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今藝術&投資 (Artco Monthly & Investment)

典藏.今藝術&投資 (Artco Monthly & Investment) Artco Monthly & Investment is an international magazine specializing in Asian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 展 覽 快 報 📢📢📢​超日常詩篇─2025科技跨藝特展​臺中市政府文化局於114年6月28日至8月10日,在臺中市屯區藝文中心展覽室A舉辦「超日常詩篇─2025科技跨藝特展」。本次展覽由策展人邱誌勇規劃,邀請8組藝術家及團體共展出...
28/07/2025

📣📣📣 展 覽 快 報 📢📢📢

超日常詩篇─2025科技跨藝特展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於114年6月28日至8月10日,在臺中市屯區藝文中心展覽室A舉辦「超日常詩篇─2025科技跨藝特展」。本次展覽由策展人邱誌勇規劃,邀請8組藝術家及團體共展出9件作品,結合互動裝置、動力機械、AI影像與數位技術等多元媒材,以「科技」與「共遊」為策展主軸,重新定義日常生活中的詩意。

本次「超日常詩篇」科技跨藝特展聚焦於生活中那些看似平凡、卻富含詩意的片刻與細節,並以科技藝術的方式重新詮釋。例如石孟鑫的《拉扯》以翹翹板動態象徵人際關係的拉鋸;另一件石孟鑫的《沙灘》,則邀請民眾一起在人造的沙灘上畫出海天一色的風景;凌天的《台中計畫》是透過資訊視覺化與地理製圖探討城市脈絡;林子妍和郭亭妤的《來日綺窗前》則透過日常可見居家鐵窗邊堆積的生活痕跡,喚起觀眾對「家」的記憶與情感。

除了將科技藝術與生活連結,展覽也深入探討人與科技的關係。如林俊遑與黃紀虹合作的《Leashing the Socket-Ver 2》以插座為媒介,背後形成電力網絡卻也框架出人類的生活範圍;鄭子芸的《我不是機器人》讓機器人坐上課桌笨拙的重覆和模仿答題,反思「機器人」與「人類」的界線;江振維的《義。枝》是以未來視角描繪基因改造植物與自然生態的互動可能;戴婕茵和陳莛薇的《第二現場》,畫面中樹枝在鏡面上劃過激起瞬間的爆裂,隨後又迅速恢復原狀,展現科技發展過程中,如何無形中剝奪了情感與反應的真實性。

超日常詩篇—2025科技跨藝特展
日期:2025-06-28 ~ 2025-08-10
地點:在臺中市屯區藝文中心展覽室A

相忘於江湖:李德Ⅹ熊秉明文・攝|洪威喆這是一檔必須由美術館策展,梳理藝術家的創作歷程,才可能呈現的雙個展。李德與熊秉明既不是朋友,也可能素未謀面,讓他們「相濡以沫」的是,兩人皆生於1920年代的中國,成長於戰亂,深受中國文化薰陶,面對西方藝...
25/07/2025

相忘於江湖:李德Ⅹ熊秉明

文・攝|洪威喆

這是一檔必須由美術館策展,梳理藝術家的創作歷程,才可能呈現的雙個展。李德與熊秉明既不是朋友,也可能素未謀面,讓他們「相濡以沫」的是,兩人皆生於1920年代的中國,成長於戰亂,深受中國文化薰陶,面對西方藝術的衝擊,因此雙雙走向不同的創作路徑,又保有傳統的文人精神,「相忘於江湖」。

李德出生於1921年江蘇,1948年來台發展,從此定居台灣。他先向馬白水學水彩畫,而後師於陳德旺;曾任教於復興美工、臺灣藝術專科學校、政戰學校、中原大學等,逝於2010年。

李德以油畫、水彩為主,從寫實逐漸走向抽象,從空間的結構造出自然的形,雖學習西方的技法,表達的是東方的哲思,例如從屈原的《離騷經》有感而發創作的《寄浮雲》,以濃烈的色彩表達憂國感懷的激昂情緒,又或是在「空相」系列,以逸筆的線條堆疊,構築空間的層次,既意喻「空間的真相」,也是他領略世間變幻無常,表達佛法的「空相」。

熊秉明出生於1922年南京,1947年至巴黎大學攻讀哲學博士,隔年至巴黎高等美術學校轉習雕塑,走上藝術之路,定居巴黎,在大學教授中文、中國哲學、書法,1984年始回中國交流,2002年逝於巴黎。

