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Map藝術地圖

ArtMap藝術地圖 Contact information, map and directions, contact form, opening hours, services, ratings, photos, videos and announcements from ArtMap藝術地圖, Media/News Company, Hong Kong.

藝術觀點 | 評論 | 旅遊 | 潮流 | 生活的藝術
編輯部 | [email protected]
行銷部 | [email protected]
T | +852 28921998 / +886 975852900
Line: +886 975852900
.ee/artmap.hk

Interview | Reinvented Magic Flute a source of controversy? Why do inscrutable operas merit more attention than the acce...
02/08/2025

Interview | Reinvented Magic Flute a source of controversy? Why do inscrutable operas merit more attention than the accessible ones? Interview with Ms Scarlett Chan, a renowned concert pianist and a seasoned administrator

Recently, a local adaptation of the opera Magic Flute has become a subject of heated discussion. In view of this, ArtMap sought the perspective of Ms Scarlett Chan (formerly known as Jie Chen), whose deep expertise spans both artistic cre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As a successful concert pianist, she knows the heart of performance intimately; as the founder of a university music department and a seasoned administrator with credentials from a world-class institution, she possesses a rare insight into the strategic challenges of arts organisations. This dual-identity—the fusion of an artist’s sensibility with a leader’s rationality—makes her the ideal voice to analyze the current controversies in opera and envision the industry’s future. At ArtMap’s invitation, she shares her profound insights below, speaking in her capacity as an independent observer.

Disclaimer: The views expressed herein are solely those of Scarlett Chan in her personal capacity. They do not represent the standpoint or policies of Opera Hong Kong or its board of directors.

📖For the full text, please see:
https://www.artmap.com.hk/post/interview-with-scarlett-chan-operahk

Written by Issac P**n
Photo provided by Scarlett Chan & Opera HK



——— Explore Art Map ———
Enquiry |[email protected]
Editorial|[email protected]


專訪 | 《魔笛》變革惹爭議?看不懂的歌劇,為何更值得推開門? |專訪音樂家陳潔Scarlett Chan近期,本地改編歌劇《魔笛》引發熱議。為此,本刊特意專訪了在古典音樂界及藝術管理領域均有深厚積澱的陳潔女士。作為一位成功的鋼琴家,她深諳...
02/08/2025

專訪 | 《魔笛》變革惹爭議?看不懂的歌劇,為何更值得推開門? |專訪音樂家陳潔Scarlett Chan

近期,本地改編歌劇《魔笛》引發熱議。為此,本刊特意專訪了在古典音樂界及藝術管理領域均有深厚積澱的陳潔女士。作為一位成功的鋼琴家,她深諳藝術創作的內核;作為一位曾創辦大學音樂系、並在國際頂尖學府深造的資深管理者,她對藝術機構的運營與挑戰有著獨到見解。 正是這種兼具藝術家感性與管理者理性的罕見視角,讓她成為解讀當下歌劇創新爭議、探討行業未來走向的不二人選。在本刊的邀請下,她以一位獨立觀察者的角度,分享了她的深度思考。

聲明:此訪談內容僅屬受訪者陳潔Scarlett Chan之個人見解,不代表Opera Hong Kong 或其董事會之立場或政策。

| 歌劇的門不該關著,哪怕打開後有人迷路

今年五月,莫札特經典歌劇《魔笛》在香港文化中心登場,一改傳統的古典舞台,故事從地鐵站起步,轉入一個融合現實與幻想的世界。這場由香港歌劇院聯同中央歌劇院、南澳洲國家歌劇院及北京國際音樂節共同製作的四方合作,讓觀眾在視覺與敘事上都感受到強烈衝擊。有人讚賞其大膽,有人則感困惑。

面對風格改造帶來的分歧,陳潔並未迴避爭議。在這次訪問中,她以一位藝術觀察者的身份,表達她對於創新的理解,解析當代觀眾與古典藝術的碰撞磨合,以及今年還有哪些文化盛事是她最期待的。

| 這不是你爸媽的那部《魔笛》

香港歌劇院今年以《魔笛》作為實驗場,選擇激進轉化視覺與敘事風格,引來分歧回響,在社交平台如小紅書上,有人留言直言荒唐,也有人困惑於角色造型與劇情設定的跳脫與奇幻,「不港不洋、不倫不類」、「太抽象,看不懂」是部分觀眾的直觀感受。
爭議不容置疑的會牽動歌劇與現代觀眾之間的文化落差。「很多傳統觀眾會說『太高雅了,我有點看不懂』,但現在的年輕人會直接說:『太荒誕了,我看不懂』這樣的落差在她眼中不只是挑戰,更是機會。她曾在美國、中國和香港都有藝術運營與管理經驗,對跨文化的高敏感度與包容度使她特別珍視這種真誠直接的反饋。她笑言,任何成功的改編,都需要在「驚喜」與「驚嚇」之間找到完美的平衡,這對任何創作團隊都是一個挑戰。(全文訪問請看網站)

*******

| 經典的壓軸登場:香港藝術發展局成立三十週年鉅獻《阿伊達》

今年最令人期待的文化盛事,陳潔認為,即將於十月上演的歌劇《阿伊達》無疑是本地藝壇的一大重磅製作。這部由威爾第於1871年創作的四幕歌劇,以古埃及為背景,講述埃及將軍拉達梅斯與衣索比亞公主阿伊達之間的愛情與犧牲。阿伊達被俘為奴,兩人的情感在戰爭與國族的矛盾中備受撕裂,堪稱歌劇史上最具張力的悲劇之一。

這一次,香港歌劇院將獨立製作全劇,不再與其他院團合辦,陣容包括著名西班牙指揮家Ramon Tebar及殿堂級舞美設計師 Hugo de Ana,後者更是包辦舞台、服裝與妝髮設計。這將是香港歌劇院與國際製作力量又一次的深度結合。《阿伊達》的三大主題——愛情與忠誠、身份認同、犧牲與奉獻——在今日的香港與大灣區也能引起強烈共鳴。陳潔指出,這些議題不僅與當代跨文化處境緊扣,也呼應許多年輕人對自我認同的探索。「我覺得這些都是永恆的問題。」

但她也不諱言,「直面創作焦慮時,信念是鎧甲」本地創作面臨來自社會壓力與認同焦慮的雙重掣肘。「當大家的評論越來越即時,創作者承受的心理壓力也越來越大。尤其當你不知道自己是誰、代表什麼,你也很難創作出有說服力的作品。」她強調,藝術家首要必須對創作有200%的信念,才能讓觀眾信服。

