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簡創業實驗室

極簡創業實驗室 Contact information, map and directions, contact form, opening hours, services, ratings, photos, videos and announcements from 極簡創業實驗室, Digital creator, Taipei.

Yi姐 (Yi-Ning) 自由工作 | 極簡創業 | 自動化工作流顧問

ThrinkIt - Threads AI &自動化工具開發者
💻 10+ 年矽谷新創全端工程師&技術總監
🐢 現為 Honu Lab 創辦人
打破傳統職涯,用極簡創業,找回自由的人生
-
《Yi 姐/自由工程師的冒險人生》換日線專欄作家
《極簡創業實驗室》Podcast 主持人 “ Honu ” 是夏威夷語裡「海龜」的意思,海龜無論在地球的任何地方,都能知道自己所在的位置,永遠不會迷航,彷彿內建GPS定位系統。這個奇妙超能力也成了海龜來去自如的憑依,這也是我所嚮往的職涯狀態。

「我們有沒有可能像海龜一樣,擁有更自由不受限的生活?」在辭去矽谷工程師的工作後,我在夏威夷旅行,心裡浮出了這樣的想望,而 Honu Lab 的故事也從這裡開始。

擔任資深工程師、工程師面試官數年,從0到1開發過無數產品,離開光鮮的頭銜

及優渥的薪資, 成功轉型為一名技術顧問、APP開發者、職涯教練及專欄作者等多元斜槓的自由工作者,靠著對夢想的堅持,我不僅離自己的心之所向「創作、利他」更接近,更帶來翻倍的收入。

我想透過我的經驗及方法,告訴大家「一切都有可能!」

未來,我期待透過分享人人都能實踐的極簡的創業模式,找回自己的自由人生。

如果你也相信職涯的選擇權始終在自己手中

相信「只工作,不上班」的模式真實存在

相信生活不該為迎合體制內的KPI而犧牲

那麼,Honu Lab 能帶你發掘自身的無限潛力,脫離迷茫迴圈。

🗺️ 裸辭創業第六年,我的一人創業繞路地圖 🗺️ 🚶 四個繞路的教訓,陪你勇敢踏上自己的路🚶 ​六年前,我裸辭離開科技業,懷抱熱情踏上創業路我也曾短暫放棄過,回到朝九晚五的職場​網路上充斥「六個月賺百萬」「一年暴富千萬」的創業神話讓我無數次...
25/09/2025

🗺️ 裸辭創業第六年,我的一人創業繞路地圖 🗺️
🚶 四個繞路的教訓,陪你勇敢踏上自己的路🚶

六年前,
我裸辭離開科技業,懷抱熱情踏上創業路
我也曾短暫放棄過,回到朝九晚五的職場

網路上充斥
「六個月賺百萬」「一年暴富千萬」的創業神話
讓我無數次問自己:「我真的適合創業嗎?」

現在,我知道了這些故事美化了成功
輕描淡寫地略過了真實的投入與犧牲

那些犧牲,對有些人或許輕鬆
但對我來說,
是一次次重新校準價值與邊界的過程

🚶 🚶 🚶

六年前的我,根本無法想像
誠實面對自己「做不到」的事

竟然是一場更深的修煉

如果你也覺得迷茫,好像落後別人
我想告訴你:你並不孤單

繞路並不可怕,而是更有趣:
開放心態嘗試,同時清楚哪些道路不屬於我

很多人害怕繞路,急著找最短捷徑

但我發現
繞路有時正是避開錯誤直線的智慧

接下來,我要分享那些失敗教我的真相

🚶 🚶 🚶

2019 年,我滿腔熱血推出第一個產品:
CampsiteWatch — 幫露營族搶訂營地的App

結果?10 人註冊、0 人使用
我的創業,從一場徹頭徹尾的失敗開始

我那時不懂:別讓產品找客戶,
先讓客戶告訴你要不要這個產品

🚶 🚶 🚶


我以為答案是:再開發下一個產品
於是打造了 PhotoCopyThis —
圖片轉文字的工具

初期靠廣告獲利,月收入不到一美元
即使有使用者,依然沒辦法獲利

後來改成付費模式,才開始有微薄收入

這讓我學到:省時間的生產力工具,
根本不適合走廣告商業模式

🚶 🚶 🚶

後來,我選擇回到新創職場,加入早期團隊
從 0 到 1 打造產品、組建團隊
這不是我最初的夢想

但簽下第一位大客戶的那一刻
我學到了幾個改變我創業思維的道理:

