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人間副刊

中時人間副刊 中國時報文化新聞版、人間副刊、開卷版,為您提供最具質感的文學創作、?

恭喜小說家林俊頴以《七月爍爁》獲台灣文學金典獎年度大獎以下是刊於今年二月26日人間副刊、由王德威老師寫的推薦序《七月爍爁》是本相當獨特的小說。謂之「獨特」,至少有三層原因。乍看之下,作者似乎延續鄉土文學模式,藉遊子返鄉(斗鎮,彰化北斗)奔喪...
31/10/2025

恭喜小說家林俊頴以《七月爍爁》獲台灣文學金典獎年度大獎

以下是刊於今年二月26日人間副刊、由王德威老師寫的推薦序

《七月爍爁》是本相當獨特的小說。謂之「獨特」,至少有三層原因。乍看之下,作者似乎延續鄉土文學模式,藉遊子返鄉(斗鎮,彰化北斗)奔喪,敘寫人事倥傯及時光渙散。然而這又是本後現代浮世繪。斗鎮往事和台北當下似不相干,但跨越時空,遊走其間的廢人荒人竟可能來自同一族類──「老靈魂」。在此之上,林俊頴經營一則文學寓言。他信筆鋪陳隨想見聞,從俚俗風土到宗教冥想,從登陸月球到動物花葬,展現驚人「無用」的知識。花花世界的內裡何其荒涼,救贖唯有書寫。

 這三層特色相互重疊穿插,彷彿漫散隨性,卻自有章法,為當代台灣/文學提供少見的情感、思想力度。我們「想像台灣」的胃口早已經制式化:性別,鄉土,青春,國族,環境,原民,傷痕,政治寓言……各就其位,排列組合。上焉者力求突破,下焉者無非就是體制裡的排排坐,吃果果。《七月爍爁》不易歸類,未必能引起讀者的立即共鳴。但這樣的作品終將證明,當代台灣文學的實力別有所在。

 林俊頴是資深作家,早年參與三三小集──最後的民國青年文藝社團,也未曾接受花系列運動洗禮,在世代和立場上難謂正確。但這些年來他勤勤懇懇寫作,絕不隨俗。他的小說每有過於內斂之虞,卻無礙他從文字上實驗情感和思想的真誠性,有時耽溺(如《玫瑰阿修羅》),有時憂鬱(如《我不可告人的鄉愁》),有時尖刻(如《猛暑》)。《七月爍爁》代表他創作上的最新嘗試。

 我們如何理解《七月爍爁》?不妨先看正文前四則引言。林俊頴開宗明義,點出「爍爁,閃電之台語、閩南語。」描寫台灣,從「咬文嚼字」始。當代「漫遊」與「妖怪」風席捲寶島,「爍爁」如閃電般擊中其敘事風格的盲點。林俊頴遙想當年,致力復刻──或演繹──民間河洛語境,或典雅,或俚俗。他顯然認為文學作為台灣文明的呈現,它的深度與厚度,不僅在於題材,而更在於承載題材的形式與文字。一場對話,一句諺語,一種口音都是風土人情的印記,以及從地方觀看世界的方法。

 林俊頴將台灣的意義向過去敞開。他引用唐代李白〈梁甫吟〉,「我欲攀龍見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帝旁投壺多玉女,三時大笑開電光,倏爍晦冥起風雨。」以及東漢王逸〈九思.憫上〉,「雲矇矇兮電鯈爍,孤雌驚兮鳴呴呴。思怫鬱兮肝切剝,忿悁悒兮孰訴告。」李白懷才不遇,遐想神話肇始時分的驚雷炸裂。王逸憂讒畏譏,發憤以抒情。前者張揚,後者沉痛。這是作者的自況?還是更投射了台灣歷史共同體的憂鬱?

 書寫台灣而聯想李白、王逸?識時務者要不以為然了,或者也根本看不懂。然而在漢字完全羅馬拼音化,你我都成為「羅馬人」前,如何掌握古典今典,仍然是試探島上文化知識或曰國文教育的尺度。因而產生隔與不隔的閱讀門檻,不正提醒我們「台灣」所歷經的文明與教養的變遷?

