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 Reji

日记 Reji 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
或是平淡如水,或是轰轰烈烈,都值得我们去记得。这些人和事,造就了每一个日常。
日记里记下的,也是如此。

终于可以和喜欢我们的观众们见面啦!🥹💛自从《再见老行业》这本书出版之后,我们收到了很多留言、私信,大家分享自己的回忆、感动,甚至说“这本书让他们想起了爷爷奶奶以前的手艺”——那种共鸣,我们真的都收在心里了。这一次,我们想亲口告诉你:这些影像...
29/06/2025

终于可以和喜欢我们的观众们见面啦!🥹💛
自从《再见老行业》这本书出版之后,我们收到了很多留言、私信,
大家分享自己的回忆、感动,甚至说“这本书让他们想起了爷爷奶奶以前的手艺”——
那种共鸣,我们真的都收在心里了。

这一次,我们想亲口告诉你:
这些影像和文字,不只是记录他们的生活,也是我们之间的联结。

📍7月6日 下午3:30
在城邦阅读花园 1楼【阅心】,我们会在那里等你,一起聊聊这些故事背后的故事。🫶

可以在这里报名:

https://www.cite.com.my/m/promotion.php?id=1105&show=1&fbclid=IwQ0xDSwLNu6VleHRuA2FlbQIxMQABHghqeKS1cKcPaA362xK-ruvjjJWU8-Jk82DtwTuv0vCQT4WR4-NzvxeoZZ4O_aem_CeUDeJ3-8S-xNJH03UlA5Q

#再见老行业 #日记计划 #老行业不老 #我们终于见面了 #纪录片分享会

70年代的父母总是希望孩子能学一门手艺,未来才不会「饿死」。在那个年代,许多学生会在放学后就来打工换取零用钱,骑着脚车去帮忙送面包,厂内氛围相当热闹。时代变迁,面包厂再也不见半工读的学生踪影。老板感慨,当年来打工的那些学生,有些都已经当婆婆...
25/06/2025

70年代的父母总是希望孩子能学一门手艺,未来才不会「饿死」。在那个年代,许多学生会在放学后就来打工换取零用钱,骑着脚车去帮忙送面包,厂内氛围相当热闹。
时代变迁,面包厂再也不见半工读的学生踪影。老板感慨,当年来打工的那些学生,有些都已经当婆婆,在家含饴弄孙了。老板也因年纪渐长,面包产量也逐渐变少。「现在做多少、卖多少钱,全看心情…」

做了半个世纪的面包,益和面包的味道已经是拉美士的传统老味道。看着老板熟练地做面包,根本不会想到他其实是「半路出家」学做面包。橡胶业早年是许多大马人维生的行业,李之群就在当时的龙头 ——南益橡胶里工作,负责处理机械事宜。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他认...
16/06/2025

做了半个世纪的面包,益和面包的味道已经是拉美士的传统老味道。看着老板熟练地做面包,根本不会想到他其实是「半路出家」学做面包。
橡胶业早年是许多大马人维生的行业,李之群就在当时的龙头 ——南益橡胶里工作,负责处理机械事宜。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他认为还是要创业才能「找吃」,于是开始向作为面包师傅的弟弟学习。
以前没有机器,做面包的大部分工序都是人手完成,因此所有步骤都必须要快、狠、准,否则就会拉慢面包出炉的效率和产量。「我弟弟性子比较急,没什么没耐心,手脚太慢会被骂…」回想起当时弟弟气急败坏骂人的模样,他乐呵呵地说道。
李之群学做面包的时间不长,在一切上轨道后,弟弟就回到家乡继续经营自家面包生意,而他和太太则继续留在拉美士经营自己的面包厂。
#纪录片 #古早味 #老行业

