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8/2025
我们的国歌《Negaraku》是一首翻唱歌。至少,作曲人写这首歌的初衷,跟马来西亚一点关系都没有,更甭说为一个国家写歌。
其实,1957年,马来亚半岛脱离殖民地时代的时候,曾多达514个作曲家为我们写原创国歌。当时由国父东姑阿都拉曼为首的国歌委员会,向世界各地的音乐家招募原创的国歌。应邀的都是当时大名鼎鼎的作曲家,包括在1953年曾为伊丽莎白二世英女皇登基仪式创作进行曲的 Sir William Walton、美国歌剧顶级音乐家Gian Carlo、英国指挥家Benjamin Britten等等。但他们的呕心力作全都退稿!因为,委员会觉得这些曲,都少了马来西亚的风味。
结果,东姑建议使用霹雳州州歌《Allah Lanjutkan Usia Sultan》的曲,再由国歌委员会重新写上新的歌词,才成就了《Negaraku》。
然而,这个旋律的原曲,别说马来西亚风情,连亚洲的边都沾不上。原曲歌名是《La Rosalie》,为法国音乐家Pierre Jean de Beranger写的通俗情歌。变成霹雳州州歌的美事,则是一名被放逐到海外的皇族成就的。
1874-77年间的霹雳苏丹Sultan Abdullah Mohommad Shah II,因为串谋谋杀英国高官JWW Birch罪成,而被放逐到位于东非的塞舌尔,余生过着流亡海外的生活。当时《La Rosalie》非常流行,有个法国乐团常爱在当地演奏这首歌,苏丹的孩子们学音乐也奏这首歌。曲子于是成了苏丹对老家思念的代表;懂事的孩子们以爸爸的思念为曲子填上了歌颂霹雳皇朝的歌词,成就了《Allah Lanjutkan Usia Sultan》,成了一首代表霹雳的歌曲。然而,身为一个流亡苏丹,并无正式将之立为官方歌曲的权力。
歌曲虽然辗转流传回霹雳,却到1901年才正式列为霹雳官方代表歌。当时的苏丹Sultan Idris Murshidul Azzam Shah到英国去出席爱德华七世的登基仪式时,被仪式官员要求提呈官方歌曲。
苏丹这才意识到,拥有一首官方歌曲是多么重要的事情。为了不要丢人现眼,随即哼了一个旋律,正是《La Rosalie》。有说流亡苏丹的二儿子Raja Chulan曾为了让歌曲正名,而将乐谱提呈给英国政要;仪式官员秒懂这首歌,仪式中《La Rosalie》被列为代表霹雳皇朝的歌曲,从此就正式成为霹雳州的州歌。
《La Rosalie》也是20世纪热门的口水歌。最广为人知的,是填上了印尼语歌词的《Terang Bulan》,歌词从情歌变成了形容月色之美的意境民谣。这首歌在1920-30年代在东南亚火红起来,比霹雳将之翻为州歌晚;所以有一个说法,这首印尼民谣是改编自霹雳州歌,
在录音唱片热起来的年代,世界上出现多个外语版本。1930年代英国乐团Legend, Geraldo and His Orchestra将这首歌唱成英文歌《Mamula Moon》。1940年代Anne Shelton也唱过一个版本《I Shall Return》。荷兰歌手Zangeres Zonder Naam在1950年代为这首歌填上荷兰歌词,唱成了《Terang Boelan》,歌词故事的场景设在爪哇。1952年澳洲乐团Paul Lombard & His Orchestra则将这首歌唱成了《Malayan Moon》,歌词场景则设于马来亚。
1953年,上海「银嗓子」姚莉也翻唱过一个中文版本《南海月夜》,歌词姚敏以笔名梅翁填写。
这些版本都有不一样的歌词,但是都将这首法国情歌唱成了代表东南亚风情的歌。也许就在这些翻唱版本的熏陶下,《La Rosalie》才会成为足以代表马来西亚风情的旋律,把五百多首原创作品狠狠打败。
成为大马国歌后,音乐家Wan Idris依这首原曲节奏缓慢的风格编出官方版本。唱了几十年后,在1992年《Negaraku》官方编曲曾一度改为快节奏充满朝气的进行曲;许多人不喜欢,觉得像一首加快速度的马戏团歌。直到2003年,才重新恢复原来的慢节奏版。当时原本也打算把《Negaraku》歌名换为《Malaysiaku》,但民众大肆反对,于是至今没有成事。
这些众多版本的国歌前身,我都无法在我的《口水王》播客或空中节目里为大家播放,因为这个旋律在1957成为《Negaraku》后,任意演奏或播放,都是触法行为。可被罚RM100与监禁长达一个月。但是你若在网上输入他们的名字,随时听得到。他们都是至今有人深爱的经典流行歌。
《流亡海外而成就的国歌》
取自 After Work 杂志 王彪民 PM Wang 彪民《口水王》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