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傳媒 房地產社群專業新聞媒體

M傳媒 房地產社群專業新聞媒體 M傳媒|買房知識新聞媒體|賣厝阿明 知識+,台灣第一個跨網路,社群,媒體,平面/影音知識型態傳播媒體。

房仲不開心 薪資大縮水!9月平均獎金僅7609元、年減逾三成【M傳媒房產中心/綜合報導】房市寒風吹向從業人員荷包,不動產業非經常性薪資年減逾三成,房仲業者坦言:「比看到房價下跌更心慌」房市買氣持續降溫,不只是屋主頭痛,連帶影響的不動產從業人...
20/11/2025

房仲不開心 薪資大縮水!
9月平均獎金僅7609元、年減逾三成
【M傳媒房產中心/綜合報導】

房市寒風吹向從業人員荷包,不動產業非經常性薪資年減逾三成,房仲業者坦言:「比看到房價下跌更心慌」

房市買氣持續降溫,不只是屋主頭痛,連帶影響的不動產從業人員荷包也大縮水。根據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最新資料,今年至9月,不動產受雇員工平均月薪為5.7萬元,較去年同期少了3.5%,其中非經常性薪資僅剩1.3萬元,年減幅高達11.9%,等於獎金、績效、加班費大幅縮水。

獎金縮水逾三成,中位數更慘淡

根據統計,今年9月,不動產業經常性薪資平均每人僅4.4萬元,已是連續四個月下滑。中位數薪資甚至比去年同期跌了2.22%,非經常性薪資的跌幅更驚人,9月份僅剩7609元,較去年同期少了三分之一以上。今年四至五月七都的成交議價率普遍落在9.8%至13%的高檔水準,遠高於去年房市高點時期,這代表屋主願意談,市場正在轉向,但成交難度卻增加了。

專家分析,這反映出房市交易量減少直接衝擊房仲收入結構,尤其是以高額獎金為主要收入來源的房仲,衝擊最為明顯。業內人士透露,資深房仲過去依賴高額成交獎金,每月非經常性收入可達經常性薪資的1-2倍,如今這塊大幅縮水,實際收入幾乎腰斬。

市場寒冬:26年最大跌幅,交易量急凍

自去年第4季央行祭出選擇性信用管制以來,房市快速降溫,民眾購屋意願明顯下降,業者預估,今年全台買賣移轉棟數可能僅剩26萬棟,創下26年來最大年度跌幅。
不動產仲介全聯會理事長直言,房仲出走潮已經悄悄發生,雖然加盟家數目前尚未大幅減少,多數先以併店或換招牌因應,但如果明年房市持續低迷,過完年後可能迎來一波收店潮。

根據《住展雜誌》委請台灣房屋統計的數據,無論是預售或成屋市場,目前新竹縣、市與台中市皆呈現雙雙下修,已成「雙降區」。成屋市場中,僅台北市仍勉力守住微幅上漲,但整體看來,限貸令後遺症持續發酵。

行業洗牌:加盟家數終結增長,汰弱留強開始

內政部統計,截至今年8月底,全國不動產經紀業備查家數為9,294家,比7月底減少7家,雖然幅度不大,但也終結了自2023年1月以來連續31個月的增長趨勢。中信房屋研展室分析,雖然單月下滑不多,但具指標意義,代表過去房市過熱的氛圍已經消退,若交易量長期低迷,房仲業勢必進入汰弱留強階段。
賣厝阿明認為,2025年房價將呈現「買氣下降、價格緩修」的狀況,市場雖然趨於冷卻,但仍然「有溫度」,不會全面崩盤。但對依賴交易量的房仲業來說,即使價格不大幅下跌,交易量萎縮已足夠造成生存壓力。

從業困境:高專制衝擊大,兼職增

面對市場寒冬,不動產業正經歷一場結構性調整。業內俗稱「沒風的風箏」的高專制業務首當其衝,此類業務多以高佣金誘因為主,但無底薪保障,在市況火熱時可月入數十萬,反之於市場冷卻期則面臨零收入壓力。「現在不只是新人做不下去,連資深業務都開始尋求轉型。」一位不願具名的加盟店東透露,部分房仲開始兼職外送、開 Uber 貼補收入,等待市場回溫。

台灣房屋趨勢中心分析,相較於超商需要設置冰箱、提款機等設備,對屋內破壞性較大。對房東而言,房仲業者帶來的優點包括施工期間短、對屋內破壞小,且租客與人流相對單純。但隨著交易量縮,這種優勢正在減弱。

轉型求生:差異化服務、開發利基市場

面對市場寒冬,房仲業者紛紛尋求轉型之道。越來越多業者轉向商業地產、租賃管理和物業管理,以穩定現金流度過住宅銷售的寒冬。根據PwC與城市土地研究所聯合發布的《2025房地產新興趨勢報告],多數業界領袖認為,2025年適合採取策略性投資方法,並聚焦於表現優於市場平均水準、且能分散投資組合風險的標的。

