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視岩花館

公視岩花館 公視岩花館 公視於籌備階段,因工作需求,同仁必須不時閱讀國內外文獻,加以整理並與實務面相對照呼應,這些性質不一的文摘與研究報告,匯集成期刊,便稱為「岩花館」,取公視成長如岩縫中綻放花朵般艱難,但依舊盎然動人之意。

ABC的經驗與BBC的困境文/公視國際暨策略發展部   何國華英國廣播公司國際頻道BBC World Service是英國文化軟實力向全球發聲的重要管道。ABC International Service則是澳洲向印太地區傳遞影響力的重要國...
08/10/2025

ABC的經驗與BBC的困境

文/公視國際暨策略發展部 何國華

英國廣播公司國際頻道BBC World Service是英國文化軟實力向全球發聲的重要管道。ABC International Service則是澳洲向印太地區傳遞影響力的重要國際頻道。兩個媒體都面臨營運經費壓力,但是ABC走出了谷底,BBC仍糾纏在刪減預算和裁員的循環中。
BBC近期又受到英國政府縮減海外開發援助預算等因素影響,面臨營運財源下修壓力,BBC正向遊說英國政府,爭取國防預算也可以撥款使用在國際頻道業務。
BBC強調國際傳播攸關到英國的國家安全,BBC希望將媒體監看(特別是俄羅斯、中國等國家的相關媒體)和打擊假訊息等業務都納入英國安全撥款的談判範圍。
BBC World Service總監Jonathan Munro於2024年9月上任後,立即進行組織重整和削減開支,目的是維繫英國和BBC的全球影響力。Jonathan Munro表示,BBC國際頻道預算不足的壓力應該要由英國政府一起承擔。因為這不只是BBC的責任。
英國增加國防預算的理由是為了兌現首相承諾,英國將要削減一半的海外開發援助ODA (Offici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預算,轉而增加國防開支。英國預計到2027年GDP的2.5%將會用在國防上。
BBC國際頻道的三分之一預算是來自英國外交部,其中有八成是來自政府ODA撥款,其餘預算則是來自執照費收入。BBC希望在11月預算公佈前能夠與政府達成協議,國防預算能夠撥款使用。
澳洲公視ABC國際頻道ABC International Service同樣曾經面臨預算壓力,總監Claire Gorman表示,ABC International Service經歷多年的預算刪減,2013年開始的十年裡預算持續下調,Claire Gorman從2019年起開始進行政府遊說,要求澳洲政府支持ABC強化國際傳播角色,直到2020年才稍見轉機,得以投注太平洋地區的傳播資源。
2020年和2021年,ABC International Service成功獲得澳洲政府撥款,2022年,澳洲政府更迭,ABC International Service終於獲得3200萬澳幣挹注,可以加強印度洋太平洋地區廣播服務。
ABC International Service在太平洋地區的影響力顯著提升,同時可以擴大廣播覆蓋範圍,與太平洋地區在地公共媒體建立緊密連結,ABC International Service善用增加的預算擴大調頻廣播覆蓋範圍,目前已從太平洋沿岸和東帝汶的13個調頻發射站台擴展到25個調頻發射站台,例如ABC International Service即與所羅門群島廣播公司合作,在當地建立廣播發射服務。
Claire Gorman表示,ABC International Service從小規模的只有6名全職員工營運開始,擴大到現在的60人規模。從廣播到電視到線上多平台服務,節目製作量也增加了兩倍。但是這樣的資源仍顯不足,ABC持續遊說澳洲政府希望繼續增加預算,拓展印太服務。
ABC International Service服務範圍已遍及南亞、北亞和東南亞,持續吸引新增觀眾,尤其是東協國家,ABC International Service持續加強與印尼、越南和柬埔寨等國家互動,同時積極開展印度服務。
事實上,隨著太平洋地緣政治改變,中國加強投入巨資進行國際傳播,每年投入國際傳播預算超過90億澳幣。美國政策則是背道而馳,美國國際媒體署(USAGM)轄下的美國之音和自由亞洲電台等,因為川普政策大幅刪減預算退出國際傳播,中國和俄羅斯等國媒體趁虛而入,擴大全球影響力。這無疑是自由世界的損失。
為了節省開支,BBC國際頻道今年已經宣布裁員130人。BBC總經理Tim Davie指出,BBC的目標是爭取充足預算提高全球使用者到10億人,希望英國能夠站穩世界舞台角色,發揮西方民主價值。
在這個假訊息氾濫的時代,有人說,病毒式傳播的假訊息已經是一種新的戰爭形態,必須強力反擊。BBC做為全球最受信賴的國際新聞,如果因為預算原因被迫撤離某些地區,俄羅斯和中國的媒體就會立即取而代之,這將是重大的戰略挫敗。
Claire Gorman認為,化解問題的唯一方法就是爭取到更多的預算擴大服務,填補遺留的空間。
BBC總經理Tim David指出,英國政府最終應該要承擔國際頻道每年4億英鎊的預算,他同時警告公共廣播服務正瀕臨營運危機,必須正視。Jonathan Munro也指出,中國與俄羅斯每年全球傳播合計支出大約是80億英鎊,BBC國際頻道每年執照費和政府資金撥款不到4億英鎊,挑戰沉重。
借鏡ABC International Service經驗,BBC World Service的政策遊說得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今,ABC走出了困境,BBC仍陷在泥沼中。

參考資料
Kiran Stacey and Michael Savage(2025.10) BBC bosses want defence budget to help pay for the World Service.
https://www.theguardian.com/media/2025/oct/04/bbc-bosses-want-defence-budget-to-help-pay-for-the-world-service
PMA (2025.8)“There’s a lot more that we’d like to do”: Head of ABC International on Australia’s role in the Pacific and counteracting state-controlled media interests
https://www.publicmediaalliance.org/head-of-abc-international-on-australias-role-in-the-pacific/
Kiran Stacey and Michael Savage (2025.5) Ministers demand BBC World Service plan for cuts as aid budget slashed.
https://www.theguardian.com/media/2025/may/11/ministers-demand-bbc-world-service-plan-for-cuts-as-aid-budget-slashed

Exclusive: David Lammy asks BBC bosses to draw up tightened budget amid criticism move could harm UK’s global influence

