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啟文化事業 Kuangchi Cultural Group

  • Home
  • 光啟文化事業 Kuangchi Cultural Group

光啟文化事業 Kuangchi Cultural Group 一個人,一盞燈。光啟文化在耶穌的引領下,藉著文字媒體傳播天主的愛。殷切地邀請更多朋友加入光啟文化的行列,一起讀出愛、活出愛,並成為向外散播福音的種子。 文字福傳,教會出版業

/📣新書介紹 #4📣/依納爵靈修的寬恕導引:由渴望到療癒​在浪子回頭比喻中,……我們可以想像大兒子受到誘惑不願意參加宴會。如果在今日社會,辦公室樓下正在舉辦假期派對,他就是那一個跑上樓回公司上班,追求績效的人。……天主並不是把寬恕侷限在免除...
13/08/2025

/📣新書介紹 #4📣/依納爵靈修的寬恕導引:由渴望到療癒

在浪子回頭比喻中,……我們可以想像大兒子受到誘惑不願意參加宴會。如果在今日社會,辦公室樓下正在舉辦假期派對,他就是那一個跑上樓回公司上班,追求績效的人。……天主並不是把寬恕侷限在免除罪債,或是父子互相擁抱泯恩仇而已。當寬恕帶來擁抱,無論是實體的或是概念上的,都是非常美妙的經驗。

在破裂的關係中,我們期盼「正義與和平必彼此相親」(詠八十五10) 。當這一切成真,無論是人與人之間,或是在我們各自心內,都有理由值得歡慶,因為寬恕引領眾人重新生活在愛內。

#依納爵靈修的寬恕導引
#由渴望到療癒
#靈修
#新書上架
#光啟文化

/📣新書介紹 #3📣/依納爵靈修的寬恕導引:由渴望到療癒​某年春天,我決定放慢腳步並好好地問自己,「這一個小時,我開心嗎?」連續好幾天,每個小時都問一次。出乎意料,大部分的時間,我真的覺得很開心,也很享受我的家庭生活、工作和整個世界。​當然...
12/08/2025

/📣新書介紹 #3📣/依納爵靈修的寬恕導引:由渴望到療癒

某年春天,我決定放慢腳步並好好地問自己,「這一個小時,我開心嗎?」連續好幾天,每個小時都問一次。出乎意料,大部分的時間,我真的覺得很開心,也很享受我的家庭生活、工作和整個世界。

當然,人難免會有傷心的時候,但喜樂的時候更多。我明白我該改變對自己、對遭遇到的困境的評價。這些經驗不再定義我,也不再困擾我現時的生活。我要放棄對自己講述的那些陳腔濫調,要放掉把自己擺在受害者位置的僥倖態度。復活已經到來,我要多用點時間去欣賞、去品味、去感受復活臨在我身上、臨在我周遭的生活。

#依納爵靈修的寬恕導引
#由渴望到療癒
#靈修
#新書上架
#光啟文化

/📣新書介紹 #2📣/依納爵靈修的寬恕導引:由渴望到療癒​憤怒也是我們受造性的一部分。我們是人,人領受了諸多情緒,其中憤怒或恐懼這類情緒,聽起來不太像是種恩寵禮物,因為它們並不是什麼愉快的經驗。儘管如此,這些情緒仍在向我們傳達,有些事情不太...
11/08/2025

/📣新書介紹 #2📣/依納爵靈修的寬恕導引:由渴望到療癒

憤怒也是我們受造性的一部分。我們是人,人領受了諸多情緒,其中憤怒或恐懼這類情緒,聽起來不太像是種恩寵禮物,因為它們並不是什麼愉快的經驗。儘管如此,這些情緒仍在向我們傳達,有些事情不太對勁,不論是我們內心,還是所處的世界。

憤怒可以是好事,因為它賦予我們能量與動機,去改變不公不義的結構。寬恕不代表放棄追訴正義。當不公義橫行且結構性蔓延,甚或在未來會傷害其他人時,不具正義的寬恕,代表了無法去愛。

