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神聖爌肉飯歸一教

東神聖爌肉飯歸一教 爌肉飯才是真正發源於台灣的傳統宗教
你今天吃飯了嗎
合作邀約請私訊我們
Effective Accelerationism
官方YT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

最近台灣午後常常下雨,雨聲搭著濕濕涼涼的空氣,就讓人忍不住想吃點熱呼呼的東西。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那碗熟悉又親切的——鍋燒麵。這道料理幾乎是台灣人共同的成長記憶,不論是在早餐店、小吃攤還是便當店,總能看到那口滾著熱湯的小鋁鍋,裡頭放著油麵、...
12/07/2025

最近台灣午後常常下雨,雨聲搭著濕濕涼涼的空氣,就讓人忍不住想吃點熱呼呼的東西。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那碗熟悉又親切的——鍋燒麵。

這道料理幾乎是台灣人共同的成長記憶,不論是在早餐店、小吃攤還是便當店,總能看到那口滾著熱湯的小鋁鍋,裡頭放著油麵、雞蛋、蝦仁、火鍋料、青菜,有時還會有片雞胸或豬肉,整碗就是一個人的小火鍋。

其實「鍋燒」這名字,聽起來像中菜,其實不是;你說它是日式烏龍麵,好像也不全對。它的源頭可以追到日治時期的「鍋焼きうどん」,但台灣人改得很在地:麵條換成油麵(也可以換成我最愛的冬粉!)、配料台式化、湯頭加了蝦米與柴魚的香氣,最後變成一種台灣專屬的「偽洋風現煮麵」。

不論外面下不下雨,鍋燒麵永遠是一碗吃起來最安慰的湯麵。不只是熱,也很溫柔。

我覺得我484到了雜草叢生的地方
11/07/2025

我覺得我484到了雜草叢生的地方

我真的覺得本週是我們生老病死系列台式料理佈滿你人生每個重要時刻今天我沒要介紹豬腳麵線是滷豬腳啊台式滷豬腳不僅是庶民美食的代表,也是一道充滿象徵與歷史背景的料理。它融合了閩南、客家與本地飲食文化的特色,更深植於台灣節慶、習俗與民間信仰中也充斥...
11/07/2025

我真的覺得本週是我們生老病死系列
台式料理佈滿你人生每個重要時刻
今天我沒要介紹豬腳麵線
是滷豬腳啊
台式滷豬腳不僅是庶民美食的代表,也是一道充滿象徵與歷史背景的料理。它融合了閩南、客家與本地飲食文化的特色,更深植於台灣節慶、習俗與民間信仰中也充斥在各種料理習慣中。

台灣的滷豬腳起源可追溯至清代中後期,隨著閩南與客家移民大量來台,他們將豬腳料理的傳統帶入台灣。

在福建泉州、漳州地區,豬腳本來就是常見的節慶菜餚,尤其用於婚禮、祝壽與喪祭。這些地區的滷豬腳習慣使用紅糟、醬油、八角、米酒等調味,講求「皮Q肉爛」的口感。

客家地區則偏好較鹹香重口味,滷汁中常加入薑、米酒、豆瓣、辣椒與中藥材,帶有補氣驅寒的意涵。客家滷豬腳常用於「坐月子」或「年節補身」。

其實北部豬腳反而很有閩南特色
中部豬腳反而比較重鹹香
例如彰化宮堂豬腳算是綜合體
夠香但不夠鹹

反而算甜

早期台灣農村社會,豬是家庭重要資產,殺豬時的「豬腳」通常是分給親戚朋友的好料。滷豬腳在這個背景下成為分肉文化的重要體現,象徵「有肉吃、有福分」。

隨著經濟發展,滷豬腳逐漸從家庭灶腳菜轉為市場販售的熟食,尤其在:
傳統市場與便當店:成為常見配菜。
夜市與小吃攤:如滷味攤、滷肉飯店也常見滷豬腳部位供選擇。

台灣的滷豬腳特色在於「以醬油為基底、長時間小火滷煮」,並加入以下元素:
• 黑豆醬油(色澤深沉)
• 冰糖或二砂(增加光澤與甘甜)
• 八角、花椒、月桂葉(增添香氣層次)
• 米酒或米醋(提味去腥)

