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傳媒 房地產社群專業新聞媒體

M傳媒 房地產社群專業新聞媒體 M傳媒|買房知識新聞媒體|賣厝阿明 知識+,台灣第一個跨網路,社群,媒體,平面/影音知識型態傳播媒體。

氯離子超標、鋼筋外露!買公寓該冒險嗎?專家點出自住風險關鍵M傳媒 房產中心/專題報導近來有網友分享購屋糾結心情,他看中一間地點佳、生活機能完善、屋況明亮乾淨的公寓,價格也在可負擔範圍內。原本以為遇到理想房源,卻在進一步檢驗時發現,該物件的「...
19/09/2025

氯離子超標、鋼筋外露!
買公寓該冒險嗎?專家點出自住風險關鍵
M傳媒 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近來有網友分享購屋糾結心情,他看中一間地點佳、生活機能完善、屋況明亮乾淨的公寓,價格也在可負擔範圍內。原本以為遇到理想房源,卻在進一步檢驗時發現,該物件的「氯離子檢測超標三倍」,浴室與廚房甚至出現鋼筋外露的現象。雖然屋主願意修繕,但買方仍對長期安全性心存疑慮,詢問網友:「這樣的房子如果要自住,真的能買嗎?」

氯離子超標代表什麼?

根據建築專業人士解釋,氯離子過高意味著混凝土中可能因早年施工使用含鹽砂石,導致鋼筋加速鏽蝕。一般規範下,氯離子含量若過量,會逐漸侵蝕鋼筋結構,造成混凝土剝落與建物耐久性下降。簡單來說,這不僅是外觀問題,更攸關建築物的壽命與結構安全。

浴室與廚房出現鋼筋外露,更進一步顯示混凝土保護層不足或已經劣化。一旦鏽蝕擴大,不只影響美觀,還可能造成結構強度降低,尤其是老公寓本就年限高,更需要審慎評估。

屋主修繕能解決嗎?

網友提到,屋主願意配合修繕。專家指出,修繕確實能改善表面問題,例如補強混凝土、重新防水處理,短期內可讓房子看起來恢復正常。但根本的氯離子超標,無法靠單次補強就完全消除,未來仍有劣化風險。換句話說,這就像車子曾經大修過,雖然能繼續使用,但潛在問題仍存在。
若是投資出租,買方可能接受部分風險,畢竟租客不會長期居住數十年。但若是自住,意味著要長期承擔結構安全與持續維護成本,甚至可能面臨未來更高昂的修繕費。

價格能否反映風險?

房產顧問提醒,若屋況存在氯離子超標等瑕疵,合理的售價應該要有折讓,否則買方相當於「用正常價格買問題屋」。購屋前應比對同區域、同屋齡物件的行情,並將未來可能的修繕費用納入考量。倘若價格折扣幅度不足,建議冷靜思考,不要因為地點與表面屋況良好就忽視潛在隱憂。

專家建議:審慎為上

房市專家多數給出一致看法:若單純想要自住,這類存在結構疑慮的房子並不理想。畢竟自住房最重要的價值在於「安全與長期居住品質」,一旦日後問題擴大,修繕費用可能遠超過買房當初的折扣。除非價格大幅讓利,並且購屋者能承擔後續維護風險,否則建議尋找其他選擇。

購屋是一生中最大的投資之一,地點、機能與價格固然重要,但「安全性」更是不能妥協的底線。對於氯離子超標與鋼筋外露的物件,雖然表面可透過修繕處理,但結構問題難以徹底解決。專家提醒,買房要理性權衡,與其冒險選擇問題屋,不如耐心等待更安心的物件,才能住得放心、住得長久。

王董ㄟ~~~
19/09/2025

王董ㄟ~~~

房仲心態揭秘:為何資深前輩說「房仲怕遇到太內行的客人」? 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在購屋市場中,買方與房仲的互動常常影響整個交易進程。一位網友近日分享資深前輩的看法,直言「大部分房仲,都不...