23/05/2025

「我们不能跟外地的面包厂比,但胜在新鲜。今天做,今天卖。」拉美士益和面包厂从 1970 年创办至今,是当地家喻户晓的传统面包店,也是许多拉美士人记忆中的味道。
清晨5点半左右,老板李之群就已经在店里准备揉面、做面包。店里只有他、太太和女佣三人一起工作,每天基本会做的便是白面包、椰丝面包、牛油面包、小蛋糕、奶油面包、葡萄干面包等。
先在打粉机倒入所需的材料,再按批次加水和牛油,直至面粉成团。随后拿出用手搓揉、切割分块,放置等待发酵。按面包的种类不断重复这个过程,直至部分面包「醒」了,再放入「过车机」,继续翻打。「这样面包口感才会软。」
看着店里的各种机器,有些难以想象原来早在40-50 年前的面包店,就已经开始用机器了辅助了。李之群笑说,在还没开面包店之前,自己曾在南益橡胶工作,负责处理机器,对机器有着基本知识。因而在决定创业后,便趁着自己还未离开前东家,赶紧做出打粉机和过粉机,待开创面包厂的隔年,才开始慢慢购入其他机器和烤炉。
「以前做面(团)要一个人搓,一个人打。有机器就不同了,这边搓好,那边机器就帮我打。」在那个年代,李之群已经深知机器对制造业的帮助很大,要发展、做大,就要靠机器来帮忙。他买下不少二手机器,再自行翻新或改造,变成符合自己需求的机器。
鼎盛时期,益和面包厂有超过 10 名员工,也有不少学生到这里半工读。「以前小孩读书回来,就会骑脚车去卖面包,一个7分半。」后期他也攒够钱买车,到彼咯、三合港等附近的地区去送花。
从他的言语间,不难想象早年厂里的热闹。他感慨时代变迁,如今已经没有学生会来这里找工作,面包生意也被大厂和精致的烘焙店所影响。他深知自家手艺无法与大厂比较,但也明白小作坊的优势在于新鲜,因此每天只做小批量的面包,卖完就好。
李之群坦言,太太行动不便,自己已经开始计划今年 6-8 月之间结束营业。早年面包厂曾历经两次关闭,但李之群选择「重出江湖」,身边的老友都调侃,知道他肯定放不下(面包厂)。李之群笑说:「光阴你不可以抓它的,一逝就没有了。」对于做了大半辈子的事业,他早已看开,来到耄耋之年,他想身体健康最重要。

08/05/2025

「做这行要信鬼神,但我们不学风水。」作为坟墓风水工程的第四代传人,刘添隆对鬼神抱有敬畏之心,但一直遵守家里定下的规则——不学风水。他坦言,坟墓风水门派众多,若自己学了某个门派,在看见其他门派做法不相同时,心里自然就会产生是否应该为其「纠正」的矛盾心理。倒不如做好一个执行者的工作,按照风水师和家属的要求建造坟墓就好。

许多行业在早些年都是以人手完成,食物、手工艺品,就连殡葬业也不例外。刘添隆刚入行的时候,坟墓风水行业还是依赖人手挖寿洞,必须懂得看地势,学会目测洞的深度和阔度,才能挖出一个合格的寿洞。不过,在他真正掌握挖寿洞的技巧后,行内便开始启用挖泥机替...
30/04/2025

许多行业在早些年都是以人手完成,食物、手工艺品,就连殡葬业也不例外。刘添隆刚入行的时候,坟墓风水行业还是依赖人手挖寿洞,必须懂得看地势,学会目测洞的深度和阔度,才能挖出一个合格的寿洞。
不过,在他真正掌握挖寿洞的技巧后,行内便开始启用挖泥机替代人手,这门手艺就渐渐被时代淘汰。
#纪录片

从事坟墓风水工程工作的刘添隆从 12、13 岁起开始在父辈身边帮忙,17 岁起正式入行,继承家业成为第四代传人。他的太公南下到马来亚后就投身殡葬行业,后来家族四代皆从事坟墓风水工作,在行内有一定的口碑。老一辈的教学方式都是让孩子从摸爬滚打中...
22/04/2025

