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自己,不阿雜

愛自己,不阿雜 用吃喝玩樂的所思所想,陪伴柴米油鹽的日常,提供各種健康、興趣、家庭、職場、專業、人際關係、財富.....的小提案,給你滿滿能量,過好愛自己的生活,讓真善美的漣漪擴散,影響週遭的每個人,活得更自在又美好。

邀請對生活還有想像與期待的你, 願意感謝、感動或實踐美好的你, 一起說夢、造夢、逐夢、築夢、聽夢⋯。 今天的、逝去的、以後的、下輩子的 自己的、聽說的、看到的、想到的、夢到的 甜甜、酸酸、苦苦、哭哭、怨嘆、生氣、開心、幸福 都可以在這裡找到紓解的方法,有人為你發聲、可以找到安心的安慰⋯
【給你的好處】
能夠獲得以過幸福生活、創造生命價值的切入點,好好愛自己的各種有效提案或方法。
富足人生的5大俱足
* 健康(身心靈)
* 興趣(轉化爲才能、專業、成就)
* 家庭(照顧、個人發展、價值創造)
* 關係(人際、人脈、人群、社群、團隊)
* 專業(職場、工作)

▏既乾淨又凌亂的心?以前媽媽還能夠隨意走動、在家坐大位、指揮若定的時候,農曆過年前就是家中的戰亂期。超愛乾淨,甚至到了潔癖的程度,她注意的物品或區域,絕對是一塵不染,每天重複擦拭,但除此之外的部分,棉絮可以收集起來彈棉被了。既乾淨又凌亂的空...
24/07/2025

▏既乾淨又凌亂的心?

以前媽媽還能夠隨意走動、在家坐大位、指揮若定的時候,農曆過年前就是家中的戰亂期。

超愛乾淨,甚至到了潔癖的程度,她注意的物品或區域,絕對是一塵不染,每天重複擦拭,但除此之外的部分,棉絮可以收集起來彈棉被了。

既乾淨又凌亂的空間比比皆是,而且只要幾天不打掃就會變成骯髒又凌亂,除夕前在媽媽的口頭指揮下,我和爸爸必須沒日沒夜的打掃一個禮拜,疲憊不堪、火氣全開,但沒有人可以勸得動媽媽,因為她是女王,要掌控一切。

對《 #整理是愛的語言》這段文字很有感:「從長遠的角度來思考,囤積不穿的衣服,遠比穿了沒洗的衣服更有害、更需要優先處理;而常常大發雷霆的你,需要從俯瞰的角度來想想,眼前的煩躁是來自被空間和時間壓到喘不過氣來的壓力,而非一件小孩亂丟的玩具。」

空間都是堆滿了她在意的東西,一串又一串的衛生紙、一件又一件的抹布、一支又一支拖把… …,近年來折迷上了摺衛生紙,到處都可見她折的豆腐塊,像鈔票般被珍惜,誰都不能動她的寶貝。

我逐漸長大,也進入半老,慢慢可以理解媽媽的心情和過不去,這些東西都是她安全感的來源,也是安定的力量,更是逐漸衰老的她,僅剩一點點可以掌控的部分,所以就理解她、隨她吧!

但對於感情,媽媽應該是最懂得 #斷捨離 的人。為什麼?請看 #舊時代奇女子的三段情史⬇️

🙏感謝 #投稿 獲得 聯合報 #聯合副刊 #家庭版 #琅琅悦讀 編輯 的青睞, #愛自己 才能 好好生活
#樂讀一冊得觀點 #愛自己的好分享 #閱讀生活味 #美好親密提案 #愛自己的小練習 #家之書 #家庭 #愛 #家人關係 #婚姻 #投資自己的富足人生
#閱讀推薦 幸福文化.幸福之書出版 #作者 #吳敏恩 #空間整理師

⋯⋯⋯⋯⋯⋯⋯以下是刊載原文⋯⋯⋯⋯⋯⋯⋯⋯

[舊時代奇女子的三段情史]
2025/07/24 #聯合報/ 小愛

我有三個父親,這在數十年前的南部鄉下應該相當罕見,更直白地說,五十八年前的媽媽,並非國色天香、沒有家產靠山,既不識字、性格又不好相處,在普遍早婚的年代,年滿三十歲竟然還能將自己嫁出去,而且陸續有三個男人罩她。

第一段婚姻是嫁給「田僑仔」,但一年多後以家暴結束,據說是婆婆跟前妻孩子聯手作亂。離了婚又帶著我回到娘家依親,當然備受保守的家族議論,但不到兩年就尋得更理想的夫婿,至少不是務農耕田,而是在都市「坐辦公桌」的公務員,不僅幽默風趣且出手大方,媽媽的地位如旭日東昇,但也在八年後迅速墜落。

二爸在我國小六年級突然於睡夢中過世,媽媽手足無措也失魂落魄,無法再回到雙親過世的娘家,第一次進工廠負擔家計。我的國中青春期在媽媽唉聲嘆氣及頻繁相親中度過,准駁權竟交給提早長大的我。專一時三口之家重組,三爸忙著工作養家,媽媽卻常對他惡狠狠地大小聲,嘴裡常提到她第二個老公如何如何,心還掛在前任身上,沒說的是當年她會拿衣架跟二爸對打。

媽媽會愛上怎樣的人(或被怎樣的人愛)一直讓我困惑,感覺不完全是為了取得長期飯票而結婚,但如果因愛而勇往直前,為何會精神「加暴」對方,到底面臨了什麼相處的困境?後面這兩位男士又如何被媽媽吸引,願意接收拖油瓶,甚至沒有親生子嗣?這些都是難解的關係習題,或許媽媽曾花了心思,卻總是讓別人在愛裡受傷,在關係中受挫。

記得有本書中提到:「親密關係是一種等價交換。你要讓對方知道,你多愛他,取決於他對你多好;你要讓對方曉得,他是你生命中的一部分,但也就只是一部分而已。」或許我們都在學習,在關係中留住對方,也不失去自己的獨立。

三個爸爸都在天國,媽媽也逐漸衰老,從青少年般的驕傲女子,變成需要協助的任性孩童,到現在像嬰幼兒必須被照顧。多年來努力理解、同理她,老媽的眼神更溫和,情緒也較穩定,我願意陪著她直到最後一刻,雖然她已沒有夫君在旁,卻也少了關係的羈絆,只留情感的美好相伴。

▏如何讓對方感受到被愛?和女兒的關係很親近,有些人羨慕我們像姊妹般的互動,無話不說且無代間隔閡和威權感,但有時也不免會放肆地胡言亂語,不僅她說話讓外人聽起來沒大沒小,我好像也沒大人的「好樣子」,自以為幽默、自以為開放,有時是玩笑話,卻可能讓...
19/07/2025

▏如何讓對方感受到被愛?

和女兒的關係很親近,有些人羨慕我們像姊妹般的互動,無話不說且無代間隔閡和威權感,但有時也不免會放肆地胡言亂語,不僅她說話讓外人聽起來沒大沒小,我好像也沒大人的「好樣子」,自以為幽默、自以為開放,有時是玩笑話,卻可能讓對方聽錯了意、放進了心,如何拿捏真的傷腦筋。

看到粉專 好書共讀有篇「語氣沒修好,連善意都變了味」,作者 寫「有時候,問題不在於我們說錯了什麼,而是在於──我們怎麼說」非常有共鳴。「一樣的內容,語氣不同,聽起來卻是兩種天氣。有時候不是說錯話,而是——沒說好。善意包裹著情緒,沒修飾的話語,聽起來就像指責,像嘲諷,像否定。」

當然,互動也不只是「說話」,還包含表情、動作和行為,最近看了一本書名和內容都很有感的書《 #整理是愛的語言》,主軸是空間的整理,也提到 #愛之語 的概念,在教養孩子,跟配偶、伴侶、朋友相處,照顧父母的過程中,讓彼此知道是相愛的,才能保有親密的連結。

#愛是什麼?

什麼是愛?我們該怎麼表達愛呢?又是哪些行動?能真正讓他人感受到愛在彼此之間流動?

