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運科竹

我是運科竹 陳映竹同時擁有臺師大國際漢學研究所文學碩士,以及臺北市立大學運動健康科學系理學碩士。目前為臺師大體育與運動科學博士班學生。希冀透過平台持續推廣運動與健康科學相關知識,以及肌力與體能相關訓練理論及實務。 有別以往由教練自身作為出發點的訓練方式,藉由對話,從您的動機著手,讓關注焦點全在您身上,讓訓練目標更快達成!

🎓 哈囉大家好,我是 運科竹!今天要跟大家分享一本超實用的英文學習工具書——《英國腔發音完美指南》(作者:Kartina Flavia Hai)。如果你正在準備 IELTS、TOEFL、TOEIC,或是單純想讓自己的英文更有魅力,這本書絕對...
28/09/2025

🎓 哈囉大家好,我是 運科竹!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一本超實用的英文學習工具書——《英國腔發音完美指南》(作者:Kartina Flavia Hai)。
如果你正在準備 IELTS、TOEFL、TOEIC,或是單純想讓自己的英文更有魅力,這本書絕對值得你收藏!

📖 本書特色亮點

✔ 完整英式發音訓練:從母音、子音到常見錯誤,一步步掌握標準英國腔(RP)。
✔ 節奏+語調秘訣:讓你的英文說起來更流暢、更自然,充滿韻律感。
✔ 中英文母語者專屬解析:特別針對華人學習者容易混淆的音,幫助你突破瓶頸。
✔ 英國文化小知識:日常用語、生活習慣、社交禮儀,讓你學語言同時更懂文化。
✔ 超值附贈:MP3雲端音檔+自然發音元素表,隨時隨地練習。

🎯 為什麼要學英國腔?

🌍 在國際場合展現專業魅力
💼 提升職場競爭力與自信
🎶 說英文時更自然、優雅、好聽

對於正在準備 博士班生活、留學、研究、國際交流 的同學來說,英國腔會讓你更顯專業與自信!

📚 適合族群

想提升英文口說表達力的學生

正在準備 IELTS / TOEFL / TOEIC 的考生

留學、工作需要英式英文的朋友

想要讓英文更有品味的學習者

✨ 如果你也想在日常生活、課堂發表或國際會議上用流利優雅的英國腔驚豔全場,這本書一定是你最佳的夥伴!

🔔 記得訂閱【運科竹愛英文】,和我一起提升英文力、運動科學力、以及博士班生活力!

#我是運科竹 #博士班 #英文學習 #英國腔 #英文口說 #自我成長 #運動科學 #腦神經科學

25/09/2025

老師教師節快樂!😍😍😍

運動讓大腦年輕10歲!最新研究揭密:增加腦部血流,提升記憶力、專注力、語言表達力 🧠💪你有沒有發現,長輩有時候常常「走進廚房卻忘了要幹嘛」、「名字剛聽過轉眼就想不起來」?🤔這些看似小事,其實是 認知退化 的警訊。隨著年齡增長,大腦血流量下降...
22/09/2025

運動讓大腦年輕10歲!最新研究揭密:增加腦部血流,提升記憶力、專注力、語言表達力 🧠💪
你有沒有發現,長輩有時候常常「走進廚房卻忘了要幹嘛」、「名字剛聽過轉眼就想不起來」?🤔

這些看似小事,其實是 認知退化 的警訊。隨著年齡增長,大腦血流量下降,會讓記憶力、專注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逐漸衰退。但好消息是——最新發表於《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的一篇統合分析 (meta-analysis) 告訴我們:運動就是最強大的大腦保養品!

#為什麼腦部會隨年齡退化?🧓➡️👴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 (WHO,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的估計,到了 2050 年,全球超過 60 歲的人口將突破 20 億,佔全人口的 21%。而在這龐大的人口中,認知退化、失智症 (dementia) 和阿茲海默症 (Alzheimer’s disease, AD) 成了最沉重的健康與經濟負擔。😥

為什麼會這樣?
答案之一是——腦部血流 (CBF, cerebral blood flow) 減少。研究顯示,人從 30 歲開始,每年腦血流大約會下降 4 mL/min,長期下來,大腦就像缺水的田地,無法獲得足夠的養分與氧氣,進而導致記憶力和思考力下滑。
更令人擔心的是,缺乏運動早已被 WHO 列為失智症的第四大可修正危險因子,全球有 6.2% 的失智症病例與「太少動」有關!