首購族看過來!五年內新屋砍價全攻略 專家揭密議價技巧省百萬  M傳媒 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五年內新屋該怎麼砍價才合理?」一位首次購屋的網友陷入議價難題,擔心出價過高成為冤大頭,又怕殺價太狠錯失良機。這道許多首購族共同面臨的難題,其實暗藏專...
19/09/2025

首購族看過來!五年內新屋砍價全攻略
專家揭密議價技巧省百萬
M傳媒 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五年內新屋該怎麼砍價才合理?」一位首次購屋的網友陷入議價難題,擔心出價過高成為冤大頭,又怕殺價太狠錯失良機。這道許多首購族共同面臨的難題,其實暗藏專業議價技巧。房產專家傳授三大心法,教你如何從開價合理砍價,既能買到夢想屋又不傷荷包。

市場現況分析
根據內政部實價登錄資料,五年內新屋議價空間通常落在5-15%之間,具體幅度取決於:
1. 建商品牌知名度(品牌建商議價空間較小)
2. 社區銷售率(銷售率越高議價空間越小)
3. 市場景氣(房市熱絡時議價空間壓縮)
4. 屋主急售程度(急需資金者議價空間較大)

專家教戰守則
資深房仲建議採取「三階段議價法」:
第一階段:實價登錄基礎議價
查詢同社區最近3個月成交價
比較同路段類似屋齡物件價格
從低於實價登錄5%開始出價

第二階段:房屋狀況調整議價
針對裝潢、設備、景觀等條件調整
公共設施完善度與管理費合理性
留意是否有瑕疵或需要修繕處

第三階段:個人條件加成議價
現金購買者可要求額外折扣
快速成交意願可作為談判籌碼
配合賣方交屋時間換取價格空間

常見議價地雷
1. 避免一開口就砍價20%以上,可能直接被拒絕往來
2. 不要批評房屋缺點過度,改以「預算有限」為由議價
3. 切勿同時與多個仲介詢價,可能導致屋主心態變硬

銀行估價關鍵
銀行貸款部經理提醒:「購屋前最好先請銀行進行估價,通常銀行估價會比市價保守,這個數字可以作為議價的參考基準。如果購買價格遠高於銀行估價,未來貸款可能產生落差。」

成功案例分享
台北一位首購族分享:「我看中一間4年屋齡的兩房物件,開價1,280萬,最後以1,150萬成交。關鍵在於我發現該社區有超過10戶待售,掌握到賣方競爭激烈的優勢,再加上我願意配合快速交屋,成功爭取到合理價格。」

五年內新屋議價是一門藝術,更是資訊戰。
首購族應做好功課,善用實價登錄資料,同時保持理性態度,在理想物件與合理價格間取得平衡。專家最後提醒,與其追求最低價格,不如著重房屋本身的品質與未來增值潛力,畢竟買房是長期投資,找到適合的物件遠比省下小錢更重要。記住:沒有買不到的房子,只有買不到的價格,保持耐心與彈性,終會找到屬於你的理想家園。

買房就是要賺阿...
19/09/2025

買房就是要賺阿...

房屋投資真相!網友算總成本驚呼「一買一賣必虧」 專家:別忘了折舊與使用者付費 M 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一買一賣,如果房價不漲,肯定是賠!」一名網友近日在論壇分享自身試算,細數從買房到賣...

生育補助真能解決少子化?專家:政策設計恐淪為短期誘因少子化問題愈演愈烈,政府近日拋出新政策:自 2026 年 1 月起,每生育一胎將可領取 10 萬元補助。這項消息一出,社會議論紛紛。許多網友質疑,少子化核心問題不在於「缺錢生」,而是年輕世...
19/09/2025

生育補助真能解決少子化?專家:政策設計恐淪為短期誘因

少子化問題愈演愈烈,政府近日拋出新政策:自 2026 年 1 月起,每生育一胎將可領取 10 萬元補助。這項消息一出,社會議論紛紛。許多網友質疑,少子化核心問題不在於「缺錢生」,而是年輕世代面臨高房價、低薪、教育壓力等結構性挑戰,認為補助 10 萬元只是「杯水車薪」,甚至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副作用。

網友憂心:錢真的能讓人多生小孩嗎?
在論壇上,有網友直言:「不知道是哪個天才想的愚蠢政策?少子化跟房價根本沒關係,是現在太多人不婚不生。有錢人不會因為 10 萬就多生,但弱勢家庭可能會因補助而一再生養,最後卻養不起,轉而依靠社會資源。」這番話引起不少共鳴,背後其實點出了政策效果與風險的兩難。

政策初衷
政府推生育補助,確實希望藉由「現金獎勵」減輕年輕家庭初期的育兒負擔,例如醫療費、坐月子、嬰兒用品等開銷。根據統計,台灣 2024 年新生兒僅約 13 萬人,創下歷史新低,人口負成長加速。補助政策表面上看似「及時雨」,但能否真正提升生育率,專家態度普遍保留。