歌劇,在陳潔這位鋼琴家出身的資深藝術管理者心中,不再是高牆內的神聖殿堂,而是主動走入人群,擁抱對話,不懼爭議甚至失敗,永遠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的再出發公共實驗場。(節錄)

📖全文請詳看:
https://www.artmap.com.hk/post/魔笛變革惹爭議-看不懂的歌劇為何更值得推開門
📖想閱讀更新更多藝術地圖網站文章,歡迎先讚好專頁,請將專頁揀選為「搶先看」

撰文 | 潘希橋
圖片 | 陳潔及香港歌劇院提供

#藝術地圖 #陳潔 #香港歌劇院 #沉浸式歌劇 #魔笛 #後宮誘逃 #阿伊達 #杜蘭朵 #杜蘭朵

——— 探索更多藝術地圖 ———
合作查詢 |[email protected]
資訊投稿 |[email protected]


話題 | 詭異浪潮 邪典導演 |《可憐的東西》導演Yorgos Lanthimos個人攝影展當代最具個人風格的導演,除了《布達佩斯大飯店》導演韋斯•安德森(Wes Anderson),莫過於《可憐的東西》導演、希臘邪典鬼才尤格•藍西莫(Yo...
31/07/2025

話題 | 詭異浪潮 邪典導演 |《可憐的東西》導演Yorgos Lanthimos個人攝影展

當代最具個人風格的導演,除了《布達佩斯大飯店》導演韋斯•安德森(Wes Anderson),莫過於《可憐的東西》導演、希臘邪典鬼才尤格•藍西莫(Yorgos Lanthimos)。韋斯用調色盤與復古畫面造童話世界,藍西莫則是韋斯的反面:詭異陰森,怪誕黑邪,夾雜哥特與龐克。

與韋斯相似,藍西莫的電影同樣褒貶不一,被批評為「看不懂」,但這不妨礙他像韋斯一樣突飛猛進。自2023年電影《可憐的東西》大獲成功後,藍西莫也以一年一部的速度高產電影,與女星Emma Stone 再度合作的《善良的種類》2024年上映,新片《拯救地球》(Bugonia)同樣由艾瑪•史東演出,將於2025年10月上映。

同時,藍西莫也嘗試多棲發展,當韋斯朝「視覺設計師」之路走去時,藍西莫在「攝影師」路上另闢蹊徑。2025年3-6月在美國洛杉磯韋伯畫廊(Webber Gallery)和波蘭攝影節(Fotofestiwal),分別舉辦了《回顧展》(Lorgos Lanthimos: Photographs)和《震動時期》(Lorgos Lanthimos: Jitter Period)兩場攝影展,展示了這位邪典導演的詭異攝影。

| 親愛的上帝,帕特農神廟依然殘破

藍西莫被認為是希臘「詭異浪潮」(Greek weird wave)領軍人物,攝影展以他的兩部攝影集《親愛的上帝,帕特農神廟依然殘破》(Dear God, the Parthenon Is Still Broken)和《我將美妙地歌唱這些歌曲》(I shall sing these songs beautifully)開展,分別是他在《可憐的東西》和《善良的種類》兩部影片的片場間隙拍攝的。

| 反烏托邦攝影

《善良的種類》(Kinds of Kindness)由《可憐的東西》原班人馬艾瑪•史東和威廉•達福演出,以三聯式寓言故事展開,包括「死」「飛翔」「吃三明治」,呈現一貫的超現實風格。藍西莫在片場也拍了不少照片:「我來到一個從未來過的城市,環顧四周,拍攝這裏。拍照是我近年認真做的事,也是今後想更專注的事,特別是連續拍3部電影後。無論是通過銀幕還是照片,展示作品的興奮緊張感是相似的。」

| 動物世界

2015年《龍蝦》(The Lobster)中,龍蝦被認為可活到100歲並保持生育力,龍蝦的藍色血有貴族氣息;2017年《聖鹿之死》(The Killing of a Sacred Deer)來自古希臘神話,希臘軍官阿伽門農(Agamemnon)打獵中誤傷狩獵女神阿苔密斯(Artemis)的紅鹿,面對女神的憤怒,阿伽門農須在停止特洛伊戰爭和犧牲女兒間作抉擇;2018年古典宮廷電影《寵兒》(The Favourite)中,安妮公主飼養17只兔子,分別代表她夭折的17個孩子,繁育能力極強的兔子意味著生生不息的子嗣。

| 相親配對實驗

藍西莫將找對象脫單,通過電影虛擬的相親配對試驗,呈現單身懲罰的荒誕。2015年《龍蝦》講未來反烏托邦社會中,單身男女被關進酒店,須在45天內找到伴侶,否則將變成動物,流放森林,龍蝦是男主找不到伴侶後要變成的動物。雖然是愛情喜劇類,其實是恐怖片,雖無血腥鏡頭,卻十分驚悚,與講AI戀愛的電影《她》(Her)一樣是對愛情的超現實主義演繹,韓國戀愛綜藝《單身即地域》也有從中借鑒。

| 公牛的後代,被雅典衛城拒絕

《拯救地球》翻拍自2003年同名韓國影片,因天馬行空劇情和大尺度戲份被視作韓國邪典電影代表。希臘的拒絕雖引爭議,卻讓觀眾對《拯救地球》更好奇了,這位‌冷峻荒誕,喜歡‌黑色幽默與諷刺的邪典導演,究竟會在新片中放哪些大招?《拯救地球》由韓美兩國合拍,預計今年10月上映,有望沖進下一個頒獎季。

📖全文請詳看:
https://www.artmap.com.hk/post/話題-詭異浪潮-可憐的東西導演yorgos-lanthimos個人攝影展

文 | 勞拉申
圖 | Webber Gallery/Fotofestiwal/網路

Lorgos Lanthimos: Photographs
時間:2025年3月29日-6月21日
地點:Webber Gallery, Los Angles, USA

Lorgos Lanthimos: Jitter Period
時間:2025年6月12-22日
地點:Fotofestiwal, Art_Inkubator, Tymienieckiego 3 90-365, Lodz, Poland

#藝術地圖 #電影 #可憐的東西

——— 探索更多藝術地圖 ———
合作查詢 |[email protected]
資訊投稿 |[email protected]


表演藝術觀察筆記 | 綠葉劇團 | 叩問傳統·思考當代 | 身體訓練研究計劃 (六) |三個關於舞蹈與理論的思辨memo迎來綠葉劇團「叩問傳統,思考當下」計畫的最後一個單元,劇團邀請了Tishou Aminata Kane前來教授非洲舞及h...
29/07/2025