有業者開始專注於特定利基市場,如銀髮族換屋、學區宅或危老重建等領域,提供更深度的服務。這種差異化策略,在市場熱絡時常被忽略,但在冷卻期卻成為生存關鍵。

房市冷卻帶來的,不只是房價修正,更深刻影響了整個不動產業鏈。

隨著從業人員薪資下降、出走潮悄悄形成,業者必須精打細算、調整策略才能挺過寒冬;對年輕房仲或新進業者來說,更要謹慎評估自身風險與現金流,才能在房市盤整期穩住腳步,等待市場回溫的那一天。

青銀共居新時代!老社區迎來年輕住戶的蛻變契機 【M傳媒房產中心/綜合報導】當三十年的建築遇上年輕的新住戶,一場跨世代的生活對話正在台灣的老社區中悄然展開。「我買了一間30年的大樓,卻發現社區住戶年齡層偏高...」 這句來自年輕購屋者的內心獨...
20/11/2025

青銀共居新時代!老社區迎來年輕住戶的蛻變契機
【M傳媒房產中心/綜合報導】

當三十年的建築遇上年輕的新住戶,一場跨世代的生活對話正在台灣的老社區中悄然展開。

「我買了一間30年的大樓,卻發現社區住戶年齡層偏高...」 這句來自年輕購屋者的內心獨白,道出了許多在台灣精華區置產者的共同疑慮。在房價高漲的時代,選擇屋齡較高的社區成為不少人的妥協方案,但隨之而來的世代隔閡感,卻成了意想不到的新課題。

走進台灣各大都會區的巷弄間,三十年以上的住宅大樓隨處可見。

這些見證經濟起飛時代的建築,如今正面臨人口結構轉型的挑戰。一位剛購入台北市區三十年大樓的年輕屋主坦言,當初看中的是精華地段、方正格局與可負擔的價格,但入住後才發現社區居民多以銀髮族為主,幾乎看不到同年齡層的鄰居,心中不免產生微妙的不安。

這種「世代孤獨感」其實反映了台灣住宅市場的現實困境。

隨著新房價格不斷攀升,精華區的預售屋和新成屋已成為高資產族的專利,許多首購族只能轉向中古市場。然而,這些社區的原始住戶隨著時間推移逐漸老化,自然形成了年齡層斷層的現象。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種情況恰恰為台灣社會創造了「青銀共居」的實驗場域。年輕住戶的進駐,為老社區注入了新活力;而資深住戶的經驗與智慧,也能成為新鄰居的寶貴資源。在台北市大安區的一個老社區裡,年輕住戶自發組織讀書會,邀請長輩分享人生經驗,意外促進了跨世代的交流與理解。

社區管委會的角色在這類新舊融合的過程中顯得格外重要。

有經驗的管委會往往會刻意安排年輕與資深住戶共同參與社區事務,透過活動設計打破世代隔閡。例如在台中南區某社區,管委會每月舉辦「世代交流日」,讓不同年齡層的住戶有機會互動,成效顯著。

對於在意社區年齡層的購屋者,房產專家建議可以採取更積極的態度。

與其被動擔心,不如主動參與社區事務,成為改變的起點。許多老社區其實正需要年輕住戶帶來新思維,無論是引進新的管理方式、推動社區改造,或是建立數位聯絡網,都能為社區創造新價值。

從長遠來看,這種混合型社區反而具有獨特優勢。

資深住戶通常對社區有深厚情感,願意投入時間參與管理;年輕住戶則能引進創新思維,兩者相輔相成。在高雄前金區就有成功案例,年輕住戶協助建立社區LINE群組和電子公告系統,大幅提升溝通效率,而資深住戶則憑藉豐富經驗協助解決社區長期問題。

社區年齡組成擔憂,某種程度反映了對自身未來焦慮。

然而,跨世代的交流其實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年輕人可以從長輩身上學習人生智慧,長輩也能透過與年輕人互動保持心智活躍,創造雙贏局面。

老社區就像一本厚重的歷史書,等待著新住戶來續寫篇章。

當年輕的生命力注入成熟的社區,創造的不僅是居住空間的活化,更是世代共好的生活新模式。在房價高漲的時代,能夠在精華地段找到安身之處已屬不易,或許我們該學習欣賞這種跨世代共居的獨特價值,讓每個年齡層的住戶都能在老社區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歸屬感。

房市急凍外溢!裝潢案量掉 8% 驗屋、室內設計砍半 業者嘆:今年真的不好過【M傳媒房產中心/綜合報導】房市冷連帶讓原本靠著交屋潮吃飯的裝潢產業也跟著「打寒顫」。接案平台最新統計,今年前 10 個月「裝修相關」需求量比去年減少 8%,其中影響...
20/11/2025

房市急凍外溢!裝潢案量掉 8% 
驗屋、室內設計砍半 業者嘆:今年真的不好過
【M傳媒房產中心/綜合報導】

房市冷連帶讓原本靠著交屋潮吃飯的裝潢產業也跟著「打寒顫」。
接案平台最新統計,今年前 10 個月「裝修相關」需求量比去年減少 8%,其中影響最大的是「驗屋服務」與「室內設計」,需求雙雙慘掉五成,而「系統櫃設計」也縮水四成,房市買氣冷清的程度,從裝修端就能看得一清二楚。