問題核心
多數學者認為,少子化並非單純「錢不夠」的問題,而是牽涉到教育環境、房價負擔、女性職涯規劃、托育資源與工作彈性。現實狀況是,許多年輕人選擇不婚,或即使結婚也只敢生一胎,這與高房價及養育成本過高密切相關。若沒有長期結構性改革,單次補助恐怕無法改變大環境的不婚不生趨勢。

可能副作用
政策也引來另一層憂慮:若補助門檻過於寬鬆,確實可能讓部分弱勢家庭因金錢誘因而增加生育,但後續教育、生活費用卻無力負擔,進一步導致社會資源被迫承擔。這也是網友擔心的「國家菁英越來越少」的隱憂。專家指出,若政策缺乏配套,例如托育補助、公共幼兒園普及化、長期教育支援,就可能出現「先發錢、後求助」的惡性循環。

專家建議:從長期配套著手
對此,人口學者建議,政府應該把資源放在「提升養育環境」上,包括:
建立更多平價、普及的托嬰與幼兒園服務
提高租屋補貼、推動青年購屋支持政策
鼓勵企業推動彈性工時、家庭友善職場
長期給予育兒津貼,而非一次性獎金
這些措施雖然見效慢,但才可能真正減輕年輕世代的壓力,讓「想生的人敢生」。

10 萬元補助固然能在短期內吸引注意,甚至對部分家庭來說確實有幫助,但少子化是結構性問題,單靠現金激勵難以逆轉趨勢。正如網友所言,「有錢人不會因為 10 萬就多生」,政策若不搭配長期托育、教育與住房改革,恐怕只是曇花一現。台灣要真正走出少子化困境,必須面對的不是「生不生得起」的問題,而是「敢不敢生」的信心。

仙拚仙就是了
19/09/2025

仙拚仙就是了

銀行臨櫃存款備註遭拒? 自由業者貸款認證難題浮現 M傳媒 房產中心 主題報導 「我想在存款時加個備註,為什麼這麼難?」一位自由業者近日抱怨,為了未來申請貸款時能明確證明收入來源,每月...

北市高房價震撼教育 雙北與桃園的「平行時空」對比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在台灣,跨過一條行政界線,房價卻像進入平行時空。近期有網友分享自身觀察,指出台北市動輒三千萬起跳、新北市也要兩千萬,而只要到桃園,千萬出頭的物件比比皆是,「就像從台灣去...
19/09/2025

北市高房價震撼教育 
雙北與桃園的「平行時空」對比
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在台灣,跨過一條行政界線,房價卻像進入平行時空。近期有網友分享自身觀察,指出台北市動輒三千萬起跳、新北市也要兩千萬,而只要到桃園,千萬出頭的物件比比皆是,「就像從台灣去東南亞消費,便宜到讓人有種不用看價錢的錯覺」。這樣的直覺感受,恰好揭露出台灣房市的地域落差與背後的結構問題。

台北市高房價成為「全民共識」

根據最新實價登錄數據,台北市的平均房價依舊穩坐全台第一,精華區單坪超過百萬已非新聞。一間三千萬的房子,換算下來房貸每月支出至少 12 萬元以上,幾乎等於一個家庭主要收入全數奉上。這樣的壓力,讓不少人乾脆選擇退居新北,甚至再往外擴展到桃園。

新北市雖然相對便宜,但基礎價格仍落在兩千萬上下,以每月八萬元房貸計算,對雙薪家庭來說仍屬沉重負擔。這也讓網友們感嘆:「新北只是比台北便宜一點,但壓力還是壓力。」然而,到了桃園,氛圍卻截然不同。千萬初頭的物件琳瑯滿目,購屋壓力相對減輕,不少人更形容那種感覺「就像從台灣人到美國消費」的反差,跨區之間的價差顯得驚人。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落差?

第一,台北市土地資源稀缺,加上商業、金融與政治中心的地位,使其房價始終居高不下;
第二,新北市雖有捷運與生活機能連動,但與台北高度連結,導致房價也被推高;
第三,桃園受惠於近年航空城、產業園區發展,以及交通改善(機捷、高鐵、國道串連),但土地供給相對充足,價格自然呈現親民狀態。

「跨區購屋」雖然能減輕購屋負擔帶來新思考
若選擇桃園或其他縣市置產,除了價格誘因,還要考量通勤時間、生活圈轉移,以及未來房價保值性。特別是對北市上班族而言,每天通勤往返可能就是隱形成本。

