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青山廣播電台

台中青山廣播電台 台中青山廣播電台

本台為中部地區中功率電台,以提供 社區服務為電台企業文化之核心,透過優 質訊號,對台中、彰化、南投、雲林地區 提供最清晰的音質與完整的電波涵蓋,基 於多元化透過以閩南語為主的播音,針對 25-80歲國中以上教育程度,在地從事農、 工、商業觀光相關工作者或流動於中南部 地區的工作者及其家庭成員,提供真正寓 教於樂的廣播服務。

08/10/2025

切片番茄沾薑末與醬油,是許多南部人心中的經典美食,輝達執行長黃仁勳來台時也曾說相當懷念薑汁番茄。醫師蕭捷健指出,這番茄與薑的組合並不是隨便亂配,而是好搭檔,番茄的茄紅素擅長掃除氧化壓力、薑的薑辣素則擅長調節發炎,兩種食材搭一起吃下肚,能「對外擋子彈、對內補基礎建設」,對心血管、皮膚、攝護腺、消化道、關節有潛在的保護作用。
減重醫師蕭捷健在臉書粉專指出,人體每天都會產生自由基,攻擊細胞後害人老化加速、引發慢性病。番茄中的茄紅素能中和自由基,對心血管、皮膚及攝護腺都有潛在的保護作用。長期吃富含茄紅素的番茄製品,也能幫助身體「防曬」,研究顯示連續10至12周、每天從番茄糊攝取約16毫克的茄紅素,皮膚面對紫外線時的泛紅反應明顯下降。

薑辣素主要含有薑酚和薑烯酚兩大成分。蕭捷健指出,它們能有效緩解身體的發炎反應,對於關節不適、肌肉痠痛、甚至消化道健康都有幫助。

此外,蕭捷健也表示,自己的冰箱都會有大番茄,若沒時間炒菜,就會先吃番茄補充足夠的纖維,之後再吃澱粉讓血糖維持穩定,而番茄還能吸附食物中的油脂,是能一舉兩得的好食物。

農糧署曾po文指出,早年農村社會因改良技術較不成熟、逢盛產期等原因,為了不浪費食物會配上不同醬料,為水果增鮮提味,沾砂糖、薑末及醬油的番茄切盤是相當經典的一道美食。不過也提醒,醬料勿攝取過量以免影響健康,特別是代謝疾病族群,應依照醫師指示食用。

07/10/2025

二十四節氣迎來「寒露」,代表進入深秋,不過近日天氣高溫炎熱,各地普遍仍有35度以上高溫。中醫師林雅瑩表示,秋高氣爽的時節,白天的高溫還是有可能造成熱傷害。這段期間雨水漸少,天氣乾燥、晝熱夜涼,燥邪之氣易侵犯人體,日常要多注意下肢保暖,飲食調理也要加強「潤肺」。

林雅瑩指出,「寒露」在字義上指氣候已屆深秋,夜裡溫度低寒、天氣漸涼,露水更多,此時「寒意乍現」最為明顯的氣候特徵。受到氣溫多變影響,如果調養不當,很容易出現口鼻乾燥、皮膚乾癢等一系列的秋燥症狀,多發於肺部和皮膚,應以「滋陰潤燥」為原則。

中醫的理論,秋季主氣為「燥邪」,易耗傷人體津液,包括侵犯「肺」,直接影響呼吸道和腸道系統。林雅瑩說,想要緩解秋燥的不適,飲食上可以多選擇滋補的食物,例如木耳、秋葵、山藥、蓮藕、水梨等對應五行的「白色」食物,同時少吃辛辣油炸食物,避免身體燥熱。

秋燥易皮膚過敏全身癢,因秋天的燥熱之氣易傷肺,而肺主皮毛,這也是秋天皮膚病的患者增多的原因。根據臨床統計,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秋季求診人數普遍增加2至3成,原因是寒露後,氣溫降低、空氣更加乾燥,皮膚油脂分泌不足,容易使表皮肌膚屏障功能下降而導致乾癢,甚至紅腫發炎。

林雅瑩說,異位性皮膚炎為常見的慢性皮膚病,秋天燥氣極盛時容易被誘發。中醫認為異位性皮膚炎主要是由正氣不足,急性、亞急性皮膚炎常是兼熱邪、風邪相合所致。要解決皮膚乾癢的問題,最重要的還是保濕,勤擦乳液;飲食調理上,可多攝取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B群及膠質的食物。

