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4/2025
【4月月報已出爐!請見留言處電子報全文link和下方的每月新聞摘要,歡迎訂閱我們以即時收到月報!】
政府動態方面, 立法會通過《保護關鍵基礎設施(電腦系統)條例草案》,法例將在明年1月生效;司法機構則宣佈,終審法院4月起試行直播上訴案件,但不包括國安訴訟、受高度政治關注等案件,以免對訴訟人、律師造成過大壓力。另外,保安局局長鄧炳強稱,香港仍面臨包括「軟對抗」等國安風險,並點名鍾劍華、時事評論員蕭若元及社交媒體專頁《教育刺針》創辦人楊穎宇煽動分化。最後,就政府在 2023 年起擴大輸入外勞。香港勞權監察現發表報告,指外勞人數颷升 23 倍至最少71000人,其中建築、餐飲及零售的本港失業率及就業不足率大幅上升。
23 條生效至今逾一年,據《法庭線》整理,目前累計有 5 宗檢控個案,全部涉及「新煽動罪」,其中3案已審結,被告均已認罪;至少共 11 人被捕而未被檢控。此外,當局兩度動用 23 條,針對被通緝的海外港人撤銷特區護照、禁止向他們提供資金等。保安局回應查詢,稱被捕人數屬國安信息,不予公開。
在國安案件動向方面,首宗引用《國安法》實施細則的支聯會拒交資料案,在本月獲終審法院一致裁定,鄒幸彤、徐漢光、鄧岳君上訴得直,撤銷定罪及刑罰。終院裁定,控方須證明支聯會「事實上」是外國代理人,指兩個下級法院裁定警務處處長僅「合理相信」是外國代理人已屬「明顯錯誤」。終院又指,控方以「公眾利益豁免權」為由大幅遮蓋國安處調查報告,令被告無法得知控方案情性質,導致他們不可能得到公平審訊。 另外,反恐第二案本月控方傳召專家證人,分析涉案爆炸品情況;黎智英與《蘋果》3相關公司案,在本月正式完成舉證,將於 7 月底處理結案陳詞。
在反修例案件方面,社工陳虹秀被控暴動罪,原獲裁定表證不成立,律政司上訴得直。案件經重審後,陳被裁定罪成,案件至今歷時逾 5 年半。法官指陳當時叫喊的內容具挑釁性,以社工身分為示威者撐腰,推論陳有意圖參與暴動。《法庭線》統計,至少 12 名反修例暴動案的被告為社工或準社工。在不認罪的10人當中,其中 4 人的辯解是為履行社工職責,包括憑藉社工身分緩和警方情緒等,但僅有一人被判無罪。翻查判詞,法官據穿黑衣、在場徘徊等行為,推論社工有意圖參與暴動,協助及鼓勵示威者作出破壞社會安寧行為。
在民間社會和街頭行動方面,回收廠「喵坊 Mil Mill」原定舉行新廠開放日,但因食環收到關於臨時公眾娛樂場所牌照的投訴而取消;香港婦女勞工協會原定就婦女節到政總部請願,惟臨時改為在會址舉行記者會;反戰行動者到美領示威,抗議美國政府打壓校園聲稱巴勒斯坦的示威活動,期間領事館保安打斷及報警,警察到場查示威者身份證,並提醒不要干犯《國安法》。此外,記協早前因先後被不同場地拒絕租場舉辦春茗,改為網上拍賣活動,紀念品最後接近完售,籌得相當於半年預算的款項,是記協2021年後停辦晚宴後籌款表現最好的一次。
在海外,首屆「影意志獨立短片獎」公佈決選名單,並將在台灣、多倫多等地舉行實體放映會。在港人行動方面,月初,在英港人及中國海外民運團體於三八婦女節在倫敦中國大使館外示威,聲援中國及香港被囚的女性政治犯。月中,近6000人示威抗議中國計劃在倫敦興建「超級大使館」。月底,香港《基本法》23條通過1周年,在台港人組織聲援香港政治犯。而由羅冠聰成立的在英港人組織「香港協會」,因資源和組織營運困難,在本月宣佈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