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0/2025
觀天下
鏟子超人的啟示 文 : 陳若騰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重創光復鄉,帶來滿目瘡痍的景象,泥水退去後,留下的是厚重的汙泥與居民無助的眼神。然而,在最困難的時刻,一群被稱為「鏟子超人」的民眾,自動自發揮從全台各地前往災區揮舞鐵鏟,協助居民清理家園、搬運廢棄物,讓災區逐漸重現希望。這是台灣最真實、最動人的一幕:當政府螺絲鬆脫,人民卻展現了立即的行動力與相互扶持的溫情。
然而,這場災後的集體行動,也是一面照妖鏡,它照見了台灣行政體系中,地方與中央之間的協調失靈,照見了政黨對立下互相推責、口水多於作為的現實,當災民需要的不過是一雙手、一部機具、一點資源時,政客卻還在權衡政治得失,人民的苦難,似乎只是政壇攻防的素材,而非施政的重點。
鏟子超人們提醒我們,台灣真正可貴的不是政客的政見與口號,而是基層人民展現的「人情味」與「共情」。在災難面前,我們看到的不分藍綠、不問族群,大家願意一起動手、一起流汗,這正是台灣最核心的社會力量。台灣的自由體制,本應確保政治人物必須服務人民,因為在民主社會,選票的主人是人民,但令人遺憾的是,部分政客卻將自由體制視為舞台,只在乎政治算計,忘了誰才是老闆。
這一場洪災中的自發援助,為台灣社會上了一堂課:人民展現了什麼是公民責任,而政治人物是否能記得,公僕二字並非空言?當百姓在泥水中重建家園,他們要的是有效的行政支援與真誠的關懷,而不是爭奪誰能在媒體鏡頭前先發聲、誰能多撈一點政治紅利。
台灣之所以動人,不只是因為我們有民主制度,而是因為在制度的縫隙裡,仍有一股「人味」支撐著,這份願意伸手的同理心,是台灣抵抗災難最強的力量。如果政治人物無法理解這一點,人民將一次次用鏟子、用行動,告訴他們:台灣的主人是我們,而不是那些只知爭權奪利的政客。
災後的鏟子聲,或許應該成為一種政治的警鐘。它提醒我們,真正的力量來自民間,真正的尊嚴來自彼此互助的溫暖。願政治人物能在這場災難後,少一些權謀,多一些良心;少一些口水,多一些實際作為。因為唯有如此,台灣這片土地,才不會讓人民一次又一次在泥濘裡獨自重建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