#依納爵靈修的寬恕導引
#由渴望到療癒
#靈修
#新書上架
#光啟文化

/📣新書介紹 #1📣/依納爵靈修的寬恕導引:由渴望到療癒​幾個月過去,我還是無法釋懷。不論我多麼熱心祈禱想去寬恕、往前走,我還是做不到。雖然寬恕的過程如漫漫長路,但此時認出自己最深層的渴望幫了大忙。​一開始,我以為自己想要的是去寬恕,如此另...
09/08/2025

/📣新書介紹 #1📣/依納爵靈修的寬恕導引:由渴望到療癒

幾個月過去,我還是無法釋懷。不論我多麼熱心祈禱想去寬恕、往前走,我還是做不到。雖然寬恕的過程如漫漫長路,但此時認出自己最深層的渴望幫了大忙。

一開始,我以為自己想要的是去寬恕,如此另一個人就能去過自己的生活、去服務他人。我單純的想當個「好基督徒」,一個好人。但那時我真正想要的不只如此,不是去寬恕,或者說,這只是我次要的渴望。

我最想要的是,這個人會傷心難過、想要修補這段破碎的關係。往更深去看,我想要知道那個人愛我,願意在我們之間的互動中,以行動表達這份愛和關懷。

#依納爵靈修的寬恕導引
#由渴望到療癒
#靈修
#新書上架
#光啟文化

/🎉新書上架🎉/依納爵靈修的寬恕導引:由渴望到療癒​【本書簡介】​本書為讀者提供了一條基於依納爵靈修的道路,藉以實現寬恕與內心深層的療癒。​作者將寬恕比喻為一場舞蹈,而非筆直的路線或簡單的方法。作者指出,寬恕是一個曲折蜿蜒的過程,充滿了困難...
08/08/2025

/🎉新書上架🎉/依納爵靈修的寬恕導引:由渴望到療癒

【本書簡介】

本書為讀者提供了一條基於依納爵靈修的道路,藉以實現寬恕與內心深層的療癒。

作者將寬恕比喻為一場舞蹈,而非筆直的路線或簡單的方法。作者指出,寬恕是一個曲折蜿蜒的過程,充滿了困難的區域、未知的前方,但也有令人愉悅的平坦時刻。書中提供「十個步驟」作為一張路線圖,並鼓勵讀者與天主同行,放手讓天主划漿,引導讀者進行自我寬恕和寬恕他人的旅程。

#依納爵靈修的寬恕導引
#由渴望到療癒
#靈修
#新書上架
#光啟文化

/📣再版書介紹 #5📣/高峰經驗:柳暗花明又一村(上+下)​有人類史以來,某些個人已經體現了具有特殊價值的意識狀態和能力。那是人類潛能的高峰,也是所有偉大文明成就的基礎:藝術傑作,科學發現,道德和社會的改造,哲學系統,地理上的發現,宗教運動...
31/07/2025

/📣再版書介紹 #5📣/高峰經驗:柳暗花明又一村(上+下)

有人類史以來,某些個人已經體現了具有特殊價值的意識狀態和能力。那是人類潛能的高峰,也是所有偉大文明成就的基礎:藝術傑作,科學發現,道德和社會的改造,哲學系統,地理上的發現,宗教運動。這些超個人現象,本質上是存在的。由於它們見之於所有的文化中,所以也不僅僅是地方性或是偶然發生的。

超個人經驗與思想上的其他現象並不屬於同一個意識層次,超個人經驗是神聖的、普遍的。從超個人的觀點來看疾病,疾病就有了新的意義:「病痛」不再是一種不可抵擋的勢力,而是一個機會,讓人回顧一生,改變對人生的看法。病人能學習不單單認同自己有病的軀體,也能學著了解,他們身分的特色可延伸到疾病和痛苦永不能及的領域。在重病中或接近死亡時,將他們與更高層次的意識分隔開來的那層膜,會變得愈來愈薄。

