #老店 #洋服店 #裁縫 #深水埗 #棚仔 #布藝市場 #南豐紡織文化藝術館 #刺繡 #針織工藝 #美術指導 #羅氏針織 #羅氏針織工作室 #香港製造 #文創產業發展處 #又一山人 #香港建築 #怪獸大廈 #美荷樓

獨食,讀食。近年「獨旅」成風,甚至被視為「自我探索和成長的機會」,而「1111」 更被用作購物活動的推廣手法.....但在不外出旅行、不需要藉口去消費,過平常日子時,你什麼時候會「獨食」?食飯本是日常需要,但一個人獨自外出食飯,你可能都有機...
11/07/2025

獨食,讀食。

近年「獨旅」成風,甚至被視為「自我探索和成長的機會」,而「1111」 更被用作購物活動的推廣手法.....但在不外出旅行、不需要藉口去消費,過平常日子時,你什麼時候會「獨食」?

食飯本是日常需要,但一個人獨自外出食飯,你可能都有機會遇上以下一種或以上的經驗——餐廳即使未客滿,甚至大半空著,卻被分配到最不舒適的座位(較好位置總是預留給未出現的兩人以上顧客); 某些食物種類,例如火鍋或者韓燒,更指明不提供一人份; 而某些特別節日(如情人節),一個人要在外吃飯飯不但「選擇困難」(因為大部分食肆都只提供套餐),甚至被形容需要鼓起極大的勇氣才可以......

有人會選擇茶餐廳或者不同類型的快餐,因為講求高率率的「速食」,讓人以最短時間吃飽,其他都不太重要; 也有人會選擇日式餐廳,大概因為日本是眾多亞洲地方之中,擁有最多「獨食」款式選擇的菜系,而無論是壽司、拉麵、或者鐵板燒等,日式餐廳大多設有適合一人食的吧枱,有些人甚至會特意選擇坐吧枱,可以看到廚師準備食物的手藝,成為進餐體驗一部分。

想再進一步享受「獨食」的人,甚至會將過程延長——自己動手去煮,然後慢慢享用,再仔細地清洗餐具,即使煮的東西十分平凡日常,卻為「獨食」加添活在當下的儀式感。一直研究本地飲食文化的香港作家鄒芷茵,繼前作《食字餐桌》和《小食部》後,上月便將各種文學作品中提過的食物味道,結合香港人的日常生活經驗和記憶,並附上自家食譜出版成書,雖然當中不一定每個食譜都是一人份量,卻堆疊起香港獨有的多元飲食口味選擇,也讓人感受到,原來廚房和書房的距離可以很近——閱讀和進食,即使可以跟人分享,但最深刻的感受,卻離不開個人的自身體驗。

香港向來以「美食天堂」為定位,在七百多萬人口中,有超過120萬人都是單身,這個城市又如何讓「獨食」的人吃得更舒適愜意?下周開幕的香港書展以「飲食文化」為主題,除了回溯飲食歷史文化或介紹不同類型口味的食譜,面對社會人口結構及消費模式的轉型,以至對於生活質感和質素的重新定義,我們生活的這個城市,對於「獨食/讀食文化」又可有更多討論?

今日天氣不似預期,明天周末又至。用「讀食」做準備,或者有助大家調適心情,好好過日子。

《讀食手記》
-鄒芷茵著
-香港三聯書店出版,2025

#就係香港 #港式飲食 #飲食文化 #香港作家 #香港出版 #獨食 #獨旅 #一人份 #讀食手記 #食譜 #香港書展

夾在公屋和工廈之間,柴灣原來有間200年歷史的客家屋....走出港鐵柴灣站B出口,越過原為柴灣工廠邨大廈的華廈邨後,映入眼簾的,便是一座客家傳統式的灰瓦平房——位於吉勝街上的羅屋民俗館。這座有200年歷史的客家老屋,乍看離海灣有段不少的距離...
10/07/2025

夾在公屋和工廈之間,柴灣原來有間200年歷史的客家屋....

走出港鐵柴灣站B出口,越過原為柴灣工廠邨大廈的華廈邨後,映入眼簾的,便是一座客家傳統式的灰瓦平房——位於吉勝街上的羅屋民俗館。這座有200年歷史的客家老屋,乍看離海灣有段不少的距離,又被群山環繞,讓人不禁好奇,昔日的羅氏族人,為什麼會在如此偏僻的地方落腳?

