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足文化第一編輯部

遠足文化第一編輯部 遠足文化於2000年成立,開拓「歷史」、「人文」、「科普」、「生活」等多元書系。
和讀者一同遠足、一同探索未知的狂喜。

遠足文化創立於2000年

過去,我們懷抱著與讀者一同認識腳下這片土地的理想,遠足文化推出一系列多達百冊的「台灣地理百科書系」,連續多年,榮獲台灣金鼎獎肯定!

2011年
在關注地方歷史地理、民俗文化之外,
我們將觸角延伸至生活風格領域,
陸續增加Master、Bunbo、DolceVita等全新書系,期盼與所有最新飲食的同好攜手探索,遍覽全球美饌佳餚風情。

▍一個器物所牽引的哲學,足以編寫成書,甚至成為一部聖典​器物是充滿意識的器具,是活於思想之中的物品。 #認識美,是近代人被賦予的一項新工作,是以往的茶人尚未充分接觸的工作,是當今這個意識時代特有的喜悅。每一件作品都是在認識之下成長的,光是被...
17/09/2025

▍一個器物所牽引的哲學,足以編寫成書,甚至成為一部聖典

器物是充滿意識的器具,是活於思想之中的物品。 #認識美,是近代人被賦予的一項新工作,是以往的茶人尚未充分接觸的工作,是當今這個意識時代特有的喜悅。每一件作品都是在認識之下成長的,光是被觀賞或使用還不夠,如今得再加上 #思考,才能更明確了解到器物存在的理由。


認識,可以賦予器物全新的性質,這是前所未見的現象。思考者的器物是近代的產物,曾經的茶人們也並非思考者。


一個器物,就是個思索的絕佳對象,更是個非比尋常的參禪公案,一問一答已足夠。不光是美,在這當中還可以追求真與善。未達其境,不知其妙,就難以宣稱經過思索。 #一個器物所牽引的哲學,足以編寫成書,甚至成為一部聖典。



思維世界,變化萬千。器物的名稱與代表的語義是任務範疇。分析材料、釐清性質是知識範疇。探索何處生產、為誰製作是工作範疇。此外,考察引進何種系統、時代及用途為何、及其相關歷史則是思想範疇。


不過此處所說的「 #思考者」,指的並不是那些科學家或歷史學家。他們提倡的論點雖然也是認知的一部分,但是就我來看,這些並不是最主要的。因為就算是間接知識,依舊沒有接觸到與美有關的本質問題。最主要的問題在於 #價值,是與美的內容有關的問題。我認為一件器物擁有的美,其意義遠比針對美的存在而提倡的科學以及歷史意義還更加接近本質。


|摘錄自柳宗悅《茶與美【日本美學大師柳宗悅.立言傳世之作】》
|完整閱讀請見留言處 .ᐟ.ᐟ.ᐟ 謝謝 琅琅悅讀

【行銷推書日記】★*◝如果有人問我追星通常做什麼——《 #韓流憑什麼!》便足以回答​大家好,我是遠足的行銷小編,過去隱藏在日本史為主的出版社裡,其實有一顆沉浸韓流文化15年的媽媽心(?)。遠足從東亞史的多元視角出發,今年除了推出受地緣政治大...
12/09/2025

【行銷推書日記】
★*◝如果有人問我追星通常做什麼——《 #韓流憑什麼!》便足以回答

大家好,我是遠足的行銷小編,過去隱藏在日本史為主的出版社裡,其實有一顆沉浸韓流文化15年的媽媽心(?)。遠足從東亞史的多元視角出發,今年除了推出受地緣政治大幅牽引的《朝鮮半島六百年史》,更進一步踏入的韓流文化世界——《韓流憑什麼!:全方位解析撼動世界的 韓劇、電影、K-POP、條漫與時尚》。


記得初次拿到原文書籍,就被裡頭涵蓋的數百幅全彩圖像吸引:從戰後至1990年代的珍貴廣告、劇照,到活躍當今音樂產業的歌手群。韓服元素的巧妙運用、條漫與影劇的強大結合、音樂創作的情感故事力,在在凸顯他們如何 #透過文化與世界對話, #更定義自我。


本書原為英國V&A博物館的實體策展,在經過作者、同時也是策展人金炫敬(Rosalie Kim)的細膩梳理,集結各界專業人士訪談,將韓流文化崛起背景——半島分裂後的政策轉變與財團挹注,介紹引領全球潮流的熱門影劇、音樂社群、條漫串流、美妝市場等面向。


▍追星日常目不暇給,除了刷YT還要看書?