 林俊頴的第四則引言來自李維史陀(Claude Levi-Strauss)《我們都是食人族》(Nous sommes tous des cannibals)的〈母舅復返〉:「遠方照耀近處,近處也能照亮遠方。」李維史陀論食人族,典出十六世紀法國思想家蒙田(Montaigne)名篇〈論食人部落〉的觀察,「所有人都將不符合自己習慣的事稱為野蠻。」李維史陀認為文明與野蠻社會間的差距並不如想像之大,發生在「近處」的時事未嘗不能讓我們了解「遠方」的世代,反之亦然。我們其實去古未遠。準此,《七月爍爁》絕非止於懷舊,而有意提出時空錯綜交織的無限可能。

 遠與近、雅與俗、過去與當下也許各有時空與知識脈絡,然而當「七月爍爁」襲來,靈光乍現,千絲萬縷的線索有如數位網絡般散播開來。「於無聲處聽驚雷」,我們從而理解一切視為當然的朗朗乾坤原來總是「倏爍晦冥起風雨」。啟蒙與革命、民主與進步?我們其實都是食人族。

 《七月爍爁》文長十七萬字,分為十二章,故事主線極為簡單。敘事者的七舅公二O年代末留學日本後定居,一九六九年返回故鄉斗鎮奔母喪。停留期間,他拜訪兄弟故人,以及地方傳教士馬道遠神父,之後離鄉返日。小說的另一線索則是敘事者當下的都會生活掃描,基本圍繞一群雅痞的哀樂中年展開。兩條主線沒有太多交集,敘事者無所不在的聲音成為最大鏈接點。參照上述「七月爍爁」與李維史陀的典故,讀者自然明白兩者間參差對照的意義。

 斗鎮是林俊頴想像的源頭。三十五年前,林俊頴第一本小說集《大暑》(一九九O)就曾描寫一個中南部庶民人家北上打拚的故事。夏日炎炎,經濟剛起飛的台北有如洪荒之地,這家人生活不易,但回看故鄉,已無退路。如此回望的姿態成為林俊頴創作的基調。二十年後,《我不可告人的鄉愁》(二O一一) 和盤托出他的心事:「斗鎮的部分對我是過去完成式,那裡潛藏著我的血親、家鄉、生命初階的至親與美好(鬼影?)。」這部小說也是兩條主線交叉,現代的「我」任職建設公司企畫文案,看盡城市的豪奢與虛偽。另一方面,敘事者尋覓以往生活痕跡,從而敷演「毛斷」(Modern)阿姑與其家族的、甚至整個斗鎮的滄桑傳奇。與此同時,網路文化崛起,賽博格(Cyborg) 凌駕血肉世界,成為後現代的主宰。

 林俊頴自謂「一開始就警戒著不要陷入一味地對古老『黃金時代』的耽溺」。但小說處理斗鎮、都會兩條線索,涇渭分明。林塑造毛斷阿姑與陳嘉哉「浮浪曠」革命加戀愛,還有毛斷阿姑與西洋傳教士之弟馬太的浪漫邂逅,以之對應浮沉網路的萌少女還有股票族的金錢遊戲等,無不點出鄉愁雖然「不可告人」,筆下卻是無比明晰。

 《我不可告人的鄉愁》出版後,林俊頴與作家賴香吟對談提到,「我寫我願意寫的,我寫我能夠寫的,完成之日,我自由了,所以我會有感而發,這個寫完之後不再寫我祖母與家鄉了,不論在小說裡或真實,他們都一一死去了,完成了,我不再驚擾他們的亡靈。」或許因此,二O一七年的《猛暑》 將鄉愁擴散,置於未來。二O三五年的台灣已經為中美託管。  東西強國進駐後,「我島」歷史徹底掏空,但島民見怪不怪,在「休眠」狀態裡討生活。剛從膠囊幽谷醒來的主人公陷入一種半夢半醒的輪迴裡。一方面「我島」是進步的,生化人進駐日常起居,虛擬就是現實;另一方面「我島」又是退化的,島民猥瑣狹隘,猶如「附生的低等動物」、「女彘」。「人之異於禽獸幾希」,歡迎回到人相食的野蠻世界。

 然而在某種意義上,《七月爍爁》又召喚亡靈,接著把家族故事說了下去。這讓我們思考林俊頴的意圖。《我不可告人的鄉愁》執著於城與鄉,離散與懷舊的平行二分結構,《猛暑》實驗後遺民到後人類的詭異翻轉 ,《七月爍爁》則探勘一種多維度的、流動的時空拓撲結構。斗鎮數十年的人事變遷有如霧中風景,而當代都會關係不一樣也是聚散流轉,此消彼長。橫看成嶺側成峰,過去與現在,親與疏、遠與近成為相對的參數,引導敘事者重新繪製他的記憶坐標圖。

 《七月爍爁》始於七舅公返鄉奔喪。事實上,迤邐全書的還有許多至親、友人逝去與失蹤的情節,甚至寵物之死。「故事」無他,敘述亡故之事。相對《我不可告人的鄉愁》視先祖「都一一死去了,完成了」,林俊頴在此凸顯死亡不必是敘事的盡頭,終了,也可以是另一種行旅──與敘事──的開端。相對《猛暑》預知「我島」人人成為行屍走肉的野蠻紀事,《七月爍爁》反其道而行,探討向死而生的超越性。小說迴盪「神」思,思考救贖之道,不是偶然。

 黃資婷論林俊頴以往小說,以「懷舊的能與不能」為題,指出他的鄉愁情結為創作的原動力。「懷舊」指向過去,也預知未來。而林以「我愛故我在」的抒情書寫作為彌合時間裂縫的方法。在新作裡,林俊頴似乎更進一步,直面「死亡的能與不能」。他娓娓道來各種生命大限的現場,並叩問自處的方法:也許,也許在那之前或之後,另有超越的可能?什麼是神蹟?什麼是救贖?