古云:「身不露,寒露腳不露」,提醒民眾注意下肢保暖,避免寒氣入侵。林雅瑩指出,充分保暖下肢,有助於增加血氣循環,提升基礎代謝率。另外,秋天早晚氣溫變化大,出門時建議隨身攜帶一件外套,以備不時之需,做好保暖措施,並注意心血管和呼吸道健康。

06/10/2025

大家時常擔心空汙、水質或食物裡的重金屬,可能默默傷害健康。最新研究發現,紅茶裡的茶黃素和茶紅素有強大的抗氧化力,能幫助我們對抗鎘、砷、鉛、汞這些看不見的重金屬所帶來的氧化壓力。

台北榮總婦女醫學部遺傳優生學科主治醫師張家銘於臉書表示,在台灣,喝茶早已是生活的一部分,那杯熟悉的茶不只是陪伴味蕾,也可能是幫我們抵擋環境傷害的低調保護傘。

張家銘說,每天喝一到二杯不加糖的紅茶,就能在日常中多一層防護。雖然紅茶裡的茶黃素和茶紅素在腸道的吸收率不算高,但腸道菌會把它們分解成小分子代謝物,這些小分子一樣有抗氧化、抗發炎的效果。

但在喝紅茶時,維持腸道菌相的健康更是關鍵。張家銘建議,平時應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蔬果或發酵食物,例如地瓜、燕麥、味噌湯或泡菜,都能幫腸道菌把紅茶多酚轉化得更有效率。長期下來,可能會有皮膚變得更透亮、精神更穩定、排便更順暢等效果。

張家銘說,茶黃素雖只占紅茶乾重的百分之二到六,卻是紅茶抗氧化的關鍵。它能抓住鐵和銅離子,減少自由基生成,還能直接清除體內的活性氧,阻斷脂質過氧化的連鎖反應。

04/10/2025

花蓮馬太鞍溪溢流泥沙重創光復鄉,民眾自發擔任「鏟子超人」協助清淤,但傳出有義工協助後疑似罹患橫紋肌溶解症進加護病房。長庚醫院腎臟科系教授級主治醫師顏宗海表示,常見引發橫紋肌溶解症的原因,是「肌肉過度使用」所致,因此若出現肌肉痠痛、肌無力及有「可樂尿」等三大警訊,應立即就醫,否則嚴重會腎衰竭、尿毒症,需血液透析救命。

橫紋肌是附著在骨骼上的肌肉,主要負責收縮、活動四肢。顏宗海指出,橫紋肌溶解症可能有八大原因引起,除少數與先天遺傳有關,大部分個案多因過度運動、熱傷害所致,或是車禍、嚴重撞擊造成肌肉壓傷,低血鉀、低血磷會導致電解質不平衡,不當使用藥物、毒品、酒精、病毒感染、電擊等也可能發生橫紋肌溶解症。

臨床上最常見是運動過度,加上天熱未適時補水,引發橫紋肌溶解症。顏宗海說,橫紋肌溶解症有三大警訊:肌肉痠痛、肌無力、尿液中有肌紅蛋白呈現褐色的「可樂尿」,這些三症狀不能輕忽,必須立即就醫。

若未及時處理,肌紅蛋白持續累積將對腎臟產生毒性,導致急性腎衰竭,進一步可能產生尿毒症,嚴重恐危及性命,需血液透析維持生命。

顏宗海表示,若民眾發現相關症狀就醫,醫師會透過抽血、驗尿檢查肌紅蛋白數值,必要時進行心電圖、X光或超音波檢查,以了解是否已有心肺或腎臟受損;也讓患者吊點滴補充水分與生理食鹽水,平衡身體的電解質,讓肌肉可以充分獲得休息。

衛福部長石崇良提醒,如果長期沒有在做過度負重的工作或勞動,就不要太逞強;疾管署長羅一鈞也說,平常不太運動的人,不宜一時興起從事過度激烈的運動、勞動,且要多補水,以利肌球蛋白的排除,減少腎功能受損的機會。

03/10/2025

新冠疫情流感化,各國防疫政策也從嚴格封控轉為與病毒共存。國衛院分析34個國家的新冠防疫策略與超額死亡(Excess Mortality)表現,發現疫情初期,若能果斷採取嚴格措施,對降低死亡率至關重要。國衛院副院長陳為堅表示,研究顯示,醫療保健系統與超額死亡率下降息息相關,因應疫情,應重視醫護人員需求,同時加強醫療科技實力。

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鄒小蕙表示,「超額死亡」是指某段期間,實際死亡人數超過往年平均水準的差額。與單純的確診與死亡統計相比,更能真實反映疫情帶來的總體傷害,因為涵蓋了醫療崩壞、慢性病患者延誤就醫、社會衝擊等間接因素。