身在出版行業,近年來也深刻感受到韓國文學的蓬勃。許多偶像歌手會在直播或SNS上分享影響他們創作的書籍,帶動該書在韓國當地的驚人銷量。在〈韓國流行音樂與粉絲社群〉章節,揭示韓流層出不窮的創作力來自扎實的養成系統。大型經紀公司會安排歌唱、舞蹈、饒舌、編曲、語言等課程,再由團隊包裝結合個人特質。從專輯概念埋入線索、街頭突擊、異業聯名活動(特別是美妝與零食產業),粉絲便能從線上到線下全方面參與,投入熱情與金錢XD,走向全球性的社群響應。


我支持的團體雖然音樂作品不多,也善於連結時尚產業,以及書中所提到的〈K-POP與YouTube〉管道。每逢回歸(新作品發行),總有數十隻訪談、花絮影片或實體活動有機會參與。最打動我的,是他們對於音樂創作的堅持。另外,也特別推薦閱讀一流編舞家Lia Kim的專訪章節,認識歌曲編舞的嚴謹與音樂風格搭配的重要性,理解如今Tiktok、IG reels超級洗腦的舞蹈挑戰(dance challenge)。


▍不盲目崇拜、直視韓國 #빨리빨리特質的光與暗


此外,本書也不諱言在看似正向的流行文化裡,隱藏著韓國社會的真實議題:《寄生上流》的貧富差距、《魷魚遊戲》的資本主義批判、Mnet「Produce系列」偶像節目的生存壓力,窺見韓國特有的「快速文化(빨리빨리)」背後的光與暗。經歷近年的數位科技發展,〈K-POP的陽剛美學〉提及如今的偶像團體早已跳脫單一形象來觸及各地粉絲。在清爽與強悍,抒情與搖滾等讓人目不暇給的風格裡,仍可閱讀到韓國社會對於「人們應該要怎樣」的反思,例如《大都市的愛情法》劇集描寫同性戀者的掙扎。


客觀來說,這是一本非常扎實的韓流文化專書,不論是否接觸過他們的文化,都能從裡頭獲得「原來如此」的省思。 如果你曾經好奇新聞上越來越多偶像團體報導、看見串流影集的線下宣傳活動,甚至是韓國啦啦隊、歌手來台參與球賽演出……歡迎翻開《韓流憑什麼!》,解答關於韓國社會與流行文化的提問,一本超完整的知識大補帖。至於我,則為持續至今全心投入的追星日常,填上一個個迷人註腳,再縱身躍入✦𓇻


░ 補充閱讀 ░

1. 〈沒有成為周子瑜,那些歸來的韓國練習生〉,報導者
https://www.twreporter.org/a/those-returning-k-pop-idol-trainees
編舞家Lia Kim創立的工作室「1 MILLION」,便有位練習生出身的台灣舞者彭羽彤。
2. 首爾人平均步行速度約為每秒1.33 公尺, 比台灣平均速度高。
3.  《大都市的愛情法》劇集原著小說:《在熙,燒酒,我,還有冰箱裡的藍莓與菸》

【編輯說書】閱讀柳宗悅:從器物到心靈的美學旅程文/賴譽夫 (遠足文化副總編輯) 博客來OKAPI ​柳宗悅之所以重要,在於開闢了一種不同於美術館「Fine Art」的視野,將目光投向生活周遭那些看似微難足道、價廉,甚至因為大量使用而被忽視的...
11/09/2025

【編輯說書】閱讀柳宗悅:從器物到心靈的美學旅程
文/賴譽夫 (遠足文化副總編輯) 博客來OKAPI

柳宗悅之所以重要,在於開闢了一種不同於美術館「Fine Art」的視野,將目光投向生活周遭那些看似微難足道、價廉,甚至因為大量使用而被忽視的器物。他認為,這些無名工匠之手所製的器皿、布織、木具,正因為自然、實用、無矯飾,而呈現出一種 #最純粹的美。這樣的美,並非為了展示,而是為了被使用;並非孤立於生活之外,而是 #與人同在於日常。

這般思想不僅影響了日本的工藝、設計與生活美學,也透過弟子,以及同伴像是濱田庄司、河井寬次郎、富本憲吉等人的實踐,擴散到陶藝、織品、木工等領域。甚而及至戰後,柳宗悅的觀點仍持續影響現今「無印良品」等品牌的精神走向。