表演藝術觀察筆記 | 綠葉劇團 | 叩問傳統·思考當代 | 身體訓練研究計劃 (六) |三個關於舞蹈與理論的思辨memo

迎來綠葉劇團「叩問傳統,思考當下」計畫的最後一個單元,劇團邀請了Tishou Aminata Kane前來教授非洲舞及hip-hop,課堂氣氛可謂六個單元中最熾熱旺盛。除了演員真的表現得很熱情外,也與導師Tishou的性格有關。在我的觀察裡,Tishou並非一名單純的非洲舞或hip-hop導師;她更像一位把非洲舞和hip-hop揉合,再融入生活的藝術家。熱情、自信、直率、有見地…就像每一位融會貫通的大師,人們能透過Tishou的語言感受到舞蹈藝術的魅力。只是,我相信對許多讀者而言,非洲舞這個名字都是古老且遙遠的存在。

甚麼是非洲舞,和hip-hop、形體(movement)的關係又是甚麼?在與Tishou的訪談中,我問了她許多這些形而上的問題。她的回答也讓我想起本科時學過的許多理論。原來都是相通的。我想起本科時人文學的教授進入課室後告訴我們的第一項,便是所有的理論,數據,乃至科學都只是一種參考,人類和這個宇宙是無法被看透的。那麼,為甚麼還要去學習,去感受這個世間的一切呢?這次我想透過Tishou所教授的舞蹈藝術與人類學中的一些概念對話,看看到底會碰出怎樣的火花。

✍️ 加入我們「大評論家計畫」,詳情:https://www.artmap.com.hk/main-page-junior-art-reviewer

我跟Tishou訪談的第一個重點就是文化和身分。文化,簡而言之就是一個地方,一個社會群體裡透過人和物生產出來的想法、觀念。我們可簡單理解成人與他者交流時無意中交織出來的「存在的證據」。比方漢字是華夏文明中常用的書寫語言,那麼它就構成了華夏文化的一部分。無獨有偶,對Tishou而言舞蹈成為了她所屬文化的一個載體,一個介乎非洲民族曼丁戈(Mandinga)、加勒比島國,及法語語系(Francophone)之間的產物。「非洲舞象徵了我的出生、我的祖父母,乃至整個非洲族裔。因此,當我跳著非洲舞時,我能感受得到那些靜靜躺在我的血液裡的家族的過去正透過肢體的擺動一一甦醒過來,交織碰撞,與觀眾對話起來。」

對Tishou來說,舞蹈不止是藝術本身所呈現出的美和觀感,那一振一動更代表了那些她未誕生前家族所逢遇的歷史。這項藝術透過她的身體所展現出的不止是她的文化,更是她的身分所在。這讓我想起了文化研究鼻祖霍爾(Stuart Hall)關於「探尋身分」(identification)的詮釋。

大部分人對「身分」的認知是一種向內(innate)或向外(social)的標籤,一旦被定義了就不會再改變。然而霍爾卻説「身分」的本質其實是流動不止的,它是「根」也是「徑」,也可以是一個個由不同故事組成的意義。這些身分在我們一生中會不斷地對碰、消磨、再生。以Tishou為例,舞蹈對是一種向世界表述自我的方式,而在舞蹈中,她的身分可以是曼丁戈或混血,創傷或自傲,又或許都是。這些概念對當事人帶來的意義也許是相悖的,正如非洲舞讓Tishou想起祖母被賣至加勒比的奴隸史,那充滿生命力的舞蹈卻又讓她為自己的非洲血統驕傲。那些承載著回憶重量的故事構成了現在的她,卻無法定義將來的她,因此她才會說那些過去正透過「我」這個載體一一甦醒過來,交織碰撞,並在與觀眾及現場的對話中誕生出全新的可能。

那麼,我們可以定義Tishou的身分為非裔嗎?當然不是。非洲舞只是Tishou掌握的其中一門舞蹈,這也是為甚麼但我讓她代表非洲舞介紹背後的文化含義時被拒絕了。「身分在舞蹈裡流動,我能告訴你的只有此刻的我對舞蹈的看法。無論是非洲舞,還是hip-hop,都只是我眾多的身分之一,沒有人可以定義我的藝術和身體,包括我自己。」

文 | 鄧皓天
圖 | 綠葉劇團提供
Photo Credit | Ho Tung Shing

#藝術地圖 #藝術 #綠葉劇團 #形體藝術 #思辨

——— 探索更多藝術地圖 ———
合作查詢 |[email protected]
資訊投稿 |[email protected]




*本計劃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This project is financially supported by the Arts Capacity Development Funding Scheme of the Government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活動內容並不反映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意見
The content of these activities does not reflect the views of the Government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香港歌劇院(一) | 《風流寡婦》| 抒展人間情趣的輕歌劇如果說古典歌劇是意志的極致表達,那麼輕歌劇(Operetta)則是人間情趣的抒展。《風流寡婦》(The Merry Widow),正是這一傳統的代表之作,由奧地利作曲家弗朗茲·雷哈爾...
25/07/2025

香港歌劇院(一) | 《風流寡婦》| 抒展人間情趣的輕歌劇

如果說古典歌劇是意志的極致表達,那麼輕歌劇(Operetta)則是人間情趣的抒展。《風流寡婦》(The Merry Widow),正是這一傳統的代表之作,由奧地利作曲家弗朗茲·雷哈爾(Franz Lehár)於1905年創作,首演於維也納劇院,旋即轟動全歐,甚至遠播至美洲與亞洲,成為20世紀最廣泛流傳的輕歌劇之一。

✍️加入我們「大評論家計畫」,詳情:https://www.artmap.com.hk/main-page-junior-art-reviewer

2025年8月15日至16日,這部作品將在香港大會堂音樂廳,由香港歌劇院攜手湯新新導演再度上演。對於這位曾執導《杜蘭朵》、《萊茵的黃金》、《卡門》等正歌劇的華人導演而言,《風流寡婦》的回歸不僅是一次風格轉換,更是一場藝術表達的輕盈突圍。

這部自1905年首演以來風靡全球的三幕歌劇,不僅以圓舞曲旋律與輕盈喜感贏得觀眾喜愛,也因其暗藏的階級衝突、欲望張力與女性能動性而具備令人回味的深度。此次製作由德國指揮Michael Koehler攜手導演湯新新共同打造,全數啟用香港本地歌唱家演出,是一次音樂、戲劇與文化語境之間的精準碰撞。

|《風流寡婦》的世紀魅影:從維也納走來的輕歌劇傳奇

1905年12月30日,《風流寡婦》(The Merry Widow)首演於奧地利維也納劇院,旋即引發熱潮,奠定其在20世紀音樂劇場史中的地位。其作曲者弗朗茲·雷哈爾(Franz Lehár)是奧匈帝國晚期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兼指揮家,本劇更被公認為他三十餘部輕歌劇中最為人稱道的傳世之作,同時也確立了「輕歌劇」(Operette)這一體裁的黃金時期。