根據不同地區,滷豬腳的味道也有差異:
• 台南、嘉義:偏甜
• 台中、彰化:重醬油香與二砂
• 客庄地區:重藥材、鹹香為主

新年與節慶菜單:象徵富貴與圓滿,特別
是「尾牙」或「中元拜拜」常備這道菜。

所以 18
10/07/2025

所以 18

首先先恭喜高雄Li.nu入選米其林!!!!昨天介紹了台灣談戀愛必喝的酥皮濃湯今天就是要介紹辦桌喜宴上最容易吃到的 炸湯圓 台灣的「炸湯圓」是一道極具代表性的節慶點心,特別在元宵節、冬至等節日常見於夜市、小吃攤與廟會活動中。它的特色在於將本應...
10/07/2025

首先先恭喜高雄Li.nu入選米其林!!!!
昨天介紹了台灣談戀愛必喝的酥皮濃湯
今天就是要介紹辦桌喜宴上最容易吃到的 炸湯圓
台灣的「炸湯圓」是一道極具代表性的節慶點心,特別在元宵節、冬至等節日常見於夜市、小吃攤與廟會活動中。它的特色在於將本應水煮的糯米湯圓「油炸」處理,再撒上花生粉、糖粉或黑芝麻粉,呈現酥脆外皮、內餡軟糯的多層口感。至於其起源,則是一個融合地方創意、平民文化與節慶習俗的發展歷程。
炸湯圓並非中國古代或閩南、客家傳統食譜的一部分,傳統湯圓做法主要是水煮、甜湯、鹹湯形式。油炸這種處理方式並不出現在中國南方的祭祀食俗或主流食譜中。炸湯圓應屬戰後台灣夜市與街頭小吃的創新變形,大約出現在 1970至1980年代之間,為吸引年輕人與孩童,許多小吃攤逐漸把傳統食物「油炸化」,像炸豆腐、炸麻糬、炸冰淇淋,炸湯圓便是在此脈絡中誕生的。
台灣本就盛產糯米,且有許多節慶食物(如麻糬、湯圓、發粿)皆以糯米為基底。在冬至、元宵等「吃糯」的節氣時刻,夜市或廟會為了方便攜帶與快速出餐,將糯米點心改成油炸型態,炸湯圓因此逐步流行起來。
也有一說是來自糯米炸跟狀元糕變形
但我是覺得糯米炸口感上比較像炸湯圓就是
考量到彰化跟竹塹城的關聯,我開始傾向炸湯圓是糯米炸到了桃竹苗以後變成的特化小吃
炸湯圓之所以成為年輕人喜愛的點心,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它有「視覺衝擊」與「吃起來燙口牽絲」的快感。尤其是中壢、新竹、台中等地的夜市中,會特別強調外酥內爆漿的炸湯圓,配上繽紛糖粉、煉乳、抹茶粉等變化,成功把傳統點心變成社群網美系小吃,進一步擴大其受眾群。
炸湯圓雖與傳統節慶湯圓共享原料與象徵意涵(如團圓、圓滿),但其油炸作法明顯是受到台灣夜市文化、創意小吃潮流的影響。它是戰後本土化的創意食品,並不見於中國或閩南食俗,屬於在地創造而非繼承。

如果你想要考察真正的「元祖炸湯圓」攤販,據說早期台北寧夏夜市、新竹城隍廟口夜市、台中忠孝夜市都曾有代表性老攤,部分還會加上香菜與辣椒粉,形成獨樹一格的台式風味。
我自己都開始懷疑接下去我會不會直奔豬腳麵線 !?

咕嚕咕嚕
09/07/2025

咕嚕咕嚕

屬於台灣人的浪漫我一直很難理解直到最近突然靈光乍現在台灣中部,玉米濃湯的玩法可以說是玩出「湯生高度」——從最經典的酥皮濃湯、延伸到玉米濃湯餃、玉米濃湯飯,簡直像是「玉米濃湯宇宙」的展開。而如果要追本溯源,那一切,還是得從最早出現的——酥皮濃...
09/07/2025