◈――――――――――◈

▌從日本到台灣:民藝的跨越


在新版的《日本民藝紀行》中,特別收錄了〈 #踏查台灣筆記〉。柳宗悅於日治時期來到了台灣,觀察到原住民與漢人社群的器物、工藝與生活型態。這段文字讓我們看見,他的「民藝之眼」如何跨越地域,延伸到台灣。他記錄的不僅是器物,更是風土與生活方式。

這對現代的台灣讀者具有特別意義。我們也有顏水龍這樣的工藝推廣者,他在戰後積極推動台灣工藝復興,強調手作、日常與教育。若從柳宗悅的角度再回看顏水龍,會發現兩者皆致力於尋找如何在現代社會中保存傳統工藝、並將之轉化為新的生活力量。

因此,閱讀這本書不只是欣賞日本各地的民藝,更是一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我們能否重新凝視台灣的織染、植編、窯燒,並在其中找到「民藝之美」?


→ → → 完整文章請見留言區 .ᐟ

▍《表裏日本:民俗學者的日本文化掃描》專訪作者 蔡亦竹  (蔡桑) News98 官方粉絲團 【超級玩樂大帝國】​蔡桑這次不談怪!與news98電台「超級玩樂大帝國」姚舜主持人,來聊聊日本文化DNA!觀光交流越來越密切的台灣與日本,聽《表裏...
08/09/2025

▍《表裏日本:民俗學者的日本文化掃描》專訪作者 蔡亦竹 (蔡桑)
News98 官方粉絲團 【超級玩樂大帝國】

蔡桑這次不談怪!與news98電台「超級玩樂大帝國」姚舜主持人,來聊聊日本文化DNA!觀光交流越來越密切的台灣與日本,聽《表裏日本》作者蔡桑分享這些「懂了更有用」、最在地的歷史脈絡與趣聞 ☀


➠蔡桑與日本文化的起源
➠刺青文化的排斥?社會觀點?
➠ #繩文顏與彌生顏 的差異
➠文化再製造的驚人能力
➠除了京都,奈良也與唐朝有著深度關聯
➠江戶三味:壽司、蕎麥、天婦羅
➠ #以和為貴 的壓抑社會:讀空氣

    收聽連結見留言處⤵⤵⤵

▍你也是追星族嗎?《韓流憑什麼!》剖析韓國文化興起的巨大影響力 誠品書店 eslite bookstore  【迷誠品專欄】書評​撰文/尹蘊雯(韓流迷妹出版人)​​✿ 不只是追星, #韓流也在改變世界 ​本書也討論從社會參與的角度,去看追星...
05/09/2025

▍你也是追星族嗎?《韓流憑什麼!》剖析韓國文化興起的巨大影響力
誠品書店 eslite bookstore 【迷誠品專欄】書評

撰文/尹蘊雯(韓流迷妹出版人)


✿ 不只是追星, #韓流也在改變世界 

本書也討論從社會參與的角度,去看追星文化與粉絲的力量。像是「防彈少年團」在聯合國演講、表演;「Blackpink」參加氣候變化大會,發表關心氣候變遷的演說,都是在運用自身影響力,引領粉絲去留心世界上發生的事情。


這樣的影響力絕非單向,而是偶像與粉絲彼此的呼應,成為越來越龐大的文化動能。粉絲就很喜歡在偶像生日或出新專輯時,以捐贈金錢、物資等方式做善事。Army(防彈少年團的粉絲名稱)更直接成立慈善組織「One In An ARMY」,以偶像名義從事慈善活動,這麼做其實都只有一個想法:希望能把對偶像的愛傳達出去,愛自己,也愛他人。


不僅如此,書中也觀察到近年的大型抗議活動出現了韓流!在韓國的抗議現場就經常響起少女時代的名曲〈再次重逢的世界〉,泰國粉絲也曾引用這首歌,號召民眾走上街頭。歌詞唱道「別去等待特別的奇蹟/我們眼前這條崎嶇的路/是無法預知的未來與高牆/可我不會改向/也絕不放棄」,正如本書所言「雖非出於政治目的,絕大多數的歌曲也沒有明確或隱含的政治訊息。但粉絲及喜愛歌曲的聽眾,卻會因為他們所重視的目標和價值觀,為歌曲注入意義」。