平台坦言,過去這幾年不少年輕人買預售屋,擔心交屋時看不出問題,都會特別委託驗屋公司協助檢查,但今年案量硬生生砍了五成,不只意味著預售屋的交屋量變少,也反映出貸款收緊後,很多人預算不足,只好捨棄專業驗屋,自己簡單看過就算了。換句話說,市場真的冷到連「保險性支出」都被迫刪掉。

中古屋裝潢端同樣明顯感受到寒意。
專家指出,室內設計與系統櫃本來是中古屋翻新的「基本標配」,但今年需求大幅縮水,主因就是成交量減少,加上購屋族的貸款成數被壓低,資金緊繃,裝修預算自然縮水。市場氣氛保守,不少屋主甚至把「裝潢」視為非必要支出,能省就省。

不過在一片低迷中,還是有一些項目逆勢成長,尤其是「電梯/樓梯升降椅安裝」、「防水閘門」及「軟裝設計」,反而比去年增加得更明顯,顯示裝修產業正在出現一種「結構性轉變」。

台灣正快速進入高齡化社會,許多長輩不願意搬家,子女也希望讓父母住得更安全,導致無障礙改裝需求大增。像是樓梯升降椅、浴室防滑改造等,今年的接案量比去年多了三成,非常有感。另一方面,近年颱風豪雨頻率增加,造成不少地下室、低樓層住家淹水,民眾為了自保,「防水閘門」修繕與新增需求也明顯上升,成為意料之外的黑馬。

至於軟裝設計之所以逆風成長,資深設計師指出,缺工與原物料價格上漲,已讓整體裝修成本比往年高出 20% 到 30%,屋主面對銀行縮減房貸、自備款拉高,自然把有限資金優先留給真正必要的施工。結果就是,許多家庭開始採取「分階段裝潢」策略,或者乾脆透過家具、布料、燈光等軟裝提升居家氛圍,成為近兩年快速冒出的新趨勢。

設計師直言,在高成本時代,「大改造」市場確實萎縮,但「小改造」、「微裝修」反而熱度上升。對於不少剛買房、資金有限的年輕家庭來說,軟裝是一種最務實的折衷方案,既能改善居住品質,又不會讓荷包瞬間乾扁。

今年房市交易量下滑已成共識,而裝潢產業做為房市的「後端指標」,這波衝擊更是赤裸裸地反映在接案量上。雖然大案子變少,但市場沒有完全停滯,而是往更貼近生活需求、更務實的方向轉型。只是眼下景氣能否回春,還得看明年房市是否能止跌回穩,否則裝潢業者恐怕還得再撐一陣子。

都更後新家要課徵豪宅稅?賣厝阿明 : 這樣選才聰明【M傳媒房產中心/綜合報導】期盼多年的都更美夢,竟在最後關頭出現稅務危機,一紙豪宅稅通知,讓住戶在換新家與沉重稅負間進退兩難。「都更後的新家竟然要被課徵豪宅稅?」 這句充滿無奈的疑問,正困擾...
20/11/2025

都更後新家要課徵豪宅稅?賣厝阿明 : 這樣選才聰明
【M傳媒房產中心/綜合報導】

期盼多年的都更美夢,竟在最後關頭出現稅務危機,一紙豪宅稅通知,讓住戶在換新家與沉重稅負間進退兩難。「都更後的新家竟然要被課徵豪宅稅?」 這句充滿無奈的疑問,正困擾著雙北地區許多參與都更的住戶。當好不容易盼來的都市更新計畫進入實質階段,卻發現因為房屋評定現值超過標準,必須每年負擔數十萬元的稅負,這樣的美麗意外讓不少家庭陷入天人交戰。

走進雙北地區的老舊社區,都更的腳步正在加速推進。

對許多住戶而言,都市更新代表著居住安全的提升與生活品質的改善,然而隱藏在背後的稅賦問題,卻往往在最後階段才浮現。根據現行規定,只要房屋評定現值超過一定門檻,就會被列入豪宅稅課徵範圍,這對原本期待藉由都更改善居住環境的一般家庭而言,無疑是沉重的財務負擔。

稅務專家指出,所謂的「豪宅稅」其實是房屋稅的加重課徵條款。

在台北市,只要房屋評定現值超過8,000萬元,新北市超過4,000萬元,就會適用較高的稅率。對於經過都更後價值大幅提升的住宅而言,這個門檻並不難跨越,導致許多原本的中產家庭突然面臨每年數十萬元的額外稅負。

面對這樣的困境,市場上最常聽到的解決方案就是「分戶」。

將原本規劃的一戶拆分成兩戶,確實能夠有效規避豪宅稅的門檻,但這個方法也衍生出許多新的問題。最直接的困擾就是生活空間的割裂,萬一分配到的兩戶位於不同樓層,根本無法合併使用,等於迫使家庭成員必須分開居住,完全違背了當初參與都更的初衷。