《風流寡婦》取材自法國劇作家亨利·梅哈克(Henri Meilhac)1861年創作的喜劇《大使館隨員》(L’attaché d’ambassade),劇本由維克多·里昂與萊奧·斯坦改編而成,注入了濃厚的中歐式社會諷刺與浪漫想像。全劇講述虛構國度「旁特維德林」的駐法外交圈中,年輕富有的寡婦漢娜·格拉瓦裏(Hanna Glawari)因掌握可左右國家經濟命運的巨額財產,而成為上流社會各方勢力爭相追逐的對象。丹尼洛伯爵(Count Danilo Danilovich),這位她昔日戀人,在國家情懷與私人情感之間左右為難,展開一場欲拒還迎的「金錢政治與愛情追逐」遊戲。

儘管《風流寡婦》表面上是一部節奏輕快、對白幽默、結構對稱的輕歌劇,在旋轉的圓舞曲與看似輕鬆的喜劇結構背後,這部作品潛藏著欲望、權力、性別與民族利益的複雜張力,圓舞曲、馬祖卡與輕快二重唱構成了它迷人的音樂語言。雷哈爾精妙地將維也納晚期地華麗宮廷風格與一種「暮色中的喜悅」調性融合,使整部劇作在歡樂與諷刺之間遊移不定。正如許多研究者所指出,這部輕歌劇並不輕浮,其「輕」是在幽默的外殼下包裹的社會結構與人性欲望的寓言。

從文化歷史角度看,《風流寡婦》正處在一個帝國文化逐漸衰退而現代性悄然萌發的臨界點。奧匈帝國在20世紀初已顯出權力結構的裂縫,民族主義思潮興起,帝國認同逐漸被多元政治認同所取代,而《風流寡婦》在劇中設置一個虛構的「邊緣小國」正是對這種身份不確定性的隱喻式回應。漢娜作為一位「他者」女性,既擁有經濟權力,又具有身體自主權,她成為整個男性權力遊戲的焦點,也構成一個反諷式的現代女性象徵——即使在她不斷被凝視、追逐、規訓的同時,她始終保有選擇的權利。

與此同時,劇中的巴黎不再是浪漫自由的代名詞,而是一個上流社交與金錢利益交織的舞臺:這裏的外交官、貴族、舞女與寡婦,人人皆是「演員」,愛情成為策略,舞蹈成為談判,語言成為掩飾與暗示的雙重遊戲。《風流寡婦》的喜劇結構建立在這種社會扮演與身份流動之上,也正因如此,它才具有跨越時代與國界的魅力,也是這部作品百年來不斷被再詮釋、再演繹的原因之一。

今日再演《風流寡婦》,不僅是在回顧一段維也納的世紀晚歌,更是重新思考我們如何在「輕盈」中處理複雜,在「喜劇」中面對真實。在當地語系化、當代表達與文本尊重之間尋找新的平衡點。

📖全文請詳看:
https://www.artmap.com.hk/post/香港歌劇院一-風流寡婦-抒展人間情趣的輕歌劇
📖想閱讀更新更多藝術地圖網站文章,歡迎先讚好專頁,請將專頁揀選為「搶先看」

文|許瀚尹
圖|香港歌劇院

《風流寡婦》(The Merry Widow)
時間 | 2025年8月15、16日晚19:30
地點 | 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風流寡婦》半舞臺式三幕輕歌劇,德文演唱及英文對白,中英文字幕
監製|莫華倫
指揮|科勒
導演|湯新新
香港歌劇院樂團
香港歌劇院合唱團

——— 探索更多藝術地圖 ———
合作查詢 |[email protected]
資訊投稿 |[email protected]


香港歌劇院(二) | 專訪《風流寡婦》導演湯新新 | 輕而不浮:導演作為審美調度的實踐在演出籌備期間,《ARTMAP》雜誌有幸專訪導演湯新新——一位在北京國家大劇院磨礪多年、跨越新加坡與北美劇院多方實踐的資深導演。她的創作橫跨正歌劇與輕歌劇...
25/07/2025

香港歌劇院(二) | 專訪《風流寡婦》導演湯新新 | 輕而不浮:導演作為審美調度的實踐

在演出籌備期間,《ARTMAP》雜誌有幸專訪導演湯新新——一位在北京國家大劇院磨礪多年、跨越新加坡與北美劇院多方實踐的資深導演。她的創作橫跨正歌劇與輕歌劇之間,敏銳地遊走於視覺詩學與音樂節奏之中,尤其擅長在中西文化的縫隙間,建構出既當地語系化又具時代共鳴的舞臺美學。

「輕歌劇並不輕。」這是湯新新在訪談中反覆強調的一句話。在她看來,《風流寡婦》的成功並非僅僅因為其悅耳的旋律與華麗的舞會場景,而在於「音樂與人物性格的完美呼應」。劇中的每一首旋律,每一段合唱,皆非孤立存在,都是角色內心與關係張力的外化顯現。尤其漢娜與丹尼洛之間「愛而不敢言」的情感衝突——被自尊、社會身份與金錢陰影遮蔽——恰恰是全劇最富戲劇動能的主線。湯導指出:「人物情緒的流轉節奏比對白還重要,圓舞曲背後是情緒的拉鋸。你越愛一個人,越不敢先說;你越在意,就越迂回。」她主張導演不應過度賦予歌劇道德評判,而應回歸情感本質的挖掘,而這正是她在創作過程中所試圖放大的心理張力。

繼執導小約翰·施特勞斯的《蝙蝠》後,湯新新此次回歸輕歌劇領域,並非意味著創作挑戰的降維。「歌劇有時候被我們想得太嚴肅了,但它本質上是文化的橋樑,是情感的載體。」她解釋道。《風流寡婦》之所以成為經典,不僅因為其旋律優美,節奏流暢,更在於它精準戳中了人類共有的情感困境。