 這樣的叩問迎向《七月爍爁》高潮。小說最後數章圍繞七舅公與馬道遠神父的書信來往對話,甚至包括了七舅公根據契訶夫(Anton Chekov) 名劇《樊爾雅舅舅》(Uncle Vanya)(一八九七) 所改寫的台灣斗鎮版。這毋寧是大膽的實驗。《樊爾雅舅舅》寫盡舊俄老派士紳如何陷入家鄉莊園變遷,進退兩難的失落。以此,七舅公追懷曾經風光一時的四兄,也不無物傷其類的憂鬱。頹敗的帝國、式微的小鎮,沒落的帝俄士紳、英年早逝的地方菁英,遠走日本的遊子……天地、物我、存滅的距離彷彿只在咫尺之間。

 馬神父與七舅公的通信談斗鎮的風土變遷,周遭原住民的生計轉換,還有因應世變之道,平平淡淡,卻又令人心有戚戚焉。七舅公寫道:

 夜深,黑暗濃墨力透紙背,可以感知山林深處原始神祕的召喚,是蟲獸的聲響,是心與意識的古老記憶,是風作為一種力量的自由展現,至明顯的是來自林木深處呼嘔呼嘔的低沉喉音彷彿有魔力,吾信步戶外,竟然夜涼如沸,大街毫無人息,吾有如一隻蟲子在大地爬行,如此孤獨,生死的區別何在?

 萬物寂滅的陰影無所不在。台灣的人子何以自處?馬神父卻另有看法:

 古早古早的大洪水過後,渡過地球大劫難的方舟停在我們海島的某一處高山頂,時間留下方舟朽爛的遺跡,唯有堅信者可以發現。然而現在那裡,飛鳥野獸不能到達。

 林俊頴的小說一向透露對宗教性──未必是宗教──的嚮往。他混用基督教和佛教教義,彌賽亞,黃金之國,烏托邦,天使時間的典故,企圖以廣義的「信仰」回應人間世的無明。究其極,他的信仰就是文字,他的創世紀就是書寫。但無論是殉色,殉字,還是殉愛,總不脫願景式的宣言意味。是在《七月爍爁》的最後一部分裡,他似乎火氣盡退,直面「死亡的能與不能」。他和筆下人物雖然還是沒有任何肯定答案,但卻有此前少見的沉靜:

 我們頭上都是同一天穹星辰,來到山上,吾見到了無比深奧輝煌的景象,心中凜然且肅然,「慨當以慷,憂思難忘」,若吾四兄偕行,一定以古老言語說,天何言哉,星何言哉。

 「老靈魂」自始就徘徊在林俊頴的書寫裡,這一次他選擇真相大白的寫法:「此夜在那更接近星空之處,有片刻時間,吾軀體若脫繭如羽化,靜默中自由無限,吾深感庇佑滿盈,也得著了救贖。」相較《我不可告人的鄉愁》的憂鬱,《猛暑》的爆烈,《七月爍爁》終章提出身心安頓的可能。

 近年台灣文學書寫被一六二四化、妖怪化、百合化、古巴化、傀儡花化、三太子化……琳瑯滿目。這些書寫善則善矣,往往太有所為而為,難免有將「台灣」對位化──也對價化──的風險?當「鄉愁」成為過於淺白的標籤甚至意識形態時,我們需要「不可告人」的書寫,或是挖掘幽暗意識的藝術。「幽暗」不是黑暗,而是對未嘗親歷的過去、無從盡詳的知識技術、暗潮洶湧的情感欲望的敬畏和想像,是對沉思、深思之必要的堅持。

 用林俊頴自己的話來說,那是一種「臥底者」的書寫:「被規範常軌之外的所吸引,那些破碎的、凡俗的光與熱,我更想看出其中的每一差異,明白他們的損傷與屈辱。」小說尾聲,完成喪禮、即將再次啟程的七舅公有這樣的自述:

 夜半無緣由醒來,輾轉難再入眠,靜坐大廳與老父畫像相對,自鳴鐘恆常靈動,長夜漫漫,祖先陰靈恆在……當今誠非太平時日,然繁華街市如常,戰事遙遠,吾等心思複雜,又覺今日何日兮,又覺世界之大正待吾等闖蕩。