專業建築師分析,分戶的隱藏成本遠比表面上看來的複雜。

除了必須規劃兩套衛浴、廚房等基本設施外,還需要考慮兩戶的獨立門牌申請、未來轉售時的價值差異。更重要的是,如果兩戶的坪數分配不均,可能導致其中一戶難以符合居住需求,反而降低了都更後的生活品質。

「賣厝阿明」提出不同觀點,建議住戶可以考慮換成二戶後,在交屋後直接出售換取現金,再用這筆資金購買一間符合需求且不用繳納豪宅稅的房屋。這種做法的優點是可能獲得可觀的現金流,同時避免長期的稅負壓力,但缺點是必須放棄期待已久的新家,重新適應其他居住環境。

除了分戶之外,稅務專家也指出其他可能的解決方案。

例如,部分住戶會選擇在都更前就進行產權規劃,透過贈與或買賣的方式將持分分散給多位家庭成員。另外,也有人會考慮在都更後將部分空間規劃為獨立店面或辦公室,利用不同稅率來降低整體稅負。不過這些方法都需要專業人士的精密計算,並非適用於每個家庭。

從政策面來看,這個問題也反映出當前都更制度的不完善。

許多立法委員已經開始關注這個現象,建議應該針對都更後的自用住宅提供稅賦優惠,避免讓追求更好居住環境的美意,反而成為民眾的沉重負擔。現行制度下,住戶往往要在「維持生活品質」與「合理稅負」之間做出艱難抉擇。

對於已經面臨這個問題的住戶,法律專家建議應該盡快尋求專業協助。

都更過程中的每個決定都會影響未來數十年的居住品質與財務負擔,與其在網路上片段收集資訊,不如整合所有住戶的需求,共同聘請專業團隊進行全面性的評估。都更本是美事一樁,卻因稅制問題讓民眾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在政策尚未完善前,住戶們更需要謹慎評估每個選擇的長期影響。

與其倉促決定分戶與否,不如集結專業意見,在維持生活品質與合理稅負間尋找平衡點。畢竟,都更的真正意義在於創造更好的居住環境,而不是為了一個新家,反而背負沉重的財務壓力。

三重壓力夾擊房市 ​​​、買賣雙方屏息以待 ​​​​​​、庫存爆棚的撐浮大戰 【M傳媒房產中心/綜合報導】根據統計,9月全台預售揭露量僅2,084件,比去年同期暴跌七成五,六都無一倖免,全面腰斬。財經專家游庭皓形容,現在的市場情況就像「在水...
20/11/2025

三重壓力夾擊房市 ​​​、買賣雙方屏息以待 ​​​​​​、庫存爆棚的撐浮大戰
【M傳媒房產中心/綜合報導】

根據統計,9月全台預售揭露量僅2,084件,比去年同期暴跌七成五,六都無一倖免,全面腰斬。財經專家游庭皓形容,現在的市場情況就像「在水裡憋氣」,撐得住的建商繼續挺著,撐不住的已慢慢浮上檯面。

六都待售戶數驚人,台中破6萬戶居冠
進一步觀察樂居網的供給量,全台二手屋待售總戶數高達29萬6,650戶,這個數字相當於一個中型城市的人口規模。

台中以6萬零29戶居冠,幾乎佔了全台的五分之一,台北市也有2萬零702戶,新北3萬7,011戶,桃園3萬3,854戶,台南2萬3,774戶,高雄3萬3,316戶仍未消化。這些驚人的待售數字背後,反映的是市場供需的嚴重失衡。游庭皓指出,雖然房市買盤明顯縮手,但開工量卻一路墊高,造成「預售賣不動、現金流堆積」的窘境。

「簡單來說,土地、營造與融資成本都壓下去了,結果屋子賣不出去,錢就只能堆在庫存上。」一位不願具名的建商財務主管透露,「資金周轉天數已從90天拉長到180天,壓力非常大。」

三重壓力:量凍、價撐、庫存高的死亡交叉
他分析,現階段房市呈現「量凍、價撐、庫存高」三重壓力。這三個因素形成的「死亡交叉」,正在侵蝕建商的獲利能力與現金流。

大型建商依靠品牌知名度及話題案,還能維持一定銷售,但中小建商則壓力巨大,資金鏈脆弱,已開始採取延後開案、拉長工程期、低首付或彈性付款等方式自保。這種「保命打法」的核心是盡量延緩資金壓力,等待市場回溫。游庭皓直言,這不是立即會爆裂的危機,但若拖得久,市場就像長時間憋氣一樣,撐得住的還能撐,撐不住的則陸續浮出水面。