她認為,導演的核心使命,在於將人物的情緒與輕歌劇所特有的節奏感融合起來。「節奏不是快慢,而是情緒的控制。你要讓觀眾在笑的時候感受到人物的掙扎,而不是讓幽默遮蔽真實人物內在的真實性。」

| 本地共鳴與全球文本:2025年香港製作的文化嵌合

此次《風流寡婦》的香港製作由香港歌劇院藝術總監莫華倫監製,邀請德國指揮家Michael Koehler執棒香港歌劇院樂團與合唱團。Koehler自2000年起擔任萊比錫愛樂樂團音樂總監,長期致力於20世紀輕歌劇的現代編排,被譽為「為舊譜注入新聲」的代表性人物。導演湯新新與Koehler已在2024年合作香港歌劇院版本的《後宮誘逃》,此次再度攜手,勢必引發藝術層面的深度火花。

| 視覺是一種聽覺的延伸:舞臺空間的色彩構成

作為受過嚴謹音樂訓練的導演,她對音樂的理解深植於身體經驗。這種背景也讓她在視覺設計上,強調一種「聽覺驅動的色彩構成」。

導演湯新新曾執導多部風格迥異的劇碼,其中瓦格納的《萊茵的黃金》與雷哈爾的《風流寡婦》恰好構成兩個藝術極端。「《風流寡婦》是輕輕鬆鬆大家笑笑;而《萊茵的黃金》是四部聯劇中的第一晚,樂隊一百多人,演三個多小時,是厚重複雜的神話史詩。」在接受採訪時她坦言,這種風格跨度極大的轉換,對導演提出了完全不同的審美與結構思維挑戰。

她回憶《萊茵的黃金》的製作經驗時表示,舞臺不僅大,結構也極為複雜,每一幕都牽涉到龐大的神話象徵系統與聲光媒體調度——她用了大量的多媒體來做視覺——不是還原現實,而是營造人物內心感知的虛擬環境。神不是「人」,他們的舞臺不是房子、城堡或河流,而是流動的黃金、燃燒的火焰、崩塌的岩石。為了實現這一點,她與多媒體導演合作,兩人提前兩個月反復推敲分秒節奏、對位音樂與視覺圖像,逐幀構建畫面動態。

然而,這樣的複雜方法並不適用於《風流寡婦》。「這部戲對我而言,是在『選顏色』。」湯新新直言。這種顏色不是表面的「美術層次」,而是基於導演對人物性格與音樂情緒的整體感知與調度。她指出,每一個角色都有其專屬的色彩氛圍,而顏色之間的搭配其實和音樂的配器一樣,有其基礎原則,再由導演發揮——顏色不能太飽和,太用力反而削弱了人物的流動性。

歌劇舞臺不是畫展。「畫展是定格的圖像,而歌劇舞臺是流動的時間性藝術。」在她看來,視覺並不支配故事,而是嵌入音樂節奏中、支撐人物行動的空間語言:「一個小道具,比如一張桌子或一扇窗,可能就能推動整個段落的發展。導演要做的是把複雜的戲劇結構『簡化地講清楚』,而不是裝飾性的堆疊。」

📖全文請詳看:
https://www.artmap.com.hk/post/香港歌劇院二-專訪風流寡婦導演湯新新
📖想閱讀更新更多藝術地圖網站文章,歡迎先讚好專頁,請將專頁揀選為「搶先看」

文|許瀚尹
圖|香港歌劇院

《風流寡婦》(The Merry Widow)
時間 | 2025年8月15、16日晚19:30
地點 | 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風流寡婦》半舞臺式三幕輕歌劇,德文演唱及英文對白,中英文字幕
監製|莫華倫
指揮|科勒
導演|湯新新
香港歌劇院樂團
香港歌劇院合唱團

——— 探索更多藝術地圖 ———
合作查詢 |[email protected]
資訊投稿 |[email protected]


話題 | 情侶把CP生活拍成童話—這樣拍,你也能把「打卡照」拍成「攝影大片」假期的時候,社交媒體上有很多朋友發出精美的旅行大片,都是各式專業單反相機與設備的成果,而沒有專業設備,也沒受過攝影訓練的人,似乎距離拍大片還有很遠距離。不過,看了這...
24/07/2025

話題 | 情侶把CP生活拍成童話—這樣拍,你也能把「打卡照」拍成「攝影大片」

假期的時候,社交媒體上有很多朋友發出精美的旅行大片,都是各式專業單反相機與設備的成果,而沒有專業設備,也沒受過攝影訓練的人,似乎距離拍大片還有很遠距離。不過,看了這對西班牙情侶檔的照片,突然眼前一亮:沒有廣角鏡頭,沒有聚焦景深,只有街頭房子和牆壁,以及帽子、書本、雨傘和衣服,就能拍令人拍手叫絕的照片。原來好的照片,靠的不是設備技術,而是腦洞大開。

安娜(Anna Devís)和丹尼爾(Daniel Rueda)是一對西班牙90後建築師兼攝影師,他們用名字組成Annandaniel藝術組合,通過極簡主義創意趣味攝影(Minimalism Creative Funny Photograph),在最小構圖單位中利用建築空間和幾何元素,讓畫面充滿快樂、幽默與戲劇性。仔細研究他們的照片,發現有些特別的巧思和技巧,普通人也可以拿來用,拍出屬於你的理想照片。

📖全文請詳看:
https://www.artmap.com.hk/post/話題-把cp生活拍成童話
📖想閱讀更新更多藝術地圖網站文章,歡迎先讚好專頁,請將專頁揀選為「搶先看」

文 | 勞拉申
圖 | annandaniel

#藝術地圖 #攝影 #西班牙 ́s #藝術

——— 探索更多藝術地圖 ———
合作查詢 |[email protected]
資訊投稿 |[email protected]


話題 | 情侶把CP生活拍成童話—舉起「禮物」,就能妥妥地「秀恩愛」。「拍照最重要的是構圖」,沖著這句攝影「金句」,很多人為拍出最好的畫面絞盡腦汁,但安娜和丹尼爾指出一條最簡單的方法:既然自己做不好,那就借用。最好的構圖,莫過於旅行地的標誌...
24/07/2025