找出自己和身邊的人的「愛的語言」,讓別人能用我能感受到愛的方式去愛我,也用別人能夠感受到愛的方式去愛他們,看起來很複雜,其實就是「用彼此喜歡的方式去互相對待」。愛的表達方式大致可分為五種:肯定的言語、精心的時刻、接受禮物、服務的行動與身體的接觸。

當我們將這五種「語言」(這裡指的還有肢體語言及行為)應用到整理與家務分工時,會發現整理本身可以成為一種傳遞愛的行為。如果當作家事,就是瑣碎及勞動的,但當成彼此的「共處時光」,或許就有不同的質感和意涵。與家人溝通整理與家務分工,若能運用愛之語的概念包裝請求,會更容易被接受,甚至讓對方感受到愛,而非壓力或責任。
#肯定的言語型家人

這類家人特別在乎語言中的鼓勵與認可,請求時應溫柔點出他們的重要性與價值感。可以這樣請求:「我一直覺得你整理東西特別有條理,可以陪我一起收拾一下嗎?有你在,我會覺得安心很多。」或是「我發現你上次幫我摺衣服的方法很好,能再教我一次嗎?跟你一起整理,真的很輕鬆!」

#精心時刻型家人

他們重視相處時間,可以把整理包裝成一起共度時光的機會,而非單純的家務請求。例如「這週末我們一起來整理客廳,好嗎?邊整理邊聽音樂,當作我們的親子(或夫妻)時間。」或是「我最近好想跟你好好聊天,不如一邊整理一邊聊,好嗎?」

#接受禮物型家人

對這類家人來說,具體的成果或驚喜會讓他們感受到被重視。請求時,可以加入一些「結果」作為回饋。像是「等我們整理好後,我想請你吃喜歡的點心,當作我們一起完成任務的禮物。」也可以是「陪我一起整理一下吧,我整理完想幫你佈置一個專屬角落,送給你當驚喜!」

#服務的行動型家人

他們對「付出行動」很敏感,願意在行動中給與接受愛,請求時,強調合作與彼此支持。「我想為家裡做點改變,但一個人有點做不到,可以請你陪我一起動手嗎?我很需要你的幫忙。」、「你常常為家人付出,這次換我邀請你跟我一起動手,我們一起把家變得更舒服。」

#身體接觸型家人

雖然與家務整理關聯較少,但可以結合整理後的身體互動來請求,讓過程更具親密感。比方「我們來一起整理吧!整理完可以交換擁抱慶祝完成。」或是「陪我一起整理一下,做完我請你擊掌+抱一下當獎勵,好嗎?」

如果對方首選的愛之語是「肯定的言詞」,就要多表達口頭讚賞與喜愛之意。「精心時刻」則需要拿出全部的專注力,無論是談話還是一起從事某個活動,專注將會填滿對方的「愛箱」。對於喜歡「接受禮物」這種愛之語的人來說,只要有心,任何的禮物都會讓他們感到快樂。

「服務的行動」是從事對方希望自己做的事情,它可以是做家事、跑腿、照顧小孩或長者等等;對於喜歡「身體的接觸」愛之語的人,任何形式的接觸都會讓他們感覺非常的溫暖。無論是牽著手、出門前的擁抱、拍拍肩或摸摸頭,都會讓對方感覺舒服也快樂。

無論是哪種類型,請求時不妨加上一段溫柔開場:「有件事我想跟你商量...」、「可以拜託你一件事嗎?這對我很重要...」、「我在想,或許我們可以一起做點事情,讓家更溫暖...」,不要把「請求」當成「命令」或「指責」,而是「邀請」對方參與愛的行動。

五種愛之語都很好用,但要看對方的需求,我先學習要如何發現自己,還有家人們的愛之語。只是,如果對方的愛之語,不是自己所習慣示愛的方式怎麼辦?很簡單,只要基於愛,多練習,習慣成自然就好了。

就像書中很核心的觀念,整理不是責任的分配,而是彼此陪伴、讓愛具體化的過程。讓每一次家務整理,成為「我想跟你更靠近」的機會。

「真正讓人靠近的語言,不是完美,而是剛剛好——讓人不委屈,也不防備。不是要變得甜膩,而是學會把鋒芒收起、把語氣放柔。說話的方式,就是你送出心意的模樣。語氣對了,連關係都鬆一口氣。」

#永遠當個靠譜的人,不容易,但整理自己、覺察自己,提高觀察和洞察力,是時時都要練習的。

#美好親密提案 #愛自己的小練習 #家之書 #家庭 #愛 #家人關係 #母女 #投資自己的富足人生 愛自己,不阿雜 #閱讀推薦 幸福文化.幸福之書 #吳敏恩 享生活-打造無印之家

▏你也是「亂室佳人」嗎?有位朋友家中一塵不染,地板連一根頭髮都找不到,職業婦女的她下班後要做「另一個活兒」,掃地拖地、擦拭傢俱,等家人睡覺後再將雜物歸位,然後夜深人靜也哀怨老公小孩不幫忙,家人也過得戰戰兢兢,家居生活總有一種緊張感。另一位朋...
14/07/2025

▏你也是「亂室佳人」嗎?

有位朋友家中一塵不染,地板連一根頭髮都找不到,職業婦女的她下班後要做「另一個活兒」,掃地拖地、擦拭傢俱,等家人睡覺後再將雜物歸位,然後夜深人靜也哀怨老公小孩不幫忙,家人也過得戰戰兢兢,家居生活總有一種緊張感。

另一位朋友則是極端,很多人進到她的房間通常會納悶:這個地方怎麼住人?成堆的衣服已從床上崩塌到地上,要從門口走進去,必須先清出通道,也要小心不要踩到地板上的皮包、鑰匙、化妝品……,有些是還沒開封包裝的。

第一位朋友家務做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認同,也沒「讓家人有被認真對待的感覺」,第二位更沒有「為自己整理愛的角落款待自己」,這是讀了 #吳敏恩 這本《 #整理是愛的語言》,心中湧起的關鍵字句。

#我們真正需要的是物品還是不想失去?

大多數人留住物品,其實是出於「情感的恐懼」,而非真正的需要。當我們不願釋出某樣東西,往往是因為它連結了一段未完成的情感(如過世親人的物品),或是象徵某種身份或回憶(如曾經瘦過的牛仔褲、畢業禮物),也可能是承載著「萬一有一天用得到」的幻想。

「回憶,不必靠東西才能存續;愛,也不必被物品框住。」這是作者的提醒,情感的本質,是關係,不是物件,物品只是情感的投影,若我們過度依附在「物」上,反而會錯過與人真實的連結。

「回憶不等於物品,愛也不必被物化。」釋放物品,等於釋放心理的負擔,才能為新的關係與回憶騰出空間。真正要整理的,是情感,不是物品。整理時要問的不是「這東西值不值得丟」,而是:「這東西是不是我情感的代替品?」

#家的空間定義是什麼?

家裡物品的存在方式,反映出我們對家的定義,若我們視家為「收藏記憶的倉庫」,家就會被過去綁架,滿是停滯的東西。若我們視家為「滋養當下關係的容器」,就會只留下與當下生活有關、能促進互動的東西。

書中提到:「家的空間,應該為當下的家人服務,不是為過去的物品讓位。」所以,不常用的骨董餐具、舊衣物若只被封存在櫃子裡,不會讓家庭變得更溫暖。能讓家人一起使用的餐桌、讓孩子玩耍的空間,才是愛的容器。

整理不是單純清空或丟棄,而是重新分配空間與物品的角色,整理的目的,不是「變少」,而是「讓重要的留下來」。把空間留給關係,把物品留給共享,把回憶轉為故事,而不是負擔。

#要把時間用在管物還是陪伴重要的人?

書中強調:「物品越多,管理它們所耗費的時間就越多。」整理、尋找、維護、清潔,其實消耗了大量原本可以用來陪伴家人的時間,若父母經常花時間在整理玩具、折疊衣物,但與孩子真正互動的時間卻很有限。因此,作者說:「整理,不是為了讓東西變整齊,而是為了把時間還給重要的人。」

整理的最終目的,是讓家庭生活更輕鬆、更親密,而不是讓空間變得好看。物品減少,才能讓時間回歸關係本身。「整理,不是為了收拾,而是為了生活。」過度收納只是另一種隱性負擔,真正的整理,是減少物品,把時間還給自己與家人。
#家是服務我們的,我們不是只做家事服務

■養成「日常釋出習慣」

每天釋出1樣不再需要的物品,「整理不該是痛苦的突發事件,而是日常的溫柔選擇。」透過「每天1樣」的微小釋出,培養內在的選擇力,讓整理成為自然習慣,而非大掃除式的折磨。重點不是丟了多少,而是每天主動做出1次選擇。這樣就不會讓物品「靜悄悄地變成負擔」。

■讓整理成為情感交流

與家人分享整理背後的原因與感受,很多家庭裡,整理淪為責備或衝突:「為什麼你那麼亂?」喜歡作者的提醒,整理其實是「愛的語言」,不是「秩序的規定」,分享內心動機,可以把整理變成彼此理解的橋樑。

整理前,對家人說出:「我想整理,是因為我希望我們的家能更舒服,讓我們回家時能更輕鬆。」或是整理過程中,與家人分享某個物品的故事,例如:「這本書是你小時候喜歡的,還想留著嗎?」也可以在整理後,說出感受:「看到房間變乾淨,我覺得我們家變得更溫暖了。」

■用空間感受取代物品數量

設定空間的「容量限制」,如同書中提醒:「判斷物品是否該釋出,最好的標準不是數量,而是空間的舒適度。」太多人的整理標準是:「我還有地方可以塞。」但空間的「呼吸感」才是關鍵,用空間限制來替自己做選擇,不再讓物品量無止境膨脹。

可以設定範圍規則:例如衣櫃最多8成滿、書櫃只放得下的書。東西超出容量,就必須先釋出,才可新增。視覺法則:櫃面、地面應有30%以上的「留白」,否則就是空間過飽,需啟動整理。或是把「空間是否舒適」當作首要判準,而不是「東西是否有用」或「會不會浪費」。

「每天釋出1樣、用心說出原因、讓空間有餘裕」,或許就是最簡單的「愛的整理」。真正的「有用」物品,是那些能讓家人之間互動、交流、共同生活的東西。例如:能夠一起煮飯的廚房空間、能讓全家共享的閱讀區域、能夠互相陪伴的起居室。

不妨把這樣愛的語言先反饋到自己身上,先從愛自己開始,先為自己整理,先整理一個角落來款待自己,那就是一種對自己的好,默默地做終究有人理解、有人看見,這樣會讓整理變得比較容易或比較美好!

