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神聖爌肉飯歸一教

東神聖爌肉飯歸一教 爌肉飯才是真正發源於台灣的傳統宗教
你今天吃飯了嗎
合作邀約請私訊我們
Effective Accelerationism
官方YT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

我先下班掃貨了!?
07/10/2025

我先下班掃貨了!?

「煮飯」這個動作其實從史前到現在方法差異很大我們往往會在FB滑到中國幻想幹片什麼大小姐煮粥振災的鬼事用粥跟吃飯區別窮與富有但真的是這樣嗎實質上這些幹片都有穿越的問題以前米的主要吃法的確是煮粥但白米飯要到清代才出現作法上蒸熟比較常見但是以前別...
07/10/2025

「煮飯」這個動作其實從史前到現在方法差異很大
我們往往會在FB滑到中國幻想幹片
什麼大小姐煮粥振災的鬼事
用粥跟吃飯區別窮與富有
但真的是這樣嗎
實質上這些幹片都有穿越的問題
以前米的主要吃法的確是煮粥
但白米飯要到清代才出現
作法上蒸熟比較常見
但是以前別說糙米了大致上連去殼都用人力
出來只會更黃
所以大量煮飯唯一辦法大概是煮粥
你要快速振災面對大量災民
先不提你用蒸飯法要消耗多少米
光蒸的時間你就會發現問題
再來就是你要怎麼去殼要花多少柴火!?

約一萬年前(新石器時代),人類開始使用陶器。陶器的發明是「煮」技術的關鍵轉折,因為陶能耐高溫、保水,讓人類能以水為介質「煮熟」穀物與肉類。
在此之前,人類多以燒烤、燻烤或埋燒為主,無法有效軟化穀物或根莖
考古如中國裴李崗文化(約公元前7000年)、日本繩文文化都出現帶有碳化稻米殘留的陶片,顯示已有人把穀粒加水煮熟——這是「煮飯」的最早雛形。
我們說的米飯其實更像是粥一樣的做法
蒸米飯最早大約是
唐宋時期人們常將米泡水後上蒸熟,《齊民要術》稱為「蒸飯法」,是古代「飯」的主流。(日本還有這個的流傳)
「煮」與「蒸」的差別在於是否讓米粒完全浸水。蒸飯粒粒分明、香氣集中,但需要蒸具(甑、甑釜)。
明清之後隨著金屬鍋普及與燃料變化,「煮飯(炊飯)」逐漸取代傳統蒸法。煮法更省柴火、更適合大鍋集體炊食,也方便在軍隊、學校、鐵路餐食使用。
傳統稻米碾成「糙米」後,保留麩皮、油脂,不易久存也不易煮得鬆軟
19世紀中期日本與中國南方開始使用水力碾米機、後期為蒸汽碾米機。
精米後的白米煮起來更快熟、口感柔軟,也與西方「純白=文明」的審美結合。
這時「煮白米」成為現代都市飲食的象徵:乾淨、輕盈、富裕。
現代煮米飯=工業化精米後的新口感,不再只是生理需求,而是「現代生活」的象徵。
日本是「現代炊飯」的技術核心。
明治後,日本軍隊大量研究「炊飯技術」以維持士兵營養。
1890年代出現鋁製飯鍋與「釜炊き法」,核心是「先以大火沸騰,再小火悶煮」。這種方法成為今日電鍋與電子鍋邏輯的原型。
1937年日本陸軍炊事手冊甚至規定「炊飯的三階段」:
1️⃣ 沸騰階段(吸水)
2️⃣ 蒸氣階段(加熱膨脹)
3️⃣ 蒸らし(悶蒸)
這三段控制成為日後電鍋自動煮飯曲線的基礎。
1955年,日本東芝推出第一台自動電飯鍋,採雙層電阻加熱與溫控片,能自動關電。
1960年代,台灣在日治後接收了日本家電技術,並由大同公司在1960年代中期量產「大同電鍋」。
這台電鍋結合蒸氣循環與內鍋隔水設計,是日式炊飯技術的改良版。
它讓台灣家庭第一次能「無需顧火就煮好飯」,象徵戰後中產家庭的誕生。
現代電子鍋開始使用感溫晶片、微壓控制、IH電磁加熱,能模擬傳統土鍋炊飯的溫度曲線。
品牌如日本象印、虎牌甚至推出「土鍋釜」「舞米炊」模式,強調「現代科技重現古法」。
別只看中國幹片
那種都沒有辦法真的考證阿

看來師匠!!!!!!!!!!!!!!!!!!!!
06/10/2025

看來
師匠!!!!!!!!!!!!!!!!!!!!