从事坟墓风水工程工作的刘添隆从 12、13 岁起开始在父辈身边帮忙,17 岁起正式入行,继承家业成为第四代传人。他的太公南下到马来亚后就投身殡葬行业,后来家族四代皆从事坟墓风水工作,在行内有一定的口碑。
老一辈的教学方式都是让孩子从摸爬滚打中学习,刘添隆也不例外。17 岁入行时,他做的也是杂工,搅洋灰、挖寿洞等粗重活都干过,才开始正式学习修葺、建造坟墓、制造坟墓零部件等,习得一手好手艺。
「这一行从小看到大,没想过要出去做,就是喜欢这一行。」他说,以前家里不做拾金,父辈认为做坟墓已经足够维生,直至交到他手上才增添了拾金服务。刘添隆年轻时曾给拾金师傅帮忙,一来二去引起了他对拾金的兴趣,工作时的默默观摩,学会了这门手艺。
靠着热爱在这一行走过了数十年,他认为做坟墓风水除了要刻苦耐劳,还要对往生者有敬畏之心。虽然是为往生者「造房子」,但他永远谨记自己骗得过家属,却骗不过自己,在建造或修葺坟墓上从来不马虎了事。
「最大的愿望就是在全马的义山都留下自己的作品,但全马有几百个义山,不可能啦!」虽然深知自己的目标很艰难,但刘添隆还是努力往这个方向去做,只要时间能配合,雪隆以外的工作还是照接。

03/04/2025

清明节对许多华人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日子。无论多远,在外工作的游子,甚至是已经移民海外的人,都会尽量在这段时间回乡扫墓,祭拜祖先。
「其实清明节前后10 天都可以修或重建坟墓,这段时间没有 pantang(禁忌)。」添隆坟墓风水工程负责人刘添隆的工作,便是修葺坟墓和拾金。虽然清明节前后是大多人选择修葺坟墓的时期,但修坟并不仅限于这段时间,其他时段只要选好日子,都可以进行修葺或重建。
他说,每个人修葺或重建坟墓都有自己的考量,可能因为坟墓老旧需要翻新、可能因为地势缘故遭到水灾、可能因为方位不对…但他认为,无论什么原因,那都是往生者的房子,人住的房子需要维修,往生者的房子亦然。
义山与私人墓地最大的差别在于义山坟墓设计无需统一,可按照个人要求打造,因而轻易会在义山看见半圆形、长方形等不同的坟墓形状。「义山」顾名思义在山上,坟墓建造需要依山而建,做这一行必须懂得看地势,才能打造出稳固的坟墓。
「有些只是要小修葺,有些则要整个打掉重建,视要求而定。」修建坟墓所需的时间不定,从三五天到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除了看天气,也看客户的需求。「有些客户坚持要用一些材料,只能等材料来了再继续做。」
「说白了,做这一行必须从头到尾什么都会。」他说这一行不仅要会做「粗工」,还要精通「细活」。从坟墓用的洗石圆球、莲花、花瓶,或是后土的屋顶都出自他与叔叔的手,只是现代人不欣赏这些,加上许多人选择从中国进口成品,需求量才慢慢降低下来。虽然如此,他在空闲时还是会做一些备用,因为他相信只要有供应就有需求,停止供应才会让这门手艺没落。
除了修葺坟墓,刘添隆自小对拾金有兴趣,年轻时跟着拾金师上山帮忙,从中学习拾金知识与技巧,现也提供这项服务。「以前先人可能没有葬在一起,现在后辈想把他们放在一起,方便祭拜;又或者后辈把他们迁移到自己现在居住的地区,方便祭拜;也又可能是看了风水不合适,所以拾金。」跟修葺坟墓一样,人们选择拾金的原因众多,大部分拾金后都会火花放到骨灰塔,但也有少数人会选择放置到新墓地,或迁移到家族祖坟与其他族人合葬。
「行业不老,但是我们老了。」刘添隆笑说,自己入行时是最年轻的团队,如今已经来到中年,却没有找到接班人。「只要有人,这一行就能继续做下去,只是没有人要做。」墓地风水行业与所有传统行业一样面临着人手不足的问题,作为家族生意的第四代接班人,他也无法确定这门手艺会否在自己手上画下休止符,一切只有交由上天来安排。