#研究怎麼做的?🔍
這篇由南京師範大學與中國濟南大學學者合作的統合分析,篩選了 69 篇隨機對照實驗 (RCTs,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總共包含 4766 位 60 歲以上的長者,分析運動對 大腦血流與認知功能的影響。
納入的運動種類非常多元,包括:
有氧運動 (AER, aerobic exercise):慢跑、快走、騎腳踏車 🚴
阻力運動 (RE, resistance exercise):重量訓練、彈力帶訓練 🏋️
身心運動 (PMT, psychomotor training):太極、瑜伽、氣功 🧘
混合型運動 (MMT, multi-component training):結合不同運動元素的課程
介入時間從 4 週到 2 年不等,每次 25–90 分鐘,每週 1–7 次。研究者透過各種認知測驗(像是 MMSE、MoCA、Stroop 測驗、TMT-A/B、數字廣度測驗等)來檢測記憶、抑制控制、注意力與語言表達。

#研究結果:運動真的能讓大腦變年輕!✨
1. 整體認知功能 🧠📈
統合 24 項研究後發現,運動能顯著改善整體認知表現,效應量 SMD = 0.52,屬於中度效果。換句話說,規律運動的長者,大腦「靈光」程度大幅提升!

2. 抑制控制(控制衝動的能力)✋
28 項研究顯示,運動讓長輩在 Stroop 測驗反應更快、錯誤更少,代表 專注力與抗干擾能力更好。這能力很實際——例如過馬路時能快速判斷紅綠燈與車流,避免危險。

3. 認知彈性(切換思維的能力)🔄
23 項研究指出,運動對於「任務切換」有顯著幫助。這意味著,長輩在遇到新狀況時,更能隨機應變,不容易陷入僵化思考。

4. 記憶力 📝
27 項研究證實,運動能顯著提升記憶,效應量 SMD = 0.28。像是買菜清單記得更完整、孫子的名字更快叫出來。

5. 語言流暢度 🗣️
9 項研究顯示,運動能改善「語言流暢度」,效應量 SMD = 0.21。這代表老人家在聊天時,可以更快找出詞彙,說話更順暢!

#運動怎麼影響腦血流?💓🧠
除了認知測驗,研究還分析了 腦部血管血流指標,結果更驚人:
靜息心跳 (HR, heart rate):下降 1.26 bpm,代表心臟更省力,供血效率更好。❤️
大腦中動脈血流速度 (MCAv, middle cerebral artery velocity):上升 1.88 cm/s,血液送進腦袋的速度加快。🚀
脈搏指數 (PI, pulse index):下降,表示血管更有彈性,血液流動更順暢。
這些變化意味著,運動就像幫大腦開水龍頭,讓更多「養分與氧氣」灌進去。長期下來,大腦自然維持活力。

#不同運動效果比較 🏃‍♀️🏋️🧘
阻力運動 (RE):對整體認知改善最大(效應量 SMD = 0.90)
身心運動 (太極、瑜伽):對「任務切換」與思維彈性最有幫助
有氧運動:持續時間長,對心血管和語言表達能力特別好
👉 最有效的方案是:每週至少 3 次、持續 24 週以上。長期堅持,效果最佳!

#科學機制簡單說 🧩
🤔 為什麼運動能讓大腦更聰明?
研究提出了一個「雙自主神經—血管調節模型」:
心跳下降 = 大腦更穩定
運動讓迷走神經活化,降低心跳,腦部血液供應更穩定,就像電腦 CPU 不再過熱。
血流速度最佳化
運動提升 MCAv(血流速度),但如果太快反而會造成「剪切應力」過高,影響抑制控制。最佳範圍是 65–72 cm/s,就像水管水壓剛剛好,流量最有效率。
血管彈性變好
PI 降低,血管更有彈性,能讓血液順利流入腦部,不會像硬水管一樣阻塞。