屬於台灣人的浪漫我一直很難理解
直到最近突然靈光乍現
在台灣中部,玉米濃湯的玩法可以說是玩出「湯生高度」——從最經典的酥皮濃湯、延伸到玉米濃湯餃、玉米濃湯飯,簡直像是「玉米濃湯宇宙」的展開。
而如果要追本溯源,那一切,還是得從最早出現的——酥皮濃湯開始說起。
台灣的酥皮濃湯,是一種飲食文化上的混血兒。它融合了西式濃湯的甜滑底蘊、中式烘焙的酥皮工藝,再加入台灣式的創意與省工巧思,構成了這道看似「洋派」,實則在地改良的偽西餐料理代表作。
從外觀來看,它像極了法國千層濃湯(Soupe en croûte),但不論配方、工序與味道,早已走出自己的路。
酥皮濃湯的興起時間,約可追溯至1980至1990年代。隨著台灣西餐館、牛排館的興起,尤其是王品、西堤、豪享來等品牌打下基礎,「餐前濃湯」成為一種標配儀式。而其中最受歡迎的,正是玉米濃湯。
這種濃湯多半甜口、奶香濃郁,裡面浮著蛋花、火腿丁與玉米粒,味道柔和又貼近台灣人口味,比起真正的洋蔥湯或南瓜濃湯,接受度更高。
但光是玉米濃湯還不夠「特別」,於是,一些走精緻簡餐路線的店家開始將中式酥皮技術嫁接上來。這些技術來自中式糕餅如蛋黃酥、芋頭酥等,台灣本來就有成熟的起酥皮製作技術;加上進口冷凍起酥皮在90年代後變得普及,酥皮濃湯的「量產」就此變得可行。
上桌時,一碗包覆著金黃膨起酥皮的陶瓷湯碗,像是一顆即將被揭開的秘密。
客人小心地用湯匙劃破酥皮,撲鼻的奶香與酥皮香氣瞬間飄散,這個瞬間,不只是吃飯——是一種表演、一種浪漫。
當年在台中、新竹等地的「古拉爵」、「小歐洲」、「洋城」等簡餐廳,酥皮濃湯幾乎是情侶約會時的必備,甚至有人笑說:「90年代談戀愛,酥皮濃湯是把妹神器。」
在那個還沒有網美餐廳的年代,酥皮濃湯是一種甜蜜的暗示與期待——你不會一個人來喝這碗湯。
酥皮濃湯紅起來的理由其實很務實:
製作不難:冷凍起酥皮+濃湯粉=穩定又好賣
利潤高:原物料成本低,卻能賣出「看起來高級」的形象
貼近味覺習慣:甜口、奶味重,濃稠滑順、無苦味
儀式感強:破皮的瞬間,是社交與分享的橋段
也因此,從學生簡餐、台式牛排,到複合式咖啡廳、夜市餐車,全台都有它的身影。
進入2010年代,西餐越來越講究正統、講求義大利湯底、分子料理、低溫烹調與法式經典,「偽洋風」開始被年輕一代視為過時或鄉土味。
酥皮濃湯,也從「高級感」的代名詞,慢慢被歸類為「那種懷舊的台式排餐」,只在少數台式牛排館、老簡餐店中見到。
但對許多人來說,它代表的仍是一段記憶——
某段戀愛的開場白
某場約會的氣氛堆疊
或是一種我們曾以為「西式」就等於浪漫的想像
如今,台灣的濃湯玩法越來越奔放,有人把它喇進進水餃裡變成「玉米濃湯餃」,有人直接淋在飯上做「玉米濃湯飯」,而「湯生高度」這件事還在不斷發展。
但那碗酥皮濃湯,或許才是最初讓我們對「甜濃」、「奶香」與「浪漫想像」產生連結的起點。
它不是正統,卻是我們的正點。
屬於正港台灣人的青春

連續幾天從番薯粉到米粉再到黃麵又是粄條水晶餃,我決定拿肉圓出來說嘴作為這系列的延伸。肉圓的飽足感是為了取代白米的台灣肉圓目前可考的的起源可追溯至清代末年,由泉州、漳州移民所帶來的粿類料理演變而成目前還在的百年肉圓店大致上有南投竹山媽祖宮、台...
08/07/2025

連續幾天從番薯粉到米粉再到黃麵又是粄條水晶餃,我決定拿肉圓出來說嘴作為這系列的延伸。
肉圓的飽足感是為了取代白米的
台灣肉圓目前可考的的起源可追溯至清代末年,由泉州、漳州移民所帶來的粿類料理演變而成目前還在的百年肉圓店大致上有南投竹山媽祖宮、台中第二市場茂川、丁山、彰化市的過溝仔、虎尾阿嬤肉圓。泉州有「炸粿」或「炸肉粿」,是將米漿或芋頭粿中包入內餡後油炸;而台灣肉圓最早的形式,蓬萊米粉漿(虎尾 丁山 茂川都曾經有這時期)為皮,包入肉餡後先蒸或煮食。
到了日治時代(1895–1945),尤其在1930年代後期糧食配給與物資管制的環境下,「肉圓」成為一種節省用米、改用番薯粉製作的代用品主食,也成為市集、廟會與路邊攤的熱門商品。