烏俄戰爭中的公共廣電關鍵角色文/公視國際暨策略發展部   何國華
08/09/2025

烏俄戰爭中的公共廣電關鍵角色
文/公視國際暨策略發展部 何國華

美國社群媒體新聞收視超過傳統電視文/公視國際暨策略發展部   何國華牛津路透新聞學院《2025年數位新聞報告》指出,美國閱聽人收看新聞習慣持續改變中,社群媒體54%新聞收視比例已超過傳統電視新聞的50%和新聞網站的48%,社群媒體成為美國閱...
18/06/2025

美國社群媒體新聞收視超過傳統電視

文/公視國際暨策略發展部 何國華

牛津路透新聞學院《2025年數位新聞報告》指出,美國閱聽人收看新聞習慣持續改變中,社群媒體54%新聞收視比例已超過傳統電視新聞的50%和新聞網站的48%,社群媒體成為美國閱聽人主要新聞收視來源,這樣的改變來的既快又急,影響深遠。
台灣閱聽人收視行為也在持續改變。報告指出,閱聽人透過YouTube收看新聞比率已從2021年的38%增加到2025年的46%。Instagram有14%,TikTok也有10%。
影音收視成為難以阻擋的主流趨勢,世代差距也越來越明顯。調查指出,各國18-24歲的閱聽人習慣性收視和收聽新聞,傳統新聞室因此必須跟著調整資源配置,進一步增加影音產出,減少文字內容。報告指出,美國2021年至2025年期間,每周至少收看一次新聞影音的人口比例已從55%增長到72%,其中大部分新聞影音是在社群平台上收視。
美國社群新聞收視成長並不代表獲利增加,報告指出只有20%的人願意付費收視。媒體如果提供包括電玩、美食等的整包式內容服務,是否能夠吸引閱聽人青睞?71%的美國非訂閱用戶表示不會為此買單。
美國人的新聞使用習慣正進一步碎片化,現在有六個數位平台的每週新聞覆蓋率達到或超過10%,包括Facebook、YouTube、Instagram、WhatsApp、X和TikTok。十年前,只有Facebook和YouTube覆蓋率達到兩位數。
皮尤調查美國閱聽人對30個主流媒體的信任度發現,由於強烈的政黨傾向和政治分化影響下,民主黨人較共和黨人信任主流媒體新聞資訊。民主黨人主要新聞來源包括ABC、CBS、NBC、CNN、MSNBC、PBS、NPR、紐約時報。共和黨人對媒體的信任度偏低,只有少部分人會收看包括Fox News、The Joe Rogan Experience、Newsmax、The Daily Wire、the Tucker Carlson Network、Breitbart等媒體。
因為美國閱聽人不信任新聞媒體,也為BBC新聞開創新商機,BBC正在考慮在美國經營付費新聞收視的可行性。

參考資料
Nic Newman (2025.6.17). Digital News Report 2025.
https://reutersinstitute.politics.ox.ac.uk/digital-news-report/2025/dnr-executive-summary
Nieman Lab Staff (2025.6.16). For the first time, social media overtakes TV as Americans’ top news source.
https://www.niemanlab.org/2025/06/for-the-first-time-social-media-overtakes-tv-as-americans-top-news-source/
Elisa Shearer, Kirsten Eddy, Michael Lipka etce (2025.6.10). The Political Gap in Americans’ News Sources.
https://www.pewresearch.org/journalism/2025/06/10/the-political-gap-in-americans-news-sources/

Democrats are much more likely than Republicans to both use and trust many major news sources, according to Pew Research Center.

16/06/2025

《美國身心障礙者法》保障手語使用者權益

文/ 英國本地自由公共服務口譯 高鈺淇

「手語」獲得法律認可的程度在不同國家大相逕庭,不同於一些國家或地區,如:南韓《韓國手語語言法》、愛爾蘭《2017年愛爾蘭手語法案》,大多關於手語使用者的權利僅概括在身心障礙相關的法案中,甚至有些並未正式承認手語為國家官方語言,然也有許多情況下手語使用者包含但不限於聽障或聾人群體。關於手語認可的相關明確立法,是各國機關團體持續關注與努力的方向;不過即便如此,許多身心障礙法案中也有特別提及手語使用者應被保障的權利,以下將針對《1990年美國身心障礙者法》(簡稱ADA)中手語使用者受到的保障進行整理。

美國作為民族多樣性豐富、文化多元的國家,在該片土地上使用的語言多不勝數,其中被使用的手語也不僅是美國手語(American Sign Language,簡稱ASL)。但即便是美國最為主流的ASL,過去也曾有一段時間被視為「英語」,而非獨立的語言研究。過去也曾有許多聲音認為,手語使用者若能閱讀文字,手語則並非實際上必要的溝通工具,而能用其他方式進行取代。事實上手語的語法與詞彙可能與書面或口語天差地遠,建立在不同系統的語言,實際在轉換上相當費時耗力,而這點也明確在ADA中被提及,顯示手語被重視與獨立看待的必要性。

而在聯邦層級的ADA建立前後,州政府也各自在身心障礙及手語認同上頒布不同規範與法令,最為明確的例子為認可手語教育重要性的相關法案,例如:1994 麻薩諸塞州法律中將手語列為外語學習的學分課程。在1990年ADA制定後,歷經《2008身心障礙者法修正案》頒布,與過程中多次修正,截至今日分成五個章節,涉及不同領域:
第一章:就業
第二章:州及地方政府提供之公共服務
第三章:私人經營之公共服務與設施
第四章:電信
第五章:其他雜項。
本文將就美國司法部(U.S. Department of Justice,簡稱DOJ)監管執行之第二與第三章內容進行討論。

《1990年美國身心障礙者法》為一部民權法,旨在確保身心障礙人士獲得同等機會及權利,並言明禁止任何歧視行為,有法律效力但未明確罰則,違反可能面臨訴訟及其他法律責任。法案內容包含回應倡議團體及公眾意見(Notice of Proposed Rulemaking),其中提及手語部分包含合格口譯員的定義與類別、提供的技術與服務形式、公部門(如矯正機關、法院)及私部門(如診所、電影院)內對手語使用者的安置與溝通輔助。