若將時間撥回200多年前,眼前的景象卻截然不同。那時的羅屋,是三面環山、背山面海的風水寶地。步出屋子的花崗石門框,外面不但有海風迎面而來,屋後的山林更提供源源不絕的木材;由山谷匯聚的河水,則可以灌溉農田、滋養果樹。在填海之刖近在咫尺的海灣,則成為漁船停泊的地方,由海岸取得的貝殼和珊瑚亦在這裡燒製成石灰。

從前,有六條客家村曾在柴灣扎根並開枝散葉,客家人「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智慧,在這裡得到充份體現。但如今站羅屋前面,觸目所見的工廠大廈和屋苑商場,大部分都是在1950年後多次填海得來的土地。從前的海灣變成陸地,農田則被道路和屋邨取代。那些曾經讓多數條村落自給自足的山林、海灣和溪流,以至客家人傳統的生活空間及方式,如今只能在民俗館內的老照片和展板上回味。

走進這座「三間兩廊」老屋,天井將陽光和海風導入。正廳的神檯見證過無數家族團聚的溫馨時刻;閣樓的糧倉利用暗處乾燥陰涼的特性,讓農作物得以長久保存;屋外的禾坪曾經是晾衣曬穀場,也是鄰里閒話家常的社交空間。

屋子的建材亦經過精心考量——在未有冷氣空調的歲月,夯土牆不但厚實耐用,更能自然調節室內溫濕度,營造冬暖夏涼的舒適環境;木結構堅固又易於取材及加工,支撐整體建築;青磚砌築的灶頭也有著耐用且防潮的作用;疊瓦屋頂的排水系統,更可以將雨水導引至天井蒸發。屋字的整體設計充分體現出「取之自然,用之生活」的建築哲學,展現客家人對自然環境的適應力。

社會發展和進步帶來了便利和效率,資源變得垂手可得,但當年客家人的生活智慧和適應力,在現代社會似乎已不容易見到。羅屋自1970年代便被保留下來、且修復成為民俗館,更在1989年列入法定古蹟,但在周遭工廈及高樓的環繞下,這座像孤島般碩果僅存的客家古屋,卻顯得隱蔽甚至鮮為人察覺它的存在。

在香港,能夠經歷城市遽變而被保留下來的歷史建築,數量並不多,當中能晉身為法 定古蹟的例子更是少數。近月當局正悉力推動公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興趣,在這同時,又如何可以讓市民大眾重新發現那些近在咫尺、身處社區之中的歷史建築的價值,並向從前人的傳統生活智慧借鏡?

撰文: Steve(實習生)

#就係香港 #香港歷史建築 #法定古蹟 #保育 #柴灣 #羅屋民俗館 #客家人 #客家文化 #客家傳統 #柴灣站 #華廈邨 #興華邨 #香港文化遺產

你可有遇上彩虹的運氣?驟晴驟雨的天氣,無論是陽光或者落雨,都會令人有措手不及的感覺。這時候抬頭一看,如果突然見到空中乍現的七色彩虹時,可會令你感覺到,生活中仍然有著點點希望?平日游走於香港不同角落去拍攝城市光影及景貌的攝影師,在不同地區和彩...
09/07/2025

你可有遇上彩虹的運氣?

驟晴驟雨的天氣,無論是陽光或者落雨,都會令人有措手不及的感覺。這時候抬頭一看,如果突然見到空中乍現的七色彩虹時,可會令你感覺到,生活中仍然有著點點希望?

平日游走於香港不同角落去拍攝城市光影及景貌的攝影師,在不同地區和彩虹偶遇,然後捕捉到那個可能瞬間消逝的景致。看到這些作品時,又可會令你對這個熟悉的城市有了不同的印象?