對於網友提出的疑問,「非北市人走進北市會是什麼感覺?」不少專家直言,對外地人來說,台北房價確實像「另一個世界」。若以中南部家庭平均收入來看,要在台北市置產幾乎是天方夜譚,這種「消費差」就像台灣人到美國,雖然環境繁榮,但價格高得令人咋舌。

M觀點,房市逐漸呈現「核心貴、外圍親民」格局
網友的觀察不只是玩笑話,更真實點出首都生活圈的負擔與落差。買房不只是價格問題,更是一場生活選擇。是咬牙留在台北,還是轉戰外圍城市?這已成為不少家庭的共同難題。

跟時代的眼淚那邊不一樣
19/09/2025

跟時代的眼淚那邊不一樣

月光族逆襲靠「時代紅利」?專家:幸運難以複製,年輕世代需自尋理財之道 M傳媒 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拿到錢不花掉很難過。」這是網友小芳(化名)對自己的形容。身邊朋友都認為她是典型的月光族,註...

爸爸的「投資傳承」真是禮物? 專家提醒:別把房貸壓力誤當資產機會M傳媒 房產中心/專題報導「爸:兒子啊,你是獨子,未來我辛苦一輩子買的房子也是要給你的……」這樣的故事,近日在網路論壇引發熱烈討論。一名網友表示,父親以「房子會繼承、會增值」為...
19/09/2025

爸爸的「投資傳承」真是禮物?
專家提醒:別把房貸壓力誤當資產機會
M傳媒 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爸:兒子啊,你是獨子,未來我辛苦一輩子買的房子也是要給你的……」這樣的故事,近日在網路論壇引發熱烈討論。一名網友表示,父親以「房子會繼承、會增值」為由,打算把已經增貸出的1500萬元房貸轉由兒子承擔,並形容這是一種「最佳投資機會」。兒子雖然心中充滿疑問,但也不敢輕易拒絕。這種「以房養房」的觀念,到底是為子女規劃未來,還是轉嫁財務壓力?

專家指出,父親的論點確實有一定道理。以往房價持續上漲,許多家庭確實靠房地產累積了可觀財富。但市場環境已經不同,未來未必會再出現「三倍增值」的行情。若子女單純接手貸款,實際上只是背負龐大負債,並不等於「白得一棟房」。

一、房貸負擔恐成沉重壓力

依該網友描述,每月須支付8至9萬元房貸,對多數年輕人而言相當沉重。若薪資水準不足,極可能壓縮生活開銷,甚至影響未來的結婚、育兒規劃。專家提醒:「繼承房子固然是資產,但房貸的本質仍是債務。要先評估自己的收入是否能支撐這樣的還款責任。」

二、增貸資金用途需審慎

父親以「投資」為名要求子女接手房貸,但未說明1500萬元實際運用方向。專家認為,若資金僅用於維持生活或其他高風險投資,子女可能陷入「為債務而借貸」的惡性循環。金融顧問建議,若資金確實要投入投資市場,必須有明確規劃與風險控管,否則「增值可期」只是空話。

三、法律與繼承層面的隱憂

目前房子仍登記在父親名下,子女並無所有權,卻要先承擔貸款。專家提醒,若未來因健康或家庭變故導致繼承爭議,子女可能面臨「還了貸款卻拿不到產權」的風險。建議若真要共同負擔房貸,應透過書面協議或過戶方式保障權益,避免未來爭議。

四、代際財務觀念的衝突

不少父母認為「買房就是最佳投資」,並把這套邏輯視為傳承。但對年輕世代來說,高房價與有限薪資早已讓「房產致富」不再是絕對真理。理財專家指出:「年輕人需要的是靈活的財務規劃,而不是被迫接下上一代的房貸遊戲。」

五、子女該如何抉擇?

專家建議,子女應先理性評估自身財務能力,再與父親進行充分溝通。若確定無法負擔,應勇敢拒絕,避免陷入債務壓力。若仍想接受,可要求父親先將部分產權過戶,並簽署書面協議,以保障日後繼承的公平性。

M觀點 父親的好意可能是真誠的,但房地產市場已不同於過往榮景。
對年輕人而言,「資產」與「負債」只有一線之隔。與其盲目接手龐大房貸,不如在確保財務安全的前提下再談「投資」。畢竟,真正的傳承,不該只是債務的延續,而是為下一代保留選擇的自由。

原來是這樣...
19/09/2025

原來是這樣...