 今夕何夕?中台灣小鎮長夜漫漫,自鳴鐘滴答響著,先祖的畫像默默俯視子孫。小說的主人公化身敘事者靜坐大廳,「自在暗中,看一切暗」。一切皆不可知,但一切又似乎無比清明。遠方與近處,戰事與太平,損傷與屈辱……就在某一刻,念想閃過,猶如七月閃電,剎那照亮黑暗,也照出曾經的──也是此刻的──台灣的憧憬與憂愁。

(本文係《七月爍爁》推薦序,麥田文化出版)


▇ 獲獎評語

關於斗鎮及臺北,《七月爍爁》透過描寫自日治至戰後兩國斷交的臺灣歷史,以及人們為了理想及存活掙扎的故事,來談殖民現代性的到來如何像閃電燦亮又令人怖懼。

為了進行臺灣與世界之間的參差對照,小說家廣讀文獻,進行臺灣台語及華語交錯寫作的實驗,節奏鏗鏘有力又張馳有度,其中,不但把極古典的文字放進類意識流的書寫架構,同時隨世界趨勢流轉,把媽祖宮與工業化的水晶宮意象重疊,還把臺灣鄉間的糾葛情愛放入舊俄小鎮地主沒落的劇本中,可說在利用美學技巧探討人類知識探索及心理活動如何交匯時,再次極盡小說家之能事,也為講述日治時期的鄉土文學再拓展出一片領地。

而本書中由風雨日頭及植物生長捲動的人心起伏,又或是透過各種物質排列出的畫面與氣味,都是作者透過身體感知去拓印時間的搬演。至於殖民這個議題,小說也呈現出繁複面向,透過拋問:左派與右派路線誰比較有可能被殖民嗎?情感、理想與奮鬥是可以被殖民的嗎?又究竟是被誰殖民?小說家面對複雜的歷史債務,有冷眼也有熱血,沒在害怕挑動爭議。

書中天主堂與神父帶來的信仰思考與疫情時的臺北末日場景遙相呼應,於是除了藝術性的追求,小說家也關注生命有限性的終極議題,並在兩者間進行揉合與應和,不過比起過去更進一步開拓寫作版圖的嘗試,小說家在此書中卻展現出彷彿無限的企圖心。在評審的討論中,最後聚焦的也是在臺灣書寫的內容及可能性層面,可能如何往前(或往後)推進得深一點?而最後《七月爍爁》確實也反映出所有評審的關懷:關於臺灣歷史及其中的人性心理圖像,仍是我們要繼續強力推敲的主題之一。(決審委員:葉佳怡)

#台灣文學金典獎
#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麥田文化
#爍爁是閃電之意

 #第46屆時報文學奬得獎名單揭曉(不分名次)第46屆時報文學獎自7月1日起至7月31日截止徵件,我們透過網路報名及掛號報名,共收到1180件作品,其中包含短篇小說組391篇、散文組363篇、新詩組426首,經過初審、複審、決審的嚴格評審作...
26/10/2025

#第46屆時報文學奬得獎名單揭曉(不分名次)

第46屆時報文學獎自7月1日起至7月31日截止徵件,我們透過網路報名及掛號報名,共收到1180件作品,其中包含短篇小說組391篇、散文組363篇、新詩組426首,經過初審、複審、決審的嚴格評審作業,於今天揭曉第一階段不分名次得獎,並將於11月29日(六)於時報大樓舉行第46屆頒獎典禮,現場掲曉各類組正式名次,共同迎接得獎者的攀星時刻。

#恭喜以下所有得奬者:

#新詩組

王聖豪
▲作品〈二手書店〉

個人簡歷

臺南人。中正大學犯防研究所畢業。
現從事公職。育有二貓。曾獲時報文學獎。

得獎感言

非常感謝評審的鼓勵。也要向所引用的詩人前輩敻紅的經典詩句致敬。喜歡閱讀時被某些寶石般文字打中的時刻,感謝它們不吝進入我們的生命。

林佳儀
▲作品〈什麼都發生了〉

個人簡歷

現為高中教師,是女兒、妻子、母親及自己。以寫作做為日常生活的逃生口,藉文字的細微踏上歧異路徑,窺看世界隱密的內裡。
曾獲青年優秀詩人獎、葉紅女性詩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磺溪文學獎等。著有詩集《微物論》。

得獎感言

喜歡閱讀同時也寫,斷斷續續直到成為母親,生活突然塞滿嬰兒與哭聲,尿布與奶瓶齊飛的混亂讓我中斷寫作好多年。
懷中軟嫩的肉長成親愛的女兒,妳們的出生讓我長出一雙全新的眼睛。審視世界幽微陷阱,混雜愛與控制的惡意,這就是我讓妳們降臨的世界嗎?我渾身戰慄。
請容我繼續寫詩,為妳們與每一個妳你,及被噤聲的邊緣而寫。

