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運星期天

幸運星期天 Contact information, map and directions, contact form, opening hours, services, ratings, photos, videos and announcements from 幸運星期天, Digital creator, North District.

20/06/2025

賀十週年
六月通通免運🙂🙂🙂

11/06/2025

常在演講裡提到:浪漫,並不是好關係的指標,平等與尊重才是。

為什麼浪漫不是呢?《毒性關係斷捨離》這本書給了一個答案,因為有一種人,他迷人風趣、富有魅力,談起戀愛可以十分浪漫。但是他有時翻臉比翻書快,好像有很多面具,令人捉模不定。他說話會很誇大,總覺得自己與眾不同,高人一等。他是「自戀型人格」(Narcissism),在關係中可能會帶來「自戀型傷害」。

他的浪漫,不是為了妳,更是為了自己。他愛自己富有魅力的形象,可能更勝愛妳。或說他愛妳愛上他這件事,更勝愛妳。他需要妳愛他,而不是他需要愛妳。

但如果你沒給妳他要的,很有可能就要準備面對他的怒火與情緒。

書裡提到自戀型人格的其一特色是特權心裡(Emtitlement),這點很有體會,我觀察的經驗也是如此,他們認為自己應該有特殊待遇,覺得自己走到哪都該是VIP,他們覺得「規則是給普通人遵守的」,而他們永遠都該適用特例才對。

書裡不只幫助我們辨識自戀型人格,了解自戀型關係帶來的傷害,作者特別提到這本書是寫給在自戀型關係中受傷的人,提供具體的方法告訴我們如何處理關係中的傷痛,還提醒我們要增強自己的「抗自戀體質」,遠離自戀型關係的傷害。

作者認為這些方法有助於我們拒絕未來可能出現的自戀者:

1、堅持自己的真實感受與想法,防止對方的認知扭曲
2、不再著迷於親和力與感召力
3、不要迷失在表面的條件,如智商、學歷、外表、財富成就
4、觀察他們如何對待他人(不要合理化對方行為)
5、觀察他們在壓力、挫折或失望中的表現(超級認同!!!)
6、深呼吸、放慢腳步
7、與縱容自戀者的人保持距離
8、停止一次又一次給予第二次機會
9、培養更健康的社交圈。
10、適應不被多數人認同的選擇。養成抗自戀體質時,可能會被人說太嚴厲、難相處。

其中第6點,我非常同意。一個人是不是合適的對象,絕對不是看你們很好的時候,而是要看你們不好的時候,起衝突的時候,或是看他遇到挫折、承受壓力的反應。

很推薦這本書《毒性關係斷捨離》,點出當代關係中常見的真實模樣,我想很多人真的為此所苦,而這不是你的錯,一起來學習如何斷捨離!

#毒性關係斷捨離
#天下雜誌出版

11/06/2025
11/06/2025

如果一個人影響到你的情緒,其實,你的能量和焦點應該放在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緒上,而不是放在影響你情緒的人身上。

很多人都有過這種經驗:
一句話、一個眼神,甚至社群上的一則貼文,就能瞬間引爆你的情緒反應😰
比如,憤怒、沮喪、焦慮⋯⋯,這時,就容易陷入急著指控「是你害我這麼不爽!」,並且在腦中小劇場反復排演反擊或逃跑的劇本,耗盡自己的身心能量。

真正牽動你的反應的關鍵,不在外界的「他」或「她」,而在你內心被觸動的深層創傷、價值觀衝突或需求不滿足。

當外在事件激發你強烈的情緒湧現,引發你外在的行為和言語(比如暴怒、退縮、焦慮、不安、批評、指責、國罵⋯),但真正牽動這一切的,是藏在意識汪洋下看不見的龐大內在狀態。

可能是那些未被理解的委屈、那些渴望被認同卻沒有獲得滿足的期待、那些想被愛卻不可得的悲傷和遺憾,或是某個被挑戰到的核心價值觀,比如誠信、善良、孝順、成功、優秀、公平、正義⋯⋯。

當我們只專注於「那個影響到我的人」,就像親手把情緒、想法、行為反應的遙控器交給對方,任由別人按鍵操控你的情緒起伏與言談和行為——這只會讓你自己精疲力竭,並持續削弱了你的內在力量。