台灣人因為實在太愛烤肉所以特別找個日子為烤肉而放假
06/10/2025

台灣人因為實在太愛烤肉
所以特別找個日子
為烤肉而放假

西米露這一道甜品,名字聽起來很「古早」,但其實它的歷史與材料來源,跟南洋殖民史、糧食替代與近代台灣飲食文化都有關。簡單來說,可以分成 「原料—西米」 與 「料理—西米露」 兩個層次來談。西米並不是台灣原生食材,它來自熱帶的「西米椰子」或稱「...
06/10/2025

西米露這一道甜品,名字聽起來很「古早」,但其實它的歷史與材料來源,跟南洋殖民史、糧食替代與近代台灣飲食文化都有關。簡單來說,可以分成 「原料—西米」 與 「料理—西米露」 兩個層次來談。
西米並不是台灣原生食材,它來自熱帶的「西米椰子」或稱「西谷椰子」(Sago Palm)。將椰子樹幹內的澱粉取出曬乾後,製成小圓粒狀,就是「西米」。
主要生產在東南亞(馬來西亞、印尼婆羅洲、巴布亞地區),是當地傳統主食之一。
19世紀英國殖民東南亞後,西米開始大量出口,成為國際上認識的「南洋特產澱粉」。
日治時期西米透過南洋貿易進入台灣,但當時多屬高價進口品,並不是庶民甜品。(其實主要在大稻埕跟台南,剩下幾乎都是杯樂時代才變常見)
戰後隨著南洋僑民文化與港式飲食傳入,台灣冰店、飲料攤開始販售「椰奶西米露」。
80年代港式甜品店盛行西米露成為經典甜湯。也常與芒果、哈密瓜、芋頭等水果結合。
00年代以後杯樂開啟手搖飲加西米露的玩法
每個人心中總是會有一杯西米露噩夢

幹 這三小烤個熱狗變這樣
05/10/2025

幹 這三小
烤個熱狗變這樣

在金屬鍋具尚未普及前,世界各地的原住民都有「以石頭加熱食物」的方式:南島文化:台灣原住民族、夏威夷、波里尼西亞都有「熱石頭」料理,把燒紅的石頭放進木槽或竹筒,藉以煮肉或湯。台灣阿美族、卑南族等也有「石頭火鍋」或「石頭燒」的傳統。but今天我...
05/10/2025

在金屬鍋具尚未普及前,世界各地的原住民都有「以石頭加熱食物」的方式:

南島文化:台灣原住民族、夏威夷、波里尼西亞都有「熱石頭」料理,把燒紅的石頭放進木槽或竹筒,藉以煮肉或湯。台灣阿美族、卑南族等也有「石頭火鍋」或「石頭燒」的傳統。
but
今天我們熟悉的石頭火鍋,並不是原住民技術的直接延續,而是1970–1980年代台灣火鍋文化的產物
先把肉片與洋蔥、蒜頭在「燒紅的石頭鍋」或鐵鍋裡拌炒,爆香後再加入高湯,形成獨特焦香味。
早年大家石頭火鍋的入門通常是可莉亞或是西門町雅香
先說我第一次吃到是雅香
雖然多數店家用的是鐵鍋,但因為模仿「石頭加熱」的意象,加上炒香的過程讓湯頭更濃郁,所以被稱為「石頭火鍋」。
用鐵鍋大概是可莉雅的鍋
我印象中我有吃過鐵鍋+石頭然後炒牛肉的(應該是在士林)
1980年代台灣火鍋店林立,「羊肉爐」「沙茶火鍋」盛行,石頭火鍋就是在這股潮流下因為可莉亞火烤兩吃迅速壓倒羊肉爐還有沙茶鍋的
石頭火鍋的概念,來自於南島原民與古人「以石加熱」的烹飪智慧
現代版則是1980年代火鍋文化的創新,特色是「先炒後煮」,帶有濃厚台灣沙茶與爆香料理的味道。
早年石頭火鍋會突然全台爆紅跟可莉亞把buff直接加滿
石頭火鍋+火烤兩吃+自助.....
直接把台灣1980-1990時期的buff疊滿

但是因為後來石頭火鍋因為可莉亞的狀況
直接被日式個人鍋打爆.....
石頭火鍋這種需要桌邊服務的火鍋直接被打趴

你有什麼印象深刻好吃的石頭火鍋嗎

羊羊的🦶🦶
04/10/2025

羊羊的🦶🦶

到了苗栗就該吃個麵加米粉阿其實苗栗比起客家菜還常見的大概就是炒麵米粉不是....其實是豬頭肉麵!?我真的覺得豬頭肉麵很有機會變成苗栗特產炒米粉很多人覺得又是中原來的東西其實母丟喔米粉(米線、米綫、米粉條)最早在南方稻作區發展,唐宋以後,嶺南...
04/10/2025