貼近客戶,了解他們的痛點:
遠離客戶的生意,注定走不遠。

服務比產品更容易入門:
服務能帶來穩定現金流,
為後續產品開發奠定基礎。

商業模式決定收入:
選對市場和模式,比單純做好產品更重要。

這些經歷就像拼圖
逐漸拼湊出我對創業的理解

繞路?或許正是這些「錯誤」,讓我找到自己的路

🚶 🚶 🚶

回顧六年,我走過五個階段:
創作者 → 實驗者 → 實踐者 → 創業者 → 倍增者

一開始,我急於成為「倍增者」
只顧打造產品,卻忘了客戶才是起點

失敗後,我回到「創作者」階段
開始專注於內容創作和社群參與

每篇內容、每次分享
都是我向潛在客戶發出的訊號

每一次與人的互動
都是在提供價值、建立信任

我發現:創作者的日常,就是創業者的縮影
行銷吸引對的人,用價值建立連結

🚶 🚶 🚶

六年的繞路,我的四個關鍵心得:
1. 貼近你的客戶:
了解他們的痛點,做他們身邊的生意。
2. 商業模式決定收入:
選對模式,才能讓好產品變現。
3 從服務開始:
服務是穩定的起點,產品是擴展的下一步。
4. 不要想要嘗試複製成功:
成功不能複製,但失敗可以避免。

🚶 🚶 🚶

六年來
我沒有「六個月百萬」「一年千萬」的傳奇故事
我的路不完美,但走得踏實
從探索中長出屬於自己的模樣

如果你創業也教你了什麼
歡迎你留言或私訊跟我分享!

用產品思維做內容策略,4 步驟吸引精準讀者寫了很多內容,卻吸不到精準讀者? 你不是不會寫,是沒有「設計」過你的題材今天這篇文用「產品思維」教你把文章做成體驗版的小產品:1. 列出讀者痛點(含對應族群)2. 一篇只解一個痛點+具體情境3. 給...
09/09/2025

用產品思維做內容策略,4 步驟吸引精準讀者

寫了很多內容,卻吸不到精準讀者?
你不是不會寫,是沒有「設計」過你的題材

今天這篇文用「產品思維」
教你把文章做成體驗版的小產品:

1. 列出讀者痛點(含對應族群)
2. 一篇只解一個痛點+具體情境
3. 給可執行解法,拆成 3–5 步
4. 邀請讀者今天就試、回報成效

今天就來試試吧!

Hi!我是 Yi 姐
我是一位知識型內容創作者
也很愛把流程做成好用的系統

如果你也總覺得寫了很多內容
但是都吸引不到對的客戶

我開放每週 2 個名額
60 分鐘的一對一諮詢(限時)

在這個諮詢裏
我會幫助你找到一個你可以改善的方向
讓你的文章更容易吸引到對的人!

私訊我 「免費諮詢」,我會寄預約表單給你

想自動化?不是先買工具,而是先畫出流程!這篇教你 3 步驟帶你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優化方式
02/09/2025

想自動化?不是先買工具,而是先畫出流程!

這篇教你 3 步驟
帶你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優化方式

【創業肌肉是鍛鍊出來的,不是想出來的!】​文末領取模板7天推出你的商品找到第1位付費客戶​​【創業,要怎麼開始?】​​如果你現在想要開始創業,卻遲遲不能開始​你可能也會經過問自己這些問題:​​-​ 我的定位到底是什麼?​-​ 這個有市場嗎?...
14/08/2025