口譯員根據手語使用者的背景與狀態,也分成不同的類別,包含語音提示口譯(CLTs)、唇讀口語傳譯(Oral transliterator)…等。強調應該針對使用者需求提供相應的合格受訓譯者。而譯者須具備視訊遠距口譯服務(VRI)的能力,與另一服務形式視訊轉接服務(VRS)不同,由身處不同地點的口譯員為現場雙方進行翻譯,旨在進行有效溝通。在任何公共領域的輔具與服務提供,應該與使用者事前溝通彈性調整,類別包含書面溝通、手語翻譯、聽打服務(CART)等,且不得要求個人自行提供翻譯服務,或在非緊急及非自願情況下要求陪同者翻譯。在公部門領域相關規定受到嚴格要求,若權益受損者可提起申訴;然而私人營業場所最多僅能從訴訟中請求公平救濟,要求改善相關情況。

其它輔具的範圍涵蓋書寫交流及科技輔助,即便書寫速度難以滿足快速溝通效率,因此許多倡議團體反對將其列為輔具之一,美國司法部仍將其規範明確列於第三章,為確保私營部門了解書寫交流在特定情況的可行性,在簡單溝通情境下,為不造成商家負擔,書寫交流仍可彈性採用。科技輔助的即時性則是在法案內容中被加以強調,強調同步翻譯對有效溝通的價值。

在即將到來的七月,ADA法案也將迎來35週年紀念。在法案施行的歲月中,政府機關在科技化的浪潮下也逐漸往數位化邁進,其不免影響身心障礙者對資源獲取的能力。2026年針對第二章的新規即將生效,將明確網頁與行動應用程式的無障礙標準,致力消彌歧視與不公。

【參考資料】
1) 美國司法部《美國身心障礙者法》(ADA)官方網站 https://www.ada.gov/
2) 美國身心障礙法全國網路 https://adata.org/
3) 加州大學最新消息 https://ucnet.universityofcalifornia.edu/employee-news/new-regulations-for-the-americans-with-disabilities-act-that-will-impact-uc/
4) Ross E Mitchell, Travas A Young, How Many People Use Sign Language? A National Health Survey-Based Estimate, The Journal of Deaf Studies and Deaf Education, Volume 28, Issue 1, January 2023, Pages 1–6, https://doi-org.libproxy.ncl.ac.uk/10.1093/deafed/enac031
5) The Legal Recognition of Sign Languages : Advocacy and Outcomes Around the World, edited by Meulder, Maartje De, et al., Multilingual Matters, 2019. ProQuest Ebook Central, https://ebookcentral.proquest.com/lib/ncl/detail.action?docID=5786547.

《歐洲無障礙法案》確保手語使用者需求文/ 英國本地自由公共服務口譯 高鈺淇2019年由歐洲議會(European Parliament)及歐盟理事會(Council of the EU)聯合通過的第882號指令,常又被稱作為《歐盟無障礙法案...
16/06/2025

《歐洲無障礙法案》確保手語使用者需求

文/ 英國本地自由公共服務口譯 高鈺淇

2019年由歐洲議會(European Parliament)及歐盟理事會(Council of the EU)聯合通過的第882號指令,常又被稱作為《歐盟無障礙法案》(European Accessibility Act,簡寫為 EAA)。不同於一般「法規」,「指令」的目的是提供統一標準來規範歐盟各成員國應達成的目標,成員國則有義務以「轉化」的方式來明定達成目標的手段或具體法律,以在各國內實施。在EAA第十一章的第三十一條中,各成員國被要求於2022年6月28日前完成立法,而2025年6月28日即正式強制實施。舉例來說,歐盟成員國德國依照EAA的規範訂下了《無障礙加強法》(Barrierefreiheitsstärkungsgesetz),以不超出指令範圍的原則下轉化了EAA,並明訂未遵守者將面臨的罰則與制裁;荷蘭則以《歐洲無障礙指令實施法案》(Implementatiewet Europese Toegankelijkheidsrichtlijn)將無障礙要求納入現行法案中,由不同主管機關進行監督與落實。

在多數歐盟成員國都批准了聯合國《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簡稱CRPD)後,即表示他們承諾會依公約第九條制訂符合無障礙要求的法規;然而,歐盟成員國眾多,使不同國家間存在標準的落差,為了在統一的框架下達成商品及服務的無障礙,EAA因此誕生。

對於供應者來說,共同的標準能為他們降低生產成本,使跨境貿易更容易,也為他們的無障礙產品與服務開拓市場機會;而對於消費者來說,則能有更多無障礙產品與服務的選擇,價格更加親民,且能感受到在運輸、教育或勞動市場上的阻礙減少,甚至在與無障礙相關的專業需求上能找到更多工作機會。

在EAA中提及的產品與服務包含:
(1) 電腦及作業系統
(2) 自動提款機、售票機及報到機台
(3) 智慧型手機
(4) 與數位電視服務相關的電視設備
(5) 電話服務及相關設備
(6) 視聽媒體服務,例如電視廣播和相關消費者設備
(7) 航空、公車、鐵路、水上巴士運輸服務
(8) 銀行服務
(9) 電子書
(10) 電子商務

在上述的相關產品與服務中,有許多和聾人及手語使用者也息息相關,因此也被EAA明確提及。例如,為了讓聾人也能享受「視聽媒體服務」,應該提供字幕或是手語翻譯,而翻譯或字幕能與影音同步顯示也是確保服務無障礙的重點之一;對於「電話服務與相關設備」的要求,則像是通訊設備應該要能支援手語溝通,透過提供足夠的解析度與高畫質來滿足;自動服務機台則要提供視覺輔助,不僅語音提示,也要提供文字訊息協助聾人及聽障朋友能無毫無阻礙的自由操作。

即便手語使用者的需求有被考量,但仍能從中觀察到,除附錄提及的上述幾個範例外,無障礙法案保障的對象還是針對廣義的身心障礙者,對於手語使用者的要求沒有詳盡描述,也沒有特別區分不同身心障礙類別的特性。

值得一提的是,因各成員國被要求轉化法案,違反其中條例的製造商與服務提供者可能因為各國法律,在其六月底正式生效後受到懲處。以下為各國罰金與刑責舉例:

(1) 愛爾蘭:情節嚴重者最高處以60,000歐元罰款或18個月監禁。
(2) 瑞典:最高處以200,000歐元罰款,若被命令改進,則須採取必要措施。
(3) 比利時:處以1,000歐元至50,000歐元罰款,持續不符合法規可能導致勒令暫停業務。
(4) 法國:若在公共平台上未達成無障礙,最高處以250,000歐元罰款。
(5) 義大利:針對未配合機構最高處以營利金額之5%罰款,或5,000至40,000歐元罰款。
(6) 德國:未配合EAA指令,最高可能被處以100,000歐元罰款。

除了罰款外,面臨無障礙法案相關的訴訟可能導致公司名譽受損、必須付出大量的金錢與時間成本面對訴訟、導致企業被列於警示名單中,貿易行為因此受阻。

而對於非歐盟國家來說,並非就能置身事外,EAA即將在月底上路,若有商家鎖定歐盟市場出口商品與服務,了解EAA規定還有各國相關法規的準備必不可少。隨著法規施行,提供無障礙商品與服務不再只是企業的「選擇」,而是「責任與義務」,接下來各國如何監管與落實值得關注,如何使判決公正、評估合理,並確保企業正確了解不同身心障礙者的需要將是一大觀察要點。

【參考資料】
1) 《歐洲無障礙法案》介紹手冊
https://ec.europa.eu/social/BlobServlet?docId=14869&langId=en
2) 歐盟法規的種類
https://european-union.europa.eu/institutions-law-budget/law/types-legislation_en
3) The German Accessibility Improvement Act (BFSG)
https://www.activemind.legal/guides/bfsg/
4) The Netherlands’ Dutch Implementation Act and the EAA
https://www.tpgi.com/the-netherlands-dutch-implementation-act-and-the-eaa/
5) 《歐洲無障礙法案》歐盟介紹頁面
https://commission.europa.eu/strategy-and-policy/policies/justice-and-fundamental-rights/disability/union-equality-strategy-rights-persons-disabilities-2021-2030/european-accessibility-act_en
6) 2019年歐盟第882號指令
DIRECTIVE (EU) 2019/882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17 April 2019 on the accessibility requirements for products and services
(Text with EEA relevance)
https://eur-lex.europa.eu/legal-content/EN/TXT/?uri=CELEX%3A32019L0882
7) European Accessibility Act Fines: How to Mitigate against an EAA lawsuit
https://reciteme.com/news/european-accessibility-act-fines/

If your business is not compliant with the European Accessibility Act you are at risk of lawsuits and fines. Learn how to become compliant.

22/05/2025

全球公共媒體困境觀察報告(INPUT 2025)
從英國、瑞士、芬蘭、美國、日本、加拿大到台灣:一場跨國公共媒體的未來保衛戰

文/公視國際暨策略發展部 ​ ​ 施悅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導言|全球公共媒體挑戰論壇:INPUT 2025 午間座談會背景說明
在2025年5月6日(週二)於西班牙畢爾包(Bilbao)舉行的INPUT國際公共電視年會期間,特別安排了一場午間論壇(Brown Bag Lunch Session),針對目前全球公共媒體所面臨的挑戰進行深入對話與經驗交流。此論壇由INPUT主席朱蒂・譚(Judy Tam)發起,美國董事麗莎・特威爾(Lisa Twill)主持,邀請與會各國代表共同參與。 此次座談會的舉辦,源自於INPUT董事會對全球公共媒體當前困境的共同關注。Judy在與包含筆者在內的董事會成員溝通中指出,當今世界各地的公共媒體皆面臨政治壓力、預算縮減、數位轉型與受眾流失等多重挑戰。在這樣的國際環境下,特別需要一個跨國交流的平台,讓各地公共媒體人分享經驗、相互激勵,並共同思考因應之道。 朱蒂與麗莎共同籌劃並主持這場座談,邀請所有與會代表在週二中午參與討論,透過面對面交流的方式,真實呈現各國公共媒體現況,並集思廣益,探索未來可能的合作與支持模式。 透過見證了全球公共媒體正同步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壓力。來自不同國家的代表無不強調一個共同的焦慮:在政治干預、預算緊縮與數位轉型的多重夾擊下,公共媒體的角色與未來正遭到空前挑戰。本報告本會由徐秋華總經理參與並代表發言,以下報告則融入相關代表的發言,並加入英國,也是國際公視龍頭BBC的現況挑戰與轉型方針。
● 主持人:美國董事麗莎・特威爾(Lisa Twill)

● 與會者:來自多國的公共媒體代表,包括台灣公共電視徐秋華總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英國 BBC:多重財務挑戰與體制改革辯論
1. BBC World Service:ODA 預算削減,全球擴張受阻
● 過去仰賴英國官方發展援助(ODA)資助

● 每年損失可達 7,000 萬英鎊

● 對資訊落後地區的新聞服務造成災難性衝擊

BBC 計畫至 2027 年將 World Service 觸及人數翻倍至 10 億人,為此需:
● 增加對地區化英語與四種語言服務的投資

● 對抗中俄等國的假訊息戰

● 獲得數億英鎊額外預算支持

2. 財務模式辯論:執照費 vs. 訂閱制 vs. 公共互助
● 現行執照費約佔 BBC 收入 65%

● 每年約 3.74 億英鎊,但收入下降趨勢明顯

● 文化大臣 Lisa Nandy 提議改為「互助組織」模式:
由付費觀眾成為 BBC 的「所有者與決策者」,強化公眾參與與透明度

● 排除全面稅收補助模式,以避免政治干預

3. 數位轉型與未來展望
● 預計至 2028 年每年節省 7 億英鎊

● 強化 YouTube、TikTok 等平台新聞內容

● 引入 AI 技術提升內容品質(特別是兒童與事實查核)

● 將於 2027 年皇家憲章更新前進行全國公眾諮詢

總結:BBC 正處關鍵轉型期,需平衡公共價值與財務永續,打造更包容的數位公共媒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與會代表共通焦慮:全球同步的公共媒體生存壓力
與會代表皆強調,在政治干預、預算緊縮與數位浪潮的夾擊下,公共媒體的角色與未來正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戰。以下將依國別發言歸納核心問題與應對方案。
🇨🇭 瑞士 SRG SSR:2026 收視費公投面臨生存壓力
公投關鍵:每戶收視費從 335 瑞郎 → 擬減至 200 瑞郎
● 若通過,減幅達 40%