熊秉明是哲學家、文學家與藝術家,擅於詩文、書法、繪畫、雕塑創作。此次展出的有早年以廢棄的鐵片與鐵條構成簡練造型的「焊接系列」,以動物為主的「銅雕系列」,其中又以「水牛」最為著名。他的水牛身形樸拙,帶有強烈的捏塑手感,彷彿正從土壤孕育而生。對他而言,水牛是中國農村生活的象徵,與中國人共同經歷悲苦沉重的日子,同時也是他對故鄉的思念。

他們使用的媒材大相徑庭,而作品皆蘊含儒、道、釋的思想。此外,熊秉明本身即創作書法,李德則是將書法的運筆、線條,融入油畫的筆觸之中。他們面對文化思想與藝術的衝擊,不再區分中國與西方何者為體、何者為用,而是很自然的將自己的文化底蘊融入在創作中。

策展人吳慧芳談到,這兩位是二十世紀具代表性的文人藝術家,他們不依附市場、不隨波逐流,作品具有高度的精神性,在藝術的思考上,走出東方現代藝術的獨特路徑。

相忘於江湖:李德Ⅹ熊秉明
展期:2025.05.31-9.14
地點:高雄市立美術館201,202,203展覽室

大象藝術空間|重塑風景:記憶、空間與物件的對話​文.攝|莊棨惟​大象藝術空間館於5月17日至8月16日推出策劃展覽「重塑風景:記憶、空間與物件的對話」,匯聚12位當代藝術家的精彩創作,展出作品媒材橫跨油彩、壓克力、紙本設色、版畫與雕塑等多元...
23/07/2025

大象藝術空間|重塑風景:記憶、空間與物件的對話

文.攝|莊棨惟

大象藝術空間館於5月17日至8月16日推出策劃展覽「重塑風景:記憶、空間與物件的對話」,匯聚12位當代藝術家的精彩創作,展出作品媒材橫跨油彩、壓克力、紙本設色、版畫與雕塑等多元形式。展覽圍繞三大策展主軸:「記憶的重組」、「穿越邊界」與「物件的異化」,回應在數位與全球化並行的時代脈絡中,當代藝術家如何重新詮釋景觀、靜物與內在經驗。

展出作品呈現在透視法、構圖、佈局上的多樣風貌與思維路徑。例如蔡依潔的《我迷路在前往風景的路上》以幾何構圖拼貼錯位時空;顏妤庭的《收成後的一無所有》藉盆景傳統諷喻自然與人造價值的矛盾;許唐瑋《穿越空間的裝置12》以流動的視錯覺帶出感知空間的扁平化;張若綺的《在海的另一方》則以極簡筆法與抽象層疊的畫面解構風景繪畫。

作品也進一步延伸至靜物傳統的當代再造。林正哲《有大象玩具的靜物》以寫實技法,清晰、銳利的細節重新凝視物件中的詩意;黃嘉寧的《蝴蝶蘭》、《無題-7》透過聚焦與失焦的視覺手法,創造柔軟而感性的觀看經驗;李屏宜的《鲮鯉寶寶》以木刻技法將山林隱入穿山甲的鱗片之中,賦予圖像深層象徵;陳逸鋒的《 #026》則以照片寫實主義展現繪畫中的輕盈詩意。

此外,部分作品亦從材料的重構反思。霍凱盛的《樂團—翡冷翠》利用老木盒作為時間的容器,封存記憶與歷史;張伯豪的雕塑《空氣稀薄》透過異材質交錯,映射物質世界的動態與不確定性;羅婕的《穿梭在柔軟的回憶裡-4》結合彩墨與刺繡,交織個人記憶的內在經驗。

重塑風景:記憶、空間與物件的對話​
展覽時間| 2025年5月17日至8月16日
展覽地點| 大象藝術空間館(臺中市西屯區市政路386號13樓之5)

卓納畫廊|「羅伯特.萊曼個展」​文.圖|卓納畫廊​卓納畫廊(David Zwirner)香港空間於2025年5月28日至8月1日,呈現羅伯特.萊曼(Robert Ryman,1930-2019)個展。這是萊曼在大中華地區的首場個展,將呈現出...
22/07/2025

卓納畫廊|「羅伯特.萊曼個展」

文.圖|卓納畫廊

卓納畫廊(David Zwirner)香港空間於2025年5月28日至8月1日,呈現羅伯特.萊曼(Robert Ryman,1930-2019)個展。這是萊曼在大中華地區的首場個展,將呈現出自藝術家1960年代早期直至2000年代初的一系列作品,如一場微型回顧展,展現萊曼在其60多年職業生涯中的各種創作材料、底層介面、筆觸處理及與牆面的互動方式。