話題 | 情侶把CP生活拍成童話—舉起「禮物」,就能妥妥地「秀恩愛」。

「拍照最重要的是構圖」,沖著這句攝影「金句」,很多人為拍出最好的畫面絞盡腦汁,但安娜和丹尼爾指出一條最簡單的方法:既然自己做不好,那就借用。

最好的構圖,莫過於旅行地的標誌性建築。這些建築都是經過建築大師們冥思苦想做出的經典幾何構造,你要做的就是打開你的「腦洞」,去「借」圖。比如把牆壁上的方形凹陷想像成「雨滴」,你可以撐起一把傘,把自己變成雨中的避雨者;把白色瓷磚想像成「瀑布」,只要伸出雙臂,就可以夠到水流;看到紅色油漆塗出的錯落條狀,就把它想像成「傾斜的山」,你要做的就是逃跑。半圓形窗戶,是不是也像人的眼睛呢?就差一個鼻子和嘴巴了,你可以穿上紅裙子,把頭變成鼻子,把撐起的紅裙變成嘴巴,一張「笑臉」就這樣誕生了;牆上方形的窗戶,也是禮物的形狀,只需加個彩帶,兩人站在窗戶兩邊舉起「禮物」,就能妥妥地「秀恩愛」。

| 巧用彩色服裝,把自己變成風景

可旅行中哪有那麼多建築大師作品啊,如果去到荒郊野嶺中,到處都是光禿禿一片該怎麼拍照?Annandaniel給出了最實用的答案:穿套和風景顏色一樣的服裝。

在《愉悅的紋理》(Happytecture series)和《好奇城市》(Curiocities series)中,他們舉出許多實用的實例:如果海邊有紅白色燈塔,那就穿套紅白條紋連衣裙外加紅色髮卡,把自己也變成「燈塔」;碰到光禿禿的通天樓梯也不用怕,穿上和天空一樣的顏色,你就是那片天;在單調的海邊又有什麼關係,上身穿海藍色T恤,把上半身融進大海,下半身穿卡其色褲子,變成沙灘的一部分,再舉個氣球,就能看「海上日出」了;就算真的來到荒無人煙的沙漠也不怕,舉起白色氣球,你也可以「摘月亮」。

📖全文請詳看:
https://www.artmap.com.hk/post/話題-把cp生活拍成童話
📖想閱讀更新更多藝術地圖網站文章,歡迎先讚好專頁,請將專頁揀選為「搶先看」

文 | 勞拉申
圖 | annandaniel

#藝術地圖 #攝影 #西班牙 ́s #藝術

——— 探索更多藝術地圖 ———
合作查詢 |[email protected]
資訊投稿 |[email protected]


話題 | 情侶把CP生活拍成童話—積木城堡裡,拍出《魷魚遊戲》出門旅遊畢竟需要資金支持,如果不外出旅行,沒有美麗的風景拿來借用,還能拍出好照片嗎?Annandaniel攝影組合用他們的腦洞與奇思妙想,告訴所有人:在家也能拍出好照片,沒有美景...
24/07/2025

話題 | 情侶把CP生活拍成童話—積木城堡裡,拍出《魷魚遊戲》

出門旅遊畢竟需要資金支持,如果不外出旅行,沒有美麗的風景拿來借用,還能拍出好照片嗎?Annandaniel攝影組合用他們的腦洞與奇思妙想,告訴所有人:在家也能拍出好照片,沒有美景,那就把自己變成美景!

他們身體力行地用照片給大家示範,如何把自己變成美景。只需在家中找一塊空白牆壁,就可以用相機來「畫畫」了。最簡單的辦法,是用同樣圖案各做一個牆紙和一件衣服。比如穿一件黑白條紋衣服,站在斑馬條紋牆紙前,或穿波點連衣裙,靠在斑點圖案牆紙上。安娜和丹尼爾還用這種方法給自己拍了「職業照」,分別穿綠色和橘色衣服,站在綠色和橘色牆紙前。他們還用帽子和口罩遮住臉,與牆壁上的圖畫巧妙借位,在《帽子系列》(What the Hat )中,拍出「黑膠唱片」、「笑臉表情包」、「煎雞蛋」、「國際象棋盤」和「幽靈」。

安娜和丹尼爾還親自示範,如何拍出Netflix大熱韓劇《魷魚遊戲》(Squid Game)的劇照。在《粉紅躲貓貓》(Pink-a-boo)系列中,他們在桃粉與嬰兒藍色的積木城堡中,借用藍色大海與天空,通過安娜的粉色連衣裙和丹尼爾的黑色衣服,拍出童話般的夢幻,仿佛《魷魚遊戲》中的那個彩色積木城。

「我們認為幽默感是很重要的事情。那些能讓我們發自內心笑出來的照片應該在展覽中有一席之地」,Annandaniel說,「我們並非要通過攝影作品來跟人們開玩笑,而是想要與人分享我們拍攝時得到的快樂。」

📖全文請詳看:
https://www.artmap.com.hk/post/話題-把cp生活拍成童話
📖想閱讀更新更多藝術地圖網站文章,歡迎先讚好專頁,請將專頁揀選為「搶先看」

文 | 勞拉申
圖 | annandaniel

#藝術地圖 #攝影 #西班牙 ́s #藝術

——— 探索更多藝術地圖 ———
合作查詢 |[email protected]
資訊投稿 |[email protected]


話題 | 情侶把CP生活拍成童話——這樣拍,你也能把「打卡照」拍成「攝影大片」假期的時候,社交媒體上有很多朋友發出精美的旅行大片,都是各式專業單反相機與設備的成果,而沒有專業設備,也沒受過攝影訓練的人,似乎距離拍大片還有很遠距離。不過,看了...
23/07/2025

話題 | 情侶把CP生活拍成童話——這樣拍,你也能把「打卡照」拍成「攝影大片」

假期的時候,社交媒體上有很多朋友發出精美的旅行大片,都是各式專業單反相機與設備的成果,而沒有專業設備,也沒受過攝影訓練的人,似乎距離拍大片還有很遠距離。不過,看了這對西班牙情侶檔的照片,突然眼前一亮:沒有廣角鏡頭,沒有聚焦景深,只有街頭房子和牆壁,以及帽子、書本、雨傘和衣服,就能拍令人拍手叫絕的照片。原來好的照片,靠的不是設備技術,而是腦洞大開。

安娜(Anna Devís)和丹尼爾(Daniel Rueda)是一對西班牙90後建築師兼攝影師,他們用名字組成Annandaniel藝術組合,通過極簡主義創意趣味攝影(Minimalism Creative Funny Photograph),在最小構圖單位中利用建築空間和幾何元素,讓畫面充滿快樂、幽默與戲劇性。仔細研究他們的照片,發現有些特別的巧思和技巧,普通人也可以拿來用,拍出屬於你的理想照片。