【創業肌肉是鍛鍊出來的,不是想出來的!】​
文末領取模板7天推出你的商品
找到第1位付費客戶​

【創業,要怎麼開始?】​

如果你現在想要開始創業,卻遲遲不能開始​
你可能也會經過問自己這些問題:​

-​ 我的定位到底是什麼?​
-​ 這個有市場嗎?​
-​ 我是不是該先上完這堂課、看完那本書再說?​

事實是,你需要的不是答案​
而是開始鍛鍊你的創業肌肉​

-​

沒錯!不管是第一次創業​
還是在嘗試一個新的方向​

我也常常有這些想法​
腦子亂糟糟,都快燒壞了​

最後還要求神問佛​
拜託老天爺給一個答案​

後來,我發現自己對創業的迷惘​
就跟我當年想挑戰馬拉松的時候一模一樣​
一樣不知道怎麼開始,一樣懷疑能不能做到​

那我就先從跑步說起吧​

-​

當年我立下一個人生目標​
完成一場馬拉松​

但是一開始,只要跑個十分鐘​
我就覺得氣喘吁吁,跑不下去了​
「怎麼可能跑42公里?」​

我決定先照著半馬的訓練計劃開始練習​
每天10分鐘、20分鐘、30分鐘……​
直到我能自在跑完120分鐘​
順利完成第一場半馬​

-​

那時候我一個人練習,為了安全​
我戴著一條刻有醫療資訊的手環​

上面寫著:​
Don’tdreamit,beit.​

不要只是做夢​
去成為夢想中的自己​

從跑不到10分鐘就氣喘吁吁​
到每個週末可以都跑21公里當練習​

原來,練習真的會改變我​

-​

一兩年之後,我挑戰BigSur全馬​
全美最美,但難度超高的海岸線賽道​

凌晨三點起床,搭接駁車​
顛顛簸簸地到了起點​

42公里怎麼跑完?​
抱著這個疑問,我走進起跑點​

我只能信任我過去所有的練習​

-​

左腳右腳、深呼吸、跑過一個又一個坡​
我累到想吐,但我真的做到了​

這次的經驗,讓我學到:​
想要完成很困難的目標​
不能只靠信念或知識​
而是靠每天一點一滴累積出來的肌肉​

創業也一樣​
-​
你可以上很多課、讀很多書、聽podcast​
但沒有哪一個知識​
能取代你「你真的動手開始做」的力量​

而每次擔心結果會怎麼樣的時候​
我都會想起自己,當初怎麼靠著練習跑完馬拉松​

我信任我所有行動中的學習​
-​

創業是一場身體與心理的長跑​
所以,我把自己每次從0開始的流程​
設計成一份挑戰模板,讓你也可以練習看看​

《7天極簡創業暖身挑戰》​
每天只要20-90分鐘,練出你的創業肌肉​
你會做到的(不是學到而已!):​
-​ 找出想服務的客群​
-​ 觀察問題與痛點​
-​ 發想小型服務並實際測試​
-​ 練習開口銷售與收集回饋​
-​ 找到第一位願意付費的客戶​

這不是快速致富計畫​
我無法保證你透過這個挑戰賺到第一桶金​

但就像跑步訓練一樣,透過每一天的練習​
你會發現自己真的能做到​

從「賺到三位數的目標」​
慢慢練到「完成六位數的成果」​

創業不難,難的是開始練習​

私訊我「極簡創業暖身挑戰」​
領取《7天極簡創業暖身挑戰》Notion模板

【一人創業很孤單,但我們不用自己走】​TGIF​ 女性創業小聚的故事昨晚,一位在北美、​現在人在台灣的創業朋友打電話給我。​​聊完正事後,她提到,​這幾個月不在美國,​沒有辦法參加​ TGIF​ 創業小聚,​但還是會看我整理的會議記錄,​也...
07/08/2025

【一人創業很孤單,但我們不用自己走】​
TGIF​ 女性創業小聚的故事

昨晚,一位在北美、​
現在人在台灣的創業朋友打電話給我。​

聊完正事後,她提到,​
這幾個月不在美國,​
沒有辦法參加​ TGIF​ 創業小聚,​
但還是會看我整理的會議記錄,​
也會聽線上會議錄音。​

她笑著說:​
「有時候自己一個人做久了,
會覺得有點沒動力,​
但每次聽到小聚大家的聲音和分享,​
又覺得有動力走下去。」​

聽到這句話,我很開心。​

【TGIF​ 的由來與初衷】​

這就是我當初辦​ TGIF​ (Thank​ God​ It's​ Friday)​ 創業小聚的原因,​
我希望一人創業者有一個安全的地方,
能互相支持、彼此扶持。​

至於名字的由來,其實很簡單。​
因為我們的線下聚會固定在週五下午,​
雖然對創業者來說,​
週五可能不像上班族那麼具有特別意義,​

但我們還是決定用​ TGIF​ 來命名,​
既輕鬆,又提醒自己,​
這是一個讓人期待的時光。​

【從一個想法,到第一次聚會】​

這個念頭,其實兩年前就有了,​
當時我發過問卷想了解大家的需求,​
但一直不知道該怎麼把這股力量凝聚起來。​

直到後來經營「極簡創業實驗室」,​
我學會了如何經營自媒體,讓別人看見自己,​
也在社群上與更多創業者建立了深度連結。​

去年,我用文字描繪出心目中理想的社群樣貌​
一個真誠互助的社群藍圖。​

同時,我也開始接觸其他類型的社群,​
觀察並思考,如何創造更多互助合作的機會。​

【小而真實的開始】​

今年三月,​
我邀請了​ 6​ 位
來自不同領域的女性創業者到我家,​
舉辦了一場小而真實的聚會。​

這不是因為我有完美的計劃,
而是多年社群耕耘的發酵,​
也靠著我一直相信的「極簡創業四要素」:​

一個自己真心關心的社群​
一雙願意觀察的眼睛​
一顆想幫助人的心​
一點點時間,願意嘗試和實驗​

「謝謝你們幫助我實現夢想。」​
那天,我對大家說。​

【創業者也會放暑假】​

從三月到現在,​
我們已經舉辦了​ 10​ 場聚會,​
累積超過​ 20​ 小時的交流。​

辦了小聚之後,我才發現,​
這個專屬於北加州灣區台灣人的社群,​
有很多我沒想過的狀況。​

暑假一到,​
聚會就突然進入空窗期!​
因為大家要帶小孩回台灣,​
或是自己去旅行。​

那時我才體會到,​
原來成員的生活節奏​
會影響聚會的持續性。​

【線上聚會帶來的變化】​

後來開始的線上聚會,​
補足了在台灣或外地的成員​
無法參加的問題,​
也讓更多人有機會持續參與。​

聚會前,我會確認人數、安排場地,​
最近還開始設計主題式聚會,​
像財務會計、時間管理等,​
因為我發現這些議題​
總會在不同成員間反覆出現。​
​​
聚會後,我會用​ AI​ 整理會議內容,​
再寄出​ Email​ 讓成員快速回顧,​
完整紀錄也會存放在共享資料夾,​
方便缺席的夥伴跟上進度。​

