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06/2025
【運科竹愛科普|🧠 阻力運動改善阿茲海默症與肌肉萎縮!科學實證研究:每週2次增強認知與肌力 💪】
🧠 阻力運動改善阿茲海默症與肌肉萎縮!科學實證研究:每週2次增強認知與肌力 💪
你是否曾經聽過「運動是最好的良藥!」(Exercise is the best medicine!)?這句話在面對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AD)時,顯得格外有道理!最新研究顯示,阻力運動(Resistance Exercise, RE)不僅能讓肌肉更強壯,還能改善大腦認知功能,幫助延緩阿茲海默症的惡化,甚至改善肌肉萎縮的影響! 😮 如果你或家人正在與認知衰退或肌肉流失奮戰,這篇科普文章將帶你一窺阻力運動的科學奧秘,並教你如何簡單上手,讓大腦與身體一起年輕起來! 🚀
▌阿茲海默症與肌肉萎縮的「雙重危機」 😢
隨著全球人口老化,阿茲海默症的患者人數正快速攀升。根據國際阿茲海默症協會的最新統計,到2030年,全球罹患失智症的人數預計將達到7,500萬! 😱 阿茲海默症是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特徵是大腦內累積的澱粉樣蛋白(Amyloid Beta, Aβ)斑塊和神經纖維糾結,導致記憶力、思考能力和日常生活功能逐漸喪失。
但你知道嗎?阿茲海默症不只影響大腦,還與「肌肉萎縮」(Skeletal Muscle Atrophy)息息相關!研究發現,患者的大腦退化與肌肉流失有著驚人的正相關性。 🧠💪 隨著年齡增長,肌肉質量和力量逐漸下降,這種現象在阿茲海默症患者中尤為明顯。患者不僅容易出現體重減輕和虛弱,甚至連走路或拿東西都變得吃力。更令人震驚的是,肌肉萎縮可能會反過來加速認知功能的惡化,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
為什麼肌肉與大腦如此「連動」?科學家提出了一個有趣的「骨-腦軸」(Bone-Brain Axis, BBA)理論,認為肌肉就像一個「內分泌器官」,會釋放多種影響大腦的因子,例如腦源性神經滋養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和鸢尾素(Irisin)。當肌肉萎縮時,這些因子的分泌減少,可能導致大腦功能下降。反之,透過運動刺激肌肉,就能促進這些因子的釋放,改善認知表現! 🌟
▌阻力運動:阿茲海默症的「非藥物處方」 🏋️♀️
雖然藥物能暫時緩解阿茲海默症的症狀,但由於患者人數龐大與藥物研發進度緩慢,許多人無法獲得有效治療。幸好,科學家發現了一個經濟又有效的解決方案——阻力運動! 💪 阻力運動是指利用外力(如啞鈴、彈力帶或自身體重)讓肌肉收縮的運動,例如:深蹲、划船或二頭彎舉。它不僅能增強肌肉力量,還能直接改善大腦功能。
在一項為期6個月的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中,研究人員讓70-80歲的女性每周進行兩次阻力運動,結果發現她們在「叫色測驗」(Stroop Test,一種測量注意力與反應速度的認知工具)和記憶力任務中的表現顯著提升! 🧠 更驚人的是,阻力運動還改變了大腦皮層的活動模式,增強了與記憶和學習相關的腦區功能。
另一項針對輕度認知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患者的試驗顯示,經過6個月、每周2-3次的阻力訓練,患者的認知評分(AD Assessment Scale-Cognitive Subscale, ADAS-Cog)顯著改善,日常生活功能也變得更獨立! 😊 這些研究表明,阻力運動不僅適合健康老年人,對早期阿茲海默症或輕度認知障礙患者尤其有效。
▌阻力運動如何「雙修」大腦與肌肉? 🧬
阻力運動的「魔法」來自於它對大腦和肌肉的雙重作用。以下是幾個關鍵機制,讓你一目了然:
1. 減少大腦中的澱粉樣蛋白斑塊 🧹
阿茲海默症的病理特徵是大腦中澱粉樣蛋白(Aβ)的堆積。動物實驗顯示,阻力運動能促進小膠質細胞(Microglia,大腦的「清潔工」)清除Aβ,減少斑塊形成。同時,運動還能降低促炎因子(如IL-1β和TNF-α)的表達,抑制神經炎症,保護大腦免受進一步損傷。
2. 促進神經滋養因子分泌 🌱
阻力運動會刺激肌肉釋放BDNF和鸢尾素,這些因子能穿越血腦屏障,促進神經元生長和突觸可塑性。BDNF被稱為大腦的「肥料」,對學習和記憶至關重要;而鸢尾素則能減少Aβ的生成,發揮神經保護作用。一項研究發現,經過4週的阻力訓練,患者的鸢尾素水平顯著上升,肌肉萎縮現象也得到逆轉! 💪
3. 改善肌肉萎縮,增強肌力 ⚡
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肌肉容易因Aβ沉積而萎縮,導致力量下降和行動不便。阻力運動能增加肌肉橫截面積,促進肌衛星細胞(Satellite Cells)的再生,恢復肌肉功能。在一項動物實驗中,接受5週阻力訓練的阿茲海默症大鼠,其腓腸肌的萎縮程度顯著減輕,肌肉力量和核數量也大幅回升!