研究顯示,34國平均超額死亡率在2020年為9%、2021年為14%、2022年為11%,其中防疫指標分數高的國家,前兩年超額死亡率顯著較低。台灣、紐西蘭、日本、丹麥及澳洲的3年平均值皆低於5%,屬於超額死亡率相對較低的國家。

鄒小蕙指出,台灣在2020年超額死亡人數呈現負值,2021年僅略高於紐西蘭,因為疫情爆發之初,台灣即制定嚴格防疫政策,快速關閉邊界、有完整的入境檢疫措施,以及疫調匡列等,民眾也主動配戴口罩、減少非必要外出。不過,2021年12月Omicron病毒大流行,公衛政策強調與病毒共存,台灣整體超額死亡率略為上升。

02/10/2025

你餐後是當作沙發馬鈴薯?還是出門散散步呢?研究發現,吃完飯「馬上」出去散步30分鐘,能夠減輕體重。

營養師科提斯-運動營養與科學體重管理指出,吃完飯之後血糖會上升,血糖會刺激胰臟分泌胰島素,使身體清除過多的血糖,餐後如果血糖較高,胰島素的分泌也可能較高。

因為胰島素也代表「合成」的信號,高胰島素也可能使較多的體脂肪合成,因而導致肥胖。

在一個日本的研究中,作者跟他的小夥伴分別測試了:
.餐後不散步
.餐後馬上散步30分鐘
.餐後1小時後散步30分鐘

發現餐後120分鐘內血糖累積,不散步>1小時後散步>馬上散步,而且「馬上散步」執行一個月,作者跟夥伴分別瘦了3公斤、1公斤;而執行不散步及1小時後散步時,體重沒有下降。

為什麼馬上散步才會有效?
餐後血糖在30-60後達到高峰,必須在血糖達到高峰時,透過散步消耗血糖,才能降低後續的胰島素分泌。太慢開始散步,血糖上升太高,無法有效減少胰島素分泌,減重的效果就不明顯了。

雖然受試者只有兩個,所以需要進一步研究探討散步的減重效果,但作者說他很多病人,就是透過飯後馬上散步而減輕體重。

營養師科提斯-運動營養與科學體重管理提醒,吃完飯馬上出去散步,可透過血糖控制來幫助減重。用同樣原理思考,吃完飯去做些簡單的家事,例如掃地、拖地,應該也可有同樣效果。

02/10/2025
01/10/2025

中秋節將至,許多人總把月餅視為高熱量的代表,甚至認為是發胖元兇。不過,衛生福利部豐原醫院營養師張淑涵提醒,真正讓人不知不覺胖一圈的,其實不是月餅,而是中秋聚餐中容易被忽略的三大隱藏熱量殺手,包括烤肉醬料、含糖飲料,以及酒精飲品,若不加以節制,往往比吃月餅更容易造成熱量超標。

張淑涵指出,首先要警覺的就是「烤肉醬料」。許多人在烤肉時習慣1片肉一再刷醬,糖分與鈉含量隨之快速累積,1餐下來就可能等於多吃下1顆蛋黃酥,不僅熱量驚人,也會增加高血壓與代謝症候群的風險。

其次是「含糖飲料」,1杯手搖飲或汽水的熱量高達300到500大卡,甚至比1顆蛋黃酥還高;加料飲品熱量更相當於2顆小月餅,短時間大量攝取不僅造成血糖急速上升,也會促進脂肪囤積,長期下來恐提高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風險。

第3則是「酒精飲品」,中秋聚會少不了啤酒、調酒助興,但1罐350至500c.c.的酒精飲品,熱量幾乎等於1顆蛋黃酥,且酒精會降低自制力,讓人不知不覺攝取更多高熱量食物,還會增加肝臟負擔,導致脂肪肝、肝炎甚至肝癌的風險。

她提醒,一場中秋烤肉聚會下來,光是這三大隱藏熱量來源,就可能相當於多吃了3到5顆蛋黃酥。若想兼顧美味與健康,建議民眾把握幾項原則,食材選擇以新鮮為主,避免過度加工或醃漬肉品;刷醬適量,每片肉僅需塗抹1至2次即可;飲品改選無糖茶飲、氣泡水或零熱量汽水,取代含糖飲料;至於酒精飲品則淺嚐即可,避免豪飲。至於海鮮食材,則可在烤熟後淋上檸檬汁,既能增添風味,也能減少對醬料的依賴。
另外,張淑涵特別分享一款健康清爽的自製「果香蒜烤醬」,做法簡單,只要將鳳梨與大蒜打成泥,搭配少量冰糖、醬油煮成醬汁,再混合即可完成。每350克僅約270大卡,熱量僅為市售烤肉醬的4成,不僅減少糖分攝取,鳳梨中的酵素還能幫助肉質軟化,增添清爽果香。