【多元成員,真心互助】​

成員數從最初的​ 5​ 位,​
成長到現在的​ 13​ 位,​
背景涵蓋教練、App​ 創業者、​
手作品牌主、電商經營者、投資人⋯​

【我們的成員怎麼說】​

「有機會參加這個女性創業社群,
真的太幸運了!​

裡面聚集各行各業的女性創業家,​
儘管每個人的產品與服務不同,​
但大家面臨的挑戰卻出奇地相似,​
包含行銷策略的摸索、時間與家庭的拉扯、​
財務管理的壓力、定價與服務設計的難題、​
品牌經營的方向感等等。​

除了這些創業過程中難免遇到的「硬問題」,​
更多的是「軟問題」:​
當我們卡關時,有人可以討論;​
當我們懷疑自己時,有人願意傾聽與支持。​

這個社群像是一張溫暖的網,
撐住每一次我迷路的瞬間。​

創業是一條孤獨的路,
因為沒有人比你更清楚自己要走的方向,​
但這些夥伴就像路上的同行者,
陪你一起走得更遠。」​

【為什麼還需要這個社群】​

我加入過許多不同類型的社群:​

有些商業感很重,強調資源交換;​
有些是自律型,專注固定時間工作;​
有些聚焦數位遊牧,討論行動收入與旅居生活;​
也有專注自我成長的讀書會。​

它們各有價值,但我發現,​
女性一人創業者​
有著很獨特的挑戰:​

缺乏創業的支持網路、​
家庭和事業的平衡,​
創業目標與傳統的「做大做強」大不同,
目標更加多元:​

有人是為了多陪伴家人​
有人是為了推廣熱愛的事物​
有人想擁有行動收入​
有人追求更自由的生活⋯​

【TGIF​ 不藏私的真實】​

而​ TGIF​ 最大的不同,是這裡的分享不藏私。​
很多外面需要付費才能聽到的知識與經驗,​
在這裡能得到針對性的個人建議。​

以前創業時,我也常覺得自己很孤單,​
很多事情不知道該問誰,​
只能翻書或不斷上課。​

現在有了來自各行各業的夥伴,​
大家彼此截長補短、互相幫助。​

有時候聽到成員的故事,​
我才發現原來不只有我有這樣的感受。​

在​ TGIF,我們互為彼此的老師,​
更是彼此的陪伴。​

更重要的是,​
我相信面對面的交流​
能建立更深的信任與連結。​

在​ AI​ 與網路發達的時代,​
這份真實反而變得稀缺。​

【回到初心】​

朋友的那句話,讓我再次確定:​
這是一件值得持續做下去的事。​

我希望​ TGIF​ 創業小聚​
能幫助更多女性創業者,​
在路上找到一起成長的夥伴、​
找到​ mentor​
找到那份不孤單的力量。​

對我來說,​
這個社群就像自己的小孩,​
也是我一直相信的​
「人人都是創業家」願景的一部分。​

有人說,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
而我們透過一人公司的靈活,走得又快,​
更透過社群的互助,走得更遠。​

你現在有屬於自己的一群創業互助夥伴嗎?​
A.​ 有,而且很棒​
B.​ 正在慢慢建立中​
C.​ 沒有,但想要

【如何找到第一個客戶?先學會​​ 勇敢開口】​​3​​ 個真實故事,教我把​​ No​​ 變​​ Yes​​​​【你也有銷售恐懼症嗎?】​​​​每次要推銷自己的服務​​我都會冒出一串​​ OS:​​​​「痾……我憑什麼賣這個?」​​「他們會...
05/08/2025

【如何找到第一個客戶?先學會​​ 勇敢開口】​​
3​​ 個真實故事,教我把​​ No​​ 變​​ Yes​​
​​
【你也有銷售恐懼症嗎?】​​
​​
每次要推銷自己的服務​​
我都會冒出一串​​ OS:​​
​​
「痾……我憑什麼賣這個?」​​
「他們會不會覺得我在騙人?」​​
「被拒絕該怎麼辦?」​​
​​
下面這​​ 3​​ 個真實經歷,帶我走出銷售恐懼​​
​​
【問一下不會少一塊肉】​​
​​
美國東西標多少就是多少​​
偏偏我家一個親戚,經常成功殺價​​
他都說:「問一下又不會少塊肉」​​
​​
我以前覺得超丟臉,但這句話後來救了我​​
撐過好幾次不敢開口要加薪、請人幫助的日子​​
​​
📌「開口」的成本,其實低到不可思議。​​
不開口,才是你真正的損失。​​
​​
【​​ “No”​​ 只是​​ “Not​​ Yet”】​​
​​
在早期的新創工作,公司窮到不行​​
什麼都缺,但創辦人總能找到資源​​
​​
他讓我真正理解:Don’t​​ take​​ no​​ for​​ an​​ answer​​
每次被拒,他都笑回:「那我能做什麼讓你說​​ Yes?」​​
​​
📌​​ 拒絕不是終點,而是談判的起點。​​
​​
【拒絕​​ 是成長的機會】​​
我推自動化工具給一人創作者​​
卻發現多數人對「使用工具」不感興趣​​
​​
拒絕,讓我開始設計系統化的創作流程​​
用流程取代工具,重新定義了「能幫上忙」的方式​​
​​
📌​​ No​​ 不是挫折,是優化指南針​​
​​
【第一個客戶,是冰山一角】​​
別人的第一個客戶,往往都是我們看到的冰山一角。​​
而在冰山之下,無數次的開口和調整,不為人知。​​
​​
🧊​​ 冰山下的努力:​​
100​​ 次主動開口​​
99​​ 次被拒絕​​
30​​ 次調整​​
用戶痛點研究​​
學習銷售技巧​​
​​
【你的故事】​​
你有「銷售恐懼症」嗎?​​
哪句話對你現在的狀態最有感?​