#生活應用:給阿公阿嬤的運動處方 📝
有氧運動:快走 30 分鐘、每週 3–5 次 🚶‍♀️
阻力訓練:啞鈴、彈力帶、深蹲,每週 2 次 🏋️
太極或瑜伽:每週 2–3 次,訓練平衡與專注 🧘
混合訓練:搭配多種運動,讓大腦受到多樣化刺激 🎯
小提醒:剛開始不用追求強度,最重要的是「規律」與「持續」。

#結論:運動就是大腦的青春泉源 🔑
這篇涵蓋近 5000 名長者的統合分析,給我們最強烈的訊息:
👉 運動能改善認知功能、增加腦部血流、延緩腦部老化。
它比任何補品都來得更便宜、更有效,也沒有副作用。
所以,無論你是長輩還是年輕人,想要保持「腦袋靈光」,就從今天開始動起來吧!💪🧠

📌 Hashtags
#運動抗老 #大腦保養 #記憶力提升 #太極 #重量訓練 #有氧運動 #延緩失智 #腦血流 #健康老化

📖 參考文獻:
Li, W., Chen, P., Li, G., Zhang, J., Chen, G., Zhang, F., & Wu, Z. (2025). Exercise and cognitive aging: a meta-analysis of macrovascular cerebral blood flow and cognitive function in older adults. 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A, Biological sciences and medical sciences, 80(8), glaf133. https://doi.org/10.1093/gerona/glaf133

如果想瞭解更多或者覺得今天的內容很實用的話,請幫我按讚分享!或是到Youtube以及Podcast:【我是運科竹】的頻道來進行訂閱喔!
=============
陳映竹! (Chen, Ying-Chu),Ph.D. candidate, M.S., M.A., CSCS*D, ACSM-CEP
=============

陳映竹同時擁有臺師大國際漢學研究所文學碩士,以及臺北市立大學運動健康科學系理學碩士。目前為臺師大體育與運動科學博士候選人。並且擁有美國運動醫學會臨床運動生理師以及私人教練認證!希冀透過平台持續推廣運動與健康科學相關知識,以及肌力與體能相關訓練理論及實務,並提供個人跨領域與教練自我成長歷程,讓有志從事教練產業以及斜槓工作者有所依循。
(本文為運動科學科普以及科學知識宣導性質,並非醫療建議或者針對個人之運動專屬建議!若您有任何相關障礙或者病症問題,請洽詢醫療專業人員,以獲得最佳協助與建議!另外,實際個人化健身運動計畫,亦請依個人身體狀況並與醫療照護專業人員討論後指導調整。運科竹祝各位都能擁有優質健康生活!)

如果您覺得本次節目對您有幫助的話,就幫我按個讚喔!還有轉貼分享!

【運科竹愛科普|專家共識:身體組成標準化,讓你更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科學新知】專家共識:身體組成標準化,讓你更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你知道嗎?我們的身體狀況不僅僅是由體重來判斷的,其實還可以由脂肪、肌肉、水分等多種組織狀況來瞭解。這些組...
15/09/2025

【運科竹愛科普|專家共識:身體組成標準化,讓你更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

🧬【科學新知】專家共識:身體組成標準化,讓你更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
你知道嗎?我們的身體狀況不僅僅是由體重來判斷的,其實還可以由脂肪、肌肉、水分等多種組織狀況來瞭解。這些組織的比例和分佈,對我們的健康有著深遠的影響。然而,長久以來,對於「身體組成」的定義和測量方法,醫學界並沒有統一的標準。這導致了不同研究之間的結果難以比較,也讓我們難以準確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們於 2025 年發表了一篇名為《Methodological standards for body composition—an expert consensus》的研究文章,提出了一套統一的身體組成測量標準。這項研究的目的是為了確保在不同的研究和臨床實踐中,能夠準確、一致地評估個體的身體組成,從而更好地指導健康管理和疾病預防。

🔍 什麼是「身體組成」?
在深入了解這項研究之前,我們首先需要明白「身體組成」是什麼。簡單來說,身體組成是指構成我們身體的各種成分,包括:

脂肪組織:儲存能量,保護內臟,調節體溫。
肌肉組織:負責運動和力量的產生。
骨骼組織:支撐身體結構,保護內臟。
水分:參與新陳代謝,維持細胞功能。
蛋白質和礦物質:參與各種生理過程。

這些成分的比例和分佈,會隨著年齡、性別、生活方式等因素而變化。了解自己的身體組成,有助於我們制定更科學的健康管理計劃。

🧪 為什麼需要統一的測量標準?
在過去的研究中,學者們使用了多種不同的方法來測量身體組成,如雙能X光吸收法(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EXA)、生物電阻抗分析(Bioelectric Impedance Analysis, BIA)、水下稱重法 (Underwater Weighing,UWW) 等。這些方法各有優缺點,測量結果也可能存在差異。此外,對於一些專有名詞和術語的使用,也缺乏統一的標準。這些問題使得不同研究之間的結果難以比較,影響了我們對身體組成的理解。

因此,國際學術界迫切需要一套統一的身體組成測量標準,以提高研究的可比性和準確性。這也是本次專家共識研究的出發點。

📘 研究方法:專家共識
這項研究由來自世界各地的 30 位專家組成的工作小組進行。他們通過系統性的文獻回顧,分析了現有的身體組成測量方法和術語,並根據最新的科學證據,提出了一套統一的測量標準和術語。這些標準涵蓋了測量方法、術語定義、數據報告格式等方面,旨在為未來的研究和臨床實踐提供指導。

📝 主要建議和標準
1. 統一的術語和定義
研究小組建議,應該使用統一的術語來描述身體組成的各個成分。例如:
總體脂肪量(Total Fat Mass):身體中所有脂肪組織的總重量。
去脂體重(Fat-Free Mass):除去脂肪組織外的所有組織的總重量,包括肌肉、骨骼、水分等。
肌肉量(Muscle Mass):身體中所有肌肉組織的總重量。
這些術語的統一,有助於提高研究結果的可比性。

2. 建議的測量方法
研究小組指出,雖然目前沒有單一的測量方法能夠完美地評估身體組成,但以下幾種方法被認為是較為可靠的:
雙能X光吸收法(DEXA):可以準確測量骨骼、脂肪和肌肉的分佈,是目前最常用的測量方法之一。
生物電阻抗分析(BIA):通過測量身體對電流的阻抗,估算身體組成。
磁共振成像(MRI):可以提供身體組織的詳細影像,有助於精確測量。
研究小組建議,在選擇測量方法時,應根據研究的目的、資源和條件進行選擇。

3. 數據報告格式
為了提高研究結果的透明度和可比性,研究小組建議,應該遵循統一的數據報告格式,包括:
測量方法的詳細描述:包括儀器型號、操作流程等。
樣本特徵的描述:包括年齡、性別、身高、體重等。
數據的統計分析方法:包括平均值、標準差、信賴區間等。
這些建議有助於提高研究結果的透明度,促進不同研究之間的比較。

🌐 國際影響與未來展望
這項研究的發表,標誌著身體組成測量標準化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未來,這些統一的標準將有助於:
提高研究的可比性:統一的術語和測量方法,能夠使不同研究之間的結果更具可比性。
指導臨床實踐:統一的標準有助於臨床醫生更準確地評估患者的身體組成,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
促進健康管理:統一的標準有助於個人更準確地了解自己的身體組成,制定科學的健康管理計劃。
然而,研究小組也指出,雖然這些標準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戰。例如:
測量方法的普及性:一些高端的測量方法,如 DXA 和 MRI,可能需要昂貴的設備和專業的操作人員,這在一些地區可能難以普及。
個體差異的考慮:不同人群的身體組成可能存在差異,統一的標準可能需要進一步調整,以適應不同人群的特點。
因此,未來的研究需要進一步探索如何克服這些挑戰,推動身體組成測量標準化的進程。

✅ 小結
身體組成是影響我們健康的重要因素,了解自己的身體組成,有助於我們制定更科學的健康管理計劃。這項專家共識研究,為我們提供了一套統一的身體組成測量標準,將有助於提高研究的可比性,指導臨床實踐,促進健康管理。然而,這些標準的推廣和應用,仍然面臨一些挑戰,需要我們共同努力。