曾在小西灣和蒲台島等地方拍攝到彩虹的Damon Lai .damon形容,拍攝彩虹時主要留意太陽反方向,也因為反射角度要偏低,所以日出或日落時段會較易見到彩虹,形狀和色彩也較清晰。但他坦言,能否遇上彩虹只靠運氣,所以沒有選定哪個拍攝地方。「彩虹通常都係雨後天晴後的『附屬品』,感覺帶給大家新希望/重生的感覺。」

去年創作了一條短片分享自己在香港捕捉彩虹出現時機經驗的Carlo Yuen .carlo則分享道,日出後或日落前的猛烈陽光下,身處於雨區或太陽中間,又剛好背向著太陽(順光)的話,便有機會拍攝到彩虹。但因為彩虹沒有固定出現的地點,能否遇上,仍要視乎當時身在何處。然而在密集了高樓大廈的街道上,見到彩虹的機會較低;反而在海邊能看到一大片天空,見到彩虹的機會更大。「彩虹帶給人希望的象徵;遇到彩虹是難得的事,也帶給人有一種幸運的感覺;彩虹乍現,彷彿是大自然要祝福這個城市!」

有關彩虹的聯想,冰島藝術家Olafur Eliasson創作的《Beauty》(1993),可能是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暗黑的房間內,伴隨著撲面而來的水氣,難得一見的彩虹色彩竟然「停留在室內」; 而當你穿過水氣,眼前更會出現一彎完整的彩虹,彷彿直接與大自然現象互動,卻帶來了簡單卻深刻的體驗,效果比當下不少人工的沉浸式展覽活動,更讓人難忘。

下次與彩虹偶遇時,在拍照的瞬間,也不忘去凝視一份原始的美,感動可能就是這樣簡單。

圖片說明:
圖1-2(蒲台島) 、圖7( 蒲台島)、圖8 (小西灣龍躍徑),圖片由Damon Lai .damon提供
圖3 (青馬大橋)、圖4( 維港)、圖5 (流浮山)、圖6,圖片由Carlo Yuen .carlo提供
圖9-10 (港島東鰂魚涌大潭郊野公園下望將軍澳及西貢)

(圖片按IG 格式裁切)
#就係香港 #彩虹 #蒲台島 #小西灣 #青馬大橋 #維港 #流浮山 #港島東 #鰂魚涌 #將軍澳 #西貢

在上環九如坊,有個平均一分鐘有多於一人進內的兒童遊樂場,是什麼原因令這裡如此「旺場」?沿著九如坊左轉進入安和里,會發現這條「死路」有別於周圍歌賦街、鴨巴甸街及威靈頓街的熱鬧繁忙,只有偶爾為掉頭轉進來的私家車,或是送貨的貨車,形成了中上環擠迫...
08/07/2025

在上環九如坊,有個平均一分鐘有多於一人進內的兒童遊樂場,是什麼原因令這裡如此「旺場」?

沿著九如坊左轉進入安和里,會發現這條「死路」有別於周圍歌賦街、鴨巴甸街及威靈頓街的熱鬧繁忙,只有偶爾為掉頭轉進來的私家車,或是送貨的貨車,形成了中上環擠迫鬧市內少有的閒靜角落。也因為附近一帶辦公樓雲集,且保留了不少唐樓住宅,當中許多地舖都是食肆,所以日間前來的餐廳員工、打工仔、街坊倒是不少。

九如坊兒童遊樂場及附近的百子里公園、華安街休憩處及光漢台花園,都是中環鬧市與半山之間為數不多的休憩空間。遊樂場佔地約600平方米,配置簡單,中間是男女公廁及殘障人士洗手間,左邊是滑梯,右邊是鞦韆。滑梯左邊還有條健身用的石春路,鞦韆右邊則是兩個棋盤連桌椅。公廁旁邊是一棵古樹名木黃葛樹,連同角落的另一棵樹,樹蔭覆蓋了遊樂場大半範圍。在公園右邊,還有1953年起便座落於此、本港歷史最悠久的健康院之一。

遊樂場內共有六張長椅,門口外則有五張。在筆者逗留的半小時內,未計使用門外長椅的人,已有32人進入遊樂場,全部為成年人,當中約一半是為了借用公廁,有七位大叔則聚集在棋盤周圍,兩位下棋,五位觀戰。其中一位大叔表示,自己每天都在這𥚃「打躉」,覺得這𥚃好坐,「以前好多草蚤,不過而家都無啦。」下棋以外,也有人會帶著外賣到公園內坐著用餐,且不時有區內街坊到這裡的空地踢毽。