這也讓我想起臺灣前陣子在街頭運動中引起熱議的「追星之前我是臺灣人」口號,追星人們在社群上寫下自己對偶像的愛,更強調──想要自由地愛偶像,就不能忘記先顧好自己的「現生」,包括身處的社會與國家。


以往大眾總對追星人有不顧一切、過度狂熱的刻板印象,本書作者卻認為,追星人充分運用了這個共同喜好, #發展出新的公共價值、 #為社會現狀提出不同思考,找到對公共議題的興趣、熱情及投入。


✿ 從熱潮到文化,韓流值得被認真理解

讀完本書,你得到的不會是韓國演藝圈的八卦祕辛,而是能從韓流產業體系的成功,看見足以影響個人、甚至世界價值觀的文化潮流。相信讀過這本書之後再去看那些爆紅韓劇、頂級偶像,你會開始用全新視角看待他們的成功密碼,也會更有興趣去觀察以前未曾留意的細節與線索,體驗到更深一層的娛樂與趣味。

【編輯台推薦】柳田國男《日本的祭典》文/賴譽夫(遠足文化副總編輯)​𒀭在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我們對周遭事物的理解總易於停留在表象,許多看似無奇的日常作為,背後卻蘊藏著深厚的歷史與文化智慧。《日本的祭典》正是引領我們揭開這層面紗的鑰匙。​柳田...
02/09/2025

【編輯台推薦】柳田國男《日本的祭典》
文/賴譽夫(遠足文化副總編輯)

𒀭
在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我們對周遭事物的理解總易於停留在表象,許多看似無奇的日常作為,背後卻蘊藏著深厚的歷史與文化智慧。《日本的祭典》正是引領我們揭開這層面紗的鑰匙。

柳田國男,是以細緻田野觀察與深刻歷史意識聞名的學者,其研究重心更有一大部傾注於祭典。他深知,在一個由無數島嶼組成、在列島上成形的日本國瀕臨劇烈變革之際,那些世代相傳的祭典文化正如碎片般面臨散失的危機。因此,他憑藉強烈的使命感,展開大規模的採集與編撰工作,試圖喚醒並記錄自古以來深植於日本人生活中的「羈絆」——那不僅限於人與人之間,更擴及人與神、人與動物、植物、礦物,乃至於森羅萬象的一切存在之間的連結。祭典,在柳田眼中,正是讓所有羈絆得以重生的關鍵。

𒀭
本書原是柳田國男在大學講授的課程精華,他以平易近人的方式,向理工、農學、醫學等多領域的學生,描繪了祝祭的邏輯。他深入淺出地解釋,祭典如何從「神明降臨」的儀式開始,透過豎立聖樹、淨化迎神之地,開啟兩個世界的交通。而參與者則透過「物忌」與「精進」乃至「籠居」等一系列的淨化過程,預備與神明共食。那不僅是一場單純的饗宴,更是神與人透過食物的共享,達成無形且神祕的融合,進而使生命連結獲得強化的神聖時刻。在神人共感之中,歌舞應和,天地萬物彷彿也齊聲共鳴——這份融會貫通的體驗,也讓柳田國男將祝祭視為語言、音樂、舞蹈等藝術的起源。


透過柳田國男的引導,我們得以重新審視祭典在當代社會的意義。這不僅是日本歷史與文化的珍貴檔案,更是對人類信仰本質的深刻反思。祭典,作為一種「形塑社會與信仰的日常儀式」,不僅描繪了日本各地豐富多樣的實態,從其淵源、儀式、會場標誌到供品神主等細節,更揭示了它如何形塑了日本人的思想、道德觀念與社會秩序。

𒀭
閱讀本書,不只學習了日本民俗學的知識,更得以重新理解何謂「 #常識」、何謂「 #信仰」,以及何謂 #與土地共生共鳴的生活哲學。本書的價值超越了地域與時間,提醒著人們:在快速變動的世界中,那些看似古老的儀式與習俗,或許正是找回內在連結、重塑社群關係的重要啟示。亦引導人們思考,人類如何透過這些儀式,與自然、與彼此、與未知的力量建立永恆的對話。

❝京都以古都風華聞名,更以  #禪宗庭園的極致美學 吸引無數旅人。臨川寺的「龍華三會之庭」、銀閣寺的白砂向月台,到天龍寺兩足院,這些庭園展現出日本造園藝術的深厚底蘊。❞​如果有人問:「在京都,你最喜歡的庭園是哪一座?」你會怎麼回答?這實在是...
29/08/2025