#愛自己的學習 #投資自己的富足 #個人成長 #自我實現 #美好富足提案 #空間整理師 #整理是愛的語言 #留白 #無印良品 風格 享生活-打造無印之家 幸福文化.幸福之書

▏來聽生命的吟唱身為客家人,對於客家歌謠卻很陌生,尤其是客家山歌,完全不理解它的慢又長是為什麼,直到2008年偶然間買了  #羅思容 的第一張專輯《 #每日》,雖然在名稱看來簡單,卻打開我可稱音癡的耳朵,和對客家音樂貧乏的認知。曾因2003...
08/07/2025

▏來聽生命的吟唱

身為客家人,對於客家歌謠卻很陌生,尤其是客家山歌,完全不理解它的慢又長是為什麼,直到2008年偶然間買了 #羅思容 的第一張專輯《 #每日》,雖然在名稱看來簡單,卻打開我可稱音癡的耳朵,和對客家音樂貧乏的認知。

曾因2003年 #陳永淘 《 #水路》專輯,發現吉他彈出的客家歌很清新,又因聽了 林生祥 Lin Sheng Xiang 《 #菊花夜行軍》( #交工樂隊)才知道客家音樂也有搖滾節奏的敘事性,但聽了 #羅思容 的《 #九層塔的滋味》,看似描述日常的植物,但蘊含對母性、身體、家庭情感與時間流轉的深刻體悟,就被這首充滿象徵性、詩性與氣味記憶的客語詩歌打入心。

融合生活、記憶與女性情感,加上她得天獨厚的清澈透亮嗓音,又基於藝術涵養與人生歷練而焠鍊出來的靈動詩意,就讓我深深著迷,但狹小書櫃已承載不了一直買入的CD,加上收聽載體的演變,所以後來大多透過音樂平台聽思容的創作。

#從自然與文字而來

很多人都知道她是兼具詩人、畫家、音樂人等多重身份的客家創作者,但後來知道她並非一開始就站上舞台,而是過著半農x半藝的生活,最讓我深深折服,種菜、育兒、畫畫、寫詩……,又因編輯父親 #羅浪 的詩作,發現客語的音韻之美,從此用客語寫歌、唱詩、吟出心底情感。

首張專輯就是向所有女性、土地與在地文化致敬,從客家老山歌出發也是她的初綻,我不是音樂人,也不懂樂理,一開始只疑惑不屬於市場化的流行調性,能夠有多少人理解?但我知道音樂透過生活而生,也因生活而返,讓人一開始就能感受到「她就是真切的自己」。

#用跨時代的客家藍調與大眾對話

《 #攬花去》又讓我發現了各種可能,不僅是她的音樂歷程,也是從文字與自然世界挖掘而來的縮影,帶著一群65至95歲的客家阿嬤,在關西北山的鄉野中,一起深呼吸鄉土記憶,還將客家山歌、北管、戲曲與原住民音樂融入,再與藍調、爵士對話,使整張專輯宛如一座橫跨「傳統–現代–世界」的音樂通道。

因為想多理解而爬了文,有些評論寫:「試想山野中嬤嬤們的生活節拍構成了歌謠紋理,而藍調的半音與憂鬱則將這些傳統情感拉向更深的對話層次。」,還有人指出,這張專輯保留了「最難能可貴的現場呼吸與律動」,旅者口琴與顆粒吉他的交織,讓每一拍都像山間踏出的回音 。

這些深奧的說法我不完全懂,但喜歡「音樂即生活」的概念,她雖已獲獎無數,但我真正欣賞的是她的質地與婉約,融合詩歌、植栽、畫作,乃至生活物件(如七層塔炒蛋酒、仙草雞),不僅作為旋律與歌詞背後的隱喻,也是獻給母親、獻給客家、獻給土地,拜著溫柔的鄉愁。

#生命流動之歌

我從第一張專輯做為認識她的起點:簡約、真誠,不刻意,像是幫我打開了一扇與家鄉對話的窗,也發出客家文化與女性書寫的光。《攬花去》將「母語、土地、文化與女性能量」匯流,不僅保留各自的質地與記憶,還注入新的活水,沒有刻意炫技卻擁有穿透生命經歷的力量,像一座澎湃、厚實,又有詩的含蓄和井的深度。

讓我越來越有感的是,她的創作也是女性意識的自覺之旅,聽她說在傳統客家社會中,「 #四頭四尾」是對女性標籤的集體定義:會煮飯、縫衣、種田、養育,似乎她們的一生都已被框定,隱藏了壓迫與缺席聲音,女性辛勤勞作,卻缺乏自主話語與發聲空間。

她讓這些壓抑成為創作的原始能量,不只是要唱出日常農忙,更想挖掘那些被淹沒在生活細節後的女性情感:累、痛、被忽視、被當作理所當然。

如何開始「回到自己」?從生命經驗開始,工作、家務、勞動、打理……,在一些細微的日常裡,檢視自身與傳統間的裂縫,就像她回憶童年,母親種種的限制,她拒絕穿女裝,渴望自由其實想成為自己,這是從「別人的期待」到「自己的主權」的初步轉折。發聲表達、寫詩成歌,從「被定義的女兒」走向「自我察覺的女性」,也用歌聲讓被社會遺忘的女性都能「被聽見」。

原來,藉由音樂,女性的情感可以將山歌轉譯成藍調,也可以跟自己對話,話語還能穿越時空,以前沉默的阿嬤成為當代性別敘事的開拓者,讓她們得以被世人「看到、聽見、尊重」。

#我聽見的轉變

客家女性從山田裡的勞動者,到城鄉交流間的說故事者,不再被動履行「應該」,而開始自覺:我想成為怎樣的自己?從傳統上被動承受父權文化定義的「他者」,透過歌聲與文字,梳理自己的情緒、傷痛與渴望,呈現個人的「主體」性。也從 無聲者變發聲者,讓社會開始聆聽、理解與討論。

思容自身就是這場轉變的縮影,從拒絕女性外貌角色,到利用母語文字與音樂為女性賦權;從自我察覺到聲音擴散,好像以創作搭建了一條聯結過去與未來的「女性走廊」。她的作品像一面鏡子,也像一條通道,讓人重新凝視「活着」這件事的本質,激發更多女性意識到,性別不只是角色,而是可以選擇去書寫自己。

在這個一切加速的時代,她選擇「慢」,並且「紮根於地」,重新學習生活的節奏。「活著就該腳踩土地、手摸真實」,這份對季節、植物、天氣與身體的覺察,讓人重新思考:我們是不是也可以讓生活慢下來?因為生活不是為了表演,而是為了與生命本身對話。或許從傷痛中發聲,會發現情緒不是敵人,是語言。

「不是活完再來創作,而是每個活著的瞬間,本身就是創作。」她在提醒我們:「你可以選擇,怎麼去活。」

#客家歌 的 #多重宇宙 #音樂可以跨語言
#愛自己的休閒生活 #音樂 #聽音樂愛自己 #聽音樂聊心事 羅思容與孤毛頭樂團 羅思容 以詩入歌❤️

▏你想跟別人交換什麼故事?快讓皮膚灼傷的夏天周日上午,在 看見光亮心理諮商所卻很舒爽,窗明几淨空間裏坐的二十多人很安靜也很自在,這是  #錦敦 2025年巡迴的第三站,與以往的  #工作坊 形式不同,是今年的新嘗試。見老朋友、對話喜歡的生活...
04/07/2025

▏你想跟別人交換什麼故事?