下次當關係引發情緒風暴來襲、你感到即將「(應激)自動反應」前,試著暫停一下,把目光從外在轉向內在,靜下心來問問自己:

🌀這個強烈情緒/行為反應的底下,藏著些什麼?比如:
😡憤怒底下藏著的是受傷過沒有癒合的恐懼;
😣忍耐討好底下是害怕失去;
😰情緒勒索底下是擔心被遺棄;
😮‍💨拖延、逃避的行為是因為自卑、恐懼、不自信⋯⋯

🌀我的哪個深層需求或價值被觸動了?比如:
需要被尊重?渴望安全感?重視公平?在意平等互利⋯⋯

🌀此刻,我真正可以為自己做些什麼?比如:
設定並堅守界限?勇敢表達需求?自我同理與安撫?

當你開始理解並回應這些水面下的深層需求,你會發現自己不再被情緒控制,而是能更有意識、更自主地選擇如何回應。這份由內而生的覺察與選擇力,才是和諧關係與穩固自信的根基!

📌 小練習:
下次感到他人即將引爆你的情緒/行為反應時,先「自我暫停!」
——閉眼深呼吸三次,然後問自己上面那三個🌀問題。
☝️光是做到這「自我暫停」,就能幫助你跳出自動化的問題反應模式,找回選擇的勇氣和力量。把人際關係和應對反應的主導權,穩穩地握回自己手中。

不僅「活得良善」更要「活得幸福」。
⋯⋯⋯
#解憂心輔夏令共讀團體
——創造豐盈美好的心理素質,成為更新版的自己
🈶️心理成長ABC|半開放式支持性團體,新成員體驗限定4-8名。
🈶️QBQ自我修復式關係|7月初階續讀團體(雙北場)開放2位備取名額。
🗣️報名請私訊或洽官LINE~

11/06/2025

❤️❤️❤️🙂

28/05/2025

有些湯匙金光閃閃,有些湯匙只是撐很久

28/05/2025

你也常因為好心沒好報,而陷入自我懷疑,甚至懷疑人性和人生嗎⁉️

是不是有這種感覺:
人們往往不會對冷眼旁觀的人發怒,反而會對那些伸出援手卻幫得不夠多、不夠好的善意者感到不滿和憤怒。

這種現象或許可以從以下幾個心理狀態來自我安慰或同理自己與他人:

1. 期望落差理論 (Expectancy-Disconfirmation Theory)
人們對於他人的行為會產生一種預期。當旁觀者袖手旁觀時,我們可能壓根就沒有對他們抱有任何幫助的期望,因此即便沒有得到幫助,也不會產生太大的不滿。

然而,當有人主動提供幫助時,我們心中會立即建立起一種期望,期待他們能夠提供足夠且有效的協助。

如果實際獲得的幫助與我們的期望存在落差,甚至是不及預期的幫助,這種落差感就會轉化為失望、不滿,甚至憤怒,進而引發怨懟、指責的行為。

2. 歸因理論 (Attribution Theory)
當我們面對不如意的結果時,大腦本能的進行解釋和歸因。

🔸對冷眼旁觀者: 我們可能會將他們不提供幫助歸因於他們的個人特質(例如:冷漠、自私、膽小),或是情境因素(例如:他們可能沒注意到、不方便)。
⮕ 由於沒有期待,這種歸因往往不會引發強烈的負面情緒。

🔸對善意者: 當感覺善意者幫助不夠時,可能會將其歸因於他們不夠盡力,甚至懷疑他們的動機不純(雖然這通常是認知偏誤)。這種針對個人能力的歸因,更容易讓我們產生不滿和指責。
⮕ 會覺得「你都幫了,怎麼不幫到底?」或「你既然要幫,為什麼不幫得更多更好一點?」
⮕ 這種「差一點點」的感覺更容易激發負面感受。

3. 心理契約 (Psychological Contract)
雖然不是正式的,但在人際互動中,當一個人開始提供幫助時,可能會無意識地在被幫助者心中建立起一種「心理契約」,即一種無形的責任感或承諾。
⮕ 當這個非正式的契約被打破(即幫助不足或不完善)時,被幫助者會感到被背叛或期望落空,進而產生不滿和攻擊。

