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08/2025
【醫療保險陷阱重溫】新式支架不獲賠償?3招自保
隨着醫療科技日新月異,病人在面對疾病時有更多治療選擇,然而,醫療保險制度卻未必能與時並進,導致部分病人在最需要保障的時候,反而「中伏」。
2016年,一名病人因心臟冠狀動脈閉塞需接受「通波仔」手術,選用當時新推出的全吸收生物血管模架支架(BioFreedom)。該支架針對高出血風險病人,能縮短服用抗血小板藥物的時間,減低出血風險。主診心臟科醫生更代病人撰信向保險公司解釋,指出若改用傳統金屬支架,復發率可能高一倍。
然而,病人所投保的保栢醫療保險卻以「支架未獲FDA批准」為由,拒絕賠償。保單條款中列明:「界定為實驗性或未經證實醫療成效的醫療技術或治療程序的費用,均不受保障。」病人若堅持使用該支架,將需自費承擔所有費用。
這個案例揭示出一個制度性問題:醫療技術的進步與保險制度的滯後形成落差,病人在不知情下可能失去保障。尤其近年心臟病有年輕化趨勢,愈來愈多病人在身體不適時發現血管閉塞,需進行通波仔手術。支架選擇亦因應病人年齡、血管鈣化程度而異,常見支架包括:
• 金屬支架:價格最平,但復發率較高;
• 塗藥支架:復發率低,為主流選擇;
• 可分解支架:技術新穎,價格昂貴,部分仍屬實驗性。
以香港私家醫院為例,通波仔手術連物料費用(兩支支架)約需港幣20萬元。若支架不獲保險賠償,病人需自行承擔高昂費用。
✅ 建議病人注意事項:
1. 事前申請保險預批:尤其使用新式或未廣泛認可的醫療器材。
2. 與醫生充分溝通:了解治療方案是否屬「實驗性」。
3. 審慎閱讀保單條款:特別是「不受保障項目」部分。
FB page: Great 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