引用文獻
Prado, C. M., Gonzalez, M. C., Norman, K., Barazzoni, R., Cederholm, T., Compher, C., Jensen, G. L., Abe, T., Barbosa-Silva, T. G., Bosy-Westphal, A., Carmichael, O. T., Earthman, C. P., Evans, W. J., Fields, D. A., Genton, L., Hu, H. H., Kara, M., Miles-Chan, J. L., Mourtzakis, M., Muller, M. J., … Heymsfield, S. B. (2025). Methodological standards for body composition-an expert-endorsed guide for research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levels, models, and terminology.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122(2), 384–391. https://doi.org/10.1016/j.ajcnut.2025.05.022

=============
陳映竹! (Chen, Ying-Chu),Ph.D. candidate, M.S., M.A., CSCS*D, ACSM-CEP
=============

陳映竹同時擁有臺師大國際漢學研究所文學碩士,以及臺北市立大學運動健康科學系理學碩士。目前為臺師大體育與運動科學博士候選人。並且擁有美國運動醫學會臨床運動生理師以及私人教練認證!希冀透過平台持續推廣運動與健康科學相關知識,以及肌力與體能相關訓練理論及實務,並提供個人跨領域與教練自我成長歷程,讓有志從事教練產業以及斜槓工作者有所依循。

(本文為運動科學科普以及科學知識宣導性質,並非醫療建議或者針對個人之運動專屬建議!若您有任何相關障礙或者病症問題,請洽詢醫療專業人員,以獲得最佳協助與建議!另外,實際個人化健身運動計畫,亦請依個人身體狀況並與醫療照護專業人員討論後指導調整。運科竹祝各位都能擁有優質健康生活!)

運動讓大腦年輕10歲!最新研究揭密:增加腦部血流,提升記憶力、專注力、語言表達力 🧠💪你有沒有發現,長輩有時候常常「走進廚房卻忘了要幹嘛」、「名字剛聽過轉眼就想不起來」?🤔這些看似小事,其實是 認知退化 的警訊。隨著年齡增長,大腦血流量下降...
14/09/2025

運動讓大腦年輕10歲!最新研究揭密:增加腦部血流,提升記憶力、專注力、語言表達力 🧠💪
你有沒有發現,長輩有時候常常「走進廚房卻忘了要幹嘛」、「名字剛聽過轉眼就想不起來」?🤔
這些看似小事,其實是 認知退化 的警訊。隨著年齡增長,大腦血流量下降,會讓記憶力、專注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逐漸衰退。但好消息是——最新發表於《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的一篇統合分析 (meta-analysis) 告訴我們:運動就是最強大的大腦保養品!

想要閱讀全文資訊嗎? 請到我個人主頁,點選【方格子】、【臉書】 ,或者搜尋關鍵字【我是運科竹】頻道!

🧠研究揭曉:太極、瑜伽最能讓中風後的大腦復活!比重訓更有效?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疑問:「中風復健是不是只能靠藥物?」 「運動真的能讓腦袋變靈光嗎?」最新發表於《Geriatric Nursing》的一項 系統性回顧與網絡統合分析,給了我們一個...
08/09/2025

🧠研究揭曉:太極、瑜伽最能讓中風後的大腦復活!比重訓更有效?

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疑問:
「中風復健是不是只能靠藥物?」 「運動真的能讓腦袋變靈光嗎?」
最新發表於《Geriatric Nursing》的一項 系統性回顧與網絡統合分析,給了我們一個驚人的答案:

👉 對中風後的認知功能恢復,太極、瑜伽、八段錦等「身心運動 (MBE, mind-body exercise)」的效果,居然比高強度間歇訓練 (HIIT, 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阻力運動 (RE, resistance exercise) 還要好!