葉錦丞
▲作品〈懸吊馬戲團的無人公演〉

個人簡歷

2002年生,冬日的孩子。現就讀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文學跨領域創作研究所。獲創世紀七十年詩獎、中興湖文學獎新詩類首獎。中山大學南嶼詩社創社社長。希望真的有那麼一個平行宇宙,所有生命都笑得好開心。

得獎感言

謝謝時報文學獎。謝謝爸爸、媽媽、姊姊。謝謝達陽。謝謝花火。謝謝佩暄老師、資婷老師。謝謝南嶼詩社的所有夥伴,你們讓我相信人不會永遠孤單。謝謝一路上幫助過我的所有人。謝謝我自己。我多想送給你們所有人馬戲團的票,可惜他們解散了。希望大家永遠不要忘記懸吊馬戲團。謝謝卡洛琳。

陳萬福
▲作品〈入境指南〉

個人簡歷

筆名揚觀 ,高雄人。成大中文系畢業、高師大書法所碩士。喜歡電影、動物頻道和桌球。得過若干文學獎。曾是廣告人、送貨員,現為高中老師及「歐杯喵」的主人。

得獎感言

希望慈悲可以四處流通,就像四季的風。
遠在印尼的尤妮與阿麗令我感念,雖然她們的手早已離開了輪椅。也許我的祝福能到達異鄉,就像她們也曾飄洋過海。感謝評審垂青。感謝葵的鼓勵與評點,你是這首詩的起點,也是下一首詩的第一個讀者。

#短篇小說組

曾達元
▲作品〈鳥園〉

個人簡歷

一九九○年生,不務正業獸醫師。現為北藝大文學跨域創作所地縛靈狀態。作品《欸,那個獸醫》即將出版。

得獎感言

每一次修改,小說都長成不同的樣貌。那分無法掌控的失控感,正是我享受創作的原因。衷心感謝評審們願意支持這篇詭異的作品,也感謝北藝大文跨所提供的創作環境,以及與點堂給予我持續學習的機會。這些養分,讓我得以繼續書寫。

朱國珍
▲作品〈很久很久以後也是好日子〉

個人簡歷

清華大學中語系畢業、東華大學藝術碩士。林榮三文學獎散文首獎、新詩首獎、拍台北電影劇本獎首獎。現職寫作、廣播節目主持人、北藝大、臺師大兼任講師。

得獎感言

收到通知時我的心情沒有一絲波動,平靜得連自己都有些意外。畢竟1996年就遇過同樣的事。當時以〈夜夜要喝長島冰茶的女人〉入圍第十九屆時報文學獎,卻在頒獎典禮上抱憾。數十年後,面對歷史重演,難以言喻。唯一能說的只有我很喜歡寫小說,真的很喜歡。

盧慧心
▲作品〈女人自己看電影〉

個人簡歷

筆名車車,彰化員林人,現為影視編劇、日語譯者。已出版短篇小說集《安靜肥滿》、《愛ai》。與友人油君、喬治共同經營Podcast《不勉強》。

得獎感言

從事編劇工作多年,與寫作的關係也一路變遷,有時只是餘熱猶存,除了自己,誰也見不到它的光,於是長久以呼吸暗中供奉寫作的火焰,又以生活屑餘充當柴草來餵養,確保它不至無以為繼……然而有時寫作的聲音高壓又專斷,無能的我根本追趕不上,只有懊惱不已。寫作具現了我的不足,叫人無所遁形……即使如此,苦樂盡在其中。感謝評審的肯定,感謝家人朋友和《不勉強》兩位夥伴的溫暖。感謝讀者與聽友們的。

鐘偉倫
▲作品〈水在迷宮中〉

個人簡歷

一位經常出國旅行的清潔工人,學過服裝和平面設計。
三十歲後開始寫作,穩定、緩慢地累積旅行、科幻及奇幻的文字。
曾有在世界一些地方背包旅行的經驗,並將其發表成書。
現在也繼續在世界的一些角落旅行並寫作。

得獎感言

在每一次坐下來寫些東西的過程裡,我已從我生命中被奪走的那四個小時所交換的感官經驗裡得到了報償。而此刻的獲得,也許是偶然得到關注所上漲的溢價。
但同時另一個我會這樣想:如果不是堅認自己應該有資格得到,那麼他根本不該站上賽場。
就是分別印著「不配」和「該我得到」的雙足,驅動了反覆無常的自我鞭策。

#散文組

楊鎮宇
▲作品〈夜間飛行〉

個人簡歷

1999年生,三重人,政治大學中文系、臺灣大學中文系碩士班,宜蘭高商教師。曾獲淡江五虎崗文學獎、文雨飛陽文學獎、臺南文學獎。
喜歡在「寫字」這件事上找麻煩,鋼筆、打字機、倉頡輸入法。