她強調,中秋佳節是闔家團聚的重要時刻,無需因為擔心發胖而掃興,只要掌握「少糖、低鹽、控量」的原則,避開隱藏熱量陷阱,並搭配更健康的飲食選擇,就能在享受美食與團圓氣氛的同時,也守護全家人的健康。

30/09/2025

流感疫情提前爆發,新冠疫情可能在十月中下旬升溫,雙重威脅同時來襲。疾管署數據顯示,類流感就診單周已衝破十一點六萬人次,急診比例超標,校園病例更達去年同期的四點六倍。為抵擋流感與新冠病毒雙重威脅,「左流右新」疫苗接種計畫將於十月一日啟動。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張峰義指出,同時接種流感與新冠疫苗是安全且高效的選擇,副作用「不會因一起打而加倍」,呼籲民眾踴躍接種,及早獲得雙重保護。

衛福部長石崇良宣布,自十月一日起擴大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使用條件。

張峰義解釋,新冠疫情大流行後,流感季節性被打亂,疫情提前與「免疫負債」有關,高風險族群如六十五歲以上長者、慢性病患者及身體質量指數(BMI)大於三十者,感染任一種病毒都可能加重原有疾病,引發心肌梗塞、中風等風險。

張峰義表示,新冠重症死亡風險實際高於流感,但民眾警覺性卻因防疫疲乏降低,因此呼籲家中的年輕人應該多費點心,主動帶長輩去接種疫苗,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保護方式。

針對民眾憂心同時接種兩種疫苗會加劇副作用,張峰義強調,大量臨床數據顯示安全性無差異,副作用不會因一起打而加倍。常見局部痠痛、疲倦感等症狀,一兩天內多會緩解。

台北市衛生局疾管科長張惠美則補充,台北市累積接種近九百萬劑新冠疫苗,不良事件通報率與流感疫苗相當(每十萬劑約二至三例),台北市亦辦理多場醫事人員教育訓練,以實證資料協助臨床溝通,化解民眾疑慮。

專家與政府單位齊聲提醒,面對流感和新冠病毒的雙重威脅,不能再抱持僥倖心態。尤其新冠疫情可能在十月中下旬升溫,更凸顯疫苗保護的重要性。疫苗保護力約半年,且病毒不斷變異,每年按時接種是維持保護力的不二法門。

29/09/2025

運動部部長李洋提出「落實全民運動」的主張,希望國人藉由運動來達到健身的目的。建立「運動處方」則是全民運動的必要條件。

其實運動帶來的好處很多,分析大部分積極投入運動的目的,最近隨機問卷近500人的結論顯示:70%年輕族群是為了減肥或體重控制,65%中老年人是為了防止肌少症或健康因素而運動。

這些帶著目的之動機者,卻只有約40%的人有持續運動。不想或沒有繼續運動的原因,70%的人認為無法達成原來的預期目標,20%的人是因其他因素而放棄繼續運動。

分析問卷發現,會花時間或金錢去從事運動項目者,多少都會有一些既定目標,而在目標不如預期時,當然就會停頓或放棄。一些以運動減肥作訴求的人,開始運動時確實有明顯的減重效果,但約6到8周後就會出現停滯的現象,8到10周後也會出現反彈現象,這是醫學所稱的「運動抗耐性」問題。

要達到運動健身的目標,一定要是和醫學的領域有關連,要提升運動的效能及預期目標,就一定要有專業的「運動處方」介入。

運動強身已是普世認同的模式,如能及早建立專業的「運動處方」制度,相信對於國民健康的提升,慢性疾病罹患率的降低,都會有顯著的效能。

運動處方的建立,可以從以下3大原則來進行:

1.依據參與者的需求而量身訂做「處方」,如有代謝症候群的患者,其處方的內容包括:運動強度、運動頻率、運動模式(含有氧運動及肌耐力重訓的比率)及運動的時間等參數。

2.參與運動處方的開立者,包括經過專業訓練後取的認證者的醫師、職能治療師、營養師等,執行面可委請經專業訓練過的體適能教練,依據專業醫事人員的處方進行實際的指導。

3.健身的運動處方項目,可以把預防醫學的內容納編。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之際,運動在預防醫學的老化及病化的領域中也扮演重要角色。