羅伯特.萊曼出生于田納西州納什維爾。1953年,他移居紐約,本意是想成為一位職業的爵士樂手。同年,他在MoMA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擔任保安,並在那裡工作了七年。萊曼在博物館的工作經歷在某程度上激發了他以畢生之力投注於繪畫創作。

萊曼以白色顏料及其多種衍變創作而出的繪畫而廣受讚譽。他質感豐盈的作品廣泛使用各種繪畫媒介和底部材質進行創作,包括紙本、油畫布、亞麻布、鋁、乙烯基、新聞報紙等。自1960年代嶄露頭角以來,萊曼便摒棄了自成一體的具象及抽象的意象,轉而聚焦顏料與底層介面接觸的物理創作行為。

與常被歸類的抽象表現主義和極簡主義(他均拒絕此標籤)等流派不同,萊曼既不沉溺於動態筆觸的情感表現力,也不試圖消除繪畫性的印記。相反,他的作品對繪畫媒介的視覺性、材料性及試驗性特質作出了嶄新且敏銳的探索,始終與所處空間形成對話。

此次展覽囊括了萊曼1960年代的重要繪畫作品,體現了他創作塑形時期十年間的風格嬗變。此時期的代表作包括一幅出自《瘋狂》(Crazy)系列的繪畫,整組系列由數件大尺幅的構圖所組成,以單一的底部介面承載著多幅獨立的小幅繪畫。《瘋狂》中濃重、豐厚的鮮明筆觸,與萊曼1960年代後期的創作形成了強烈對比,比如標題幽默戲謔的《神秘陰影的繪畫》由均勻施加的「溫莎白」顏料所構成;以及《Classico 經典6號》(1968)藝術家彌散地將白色丙烯顏料施加在六張「經典紙」(Classico)上,作品標題直指其介面材質。

作品《聯結》(Alliance,1976)使用了可見的固定組件將作品與牆面連接。這是萊曼最早採用這種獨特五金附件的作品之一,源自他對藝術品及其懸掛表面之間關係的興趣。這組固定組件貫穿了萊曼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的創作。作品《部件5》(Part 5,1993)以四枚螺絲釘固定於牆面,它們直接穿透纖薄的保護板介面,同樣展現了萊曼對作品安裝及展陳方式的持續實驗。來自《大-小、厚-薄、光的反照、光的吸收》系列(2007-2009)的兩件獨特作品,則呈現了藝術家探索光照條件及其他偶然因素如何影響觀感,以及語言範疇及二元對立如何建構作品的解讀框架。

展覽同時囊括萊曼1960年代直至2000年代初的數幅畫作。正如萊曼對繪畫(painting)媒介兼具分析性和直覺性的探索,他對側重描摹勾勒的描畫(drawing)的理解,體現了對形式及材料特質的獨特探究及解構。這些畫作與線條的關聯密不可分,既是物理痕跡的存在,又是觀念性的形式,共同構成畫面元素間的概念紐帶——或為兩個色塊之間的邊界區域,或作方形網格矩陣的分隔。

展覽中的作品以非編年順序的方式散佈在香港畫廊的兩層空間中,直觀地展現了萊曼的早期作品如何與他職業生涯後期的創作是如何持續地交互影響,強調了萊曼藝術的持久活力及無盡可能。

2024年,藝術家的大型專題個展《羅伯特·萊曼:觀看之道》於巴黎橘園美術館舉辦。1972年,藝術家的首場機構個展在紐約古根海姆美術館舉行。他此後的博物館個展包括: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館(1974);紐約長島市P.S.1藝術及城市資源研究所(1977);倫敦泰特美術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日本櫻市川村紀念美術館(2004)以及華盛頓特區菲利普斯收藏會(2010)等。


「羅伯特.萊曼個展」
展期|2025年5月28日至8月1日
地點|卓納畫廊香港空間

📣📣📣 展 覽 快 報 📢📢📢​絆—黃振峰木雕個展​文・攝|洪威喆​黃振峰的木雕個展「絆」,是以線條的語彙,刻劃「情感的羈絆」,從毛髮、掌紋、木條、網紋、木紋等意象,聯繫到他對家庭、童年、愛犬的情感,風格融合童話幻想與擬人化造型,在落地窗外...
21/07/2025