A.​ 問一下又不會少塊肉​
B.​ 那我能做什麼讓你說​ Yes?​
C.​ No​ 不是挫折,是優化指南針​
D.​ 第一位客戶,是無數次開口換來的

【用​​ 5​​ 個步驟,設計屬於你的市場驗證小實驗】​​別再豪賭,先用小實驗試水溫​​​​多數人把創業當豪賭:​​一次賭對就成功,賭錯就​​ Game​​ Over​​​​其實,創業更像科學實驗​​它是​​ 測試​​ ➜​​ 學習​​ ➜...
01/08/2025

【用​​ 5​​ 個步驟,設計屬於你的市場驗證小實驗】​​
別再豪賭,先用小實驗試水溫​​
​​
多數人把創業當豪賭:​​
一次賭對就成功,賭錯就​​ Game​​ Over​​
​​
其實,創業更像科學實驗​​
它是​​ 測試​​ ➜​​ 學習​​ ➜​​ 再調整​​ 的過程​​
​​
也許你也知道,要做「市場驗證」、MVP​​
但是,實際上怎麼做?讓我帶你一步步設計!​​
​​
1.​​ 先選一個驗證目標​​
你得先問問自己:「我到底想驗證什麼?」​​
​​
▍驗證問題​​
我要解決的問題,真實存在嗎?​​
沒有真實的問題產品也沒有存在的理由​​
​​
▍驗證價值​​
解決這個問題,真的有價值嗎?​​
客戶是否為了解決問題付出時間、金錢、注意力?​​
​​ ​​ ​​ ​​
▍驗證產品​​
我的產品或服務,是不是有效?​​
這個產品,能有效解決問題嗎?客戶會喜歡你的解決方案嗎?​​
​​
別貪心,一次選一個目標就好!​​

2.​​ 選適合的實驗方法​​
透過步驟​​ 1​​ 的選擇,選擇適合你的實驗方法​​
​​ ​​ ​​ ​​
▍驗證問題​​
開放式問卷調查、深入用戶訪談​​
讓受訪者自由表達,而不是他們說出你想聽的答案​​
​​
▍驗證價值​​
觀察人力平台、預購、內容測試​​
客戶是否已經在付費尋找解決方案?​​
他們是否願意用金錢、時間、注意力、名聲等來和你交換價值?​​
​​
▍驗證產品​​
手動​​ MVP、小型產品​​
用最少的成本,模擬產品的核心價值​​
快速獲得客戶的回饋​​
​​ ​​ ​​ ​​
挑選一個適合你的時間、金錢成本的方法​​
​​
3.​​ 設定關鍵指標​​
實驗開始前,先定義什麼是「成功」​​
​​
▍驗證問題​​
需求量、搜尋量​​
如:聽到至少​​ 5​​ 位目標客戶​​
​​ 詳細描述有相同或類似的困擾​​
​​
▍驗證價值​​
點擊率、預購金額等​​
如:在人力平台看到每月至少有​​ 5​​ 位​​
客戶主動發布相關服務需求,​​
購金額達到​​ $5000、30​​ 人領取免費模板​​
​​
▍驗證產品​​
​​ ​​ ​​ 轉換率、活躍度等​​
​​ ​​ ​​ 如:80%​​ 的使用者試用之後願意付費、​​
​​ ​​ ​​ 每天使用人數達到​​ 10​​ 人​​
​​ ​​ ​​ 訂下具體、可以量化的關鍵指標​​
​​
4.​​ 設定停損點​​
實驗需要明確的結束點,避免無限期測試​​
​​
▍時間限制​​
你要測試多久?如:測試兩週​​
​​ ▍資料量限制​​
擁有多少資料?如:收集到​​ 5​​ 個回饋​​
​​
▍結果限制​​
達到什麼結果?如:預購達​​ $5,000​​
​​
訂下具體、可以量化的關鍵指標​​
​​
5.​​ 實驗後分析和決策​​
結束後,分析你收集到的資料,決定下一步​​
​​
▍有改進空間​​ →​​ 優化​​
結果正向,但有改進空間​​
調整產品或策略,進入下次測試​​
​​
▍假設錯誤​​ →​​ 轉向​​
結果不如預期​​
勇敢調整方向或目標​​
​​
▍大成功​​ →​​ 擴展​​
如果結果非常成功​​
可以考慮更大規模的開發和推廣​​
​​
沒有真正成功與失敗,只有一次次學習與迭代​​
​​
【別讓靈感只停留在腦海,把它變成行動吧!】​​
在留言區告訴我,你最想知道什麼?​​
​​
A.​​ 我要解決的問題,真實存在嗎?​​
B.​​ 解決這個問題,真的有價值嗎?​​
C.​​ 我的產品或服務,是不是有效?