快讓皮膚灼傷的夏天周日上午,在 看見光亮心理諮商所卻很舒爽,窗明几淨空間裏坐的二十多人很安靜也很自在,這是 #錦敦 2025年巡迴的第三站,與以往的 #工作坊 形式不同,是今年的新嘗試。

見老朋友、對話喜歡的生活與 #敘事治療,跟他對談的老友是 #享受對話的奶茶心理師 #林盈君,還有 #在文字與數字間游移的人 #方素婷,載體是10年前出版的老書 《 #生命的神秘配方》。

#用一場旅行把老友老書串在一起

身經諮商百戰的盈君在跟老友們見面時看起來竟有些緊張,這是一種可愛,展現真誠人的真性情,她分享了「被記得」的感動,更真實的心情是她覺得50歲後有更多的清醒和理解,希望盡情的活,回到自己的節奏;閒散的過,放過自己。很欣賞她的坦率坦承,願意 #自我揭露 面對當下和未來變化的不安。

錦敦依然溫柔地接住這這樣的心情,「經驗現在的自己」是難能可貴的,「天賦不是拿來限制選擇」更是舉重若輕地提醒。

素婷有一種安在,經歷了人生的輕忽,再被自己看重,卻有一種豁達,她覺得生命的配方是 #不卑不亢,生命有限但不被其所限,所以要盡情地栽培自己,「配方加火侯方成風味」,這是歲月,也是生命的變化,她選擇用「創造」的方式去回應生命的各種可能。覺得她品嚐了人生的酸甜苦辣,更能釋出真滋味。

一樣年過半百的錦敦,學著去使用自己變化的身體,知道「我是被愛的」,所以跟世界的關係也會變化,「我是創作者,創作我的生命;我是修行者,安靜的走路,焦燥時有覺知」。這是很棒的 #覺察,他善於 #觀察,也能 #洞察,如《 #人生成為》一書所說,成就最好的自己。

#身和心每天都在變

錦敦的超級好友 #哈克 說:「只要認真做自己,就有坎坷三十幾」,許多人總羨慕可以過自己想要的生活的人,其實沒看見在那些看似悠哉、愜意的背後,充滿著「坎坷」,或許坎坷不一定就是運氣不好或艱辛,但因堅定自己想邁進的方向,於是途中多半充滿了考驗,也要有所改變、應變,才能蛻變。

年過半百又幾年的我,至今仍常自問:「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喜歡跟哪些人互動和分享?」「現在我最想跟別人分享自己的故事是什麼?」這些,都是哈克所說的「路菜」,可以讓我將注意力從做不到的焦慮轉到可以做到的,把生存焦慮轉到熱情渴望、生命感悟,把對變老的恐懼、不安暫放一旁.………。

與其困在情緒裡,不如用一些行動來確認,實踐通常比思考重要。有些時候在光明與黑暗、愛與恨、喜悅與痛苦之間,不完全是對立的,或許帶著一種平衡感,不過度遠離,卻也允許自己不那麼靠近,讓彼此都有個舒適的距離,也會看見光譜的多彩。

#透過閱讀與自己來場生命對話

郝旭烈 Caesar #郝哥《 #享受蛻變》書中提到,蛻變是成長的當然,人生的旅程中,若不思精益求精,停滯後就是一攤死水。看他的 #人生三書(另一本是 #致富覺察),我也會自問自答,想不到的,就從書中找解答。

如果覺得自己不夠好,該怎麼辦?郝哥建議可以寫「好棒日記」,我每晚也會寫感恩日記,就算累到癱在床上,還是會在心中複習今天發生的好事和感謝的人。

要放棄過去曾經努力過的事物?「不做不知,做了才知。總要經歷,才有經歷。要選擇,才有選擇。要有拿起,才有放下。」郝哥讓我懂得真正的「放下」。

想要快速擁有成就卻做不到?人生這麼長,世界這麼廣,急什麼呢?郝哥寫:「多給自己一點空間,多給自己一點時間… …蛻變不是突然乍現,蛻變總是慢慢浮現。與其拼命努力,或許行有餘力。」這是一種鬆弛感,才能享受餘裕。

面對不喜歡的外在環境,該怎麼辦?郝哥認為「沒法改變客觀事實,那就改變主觀認知。我讓環境改變認知,而讓認知改變環境。與其心隨境轉,不如境隨心轉。」要相信境隨心轉,心也可以自轉。

去那裡尋找看到我是千里馬的伯樂?那就找最佳旅伴,「原來一生追求的伯樂,只是不同想法的自己。與其尋找更好的別人,或許成為更好的自己。一生旅伴,終身陪伴。認真看見,享受蛻變。」郝哥可能也覺得最佳的旅伴是自己吧!

我們的選擇,決定我們如何變老,祝福我們找到 #神秘配方,變成好樣子,不是樣子老。

#愛自己的小練習 #投資自己的富足 #美好富足提案 #富足人生 #愛自己的富足 #閱讀推薦 幸福文化.幸福之書
#郝旭烈
#愛自己的休閒生活 #黃錦敦的敘事咖啡屋 #愛自己的閱讀 《生命的神秘配方:兩位治療師談人生的精采與安靜》 #黃錦敦 #哈克, #方智 出版

▏忘了人生有很多變?看完這齣討論度很高的《 #忘了我記得》,突然覺得煮泡麵是很溫馨的家常(誤)。其實它的議題蠻嚴肅的,關於疾病及長照、社會支持、婚姻平權、關於原生家庭⋯⋯,或許許多人都會遇到的課題。不單單是父女情與老年失智,還有很多面向的討...
28/06/2025

▏忘了人生有很多變?

看完這齣討論度很高的《 #忘了我記得》,突然覺得煮泡麵是很溫馨的家常(誤)。其實它的議題蠻嚴肅的,關於疾病及長照、社會支持、婚姻平權、關於原生家庭⋯⋯,或許許多人都會遇到的課題。

不單單是父女情與老年失智,還有很多面向的討論,人到中年必然面臨的承擔與失去,不論是女主角 #樂樂 的職場失意、婚姻失意,以及面臨人生各項選擇都為我們揭開那些,我們不得不直面的人生現實。

#變老

剛好在看 郝旭烈 Caesar這本《 #享受蛻變》,翻到這一篇「生離死別:什麼都不求,只希望他在」, #郝哥 在 郝聲音podcast 常提到,人生怎麼可能不變?至少我們會變老。劇中有一句台詞也讓人落淚:「那天我看到他的背影,我忘了,人都是一瞬間變老的。」

是的,變老,是每個人都會面對的人生課題,陪家人變老,也是很多人要承載的責任,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及周圍的人都要面對長輩的老去,這是我們每個人都無法逃避的議題,面對這些現實,或許感到無奈也感到害怕。

「這樣子的改變,可能就在轉眼之間,成為一生當中不會改變的改變。而這種改變,你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發生,沒有辦法預測,也沒辦法預防。」郝哥這麼寫。

#關係轉變

這部劇以父女關係為核心,描述了從童年到成年,再到父親病重的過程中,父女之間的情感轉變和角色互換。年幼時,父親是女兒心中的靠山,隨著年紀增長和身體衰老,雙方角色互換,女兒成為了照顧者。

生命歷程不斷轉變,童年與母親的離別,成年後職業轉折、夫妻矛盾與母親之死,中年後面對目前失智與照護挑戰,最後與父親的告別⋯⋯。

一連串的失業、失婚、失志和失意,身份的轉變讓情感依附和權力關係的改變是劇中探討的重點,有無條件的愛、無奈的犧牲,以及那些未說出口的感謝與遺憾。

郝哥說:「唯一能做的,就是在乎尚未改變前的一切,好好感受、好好接受、好好享受。」

#心境變化

「我知道終究會失去你,但我連『如何好好失去』都還沒學會。」

「生活不順的大齡女」程樂樂,有許多心境上的無奈與困難,女主角表示:「我覺得程樂樂是一種處境,她是在生活瑣事裡忙忙碌碌的人,更多是疲憊,也許是面對中年離職時突然理解自己在工作能力上的平庸,生活裡的平庸,加上照護者的身體跟心理的疲憊,她沒有推進自己的動力,只能在鋪天蓋地的一件件狀況去盡力一一解決,對我來看這樣的狀況不分男女。」

什麼是幸福、成功,或不幸福、不成功?只有自己實際體驗過才知道,如同樂樂面臨生活一連串的挑戰和無依, #長期照顧 的疲憊像雨一樣淋下來,父親突然坐輪椅衝向雨中,樂樂愣了一下並不阻止,而是在雨中跳舞同樂,或許這就是屬於他們當下最大的幸福。

家人在生命無常中互相扶持,導演或許希望讓觀眾看到,即使無法避免改變,但愛和陪伴能給予力量,只有願意留時間和心力給自己,才能勇敢完成現實人生的課題。

「與其花錢,不如留閒。與其明天,不如今天。因為改變,就在瞬間。」郝哥的書中也有這樣的呼應。

#人生的變與不變

樂樂爸的老友因為打流感疫苗而離世,突如其來的消息令所有人猝不及防。樂樂爸說:「無常啊!人生就是這麼無常,無常才是正常。」生命本來就充滿變數。計畫趕不上變化、幸福與遺憾交錯,這些看似突如其來的起伏,其實才是人生本該有的節奏。

許多人嚮往一如既往、一勞永逸的幸福,「一」既有限又無限,零到一之間也有無限個數字,這齣劇談長照、談生死 ,但有親人、朋友的溫暖與陪伴,或許,有笑有淚,不就是我們的生活嗎?