📣📣📣 展 覽 快 報 📢📢📢

絆—黃振峰木雕個展

文・攝|洪威喆

黃振峰的木雕個展「絆」,是以線條的語彙,刻劃「情感的羈絆」,從毛髮、掌紋、木條、網紋、木紋等意象,聯繫到他對家庭、童年、愛犬的情感,風格融合童話幻想與擬人化造型,在落地窗外的綠意映照下,有如在閱讀立體的童話繪本,走進展場,首先可看到他大學時期的作品《起步走》,帶出幼兒嬉戲的童趣,表情生動,令人會心一笑;台座上的小作品《向星星許願》、《粉紅男孩》則為小孩換上動物套裝,鮮明的配色與可愛的造型,類似的風格還有神情呆萌的毛毛蟲《抱抱我吧》與看似睡眼惺忪的《小怪獸》,雕刻表面保留刀痕與塗色肌理,使這些角色帶有手感的溫潤。

黃振峰在《最熟悉的陌生人》將兩個人對坐,身體相連,細看會發現他們雙手看似緊貼,其實並沒有碰觸到彼此;《家庭的拔河比賽》透過綁著雙辮子的女孩,表達被左右拉扯的情緒。這兩件作品透過肢體語言與超現實想像,呈現情感中無聲的角力,帶出對親密感的渴望。


《犬》系列則描繪藝術家與愛犬的日常情感,這兩尊愛犬的肖像皆是同一隻的不同表現,一尊以寫實著色,外表以小塊面雕琢;另一尊則以單色表現,以表現性的線條刻劃皮毛,富含情緒張力。這兩件作品也呈現他從雕塑家吉田敦教導的「塊面」語彙,轉向線性肌理的發展,進一步強化自我風格。

作品《夢蝶》展現黃振峰去三義學習傳統木雕的精巧技法,鏤空的蝶翼,表現如虛似幻的意象,從蝴蝶的觸鬚與腳一體成形,展現「雕蟲小技」的紮實功力。

展覽中最具辨識度的作品,為他近期創作的「椅子系列」,乍看是充滿古早味的老家具,實則為花布枕頭加上椅背、扶手、椅腳的結構,這張不存在於現實的椅子,看似熟悉又無法落坐,表達對過往生活物件逐漸模糊消逝的懷想。由此,黃振峰的題材,從情感的探索,連結到更寬廣的文化層面,讓作品不只是個人記憶的投射,也成為集體文化的構築。

絆—黃振峰木雕個展
展期:2025.06.10-8.31
地點:BDW Gallery 高雄市左營區民族一路926號

豪瑟沃斯香港|萬象入身​文.圖|豪瑟沃斯香港​豪瑟沃斯香港空間呈獻群展「萬象入身」(Aura Within),匯聚九位與亞洲文化及其離散敘事緊密相連的藝術家作品,包括陳福善、崔河那(Haneyl Choi)、妮可・柯森(Nicole Cos...
14/07/2025

豪瑟沃斯香港|萬象入身

文.圖|豪瑟沃斯香港

豪瑟沃斯香港空間呈獻群展「萬象入身」(Aura Within),匯聚九位與亞洲文化及其離散敘事緊密相連的藝術家作品,包括陳福善、崔河那(Haneyl Choi)、妮可・柯森(Nicole Coson)、中村翔大(Shota Nakamura)、彭可、葉世強,以及豪瑟沃斯藝術家巴爾提・卡爾(Bharti Kher)、工藤哲巳(Tetsumi Kudo)與張恩利。

展覽由常駐香港的策展人及學者李安琪策劃,與Clearing、漢雅軒(Hanart TZ Gallery)、創造社(MakeRoom)、P21畫廊及Silverlens合作呈現,邀請觀眾在當下的湍流中重返身體這一原點,探索存在與感知、身份與記憶、自然/都市景觀與精神家園等重要當代議題。

身體是我們存在的第一個現場。它是感知世界的入口,也是意識的容器,是存在本身的顯現場域。東方哲學中的「形神合一」,恰與德國哲學家華特.班雅明對「aura」的思考形成互鑑——那存在於特定時空的本真,既依附物質載體又超越物理疆界。

常駐倫敦的菲律賓藝術家妮可・柯森首度於香港亮相,呈現為是次展覽特別創作的兩幅大型油畫作品《雙重門I》(Double Doors I,2025)及《雙重門 II》(Double Doors II,2025)。柯森以自己的身體驅動畫布,將象徵全球化進程以及她的故鄉馬尼拉與香港之間連結的集裝箱貨櫃門轉譯為厚重而深沉的印記。