換句話說,構成一個人的身、心、靈中,存在著一個較高的超個人的「中心」(真我),那些經驗和能力就是從這裡發出的,這「中心」就是最真實的我。

認識真我之後,我們會明白,我們比自己原先以為的來得重要,在表面的身分之下,還有一個更深刻、更豐富的身分。我們會發現,文化和社會所提供的自我了解的模式,與我所感覺到的,並不相符。我們知道那些模式所描述的並非真正的我們,所以我們一直隱約地感到有些不對勁。

認識真我,能從新的角度來看我們的需要和渴望,也使我們能用不同的方式來看待問題,詮釋現實的方式會完全改變。有些時候則需要再三的嘗試、懷疑和十分艱苦的努力。但這樣的努力,永遠都是值得的。

#高峰經驗
#柳暗花明又一村
#再版書上架
#光啟文化

/📣再版書介紹 #4📣/高峰經驗:柳暗花明又一村(上+下)​每一條超個人的道路,都從一種不完整狀態開始,而以完整合一為目標。​在這樣的努力中,「宗教」的道路是以感情為基礎,這種感情比其他任何感情更能體現對合一,也就是對「愛」的渴望。我們都會...
30/07/2025

/📣再版書介紹 #4📣/高峰經驗:柳暗花明又一村(上+下)

每一條超個人的道路,都從一種不完整狀態開始,而以完整合一為目標。

在這樣的努力中,「宗教」的道路是以感情為基礎,這種感情比其他任何感情更能體現對合一,也就是對「愛」的渴望。我們都會愛某人或某物——一個人或一種想法、權勢或享樂、金錢或健康、美或真理。我們的愛也許很強烈,也許反覆無常或搖擺不定,不過那畢竟是愛,「愛」,便已經是個開始。真的,不論這愛是多麼有限,多少仍隱藏著對合一和幸福的渴求。

我們最主要的渴望及感情,不是表面上所看到的,而是深藏不露的那些。在這些渴望的中心,隱藏了一種更大的需求,一種對永恆的強烈渴望。雖然我們或許已經忘記,但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種渴望,渴望再度成為小孩子,拋開一切責任,讓某個更堅強、更有智慧的人,來保護和照顧我們。在「宗教」之道上,我們不去抗拒這種依賴心,而是承認它。承認自己的軟弱,就是回歸赤子般的存在狀態。

通向真我的道路中,沒有一條比宗教之道的方向更直接、更明白的了,這條道路的方向就是愛「神」、渴望它,時時刻刻想著它,把自己完全交付給它。

一個人獻身於神,就不會再想到自己。他的注意力不再放在個人所關心的事、個人的計畫和欲望上——這一切全都拋在腦後了。《師主篇》一書說:「心中有愛的人,能充滿喜樂地跑跳飛躍。」

對神一心一意、專注的愛,會擴而及於愛所有的生命;透過辛苦的紀律,可以得到無限的自由;以最崇高、遙遠的目標為人生的方向,卻能在最卑微、距離自己最近的環境中找到這目標;擺脫一切身外之物,卻會變得無比富足;不再試著去了解,卻能得到最深奧的知識——有關「心」的知識。

#高峰經驗
#柳暗花明又一村
#再版書上架
#光啟文化

/📣再版書介紹 #3📣/高峰經驗:柳暗花明又一村(上+下)​超個人的真我,是莫測高深的生命本質,遠比我們的頭腦所能想像的,要來得豐富,它由非我們所能理解的法則所支配,如此難以捉摸,無法為它下任何定義。若想在時間和空間中表現此一無形且難以想像...
29/07/2025

/📣再版書介紹 #3📣/高峰經驗:柳暗花明又一村(上+下)

超個人的真我,是莫測高深的生命本質,遠比我們的頭腦所能想像的,要來
得豐富,它由非我們所能理解的法則所支配,如此難以捉摸,無法為它下任何定義。若想在時間和空間中表現此一無形且難以想像的事實,可能會很不得體或虛誇不實。超個人的真我無限地超越了我們的表達方式,遠非我們所能描述。

然而,只是在一瞬間體驗到真我的存在,是不夠的。在人類歷史中,許多人曾感覺到需要一再與真我接觸,讚美它,並與別人分享。他們想從單調辛苦的日常生活中得到解脫;他們要週期性地重生,也要能時時想到這種超自然的感情。