遊樂場內雖然不乏蚊子,但大部分使用者卻似乎未受影響,長椅上、棋盤旁、鞦韆上,都有人坐著歇息,甚至直接睡著。雖然守則列明遊樂場範圍內「不准睡覺」,而清潔姨姨見到有人睡下了,都會盡責提醒,「不過如果叫唔醒都無辦法,都明嘅,做嘢辛苦吖嘛。」這片鬧市中的寧靜綠洲,成為在附近居住或工作的市民大眾,,少有的休憩空間。至於為何兒童遊樂場內鮮見兒童,姨姨則表示是「一時時」,暑假時很多家長就會帶小朋友前來玩耍、踢球。

清潔姨姨在此工作兩年,指遊樂場環境尚算乾淨,唯獨是後方的擋土牆不時會滲出污水,天氣炎熱時臭味尤其強烈。翻查區議會文件,2018年屋宇署指出遊樂場後方、毗鄰歌賦街3-15號的範圍為危險斜坡,於是對擋土牆進行補救工程,但未有提到污水相關問題。

2023年的規劃署年報提出「重塑香港公共空間」計劃,並將改造九如坊兒童遊樂場列為當中的先導項目之一。預計在工程完成後,遊樂場將新增園景區及多用途種植區,並加入更多兒童遊樂設施:綜合滑梯、遊戲圓拱、攀爬架及「蛇梯遊戲」,原有公廁、樹木則會保留。根據設計圖,遊樂場的空地面積將會減少,而遊樂設施佔地更多。

重塑公共空間的原意如果是以吸引更多人前來玩樂為目標,那觀照大部分現有用家的需要,以及四周環境的特質,以上的改造方案是否最為適合?將來遊樂場以新面貌示人,現時的生態又將發生什麼變化?每日習慣前來消閒的街坊,或者午飯時間前來小休的打工仔,可否仍像往常般,在此享用樹蔭下的寧靜空間?

撰文/攝影: Riley(實習生)

#就係香港 #公共空間 #空間營造 #兒童遊樂場 #中環 #九如坊 #安和里 #中區健康院

雖然畢業了,但你仍然會留下從前的校服?每年到了暑假,亦是很多學生開始為新學年準備的時節,無論是由幼稚園升上小學,或者小學升中,選購新校服變成了指定動作。中式長衫、日式水手服、英美西褲西裙、還有國產牌校樓.....如果說香港的服飾選擇十分多元...
07/07/2025

雖然畢業了,但你仍然會留下從前的校服?

每年到了暑假,亦是很多學生開始為新學年準備的時節,無論是由幼稚園升上小學,或者小學升中,選購新校服變成了指定動作。中式長衫、日式水手服、英美西褲西裙、還有國產牌校樓.....如果說香港的服飾選擇十分多元,那香港校服款式變化之多,亦毫不遜色,不但有不少被視為經典的款式,更凸顯出香港中西文化共融及宗教多元的特色。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是本地校服製造業擴張的重要階段——人口增長、教育普及,學校數量大增,都是令校服製造業在當時變得蓬勃的主因。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校服雖是制服一種,設計以實用功能出發;但近年隨著社會人口結構變化、老師及家長心態轉變、以至學制上的改動,不但設計更加講究細節,且出現時裝化的變款趨勢,而適齡兒童數量減少,也令得傳統的校服商都不得不作出改變。

剛剛出版的夏季號《就係香港》,以「穿著香港」為主題,其中的「Reform校服也時尚」專題,不但回顧過去百餘年間,香港校服傳統的形成過程,同時訪問了自1962年創業、並開創本地水手校服潮流的傳統校服商「金綸服裝」。「金綸」承辦的中小學幼稚園校服及運動服,在高峰時間多達250多家,而在過去六十多年間,父子兩代人所經營的「校服之路」,亦見證了香港走過了數不清的變化。

立即訂閱夏季號:https://bit.ly/bhksummer25
四期訂閱:https://bit.ly/BHK2025

網店訂閱,專屬優惠:
1.隨書附送:【就係香港 X 又一山人 X 羅氏針織工作室】當下 (過去/未來) 書簽一個
2.網店訂閱四期(由2025年春季號開始),可以享有優惠價 $620(原價$720)
3.訂閱夏季號,以優惠價加購「香港著裝」插畫明信片(一套6款,原價 $120,優惠價$100)
4.以優惠價$180購買《珍重香港2》(原價$200),另五款「明信片套裝」加購優惠
(按原來優惠價再享額外九折)