常駐柏林的日本藝術家中村翔大在其最新繪畫作品《無題(花園)》(Untitled [Garden],2025)中結合藝術史、個人記憶與流行文化,描繪人物在休憩、冥想或靜默抽離的狀態中與周遭環境的細膩交融,喚起深邃的情感共鳴並引發內省。

韓國藝術家崔河那的作品《創傷的風景》(Landscape of Abuse,2025)及《播放:創傷的韻律》(Play: Rhythm of Abuse,2023),是他「創傷景觀」(trauma-scapes)的代表之作。這些作品通過將脆弱的有機形態與冰冷的工業材料並置,揭示出掙扎與抵抗、禁錮與庇護、痛苦與修復之間的矛盾共生。常駐上海及洛杉磯的中國藝術家彭可在《再次出發》(Begin Again,2024)中延續了其攝影師的視角,將平凡的都市碎片——如光禿的樹樁、落入混凝土縫隙間的秋葉——轉化為絢麗的彩繪玻璃裝置,在城市看似理性的秩序之下,鍍上一層令人心顫的柔情。

展覽同時聚焦知名藝術家的經典創作,包括已故香港藝術家陳福善及已故台灣藝術家葉世強。在《無題(女海神的傳奇)》(Untitled (Legend of Goddesses of the Sea),1968) 中,陳福善受獨幅版畫的啟發,任潑墨的偶然形態演變為奇幻的人物輪廓——這些形象或源於電視所見,或觀察自香港社會的浮世變遷。

葉世強晚年隱居於台灣鄉間,在作品《窗中綠海一白帆》(Green Sea and White Sail Framed in a Window,2007)中,那葉兀自漂流的白帆不僅是對風景的描摹,更是藝術家深邃內心境界的映照。常駐倫敦及新德里的藝術家巴爾提・卡爾將展出三件以明點(bindi,眉心圓點飾記)創作的標誌性作品——這一文化符號連結現實與精神世界,亦是她作品中反覆出現的主題,喚起關於身份與信仰的張力與詰問。

同場展出的還有已故日本藝術家工藤哲巳的「籠子」系列作品,其中上演著現代文明病理寓言的微型劇場;以及中國藝術家張恩利呈現的抽象而揮灑的畫作。本次展覽延續了豪瑟沃斯在全球範圍內致力於促進藝術界對話與合作的承諾,這在畫廊其他國際空間也有不同形式的體現,如巴黎與蘇黎世空間的全新策展項目「豪瑟沃斯邀請」(Hauser & Wirth Invite(s))、薩默塞特藝術中心的群展「非比尋常」(An Uncommon Thread)與「現在時」(Present Tense),以及洛杉磯市中心空間的展覽「非記憶」(Nonmemory)等,都傳達了一種共享、協作的藝術生態理念。

在全球化秩序崩解、地緣衝突重構日常的今天,在疫情傷痕沉入集體記憶、數碼異化蔓延的當下,我們的身體已然成為(後)資本主義、意識形態與算法治理角逐的戰場。身體塑造權利,亦被權力規訓;銘刻歷史,亦被歷史書寫;構建技術,亦被技術重建;叩問萬象,亦被萬象叩問。此刻重返身體這一原點,「萬象入身」追問:身體本身是否能夠成為「aura」的新載體?讓本真棲居、內化於身,正是我們在異化時代重獲在場的方式。


豪瑟沃斯香港「萬象入身」藝術家群展
展期|2025年7月10日至8月30日
開幕酒會|7月10日(四),18:00-20:00
藝術家對談|7月10日(四),17:00-18:00
與談人:妮可・柯森(Nicole Coson)、彭可、李安琪、Tobias Berger
策展人導覽|
7月19日(六),15:00
8月23日(六),15:00

🎉 🎉 🎉 ​ 展 覽 滑 壘 ​ 📢 📢 📢 ​ ​王白端油畫創作個展​文.圖|施友傑​臺南的陳正雄雕刻美術館於6月21日開幕,該館除了展出台南知名雕刻家陳正雄的多件雕塑作品之外,二樓的展覽空間則邀請了旅法畫家王白端舉辦創作個展,作為首檔...
14/07/2025