【試試用工程師邏輯,打造可複製的內容機器】​知道要寫什麼主題​ 還是寫不出來?​掙扎了​ 4​ 個小時後​你終於把一篇文章寫完,鬆了一口氣​​到了下週,又回到同樣的地獄⋯​​穩定創作,真的這麼痛苦嗎?​​也許你可以試試看​用「工程師邏輯」打...
29/07/2025

【試試用工程師邏輯,打造可複製的內容機器】​
知道要寫什麼主題​ 還是寫不出來?​
掙扎了​ 4​ 個小時後​
你終於把一篇文章寫完,鬆了一口氣​

到了下週,又回到同樣的地獄⋯​

穩定創作,真的這麼痛苦嗎?​

也許你可以試試看​
用「工程師邏輯」打造一個可複製的內容機器​

【我把地獄變成內容生產線​​​】  ​​​​​
我以前也覺得很像地獄,常常抱怨寫文章好累​

但是,身為工程師,我最擅長的事情就是​
把模糊的流程,拆解成可複製的內容生產線:​

👉 RESULT​ 期待的結果​ ​ ​
👉 INPUT​ 輸入的材料​ ​ ​
👉 PROCESS​ 處理邏輯​ ​ ​
👉 OUTPUT​ 輸出的產品​

那我們就一起來拆解這條生產線吧!​

【RESULT​ 期待的結果】​
這篇內容的目的是什麼?​

你希望讀者看完之後​
學到什麼?感覺到什麼?做出什麼行動?​

🎯​ 學習:知道下一步、解決問題、得到新的關點​
🎯​ 感受:覺得被啟發、被陪伴、被理解​
🎯​ 導流:購買商品、點擊連結、訂閱電子報、分享或互動​

📌​ 一篇文章只聚焦一個目的,讀者才容易接收!​

【INPUT​ 輸入的材料】​
這篇內容的原料是什麼?​

寫文章的時候,不是真的從​ 0​ 開始​
而是先設定好幾個關鍵欄位(變數)​

🪨​ 目的​
要讓讀者得到什麼?做什麼?​
如:教學、共鳴、購買產品⋯​

🪨​ 受眾​
這篇是寫給誰的?​
如:初學者、創作者、媽媽⋯​

🪨​ 類型​
這篇屬於哪一種內容?​
如:教學文、故事文、觀點文⋯​

🪨​ 平台​
這篇內容要出現在什麼平台?​
如:Instagram、電子報⋯​

📌​ 輸入變數,內容大概完成​ 50%​

【PROCESS​ 處理邏輯】​
這篇內容要怎麼被處理?​

根據主要靈感、受眾、目的、類型​
選擇固定幾個輸出邏輯:​

⚙️​ 教學型:為什麼​ →​ 是什麼​ →​ 怎麼做​
⚙️​ 觀點型:情境​ →​ 主張​ →​ 證據​ →​ 總結​
⚙️​ 故事型:過去的我​ →​ 挑戰​ →​ 我學到​
⚙️​ 案例型:背景​ →​ 問題​ →​ 解法​ →​ 成效​

久而久之,你會養成​ 3–5​ 套最常用的模板​

📌​ 有慣用模板,寫作像套公式​

【OUTPUT​ 輸出的產品】​
這篇內容,不只是一篇貼文​

當你設定好明確的目標與受眾​
再搭配一套可複製的製作流程​

這篇內容,就像是一個產品​

🎯​ 有清楚的目的:​
教學、陪伴、引導行動⋯​

🏭​ 也能穩定地提供價值:​
靠著可複製的邏輯與模板,重複產出​

📌​ 創作,不必每次重來​
做好一次,也能重複使用​

​🏭​🏭​🏭​🏭​🏭​

如果你想讓寫作​
變得穩定、快速、可複製​

試試看用工程師的腦袋​
把創作變成「可以複製的流程」吧!

【不想再討好演算法?五種不用演算法也被記住的方法】看看你適合哪一種?最後有我推薦的搭配!​▍演算法、流行變來變去!過去圖文爆紅、前年短影音、現在是 Threads!​你累了嗎?​除了追演算法,我們也能把重心放回建立關係試試看以下幾個建立關係...
24/07/2025

【不想再討好演算法?
五種不用演算法也被記住的方法】
看看你適合哪一種?最後有我推薦的搭配!

▍演算法、流行變來變去!
過去圖文爆紅、前年短影音、現在是 Threads!

你累了嗎?