✍️加入我們「大評論家計畫」,詳情:https://www.artmap.com.hk/main-page-junior-art-reviewer

| 最好的構圖,建築師早已為你做好,就直接借用吧

「拍照最重要的是構圖」,沖著這句攝影「金句」,很多人為拍出最好的畫面絞盡腦汁,但安娜和丹尼爾指出一條最簡單的方法:既然自己做不好,那就借用。

最好的構圖,莫過於旅行地的標誌性建築。這些建築都是經過建築大師們冥思苦想做出的經典幾何構造,你要做的就是打開你的「腦洞」,去「借」圖。比如把牆壁上的方形凹陷想像成「雨滴」,你可以撐起一把傘,把自己變成雨中的避雨者;把白色瓷磚想像成「瀑布」,只要伸出雙臂,就可以夠到水流;看到紅色油漆塗出的錯落條狀,就把它想像成「傾斜的山」,你要做的就是逃跑。半圓形窗戶,是不是也像人的眼睛呢?就差一個鼻子和嘴巴了,你可以穿上紅裙子,把頭變成鼻子,把撐起的紅裙變成嘴巴,一張「笑臉」就這樣誕生了;牆上方形的窗戶,也是禮物的形狀,只需加個彩帶,兩人站在窗戶兩邊舉起「禮物」,就能妥妥地「秀恩愛」。

| 巧用彩色服裝,把自己變成風景

可旅行中哪有那麼多建築大師作品啊,如果去到荒郊野嶺中,到處都是光禿禿一片該怎麼拍照?Annandaniel給出了最實用的答案:穿套和風景顏色一樣的服裝。

在《愉悅的紋理》(Happytecture series)和《好奇城市》(Curiocities series)中,他們舉出許多實用的實例:如果海邊有紅白色燈塔,那就穿套紅白條紋連衣裙外加紅色髮卡,把自己也變成「燈塔」;碰到光禿禿的通天樓梯也不用怕,穿上和天空一樣的顏色,你就是那片天;在單調的海邊又有什麼關係,上身穿海藍色T恤,把上半身融進大海,下半身穿卡其色褲子,變成沙灘的一部分,再舉個氣球,就能看「海上日出」了;就算真的來到荒無人煙的沙漠也不怕,舉起白色氣球,你也可以「摘月亮」。

| 把人畫在插圖裏,在家也能拍出美照

出門旅遊畢竟需要資金支持,如果不外出旅行,沒有美麗的風景拿來借用,還能拍出好照片嗎?Annandaniel攝影組合用他們的腦洞與奇思妙想,告訴所有人:在家也能拍出好照片,沒有美景,那就把自己變成美景!

| 在積木城堡裏,拍出《魷魚遊戲》劇照

安娜和丹尼爾還親自示範,如何拍出Netflix大熱韓劇《魷魚遊戲》(Squid Game)的劇照。在《粉紅躲貓貓》(Pink-a-boo)系列中,他們在桃粉與嬰兒藍色的積木城堡中,借用藍色大海與天空,通過安娜的粉色連衣裙和丹尼爾的黑色衣服,拍出童話般的夢幻,仿佛《魷魚遊戲》中的那個彩色積木城。

「我們認為幽默感是很重要的事情。那些能讓我們發自內心笑出來的照片應該在展覽中有一席之地」,Annandaniel說,「我們並非要通過攝影作品來跟人們開玩笑,而是想要與人分享我們拍攝時得到的快樂。」

📖全文請詳看:
https://www.artmap.com.hk/post/話題-把cp生活拍成童話
📖想閱讀更新更多藝術地圖網站文章,歡迎先讚好專頁,請將專頁揀選為「搶先看」

文 | 勞拉申
圖 | annandaniel

#藝術地圖 #攝影 #西班牙 ́s #藝術

——— 探索更多藝術地圖 ———
合作查詢 |[email protected]
資訊投稿 |[email protected]


大評論家 | 如何講述地球的故事 |「設計地球:氣候的思辨虛構」(一) | 專訪策展人Karin G. Oen | 新加坡南洋大學 (NTU)這是一個有點難,又不是太難懂的展覽。於 2025 年 4 月 28 日至 8 月 15 日在新加坡...
22/07/2025

大評論家 | 如何講述地球的故事 |「設計地球:氣候的思辨虛構」(一) | 專訪策展人Karin G. Oen | 新加坡南洋大學 (NTU)

這是一個有點難,又不是太難懂的展覽。於 2025 年 4 月 28 日至 8 月 15 日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藝術、設計與媒體學院 ADM 畫廊2號廳舉辦了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當代藝術中心(NTU CCA)與 ADM 畫廊聯合呈現,名為「設計地球:氣候的思辨虛構(Design Earth: Speculative Fiction for the Climate)」展覽,策展人為 NTU CCA 總監 Karin G. Oen。

✍️加入我們「大評論家計畫」,詳情:https://www.artmap.xyz/main-page-junior-art-reviewer

展覽聚焦設計研究機構 DESIGN EARTH 的實踐,其創始人 Rania Ghosn 與 El Hadi Jazairy 通過建築繪圖、動畫、聲音,探討氣候危機下的生態想像與空間政治。展覽重點以兩本繪畫和書籍作為摘錄討論:第一本書《地理故事:另一種環境建築》(Actar Publishers,2018),以行星尺度思辨建築專案剖析大氣層、深海、外太空議題;第二本書《地球工程之後的星球》(Actar Publishers,2021)以五張圖畫小說,推向因地球工程而充滿爭議的未來。它們構建了在爭議中被氣候技術改變的世界。這些作品共同幫助我們開始思考和解決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我們如何講述地球的故事?

| 在紀實與虛構之間建構生態想像

在氣候危機的全球性話語困境中,本次展覽以 「思辨性虛構」(Speculative Fiction)為核心媒介,試圖破解傳統環境敘事中紀實與虛構的二元對立,開展一場氣候變化要求人們緊急改變關心和設計地球的暢想。這種混合敘事並非簡單的形式折中,而是通過建築繪圖、動畫、聲音的蒙太奇拼貼,將學術研究的嚴謹性與科幻敘事的想像力並置。 DESIGN EARTH 的第一部分《地理故事:另一種環境建築(Geostories: Another Architecture for the Environment)》(Actar Publishers,2018)重點有三章:《石油之後(After Oil )》(2016年)、《太平洋水族館(Pacific Aquarium)》(2016年)和《宇宙(Cosmorama)》(2018年),以軸測圖和分層視圖解構石油工業的地理霸權,將地質學的 「深時」(Deep Time)維度 與資本邏輯的空間實踐並置,使 「生態外部性」不再是抽象的經濟學概念,而是轉化為可感知的空間政治 —— 帝國大廈的剖面被重構為承載生物基因的 「生態方舟」,這種對經典建築符號的戲仿,暴露出現代性空間敘事中被遮蔽的生態暴力。

《藝術地圖》 專訪了策展人Karin G. Oen,她強調:「這種介於現實與想像的創作模式,旨在啟動觀眾大腦的 「分析-創造」 雙半球認知機制。」通過將科學史文獻的引用轉化為提問式話語,展覽拒絕將氣候危機簡化為視覺奇觀,而是以 「思辨性矛盾空間」(confused vantage point) 迫使觀眾直面認知鴻溝:當技術解決方案主義與生態保護主義陷入二元對立時,思辨性虛構成為第三種敘事路徑 —— 它既非對現狀的被動記錄,亦非烏托邦式的逃避,而是通過 「推測性精確」(speculative precision)的繪圖語言,將不確定性轉化為可討論的空間議題。