● 聯邦政府折衷方案:2029 年調降至 300 瑞郎

可能後果:
● 預算削減 27 億瑞郎

● 裁撤 900–1000 名人力

● 義大利語與羅曼語區頻道恐面臨關閉

政媒角力:
● 私媒與右翼政黨認為 SRG 不應經營:

○ 線上影音平台

○ 娛樂節目

○ 體育轉播

● 主流輿論支持減費口號:「節省預算、限制政府規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芬蘭 Yle:從北歐典範到裁員風暴核心
四年減預案(至 2027 年):總額 6,600 萬歐元
三波裁員:
● 2024:1800 人中裁撤 300 人(含退休與解僱)

● 進行中:370 人中減 30–40 人

● 預計 2025:啟動第三波

運營壓縮:
● 減少外包

● 裁減節目預算

● 考慮變賣不動產

政治壓力:
● 「真正的芬蘭人黨」批評 Yle 左傾、浪費預算

● 此為文化價值與意識形態之戰,不只是預算問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美國 PBS/NPR:去中心化體制下的脆弱結構
結構特徵:
● PBS:全國平台

● 地方台(如 WNET、WGBH):自主製播

● ITVS:獨立製片資助機構

● CPB:分配聯邦撥款

三大挑戰:
1. 聯邦預算每年面臨政治角力

2. 保守派視其為偏左媒體,經常主張取消撥款

3. 數位平台競爭力不足,年輕觀眾轉向串流服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5 爭議事件:
● 前總統川普簽署第 14290 號行政命令:停止 CPB 對 PBS 與 NPR 所有聯邦資助

○ 指控其報導偏頗

○ 引發 PBS/NPR 法律挑戰與全國公民關注

● 眾議院提案刪減 5.35 億美元 2025 年度 CPB 預算

應對策略:
● PBS 總裁 Paula Kerger 警告偏鄉台將關閉

● 計劃調高會員電視台年費 4%,維持服務品質

● WNET、WGBH 等地方台積極尋求:

○ 多元募資

○ 商業合作

○ 降低聯邦依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本:NHK 面臨轉型與財務雙重挑戰
收視執照收入下滑,衝擊營運永續性
NHK 長年依賴電視收視執照作為主要財源,但隨著觀眾習慣轉向網路與行動裝置,收視執照的繳納率逐年下滑,引發對其財務穩定性與內容品質可持續性的疑慮。
串流平台 NHK+ 發展受限
為因應媒體消費行為改變,NHK 自 2020 年推出「NHK+」串流服務,提供同步線上播放與節目回看功能。然而,由於僅限已繳納執照費者註冊使用,導致用戶成長緩慢,難以與民間串流平台如 Netflix、TVer、ABEMA 等競爭。NHK+ 被批評「使用門檻高、操作複雜、內容不完整」,成為 NHK 數位轉型的一大瓶頸。
計畫徵收「網路收視費」引發爭議
為彌補執照收入下滑與強化數位內容服務,NHK 曾提出未來考慮對「僅使用網路觀看 NHK 節目者」徵收網路收視費,理由是這些觀眾同樣享有公共內容應公平負擔成本。此提案在國會與民間激起強烈反彈,認為此舉可能加劇「強制繳費」爭議,甚至影響言論自由與用戶選擇權,引發是否應全面改革執照制度的辯論。
對 NHK 公信力與公共性的新考驗
在全球媒體自由與公共價值受壓縮的時代,NHK 不僅面對數位轉型的急迫需求,也必須在維持公信力與與時俱進的營運模式間尋找平衡。未來若無制度性改革與透明監督,NHK 恐將在新媒體生態中喪失主導地位,影響其長期履行公共任務的能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加拿大:CBC/Radio-Canada 的預算危機與尋求轉型
資金刪減與通膨壓力
加拿大的國家公共廣播機構 CBC/Radio-Canada 正受到製作成本上升、廣告收入下降與政府資助不穩的多重衝擊。自 2012 年起歷經重大預算刪減與裁員(約 3,600 人),雖 2020–21 年一度獲 14 億加幣資助,但隨後回落至 12 億,加國公共媒體長年面臨「廣告依賴」與「資源不足」的矛盾。2023 年 12 月,該機構宣布因預算短缺 1.25 億加元,將裁撤 600 個職位並不補 200 個職缺。此舉影響英語與法語服務,削弱其服務偏遠與原住民族社區的能力。
來自私營媒體的壓力
CBC 同時面臨私營媒體的批評,認為其在接受公共資金的同時,又與民營數位平台爭奪廣告收益,造成「不公平競爭」。部分政治人物主張應重新界定 CBC 的任務,集中資源於弱勢內容的服務。
現代化與差異化的呼聲
對此,CBC/Radio-Canada 提出數位優先的轉型計畫,並強調與獨立製作人合作的策略。然而,外界對其能否在轉型過程中維持核心公共使命仍有疑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台灣:公共媒體預算成為政黨攻防前線
背景簡述
臺灣的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PTS)多年來致力於製播多元、具深度的節目,並積極推動數位轉型與創新媒體發展。隨著觀眾收視習慣的改變,傳統電視頻道的收視率普遍下滑,但公視的串流平台「公視+」和網路收視卻持續穩定成長。
在法制層面,2023 年《公共電視法》完成修法,這是自 1997 年公布施行以來首次重大修訂。修法內容包括將台語台、客家電視台、小公視等族群與兒少頻道納入公廣集團體系,明確法制化其頻道經營,並保障其主體性與獨立性。此外,修法也強調經費專款專用,確保各頻道能穩定運作。
具體而言:
● 公視台語台於 2019 年 7 月 1 日正式開播,成為臺灣第一個以全台語播出的公共性電視頻道。