得獎感言

「飛行是被詛咒的夢。」
許瑋哲是我朋友,他青春時想當飛官,駕駛經國號,飛行天上。但可惜,飛行的本質是逆風,瑋哲的生命也是。現在他已經順利飛起,在我看不到的天空,逆風、順飛、捍衛。
謝謝時報文學獎;惠珠、儀晴;丁法、其良、淑敏老師;淡、政、臺大中文系、政大創作坊;怡璇、嘉仁、悅鋒;瑋萱、惟中、珈君、子浩。

劉麗君
▲作品〈蛇〉

個人簡歷

筆名尹金,畢業於東海大學中文系。曾獲林榮三文學獎。
目前為補教老師,寫、生計、生活經常互相拖延。

得獎感言

這篇文章起於一個難以忘懷的片段,直到完稿後我都在思考,有些問題究竟是不是我自說自話,因此由衷感謝評審們的肯定。
感謝先生信我,用行動支持我寫,並在我退卻時,總說寫就對了。
特別感謝淇華老師的溫柔與鞭策,沒有您,這篇文章應難以見世。
最後感謝哥,謝謝你撐過來,也謝謝你在。

林文心
▲作品〈再見凱明〉

個人簡歷

1994年夏生。台中北屯人。臺大中文系、所畢,臺大中文博班在讀。曾獲若干文學獎與創作補助,出版有小說集《遊樂場所》(2022)、《滿花》(2024)。

得獎感言

謝謝評審、謝謝故鄉、謝謝所有閱讀的人。

鄭委晉
▲作品〈我朋友,砲哥〉

個人簡歷

彰化東南方人,旁邊是南投跟雲林,雲林在彰化南邊(因為很多人不清楚,特此強調)。但,不承想,近日又發現族譜記載來自雲林,上頭還有一個更遠的地方,可現在不太能說了。熱愛創作,因為癲,也能夠賺便當錢。

得獎感言

喜歡歸類雜物,但往往一半就生出一股惡露,想翻倒所有已編排的,最好的情況是撒手,維持現況。
加入群體,得到制服,使用同樣語彙,用差不多標準看待其他群體,得到安全感,而後扭曲成一種認同。
厭惡被歸類,卻又極熱衷歸類他者。有人體氣濃郁走過,眾人摀鼻:難道他不自知?謝謝那些能被我任意歸類的。

 #以愛之名的詐騙我以為那是愛,結果是騙局https://push.turnnewsapp.com/content/20251015700635-260115 #詐騙無所不在 #人間副刊關心你 #請打反詐騙專線165
15/10/2025

#以愛之名的詐騙

我以為那是愛,結果是騙局

https://push.turnnewsapp.com/content/20251015700635-260115

#詐騙無所不在
#人間副刊關心你
#請打反詐騙專線165

我曾經以為,遇見他,是命運的恩賜。那時,我正走在人生的低谷,剛結束了十七年的婚姻,孤獨、脆弱、渴望被懂、被愛。他的出現,如一道耀眼的光,畫破我灰暗的天空。 他自稱鄭煒,是新加坡人,香港出生,遠赴海外工...

 #人間風景還記得《半下流社會》這本書嗎?善於抓住時代核心,筆力萬鈞的小說家趙滋蕃(1924-1986)出生於德國漢堡、原名趙資蕃,筆名文壽,湖南益陽人。抗日戰爭爆發後跟隨父母回國,響應「十萬青年十萬軍」入伍,曾任國民黨政工少校。1950年...
09/10/2025

#人間風景

還記得《半下流社會》這本書嗎?

善於抓住時代核心,筆力萬鈞的小說家趙滋蕃(1924-1986)出生於德國漢堡、原名趙資蕃,筆名文壽,湖南益陽人。抗日戰爭爆發後跟隨父母回國,響應「十萬青年十萬軍」入伍,曾任國民黨政工少校。1950年避難香港,住過調景嶺難民營,1964年自香港來臺。

《半下流社會》首頁引酸秀才的話寫著:「勿為死者流淚 請為生者悲哀」,書中人物在極為困頓的環境中,彼此互相照顧,分工合作,如做飯、擔水、劈柴、運米、打掃清潔,甚至成立文章公司,有人擔任抄寫、有做翻譯,為苦難又貧窮的生活邁開大步,他們堅持真理和自由的精神,是悲慘卻不絕望的故事;而其中男女之間的愛情,坎坷、曲折、離奇,讀之令人不勝唏噓。⋯⋯

#走進《 #半下流社會》
https://push.turnnewsapp.com/content/20251009700638-260115

#調景嶺
#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八月初到香港一星期的旅行,我帶了兩本書上飛機,其中一本是趙滋蕃的《半下流社會》。早年讀此小說,我在內文用鉛筆在某些地名畫了重點,如調景嶺、淺水灣大酒店、石塘咀的天台、梅窩的沙灘、銀礦灣「榕園」,發願日...