儀式就是利用人們能感覺到的方式,例如建築、形狀、姿態、氣味、食物和飲
料、歌曲和音樂、光與色等,來達到這些目的。如果儀式舉行得很好,外在的表現會成為內心的現實,世人的意識會擴大,一種純屬個人的經驗則可以由眾人分享。

日常生活中也有「儀式」:閱讀報紙、飯後一杯咖啡,或看常看的電視節目。這些已經排好順序的行動,分布在一天當中。它們可標示出時間的消逝,讓我們的腦子休息片刻,也讓我們及他人確認我們所選擇的生活方式。這些「儀式」使我們的生活有一種令人心安的節奏,可增強關係,也可產生合適的氛圍。

許多儀式都很適合人類生活中的基本處境。生命中有一些時刻,例如出生時、青春期、結婚時以及死亡的時刻,都是我們較脆弱,也較開放的時刻。那時我們的面具和我們的做作都比較容易消失。我們的角色變得模糊不清,隱祕的感情此時變得最為強烈,生命的奧祕、無常以及華美,則顯得威力十足。人們就藉由儀式來充分利用這些時刻,好能瞥見超個人的世界。

#高峰經驗
#柳暗花明又一村
#再版書上架
#光啟文化

/📣再版書介紹 #2📣/高峰經驗:柳暗花明又一村(上+下)​我們對於「行動」這條「道路」其實已很熟悉。因為生活就是行動,甚至連呼吸,都使我們參與了生命的歷程。我們必須有所行動,沒有選擇餘地,但是「做什麼」以及「怎麼做」,卻是操之在我。​我們...
28/07/2025

/📣再版書介紹 #2📣/高峰經驗:柳暗花明又一村(上+下)

我們對於「行動」這條「道路」其實已很熟悉。因為生活就是行動,甚至連呼吸,都使我們參與了生命的歷程。我們必須有所行動,沒有選擇餘地,但是「做什麼」以及「怎麼做」,卻是操之在我。

我們的行為會給自己及他人帶來幸福呢?還是只會增加這世界的不幸?我們的行為是出於機械反應呢?還是我們的良知?我們是感受到環境的逼迫,還是責任的自由?「行動」可影響客觀的現實。那是我們用來影響世界、溝通、維持自己及他人生命的手段。

在通向「真我」的道路上,我們所遇到的人,都把「行動」當作覺識和實現的工具。如果行動能喚醒力量和覺識,那麼行動是否是通達較高層次的覺識領域的正當途徑呢?答案是肯定的。因為透過行動,可以達到真知的境地。

正如史懷哲說過:「翱翔在這世界以及我們的存在上空的偉大奧祕,思想和分析都無法穿透,只有在行動和勞動中,才能認識那偉大的真理。」
南丁格爾曾經說:「我認為用言語來表達感受是一種浪費,應該將感受化為行動,化為行動後,才會帶來結果。」
走在這條道路上的人,他們的真知灼見會立即轉化為行動。

例如德蕾莎姆姆,在她開始為「窮人中最貧窮的人」服務之前,是印度一所女子學校的校長。有一次她搭火車到外地,就在火車上,這靈光有如一道閃電在她心中閃起,沒有多久,她就把這靈感付諸行動了。

這些人在踏上自己所選擇的道路時,都有同一個特色,那就是他們的行為都是那麼地單純。他們面對一項需要時,一刻也不猶豫。他們必須行動,而且就是現在。

#高峰經驗
#柳暗花明又一村
#再版書上架
#光啟文化

/📣再版書介紹 #1📣/高峰經驗:柳暗花明又一村(上+下)​超個人心理學,與其說是一套信條,不如說是一種思想方式。它既無教條,也不是一種學派,更沒有嚴苛的限制。研究超個人心理學的人,雖然觀點和方法包羅萬象,但他們都同意一個主要的論點:我們平...
26/07/2025

/📣再版書介紹 #1📣/高峰經驗:柳暗花明又一村(上+下)