京都以古都風華聞名,更以 #禪宗庭園的極致美學 吸引無數旅人。臨川寺的「龍華三會之庭」、銀閣寺的白砂向月台,到天龍寺兩足院,這些庭園展現出日本造園藝術的深厚底蘊。


如果有人問:「在京都,你最喜歡的庭園是哪一座?」你會怎麼回答?這實在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因為京都寺院林立,擁有無數令人驚豔的絕美庭園,堪稱世界禪庭之都,每人心中都各有偏愛。以筆者來說,通常會說是 #銀閣寺,不只因為歷史悠久,其庭園所展現的獨特韻致與脫俗之美,更深得我心,當然這純粹是個人觀感。

-
☼ 謝謝 欣傳媒Xinmedia的分享!關於「你的京都庭園是哪一座?」小編還真答不出來XD,閱讀《京都禪庭之美》跳脫走馬看花的旅程,深刻感受一沙一石的細節與禪宗文化體現。

▍新書上市柳田國男 日本民俗學之三《 #日本的祭典》𝟖/𝟐𝟕.慶典開跑 ✦꙳𓇻​​日本民俗學之父  #柳田國男❈ 揭示神人共感的祭典精神與文化記憶 ❈​​從古至今,祭典是日本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儀式,不僅是對神靈的祈願,也是社群記憶的重現。當...
27/08/2025

▍新書上市
柳田國男 日本民俗學之三《 #日本的祭典》
𝟖/𝟐𝟕.慶典開跑 ✦꙳𓇻


日本民俗學之父 #柳田國男
❈ 揭示神人共感的祭典精神與文化記憶 ❈


從古至今,祭典是日本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儀式,不僅是對神靈的祈願,也是社群記憶的重現。當年輕人扛起神轎、長者準備供品、街頭響起太鼓與笛聲,不只是表象的熱鬧歡慶,更是一場民族精神與文化的集體演出。


祭典,是日本人生活中最具象徵性的日常儀式,深植於四季更迭與土地脈動之中,承載著古老信仰、社群關係與民族精神的深層記憶。祭典,也是連結可見現實與不可見世界的橋樑,從神話中的「山之神」、「海之神」,到祭典前「物忌」與「精進」的莊嚴準備,引領人們進入超越日常、與神靈共感的聖域。


柳田國男透過細緻的田野觀察與深刻的歷史意識,引導我們回望那些看似尋常卻蘊含深意的信仰行為。本書原是他在大學講授的課程,描繪祭典從淵源、儀式、場域標誌到供品與神職的諸多細節,揭示其如何形塑日本人的思想、道德與社會秩序。


───▸▹▸▹▸▹▸▹───

這是一趟探索日本文化根源的旅程,
讀者將重新思索何謂「常識」、何謂「信仰」、
何謂 #與土地共生共鳴的生活哲學,
並感受代代相傳的生命韻律與精神之光。

───▸▹▸▹▸▹▸▹───

▍新書上市《日本民藝紀行(台灣升級版)》 𝟖/𝟐𝟕上市【跟著民藝之父  #柳宗悅,探索手作器物之美】​★新增別篇「 #踏查台灣筆記」★​竹蒸籠、草鞋、原住民織品、交趾陶來自熱帶南方的常民美感見證八十年前大師與台灣感性的相遇​╌╌╌╌╌╌╌╌...
26/08/2025

▍新書上市《日本民藝紀行(台灣升級版)》 𝟖/𝟐𝟕上市
【跟著民藝之父 #柳宗悅,探索手作器物之美】

★新增別篇「 #踏查台灣筆記」★

竹蒸籠、草鞋、原住民織品、交趾陶
來自熱帶南方的常民美感
見證八十年前大師與台灣感性的相遇

╌╌╌╌╌╌╌╌╌╌

從本州、九州到沖繩,以及台灣
日本民藝之父踏遍各地,蒐羅、介紹各式體現鄉土特色的手工藝品。透過親身體驗,帶您重新認識豐富日本人物質與心靈生活的「民藝」之美!