喜歡張艾嘉的一句話:「困難結束時,是另一個機會的開始」,世界就是無常與正常平行而走,將無常當成正常,其實這就是生活的日常。

「若過程本身就是結果,那隨時都在開花結果。不是做到什麼才開心,而是做了什麼就開心。所有羽化結果的呈現,必經破繭過程的蛻變。」郝哥書中也有這樣的豁達。

曾擔任過照顧者的人,應該都可以感受到劇中的無常,每天都在鼓起勇氣去面對變化莫測的照顧日常與各種決定,只有面對改變,安心陪伴對方和自己,才能寫下一封封關於親情的情書,讓害怕失去與學會放手的人,有心中柔軟而堅定的聲音支撐著。

#愛自己的休閒生活 #影集 #看電影愛自己 #看劇聊心事 #家庭 #照顧者 #親情 #失智 #阿茲海默 #台劇 #導演 #劉若英;樂樂爸 #秦漢;樂樂 謝盈萱 Ying Xuan Hsieh Netflix

▏害怕改變真的就不會變?有位朋友出門旅行要先詳細規劃每一個停留點和時間,一定要按表操課,就算是出國跟團,也要求導遊不可隨便更換行程,因為她的衣服、鞋子都搭配好了,心情也到那裏了,隨便更換會讓她沒有「 #掌控感」,心會很不安。她的工作、婚姻,...
23/06/2025

▏害怕改變真的就不會變?

有位朋友出門旅行要先詳細規劃每一個停留點和時間,一定要按表操課,就算是出國跟團,也要求導遊不可隨便更換行程,因為她的衣服、鞋子都搭配好了,心情也到那裏了,隨便更換會讓她沒有「 #掌控感」,心會很不安。

她的工作、婚姻,包含孩子的求學求職,都是她一手打理,所以不能容忍一點點的改變,一切都要按部就班,但生活豈是她可以主導,世界也不是圍著她打轉,她很辛苦、戰戰兢兢,家人更想逃離以免「被掐住脖子」,凡事都要配合她。

我們或許也曾因害怕改變而停滯不前,面對人生中的各種變數,我們該如何找到底氣,從恐懼中走向成長,找回自己的 #順應力?郝旭烈 Caesar的人生三書 最新著作《 #享受蛻變:駕馭人生變化的順應力》, #郝哥 以生活經驗和生動比喻,帶我們累積對未知挑戰的智慧。

#如何感受改變而不抗拒?

書中直擊人性:「人的天性總是害怕改變……生命中總是會有一些突如其來的意外找上門,逼得你必須去面對」 。

曾提醒朋友,人生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即使不想改變或被改變,生活還是持續進行,從微小的變化去感受、接受,甚至享受「不同」帶來的驚喜,讓改變有益於自己或增加應變力,面對人生的意外就不用只靠買保險。

「感受改變」不只是接受它的存在,而是回到內在,聆聽那份最初的不安與聲音。或許可以問自己:當改變到來,是否能先停下來,靜靜感受那份牴觸,而非直接抵抗?祝福朋友有天會發現,沒想到某天的改變,成為後來美好的遇見。

人生三變將「感受改變」當成一種覺察練習,不判斷,只觀察,或是冥想改變後對自己的「改變」,這是 #蛻變 的起點,因為改變是人生不可避免的流動,「從來不缺改變,缺的只是看見」。

#接受應變時仍保有選擇的主動性?

很多人說「接受改變」,卻只是被動適應。郝哥提醒我們:「接受」不是屈服,而是選擇的開始,強調「選擇的主動權」。

我想安撫朋友的不安,若不習慣新事物,就當作一種趣味的挑戰,或許她會覺得一直以來都這麼做,也沒什麼問題,這就是 #習慣迷思,敢於不同,有所作為,才能 #人生成為、超越自己。

當不可控事件發生,若無意識地選擇下一步,就變成隨波逐流,可以把應變想成多條分岔路的「選擇遊戲」,不怕錯,只求試。勇敢成為那個說「我來!」的人,並且不斷地 #擴張邊界,張開雙手接受各種結果。

「接受應變,是選擇的必然……懂得應對變化,才能抓住自己的機會」,郝哥的觀點讓被動轉為主動,保有很多的可能性和自主權,縱然世界在變,我們還是可以有所選擇,至少可以保有安定的心 。

#怎樣享受蛻變而不只是忍受中間過程?

「若過程本身就是結果,那隨時都在開花結果,不是做到什麼才開心,而是做了什麼就開心。所有羽化結果的呈現,必經破繭過程的蛻變。」這段文字應該突破很多人的盲區。

多數人在混亂與不確定中,不容易找到樂趣、成就感,而只盯著終點,反而更焦慮不安,「享受蛻變」不是等最後成就再高興,而是把每個「正在變」當作成果。「變得更好,是苦行、修行還是旅行。」心態決定一切。

沒有資源沒關係,要想辦法累積,想法更重要,尤其透過學習,而學習是為了體驗人生。更不要有 #知識焦慮,否則學習就變成壓力,人生要有 #鬆弛感,每一個過程都是結果,分分秒秒都在開花結果,這個過程就是當下,活在當下,自在就會安在,才能享受人生的每分每秒。

關鍵在於讓蛻變過程保持能量、不內耗,或許這樣朋友就能在變成自己喜歡的樣子的過程中,享受探索和「玩」的過程更重要,無論結果如何都能感到開心,也是一種提升 #自我價值 的開花結果。

面對不佳的外在環境,等不到天時地利人和,或是計畫趕不上變化時,需要不斷練習 #境由心轉,這是一種「過程主義」的高階心態,拒絕功利主義的視野,用當下的開心當回報,才能享受蛻變後的 #幸福人生。

#想變更好?享受蛻變可以這麼做

書寫「改變感受日記」:每天遇到不安、突發變化,紀錄下當下的身體反應、情緒,而非立即進入解決模式。目標是訓練「意識到自己被改變拉扯」的敏感度。

設計專屬自己的「應變選擇圖」: 遇到變故,畫出至少三種可能反應路徑,標出「風險」「好處」與「反應感受」,就像依藏寶圖尋寶般,選一條路徑走下去,練習主動選擇。

執行「蛻變小儀式」 :當完成一段調整期(如升職、轉職、變動)、或者突破舒適圈,不需大張旗鼓,選擇一件小事(畫一張圖、泡杯茶、唱首歌......皆可)來慶祝「我正在蛻變中」。

從抗拒到享受,蛻變是人生最大的禮物,郝哥以「三變」搭建一套完整的心理與行動領導架構,還分享許多切身經歷,既接地氣,又充滿動力,這樣的思維比心靈雞湯更扎實,比功利導向更從容。不只是讀一本書,而是透過提問+行動,踏踏實實把蛻變這件事「穿進日常」。

#愛自己的學習 #投資自己的富足 #個人成長 #自我實現 #美好富足提案 #郝旭烈 #享受蛻變 #生命成長 #心靈練習 #人生轉折 #自我覺察 #轉變領導力
幸福文化.幸福之書

▏人生最大的禮物是什麼?使用我的身體邁入57個年頭,才發現其實對「他」認識並不完整,有時候又愛操練他,或是對他發出的求救訊號置之不理。自己的身體狀態是什麼?吃進去了什麼?當下情緒對身體的影響是什麼?身體不舒服真正的原因?器官、組織、系統如何...
16/06/2025

▏人生最大的禮物是什麼?

使用我的身體邁入57個年頭,才發現其實對「他」認識並不完整,有時候又愛操練他,或是對他發出的求救訊號置之不理。

自己的身體狀態是什麼?吃進去了什麼?當下情緒對身體的影響是什麼?身體不舒服真正的原因?器官、組織、系統如何連結… …其實並不完全清楚。

從小就是個藥罐子,據阿母說有兩次是被醫院發出病危通知,叫家人帶回家「放生」的狀態,竟也奇蹟似的長大了。

#我的痛點落落長

小學前常莫名跌倒,三不五時感冒發燒流鼻水,國中時幾乎天天頭痛,青春年少易昏沉疲倦,婚後差點不孕又難產,每個月常會大血崩,起床都在腰酸背痛,……,各種小病小痛一路陪我長大。

不知道是不是這個緣故,也算有自知之明,所以我對一些醫藥常識、健康保健的資訊很有興趣,書櫃裡的各式養身養生的書幾十本,也自認略懂一些中醫的經絡和藥理,更愛看《 #大長今》這類的醫療劇,會對家人朋友做一點簡單的諮詢和提點。

只是,我還是搞不定自己的身體,雙腳處處是氣結,視力不好常流「目油」,更年期爆汗又胸悶,胃脹噯氣常上門,有時暈眩有時無力,真的是外強中乾,這樣的三寶身體不知道怎麼面對初老?