市場人士分析,現在建商分三種:
一是現金充足的大型建商,趁機撿便宜土地;二是中型建商,縮小規模求生;三是體質不良的小建商,等待被購併或轉手。

建商求生術:從「衝量思維」轉向「現金流為王」
面對市場寒冬,建商的經營策略正在徹底轉變。過去「大量推案、快速周轉」的衝量思維,已被「現金流為王」的保守策略取代。

中小建商不得不調整策略,「保命打法」成為主流,包括分期付款、彈性付款,甚至拉長工程進度。一位代銷業者透露,「現在市場上出現了很多『先住後付』的方案,就是先支付少量頭期款,其餘款項等一、兩年後再開始支付,這在過去市場熱絡時根本不可能見到。」這種策略雖然有助於減輕購屋者初期壓力,但對建商而言,卻是犧牲未來現金流換取現在的生存空間,風險不容小覷。

全球鏡像:中國房市調控的警示
台灣房市的困境並非特例。中國房地產市場也正面臨類似挑戰,根據摩根大通研究部的分析,2023年中國新房銷售下降17.3%,新房開工下降21.4%,房地產投資下降9.6%。

中國政府為穩定市場,推出了「三條紅線」政策,嚴格控制開發商負債水平。這項政策導致許多高槓桿開發商出現流動性危機。
台灣雖未實施類似「三條紅線」的嚴格管制,但央行的選擇性信用管制與銀行的自主緊縮,已達到類似效果。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方面意識到問題嚴重性後,正計劃推出1萬億人民幣的一攬子計劃,用於支持包括保障性住房在內的「三大工程」,這相當於2023年房地產投資總額的9%。

冰河期生存指南:買賣雙方的策略調整
對於當前市場環境,買賣雙方都需要新的生存策略。對建商而言,控制現金流、減緩推案步調是關鍵;對購屋者來說,則迎來了難得的議價空間。

專業人士建議,買方可以關注建商的資金壓力指標:包括銷售率是否持續低迷、是否有大量餘屋待售、以及是否頻繁推出優惠方案。「現在市場上已經可以看到一些讓利案,雖然降價幅度不明顯,但透過傢俱裝潢補貼、管理費減免等方式,實質價格已經有所鬆動。」一位房產顧問分析。對於有剛性需求的購屋者,現在反而是仔細挑選、大膽議價的好時機,特別是在餘屋量大的區域,有機會談到比預期更好的條件。

房市何時回溫,市場仍在屏息以待。
游庭皓最後補充,關鍵在於供需能否重新找到平衡點,以及央行政策是否能適時提供活水。這場房市冰河期,既是危機也是轉機,它正在重塑台灣房地產市場的體質,也重新教育買賣雙方:房子不只是一項投資,更是需要謹慎以對的重大決策。

欠稅就會被管制阿...
20/11/2025

欠稅就會被管制阿...

欠稅想出國?第三人不動產可作擔保 北區國稅局說明計價方式 【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不少民眾因欠稅而面臨出境限制,但其實除了繳清欠稅外,也能透過提供第三人財產作為擔保,申請解除限...

房市驚現「開工熱賣冷」怪象!新成屋恐衝擊中古屋市場【M傳媒房產中心/綜合報導】今年房市景氣低迷,預售建案出現「銷售量低、開工量高」的倒掛現象,引發業界擔憂未來待售餘屋量將大幅增加。據業者分析,如果景氣持續疲弱,成屋銷售緩慢恐將成常態,讓建商...
19/11/2025

房市驚現「開工熱賣冷」怪象!新成屋恐衝擊中古屋市場
【M傳媒房產中心/綜合報導】

今年房市景氣低迷,預售建案出現「銷售量低、開工量高」的倒掛現象,引發業界擔憂未來待售餘屋量將大幅增加。據業者分析,如果景氣持續疲弱,成屋銷售緩慢恐將成常態,讓建商與購屋族都得面對市場調整的現實挑戰。

過去,預售屋銷售量與開工量大致相當,景氣佳時更常出現「賣光再開工」的狀態。但今年情況大不相同,根據內政部統計,今年全台預售屋交易量估計不足4萬戶,開工量卻預估達11萬戶,幾乎是銷售量的三倍。換言之,許多預售建案雖已開工,但銷售仍不理想,待售餘屋可能快速累積。

房產業者指出,這波預售市場的高峰曾出現在「新青安房貸政策」上路之後,去年至2024年,預售屋幾乎全面熱銷,民眾形成「不買會更貴」的預期,開工與銷售量高度匹配。當時全年預售屋銷售量達13萬戶,開工戶數12.8萬戶。

然而,自第七波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上路後,預售屋交易量快速降溫。今年第三季,每月交易量都不到3,000戶,前三季合計約3萬戶,僅為去年同期約三成,但申報開工仍達9.6萬戶,全年估計將達11萬戶。業界形容,這是一種典型的「開工必須照計畫進行、銷售卻跟不上」的市場倒掛。

信義房屋企研室表示,預售屋必須在取得建照後才能銷售,開工通常要在六個月內申報,最多可展延三個月。但在目前房市景氣低迷、貸款條件嚴格的情況下,建商只能依原計畫開工,銷售期卻大幅拉長,從預售一路延伸到成屋階段都可能出現長期滯銷。為了降低風險,開發商對新推案及購地持保守態度,靜待市場轉機。