🎉 🎉 🎉 ​ 展 覽 滑 壘 ​ 📢 📢 📢 ​

王白端油畫創作個展

文.圖|施友傑

臺南的陳正雄雕刻美術館於6月21日開幕,該館除了展出台南知名雕刻家陳正雄的多件雕塑作品之外,二樓的展覽空間則邀請了旅法畫家王白端舉辦創作個展,作為首檔展覽的展出藝術家。王白瑞的作品,是以油畫作為創作媒材,曾在法國定居多年,並經常往返於法國與臺灣二地,參與不少的展覽機會。
王白端的繪畫內容不離日常生活的場景,同時表達出內在心靈與思想轉變的感受。而本次展覽主要展覽王白端近兩年的油畫創作,包含有描繪生活風景的「寫生日記」系列、因眼疾而開始創作的「眼底星空」系列,以及2025年年初在因緣際會之下接觸了淨土宗,而開始創作的「南無阿彌陀佛」系列。
王白端的繪畫作品,多從身體的感知為出發點,描繪有關自己生命歷程的各種感受。她的作品用色多元且大膽,卻又能表現出纖細而優雅的姿態,搭配不同主題內容選擇合適的繪畫風格。例如多描繪自然場景的「寫生日記」系列,如觀眾能透過在,一幅幅的寫生風景畫,去感受藝術家旅行生活於法國和台灣的風景。
而「眼底星空」系列,則一改悠閒的寫生風格,王白端改用較深的顏色作為的畫面基底,並使用淺色顏料以潑灑、大筆觸的作畫方式去進行創作,嘗試以此方式再現眼底視神經的畫面。最後的「南無阿彌陀佛」系列,是以佛祖畫像為母題,同時加入各種不同的畫面來增添趣味。對於王白端而言,每一幅畫作都是她生命歷程的投射,她用這樣的方式來和觀眾訴說自己人生故事的各種轉折、艱辛與幸運。

王白端油畫創作個展
展覽日期:2025/06/21-2025/07/20
展覽地點:陳正雄美術館二樓

🎉 🎉 🎉 ​ 展 覽 滑 壘 ​ 📢 📢 📢 ​ ​福爾摩沙時代——臺灣近現代美術的知識啟蒙|臺南國家美術館​文|王振愷圖|臺南國家美術館​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於今年三月正式揭牌,以具宣示意義的首展「福爾摩沙時代——臺灣近現代美術的知識啟...
02/07/2025

🎉 🎉 🎉 ​ 展 覽 滑 壘 ​ 📢 📢 📢 ​

福爾摩沙時代——臺灣近現代美術的知識啟蒙|臺南國家美術館

文|王振愷
圖|臺南國家美術館

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於今年三月正式揭牌,以具宣示意義的首展「福爾摩沙時代——臺灣近現代美術的知識啟蒙」為開端,確立其以近現代美術為核心的機構定位。展題中的「福爾摩沙」與「啟蒙」蘊含多重的學術詮釋,於臺灣美術脈絡中,直接指涉著黃土水於1922年所撰〈出生於臺灣〉一文,當中流露出國族自覺與對臺灣美術自主性的殷切期盼。

這股尋索美術源頭的文化欲望,百年之後在中央文化政策的推動下,再度浮現。如九〇年代以降的另一波「臺灣美術熱潮」,如今逐漸轉化為再本土化與新國族想像的建構工程。本次展覽從黃土水的〈甘露水〉(1919)作為破題,搭配少為人知、卻已列為重要文物的多多羅義雄〈新高山〉(1932),此件作品過往為農委會林務局所典藏,今首次於美術館場域中展出。

「福爾摩沙時代——臺灣近現代美術的知識啟蒙」集結逾兩百件作品,架構於八個子題之上,涵蓋自集體意識的典範形成、地方身分的命名與發掘、新舊地景的交融與對抗、身體符號與時代烙印、文化位移中的衝突與共構、世界視野下的自我定位,乃至土地論述的回返與重審。其間嘗試繪製一幅橫跨帝國、殖民、戰後的臺灣美術系譜。

值得注意的是,本展以藝術家出生年份作為篩選座標,設定為1895年前至1950年之間出生者。惟部分仍活躍於藝壇、自稱當代藝術家的創作者亦納入其中,使「近現代」(modern)與「當代」(contemporary)之間的邊界與糾結再次浮現,其模糊及論述亦成為臺南國美館未來定位的重要辯證課題。

對筆者來說,全展最具啟發性的段落,莫過於二樓展間從「從南國到民國」銜接至「『現代性』的內在轉向」的展區中。裏頭聚焦戰後水墨書畫如何轉譯為一種現代語彙,不僅影響後續的抽象繪畫探索,更牽動中華民國與臺灣在藝術論述場域中的語言競逐。此時此地,書畫與現代繪畫於同一平台上共同展示,建構出更為開放且包容的藝術史觀。