#就係香港2025夏季號 #穿著香港 #就係香港 #香港製造 #香港時裝 #香港製造業 #客家人 #水上人 #校服 #長衫 #港式西裝 #老店 #洋服店 #裁縫 #深水埗 #棚仔 #布藝市場 #南豐紡織文化藝術館 #刺繡 #針織工藝 #美術指導 #金綸服裝 #水手服 #長衫校服

防空洞,大隱於市區。近日中東地區發生戰爭,引起國際社會廣泛關注;遠在亞洲的香港,與戰爭的距離看似很遠,但如果你有留意那些「大隱隱於市」的防空洞,便會發垷,香港隱藏了不少昔日的戰爭遺跡。早在1941年,港府已在市區不同地方建立起多處防空洞。後...
04/07/2025

防空洞,大隱於市區。

近日中東地區發生戰爭,引起國際社會廣泛關注;遠在亞洲的香港,與戰爭的距離看似很遠,但如果你有留意那些「大隱隱於市」的防空洞,便會發垷,香港隱藏了不少昔日的戰爭遺跡。

早在1941年,港府已在市區不同地方建立起多處防空洞。後來香港成為日軍進攻轟炸的目標時,防空洞便發揮不少保護作用。當時的防空隧道由防空署負責興建,大多建於市區的山丘或者地底下,牆身並以混凝土加固,抵擋轟炸衝擊。防空隧道通常設有多個出入口,分佈在市區不同角落,且洞口各有編號,令市民可清楚知道身處的位置。

然而這些戰時的防禦設備,經歷接近八十年的城市變遷後,大部分已經封閉及荒廢。截至今年一月為止,香港仍保存了26條廢置的防空隧道,其中五個防空洞的位置就位於灣仔,但相信不少在區內返工返學的人,都未必發現它們的存在。

位於灣仔和金鐘之間的地段,在七八十年代海軍船塢填海、以及位於山坡上的域多利兵營拆御之前,乃屬於軍事用地,也是戰時日軍轟炸的主要目標之一。今日位於皇后大道東和金鐘道交界的石坡上,仍然可清晰見到三個並排的防空洞入口,左右邊的兩個已被鎖上,中間一個更直接用石塊封起。因為周邊一帶都是商業辦公大樓、酒店、商舖和民居,平日在附近上下班及外出午膳的打工仔,都會途經這個路口,但狹窄的行人道上人來人往,身旁的防空洞也往往擦身而過了。

穿過太古廣場三座,來到斜坡上的永豐街和星街交接處,在服飾店和餐廳之間,有一條短短的掘頭巷,巷子盡頭原來也藏著一個防空洞入口。這一區本為香港開埠早期時的發電廠原址,也曾經有過香港最早的墓地,近年卻蛻變為時尚化的商住及消閒社區,氣氛跟僻靜的小巷顯得有點格格不入。巷內有一間只有兩米高的土地公神龕,不時會有人前來點香拜祭,也有市民會在巷口朝著小巷深處雙手合十祈願,當被問到有關防空洞的𧦠異傳聞時,卻會避而不談,彷彿形成一種默契,和防空洞保持距離。

回到皇后大道東再走約十分鐘路程,到達華仁書院下方的巴士站,兩個防空洞入口隱藏於行人天橋之下的斜坡上,又有野草野花長在洞口四周。這段皇后大道東,路上雖沒有商廈或店鋪,主要分佈了學校和醫院,但學生和市民下車後,通常都會逕直前往目的地,而鮮會發現防空洞就在身邊。再沿著堅尼地道往半山走,抵達百里士山的斜路,山丘下會先見到前址為皇家海軍醫院的律敦治醫院,走上斜坡後,華仁書院和聖若瑟小學各自座落於天橋兩側,兩旁的灣仔公園和司徒拔道遊樂場,則為市民提供休憩和運動的好去處,但毗鄰被閒置經年,隱蔽在林木間的防空洞,卻消失在公眾視野中。

除了灣仔區,中環、堅尼地城、銅鑼灣、跑馬地、油麻地和尖沙咀等市中心地段,依然可以找到這些戰爭的遺跡,然而大部分防空洞都像上述的例子般,早已被填封或拆除;部分現存的隧道,亦已改變用途(例如西營盤的防空隧道便供香港電燈鋪設電纜),而當局亦鮮會在入口處標示出防空洞的位置及相關歷史,令市民大眾無法察覺或認知到它們的存在⋯⋯

即使今日香港已遠離戰爭的年月,但包括防空洞在內的各種戰事遺跡,卻是城市歷史的重要一部分。這些被遺忘卻一直和社區共存著的歷史遺跡,又可以如何保育和活化?