26/09/2025

不少人為了減重、排毒、變健康而改吃素,醫師黃軒提醒,吃素並不等於清淡,茄子、菇類、葉菜等蔬菜結構容易吸油或沾附油脂,熱量驚人,而加工素食更是脂肪炸彈,油炸過後脂肪含量還可能直逼速食炸雞,日常只要掌握控制油量、改變烹飪方式、聰明選外食、善用工具、避免二次加工,就可以享受素食的美味,又同時守住健康的底線。

重症醫師黃軒在臉書粉專指出,在現代飲食環境裡,素食並不等於清淡,餐點常暗藏油脂陷阱。這種高油素食常是腰圍、膽固醇和血糖的隱形殺手,看似無害,但可能比一份炸雞餐還要更油、更傷身。

黃軒表示,有些蔬菜的結構相當吸油,例如茄子,其多孔結構能吸走大量油脂,一盤200公克的炒茄子可吸掉30公克的油;菇類如香菇、杏鮑菇,炒後可能不覺得油膩,但油脂含量其實不少;葉片類蔬菜如油麥菜、娃娃菜,葉子面積大,油容易附著,清炒一盤就可能含近20公克脂肪。

黃軒指出,許多加工素食的脂肪含量也相當驚人,包括素肉、素雞塊,用大量植物油與澱粉製作,油炸後脂肪含量直逼速食炸雞,而炸豆皮、油豆腐、素香腸、素丸子,熱量也是相當高。若又採用重口味的烹調模式,例如宮保、糖醋、麻辣火鍋、油炸,熱量會加倍。

黃軒表示,過量植物油與飽和脂肪,同樣會增加非酒精性脂肪肝風險,椰子油、棕櫚油應避免天天使用,特別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高油素食者的膽固醇與體重問題,和葷食高脂飲食者其實沒有本質差異,若又常搭配高碳水如白飯、麵條,血糖與胰島素阻抗問題同樣容易浮現。

想吃素又不想吃太油,黃軒建議,茄子下鍋炒前可以先水煮,先燙過再快炒,能大幅降低吸油量;豆製品選清蒸或滷,少油又保留蛋白質;火鍋選清湯底,拋棄麻辣湯底改成番茄鍋、菌菇鍋,蔬菜吸湯不吸油;料理善用噴油壺或刷油,控制每次下鍋的油量;少用「重油二次加工」,避免糖醋素排骨、宮保素雞等炸後再掛醬汁的做法,否則會變成油與糖的雙重打擊。

25/09/2025

活得長壽且健康才是福氣。營養師老辜表示,一項針對人瑞的研究發現,他們有4個長壽祕訣,包括飲食少鹽、體重微重、有規律運動且睡眠品質良好,尤其在體重方面,研究發現,體重過輕的長者比較容易有失能或死亡的風險,微重反而是一種保護,證明老了真的不能太瘦。

老辜在臉書粉專發文指出,除了基因之外,飲食內容、體重管理及生活方式等,都可能是影響長壽的關鍵,最近一篇針對全球34篇研究的系統性回顧研究,分析了95歲以上的長輩,包含百歲人瑞,發現這些長壽者,具有以下4個共同點。

飲食的多樣化與攝取較少的鹽分,是延年益壽的重要因子,部分研究指出,百歲人瑞平均每日鈉攝取約1648毫克,符合世界衛生組織每日低於2000毫克的建議。還有,日本沖繩傳統飲食每日更僅約1113毫克。相對而言,鹽分過多與失智、死亡率增加相關,鉀鹽替代能降低心血管事件與死亡風險。

研究發現,體重過輕的長者比較容易有失能或死亡風險;相反地,略微過重的長者,反而比較能維持生活功能,這也呼應了「老了不能太瘦」的觀點,與其不合理的一直追求瘦,不如維持穩定又理想的體重。還有,留意自己是否在短期內,出現異常的體重減輕。

研究發現,超過7成的百歲人瑞居住在鄉村,鄉村的慢步調、自然環境、社區連結,可能比都市更有利於長壽,且有23%長者有日常運動的習慣。

研究發現,高達68%人瑞,對自己的睡眠品質感到滿意。良好的睡眠品質,被證實可以延長健康壽命,甚至能讓人多活6年以上的無病人生。

老辜表示,在基因之外,上述生活方式的選擇,都是百歲人瑞活出健康與長壽的祕訣與關鍵,畢竟,活得久是一種福氣,活得好才是真本事。

Address

台中市西區大隆路20號A棟12樓之 7
Taichung
403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台中青山廣播電台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