此外,部分房價高漲的區域壓力更大,加上供給量充足,消費者出手意願降低,建案現場也多將銷售戰線拉長,採取謹慎行銷策略,如控制廣告預算、降低接待中心成本,以減少資金壓力。

業者提醒,預售屋倒掛現象顯示房市已進入「個案分化」階段,高價或供給過剩區域尤為明顯。對購屋族而言,理性看待價格與區域條件,選擇合適時機出手,才能避免追高風險;對建商而言,則需謹慎規劃開工與銷售節奏,才可能穩健度過房市調整期。

指界錯誤土地縮水!大法官釋憲374號為民爭公道【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明明是我的土地,為什麼重測後就平白無故少了14坪?」這起發生在彰化的土地糾紛,一路從地方法院打到最高法院都敗訴,最後靠大法官釋憲才討回公道。釋字第374號解釋文明白...
19/11/2025

指界錯誤土地縮水!大法官釋憲374號為民爭公道
【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明明是我的土地,為什麼重測後就平白無故少了14坪?」這起發生在彰化的土地糾紛,一路從地方法院打到最高法院都敗訴,最後靠大法官釋憲才討回公道。釋字第374號解釋文明白告訴政府:就算地籍重測程序完成,人民還是可以透過訴訟爭取應有的土地權益!

這起轟動一時的土地爭議要回溯到民國66年,彰化市一筆由黃姓與吳姓民眾共同持有的土地,在省測量大隊進行地籍圖重測時發生嚴重誤差。原本應該公平分割的土地,結果吳姓地主多了14平方公尺,黃姓地主卻只增加1平方公尺。當時在公告期間黃姓地主沒有及時發現問題,直到11年後的民國77年,才在地政機關丈量時察覺不對勁。

雙方協調破局後,黃姓地主一狀告上彰化地方法院,卻被法院引用最高法院75年的民事庭會議決議駁回。這項決議規定,相鄰土地所有權人在重新測量時,如果已經在公告期間內到場指界且沒有爭議,事後就不能再主張當初指界有錯誤。這個判決讓黃姓地主連敗三審,最後只好聲請大法官釋憲。

黃姓地主在釋憲聲請書中痛陳,這樣的判決根本牴觸憲法第15條保障的財產權、第16條的訴訟權,以及第23條的比例原則。他強調,地籍重測只是行政程序,不應該剝奪人民透過司法途徑救濟的權利。

民國84年3月17日,大法官作出劃時代的第374號解釋,明白指出地籍圖重測只是地政機關的技術性服務,目的在正確反映土地範圍,本來就不應該影響人民的私有財產權。就算相鄰土地所有權人已經在通知期限內指界且無爭議,地政機關依規定重測並公告後,土地所有權人仍然可以在公告期間提出異議。

更重要的是,大法官宣告如果兩造之間仍有爭議,當事人完全可以依法提起民事訴訟,法院應該依據證據來認定界址,不能只用「原指界有誤、訴請另定界址」這個理由就駁回訴訟。原來最高法院的會議決議因為忽略人民財產權及訴訟權的保障,被宣告違憲不再適用。

這場長達18年的土地保衛戰,最後靠大法官一紙解釋討回正義。374號解釋確立了重要原則:政府的行政程序不能凌駕於人民的憲法權利之上。時至今日,這號解釋仍是許多土地糾紛訴訟的重要依據,提醒著政府部門,在推動地籍整理的同時,更要重視每個老百姓的財產權益。畢竟,對大多數人來說,土地不只是數字,更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少子化危機下的新解方!專家倡「轉大人ETF」:從育兒成本變資產投資,提升生育意願【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台灣總生育率跌破 0.9,今年新生兒數量可能跌破 11 萬人,人口結構警訊再度亮起紅燈。面對少子化,單純一次性的育兒補貼已證明效果有...
19/11/2025

少子化危機下的新解方!專家倡「轉大人ETF」:
從育兒成本變資產投資,提升生育意願
【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台灣總生育率跌破 0.9,今年新生兒數量可能跌破 11 萬人,人口結構警訊再度亮起紅燈。面對少子化,單純一次性的育兒補貼已證明效果有限,專家指出,政府應從「資產為本」的角度出發,為年輕世代建立長期的資產累積機制,才能真正改變生育行為與信心。

放眼國際,許多國家早已推行兒童資產累積政策。
英國 2005 年推出「兒童信託基金」,每名新生兒開立專戶,撥付啟動金 250 英鎊,低收入家庭可獲雙倍,家長每年最多可存 1,200 英鎊,投資收益免稅,孩子滿 18 歲即可領取。此政策成功改變家長儲蓄習慣,累積資產近 50 億英鎊,惠及 635 萬名兒童。新加坡的「兒童培育共同儲蓄計畫」更將資金用途綁定教育與醫療,政府採「一對一」配對,家長存 1 元,政府就配對 1 元,參與率高達 97%,資產累積與生命周期緊密連結。美國近年也倡議「嬰兒債券」,依家庭財富設置啟動金,縮小世代財富落差。

