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09/2025
禁地.聖地:那不容你坐、不容你站,只容你走的每一根刺
走入泛南亞 #林玉菁 的旅行與翻譯行跡
馬可孛羅「女力X旅力」最終場,邀請到同時是譯者、NGO工作者與策展人的林玉菁。講座以「刺」入題,象徵她走在南亞土地上的每一步、每個時刻,都如刺一般,挑戰自己原先的知識與想法。她用「混」形容自己在南亞的行跡,反映這片優雅而複雜的大地,需同時以知識與身體去感受。
藝術作為觀看媒介:傳統、當代與性別
玉菁帶來尼泊爾攝影師的明信片,與印度傳統工藝的捲軸,前者透過照片,聚焦因戰亂或疫情而消失的人,後者是畫師吟唱故事的媒介,也是與時俱進、結合不同藝術與時事的創作形式。
印度有一項傳統習俗,是妻子須在丈夫過世後,自焚以表忠貞,這最終衍伸為社會對女性的期待與壓迫;但女性同時也有「女神」力量、降妖除魔的形象,兩種截然不同的女性期待,為何同時存在?玉菁表示,這是她二十多年前,因一部紀錄片而產生的疑惑,並開啟對印度的興趣,甚至到劍橋攻讀印度研究。
互相影響也互不理解:被劃分的國家邊界
2003年,玉菁到尼泊爾參與人權會議,接觸到內戰中的斯里蘭卡、政局動盪的孟加拉與巴基斯坦,以及流亡尼泊爾的不丹人……等議題,更首次被指著說「妳來自一個獨裁國家!」雖然當下深受衝擊,但期間的種種啟發,成為她未來重要的累積,例如多年後翻譯《 #中國的印度戰爭》時,就對夾在中、印之間的不同小國,有更多的先備理解。
在緬甸仰光,玉菁看到這座曾為亞洲的貿易大城,共存著多元宗教與族群:印度教寺廟建築內有漢人的會館,當地漢人社群比台灣更重視「初九天公生」的習俗,有伊朗什葉派清真寺,也有運作至今的猶太人會堂……。但自1962年進入軍事統治,緬甸已經歷了60多年困境。
相互交疊的文化提醒我們,南亞各國是二戰後才逐漸劃分的邊界,但長久以來,南亞人群更多的是相互滲透、影響。而我們習慣將「南亞」視為一個整體,但其實人群複雜多樣,即便相同國籍,也不一定彼此理解。
走不典型的路徑,與真實的社會相遇
玉菁喜歡緩慢、顛簸、困難與漫長的路徑。她在仰光搭乘久未維修、只有當地人會坐的火車,自英國殖民時即運作,是全世界最古老的鐵路之一。這段旅程,成為她日後創作的重要經歷。例如當地書報攤上,總有一本盜印書籍Land of Jade,出自瑞典記者與其撣族妻子,跨越國界的調查採訪,詳細紀錄緬甸各族人群的內戰經歷。2019年,她成為中譯本《 #直擊緬甸內戰現場》的譯者。
玉菁也搭乘慢船,航行伊洛瓦底江,河流兩岸最早是綠意盎然的農業區,但因森林砍伐嚴重,土地沙漠化,已變成廣大的乾燥區域。疫情期間,外國人無法入境,透過當地人的影像,紀錄了種植「檀那卡Thanaka」樹林所帶動的在地農業、編織等村落複合式經濟。這種經濟模式,也是南亞許多地方的寫照。
印度身世:藏在傳統編織中的細節
2010年,玉菁前往印度東南角的海濱小鎮,參與編織文化與產業會議。小鎮是在地編織產業鏈聚集地,她看到來自喜馬拉雅山麓的蕁麻,帶著羊群與會的羊毛從業者,以及傳統藍染等結合大自然的染料製法……。
傳統染織在印度文化、產業皆佔有一席之地,今日的傳統手工織者達五百萬名,甚至有傳承八百年的織者家族。在玉菁翻譯的《 #大亂局》一書中,也詳細梳理了東印度公司,在當地取得織品資源與貿易管道的歷程。
講座時間有限,二十多年前對印度的疑惑也未解開,但玉菁的南亞知識與情感,猶如她對當地的形容:優雅而複雜。例如2023年的譯作《 #朝聖者的印度》,就是展現她龐大知識量與文采的一部作品。
玉菁表示:「旅行、閱讀、翻譯之間,有很多彼此互相的提醒,有些事情會在不很刻意的情況下跳出來,讓你知道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而你,又曾遇過哪些來自旅行的提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