超個人心理學,與其說是一套信條,不如說是一種思想方式。它既無教條,也不是一種學派,更沒有嚴苛的限制。研究超個人心理學的人,雖然觀點和方法包羅萬象,但他們都同意一個主要的論點:我們平常的意識體驗並非最能代表真正的我們,反而是其他的存在之道,更能恰當地表現我們真實的本性——那些是更寬廣、更真實、也更令人有幸福感的存在方式。

🔹「美」之道:是以對「美」的欣賞、靈感及創造力為依據。走在這條路徑上的人,是各種不同類型的藝術家。
🔹「行動」之道:透過無私的服務和不厭倦地投入世事而發現「真我」。這是慈善家所走的路徑。
🔹「開悟」之道:以「冥想」來實踐此道。歷代的大冥想家、哲學家、瑜伽修行者、和賢者都走在這條道路上。
🔹「舞蹈和儀式」之道:共同以團體、外在的方式來擴大意識。包括舞蹈家、儀式執行人及演員等。
🔹「科學」之道:藉由研究、觀察和思考以達到至高的成就。其中有科學家和發明家。
🔹「宗教」之道:包括各種宗教的神祕家和聖人。祈禱是他們的主要管道,與神的關係是他們的中心主幹。
🔹「意志」之道:是一切勇者所走的路徑,例如敢於踏入未知世界的探險家,敢於面對有敵意的社會勢力的政治領袖,以及向人類體能極限挑戰的運動員。

踏上一條「道路」,並不是指機械化地應用一項技巧,以達到目的。每個人都必須找到自己的「道」,或是放棄自己最珍愛的信念和習慣;或是利用各種資源,實行最困難的心靈操練。一個人在通向「真我」的道路上前進時,會接觸到一個全新的天地,這天地超越了個人的局限,這就是超個人的層次。

#高峰經驗
#柳暗花明又一村
#再版書上架
#光啟文化

/🎉再版書上架🎉/ 高峰經驗:柳暗花明又一村(上+下)​【本書簡介】​如何將人性發揮至極?為何有些人攀上了人類經驗的高峰?我們能從他們得到什麼啟發?​本書為上述這些問題提出解答。聞名世界的心理治療師及學者費若奇,從「超個人心理學」(tran...
25/07/2025

/🎉再版書上架🎉/ 高峰經驗:柳暗花明又一村(上+下)

【本書簡介】

如何將人性發揮至極?為何有些人攀上了人類經驗的高峰?我們能從他們得到什麼啟發?

本書為上述這些問題提出解答。聞名世界的心理治療師及學者費若奇,從「超個人心理學」(transpersonal psychology)的觀點,針對古今中外五百多位傑出人物生命中最具意義的突破性經驗,進行深入而嚴謹的探索。

費若奇將這些動人的高峰經驗歸納為「七道」,編織成一幅奧妙的人類心靈路徑圖。道道幽深的心靈路徑無異有力的「召喚」,召喚讀者亦步上「自我超越」之途,活出「真實的自我」。

#高峰經驗
#柳暗花明又一村
#再版書上架
#光啟文化

/📣新書介紹 #4📣/從心出發:以依納爵靈修導航​教宗方濟各在就任教宗初期的一次採訪中解釋說,分辨神類非常重要,因為生命不像一本書,書中已寫滿每個指示。相反地,生活更像是一場冒險,我們在尋找天主,天主也在尋找我們:「天主總是給人驚喜,所以你...
02/07/2025

/📣新書介紹 #4📣/從心出發:以依納爵靈修導航

教宗方濟各在就任教宗初期的一次採訪中解釋說,分辨神類非常重要,因為生命不像一本書,書中已寫滿每個指示。相反地,生活更像是一場冒險,我們在尋找天主,天主也在尋找我們:「天主總是給人驚喜,所以你永遠不知道在哪裡以及如何遇見了祂。」冒險是神類辨別過程中有吸引力的隱喻。每次有價值的冒險,都包含某些未知、一些不可預測性、一點神祕感,這就是冒險既充滿挑戰又令人興奮的原因!生命開展,目的地將逐漸顯明而非立現。