撰文:Sally (實習生)

#就係香港 #香港歷史 #日據時期 #歷史建築 #防空洞 #香港社區 #灣仔 #皇后大道東 #星街 #華仁書院 #堅尼地道 #油麻地 #加士居道 #尖沙咀 #柯士甸道

富「香港特色」的隔音屏障。無論是港九鬧市或者新界,在一些接近民居的大型公路旁邊,不時會見到築起隔音屏,以減低車輛噪音的滋擾。這些不同地區的大型隔音屏,成效要視乎所用物料及建造方式,也有部分難免對原來的景觀造成阻礙。在一些年代較久遠且行經市中...
03/07/2025

富「香港特色」的隔音屏障。

無論是港九鬧市或者新界,在一些接近民居的大型公路旁邊,不時會見到築起隔音屏,以減低車輛噪音的滋擾。這些不同地區的大型隔音屏,成效要視乎所用物料及建造方式,也有部分難免對原來的景觀造成阻礙。

在一些年代較久遠且行經市中心的大型高架公路,如連接石塘咀和薄扶林的山道天橋,或者土瓜灣九龍城道上方的行車天橋兩邊,即使與民居幾乎觸手可及,卻不一定都有隔音屏阻隔,不但演示了香港城市超現實式的高密度,也見出早年香港城市規劃的模式。

大型車道以外,港九新界地區亦分佈了不同規模和性質的地盤工程,無論是起樓或拆樓,重建或維修等,因屬「臨時」性質,大部分都不會有固定的隔音措施,而主要採用一些可以隨時拆建及移動的隔音屏障,

隔音外,隔音屏也有助阻隔工程惹起的塵垢。按環保署的準則,「為了發揮隔音屏障最佳的隔音效果,應把隔音屏障放置在距離噪音源最近的位置,並把噪音源完全屏蔽。隔音屏障接駁的部分應避免留有空缺口和開口。」除了分佈位置和方式,署方亦對隔音屏障的物料及尺寸比例有清楚說明。

在現實環境之中,香港隔音屏障的形態不但層出不窮,但能夠真正達至隔音和隔塵效果,又有多少?當地盤十分貼近民居、人流極多的公共空間或者旅遊景點,往往又會持續數年時間時,有效的隔音對生活質素和城市形象都起著關鍵影響。

一直活在忙碌及吵鬧環境中的香港人,會否對噪音也逐漸變得麻木呢?

#就係香港 #香港街道 #公共空間 #城市噪音 #中環 #上環 #九龍城 #尖沙咀 #尖東

「尖東死角」,誰可改變?可以觀賞維港海景以及對岸港島天際線和城貌的尖沙咀海濱,一直以來都是來港遊客必到景點,經常都擠滿拍照人流。周邊的天星碼頭、香港文化中心、藝術館、酒店和商場等地標景點,作為必經之處,人氣仍高。然而隔著一條梳利士巴利道,處...
02/07/2025

「尖東死角」,誰可改變?

可以觀賞維港海景以及對岸港島天際線和城貌的尖沙咀海濱,一直以來都是來港遊客必到景點,經常都擠滿拍照人流。周邊的天星碼頭、香港文化中心、藝術館、酒店和商場等地標景點,作為必經之處,人氣仍高。然而隔著一條梳利士巴利道,處於漆咸道南和暢運道之間的尖東一帶,即使是假日,遊客及本地人都不多。即使從前的豪華夜總會在近月變成了「合家歡娛樂場所」,也好像改變不了區內的淡靜氛圍。

由尖東海旁的李小龍銅像作起點,登上電梯,越過行人天橋後,來到「星光花園」,便會瞬間感受到跟海旁不一樣的環境氣氛。花園雖然自2007年便啟用,且空間不少,有水池、小型劇場、小食亭和涼亭等設施,更可以見到訊號山上歷史悠久的訊號塔頂。但相信很多市民都未必對花園有深刻印象,要不是兩端設有可往返地面的電梯(入口分別位於漆減道南和尖東海旁),可能很多人都不會經過這裡。