然而,如同多數大型聯展所面對的課題,作品之間深層的脈絡互動與圖像互文仍顯稀疏,亟待後續探究。儘管如此,策展團隊於跨館所借展與資料統合上的努力值得肯定——在諸多明星級前輩作品之外,亦讓更多臺灣藝術家的身影重見於公共視野。

「福爾摩沙時代——臺灣近現代美術的知識啟蒙」是個開始,展望未來,在文化部的統籌推動下,若能整合各機構典藏於單一的臺灣美術資料庫,將有助於開展更豐富的近現代藝術詮釋路徑。例如近年多組針對陳澄波的主題特展,即顯示出臺灣美術在跨語境、跨學科交織下多元詮釋的潛力。

福爾摩沙時代——臺灣近現代美術的知識啟蒙
時間:2025/03/25~2025/07/06
地點:臺南市美術館2館 展覽室 A-I

墨緣寄興—郭春甫書法個展​文・攝|洪威喆​書法家郭春甫年近八十卻甚少舉辦個展,曾擔任高雄市立美術館、台灣歷史博物館、高雄市文化中心等機構典藏委員與評審,並多次參與全國性書法比賽之評選工作,長年於高雄地區教授書法,培育無數後進,對台灣書法發展...
24/06/2025

墨緣寄興—郭春甫書法個展

文・攝|洪威喆

書法家郭春甫年近八十卻甚少舉辦個展,曾擔任高雄市立美術館、台灣歷史博物館、高雄市文化中心等機構典藏委員與評審,並多次參與全國性書法比賽之評選工作,長年於高雄地區教授書法,培育無數後進,對台灣書法發展貢獻卓著,近日於琢璞藝術中心舉辦個展,吸引眾多學生與書法愛好者蒞臨觀展,現場嘉賓雲集,翰墨飄香。

展覽作品主要為篆、隸、行草、甲骨文,從濃墨的凝重到枯筆的飛白,溫潤中帶點飄逸,暢意中又謹守分寸,展現出沉靜典雅、氣息內斂的風格,正映照本次展覽主題「墨緣寄興」,體現書者以筆寄情、以墨會心的藝術態度。

《喜盈我室 所願必得》為篆書橫幅,結構疏密有致,線條古拙質樸,在「我」、「所」、「必」字上可看到蒼勁的線條,為沉穩的布局帶來靈動的氣勢。《雲翔》為筆力沉雄的行書,「翔」則是融合篆書,將「羊」字居中,變成接近對稱的結構,使整體佈局更為穩重,圍繞在中心的橫向轉折的飛白,則為字體帶來盤旋飛升的速度感。

《勤精進》為篆書立軸,筆意渾厚古拙,「勤」與「精」字以漲墨技法,使墨向外暈開,形成豐富的線條層次,隨即又在接下來的筆劃製造飛白的刷痕,使得墨由濃到枯,速度由凝滯到奔放,簡單三個字,充滿了節奏的變換,以收放自如的技巧,傳遞出砥礪不懈、修身自持的精神涵義。

《罷了》為小篆,款識是以秀逸的行書撰寫禪詩「夢裡堆藏總是金 一場富貴喜難禁 枕頭撲落忽驚起 四壁清風無處尋」。此作曾被中正紀念堂收藏直幅,這次帶來扇面,可看到「罷」字筆力堅決,「了」取篆書圓轉如問號的造型,表達對夢中歡愉的喟嘆,蘊含富貴如夢、醒來皆空的哲思。

從作品風格觀察可見,郭春甫書藝根植傳統,尤重碑帖之學,在傳統脈絡中尋求個人語彙的養成。他注重筆勢與結構的張力,在剛柔並濟、動靜相襯中,追求法度之美,也流露對書法本質的自我回應。

墨緣寄興—郭春甫書法個展
展期:2025.06.07-06.27
地點:琢璞藝術中心

📣📣📣 展 覽 快 報 📢📢📢​玩轉色彩・村上隆版畫收藏展​文・攝|洪威喆​郡都集團與琢璞藝術中心攜手合作,推出日本當代藝術家村上隆的版畫展,讓「郡都巨蛋」接待中心搖身化為居家畫廊。藉由樣品屋的展示情境,讓觀者感受當代藝術融入日常生活的樣貌...
23/06/2025

📣📣📣 展 覽 快 報 📢📢📢

玩轉色彩・村上隆版畫收藏展

文・攝|洪威喆

郡都集團與琢璞藝術中心攜手合作,推出日本當代藝術家村上隆的版畫展,讓「郡都巨蛋」接待中心搖身化為居家畫廊。藉由樣品屋的展示情境,讓觀者感受當代藝術融入日常生活的樣貌,也展現出村上隆橫跨時尚設計、流行文化與視覺語彙的「潮流藝術」魅力,為居家環境注入一抹鮮明而大膽的美學想像。