神類辨別的藝術也可以比作演奏爵士樂,爵士樂是一種冒險風格的音樂。在爵士樂中,音樂家先演奏一段標準的旋律,然後再即興創作。鋼琴家可能會開始演奏,隨後其他演奏者也會加入:例如鼓手、貝斯手、薩克斯風吹奏者。雖然這首歌以熟悉的旋律開始,但隨著其他音樂家改變和弦與曲調,歌曲也會隨之變化。

為了做到這一點,音樂家需要真正地互相注意。爵士樂的非凡之處在於,沒有兩次演奏是相同的;不像古典音樂,音樂家依照樂譜頁面上的音符演奏,一場表演與另一場表演之間幾乎沒有旋律上的差異。爵士樂的表演之所以各不相同,是因為即興演奏是爵士樂的核心,是音樂家之間的相互切磋。一個有成就的爵士音樂家都經過自己的努力,使即興演奏的技巧成為可能。同時,音樂家也學會如何讓音樂在演奏者中持續發展。

我想,這就是天主與我們同工的方式。神類辨別是我們與上主以及其他人共同即興發揮的方式。我們不是一成不變地遵循樂譜或劇本,而是與天主一起演奏爵士樂。上主提供了標準的旋律,然後我們帶著自己的才能、夢想和願望加入其中,用天主賜給我們的內涵即興發揮。

對基督徒來說,這意味著「即興發揚」耶穌:在我們特定生活的獨特背景下,體現他的價值觀、生活和愛情。我們聆聽聖神在我們生命中的音樂,也聆聽別人正在演奏的音樂,然後我們演奏:我們選擇,我們行動。上主聆聽我們的音樂,有時音律完美,有時有點走調。不管怎樣,上主仍與我們一起工作,用新的和弦及調性繼續演奏下去,使熟悉的旋律更有活力。然後,我們再聆聽,再演奏。

#從心出發
#以依納爵靈修導航
#新書上架
#光啟文化

Address


Opening Hours

Monday 08:30 - 17:30
Tuesday 08:30 - 17:30
Wednesday 08:30 - 17:30
Thursday 08:30 - 17:30
Friday 08:30 - 17:30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光啟文化事業 Kuangchi Cultural Group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Business

Send a message to 光啟文化事業 Kuangchi Cultural Group:

Shortcuts

  • Address
  • Opening Hours
  • Alerts
  • Contact The Business
  • Claim ownership or report listing
  • Want your business to be the top-listed Media Company?

Share

About Us

文字福傳,教會出版業 【光啟文化事業】的前身 -【光啟出版社】於 1957 年成立於台中,迄今已有半世紀的歷史,早期出版的圖書大都偏重於文史、哲學、藝術及語言等範疇。早年在天主教耶穌會會士用心的耕耘及努力下,廣納五、六零年代許多知名譯作家,例如蘇雪林、張秀亞、楊喚、思果、喻麗清、林雙不等名家的著作,出版的文學作品盛極一時。

1979 出版社假台北耕莘文教院成立編輯部門;1983 年創立門市「光啟書屋」,是光啟出版事業的一個門市據點,同時也提供教會聖物用品、聖歌禮品、書卡文具以及外版書籍等;1987 年出版社由台中遷至台北耕莘文教院大樓繼續營運;北遷後的光啟,在發揚教會文化事業的創社宗旨下,出版的圖書逐漸以服務教會需要為主,並以基督信仰與其他宗教之中介橋樑自許。出版品的類別也趨向神學、靈修、倫理教育以及終極關懷等領域。光啟出版社每年除再版及再刷書籍外,新書固定發行量約有 20 餘本。

近年來有感於全球各地日趨嚴重的社會亂象,突顯出年輕一代對生命的意義與價值觀認知嚴重的偏頗與缺乏,光啟因應時代的需求,2000 年年底成立了生命教育工作室,加入學校生命倫理道德等多媒體教材製作的行列,並於 2001 年年中將光啟出版社更名為【光啟文化事業】,新的定位與轉變,期望讓教會文字福傳志業朝向更多元的方向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