● 客家電視台於 2024 年 5 月正式加入公廣集團,並維持其自主性,期望能讓客家文化的傳播更加廣泛。

● 小公視兒少頻道預計於 2024 年 8 月正式播出,旨在改善臺灣兒少內容長期資源不足、自製率低的問題。

外部環境挑戰仍在:2025 年初預算攻防
2025 年 1 月,來自少數國民黨的立法委員提出刪減文化部編列給公視及其子台的新台幣 23.09 億元預算(約 7,012 萬美元)。該提案並非單純財政考量,而是針對整體政府以及文化部或間接與節目內容相關。
社會與藝文界強烈反彈
包括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資深導演王小棣、導演陳玉勳等超過百位文化界人士發起連署,反對刪減公視預算。
連署短時間內突破兩萬人簽名,引發社會高度關注。(資料來源:Yahoo 奇摩新聞/Taipei Times)
部分影視從業者更呼籲啟動罷免提案對抗提案立委,顯示業界與民間對公共媒體價值的強烈捍衛意志。
結果與後續
國民黨最終將原「全數刪減」改為僅刪減 1%(約 2,300 萬元),並凍結部分預算。即便如此,PTS 預算仍遭 25% 凍結處分,影響其新節目開發與製作計畫。此預算凍結案已於 2025 年 5 月解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大部分國家之政策制度困境,反映政局變化
目前行政權仍由民進黨掌握,但立法院由國民黨與民眾黨聯手主導,形成「朝小野大」的局面,導致預算成為政黨間對文化治理理念的戰場。在缺乏穩定法源保障之下,公共媒體年度預算無法進行長期策略規劃。
全球公共媒體正面臨空前危機。財政削減、政治干預、自媒體興起與廣告市場波動,正同時挑戰著它們的獨立性、生存力與公共價值。
這些案例警示我們:若無穩定、透明且具公共性價值的資金制度,公共媒體將難以履行其在民主社會中「守門人」、「橋樑」與「反思者」的角色。
然而,危機同時也是改革的契機。全球公共媒體社群可透過分享經驗、共同倡議與探索創新資源模型,重申其對於社會連結、知情權與文化多樣性的不可取代性。
在假訊息充斥、社會極化與文化斷裂的當下,公共媒體的存在比以往更加重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結語:一場全球性的公共價值保衛戰
在 INPUT 2025 大會中,我們聽見來自全球的焦慮與呼聲。公共媒體,不只是播放節目的平台,更是社會多元聲音與文化記憶的守門人。
瑞士面臨公投、芬蘭正在裁員、美國搖搖欲墜——這些都提醒我們:當公共價值遭遇政治與商業夾殺時,需要更強的制度保障與社會支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INPUT 2025 聯合宣言(摘錄)
「我們,作為來自世界各地的公共媒體專業者、製作人與公民,在 INPUT 2025 大會中團結一致,重申對公共媒體價值的承諾。我們堅信,公共服務媒體是民主社會中不可或缺的凝聚力量。
它為多元社群提供了發聲平台,為社會記憶與文化傳承提供了容器。在此艱困時刻,我們更要堅持公共價值,抵抗政治與商業壓力,繼續為世界說出最真實的故事。」

2025公視國際研討會◆ 信任重建:事實查核的藝術與實踐 ◆● 前往報名 https://ptstaiwan.kktix.cc/events/2025pts-symposium假訊息迅速擴散、不斷演變,全球媒體可信度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民...
18/03/2025

2025公視國際研討會
◆ 信任重建:事實查核的藝術與實踐 ◆

● 前往報名 https://ptstaiwan.kktix.cc/events/2025pts-symposium

假訊息迅速擴散、不斷演變,全球媒體可信度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民主制度也因此受到嚴峻衝擊。2025公視國際研討會以「重建信任:事實查核的藝術與實踐」為主題,邀請日本放送協會(NHK)、歐洲價值安全政策中心、德國聯邦政治教育中心、無國界記者組織、台灣事實查核中心與人工智慧實驗室的實務工作者等專家學者,展開主題演講、深入座談與跨領域交流,盼能為廣大媒體工作者提供汲取更多寶貴經驗的機會,進而思考在假訊息氾濫的現今與未來,還能如何找出更佳對策。

◇ 日期:2025年03月19日(三)
◇ 時間:上午9:40至下午16:10(上午9:10開放入場)
◇ 地點:台灣大學霖澤館 國際會議廳(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辛亥路與復興南路交叉口)
◇ 語言:會場提供中英同步口譯服務

■ 更多資訊 https://www.pts.org.tw/2025pts_symposium/

產業觀察:Kidscreen Summit 2025 展現全球合作的多元面貌文/公視國際暨策略發展部 ​ ​ 江榕兒童影視產業的重要交流高峰會 Kidscreen Summit 於2月9日至12日於美國聖地牙哥展開,匯集了世界各地超過 1,...
17/02/2025

產業觀察:Kidscreen Summit 2025 展現全球合作的多元面貌

文/公視國際暨策略發展部 ​ ​ 江榕

兒童影視產業的重要交流高峰會 Kidscreen Summit 於2月9日至12日於美國聖地牙哥展開,匯集了世界各地超過 1,500 名兒童影視內容產業人士與會。高峰會期間,多家動畫製作公司宣布簽訂新合作計畫,涵蓋多種不同面向:

1. 國際合資合製:跨國製作影視作品。如韓國 Neon Creation 將攜手美國 3Beep 共同製作 2D 動畫影集《Bear With Us》(共52集,每集5分鐘),預計瞄準 10 歲以上的兒少觀眾,讓兩隻小熊主持播客節目,討論如何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問題。
2. 國際發行合作:美國發行商 Viva Pictures 與英國發行商 Kazoo Films 合作,共同負責「家庭動畫電影」的國際發行。
3. 教育平台與 IP 內容合作:在台灣教育界受到廣泛使用的挪威品牌 Kahoot! 將與日本三麗鷗合作推出學習遊戲,將美樂蒂、Hello Kitty 等知名角色加入,拓展國際影響力。
4. 取得國內節目之國際發行權:BBC 親子家庭取得英國製作公司 Magic Light Pictures 的動畫作品《Zog》(共52集,每集11分鐘)國際發行權,並將推進美國市場,製作IP。
5. 推出周邊商品:如美國玩具公司 PhatMojo 將結合電玩換裝遊戲,推出玩偶供兒少玩家收集,其中購買實體玩偶的用戶,將獲得電玩遊戲中的獨家裝備。

在全球新製兒童電視系列節目數量,自 2021 年起持續下降的情況下(註),Kidscreen Summit 2025 展現了兒童影視產業在全球合作、內容多元化及跨領域整合的趨勢不減,預期未來將有更多創新模式誕生,為兒童帶來更豐富的娛樂與學習體驗。