#中風後的大腦危機
中風是全球第二大死因,每年約有 1300 萬人中風,平均每三秒就有人中招。🌍
活下來的人,往往要面對長期的殘障,而其中最棘手的,就是 認知功能下降。
📉 記憶力變差、專注力不集中、決策速度變慢……這些問題會讓患者生活品質大幅降低,甚至增加失智症的風險。
更可怕的是,研究指出,中風與阿茲海默症之間高度相關,若沒有積極復健,腦袋真的會越來越退化。

#運動是大腦最便宜的藥
但好消息是——運動可以幫忙!💪
和藥物相比,運動的優勢是:
沒有副作用,安全性高。
低成本,不需要昂貴的藥費。
促進神經修復:刺激神經生長因子、幫助突觸重建,讓腦袋重新連線。
這次的研究團隊就想解答:
👉 那麼多種運動方式,到底哪一種對大腦最好?

#研究怎麼做?
研究團隊檢視了 34 項隨機對照試驗 (RCTs,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總共 1913 位中風患者。
他們把不同的運動介入分成七大類:
阻力運動 (RE, resistance exercise)
中高強度有氧腳踏車訓練 (MICT, moderate-to-high intensity cycle training)
高強度間歇訓練 (HIIT, 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虛擬實境訓練 (VRT, virtual reality training)
功能性訓練 (FT, functional training):包含平衡、力量、耐力
身心運動 (MBE, mind-body exercise):太極、瑜伽、八段錦
運動結合認知訓練 (ECT, exercise combined with cognitive training)
接著,他們透過「網絡統合分析 (NMA, network meta-analysis)」比較各種運動的效果,並進行排序。

#結果揭曉:身心運動奪冠 🥇
結果非常驚人:
身心運動 (MBE):效果最佳,改善認知功能的機率高達 99.4%。
運動結合認知訓練 (ECT):排名第二,特別能強化注意力與工作記憶。
虛擬實境訓練 (VRT)、功能性訓練 (FT)、中高強度有氧 (MICT):有顯著幫助,但效果略遜。
阻力運動 (RE)、高強度間歇訓練 (HIIT):在改善認知功能上,沒有顯著優勢。
換句話說,與其逼中風患者做高強度衝刺,不如讓他們練習 太極或瑜伽,反而能讓大腦進步更多。

#為什麼太極比 HIIT 更有效?
🤔 很多人可能會問:
「HIIT 不是對心肺超有幫助嗎?怎麼對腦袋沒效?」
原因在於——中風患者的需求不同。
HIIT 與 RE 對健康人有益,但對中風患者來說,身體負擔過大,反而難以持之以恆。
身心運動 (MBE) 強調「慢、穩、專注」,需要同時控制姿勢、呼吸與注意力。這種「身體 + 大腦」的雙重刺激,正是促進大腦恢復的關鍵。
研究甚至發現,像太極這樣的練習,能改變大腦的 θ波活動,強化專注與記憶。🧘‍♂️🧠

#大腦變聰明的科學機制
運動對腦袋的好處,科學上有幾個機制可以解釋:
增加神經滋養因子:運動能提升 BDNF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腦源性神經滋養因子),讓神經元更健康,幫助新突觸生成。
促進神經新生:在 海馬迴 產生新神經細胞,這是記憶與學習的關鍵腦區。
減少發炎與氧化壓力:運動能降低中風後腦部的炎症反應,減少進一步的傷害。
提升腦波同步性:身心運動增加大腦的 θ波同步,這代表神經網絡協同運作更好,專注力提升。

#臨床應用:給患者與照護者的建議
對於中風患者與家屬來說,這項研究帶來三個重要訊息:
越早開始越好:研究建議,在中風後黃金時期盡早介入運動,效果最佳。
選對運動:太極、瑜伽、八段錦等身心運動,安全、容易學習,適合大多數患者。
雙重刺激更佳:如果能在運動過程中結合認知挑戰(例如:一邊走路一邊算數),效果可能更好。

#總結
這份最新的系統性回顧與網絡統合分析告訴我們:
👉 太極、瑜伽、八段錦 (MBE) 是改善中風後認知功能的最佳選擇,其次是運動結合認知訓練 (ECT)。
這些方法不僅有效,還安全、低成本、可長期進行,非常適合納入臨床復健。
所以,下次你聽到有人說「中風只能靠藥」,你就可以告訴他:
「不!動起來,大腦才會真正醒過來!」 💪🧠✨

📌 參考文獻
Duan X., Xiong Q., Chen J. (2025). Optimal exercise therapy to improve cognitive function in middle-aged and elderly patients with stroke: A systematic review with pairwise and network meta-analyses. Geriatric Nursing, 66, 103599.