4. 社會比較理論 (Social Comparison Theory)
當有人伸出援手時,被幫助者可能會將其與理想中的「完美幫助」進行比較。如果善意者的幫助被視為「不夠好」,這種比較會突出幫助的不足之處,從而導致不滿。
⮕ 而對於那些完全沒有幫助的人,則沒有比較的基礎,因為「沒有」就無法與「有」來比較其不足。

5. 避免認知失調 (Cognitive Dissonance Avoidance)
當一個人經歷兩種不一致的認知時,會產生心理上的不適(認知失調),大腦本能自動化的試圖減少這種失調。

🔸對於冷眼旁觀者,由於他們沒有任何行為,我們不會有「他們應該幫忙」和「他們沒有幫忙」之間的矛盾,因此不需要處理這種失調;對於伸出援手但幫助不足的人,可能會產生「他們是好人想幫忙」和「他們的幫助不夠好」之間的矛盾。
⮕ 為了安撫這種失調的焦慮感,大腦會啟動防衛機制,以抱怨、指責、批評等行為來合理化自己需求未被滿足的負向感受和不滿情緒。

簡單來說,就是人際互動中,多數人不自覺的會形成「心理預期」,所以,當你伸出援手時,無論你出發點多麼單純,對方都會在你身上投射出一種期望,期望你能成為他們的「解救者」。

一旦你的幫助與他們的期望產生落差,這種落差就會引發他們的情緒反應。

作為一個樂於助人的人,了解這些心理概念可以幫助你:

✔️同理自己: 明白這並非你的錯,而是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心理機制。
⮕ 當你「好心沒好報」時,這不是因為你做得不夠好,而是對方的期望管理出了問題。

✔️同理他人: 理解對方的抱怨可能並非惡意,而是他們(不自覺/潛意識)期望落空、心理失調的表現。
⮕ 這有助於你更冷靜地看待這些反應,而不是立刻感到被冒犯。

✔️調整心態: 在提供幫助時,可以適度降低對回報的期望,或是事先溝通清楚你能提供的協助範圍。
⮕ 避免產生不必要的心理契約,引發情緒風暴和負向行為。

‼️重要的是,別再因為好心沒好報而自我懷疑——那往往是對方心理預期和歸因模式的結果,而非你善意的不足。

如同《被討厭的勇氣》作者岸見一郎
說:不只要「活著」還要「活得良善」。
不過,雖然善良是一種寶貴的品格,一種美好的堅持與追求,卻不意味著,你必須無差別地忍讓和無限度地委屈自己,更成熟的為人之道,是有能力去恰當地設置個人的「善良界限」——
不僅「活得良善」更要「活得幸福」。

#解憂相談心輔室|夏令共讀
——成為更新版的自己,為自己創造美好的心理素質:
* 台北場「愛說心理工作室」體驗團,開放4-8名,新成員限定。
* QBQ自我修復式關係|6月下旬初階續讀班: 雙北場開放3位備取名額。
🗣️報名請私訊或洽官LINE~

28/05/2025

上個月因為流感併發支氣管炎和全身感染,休養了一個月,在這一個月之中我竭盡全力的在跟死神搏鬥的這段時間中,因為無法回覆任何人的聯絡,結果所有的事情都放了空城。只差沒被通緝

然而在我生病後期我終於接了我們辦公室行政小姐的電話,她告訴我如果真的不能到辦公室,那她就問我:

能不能取得我的許可把寄到公司的政府公文拍照給我看,我說不用了我知道是什麼,還是不就是國稅局因為我沒去報稅而一直寄來的通知書嗎?

恍惚之中掛斷電話之前,我下意識的說了句:謝謝妳一直以來的服務…

她愣了一下,然後我進入異世界(意識的世界)的最後一點力氣,我掛斷了電話。醒來後我就想,我連要掛掉以前都會維持著我的感謝?

是個好人也沒有用,我還是一直被別人攻擊,惡意的那種。

28/05/2025

買耳包咖啡~喂~是耳掛咖啡啦🙂‍↔️🙂‍↔️

和林鈺恩律師 – 我剛剛獲得他們的頭號粉絲認證!🎉
28/05/2025

和林鈺恩律師 – 我剛剛獲得他們的頭號粉絲認證!🎉

Address

North District

Websit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幸運星期天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