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3/10/2025
▎給還在努力呼吸的你
有些書,像是一面鏡子,照見我們不願意承認的部分;也有些書,像一條毛毯,雖不能改變天氣寒冷,但能先給我們一點溫度避免凍傷,《 #沒有完全好起來也沒關係》就是這樣的一本書。
它不是教如何「快速痊癒」、如何「變得超棒」,而是告訴我們:心裏的感冒,就算沒有完全好起來,依然可以有「還不錯」的人生。 這句話乍聽可能平淡,但當下在低潮裡掙扎時,會發現這是一種極溫柔、又帶著力量的允許。
#失去的重量,沒有比較輕?
「失去貓、沒有健康、被焦慮症找上,心裡的舊傷不時地隱隱作痛。」
作者在書裡提到失去愛貓的心痛、健康狀況的惡化,以及焦慮症等身心症狀的反覆來襲。這些事情加在一起,就像會把人壓垮的三座山。但他並沒有急著給出「戰勝痛苦」的劇本,而是很誠實地告訴我們:這些痛就是存在,而且有時候它們會一起來敲門。
讀到這裡,可能會覺得被理解了,因為現實裡,我們也常常想不明白——到底是焦慮讓身體不舒服,還是身體不舒服引發焦慮?其實兩者糾纏不清,也沒必要分得那麼清楚,這樣真實呈現,反而讓人鬆了一口氣。
#放下控制不是軟弱,而是喘口氣?
「試著放下『想控制』的念頭吧!」
現代人最擅長的是控制:行程要排好、健康要管理、工作要精準。但偏偏焦慮、病痛、失去等等這些狀況,最不受控。作者分享他慢慢學會「放下想控制的念頭」,這句話很容易被誤會成「放棄」,但其實不是。
它更像是一種對自己的寬容:承認自己不是萬能的,承認有些事超出掌握,只有當不再死死抓著不放,才有可能騰出手,去接住一些微小但確實的幸福。
#微小的一步,也能算數?
「微小的一小步,是心靈的一大步」
書裡反覆出現一個概念:「哪怕只是小小的一步,也是一種前進。」這句話看似老生常談,卻很實際,因為我們太習慣拿「大成就」衡量人生,忽略了那些小細節。
今天也許只是起床成功、煮了一碗麵,或是整理了房間的一個角落,這些都算。作者提醒我們,不要小看這些微小行為,它們就是支撐我們度過低潮的力量來源。
我特別喜歡書裡提到的「小房間」:一個只放自己喜歡的事物、只屬於自己的小空間。在這裡,你不需要解釋或假裝堅強,只要靜靜待著。
但這小房間並不是永遠的避難所,而更像是一個臨時的基地。當心累了,可以退回去補給能量;等到有力氣了,再慢慢走出去,和世界重新對話。這個比喻很溫暖,也很真實。
#給自己一個容錯空間
「創造一個只承載自己喜歡事物的空間」,這個空間不僅是房間,而是為自己的「心」多一些可能。試試看這些,生活化、沒壓力,甚至有點可愛的小嘗試:
1. 允許自己五分鐘的「無聊時間」
不用看手機、不做任何計畫,就發呆。其實在無聊裡,心裡的聲音才有機會冒出來。
2. 在自己的小空間裡,做一個小小儀式
點個香、插朵花,或只是一句「謝謝今天的我還撐著」。這種小動作會讓你感覺,今天不算白過。
3. 畫下「暗黑小圖示」
把焦慮、不安畫成小圖案,給它一個名字,然後對它說:「好,我看見你了。」這是一種輕鬆的方式,讓恐懼不再那麼巨大。
「我知道心裡的舊傷在未來還是會隱隱作痛,我還沒有完全復原,但我用和『康復』不同的形式,重新建立我的人生。這完全不壞,我反而覺得這也不差。」
不像其他勵志書那樣給滿滿的「成功指南」,只給人一種陪伴感。就像在夜裡,有人坐在身邊,不多話,只是給人一種安定:「沒關係,我懂。沒有完全好起來也可以。」帶著傷口也能生活,甚至能生活得「還不錯」。
好書就像好友輕輕拍著肩膀,沒有說教,沒有高壓,和我們一起坐下來,慢慢呼吸。
這不是悲觀,而是一種深刻的安慰,因為我們都知道,人生很少會回到「毫髮無傷」;可如果能在裂縫裡,找到一點點光,那就已經很珍貴。
#沒有完全好起來也沒關係 #自我照顧 #愛自己的學習 #投資自己的富足 #個人成長 #自我實現 #美好富足提案 #愛自己的閱讀 #高寶書版用心出版 .tw 作者 #青山友美子 高寶書版用心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