台中、彰化、雲林等地,逐漸發展出以「番薯粉皮+絞肉餡+油炸或蒸煮」的標準形式。

原料由米粉 → 番薯粉:因為日治後期台灣稻米改配給制,反而使地瓜與番薯粉盛行,這也讓「粉皮」類小吃出現技術突破。
題外話:有人說日治時代豬肉很難取得,其實從肉圓發展就可以看出來,其實沒kmt宣傳的那麼難取得。
製法融合:早期粿類(如碗粿)屬米漿蒸製,肉圓則轉向以糯性粉漿製皮、半透明化,技術上與水晶餃、肉圓、碗粿逐漸分流。
在竹東還出現熟絞肉+筍丁包在番薯粉皮蒸熟後直接吃的延伸分支
(有些地方叫做涼圓)
1945年以後,肉圓發展出三大地方流派,各自風格鮮明
彰化炸肉圓 也是可以說是台中流派,因為目前鄉野調查都指向台中第二市場
可能是最早改用番薯粉皮的派別
使用半透明彈性番薯粉皮,炸得外酥內Q。
內餡為瘦肉塊+筍丁,少數加香菇。
搭配甜辣醬、蒜泥醬,有些地方加生辣椒。
北斗清蒸肉圓
目前可考大致上是1898左右的范萬居
早期都是三角形的是到現代才變成圓形
多數使用濕粉漿蒸製,皮較厚軟黏。
內餡絞肉為主,常加筍、香菇、紅蔥。
通常搭配油膏或甜醬油膏,並附湯。
南部溫體蒸肉圓
高雄、台南一帶多使用現包現蒸方式,皮更透明、入口即化。
內餡多汁,以豬肉塊+魚漿調味為特色。
醬料偏甜,符合台南偏甜的飲食風格。
裡面南部溫體蒸肉圓我只在某個耆老口中聽過
但實際上我本人沒吃過,說是以前在台南武廟附近流行的

1960年代彰化炸肉圓流派開始變化
出現了大甲肉圓的台中海線風格跟台中舊市區(以茂川類似風格)
也有大里霧峰派系的肉圓(更強調酥脆口感的)
南投肉圓也影響一些台中舊市區的肉圓攤
已油泡為主但會先蒸定型後再做油泡
新竹肉圓則是很早開始加入紅糟肉做內餡
採用油泡作法但很多沒有香菜,多數起源都在東門附近
再來就是1970年代屏東肉圓跟北斗肉圓很相似的流程
以清蒸方式調理肉圓的地區,主要以在來米與番薯粉調和的皮,在蒸熟後放入鹹甜滷汁中浸泡,吸滿醬汁卻不油膩by阿化肉圓

你喜歡吃哪種肉圓呢

親愛的颱風,你該轉去那美麗的中國,最好瞄準長江口一路左右橫移就好送中國人toyota發財車,讓他們能順利轉生
07/07/2025

親愛的颱風,你該轉去那美麗的中國,最好瞄準長江口一路左右橫移就好
送中國人toyota發財車,讓他們能順利轉生

你吃的涼麵,是不是一碗台式 Pasta?我實在沒想搶飛天意麵的局,但最近天氣實在太熱,狂吃涼麵續命吃到內心浮出一個疑問:👉 為什麼台灣的涼麵,幾乎都不是白麵?👉 為什麼是黃澄澄、滑滑亮亮的那種?答案其實不複雜——你吃的那碗,其實是「台式油麵...
07/07/2025

你吃的涼麵,是不是一碗台式 Pasta?
我實在沒想搶飛天意麵的局,但最近天氣實在太熱,狂吃涼麵續命吃到內心浮出一個疑問:

👉 為什麼台灣的涼麵,幾乎都不是白麵?
👉 為什麼是黃澄澄、滑滑亮亮的那種?