對比國際經驗,專家指出,台灣現行的兒少發展帳戶自 2017 年起僅針對經濟弱勢家庭,截至 2023 年底符合資格者約 5 萬人,開戶率 63%,儲金總額逾 20 億元。這證明制度可行,但若要扭轉少子化,必須從「弱勢扶助」走向「普惠投資」,建立國家級長期策略。

近期立委提出的「轉大人ETF」構想,正可與政府推動的 TISA 長期投資文化互補。
政策核心在於階梯式政府配對:低收入家庭享最高配對比例與上限,中產家庭配對較低,激勵家長養成長期儲蓄習慣。資金嚴格規範提領,限 18 歲後使用,僅能用於教育、職訓、創業或首購房頭期款;投資方向由政府委託優質團隊操作,以台灣高成長、ESG 投資標的累積資產,同時引導民間資金投入市場,兼顧資產增值與社會效益。

此外,專家強調,搭配理財教育與社工輔導,可提升家長金融素養與風險管理能力。
這套制度將育兒成本轉化為長期資本投資,不再只是「花錢養孩子」,而是為下一代建立可觀資產,讓年輕父母看到生育的長期價值。

少子化問題與高房價、低薪資、教育負擔密切相關,「轉大人ETF」提供了創新的解方:透過制度化、長期化的資產累積,讓家庭對未來有信心,也讓生育決策不再只是眼前的成本考量,而是世代財富傳承的起點。

專家呼籲,推動此政策需國發會、財政部、金管會、內政部及衛福部跨部會合作,結合資本市場與公共政策,為下一代打造可長期累積資本的機會,創造國家新競爭力。在這樣的機制下,年輕世代將不再因育兒成本而裹足不前,而是能以資產投資的視角看待生育,少子化危機有望得到更具實效的長期解方。

經濟學人點出台灣病 房市高價、低量、矛盾現象令人咋舌【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近期《經濟學人》封面故事以台灣為焦點,直言今年經濟表面榮景背後隱憂,並將多種社會經濟現象總稱為「台灣病」,其中房價高漲更是點出民眾望屋興嘆的心聲。雖然對經濟學人...
19/11/2025

經濟學人點出台灣病 房市高價、低量、
矛盾現象令人咋舌
【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近期《經濟學人》封面故事以台灣為焦點,直言今年經濟表面榮景背後隱憂,並將多種社會經濟現象總稱為「台灣病」,其中房價高漲更是點出民眾望屋興嘆的心聲。雖然對經濟學人的立論及央行的即時反駁是否站得住腳,各界仍有爭議,但台灣房市近年諸多矛盾現象確實存在,令人無法忽視。

文章指出,自2020年以來,台灣房價一路高漲,尤其台北市房價所得比高達16倍,遠超過合理標準的5到6倍,也高於倫敦、紐約、東京甚至首爾,幾乎是超英趕美的水準。其他六都中,除了桃園尚維持約9倍,其他城市全都突破10倍,非都縣市除基隆外也都超過7倍,讓台灣整體購屋壓力居高不下。

然而,房價高漲之外,市場還存在多個矛盾現象,構成「台灣病」的縮影。

首先是法拍屋市場低迷,本應在景氣不佳時活絡,但今年上半年全台法拍屋拍定總件數僅853件,創下2009年以來新低,其中台北市更只有31件,幾近無量,與高房價形成鮮明對比,凸顯市場不合理。

其次,交易量大幅萎縮,但房價仍堅挺。統計顯示,今年建物買賣移轉件數可能僅26萬棟,整體衰退幅度約25%,中南部甚至超過三成,但各地房價依然文風不動,讓期待房價回跌撿便宜的購屋族無奈,只能望屋興嘆。

第三,案場冷清、買氣低迷,卻仍推新案。央行信用管制下,許多預售案場門可羅雀,銷售人員甚至出現打瞌睡的情況,但根據591資料,全年預售案量仍將近2兆元,約中央政府總預算的三分之二,顯示房子乏人問津卻依舊持續推出,矛盾現象明顯。

第四,豪宅市場氣若游絲,但價格仍高高掛。受到央行豪宅限貸令、囤房稅2.0、銀行融資壓力及高額管理費影響,豪宅買氣低迷,成交稀少,但市場上餘屋仍維持高價,近日「陶朱隱園」經大幅讓價才成交,也透露豪宅市場面臨調整壓力。

整體而言,《經濟學人》指出的「台灣病」不只是單純房價問題,而是低薪、高價、交易低迷、推案過量與豪宅高價等多重矛盾交織的結果。即便央行強調匯率或政策因素可能影響有限,但這些現象確實反映出台灣房市的非正常景況,也讓民眾對購屋、投資與置產充滿困惑。

面對這樣的局面,觀察人士認為,短期內房市仍將以觀望為主,購屋族與投資者需更加謹慎,選擇產品、地段及財務規劃都要更為精細,以應對這個高房價與低交易量並存、豪宅與一般住宅市場差異懸殊的「台灣病」。