▋註解
全球各年度首播/新製兒童節目數量持續下降:2021年445個;2022年430個;2023年368個;2024年336個。Ampere Analysis 的創辦人 Guy Bisson 表示,下降的原因可能包含:一、串流平台減少委製數量,轉向外購。二、廣告收入大幅下降,整體經濟衰退。另外,不僅兒童節目產製數量下降,各類型節目皆有此一趨勢。

▋資料來源
Ryan Tuchow (2024.12). The year in kids content commissions. https://kidscreen.com/2024/12/18/the-year-in-kids-content-commissions/
Cole Watson (2025.2). Deals in Brief – February 10, 2025. https://kidscreen.com/2025/02/10/deals-in-brief-february-10-2025/
Sadhana Bharanidharan (2025.2). Deals in Brief – February 11, 2025. https://kidscreen.com/2025/02/11/deals-in-brief-february-11-2025/
Ryan Tuchow (2025.2). Deals in Brief – February 12, 2025. https://kidscreen.com/2025/02/12/deals-in-brief-february-12-2025/
Sadhana Bharanidharan (2025.2). Deals in Brief – February 13, 2025. https://kidscreen.com/2025/02/13/deals-in-brief-february-13-2025/

Studio 100 Film finalizes multiple sales for Miss Moxy and North, and Wyncor brings the Miraball collectible toy line to Walmart.

川普大刀揮向美國新聞媒體文/公視國際暨策略發展部   何國華美國總統川普2024年同時贏得大選的選舉人票及民選得票和國會選舉,龐大民意支持下,川普除了計畫大砍230萬名聯邦政府員工,引起全美關注的另一個議題是砍向新聞媒體。目前的爭議焦點是「...
17/02/2025

川普大刀揮向美國新聞媒體

文/公視國際暨策略發展部 何國華

美國總統川普2024年同時贏得大選的選舉人票及民選得票和國會選舉,龐大民意支持下,川普除了計畫大砍230萬名聯邦政府員工,引起全美關注的另一個議題是砍向新聞媒體。目前的爭議焦點是「美國灣」。
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即簽署行政命令,將墨西哥灣更名為美國灣,1月24日美國灣正式成為美國聯邦政府內部正式名稱。但是美聯社公布的2025編輯準則(AP style guidance)仍然沿用原名,因為墨西哥灣命名已經超過400年,美聯社也同時尊重川普的更名選擇。Google、蘋果和微軟則是各自改變了個別的美國灣地圖。
目前只有美國版本的Google Map看到的是美國灣,墨西哥看到的仍然是墨西哥灣,其餘地區看到的是美國灣和墨西哥灣並列。墨西哥已要求Google改回原名,否則將予提告。
美聯社此一決定惹惱了川普,白宮阻擋了美聯社記者2月11日的採訪行程,美聯社總編輯Julie Pace隨即致函白宮幕僚長Susie Wiles表達強烈抗議。
川普在大選期間即表示非常關心美國媒體的新聞報導,指出如果有刺客要射殺站在他面前的記者,他將會毫不介意(wouldn’t mind)。川普甚至表示不排除關押記者、追捕記者的秘密消息來源、取消電視網的播出許可等,談話內容令媒體不滿。
川普將媒體打擊假訊息的做法視為犯罪,支持川普的共和黨人也主張,社群媒體上所疾呼的捍衛人權、公共健康、選舉公正等行為都是侵犯「言論自由」。共和黨人聲稱這種做法存在偏見,也不利保守派觀點。
川普自第一個任期起就持續對媒體興訟,最近案例就是控告CBS的《60分鐘》節目,在TRUTH Social平台上發文要求停播(termination)《60分鐘》。川普之前也曾多次抨擊CNN、紐約時報和NBC等媒體的報導是「假新聞」,威脅吊銷ABC、CBS等媒體的電視執照。
川普在第一個任期時也大幅削減美國公共廣電預算,資金從4.65億美元削減到僅剩下3,000萬美元。
PBS當時製作的問責報導節目也因為預算被刪減致難以為繼。川普第二任期難保不會在共和黨掌控的國會支持下再次大砍PBS預算。
新任FCC主席Brendan Carr也對NBC、ABC和CBS等媒體再次投訴,指控節目涉及偏見、扭曲和有失平衡。
美國之音VOA也是川普的眼中釘,也是另一個受到關注的美國對外的傳播媒體。川普第一個任期時,VOA就曾被川普視為攻擊目標,做法包括解僱、訴訟、舉報和聯邦介入調查等。川普任命Michael Pack接掌US Agency for Global Media,即對VOA進行一連串變革,陸續開革資深主管、凍結新聞採訪預算、調查被指報導偏差的記者。國際新聞組織則是憂心川普第二任期任命了L. Brent Bozell III為USAGM署長,轄下除了VOA,也包括自由歐洲電台/自由電台、自由亞洲電台等媒體,是否會擴大變革力道,只能靜觀後續發展。
川普另外找了Kari Lake領導每年有2.6億美元預算,全球有3.26億使用者,以48種語言傳播的VOA。Lake曾經擔任記者,接著轉戰競選公職,她強調VOA不會變成「川普電視台」,目的是堅持公正報導,她明確表達改革決心,要讓VOA重返輝煌歲月。VOA的2,000多名員工該如何調適?有的人表示只能聽天由命,有的人認為遲早會面臨掃地出門下場,不如早點另尋出路。VOA內部氣氛充滿著不確定性。
國際記者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Journalists)選前曾針對1,020名成年人進行全國民調發現,23%的美國人並不認為政治領導人的威脅騷擾記者或新聞機構是威脅新聞自由。
美國一直是全球高倡新聞自由的國家,當部分人不認為川普做法可能威脅新聞自由時,美國記者現在才驚覺到自己正在面臨到與菲律賓、匈牙利、委內瑞拉等新聞同行的類似威脅。當遇到《狂人法則》(The Apprentice)下的川普,無所不用其極的瘋狂行徑,美國媒體現在可能必須向這些同行國家的媒體學習如何捍衛新聞自由和捍衛真相。