答案其實不複雜——你吃的那碗,其實是「台式油麵」,也可以說是庶民版本的 Pasta。
只不過我們的 pasta,不靠橄欖油或帕瑪森,而是靠鹼水、豬油和高濕氣候下的生存壓力進化而來的。

🟡 「油麵」其實不是真的很多油?
台式油麵是台灣最常見的一種熟麵條,乾麵、炒麵、什錦燴麵、湯麵、便當配菜都少不了它。雖然叫「油麵」,但它的「油」並不是指烹飪時很多油,而是製程中:

麵糰加入鹼水+蛋 → 蒸熟或煮熟 → 拌上豬油或植物油防沾黏

呈現出滑順、黃亮、耐放的外觀與口感。

在台灣這種高溫潮濕氣候下,這種「先煮後拌油」的方式非常實用,既便於保存、也適合大批供應給小吃攤、麵店、便當工廠。

📦 油麵的技術傳承與產業化演化
油麵的技術原型來自清代泉州、漳州移民帶入的鹼水麵作法,在地融合本地小麥、豬油、熟麵加工技術後,逐步內化成台式風格。

日治時期(1895–1945):日本人引進製麵機械與蒸煮技術,台南發展出「熟麵市場」與量產模型。

戰後1950年代起:國民政府接收日人設備、整併製麵工廠,如「長興麵廠」、「正隆麵廠」等陸續出現,油麵從小攤供應變成全台庶民食材。

🤷‍♂️ 不是最好吃,但最會活
油麵之所以紅,不是因為它Q,也不是特別香,而是因為:

✔ 夠便宜
✔ 耐煮不爛
✔ 萬用百搭
✔ 易於保存與配送

簡單講,它不算主角,但永遠在每一場庶民宴席裡撐底盤。

🍜 台式油麵的十大身分(AKA 平民 Pasta 使用場景)
台中炒麵(配東泉辣椒醬,不然不算)

鹽水意麵(雖名為意麵,其實是油麵)

滷肉乾麵(肉燥附著力超高)

魚丸湯+油麵(最基本的陽春套餐)

燴什錦麵(炒料淋芡再蓋上)

豬頭肉麵(重口味配滑麵)

台式涼麵(芝麻醬+黃瓜絲)

早餐店芝麻涼麵(微冰略甜,是它!)

鐵板牛排專配黃麵(想吃白麵?門都沒有)

便當配菜底層麵(便當界最耐放的基底)

🧊 台式涼麵,其實有點日本味?
台灣的涼麵文化其實和日本「冷し中華」有某種親戚關係。

目前冷し中華有兩種起源說法:

**1937年仙台「龍亭」**為了夏天拯救生意,參考冷盤形式開發出中華風冷麵

**1937年東京「揚子江菜館」**由中國廚師發想,混合中式材料與日式調味

這個概念大約在1940年代進入台灣,最早從台南開始出現涼麵賣法,但和日本冷中華走了完全不同的路線:

台式涼麵一開始就捨棄了火腿、蛋絲等日本式配料

改用油麵搭配芝麻醬+小黃瓜絲+蒜泥+醬油+醋

而我認識一家1940年代就在台南製芝麻醬的工廠,從那時候起就開始供應給涼麵攤。這條台式涼麵風格很早就定型下來,並往北、中擴散。

🏞 中部曾經流行的「帶湯冷麵」文化?
在日治時期的中部(特別是彰化),曾流行一種**「盛岡冷麵」風格的帶湯冷麵**,類似今日的韓式冷麵或日本蕎麥湯麵。

永樂街一帶曾有數家涼麵店販售「冰湯蕎麥麵」類型的冷食

這類型後來漸漸被芝麻醬涼麵取代,現已幾乎絕跡

台式涼麵的主流,最終由北部便利、濃香、速食化的芝麻醬黃油麵勝出,成為每個夏天的宵夜默契。

🥢 台式Pasta的你吃過幾種?
涼麵不是什麼古早漢方,而是現代台灣在氣候與文化混血下生出來的產物。
我們的pasta,不靠奶油,不用起司,也不寫義大利文菜單,卻每天默默地、油油地,滑進我們的記憶與血糖裡。

這不是飛天意麵的戰帖,
只是天氣太熱吃不下爌肉飯跑去吃太多涼麵後的靈感呢。

這次颱風聰明惹.........懂得閃了欸
06/07/2025

這次颱風聰明惹.........懂得閃了欸

我們不要再刺激小草惹........
06/07/2025

我們不要再刺激小草惹........

Address

Changhua

Telephone

+886933800307

Websit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東神聖爌肉飯歸一教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