📖全文請詳看:
https://www.artmap.com.hk/post/大評論家-設計地球-氣候的思辨虛構-專訪新加坡南洋大學策展人
📖想閱讀更新更多藝術地圖網站文章,歡迎先讚好專頁,請將專頁揀選為「搶先看」

文 | 許瀚尹
圖 |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當代藝術中心提供

「設計地球:氣候的推測性虛構」
由南洋理工大學當代藝術中心和 ADM 畫廊聯合舉辦
地點 | ADM 畫廊 2 (南洋理工大學藝術、設計與媒體學院)
日期 | 即日起至 8 月 15 日(需預約開放)

#藝術地圖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當代藝術中心 #設計地球 #思辨性虛構

——— 探索更多藝術地圖 ———
合作查詢 |[email protected]
資訊投稿 |[email protected]


大評論家 | 從視覺霸權到多感官生態敘事 |「設計地球:氣候的思辨虛構」(二) | 新加坡南洋大學(NTU)對「災難美化的視覺危機修辭」的拒斥,體現在對空間敘事的多媒介重構中。展覽DESIGN EARTH 的第二部分《地球工程之後的星球》(...
22/07/2025

大評論家 | 從視覺霸權到多感官生態敘事 |「設計地球:氣候的思辨虛構」(二) | 新加坡南洋大學(NTU)

對「災難美化的視覺危機修辭」的拒斥,體現在對空間敘事的多媒介重構中。展覽DESIGN EARTH 的第二部分《地球工程之後的星球》(The Planet After Geoengineering, Actar Publishers,2021)中的「圖畫小說」系列,描繪了氣候變化技術的世界及其引發的爭議。這五個章節圍繞著地球工程同時展開了教育與駁議——這些技術通過有意幹預地球系統,作為一種行星管理形式,來對抗人類活動引起的氣候變化的影響。作品突破傳統建築常規的透視法則,採用軸測投影的 「去主體化」 視角,將深海採礦、太空碎片等議題轉化為可觸摸的空間敘事。借此,全球現象以另一種形式被轉化為激發反思的思辨性建築,而非供被動消費的對象。

✍️加入我們「大評論家計畫」,詳情:https://www.artmap.xyz/main-page-junior-art-reviewer

| 跨媒介思辨的物質性轉向:從視覺霸權到多感官生態敘事

其中貫穿地下、地殼、大氣層和外層空間的行星剖面,正在描繪地球工程幹預後的未來地球。這五個作品:《石化碳》、《北極反照率》、《天河》、《硫磺風暴》和《塵埃雲》則描繪了地球工程幹預後我們可能居住的未來地球;通過將氣候幹預技術嵌入 19 世紀造雨實驗至冷戰太空競賽的歷史譜系,構建了一條跨越兩個世紀的 「技術時間軸」。這種敘事策略拒絕將地球工程簡化為 「拯救 / 毀滅」 的二元選擇,而是揭示其內在問題:人類除了保護地球和用技術解決之外,我們還能如何講述地球的故事呢?當這些歷史片段與虛構的 「行星剖面」並置時,地球工程不再是單純的技術解決方案,而是成為透視現代性權力結構的棱鏡 —— 它既是人類試圖掌控自然的野心產物,也是不同歷史階段生態認知局限性的物質見證。

策展人和藝術家們希望通過 「從地下到外太空」的空間敘事,將深層地質結構(如採礦隧道)與近地軌道(太空碎片帶)並置,形成對 「人類世」幹預尺度的視覺震撼。於是,在天文館(Planetarium) 展廳中呈現這種「行星解剖學」的方式,《宇宙》(Cosmorama)的九宮格作品被設計為 「書中章節」的獨立空間,在這裏,二維建築繪圖與實體書籍疊加,形成類似於建築剖面的「空間蒙太奇」—— 觀眾穿行於不同章節時,不再是視覺資訊的接收者,更成為敘事中的具身參與者。

這挑戰了環保主義中 「自然保護」與 「技術修復」的對立框架 :《天空採礦》、《行星方舟》和《太平洋公墓》分別描述和推測了小行星開採給美國私營公司的特許經營權,人類活動導致的物種第六次滅絕,以及軌道和地球上碎片的加速積累。藝術家在《太平洋公墓》中設想將太平洋尼莫點(曾為冷戰核子試驗場)變為太空碎片回收地,構建漩渦螺旋島收納退役衛星等廢棄物,同時以「戰略託管」名義安置太平洋島國氣候難民。這一虛構場景借技術廢棄物的地緣政治敘事,揭露現代文明將生態危機轉化為新殖民工具的悖論 —— 太空垃圾場與難民的臨時居所重疊,成為資本與權力主導的實驗場,隱喻著氣候危機下責任轉嫁與正義缺失的深層矛盾。

整個展覽貫穿的聲音介入,進一步解構了傳統展覽的氛圍。藝術家刻意將由DESIGN EARTH合作者Christine Southworth與Evan Zipporyn創作的配樂——類似於「枯燥的新聞播報」,與圖像的科幻美學並置,形成聽覺-視覺的複調敘事。這種「反沉浸式」的感官策略,旨在暴露技術烏托邦的內在矛盾。這種多媒介思辨延續了策展人對社會空間的技術屬性與物質性的長期關注,正如其在2020年三藩市亞洲藝術博物館 teamLab 展覽中對技術工具性的消解,此處的數字媒介亦非目的本身,而是揭示人類與地球關係異化的批判性工具。

📖全文請詳看:
https://www.artmap.com.hk/post/大評論家-設計地球-氣候的思辨虛構-專訪新加坡南洋大學策展人
📖想閱讀更新更多藝術地圖網站文章,歡迎先讚好專頁,請將專頁揀選為「搶先看」

文 | 許瀚尹
圖 |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當代藝術中心提供

「設計地球:氣候的推測性虛構」
由南洋理工大學當代藝術中心和 ADM 畫廊聯合舉辦
地點 | ADM 畫廊 2 (南洋理工大學藝術、設計與媒體學院)
日期 | 即日起至 8 月 15 日(需預約開放)

#藝術地圖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當代藝術中心 #設計地球 #思辨性虛構

——— 探索更多藝術地圖 ———
合作查詢 |[email protected]
資訊投稿 |[email protected]


Address

Hong Kong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ArtMap藝術地圖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Business

Send a message to ArtMap藝術地圖: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