母親的生父出身於大稻埕城隍廟後的一條街上,早年於永樂市場經營南北雜貨舖,生意興隆。店號「菜堂」,美名遠播,還專為江山樓、蓬萊閣等知名餐廳供應肉品。然而,及至中年,體力漸衰,又歷經喪子之痛──次子王天賜因情傷投河驟然殞命,外公頓悟世間歡樂榮華...
08/10/2025

母親的生父出身於大稻埕城隍廟後的一條街上,早年於永樂市場經營南北雜貨舖,生意興隆。店號「菜堂」,美名遠播,還專為江山樓、蓬萊閣等知名餐廳供應肉品。然而,及至中年,體力漸衰,又歷經喪子之痛──次子王天賜因情傷投河驟然殞命,外公頓悟世間歡樂榮華皆如過眼雲煙、轉瞬成空。他不願再受塵事羈絆,於是捨棄家財,毅然遁入空門,於北投山上創建中和禪寺,篤信「千江有水千江月」的澄澈禪理,以慈悲為懷,普度世人。直至1972年外公外婆同月相繼圓寂,緣盡塵寰。⋯⋯

#郭珠美教授這篇懷念母親的文章旣有親情又有重要的台灣史料,十分精彩,推薦必看!

丹青織錦,歲月為歌:憶母親林阿琴的風骨與光影(上)
https://push.turnnewsapp.com/content/20251007700586-260115

丹青織錦,歲月為歌:憶母親林阿琴的風骨與光影(下)
https://push.turnnewsapp.com/content/20251008700610-260115

#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郭雪湖
#郭松棻

 #滿天𥚃亮晶晶的星星一一白先勇教授文學特展,10/2起至11/17止,在台大圖書館總圖日然廳展出
02/10/2025

#滿天𥚃亮晶晶的星星一一白先勇教授文學特展,10/2起至11/17止,在台大圖書館總圖日然廳展出

享譽文壇的作家白先勇,近日將美國加州居所珍藏的上萬冊書籍與手稿,捐贈給母校台灣大學,書籍類型涵蓋世界名著、中國經典文學與珍貴老雜誌,極具文學價值,台大並以此為基礎舉辦特展與講座,向師生與社會大眾展現大

 #楊渡:經過長長的四十年的時光隧道之後,我們回望,才想起隧道中,我們曾在幽暗中吶喊,眾聲喧嘩,回音盪漾。當我們走出那長長的隧道,眼睛迎向逆光的瞬間,世界忽然白茫茫一片。那是強光的盲目?還是失去方向的茫然?我們如何找回最初那一顆熱血之心? ...
02/09/2025

#楊渡:

經過長長的四十年的時光隧道之後,我們回望,才想起隧道中,我們曾在幽暗中吶喊,眾聲喧嘩,回音盪漾。當我們走出那長長的隧道,眼睛迎向逆光的瞬間,世界忽然白茫茫一片。那是強光的盲目?還是失去方向的茫然?我們如何找回最初那一顆熱血之心?

#1980年代

狂飆/一九八O的現象與探索──《暴雨將至》序(上)
https://push.turnnewsapp.com/content/20250902700622-260115

31/07/2025

溫馨提醒:

#第46屆時報文學獎最後一天收件嘍

#小說散文新詩
#晚間十二點截止

短篇小說組:多元廣納各類型小說,舉凡愛情、動作、推理,奇幻、驚悚、科幻、寓言皆可。小說字數一萬二千字以內。
散文組:字數四千字以內。
新詩組:不限主題,行數六十行以上,一百行以內。

上傳時報文學獎官網者以臺灣時間當日午夜12:00為準)
登入時報文學獎官網(https://prize.turnnewsapp.com),填寫報名表並上傳參賽稿件就完成,

 #爾雅五十.經典五十 #不是懷舊經典依然年輕 #我們都是看爾雅的書長大的1975年7月20日,爾雅出版社成立。社址最初設於北投公館街,76年因業務擴張,新址遷移至廈門街一一三巷。77年因三位原始股東中有兩人退股,爾雅遂改由柯青華(作家隱地...
19/07/2025

#爾雅五十.經典五十
#不是懷舊經典依然年輕

#我們都是看爾雅的書長大的

1975年7月20日,爾雅出版社成立。社址最初設於北投公館街,76年因業務擴張,新址遷移至廈門街一一三巷。77年因三位原始股東中有兩人退股,爾雅遂改由柯青華(作家隱地)獨資經營。隱地曾多次提到:「爾雅的第一個十年,是文學出版最好的光景」,因為當年新書起印量從8000本起跳,爾雅的創社梁柱之一,王鼎鈞《開放的人生》等「人生三書」,總銷量就超過了60萬本。彼時文化界人士都知道,「文章發表上兩報,文學出書找五小」:兩報指《中國時報》與《聯合報》;「文學五小」即1968年創立的純文學、1972年創立的大地、1975年創立的爾雅、1976年創立的洪範與1979年創立的九歌。⋯⋯ --楊宗翰