如果想瞭解更多或者覺得今天的內容很實用的話,請幫我按讚分享!或是到Youtube以及Podcast:【我是運科竹】的頻道來進行訂閱喔!
=============
陳映竹! (Chen, Ying-Chu),Ph.D. candidate, M.S., M.A., CSCS*D, ACSM-CEP
=============
陳映竹同時擁有臺師大國際漢學研究所文學碩士,以及臺北市立大學運動健康科學系理學碩士。目前為臺師大體育與運動科學博士候選人。並且擁有美國運動醫學會臨床運動生理師以及私人教練認證!希冀透過平台持續推廣運動與健康科學相關知識,以及肌力與體能相關訓練理論及實務,並提供個人跨領域與教練自我成長歷程,讓有志從事教練產業以及斜槓工作者有所依循。
(本文為運動科學科普以及科學知識宣導性質,並非醫療建議或者針對個人之運動專屬建議!若您有任何相關障礙或者病症問題,請洽詢醫療專業人員,以獲得最佳協助與建議!另外,實際個人化健身運動計畫,亦請依個人身體狀況並與醫療照護專業人員討論後指導調整。運科竹祝各位都能擁有優質健康生活!)
如果您覺得本次節目對您有幫助的話,就幫我按個讚喔!還有轉貼分享!

06/09/2025

In today’s functional training session, I explored two distinctive yet complementary exercises: the belt squat and the power sprinter. The belt squat provided an effective lower-body stimulus without the spinal compression typically associated with traditional back squats, allowing me to focus on clean movement mechanics and generating force through the legs. In contrast, the power sprinter challenged explosive hip drive and dynamic coordination, closely simulating sport-specific acceleration patterns. Together, these exercises highlighted the versatility of functional training in building both strength and athleticism. The experience reinforced my belief that well-structured programming enhances performance while safeguarding long-term resilience.

【運科竹愛學習|NTNU Toastmaster 示範例會】參加 Toastmasters 示範例會對我而言既是一種謙卑的體驗,也是一次自我賦能的過程。加入之前,我以為自己已具備相當穩固的公開演講能力——畢竟我時常講課、發表研究、並參與專業...
05/09/2025

【運科竹愛學習|NTNU Toastmaster 示範例會】

參加 Toastmasters 示範例會對我而言既是一種謙卑的體驗,也是一次自我賦能的過程。加入之前,我以為自己已具備相當穩固的公開演講能力——畢竟我時常講課、發表研究、並參與專業討論。然而,站上 Toastmasters 的舞台後,我才意識到:真正的表達藝術不僅是內容的精緻呈現,更是氣場、節奏與連結的融合。

