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0/2025
「煮飯」這個動作其實從史前到現在方法差異很大
我們往往會在FB滑到中國幻想幹片
什麼大小姐煮粥振災的鬼事
用粥跟吃飯區別窮與富有
但真的是這樣嗎
實質上這些幹片都有穿越的問題
以前米的主要吃法的確是煮粥
但白米飯要到清代才出現
作法上蒸熟比較常見
但是以前別說糙米了大致上連去殼都用人力
出來只會更黃
所以大量煮飯唯一辦法大概是煮粥
你要快速振災面對大量災民
先不提你用蒸飯法要消耗多少米
光蒸的時間你就會發現問題
再來就是你要怎麼去殼要花多少柴火!?
約一萬年前(新石器時代),人類開始使用陶器。陶器的發明是「煮」技術的關鍵轉折,因為陶能耐高溫、保水,讓人類能以水為介質「煮熟」穀物與肉類。
在此之前,人類多以燒烤、燻烤或埋燒為主,無法有效軟化穀物或根莖
考古如中國裴李崗文化(約公元前7000年)、日本繩文文化都出現帶有碳化稻米殘留的陶片,顯示已有人把穀粒加水煮熟——這是「煮飯」的最早雛形。
我們說的米飯其實更像是粥一樣的做法
蒸米飯最早大約是
唐宋時期人們常將米泡水後上蒸熟,《齊民要術》稱為「蒸飯法」,是古代「飯」的主流。(日本還有這個的流傳)
「煮」與「蒸」的差別在於是否讓米粒完全浸水。蒸飯粒粒分明、香氣集中,但需要蒸具(甑、甑釜)。
明清之後隨著金屬鍋普及與燃料變化,「煮飯(炊飯)」逐漸取代傳統蒸法。煮法更省柴火、更適合大鍋集體炊食,也方便在軍隊、學校、鐵路餐食使用。
傳統稻米碾成「糙米」後,保留麩皮、油脂,不易久存也不易煮得鬆軟
19世紀中期日本與中國南方開始使用水力碾米機、後期為蒸汽碾米機。
精米後的白米煮起來更快熟、口感柔軟,也與西方「純白=文明」的審美結合。
這時「煮白米」成為現代都市飲食的象徵:乾淨、輕盈、富裕。
現代煮米飯=工業化精米後的新口感,不再只是生理需求,而是「現代生活」的象徵。
日本是「現代炊飯」的技術核心。
明治後,日本軍隊大量研究「炊飯技術」以維持士兵營養。
1890年代出現鋁製飯鍋與「釜炊き法」,核心是「先以大火沸騰,再小火悶煮」。這種方法成為今日電鍋與電子鍋邏輯的原型。
1937年日本陸軍炊事手冊甚至規定「炊飯的三階段」:
1️⃣ 沸騰階段(吸水)
2️⃣ 蒸氣階段(加熱膨脹)
3️⃣ 蒸らし(悶蒸)
這三段控制成為日後電鍋自動煮飯曲線的基礎。
1955年,日本東芝推出第一台自動電飯鍋,採雙層電阻加熱與溫控片,能自動關電。
1960年代,台灣在日治後接收了日本家電技術,並由大同公司在1960年代中期量產「大同電鍋」。
這台電鍋結合蒸氣循環與內鍋隔水設計,是日式炊飯技術的改良版。
它讓台灣家庭第一次能「無需顧火就煮好飯」,象徵戰後中產家庭的誕生。
現代電子鍋開始使用感溫晶片、微壓控制、IH電磁加熱,能模擬傳統土鍋炊飯的溫度曲線。
品牌如日本象印、虎牌甚至推出「土鍋釜」「舞米炊」模式,強調「現代科技重現古法」。
別只看中國幹片
那種都沒有辦法真的考證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