4. 降低全身炎症 🔥
老年人的身體常處於慢性低度炎症狀態,這會加速肌肉萎縮和大腦退化。阻力運動能增加抗炎因子(如IL-4和IL-10)的分泌,抑制促炎因子的活性,從而減輕全身炎症負擔,改善認知功能。
5. 提升胰島素敏感性 🍬
肌肉萎縮常伴隨胰島素抗性,這會影響大腦對Aβ的清除能力。阻力運動能提高肌肉的胰島素敏感性,促進葡萄糖代謝,間接保護大腦免受Aβ毒性侵害。
▌阻力運動的最佳模式:簡單又有效! 🕒
那麼,該如何進行阻力運動才能最大化效果呢?研究建議以下模式,特別適合阿茲海默症患者或老年人:
1. 運動頻率與時長 ⏰
頻率:每周2-3次,每次30-60分鐘。
時長:至少持續12週以上,才能顯著改善肌肉力量和認知功能。
小建議:短時間、高頻率的訓練(如每周3次,每次40分鐘)比長時間、低頻率的訓練更有效!
2. 運動強度 💦
中強度:選擇能讓你說話但無法唱歌的強度(約55-70%最大心率,博格量表RPE 11-13)。
為什麼? 中強度能最佳刺激神經因子和激素分泌,過高強度則可能導致疲勞,降低患者的配合度。
3. 運動形式 🏋️
主要肌群訓練:涵蓋上肢(二頭彎舉、划船)、下肢(深蹲、腿部伸展)和核心(平板支撐)。
設備選擇:可使用啞鈴、彈力帶或自身體重,無需專業器材。
安全第一:每組動作控制在60秒內完成,確保動作正確並逐漸增加負重。
4. 結合有氧運動 🚴
研究顯示,阻力運動搭配有氧運動(如快走或騎腳踏車)效果更佳!有氧運動能提升BDNF水平,降低胰島素和促炎因子,而阻力運動則專注於肌力和神經保護,兩者相輔相成! 🌈
▌實用建議:如何開始阻力運動? 🛠️
如果你是初學者或家中有阿茲海默症患者,不用擔心!以下是一些簡單的入門建議:
諮詢專業人士 🩺
在開始任何運動計劃前,務必諮詢醫師或物理治療師,確保運動方案適合個人狀況。
從簡單動作開始 🏃
椅子深蹲:坐在椅子上,緩慢站起並坐下,重複10次。
牆壁伏地挺身:雙手撐牆,緩慢彎曲手肘,重複12次。
彈力帶划船:坐姿,雙手拉彈力帶至胸前,重複15次。
設定小目標 🎯
從每周2次、每次20分鐘開始,逐漸增加到3次、每次40分鐘。記錄進度,讓運動成為習慣!
保持樂趣 🎶
播放輕快的音樂,或與家人一起運動,增加樂趣和動力!
注意安全 ⚠️
避免過重負荷,確保動作平穩,並在有需要時有人陪伴。
▌結論:用阻力運動點亮健康未來! 🌞
阿茲海默症和肌肉萎縮雖然令人畏懼,但透過阻力運動,我們有了對抗它們的強大武器! 💪 科學證實,每週2-3次的中強度阻力運動,不僅能增強肌肉力量、逆轉萎縮,還能促進大腦健康,延緩認知衰退。無論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家人,從今天開始,動起來吧! 🏃♂️ 讓運動成為你生活中最經濟、最有效的「腦力補給站」,為未來點亮希望之光! ✨
如果想瞭解更多或者覺得今天的內容很實用的話,請幫我按讚分享!或是到Youtube以及Podcast:【我是運科竹】的頻道來進行訂閱喔!
▌參考文獻
Li, W., Fang, W., Zhang, Y., Chen, Q., Shentu, W., Lai, Q., Cheng, L., Yan, S., Kong, Q., & Qiao, S. (2025). Research progress on resistance exercise therapy for improving cognitive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AD and muscle atrophy. Frontiers in Aging Neuroscience, 17, 1552905. https://doi.org/10.3389/fnagi.2025.1552905
=============
陳映竹! (Chen, Ying-Chu),Ph.D. candidate, M.S., M.A., CSCS*D, ACSM-CEP
=============
陳映竹同時擁有臺師大國際漢學研究所文學碩士,以及臺北市立大學運動健康科學系理學碩士。目前為臺師大體育與運動科學博士候選人。並且擁有美國運動醫學會臨床運動生理師以及私人教練認證!希冀透過平台持續推廣運動與健康科學相關知識,以及肌力與體能相關訓練理論及實務,並提供個人跨領域與教練自我成長歷程,讓有志從事教練產業以及斜槓工作者有所依循。
(本文為運動科學科普以及科學知識宣導性質,並非醫療建議或者針對個人之運動專屬建議!若您有任何相關障礙或者病症問題,請洽詢醫療專業人員,以獲得最佳協助與建議!另外,實際個人化健身運動計畫,亦請依個人身體狀況並與醫療照護專業人員討論後指導調整。運科竹祝各位都能擁有優質健康生活!)
如果您覺得本次節目對您有幫助的話,就幫我按個讚喔!還有轉貼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