除了追演算法,我們也能把重心放回建立關係
試試看以下幾個建立關係的方式…

1. 私密社團:互動和潛水都可以!
例如:FB 群組/LINE/Discord/Skool 等

適合喜歡聊天、互動的人
需要保持社群熱度、丟話題、回留言

內容壽命較短,舊討論常被淹沒
可透過「分類」、「精選」功能輔助

2. 部落格/電子報:直接推播到讀者信箱!
例如:Wordpress/Substack/Ghost 等

適合喜歡長文字、使用文字提供價值
需要固定寫長篇文章

內容壽命較長
若文章有價值就能被 Google 找到

3. Podcast:
透過聲音的溫度,建立獨特的信任感

適合擅長口語表達,喜歡用聲音建立關係
需要安靜的錄音空間、剪輯技巧、節目企劃能力

可與其他創作者合作,
形成多人節目,創造獨有火花

內容壽命長,
聽眾一但發現你的節目有趣,
通常會回頭補聽舊集

4. 舉辦活動:
最貼近受眾的方式,互動和信任感極高!
例如:
線上線下讀書會/主題聚會/工作坊/講座

適合希望建立即時互動、善於帶領活動節奏
需要主持活動、簡報製作、口語表達能力等

內容壽命短,活動辦一次就結束了,
可透過錄影回放、筆記精華增加長尾效應

5. 參加社群/客座合作:
用輕鬆方式拓展人脈、曝光自己
🚩參加社群如 CWO、Weekend Assembly、台灣數位遊牧村、小藍月社群等
🚩 上 Podcast 接受採訪
🚩客座他人的課程、活動、講座

記得留下聯絡資訊,讓遇到你的人找到你!

快速破圈,不需長期維護自己的場域
但不是自有資產,品牌還是要有主場

▍我的建議:高互動+低互動各選一

高互動:私密社團、舉辦活動、參加活動、社群平台
低互動:電子報、Podcast、部落格

如:電子報+每季一次主題小聚
如:Podcast+私密社團

用不同形式互補長短
有了關係,演算法也不重要了…

但還是拜託演算法,這篇先推一下可以嗎?😉

▍我自己的方式…
低互動:電子報、Podcast
高互動:IG、Threads、舉辦活動、參與他人社團

在留言區告訴我
你想嘗試和嘗試過的組合!

A. 私密社團
B. 部落格/電子報
C. Podcast
D. 舉辦活動
E. 參加社群/客座合作

創作內容好痛苦?!她用這 3 個步驟,無痛開啟創作飛輪你今天也可以試試看!「創作內容好痛苦! 好花時間!我不喜歡!」90% 的客戶第一次諮詢,都是這樣開場…放心——你不是一個人!問題不在自律 而在動機和期待錯位為什麼創作會卡關?外部聲音:「...
22/07/2025

創作內容好痛苦?!
她用這 3 個步驟,無痛開啟創作飛輪
你今天也可以試試看!

「創作內容好痛苦! 好花時間!我不喜歡!」
90% 的客戶第一次諮詢,都是這樣開場…

放心——你不是一個人!
問題不在自律 而在動機和期待錯位

為什麼創作會卡關?
外部聲音:
「一定要每天發文!」
「非做不可」的成功學
讓我們感覺自己沒有選擇

內在期待:
「我每篇文章都要美美的!」
明明行程已經爆滿,搞到壓力爆大,直接放棄!

試試看這三個步驟啟動「創作飛輪」:

1. 找回動機:我為誰而寫?寫了能帶來什麼改變?這個改變現在對我多重要?

2. 調整期待:現在馬上能做的最小輸出是什麼?什麼是必要、什麼是非必要?

3. 微創作練習:透過每天 1 則「照片+一句話」,連續 7 天,喚醒創作肌肉

真實案例:
客戶 A 是一位忙到沒時間更新社群的職涯教練
進修、工作、育兒三頭燒

第一次諮詢,她說:我就是不太喜歡社群…

在請她釐清使用自媒體的目的後,我建議她:
其實你不一定要經營自媒體,
但可以試試看每天一張日常照+一句話限動

兩週後她跟我說:
持續更新限動幾天後,
舊客戶看到我的分享,主動回流下單!

如果你抗拒創作、討厭創作
我想邀請你,先試著和創作當朋友

試試看「微創作」
也許,這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

【​​​ 用​​​​ AI+自動化,幫你抓住每個靈感瞬間!】​​​​「好,今天要來寫點東西。」​​​於是你……​​​​​​🐱​​​​ 那天散步想到什麼⋯⋯想不起來​​​​😴​​​​ 翻翻最近日記本寫了什麼​​​​😼​​​​ 上次看那本書好像...
17/07/2025

【​​​ 用​​​​ AI+自動化,幫你抓住每個靈感瞬間!】​​​​
「好,今天要來寫點東西。」​​​於是你……​​​​
​​
🐱​​​​ 那天散步想到什麼⋯⋯想不起來​​​​
😴​​​​ 翻翻最近日記本寫了什麼​​​​
😼​​​​ 上次看那本書好像還不錯……​​​​
   ​​​​  ​​​​
兩個小時過後⋯⋯​​​靈感還是不來!​​​​
​​你也是這樣嗎?​​​​