到了苗栗就該吃個麵加米粉阿
其實苗栗比起客家菜還常見的
大概就是炒麵米粉
不是....
其實是豬頭肉麵!?
我真的覺得豬頭肉麵很有機會變成苗栗特產
炒米粉很多人覺得又是中原來的東西
其實
母丟喔
米粉(米線、米綫、米粉條)最早在南方稻作區發展,唐宋以後,嶺南、閩粵地區普遍使用「濕磨米漿蒸片後切絲」的方式製作
但其實台灣的米粉製作流程
比較接近河粉或是米線
傳統米粉乾硬,需先泡水回軟
乾硬的的米粉其實跟河粉比較像
米干跟現在說個客家湯米粉其實蠻像的
也可以說的通為何桃竹苗區域有很多米干店了
連製成都很像的客家米粉跟越南河粉
因為其特性原因
這樣的結構在料理時必須「炒中帶燴」,才不會炒斷。
桃竹苗區域受到米粉影響
把炒米粉視為歡迎的概念
所以才有桃竹苗要選舉要先把米粉炒好吃
好吃的米粉場才有票!?
沒有味覺的候選人沒有投票給他的必要
不是我要說 這些年只有一個被解職的市長有突破要有味覺才能當選的事

說回炒米粉
我還是覺得
替苗栗選出一個真正的「地方特產」,或許炒米粉與豬頭肉麵可以並列:一個代表儀式,一個代表生活,兩者才是真正的苗栗味。

其實很有趣的一件事很常出現在本粉專的地名鹿港我其實最推的除了麗王(遮臉)就是粽子了鹿港很多粽子其實都還蠻有趣的像是金盛堂跟8J88我個人都還蠻喜歡的這樣搞的鹿港人選粽子像是選球隊一樣中部粽都叫柏惟嗎!?要不是我冰箱裡還有2023年收到的肉粽...
03/10/2025

其實很有趣的一件事
很常出現在本粉專的地名
鹿港
我其實最推的
除了麗王(遮臉)
就是粽子了
鹿港很多粽子其實都還蠻有趣的像是金盛堂跟8J88
我個人都還蠻喜歡的
這樣搞的鹿港人選粽子像是選球隊一樣
中部粽都叫柏惟嗎!?
要不是
我冰箱裡還有2023年收到的肉粽
我就買來送人惹!!!!!!!!!!!
只是每年都很害怕
我某年中秋送不二家出去
結果繞一圈
幹 他增殖了是怎麼一回事
我送一盒結果我收到5盒是怎樣
粽子跟月餅根本就是社交界的胖丁
一旦釋放出去,就會自己繁殖

臭
02/10/2025

烹飪法的研究其實總是帶著驚奇在看滷鳳爪的時候意外知道宋代的滷煮其實有留下來跟一般認為的差其實很遠其實答案是豉汁蒸鳳爪這才是宋代的滷標準作法對 他沒用醬油 用豉汁去蒸的手段有人會說 阿豉就是一種醬油阿阿都你知道那時候的豉是乾的嗎香港也是用乾的...
02/10/2025

烹飪法的研究其實總是帶著驚奇
在看滷鳳爪的時候
意外知道宋代的滷煮其實有留下來
跟一般認為的差其實很遠
其實答案是豉汁蒸鳳爪
這才是宋代的滷標準作法
對 他沒用醬油 用豉汁去蒸的手段
有人會說 阿豉就是一種醬油阿
阿都
你知道那時候的豉是乾的嗎
香港也是用乾的加上鹽水蒸鳳爪的欸........
對 滷最早其實是用鹽水浸煮或是泡
欸 這不就是某種福馬林嗎
不是啦 有浸煮啦
浸煮到煮熟的作法
以前很常用在雞肫、雞心、雞肝的做法上
直到齊民要術「醬煮」「醬羹」的記錄,像是「豉汁煮肉」
然後這作法保留到現在是豉汁蒸鳳爪阿
《東京夢華錄》《武林舊事》裡提到市肆有「醬肉」
那種醬肉其實合理一點大概是類似鹽水煮肉煮熟的作法
頂多下一把豉
元代《飲膳正要》已經有「鹵鵝、鹵雞、鹵蹄」的記載,並且用藥材(桂皮、八角、花椒)與鹽醬同煮。
明清時,隨著對外貿易(胡椒、肉桂、丁香等香料傳入),「滷水」逐漸固定下來。
清代廣東、福建發展出「鹵水」(調配好的老滷汁),強調「一鍋老鹵千年傳」,這就是現代滷味的直接祖先。
鹵這件事其實真正成形大約是清代的事
台灣在清代得到的叫做豉油滷的技術
其實跟豉汁蒸鳳爪很接近
跟現代滷有差距而且不是一點差距
那有沒有豉油滷的台灣留存呢
據說有 東海雞腳凍就還留存豉油滷的做法
但我還沒去跟雞腳凍問過
只是多年前在阿水茶店跟雞腳凍叼13隻有聊到的記憶
找時間來去一下好了

我總覺得我越來越走歪方向惹
本來想走探店風格
結果探店沒探成現在變成毒舌美食歷史粉專
阿 古人又不會給我流量阿阿阿

Address

Changhua

Telephone

+886933800307

Websit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東神聖爌肉飯歸一教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