沿電梯來到漆咸道南的市政局百周年紀念花園,雖然由舊尖沙咀火車站搬來的五枝巨型羅馬式石柱仍然聳立著,但即使兩個港鐵出口,也無法帶來更多人流,紀念花園旁邊,由安達中心、明輝中心和幸福中心之間,都有地盤工程。區內多幢八十年代時落成的巨型方盒子商廈和酒店,形成的年代感依然濃厚,步入曾經有裁縫店、珠寶店、旅行社和桌球會的好時中心,朝向街道方向的地舖雖仍有零星商店和食肆在營業,但步入商場室內,卻儼如「裝修中」的狀態,叫人更難以憶起八九十年代的熱鬧浮華。

2003年沙士後的尖東,曾經變成內地遊客的熱門地,區內商店、酒店、藥房、茶餐廳都再度興旺起來。但20年後的今日,最多人流的「景點」,除了帶著孩子前往科學館去去賞玩互動遊戲的家長們,便只有一部部遊覽車把內地遊客帶去的香港歷史博物館。

除此以外,在區內隨便都可以見到一些「尷尬位」——在科學館的後現代式建築周邊,卻圍上了彷古典風格的「紅磚」圍欄,上面更有恐龍浮雕裝飾; 館前面一棵的鳳凰木,曾經綠樹成蔭,在盛夏時更會開著火艷的花,如今卻被兩重「圍欄」包圍著,給變成盆景一般,樹冠愈漸收縮,周邊更成了大型遊覽車停泊位。由科學館前往連貫彌敦道的金馬倫道、加連威老道及金巴利道,要橫過繁忙的漆咸道南,只有一條簡陋的行人天橋⋯⋯

曾經是香港潮流聖地之一,尖東如今的人氣淡靜,除了因為香港整體大環境的改變,在一片填海空地上建設起來的地方,區內街道不但寬敞且有大型公園,但街區氛圍卻主要由商廈及地舖所主導——當商場出現吉舖,或者全部以遊客為目標時,便會失去生活感,一如香港其他旅遊區所面對的處境。

#就係香港 #尖沙咀海濱 #尖東海旁 #星光大道 #維港 #尖沙咀海濱花園 #訊號山花園 #香港歷史博物館 #香港科學館 #漆咸道南 #八十年代

香港女性的「更衣記」。因應天氣和潮流轉變,人們更換身上的衣服,是自然不過的事;倘若將時間軸線從季度或年度拉得更長遠,回顧由傳統的漁農社會,到千禧年前這百多年間,由客家及蜑家的勞動婦女,到1980-90年代的現代職業女性,你會發現,香港女性身...
30/06/2025

香港女性的「更衣記」。

因應天氣和潮流轉變,人們更換身上的衣服,是自然不過的事;倘若將時間軸線從季度或年度拉得更長遠,回顧由傳統的漁農社會,到千禧年前這百多年間,由客家及蜑家的勞動婦女,到1980-90年代的現代職業女性,你會發現,香港女性身上的衣飾不但發生了重大變化,而每一階段的改變,都標誌著其社會地位的提升,以至香港城市的整體變化。

為了呈現這種變化,剛剛出版的《就係香港》夏季號,我們邀來本地插畫家Kengyou Shu ,用黑色水墨筆調繪畫多幅女性著裝的插畫。當中包括身穿藍或黑色衫褲、頭帶涼帽的客家女性、以及頭戴竹笠並穿著用薯莨汁漿洗的麻布衣服的蜑家女性,衣服標誌著她們的族群身份,同時突顯出傳統勞動婦女的刻苦耐勞。踏入二十世紀初民國時代,黑白色的「文明新裝」成為年輕女生最流行的衣飾,呈現出當時男女平權意識的興起,女性開始擺脫傳統桎梏,知識水平提高,也有了社交活動的自由。