【靈感沒來就不動筆?​​​】  ​​​​  ​​​​
我們習慣「等靈感來」才開始寫,​​​​
但靈感早散落在筆記、截圖、書本角落——​​​​
沒有整理、沒有分類,也沒有入口可以搜尋。​​​​

怎麼把散落的靈感​​​​
變成隨取即用的素材?​​​​

【打造主動的靈感系統​​​】​
沒靈感時寫作,就像煮飯才發現冰箱空空;​​​​
只能乾瞪眼,最後臨時衝出去「找靈感」!​​​​

​​​但如果你有一個靈感資料庫​
就像冰箱隨時備好菜——​​​​
只要打開看看有什麼,靈感馬上端上桌!​​​  ​​​​  ​​​​
​​​​
【自動化+AI​​​​ 這樣做​​​】​
1️⃣​​​​ 輸入靈感到​​​​ Google​​​​ Sheet​​​​
2️⃣​​​​ AI​​​​ 小編提案​​​​ 5​​​​ 個不同方向的內容​​​​
3️⃣​​​​ AI​​​​ 自動加標籤、分類主題​​​​
4️⃣​​​​ 自動寫入​​​​ Notion​​​​ 資料庫​​​​

想要也有自己的「靈感冰箱」?​​​​
我幫你準備好製作教學+AI​​​​ 提示詞啦!​​​ ​
  ​​​​  ​​​​
👇​​​​ 在留言區告訴我:​​​​
「寫作時,你最常卡關在哪一步?」​​​​
我就把教學寄給你!

感謝 布姐陪你聰明工作創意生活  的邀請,聊完才發現:原來我的每一次 pivot 都是「願意的力量」在推動,如果你想聽聽我們聊了什麼,快到 布姐的沙發 來聽這兩集:EP326|金錢焦慮、低潮:轉職創業的矽谷工程師如何找回創業能量 EP327...
15/07/2025

感謝 布姐陪你聰明工作創意生活 的邀請,聊完才發現:原來我的每一次 pivot 都是「願意的力量」在推動,如果你想聽聽我們聊了什麼,快到 布姐的沙發 來聽這兩集:
EP326|金錢焦慮、低潮:轉職創業的矽谷工程師如何找回創業能量
EP327| 創業孤獨怎麼辦?她用「願意的力量」走出低潮

【 願意的力量 !矽谷工程師的勇氣與極簡創業轉型之路】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想法:
「這份工作好像不是我要的,但離開又很不安。」
「創業很吸引人,可是真的能養活自己嗎?」
「如果我跨出去,萬一失敗了怎麼辦?」


•┈┈┈┈┈୨♡୧┈┈┈┈┈•

這次 podcast 來賓YiNing,
正是這樣一個曾經卡在「想轉變卻焦慮」的人。
她原本是矽谷的新創工程師,
受到環境的鼓勵與內心的渴望,
她選擇離開企業的軌道,
走向自由接案與內容創作之路。

這個決定,
讓她一度跌入不安與焦慮——
她甚至說,雖然有幾年存款,
但沒有固定薪水的那幾個月,
讓她天天焦慮到睡不好。


▎失敗後的體悟


她的故事裡沒有「一夜成功」。
她說最一開始的創業點子完全失敗,
App 推出去沒人用,
讓她體會到「產品再好,
沒有市場還是活不下來」。


但她沒有放棄,
而是勇敢求助,找接案,從小案子做起。
她也因為這段經歷,
才真正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向——現在她不僅服務知識型創業者,
還用自己的專業幫助更多人用「極簡創業」的方式走出第一步。


▎願意的力量

YiNing在節目裡說了一段話我很喜歡:

「人生跟創業一樣,
要學會不斷 pivot,
調整方向,
才會更接近想要的樣子。」


好同意啊!

遇到不如預期的工作結果,那就....
調整目標或換工作。

創業方向不順利,那就....
嘗試新的市場或服務模式。

甚至中年轉型本身,
就是一種人生 pivot!


•┈┈┈┈┈୨♡୧┈┈┈┈┈•


如果你也正站在人生十字路口,
或曾經有「想轉型卻不敢跨出第一步」的掙扎,
來收聽:

🎧EP326|金錢焦慮、低潮:轉職創業的矽谷工程師如何找回創業能量
🎧EP327| 創業孤獨怎麼辦?她用「願意的力量」走出低潮



讓我們一起聽聽YiNing怎麼從焦慮不安中,
找到穩定與成長的方法,
也許這會是你的啟發與勇氣來源。
別讓「完美準備」阻礙行動,
願意,就是開始。


*聊到矽谷
那就放張去Apple Park Visitor Center 的照片吧。


•┈┈┈┈┈୨♡୧┈┈┈┈┈•

如果你想走出現在的狀態,
想要有人一起陪伴前進,
《六個月的蛻變2.0陪伴課程》即將開跑。
價格也即將微幅調漲。
還在觀望的你,
這可能是個不錯的時間點。
詳細內容請看老地方。

Address

Taipei

Website

https://yistartup.dev/podcast/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極簡創業實驗室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Business

Send a message to 極簡創業實驗室: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