◢ 從民間工藝看見從未留意的「 #實用之美」

說到職人精神,人們多半都會先想到日本。這個國家依然延續著師徒制度傳承各種傳統技藝,許多老店以及鄉土工藝歷久不衰,說是「匠之國度」也絕不為過。然而比起有知名藝術家落款的精品,真正支撐並形塑日本的,其實是那些 #因應在地環境、歷史與固有傳統被製作出來,具有實用性的日常用品。

過去,不曾有人去關注每日放在手邊使用的鍋碗瓢盆、布衣織物等生活道具所蘊含的美感與個性,柳宗悅卻從這般質樸與毫無刻意的創作中發現了另一種美,提出一套嶄新的審美理論。他認為這些散發獨特光彩的日常工藝品來自民間,因此取名「民藝」,進而帶動近代日本興起一股保存及振興手工藝的普遍性思想。


◢ 透過二十年間探訪手工藝的行腳紀錄,理解民藝的初衷與魅力

本書詳盡記載了1940年前後日本手工藝的現況,是柳宗悅花費近二十年的歲月踏遍日本全境,根據親眼見聞寫成,因此讀來彷彿身臨其境,隨之踏上一次日本民藝考察之旅。字裡行間充分傳達出他對民藝的熱情,但值得一提的是,柳宗悅並沒有因為是手工藝就一味褒揚讚頌,而是從理性的角度針對各種道具物品做出直率的評價;例如,他嚴厲批判神奈川縣的鎌倉彫,對於其他工藝品,也肆無忌憚地提出像是「品質不如從前」、「作品不如以前有力」、「讓人不悅」等意見。

無論單價高低或者產自城市或農村,只要有展現手工藝的優點,柳宗悅都將其慎重地列舉出來,希望藉由個人主觀的取捨,歸納出一套手工藝的基準,增進大眾對於民藝理論的理解,進一步提倡 #對固有文化的保護與復興。

書中雖是以介紹手工藝的現況和未來應有的發展方向為主要課題,但經歷戰爭和戰後的混亂、近年的經濟高度成長所帶來的社會變化,賦予了這本書新的意義。日本的手工藝隨著歷史逐漸走弱、消失,讓本書成為記錄昭和中期日本手工藝的重要資料,同時對於現代民間工藝的復興與保存亦有深刻的啟發。


◢ 升級版新增:1943 年踏查台灣之旅, #追尋台灣民藝的起點

柳宗悅跟台灣也有深刻關係。他撰寫這本書的1940年代正值二戰末期,為了記錄受現代化與戰爭侵害而消亡的民間工藝,他展開日本各地行旅,將踏查紀錄集結為《日本民藝紀行》。1943年春天,這位民藝大師在金關丈夫與立石鐵臣的協助下,造訪了當時的殖民地台灣。

在為期三週的環島行裡,他 #深入田庄與部落,記錄並搜集了大量台灣漢人與原住民的工藝品,考察結束後在台北公會堂展出成果。他大力稱許台灣獨特的竹工藝,以及木器、陶器、原住民織品等等。這趟踏查之旅由金關丈夫全程隨行紀錄,之後收錄於《民俗臺灣》期刊。他採集的照片與多篇評論,為台灣留下了寶貴的民間歷史紀錄,更為日後顏水龍開創的台灣工藝復興運動奠定基礎。

民藝乃人心之精華。這些源自鄉土自然、承載著時間質地與情感的常民生活用器工藝,想必也呼應了柳宗悅所建構的美學藍圖。


※本書曾於2013年以《柳宗悅 日本民藝之旅》書名、2016年以《民藝之國日本》書名、2019年以《日本民藝紀行》書名出版。

Address

新北市新店區民權路108-2號9樓
Taipei
231

Opening Hours

Monday 09:00 - 18:30
Tuesday 09:00 - 18:30
Wednesday 09:00 - 18:30
Thursday 09:00 - 18:30
Friday 09:00 - 18:30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遠足文化第一編輯部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Business

Send a message to 遠足文化第一編輯部:

Share

Category

我生活,我閱讀;我探索,我遠足。

〔遠足文化〕隸屬於臺灣知名出版集團〔讀書共和國〕www.bookrep.com.tw,於2000年成立,曾策劃臺灣第一套以「地理」為主軸的百科全書─【台灣地理百科】系列,廣受矚目,我們從土地出發,「因為遠足,臺灣更美」。

2011年,遠足文化轉型為綜合型出版社,在原有厚實的人文基礎上,開拓多元書系,涵括「歷史」、「人文」、「科普」、「生活」等面向。希望透過閱讀滋養心靈、趣味人生、關懷社會,和讀者一同遠足、一同探索未知的狂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