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08/2025
【那些年的香港辦館、士多究竟係點嚟?🤔】
曾幾何時,街頭巷尾、樓下轉角,總有一家辦館、士多或糧油雜貨店,那是普羅大眾最常光顧的生活據點。隨着大型超市、便利店甚至網購的興起,這些熟悉的身影已在徐徐消失。萬里機構 wanlibk.com 出版的《樓下士多.辦館.糧油雜貨》作者走訪11 家辦館、士多與糧油雜貨店,主選開業年期較長的老店,他們親歷行業的興衰,也見證着社區翻天覆地的變遷。不變的,是與顧客之間的深厚情誼。🫂
🔎代辦伙食的店子
辦館,譯自英文 Provision Store,原意是供給伙食的店子;中文喚作「辦館」,有「代辦伙食」的意思。
香港開埠初期,英國商船絡繹來港,開展對華貿易。這些商船攜來大量洋貨,包括罐頭、餅乾、奶類及洋酒等食品,並停泊於維多利亞港,吸引不少廣州商戶來港辦貨;另一方面,這批洋貨亦供給居港洋人,包括殖民政府官員,以滿足他們的日常所需。
辦館的規模有大有小,部分店舖原本僅售牛油、火腿、雞蛋等雜糧,後來因居港洋人頻繁叫貨託買所需食品,逐步也演變為辦館。
🔎 辦館與士多
戰後, 香港人口急增,百廢待興,除了住屋外,對糧食的需求尤其殷切。 辦館在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主力提供市民大眾日常生活所需,諸如糧油伙食等;自此,辦館的商業模式愈趨二分化︰較具規模的辦館,專注商業服務的發展,除承包大型機關的伙食,也徐徐擴充和轉型至從事物流、冷倉和餐飲批發等。
士多,取自英語 Store 音譯,估計因為只做零售生意,沒有了 Provision(供給伙食)的功能,故直接稱呼為士多;士多面積細小,是主力販售零食、飲品和民生日常的零售店舖。市民常以「辦館士多」統稱,或將兩者混為一談,實質上可理解士多為保留了辦館的零售功能。
🛒詳情可按:https://shorturl.at/F1mgP
#聯合出版集團 #辦館 #士多 #香港 #文化 #閱讀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