#這些年我做的不健康的事

看了太多「健康」的正向訊息卻無效,因為非醫療專業所學一知半解,說起來好像頭頭是道,知道卻很難做到,又因懶散、漫不經心加上雜事太多、沒時間等藉口,要有耐心做好做滿就像緣木求魚,於是安慰自己無緣當健康寶寶,但求吃得下睡得好。

最近聽見一位女性朋友說,她被頭痛困擾二十多年,每天都要靠止痛藥生活,現在還要加量,天呀!替她擔心副作用之餘,最近也被一些健康的小障礙困擾,真的謹記「他山之石,可以攻錯」,自我覺察下靈機一動,或許可以反其道而行,檢視自己的「不健康之道」。

愛吃貪快:遇見美食就無法擋,吃香的喝辣的都是最愛,也不管是否適合「身態」,常常會超過負荷,造成腸胃和身材的負擔,一趟美食之旅為了無漏網之魚,就會趕時間、追進度,又不做選擇樣樣要,明明知道有一些東西不能吃,但擋不住口腹之欲,勞民又傷財,脹氣和胃痛就會緊緊跟隨。

心急如焚:求好心切,常以為苦口婆心就能改變世界,對社會和他人充滿過度期待,如果對方沒達成就會傷心和心焦,碰到牛步化的人恨不得代勞,遇見反社會的異常就擔心 ,以為自己要像聖賢「先天下之憂」,卻忘記只能先「服一人之務」,先搞定自己才不會心慌意亂、情緒滿滿,專注力缺乏而記不住重要事,腦壓過大又頭昏腦鈍。

好逸惡勞:想要運動健身,只喜歡散步的悠閒,不想要高強度運動或訓練肌耐力;想吃健康養生的食物,或是少喝冷飲忌甜食,但常享受及時的快樂忘了之後的苦果;說要留空留白,但想要的太多,好奇的事情太廣,做事就會虎頭蛇尾,或是時間卡住讓自己更心急,焦慮也卡在肌肉上。

花在別人身上多,用在自己心上少,損人不利己又徒勞無功。

#愛自己,做到多少?

能夠陪走人生的所有路程的人,只有自己,身體是自己的,生病也只有自己扛,沒有人可以跟著受罪或代勞。

既然要做自己一輩子的隊友,那麼就一定要好好善待身體、照顧心理,「身心合一」並不容易,因為我們總是有種種原因、各式各樣的藉口,而犧牲了最基本的健康權。

早已年過半百,意志力和管控力不足,仍像個任性的孩子;口直心快,無法 #快思慢想,像狂飆青少年;倒是行動力缺乏、思考發散、沒有專注在目標上,又像個頹圮的大嬸,不對自己嚴格鞭策、找回健康的主控權,大概就繼續得過且過了吧!

《 #時時刻刻微養生》書衣上的一段文字打動我:「抗老於未老,未病先養生,舒體靜心,逆齡養顏,每天一點點,讓健康成為日常,養身、養氣,也養心。」

是的,對健康有益的事要天天做,我開始反省自己,每天是在什麼情況下醒來,為什麼起床的時候總還是疲倦的,身體也會痠痛僵硬,胃部微微疼痛脹氣。

「現代人往往把健康視為當然,很少注意或觀察自己身體的變化,經常等到不舒服或生病了再去看醫生,認為吃藥打針病就會好⋯⋯」書中這麼寫。

雖然每天都有 #驚喜的起床號,但邁向健康之路仍然一大段要走,這樣如何善終?只能先自拍安慰一下:對於落落長的養生法,有做總比沒做好,做多做少可依時間、心力而定,說了就上!

#美好身心提案 #閱讀生活味 #投資自己的富足人生 #健康 #心靈 #療癒 #書寫 #閱讀 #不要花錢養醫生 天下文化 #重生之日快樂

▏常常憋了一肚子氣?每天早上,小芹總是醒得比鬧鐘還早。不是因為她精神好,而是因為胃脹的難受感讓她睡不著。一睜眼就是沉重的胃脹氣,隨之而來的是一連串控制不住的噯氣,像是體內有股氣,找不到出口,只能一聲聲「ㄜㄜ」地往喉嚨跑,更慘的是,如果不讓胃...
09/06/2025

▏常常憋了一肚子氣?

每天早上,小芹總是醒得比鬧鐘還早。不是因為她精神好,而是因為胃脹的難受感讓她睡不著。一睜眼就是沉重的胃脹氣,隨之而來的是一連串控制不住的噯氣,像是體內有股氣,找不到出口,只能一聲聲「ㄜㄜ」地往喉嚨跑,更慘的是,如果不讓胃的氣排出來,頭就會開始痛,偏頭痛就像緊箍咒,讓她一天都被綁架了。

她試過許多方式:不喝冰的、不吃太油、早睡、走路,甚至到腸胃科拿了藥,都只是「短暫好一些」。醫生說:「要做胃鏡看看。」她搖搖頭:「我想可能不是胃的問題,而是人太累了。」

#當壓力住進胃裡該怎麼辦?

情緒壓力、焦慮、失眠,會影響自律神經,而自律神經又控制著我們的胃腸蠕動、胃酸分泌與腸道氣體排放。一旦神經紊亂,腸胃就開始「出狀況」,可能是起床時上腹悶脹,一直打嗝、噯氣,或是空腹時胃部隱隱作痛、排氣不順、排便習慣變動,但就算到醫院檢查無異常,卻感覺「很不舒服」,這類情形常被歸類為「功能性消化不良」或「腸胃自律神經失調」,不是單純的胃病,是心理與生理交錯的結果。

小芹的狀況,其實是很多現代人的縮影,身為上班族,老闆要求嚴苛、自我期待也高,回訊息從早到晚,文件像排山倒海往她倒,即使下班腦袋仍停不下來。她說:「白天我習慣壓抑情緒,不敢生氣、不敢表達意見,但到了夜深人靜,這些壓力全都跑到肚子裡了。」這不一定是「胃不好」,而是心理緊張、緊繃的身體反應。

她之所以每天清晨噯氣,其實是因為整晚腸胃蠕動變慢、胃氣積存,加上情緒未放鬆,自律神經無法切換回放鬆狀態(副交感神經),於是氣體排不出,胃部悶、脹、痛,自然也難以入眠。她看了醫生、查了許多資料,讀了不少 #腸胃保健 的書,也藉著寫 #覺察日記 觀察自己的變化,有了一些小心得,她決定用 3 個調整步驟,把氣順回來。

❶ 讓早晨變得柔和,為腸胃「熱機」

每天起床後先喝一杯溫熱的舒胃飲品(如陳皮薑茶、洋甘菊茶),再做10分鐘的扭腰、抬膝或原地踏步,就像慢慢打開一部卡住的引擎。她發現「輕運動」不難又不花時間,但小小行動就有很大的效果,只要慢慢扭腰30下+抬膝深呼吸10次,有助排氣與自律神經穩定,一早也能提振精神,不會賴在床上離不了身。

❷ 吃得簡單、吃得溫和

早餐以白煮蛋+小米粥或蒸地瓜為主,避免刺激性食物(冰品、辣、炸物、咖啡),腸胃就不會一早被「嚇醒」。她喜歡溫豆漿可以補充微量元素,但怕豆製品又引發脹氣,沒有煮安神養胃的小米粥時,就用有纖維質的無糖燕麥植物奶、稀釋的養腎黑芝麻糊代替。

她發現很多朋友都習慣早上喝黑咖啡「開機」,但反而是拉緊神經,容易造成頭痛,或是往上疊加的續杯造成依賴,若再用止痛藥卻又阻斷神經的靈敏度,對身體都是傷害。

❸ 學會情緒放鬆,就是放胃放一馬

她發現自己只要緊張、焦慮、壓力大,胃就會不舒服,她不選擇吃藥,而是開始觀察:「我今天是否又把所有情緒往下吞了?」於是她學習簡單的情緒放鬆法,每晚睡前 5 分鐘腹式呼吸(吸氣 4 秒、慢慢吐氣 6 秒);寫下 3件今天覺得自己值得感謝的事或要感恩的人;每週至少做一次覺得輕鬆的事,例如散步、聽音樂、看書。

#不是胃太差而是心太撐

我們的胃不是機器,它也有情緒,也會疲累。很多時候,那些「噯」不出的氣,其實是我們沒有說出來的壓力;那些「脹」得難受的感覺,其實是我們心裡的焦慮,沒人發現。如果你也是每天早上醒來,覺得胃悶、氣堵、心煩,不妨從一杯溫水、一次深呼吸開始,把那口氣慢慢「順」出來,讓胃、也讓自己,重新輕鬆起來。

容易胃脹氣嗎?容易對一些東西過敏?其實腸胃敏感,未必只有吃太多、吃不對而造成唷!或許是太常「以別人為主」,內在情緒、情感太滿;或是常常「反芻」不開心的事,讓負面情緒在身體裡發酵;或是,過多的期待及不敢承認的失落感……。腸胃與「愛自己」的連結很深很遠,也是胃脹氣的原因之一。

很多人滿肚子憤怒委屈卻不說出口,可能是礙於身分、地位、形象,拉不下臉;有的人承擔家計、家業,只想撐起一片天,卻為了照顧內在 #小周天;也有人「全心照顧家人」,總是以別人為主,不知如何兼顧自己和他人的需求,身體和心靈就失衡了,「一份充滿智慧、輕盈的愛」是核心,該怎麼更有智慧的愛?兼容並蓄又圓滿的愛自己也愛他人,需要不斷的學習。

#內服加外用,效果比較顯著

人的習慣養成習性,習性又造成習氣,最基本的還是要從生活習慣出發,小芹也試著這麼做,看起來簡單,但要做到且養成生活態度,也需要常常提醒自己呢!