參考資料
Julie Posetti, Kaylee Williams & Mel Bunce (2024.11). How Trump’s war on the media is expected to ramp up in his second term
https://www.city.ac.uk/news-and-events/news/2024/november/trump-war-on-media
Robert Tait (2025.2). Trump calls for ‘termination’ of 60 Minutes in fresh attack on US media
https://www.theguardian.com/us-news/2025/feb/06/trump-60-minutes-cbs
Anna Betts (2025.2). AP excoriates White House barring of reporters as ‘alarming precedent’
https://www.theguardian.com/us-news/2025/feb/12/ap-white-house
Laurie Kellman & David Bauder (2025.1). Voice of America is required by law to report the news accurately. Could Donald Trump change that?
https://apnews.com/article/voice-america-democracy-trump-lake-fake-news-90039c76a8915d7906f5d7608c9e05f4
Mathew Lee (2020.5).Trump’s surprising target in war on media: Voice of America
https://apnews.com/article/aa9f647b07c6fc2c0a471000c03d03fa
Sean Endicott (2025.2). Microsoft confirms it will change name of Gulf of Mexico to Gulf of America on Bing Maps
https://www.windowscentral.com/software-apps/microsoft-is-either-a-gulf-of-mexico-purist-or-bing-maps-never-gets-updated
Amanda Yeo (2025.2). Apple Maps follows Google, relabels Gulf of Mexico as America
https://mashable.com/article/apple-maps-gulf-mexico-america

The change will reportedly be rolled out globally.

Z世代、假訊息與公共媒體——Channel 4 呼籲建立健全的事實查核機制文/公視國際暨策略發展部   盧昱安事實查核已成為各國公共媒體的重要課題。Channel 4 近期發布 《Z世代:趨勢、真相與信任》(Gen Z: Trend, Tr...
13/02/2025

Z世代、假訊息與公共媒體——Channel 4 呼籲建立健全的事實查核機制

文/公視國際暨策略發展部 盧昱安

事實查核已成為各國公共媒體的重要課題。Channel 4 近期發布 《Z世代:趨勢、真相與信任》(Gen Z: Trend, Truth, and Trust) 研究報告,深入分析英國年輕世代對訊息的接收模式與辨別機制,並從 Z 世代視角出發,呼籲全球媒體採取行動,推動更嚴謹的假訊息監管措施。

▌Z 世代的媒體環境:碎片化、演算法與信任危機
Channel 4研究報告 指出, Z 世代在智慧手機與社群媒體主導的時代中成長,習慣從個人化、碎片化訊息獲取新聞。然而,網路演算法優先推播吸睛內容,往往犧牲內容的脈絡與準確度,使得判斷資訊真偽面臨挑戰,進而對於「真相」的敏銳度下降。
在這種環境下,Z世代對訊息的信任呈現扁平化,亦即網路意見領袖、廣告、傳統媒體在可信度上是差不多的。研究顯示,58%的受訪者信任朋友的社群貼文,超過對BBC信任的比例(43%),可預想會持續加劇假訊息的傳播,也凸顯事實查核體制的重要性。

▌全球趨勢:假訊息監管與公共媒體角色
相對Meta今年初回歸言論自由,宣布終止美國地區的第三方事實查核機構合作,改以依靠用戶在貼文上透過附註,補充背景資訊或警示錯誤訊息。Channel 4 CEO Alex Mahon 表示「媒體生態系統的嚴謹性逐漸貶值......若我們無法提出英國的解決方案,國際市場的力量將讓我們面對另種現實.......」。
為應對這一挑戰,Channel 4 提出了三項核心對策:
①建立可信標章 (Trustmark)——讓經過驗證的新聞內容更易辨識。
②提升公共媒體 (PSM) 內容在社群平台的能見度,確保高品質新聞能與演算法競爭。
③以經過驗證的 PSM 內容訓練大型語言模型 (LLM),降低 AI 生成內容的誤導性。

▌假訊息的社會影響:性別分歧與民主危機
除了訊息來源混亂,報告也揭示碎片化資訊對 Z 世代的深遠影響,尤其體現在 #性別認知的分歧​ 與對 #民主制度的信任危機:
▪ 45% 的 Z 世代男性認為當前的性別平權措施已導致對男性的不公平對待
▪ 44% 認為女性權益的推動已經足夠,無需進一步改革
▪ 52% 受訪者表示,英國應由強勢領導人治理,無需經過議會與選舉機制的制衡
▪ 33% 認為英國應該由軍方掌權,這將比現行政府更有效率
Mahon對於研究成果表示:「當信任下降、真相不再被普遍接受,性別鴻溝擴大,年輕人也越來越感到被排除在外,這樣的世界將變得危險。我們將失去連結社群的紐帶,與民主漸行漸遠。.......如果連最基本的事實都無法認同,又如何調和彼此的利益?」再次強調PSM肩負查核責任。

▌Z世代的6種世界觀
研究進一步將 Z 世代的價值觀歸納為六種類型:
①男孩不再像男孩?——面對社會對性別角色的重新定義,年輕男性在傳統男子氣概與現代價值觀間尋求平衡。
②為權利而戰——積極參與社會正義議題,對改變世界充滿信心,願意投入時間與精力推動公平與進步。
③人生不公平——關注社會經濟困境,對現狀感到無力與挫折,缺乏翻轉體制的信心,容易對未來抱持悲觀看法。
④零和思維 (Zero-sum thinkers)——認為社會變遷是「你贏我輸」的零和遊戲,支持權威與傳統價值,對福利政策抱持懷疑態度。
⑤女力 (Girl power)——年輕女性擁抱獨立與成長,相信透過行動能改變世界,但不見得採取激進策略。
⑥空白畫布——對社會議題冷感,優先關注個人興趣、友誼與日常生活,重視娛樂與享樂而非政治參與。

Z 世代的資訊接收方式正在重塑媒體環境,傳統新聞機構的影響力下降,社群媒體與演算法驅動的內容正改變年輕人的認知模式。在這樣的背景下,公共媒體的角色變得更加關鍵,如何建立強而有力的事實查核機制、確保訊息的準確性,將是未來媒體產業與政策制定者必須正視的課題。


參考資料
https://www.channel4.com/press/news/channel-4-ceo-urgent-industry-action-and-new-regulation-needed-protect-gen-z-false
https://assets-corporate.channel4.com/_flysystem/s3/2025-01/Gen%20Z%20Trends%20Truth%20and%20Trust_0.pdf
https://www.bbc.com/zhongwen/articles/cew52ve5vweo/trad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732695

Address

台北市內湖區康寧路三段75巷50號
Taipei
114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公視岩花館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