我最深刻的體會之一是「結構」的重要性。與以數據與證據為核心的學術報告不同,Toastmasters 的演講更依賴敘事的清晰度。觀眾不只是吸收資訊,他們更被故事、比喻與情感共鳴所觸動。學會將專業或技術性的主題置於引人入勝的框架之中,迫使我重新思考如何傳達訊息——不僅是為了說服,更是邀請聽眾共同展開一段旅程。
另一個改變性的收穫來自於「回饋」。在每次演講之後,能立即得到具體、建設性且鼓勵性的評價是相當罕見的。這些評語讓我更加留意那些容易被忽視的小習慣:例如在轉折時無意間出現的贅詞、不自覺地來回踱步,或是在關鍵段落中急於趕進度。這樣的回饋循環不僅提升了我的自覺性,更重要的是,它讓「錯誤」不再等同於「失敗」,而是邁向進步的墊腳石。這種持續改善的文化,正是 Toastmasters 最強大的力量之一。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 Toastmasters 對「領導力」的重視。許多人以為這只是個訓練演講的場合,但實際上它同時培養組織與人際互動的能力。主持會議、協調角色、或支持其他會員,都需要靈活性與同理心。在這些時刻,溝通不再是一場「表演」,而是一種「服務」——幫助他人發揮所長。
對我而言,最大的轉變或許是「自信」的重新定義。它不再是外顯的張揚,而是一種沉著的篤定。當緊張感不可避免地湧上時,我學會將它視為能量,並引導其轉化為專注的存在感。停頓前的寧靜、關鍵語句的留白,甚至是一個眼神的交流,都可能比再精緻的詞藻更具力量。從這個角度來看,Toastmasters 的真諦不是掌握語言,而是掌握自我,並與他人建立真實的連結。
回顧這段歷程,我發現自己所培養的能力已遠遠超越會議室。無論是在教學、談判,或是日常對話中,清晰、真誠與回應性的原則,都持續塑造我與他人互動的方式。Toastmasters 讓我體悟到,溝通不僅是一門技巧,而是一種終身的修煉——融合理性與同理心,結合表達與存在感。
Participating in Toastmasters has been both a humbling and empowering experience. Before joining, I thought I had a relatively solid command of public speaking—after all, I lecture, present research, and engage in professional discussions regularly. Yet standing on the Toastmasters stage revealed something different: the subtle art of presence, pacing, and connection goes far beyond delivering polished content.

One of the most striking lessons I have gained is the value of structure. Unlike academic presentations, where data and evidence dominate, a Toastmasters speech thrives on clarity of narrative. Audiences do not merely absorb information; they respond to stories, analogies, and emotional resonance. Learning to frame even technical topics within a compelling arc has forced me to rethink how I communicate—not only to persuade, but also to invite the audience into a shared journey.
Another transformative aspect has been the practice of feedback. It is rare to receive immediate, constructive, and encouraging critiques after every performance. The evaluations have sharpened my awareness of habits I would otherwise overlook: filler words creeping into transitions, the unconscious pacing back and forth, or the tendency to rush through climactic points. This feedback loop cultivates self-awareness, but more importantly, it normalizes growth. Mistakes are not failures but steppingstones, and this culture of continuous improvement is one of the most powerful dimensions of Toastmasters.
What also stands out is the emphasis on leadership. Many assume Toastmasters is solely about speaking, yet the program equally fosters organizational and interpersonal skills. Chairing a meeting, coordinating roles, or supporting fellow members demands adaptability and empathy. In these moments, communication is not a performance but a service—an act of enabling others to succeed.
Perhaps the greatest personal shift for me has been confidence not as bravado, but as calm assurance. When nerves inevitably surface, I now see them less as obstacles and more as energy to be redirected into presence. The silence before a key statement, the deliberate pause, or even eye contact across the room can carry more weight than the most elaborate phrasing. In this sense, Toastmasters is not about mastering words but about mastering oneself in relation to others.
In reflection, I realize that the skills I have honed here extend far beyond the meeting room. Whether I am teaching, negotiating, or even engaging in casual conversation, the principles of clarity, authenticity, and responsiveness shape the way I connect with others. Toastmasters has shown me that communication is not merely a technical skill but a lifelong discipline, one that blends intellect with empathy and performance with presence.

如果想瞭解更多或者覺得今天的內容很實用的話,請幫我按讚分享!或是到Youtube以及Podcast:【我是運科竹】的頻道來進行訂閱喔!

=============
陳映竹! (Chen, Ying-Chu),Ph.D. candidate, M.S., M.A., CSCS*D, ACSM-CEP
=============

陳映竹同時擁有臺師大國際漢學研究所文學碩士,以及臺北市立大學運動健康科學系理學碩士。目前為臺師大體育與運動科學博士候選人。並且擁有美國運動醫學會臨床運動生理師以及私人教練認證!希冀透過平台持續推廣運動與健康科學相關知識,以及肌力與體能相關訓練理論及實務,並提供個人跨領域與教練自我成長歷程,讓有志從事教練產業以及斜槓工作者有所依循。
如果您覺得本次節目對您有幫助的話,就幫我按個讚喔!還有轉貼分享!

Address

162, Section 1, Heping E. Road , Taipei City
Taipei
106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我是運科竹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Business

Send a message to 我是運科竹: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