蝦皮店到店引爆店面革命,街景「橘色化」背後暗藏電商物流大戰 【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橘底白字的招牌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台灣大街小巷,你家樓下可能也悄然成為蝦皮版圖的一部分。打開 Google Map,一個區域內常常就有兩三家蝦皮店到店,它...
19/11/2025

蝦皮店到店引爆店面革命,街景「橘色化」
背後暗藏電商物流大戰
【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橘底白字的招牌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台灣大街小巷,你家樓下可能也悄然成為蝦皮版圖的一部分。
打開 Google Map,一個區域內常常就有兩三家蝦皮店到店,它們不再隱身巷弄,而是直接佔領主幹道。這些據點多數是無人智慧取貨店面,取代了曾經風靡一時的夾娃娃機店。根據研究所數據,蝦皮店到店在台據點已突破2000家,甚至超越萊爾富(約1400多家)和OK超商(約700多家),成為台灣第三大取貨通路。

松山區的永吉路和松山路等大馬路上,最近出現好幾家蝦皮店。

高源不動產估價師事務所所長陳碧源觀察到,過去蝦皮多設在巷弄內,數量少、規模小,對街景影響有限。如今,蝦皮直接搶進主幹道,讓整條街的店面呈現“蝦皮化”現象。陳碧源分析,隨著電商興起,傳統零售店面經營越發困難,加上房東調高租金,許多原有店家選擇結束營業或退出大馬路。蝦皮的進駐恰好填補了這個空缺,其無人智慧取貨模式降低了人力成本,使蝦皮更有底氣搶占黃金店面。

蝦皮為了快速拓展版圖,在租金策略上展現了驚人的魄力。

陳碧源從房仲朋友處得知,蝦皮為理想店面,願一次支付1-2年租金。這種“先搶位、再拚業務”的策略,讓蝦皮在短時間內迅速拓展到兩千多個據點。蝦皮店到店的條件優勢在於不需商圈金店面,面積僅需約13坪以上即可。這使許多原本不具商業價值的巷弄一樓,因蝦皮進駐而重獲新生。

蝦皮店到店的快速擴張,不僅改變了街景,也改變了零售店面的價值結構。

相較於超商需要設置冰箱、提款機等設備,對屋內破壞性較大,蝦皮店到店只需放置置物櫃、設置監控系統及POS機即可。對房東而言,蝦皮店到店帶來的優點包括施工期間短、對屋內破壞小,且租客與人流相對單純。只要取貨人數持續成長,人流帶動商機,房東未來在洽談租金時就有底氣提高投報率。

蝦皮大舉展店背後的戰略意圖十分明確。

根據蝦皮母公司冬海集團執行長李小冬在法說會上的談話,台灣店到店已佔蝦皮平台出貨量七成以上,且每單成本降低了三成。對蝦皮而言,自建物流網絡是掙脫超商束縛的關鍵一步。業界推估,蝦皮訂單每天將近100萬件,八成以上到超商取貨。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光是全家物流“店到店”每年寄取件超過一億次,蝦皮至少佔了一半以上。自有物流讓蝦皮一年可省下約60億元的物流費用。蝦皮店到店不僅是台灣市場的戰略,更是東南亞大戰略的一環。2024年第三季Shopee Express的包裹量已與東南亞最大電商物流公司J&T Express不相上下。

面對蝦皮的強勢競爭,統一超商也不甘示弱。
統一超商與工業技術研究院合作,採用最新的「微型倉智慧調度技術」,在中央大學內的X-STORE第九代店導入全台首座自動化門市取貨微型倉。這種微型倉仿效自動停車塔概念,僅2坪大小就能存放200-230件包裹,儲存效率比固定儲存格的智取櫃高出一倍以上。這顯示超商正積極提升技術以應對蝦皮的挑戰。未來流通研究所預測,2025年電商物流費用率將增至約7.35%,創下調查期間新高。在日益沉重的物流費用壓力下,各類型電商勢必將面臨調高免運門檻與壓縮補貼空間的營運挑戰。

蝦皮店到店的擴張只是台灣零售業變革的冰山一角。
隨著7-ELEVEN推出全台首座微型倉,儲存效率較傳統智取櫃提升一倍,這場電商物流戰爭已從街頭轉向技術競爭。未來的街景,將由誰主宰,仍取決於誰能更精準對接消費者的最後一哩路。圖/google ma

炒盤客家小炒不好嘛....
19/11/2025

炒盤客家小炒不好嘛....

炒房鄰居炫耀「增貸洗金流」鑽漏洞 內行人曝:檢舉有訣竅 【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增貸出來再去買基金股票,洗一洗金流就不會被查到!」近期有網友抱怨,鄰居每天炫耀自己透過房屋增貸...

Address

Nantun District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M傳媒 房地產社群專業新聞媒體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

Our Story

阿明一號店 是阿明一個離開現實、天馬行空領地

這裏沒有特定主體,誰都可以來演一下,

你想扮網美,你想做男神,你想賣東西,你想刷存在感...

只要你掰得出你就來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