16/03/2025

「潮流是一种循环,走了一圈又会回来。」80年代流行戴玉环,年轻人都爱这个,现在已经嫌少能在年轻人身上看到玉制配件。打金近 40 年的刘克国说,以前的流行有花纹的金饰,简单无花纹的只有“阿婆”才喜欢,如今却是反过来,年轻人喜欢简约风格,老一辈更偏爱花纹设计。

传统手艺都是一代传一代,增光金钻行的打金手艺也一样。现年 56 岁的刘克国是家中老幺,从3、4岁起就跟着哥哥在金店打钻,从小就决定追随哥哥的步伐当个打金师傅。19岁那年,他正式入行当学徒,先从银饰开始学习,待到真正熟练后才有机会打金。「银不...
10/03/2025

传统手艺都是一代传一代,增光金钻行的打金手艺也一样。现年 56 岁的刘克国是家中老幺,从3、4岁起就跟着哥哥在金店打钻,从小就决定追随哥哥的步伐当个打金师傅。
19岁那年,他正式入行当学徒,先从银饰开始学习,待到真正熟练后才有机会打金。「银不值钱,可以拿来练习,用金的话就很亏咯!」学习的过程就是反复将银熔掉,然后按步骤打造。失败的话再将其熔掉,重来即可。
增光金钻行的现任老板刘耀棕则是在10 余年前回归家族生意,现与叔叔一起经营金店。他善用自身的广告设计背景为店里添加了客制化设计的服务,为传统金店创造了另类的服务价值。按客户要求绘出草稿,再制成 3D 模型,待获得客户确认,就可打造成金器。
虽然市面上越来越多连锁金店,但刘耀宗认为每家店都各有特色,并不会对传统金店带来太大影响。

我们的纪录片团队一直致力于挖掘和记录老行业的故事,如今,这份心血终于化作一本书,与大家见面了!感谢过去两年来大家的支持,让我们的纪录片不仅留存在影像中,如今更能以书籍的形式传递那份温度与情感。希望这本书能成为你们的收藏,让这些珍贵的行业记忆...
27/02/2025

我们的纪录片团队一直致力于挖掘和记录老行业的故事,如今,这份心血终于化作一本书,与大家见面了!感谢过去两年来大家的支持,让我们的纪录片不仅留存在影像中,如今更能以书籍的形式传递那份温度与情感。希望这本书能成为你们的收藏,让这些珍贵的行业记忆被更多人看见、传承。

📖 我们的新书已经在 Shopee 上架啦! 🎉🎉 欢迎前往选购,把这些故事带回家!

至于实体店的上架,请再给我们一点时间,我们正在整理中,稍后会与大家分享更多详情,敬请期待!💛

传统手艺都是一代传一代,增光金钻行的打金手艺也一样。现年 56 岁的刘克国是家中老幺,从3、4岁起就跟着哥哥在金店打钻,从小就决定追随哥哥的步伐当个打金师傅。19岁那年,他正式入行当学徒,先从银饰开始学习,待到真正熟练后才有机会打金。「银不...
26/02/2025

传统手艺都是一代传一代,增光金钻行的打金手艺也一样。现年 56 岁的刘克国是家中老幺,从3、4岁起就跟着哥哥在金店打钻,从小就决定追随哥哥的步伐当个打金师傅。
19岁那年,他正式入行当学徒,先从银饰开始学习,待到真正熟练后才有机会打金。「银不值钱,可以拿来练习,用金的话就很亏咯!」学习的过程就是反复将银熔掉,然后按步骤打造。失败的话再将其熔掉,重来即可。
增光金钻行的现任老板刘耀棕则是在10 余年前回归家族生意,现与叔叔一起经营金店。他善用自身的广告设计背景为店里添加了客制化设计的服务,为传统金店创造了另类的服务价值。按客户要求绘出草稿,再制成 3D 模型,待获得客户确认,就可打造成金器。
虽然市面上越来越多连锁金店,但刘耀宗认为每家店都各有特色,并不会对传统金店带来太大影响。
#老行业 #纪录片 #古早味

Address

Pantai Valley

Websit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日记 Reji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Business

Send a message to 日记 Reji: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