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teway to Fame

Gateway to Fame Gateway to Fame 通往娱乐大门。

在这个闪耀的娱乐圈,为什么有些明星能在瞬间崛起,而有些人却依然默默无闻?你是否曾想过,成名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与心酸?

成名不仅与个人努力有关,还与公众的期待紧密相连。如今的社交媒体角色使得明星与粉丝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而复杂。粉丝不仅是支持者,更是明星情感连接的需求群体。

通往娱乐大门 Gateway to Fame 前身为 马来西亚艺人经纪分享圈 进化成社媒,提供所以成名背后需要的 know how 及 know who。

 #分享  除了音乐之外,还能做些什么?
19/09/2025

#分享 除了音乐之外,还能做些什么?

While knowledge is crucial, making it in music has more to do with you than the marketability of your music.

 #分享 Spotify Radar 明星制造
14/09/2025

#分享 Spotify Radar 明星制造

Artists on the RADAR program have sparked more than 6.5 billion song discoveries on the platform.

24/08/2025

成功的經紀人,是把「藝人的天賦」轉譯成「市場可記憶的價值」,並以「節奏+敘事+情緒管理」長期複利的人。

#分享

 #分享 你该知道的 Spotify Singles
23/08/2025

#分享 你该知道的 Spotify Singles

Explore Spotify Singles, a successful franchise achieving over 10 billion streams. Discover its impact on global music.

 #分享 串流时代,音乐的真正指标
19/08/2025

#分享 串流时代,音乐的真正指标

​Social media debates are calling the South African singer’s latest EP a ‘flop,’ but her streaming numbers and global impact tell a very different story.

 #分享 SEO vs GEO
18/08/2025

#分享 SEO vs GEO

SEO is being replaced by GEO as a result of Googles move to AI overview answers instead of the traditional blue links.

11/08/2025

从网红无底线吸睛内容事件,看职业媒体与内容制作领域的伦理实践。

近年,社交媒体的兴起和短视频平台的爆发,催生了大量以“博取眼球”为目标的网红经济模式。部分创作者为了追求点击率、流量与商业变现,不惜制造虚假情节、夸张表演,甚至侵犯他人隐私与尊严。

这些“无底线”的内容虽然短期内可获得大量关注,但长期会造成社会价值观的扭曲、公共信任的下降,以及平台生态的恶化。

例如:
• 恶搞与造假:伪造灾难现场、捏造人物背景,只为博取同情或争议。
• 过度挑战道德底线:利用极端或低俗题材制造震撼感。
• 侵犯他人权益:未经同意拍摄、散播他人隐私。

这些现象映射出一个核心问题:当内容生产者脱离职业伦理规范,仅以流量为唯一评判标准时,传播环境会迅速恶化。

与部分网红以个人品牌与短期收益为导向不同,传统职业媒体和专业内容制作团队通常会遵循伦理实践(practice of ethics),包括:
1. 真实与准确
• 信息必须基于可验证的事实,避免捏造、误导。
• 新闻报道需多方核实,创意内容需明确虚构与现实的界限。
2. 尊重与不伤害原则
• 不利用弱势群体、不放大偏见与歧视。
• 避免为追求话题而引发无谓的社会恐慌或冲突。
3. 透明与责任
• 对信息来源、赞助背景保持透明。
• 对于错误信息,及时更正与道歉。
4. 社会责任优先于商业利益
• 报道与创作应考虑社会影响,而不仅是广告收入或点击量。

这些原则在国际上有明确参考,例如**《新闻职业道德准则》、各大媒体集团的Editorial Guidelines**,以及广告与营销领域的行业自律公约。

在数字化和平台化的今天,即便不是传统新闻机构,专业的内容制作团队和自媒体人,也可以借鉴职业伦理标准来平衡创意与责任:
1. 建立内部审核机制
• 发布前评估内容的真实性、敏感性和潜在社会影响。
• 对虚构类内容标明“剧情演绎”或“广告合作”。
2. 坚持可持续创作策略
• 不追求短期爆款,注重长期品牌价值与信任度。
• 培养核心粉丝群体的质量而非单纯追求数量。
3. 教育与培训
• 对创作者进行法律与伦理的培训,熟悉版权、隐私、诽谤等风险。
4. 平台与创作者共治
• 平台应设立清晰的社区规范与惩戒机制。
• 创作者应主动举报恶性竞争与不良内容。

“流量”并非原罪,真正的问题在于如何获取流量。职业媒体与专业内容制作领域的核心价值,是在吸引公众注意的同时,尊重事实、保护权益、承担社会责任。

未来的内容竞争,不仅比拼创意和技术,更比拼谁能在高速传播的浪潮中,坚持一条有底线的航道。当更多创作者选择“负责任的吸睛”,而不是“无底线的博眼球”,网络生态才会朝着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分享 #产业观察

05/08/2025

到底流量比较重要?还是作品比较重要?其实,流量和作品都重要,但它们的重要性在不同阶段和不同领域的比重不一样。我来帮你理一理:

1. 作品是根基,流量是放大器
• 作品(内容、产品、服务):是你真正能拿出来的实力和价值。没有好作品,流量来了也容易昙花一现。
• 流量(关注、曝光、传播):是让别人看见你的机会和通道。没有流量,好作品也可能埋没。

所以,两者关系是:作品=内容力,流量=传播力。没有作品没流量 = 宅男写诗,墙角生灰。有流量没作品 = 一次性网红,很快失去信任。

2. 不同阶段,优先级不同
早期(起步)
• 先打磨作品(基础能力、产品、内容)
• 再考虑流量(定位、平台、受众)

中期(成长)
• 两手抓:持续优化作品,同时布局流量渠道(社交媒体、合作、推广)

后期(成熟)
• 品牌效应和作品口碑是最大的流量来源
• 流量反过来滋养作品(粉丝参与、众筹、定制)

3. 现实例子
• 一个写歌的人,歌很好,但没人听,等于零;
• 一个唱口水歌的人,短期流量爆红,但后继乏力,观众转移;
• 真正走得远的:作品先打底,流量再助推(比如毛不易、李健)。

怎么平衡?
给你一个思路:
👉 先80%精力在作品:先让自己有稳定、拿得出手的内容。
👉 再20%投入到流量:学会基本的推广、平台运营、和粉丝互动。
👉 当作品成熟,再把投入调到60%作品+40%流量,形成双轮驱动。

结论:
没有作品,流量无法长久;没有流量,作品无法被看见;所以,不是选哪个,而是先后顺序、投入比例、长期耐心。

#分享

 #分享 歌手/音乐人的公关团队该怎么挑?
29/07/2025

#分享 歌手/音乐人的公关团队该怎么挑?

Thinking about hiring a music PR firm? Here’s how to know if you’re ready, what to look for, and so much more...

 #分享 最畅销的周边产品
29/07/2025

#分享 最畅销的周边产品

Discover 5 must-have merch items musicians can sell to boost income and connect with fans—perfect for beginners looking to start strong.

 #分享 音乐厂牌可以怎样经营粉丝社群?
26/07/2025

#分享 音乐厂牌可以怎样经营粉丝社群?

In this post, we’ll break down how to go deeper than likes and follows to help you turn casual listeners into loyal supporters...

Address

Kuala Lumpur
57000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Gateway to Fame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Business

Send a message to Gateway to Fam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