裝潢貸真的不見了?首購族交屋前資金焦慮升高,專家教你三招應對 M傳媒 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預售屋使用執照剛下來,接下來要驗屋與對保,但裝潢費怎麼辦?」這是近期許多首購族在社團裡熱議的共同困...

0918央行理監事會懶人包 專家解讀民眾最關心的六大疑問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央行 9 月 18 日理監事會後召開記者會,會中雖宣布利率暫不調整,但關於購屋民眾關切的「貸款排擠」、「新青安」、「預售屋貸款風險」等議題,央行一一回應,卻也引...
19/09/2025

0918央行理監事會懶人包
專家解讀民眾最關心的六大疑問
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央行 9 月 18 日理監事會後召開記者會,會中雖宣布利率暫不調整,但關於購屋民眾關切的「貸款排擠」、「新青安」、「預售屋貸款風險」等議題,央行一一回應,卻也引發市場不同解讀。許多網友直言:「講了等於沒講,問題還是落在民眾身上」。到底央行的說法對購屋族意味著什麼?專家為讀者整理六大重點,並逐一解析背後影響。

首先,在利率政策上,央行宣布重貼現率維持 2%、擔保放款融通利率 2.375%、短期融通利率 4.25%,等於短期內不再加重房貸族的利息負擔。專家指出,這對現有貸款人算是利多,至少避免每月支出進一步增加。不過,由於國際升息循環已趨緩,市場普遍預期央行也將保持觀望。

其次,關於近期鬧得沸沸揚揚的「排撥」問題,央行強調與自身政策無關,而是因新青安申貸件數過多,導致銀行內部資源調度不及。換言之,雖然利率沒變,但銀行手頭資金有限,部分案件仍可能延遲放款。專家提醒首購族,在申請前最好先與銀行確認排程,避免交屋時資金斷鏈。

第三,在豪宅貸款規範方面,央行重申並未鬆綁,強調資金優先給首購族。然而,央行也坦言「大家房子越買越小,是因為房價太貴」,而這不是央行可以解決的問題。專家認為,這句話其實點出政策盲點:雖然央行透過信用管制壓抑投機,但高房價根本來自供需與資金環境,僅靠利率工具難以徹底改變。

第四,對於「買預售屋交屋卻發現貸款不下來」的爭議,央行將責任歸因於建商或代銷「話術太好聽」。依據政府的「預售屋定型化契約」,確實有針對貸款失敗的處理條款,但民眾往往購屋時未細讀,導致最後衝擊自負。專家提醒,消費者簽約前務必檢視契約,並自行與銀行預先評估貸款成數,以免落入陷阱。

第五,針對換屋族普遍反映的「寬限期不足」問題,央行表示已經將期限放寬到 18 個月,但若銀行仍拒絕簽切結,通常與借款人本身信用條件或房屋品質有關,並非央行限制。專家分析,這項回應等於將責任交回個案,換屋族要順利過渡,除了財務規劃外,更需檢視名下信用紀錄與標的物條件。

第六,外界關切的「預售屋解約潮」,央行則以數據指出比例僅 1.1%,而且主要出現在投資客,對一般自住族影響有限。專家解讀,雖然目前看似風險可控,但隨著利率長期維持高檔、交屋潮來臨,未來仍須觀察市場是否出現更多拋售壓力。

M觀點:這場記者會雖針對民眾最常提出的六大問題逐一回應,但央行的立場是強調責任更多落在銀行、建商及購屋者自身身上。專家提醒,購屋並非僅看政策利多,更應全面檢視自身還款能力、契約條件與市場走勢。唯有做好準備,才能在政策與市場變動中穩健前行。央行的回應透露一個訊息「貨幣政策無法解決所有房市問題」。最終,購屋族能否安心買房,關鍵仍在自身的財務規劃與風險承擔。

有點嚴肅的話題.....
19/09/2025

有點嚴肅的話題.....

央行限貸令穩房市 不手軟是防範崩盤關鍵 M傳媒 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近期,央行持續維持房市信用管制政策,嚴格的限貸令並未鬆綁,引發社會各界熱議。賣厝阿明表示,這項政策,其實是針對近年房市失溫...

Address

Nantun District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M傳媒 房地產社群專業新聞媒體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Business

Send a message to M傳媒 房地產社群專業新聞媒體:

Share

Our Story

阿明一號店 是阿明一個離開現實、天馬行空領地

這裏沒有特定主體,誰都可以來演一下,

你想扮網美,你想做男神,你想賣東西,你想刷存在感...

只要你掰得出你就來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