二三十年代及至戰後六七十年代,雖然都屬於長衫(或稱旗袍)主導時裝潮流的歲月,卻由起初較闊身、裙長及足踝的中性剪裁,到戰後五十年代,在香港結合西式立體剪裁,突顯女性身裁,演變出《花樣年華》式的瑰麗,這段期間的女性,亦更加活躍於社會各個層面。六七十年代後因為工業起飛,更大批女性進入職場,加上當時西方電影音樂等流行文化的薰陶,傳統的長衫開始淡出,不少經濟獨立自主後的女性,紛紛換上更西化的現代衣著打扮。來到1980年代,女性社會地位進一步提升,更多人由家庭走到職場,成為獨當一面的職業女性,從衣著打扮上也隨之變得更「 強勢」——墊膊西裝、泡泡袖上衣、一整套的power suit西裝加西褲裝,都是八十年代流行的衣服款式,甚至在近年成為新世代的潮流打扮。

回顧香港女性服飾的變換,就像在回望香港一路以來的變化。除了書中插畫,Kengyou亦將其中六張插畫創作了另一套上色的特別版本,並製作成為明信片,現於網店訂購夏季號,便可以優惠折扣購買。

立即訂閱夏季號:https://bit.ly/bhksummer25
四期訂閱:https://bit.ly/BHK2025

網店訂閱,專屬優惠:
1.隨書附送:【就係香港 X 又一山人 X 羅氏針織工作室】當下 (過去/未來) 書簽一個
2.網店訂閱四期(由2025年春季號開始),可以享有優惠價 $620(原價$720)
3.訂閱夏季號,以優惠價加購「香港著裝」插畫明信片(一套6款,原價 $120,優惠價$100)
4.以優惠價$180購買《珍重香港2》(原價$200),另五款「明信片套裝」加購優惠
(按原來優惠價再享額外九折)

#就係香港 #就係香港2025夏季號 #穿著香港 #香港製造 #香港時裝 #香港製造業 #客家人 #水上人 #校服 #長衫 #港式西裝 #老店 #洋服店 #裁縫 #深水埗 #棚仔 #布藝市場 #南豐紡織文化藝術館 #刺繡 #針織工藝 #更衣記 #張愛玲

27/06/2025

#就係香港2025夏季號
#穿著香港
#現已出版

📖搶先試閱:https://bit.ly/BHK025

We are what we wear?!
由衣服到時裝,由中裝到西服,由度身訂造到成衣,
在香港這個地方,衣著體現出一種怎樣的文化特質,記載了歷史的哪些變化?

我們身上穿著什麼,以至「香港人」穿著什麼,由誰決定?如何取捨?
每一個人,是否都有條件或有意識,去作出自主的選擇?
當穿上這一件或者那一件時,究竟哪一個是我?
又或者,我希望,我是哪一個?

Let’s Decode the Hong Kong Dress Together!
——

網店訂閱,專屬優惠:
1.隨書附送:【就係香港 X 又一山人 X 羅氏針織工作室】當下 (過去/未來) 書簽一個
2.網店訂閱四期(由2025年春季號開始),可以享有優惠價 $620(原價$720)
3.訂閱夏季號,以優惠價加購「香港著裝」插畫明信片(一套6款,原價 $120,優惠價$100)
4.以優惠價$180購買《珍重香港2》(原價$200),另五款「明信片套裝」加購優惠
(按原來優惠價再享額外九折)

🛒立即訂閱夏季號:https://bit.ly/bhksummer25
四期訂閱:https://bit.ly/BHK2025

#就係香港 #香港製造 #香港時裝 #香港製造業 #客家人 #水上人 #校服 #長衫 #港式西裝 #老店 #洋服店 #裁縫 #深水埗 #棚仔 #布藝市場 #南豐紡織文化藝術館 #刺繡 #針織工藝 #美術指導

Address

Hong Kong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Being Hong Kong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Business

Send a message to Being Hong Kong:

Share

Category

就係媒體.就係香港

「就係媒體」由一群來自傳媒、出版、設計創意、文化、藝術及市場推廣各個界別的工作者組成。通過各種形式與想像,說香港與香港人的故事。

一路走過來,在香港出生、成長,我們經歷了這個地方的繁榮,歲月令我們更清楚自己的信念。

我們仍然對人對生活充滿好奇,我們對香港仍充滿期盼和希望。通過Being HK「就係香港」季刊紙本為核心,並輔以網絡平台及實體活動,發掘未完的香港故事。

多年來在媒體及創意界別工作,我們過往的合作夥伴包括多家國際時尚生活品牌、本地歷史及文化研究學者及機構,以及本地著名作家及文化人等。


Other Hong Kong media companies

Sho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