村上隆是日本普普藝術的代表藝術家,其創作深受傳統浮世繪版畫與動畫、漫畫、電玩等「御宅族」文化影響,他在1998年提出「超扁平宣言」,指出未來社會、藝術、文化等等,都會像日本一樣,都變得極度扁平化,充斥對可愛甜美形象的迷戀,還有對性、暴力意象的耽溺。

因此在村上隆的創作上,帶有這種集可愛又暴力、療癒又戲謔的特徵,並圍繞著「角色形象」反覆變化、組合符號元素,透過版畫、公仔與商業合作,大量生產出相似又不盡相同的限量作品,成為「潮流藝術」的先驅之一。這種「角色經濟」的創作模式,不僅挑戰藝術與商業的界線,也反映他對當代市場邏輯的精準掌握。

本次展覽可看到1998年的作品《HOYOYO》,裡面有村上隆最經典的角色「Mr. DOB」早年的模樣,「DOB」一名源自日語「Dobojite」(為什麼),是村上隆19歲時創作出的人物,自1993年發表以來便成為其創作宇宙的核心角色。在本展中有2006年的《727-777》,即是重新詮釋1998年Mr. DOB為主角的成名作《727-727》。

另一個著名的角色是「笑臉花」,原本是作為Mr. DOB的陪襯背景,自2000年起逐漸成為主角,展出的《Cosmos》、《Cube 2》仍可見其早期與枝葉共生的樣貌;至2002年的《Flower Ball》系列,將大量的笑臉花聚集為球體,背景則以拼花的方式佈滿整個畫面,後來這兩種形式又分別獨立成系列的支線,便是此次展出的《Flower Ball(3-D)》與《Flowers Blooming in This World and Land of Nirvana》等。值得一提的是,「笑臉花」透過外觀的大小與配色變化,畫面上找不到兩朵一樣的花。

這檔跨界合作的展覽,不僅為藏家提供藝術品在居家空間中陳列的實際樣貌,也讓來訪樣品屋的觀眾體驗當代藝術如何成為生活風格的一部分,原本內斂優雅的空間語彙,亦因村上隆色彩繽紛的作品而鮮活了起來。

玩轉色彩・村上隆版畫收藏展
展期:2025.05.03-07.31
地點:郡都巨蛋接待中心(高雄市三民區九如三路2號)

Address

中山區中山北路一段85號6樓
Taipei
104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典藏.今藝術&投資 (Artco Monthly & Investment)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Business

Send a message to 典藏.今藝術&投資 (Artco Monthly & Investment):

Share

典藏.今藝術&投資 (Artco Monthly & Investment)

《典藏.今藝術&投資》是一本關注亞洲現當代藝術,以及探究藝術收藏與投資的國際性專業雜誌,同步發行紙本和電子版本,並透過典藏ARTtouch.com、典藏臉書、微信公眾號,推送、發酵討論之議題。

在亞洲崛起的此刻,《典藏.今藝術&投資》為一放眼國際、領導產業前進的優質媒體,在堅守媒體超然立場的同時,也思考著如何透過一次次的議題討論,探究藝壇現況,將亞洲藝術產業導向健全發展的體質,連接全球脈動。《典藏.今藝術&投資》的發行影響力不僅涵蓋中國、台灣、港澳與新加坡等地的讀者,同時也包括海內外重要的藝術菁英,如策展人、美術館館長、藝評家、學者、藝術家、收藏家、畫廊主等。

《典藏.今藝術&投資》的內容主要包含新聞、評論、議題與產業四大主軸。除了全球的重要藝術新聞,《典藏.今藝術&投資》更為華文讀者篩選、整合、評論國際當下受關注及具啟發性的展覽、活動與思潮,同時搭建起立場超然的藝術批評與論辯的空間,以犀利的角度不斷地推出深具影響力的專輯,引發討論。此外,《典藏.今藝術&投資》更具備領先其它亞洲藝術媒體的優勢:以敏銳及專業嚴謹的態度,報導分析亞洲現當代藝術產業的現況和走向,從學術源頭的創作探討,到收藏市場的真實景況。《典藏.今藝術&投資》的目標,為扮演見證與記錄,乃至推動亞洲現當代藝術的時代角色。

Artco Monthly & Investmentis an international magazine specializing in Asian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rt, art investment and collection. It is published in both print and electronic versions such as ARTouch.com, Facebook and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