❶調整飲食習慣
- 睡前至少3小時不吃東西。
- 減少油炸、甜食、碳酸飲料和豆類等易產氣食物。
- 用餐慢慢吃,避免邊吃邊說話。
- 早上空腹可攝取含益生菌的食品(如優格)或酵素補充品,幫助腸道平衡。

❷保持良好作息與姿勢
- 睡覺時可以稍微墊高頭部,避免胃酸逆流。
- 起床後可以先坐一會再起身,幫助腸胃慢慢啟動。

❸按摩腹部及身體動一動
- 起床後做些輕微的扭腰、下蹲或腹部按摩,可幫助腸氣排出。
- 減壓放鬆,壓力過大會影響自律神經與腸道蠕動,試著每天留時間放鬆,例如深呼吸、冥想、散步。

#這些問題可以自問自答

?總是在為家人、為家庭付出? 以為「這個家是因為自己,所以發光」,但真的非自己不可嗎?看到自己存在的重要性,雖是 #愛自己 的開始,但也要相信別人可以。

?智慧從哪裡來、如何淬鍊呢? 智慧從「愛」而來,先讓自己過得好,才有辦法去看照他人。從愛裡,學習如何愛得有智慧。

?沒有看到自己的價值? 不僅容易在胃部出現狀況,其實到頭來或許會「氣自己」,氣自己當初的決定、氣自己的身不由己….這些心底深處的委屈,糾結在心裡和身體裡,要讓愛自由及心甘情願,沒有「犧牲」這塊沈重的大石頭在裡面。

讓心鬆一點,可以有滿滿的愛,但不要讓噯氣存成一肚子氣。

#美好身心提案 #閱讀生活味 #投資自己的富足人生 #健康 #心靈 #療癒 #書寫 #閱讀

▏什麼樣的投資增值最大?最近的課題都是在學習  #投資,因為活了大半輩子,總覺得在「錢」這部分,還有一些過不去的。從小到結婚成家,都被媽媽管制有關錢的任何事,她對人和錢的低度安全感,讓我必須勤於工作,但對金錢有了「 #與惡的距離」,當然無法...
03/06/2025

▏什麼樣的投資增值最大?

最近的課題都是在學習 #投資,因為活了大半輩子,總覺得在「錢」這部分,還有一些過不去的。

從小到結婚成家,都被媽媽管制有關錢的任何事,她對人和錢的低度安全感,讓我必須勤於工作,但對金錢有了「 #與惡的距離」,當然無法理財。

稍微脫離了房貸和養家餬口的壓力,我盡情揮灑自己的色彩,覺得盡量花才不會讓年輕留白,今天請客、明天送禮,花錢憑感覺、享浪漫,只覺得要支持別人的創業,支撐他人的心情,不知道流向哪裡,也根本不想要理財。

慢慢成為大人,想跟 #大人學,對自己財務狀況有些疑惑,已經是中高齡後,於是因人情買保險、看名牌買股票、機動的買基金,年底常吃「龜零膏」,是不年輕的小資族,完全不像在職場衝鋒陷陣近30年。

年過半百,知道不想靠人養,也無法被包養,才正視「 #人不理財財不理我」的警訊,稍微接觸一些書籍和資訊,比較看得懂自己在買什麼,但有看沒有進,對金錢的大而化之,沒有累積這個年齡該有的財富,又沒有靠山靠家產。

於是, #三明治世代 的壓力接踵而至,尤其是老母親的奉養壓力集中在我一人,又需要請外籍看護支撐,保險、房貸、三餐等生活必須開銷……,還沒記完帳的薪水就已呈現負數,雖然快吃土,還是做垂死掙扎,想要顧一點基本的生活品質。

#這一年在學的幾件事

「危機就是轉機」絕對是安慰人的,但也是加油站,可以讓老爺車勉強上路。

✔️把錢當「大人」,也把它當好朋友,尊重它、理解它、好好對待及善用它,但也不要被 #情緒勒索,把它打一百個死結,硬要留在自己身邊,強求的果實不會甜。

✔️將散落的表件、契約分門別類歸檔,做好個人檔案管理,不要太相信自己的記憶,寧願找合適的記憶體,才不會花時間東尋西找,時間和專注力是最可貴的資產。

✔️消費之前,要多用理性而非感性,消費之後,都要問自己值不值得,一步步修正自己的消費觀,把錢用在刀口上,但不要傷了自己。

✔️將金錢和關注力用在對的人事物上,不要花錢還找罪受,也不要堆積一些現在用不到的物品,以為會成為國寶。「物盡其用,貨暢其流」雖然看似八股,卻是金句。

✔️物品夠用、食物夠吃就好,不要養成囤物癖,也不要變成貪吃蛇,降低自己的物質慾望。也不要把自己當名人,不需要這麼多的交際應酬。

#為自己創造現金流

以前的我總覺得只擁有錢財,並無法保證能從生活中獲得幸福和喜悅,而且有許多比金錢更重要的事,慢慢發現,除了要「抓漏」,還是要一定的金錢流入,才能像活水一般有較多的自由。

但不需執著於眼前的金錢,而是將投資當作一種生活方式,就像在做出投資考量時,查詢、比較、衡量、下決定,為了增加收入,願意付出心力,就能獲得價值更高的報酬。

人多的地方不要去,人少的所在要小心,活用現有的資產,才能創造最大的價值。不管做什麼樣的選擇,我依據「這件事能讓我學到東西嗎?有價值嗎?」作為判斷的標準。

#累積財富還是要有效投資

很多人以為投資,就是買股票、買基金、買房子,但對松浦而言,投資是思考當下的選擇,對未來的影響,也就是著眼未來,基礎就是妥善管理金錢、時間、心力與體力。

《 #我對投資的想法》這是 #松浦彌太郎 的 #投資學,他提到「沉著、理性的做選擇,然後孜孜不倦的行動,就是對未來的投資」,讓我反省以前什麼都不想,只想當下過得開心就好,反而白白浪費了許多時間和金錢。

金錢的本質是「信用」,能夠獲得多數人的信任,相信錢也會越來越喜歡我,也在學習如何妥善「運用」金錢,希望10年後的我,能夠感謝自己現在的投資。

#投資自己才能有效增值

知道自己要什麼,才不會迷路,以前我過度的鄙視賺錢是人生的目標,後來發現賺錢不是壞事,而是如何有意義的使用金錢。

具體思考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為了達成這個願景,該採取什麼樣的行動、學習什麼,或是下一步該做什麼,都是投資自己人生的方法。

「千金難買少年貧」,活了大半輩子,發現很多事情都不懂,但是也越懂越多,錢財或許不多,但常有貴人相助,隱形的資產頗豐厚,這也是一直覺得自己很富足的原因。

#愛自己的小練習 #投資自己的富足 #美好富足提案 #富足人生 #愛自己的富足 #閱讀推薦 #理財 #投資 《松浦彌太郎:我對投資的想法:如何讓金錢喜歡你?不用太多錢就有豐富生活的投資提案》 #大是文化 出版

▏外籍女兒教我的印尼課二周前終於幫失能老媽找到了  #外籍看護工,是來自  #印尼 的23歲年輕女子Anis.....,來台灣兩年,第一天仲介交工時,我記不得也不會唸她長長的名字,就草率地說要稱她為安妮,沒想到她表明不喜歡別人叫她阿尼或安妮...
27/05/2025

▏外籍女兒教我的印尼課

二周前終於幫失能老媽找到了 #外籍看護工,是來自 #印尼 的23歲年輕女子Anis.....,來台灣兩年,第一天仲介交工時,我記不得也不會唸她長長的名字,就草率地說要稱她為安妮,沒想到她表明不喜歡別人叫她阿尼或安妮,我喜歡她的直率,也對自己的魯莽道歉,經過討論後她可以接受安娜這個名字。

為了讓安娜跟聽不清楚、也不聽人說的老媽儘快熟悉,以後可以和平共處共好,我洋洋灑灑寫了二張的食衣住行育樂的生活照顧須知,還用 Chat Gpt 翻譯成四大張的印尼文,本來想說她還年輕,心情還不定,可能沒耐心看完,於是請翻譯老師先用口語跟她溝通,沒想到她認真逐條逐字讀完,還常拿出來複習。

聽很多人說不能讓她們講手機、放假和交朋友,也不能對他們太好,不然就會擺爛、群聚,學一些有的沒的,還可能濫交而懷孕,我採取信任的態度,帶她去買喜歡的食物、用品,還有手機充電線,鼓勵她多休假才能喘息,塞給她零用錢可以買自己喜歡的,我跟她說會把她當女兒,相信她也會把我媽當作自己的阿嬤。