#那些年我們一起讀的爾雅經典
https://push.turnnewsapp.com/content/20250704700607-260115

 #歡迎挑戰60行以上中長詩 #一首百行以內的詩必須掌握什麼技巧?請看  #第45屆時報文學獎新詩組三位評審的建議: #白靈:五十到一百行的詩要有完整的結構,語言不要碎片化,意象要能集中、精準;詩的結構能否前後貫串,回行不要太多,意象能夠前...
17/07/2025

#歡迎挑戰60行以上中長詩

#一首百行以內的詩必須掌握什麼技巧?
請看 #第45屆時報文學獎新詩組三位評審的建議:

#白靈:五十到一百行的詩要有完整的結構,語言不要碎片化,意象要能集中、精準;詩的結構能否前後貫串,回行不要太多,意象能夠前後連繫。
#李進文:選題時要去思考,用什麼形式去寫,比方說社會議題寫得非常抒情,會讓人覺得格格不入;當詩的長度拉長時會更突顯扞格、不流暢。其次是結構,最重要是要鬆緊有度,長詩一定要特別思考「節奏」,不然詩拉長時會不好看,好不好看對長詩是很重要的。看大量的長詩其實是耐力的考驗,若突然看到很精采、很有情節的,這會吸引人想要去看。第三,長詩基本上要集中命題,文字要把握詩美學上的簡潔。另外,我會留意長詩裡有沒有留白與空隙。如果沒有留白,讀者就無法去介入、參與這首詩,然後跟作者一起去思考。所以長詩反而要用減法,不要塞太多東西,很多跟歷史有關的題材長詩就會有這種情況。最後一點,長詩還是要有內在的故事,有故事性的詩才會好看。
#羅智成:五十到一百行,這是大部分台灣的詩創作者最不熟悉的長度,能看到不同的創作者使用各種方法來滿足篇幅。有些會用組詩的形式;有的是會刻意拖長,刻意做更多類似賦格的重疊;很多為了拉長而造成敗筆增加,就是想講的越多,做的動作越多,其必要性反而會再降低。
 我最看重三件事情──面對這樣的篇幅到底作者的結構能力,布局能力,以及節奏感。簡單講,就是作者有沒有考慮到讀者的呼吸。若用短詩的密度來寫五十到一百行的長詩,會讓人幾乎無法呼吸,像撞牆一樣。以我來看,在每首功力接近的情況下,能影響進入最後排名的關鍵,我會更考慮是否能讓讀者讀得很舒適。我讀詩這麼久,很怕大家越來越覺得讀詩是一件痛苦的事,讀長詩就是加倍痛苦的事情。大家忘掉讀詩的樂趣已經好久,所以我這次會去找一些讀了會讓我鬆一口氣的作品。

#第46屆時報文學獎收件中
#7月31日截止
#新詩今年是六十行到一百行

#徵文辦法
https://prize.turnnewsapp.com/way/

#投件方式
https://prize.turnnewsapp.com/signup/

第45屆時報文學奬短篇小說首獎得主賴怡:謝謝幫我試讀愛子的朋友,特別謝謝曉陽對標題的建議。永遠感謝身邊所愛的人們一直很支持我寫作。在寫小說的世界裡,我只是個東倒西歪的幼兒,為每一天的發現而驚奇,試著發聲說話,試著堆沙成堡,天黑時經常空手而歸...
08/07/2025

第45屆時報文學奬短篇小說首獎得主賴怡:

謝謝幫我試讀愛子的朋友,特別謝謝曉陽對標題的建議。永遠感謝身邊所愛的人們一直很支持我寫作。

在寫小說的世界裡,我只是個東倒西歪的幼兒,為每一天的發現而驚奇,試著發聲說話,試著堆沙成堡,天黑時經常空手而歸,但每一篇的旅程都令我深深滿足。希望愛子有娛樂到大家,也希望未來能繼續寫好看的故事娛樂大家。

首獎作品分享
(上)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50113000678-260115

AlKO愛子(中)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50114000655-260115

AlKO愛子(下)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50115000683-260115

#第46屆時報文學獎等你喲
#七月卅一日截止收件
#小說散文新詩任你投
#期待每一顆文壇星星
#下一個首獎得主就是你!

人躺著的時候,與站著的時候,是不同的人格。我在那些起不來的早晨悟出來這道理。醒來後躺著滑手機,偶爾瞥一眼螢幕右上角的時鐘:先是該化妝的時間,然後該出門的時間、該擠上公車的時間、該打卡的時間,每組四位數

Address

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303號
Hsinchu
303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中時人間副刊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Business

Send a message to 中時人間副刊: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