#他們和我們想的不一樣

沒訓練不會做事?他們很懶散?不愛乾淨?安娜超級俐落,兩三下就把十幾年沒人住、堆滿雜物的老房子整理得乾乾淨淨又整齊,還將老媽堅持不肯丟的古早味人造花適得其所,讓她跟老媽有了安心落腳的舒適環境。不用我交代,每天清洗廁所、地板擦得發亮,還說她不想休假、見男友,只想好好工作,唯一的要求就是有時間運動。

印尼的食物都是油炸又不合口味?安娜喜歡蔬食,也很有營養均衡的概念,信奉伊斯蘭教的她為了老媽的營養,願意滷豬肉、煎魚,炒的蔬菜超級好吃,每天還變換不同菜色,讓挑嘴的老媽三餐乖乖吃飯,還逢人就說印尼人很會煮菜,比她女兒煮的還好吃。三餐烹調很有效率,備餐、洗滌都有條理,也會做食材管控,不僅採購精挑細選、貨比三家,也不囤積東西以免不新鮮。

來台工作的都是低階、貧窮人?安娜高中畢業就在峇里島當廚師,喜歡各種美美的東西,包括欣賞海灘上的外國帥哥,她爸媽的家是獨棟莊園,有養羊、養雞還有兔子。她想趁年輕出國工作,將三十歲之前賺到的錢在峇厘島蓋自己的房子,然後跟喜歡的人結婚生子,她想要住在自己喜歡的地方。

#互相了解彼此尊重

安娜的華語聽力還可以,雖然說話比較需要辨識,但透過手機翻譯和圖片,我們可以順暢溝通,我會開車載著她和阿母出去,不是為了推給她照顧,自己袖手旁觀,而是讓她多認識台灣和住家附近街景,也會帶她去菜市場,了解她的明白與不明白,跟她解釋說明,也趁機了解,在印尼的生活樣貌。

她也會跟我分享,在印尼的食物及料理方式,我對她能生啃一整條朝天椒的功力深感佩服,也對她使用的軟體很感興趣,我們會交換生活的情報,想對她的國家及文化多了解,剛好在 #日閱書店 看到這本《 #上一堂很有事的印尼學:是隔壁的窮鄰居,還是東協的老大哥?》,打開感官天線,對鄰近的東南亞又多了一些些認識。

原來,我們對印尼的認識,浮現腦海的可能只是印傭、移工、沙嗲、峇里島,最多是東協,甚至一片空白。我完全不知道,印尼是世界第四大國,還是台中港的第一大進口國,台中港高度仰賴印尼進口的天然氣,印尼則倚賴台中輸出的工具機;台印跨國婚姻下誕生的新住民第二代,早已不計其數,而印尼在台設置的外交代表機構,數量和規模都位居第二,印尼人更是目前台灣人口占比最高的外國人!

#有了跨國文化交流的機會

真是很巧妙的機緣,不是因為安娜,我不會對印尼產生好奇,不看書也不會知道,印尼是當今新創產業最熱門的投資國家;印尼人依法不可以是無神論者;跟印尼人做生意得懂得欲拒還迎;印尼選舉就像戳戳樂,我們選舉看統獨,印尼則是選宗教;用手抓飯吃因為智慧型手機而逐漸式微;在印尼濃湯不是拿來喝的;在世界第一塞的雅加達,搭便車竟也能賺錢……。

書中寫印尼人上完廁所後,很少使用衛生紙,幾乎都是用水來沖洗屁屁,因為只有用水清洗,才能達到穆斯林對於個人衛生的要求。這幾年受到日本的影響,在台灣與中國大陸開始風行用水洗屁屁的免治馬桶,同樣是用水沖,為何就覺得日本的做法代表著衛生與進步、印尼的做法就代表骯髒與落後?是不是有部分的台灣人,仍帶著些許的歧視心態,看待我們周遭的各個國家?

安娜有緣成為我的印尼女兒,為我補上了一堂印尼課,更讓我看見台灣與印尼的相同與不同。台灣走向未來,需要更多像她這樣優質的移工,勤奮在台貢獻勞動力,為我們培養向南的視野,破除刻板印象,提升對於東南亞的尊重與理解,給人面子,才能賺到裡子。

#美好親密提案 #愛自己的小練習 #家之書 #家庭 #愛 #家人關係 #家庭照顧 #母女 #投資自己的富足人生 #家庭照顧者 #愛自己的家庭 #高齡照護 #閱讀推薦 作者 #何景榮 #先覺出版

▏繼續隨筆記錄愛自己的人生在  #520 之前的半年,是一段兵荒馬亂的日子,除了工作上的種種波折,很多事不盡如人意(或許有人會說衰事不斷),最大的挑戰是老媽身體狀況不斷,越來越失能。下班後就是日夜陪伴的時光,張羅吃的,看診、陪伴如廁⋯⋯,很...
20/05/2025

▏繼續隨筆記錄愛自己的人生

在 #520 之前的半年,是一段兵荒馬亂的日子,除了工作上的種種波折,很多事不盡如人意(或許有人會說衰事不斷),最大的挑戰是老媽身體狀況不斷,越來越失能。

下班後就是日夜陪伴的時光,張羅吃的,看診、陪伴如廁⋯⋯,很瑣碎繁雜,但也佔據了大部分的時間。可以運動的空檔被填滿,能夠閱讀的閒暇被佔據,甚至記錄生活的餘裕都快沒了。

#關關難過關關過的人生岔路?

三月有個機會在書店放空了10分鐘,看見這本《 #像隨筆作家一樣生活》,啊!超愛又許久不見的 #松浦彌太郎,書櫃中擺滿他的系列作品,就缺了這一本!

上週終於有了外籍照顧員來應援,經過十天的密集培訓,她幾乎可以上手,我也鬆了一口氣,才終於在週末晚上拿起了這本買了但閒置兩個月的書。

「就算每天擔心這、擔心那,還是有讓人愉快、開心的事,有打從心底感謝的是;但依舊會有超乎自己想像的事情有問題接踵而來,這就是未來。」

是的,因為這本書,我重新思考新的生活方式,不用一早就陷入忙亂,睡眠也不會一直被中斷,「 #讓自己舒服」是今後的生活選項之一,也成為生命的軸心,但 #愛自己 到底要愛到什麼程度?

#愛的秘密告白?

我喜歡書裡「 #隨筆作家」這個名詞,它不是一個職業,而是一種生活方式和態度,但不是為了成為某種特定身分,而是思考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關注自身與重要他人,感受喜悅與愁苦、用心領會。

其實我從學生時期就開始審視自己的內心,也會在日記或手札中記錄點點滴滴,雖然智慧一直未開,也明白自己的不足,但漸漸知道什麼是人生最重要的東西,也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讓心靈富足。

閱讀讓自己視野變得遼闊,書寫讓內心安頓,像是守護內在的心靈支柱,雖然知道當不成作家,但想到什麼就用紙和手機記下的隨筆,能察覺自身情感的波動,也能看見自己的觀點,逐步建構自己的哲學。

#不想忘記的哪些事?

一直都是「忘性」很好,常常過目即忘,但有些感覺和事物,我並不想忘記,想一直留在心裡,所以文字是我最好的載體。

當下發生的事、之前走過的曾經、從別人學到的經典、在電影和戲劇中看見的未然,所有讓我心動、感傷、不解、歡喜的情感,就這樣寫了下來。

「以往寫的東西沒有半點虛假,都是每次感受到什麼,關注自身,萌生許多想法,把覺得就是這個的秘密化成文字,所以寫的是屬於自己的真實。」

興趣、友誼、家庭、工作⋯⋯,所有在生活中出現的一點一滴,只要重溫以前寫過的,就能重回當時的心境,或是重啟現在的感官,謝謝自己還有線索能記得,私心也希望所愛的人以後還記得我。

#做自己的醫生

「要想維持健全心靈則得靠自己,而不是冀望別人,像是養成閱讀習慣、經營人際關係、投入工作、珍惜真正的事物,從日常生活中尋找屬於自己的幸福。」

是的,為自己的人生負責,讓自己活得更好,不是兩句冠冕堂皇的口號,而是有意識的一步一腳印,保有覺察、觀察和洞察,落實在每天的行動中。

「隨筆作家」是我想望的目標,每天都在思考,時時都在做變化的紀錄,不斷自問「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打造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保持好奇心和開放的態度,為自己書寫,讓有緣人閱讀。

對愛的人說 #我愛你。 #愛自己的學習 #投資自己的富足 #個人成長 #自我實現 #美好富足提案 #生活風格 麥田出版

Address

Kaohsiung
812

Website

https://chinjin3.blogspot.com/, https://vocus.cc/user/@chinjin3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愛自己,不阿雜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Business

Send a message to 愛自己,不阿雜: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