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畫手狐狸的嘈嘈切切錯雜談 Foxtheillustrator’s Review

  • Home
  • Taiwan
  • Taipei
  • 插畫手狐狸的嘈嘈切切錯雜談 Foxtheillustrator’s Review

插畫手狐狸的嘈嘈切切錯雜談 Foxtheillustrator’s Review 插畫手狐狸,華訓176期結訓!之前在網路上的足跡碎片都是繪圖為主。預計在這個平台聊聊近況、最近的創作靈感、喜歡的電影、近期唱的歌或是下班後進修的其它課程等等。希望無論你的背景是什麼,來到這裡都可以找到想看的話題!

6/1 帶機器人回家其實我心裡有一小部分有點抗拒再看一次《再見機器人》因為不想面對這部電影裡淡淡的憂傷不過整體來說我還是覺得這部片很好看而且值得多看幾次我最喜歡的片段是機器人和鳥媽與三隻小鳥的感情機器人和橘鳥寶的互動總會讓我想起同年另一部一...
01/06/2025

6/1 帶機器人回家

其實我心裡有一小部分有點抗拒再看一次《再見機器人》
因為不想面對這部電影裡淡淡的憂傷
不過整體來說我還是覺得這部片很好看
而且值得多看幾次
我最喜歡的片段是機器人和鳥媽與三隻小鳥的感情
機器人和橘鳥寶的互動總會讓我想起同年另一部一樣超級好看的電影《荒野機器人》
分開前鳥兒一起演唱的《Danny Boy》
和捨不得離開機器人的橘鳥寶
每次觀看都覺得很感動
上次特映我拿到鴨小姐的名信片特典
這次特典則是一張A3海報
喜歡戶外活動的狗狗
也許再也沒有機會更了解機器人愛音樂的那一面
狗狗有自己的課題要面對
機器人後來也遇到了既懂機械又愛音樂的浣熊
本次特典海報選用的是(想像中)機器人在街頭與狗狗重逢的一幕
我覺得是一個很好的畫面
稍稍彌補了一點心裡的遺憾

(剛剛重看自己幾個月前分享的心得,
發現一個需要勘誤的地方:狗狗吃的其實是冷凍通心粉!)

#再見機器人
#影評筆記

一週年特映版。
《再見機器人》院線熱映期間因為忙碌和壓力山大,加上聽說這部會哭很慘,我卒仔(tsut-á)我不敢看。這次考量到再不看、要再看到院線應該真的要等很久了,最近心臟又比較大顆,特映版還有送特典,就鼓起勇氣買票了。
故事描述肥宅單身狗(無誤)受夠了每晚獨自打電動、吃冷凍披薩配肥宅快樂水的孤獨生活,於是訂購了機器人,總算生活中的瑣事有人陪伴分享,電動有人陪玩、食物有人陪吃、音樂也有人陪聽陪跳(〈Saturday〉音樂下)
前期劇情的重大轉折在預告片就有透露,狗狗因為機器人夥伴沒電、又剛好海灘關閉,機器人又重,所以沒辦法直接拖回家。狗狗為了拯救機器人私闖封鎖中的海灘、甚至不幸被警察逮捕,在就連申請海灘進入許可都失敗的狗狗,只好寫下備忘紙條黏在冰箱上,提醒自己明年六月一號海灘一開放一定要去救機器人。
被留在海灘上的機器人發生了許多意外,腳被折斷、最後還被稱重賣給廢鐵回收廠。但也不是只有悲傷的事,還在海灘時曾有一隻鳥媽媽選擇在機器人旁邊築巢,並誕下三隻鳥寶,其中一隻橘鳥寶雖然一開始感覺天資駑鈍(荒野機器人?),卻在機器人的共同撫育下成為第一隻飛得最高的小鳥。離開前,鳥媽帶三鳥寶唱了Danny Boy給機器人,橘鳥寶抱著機器人久久不捨離去,最後才加入家人。
中間狗狗一度也認識了新朋友,觀影過程中我不禁猜測是否狗狗最後忘了六月一日海灘之約呢?這部片是這樣的走向嗎?好在我們深情的狗狗時間一到依約到了海灘,找了又找卻只找到機器人被折斷的那支腳;這時的機器人,已經被一個機械宅撿回家,用音響當它的身體,還在跳蚤市場找到了跟它外型類似、只是顏色不同的腳。
看著一直都那麼努力的狗狗,和一直都很思念狗狗的機器人,不免有些遺憾他們最終擦身而過;但是冷靜下來之後理性思考,便能明白這是雙方最好的結局。機器人的喜好和狗狗不同,同時狗狗也不了解機器人的需求;經過了這段時光,狗狗長大了,而機器人也有了更懂他的人來照顧。
付出所有,即使結果不如預期,至少也努力過了。我想《再見機器人》除了適合大螢幕外,應該也適合抱著平板舒服的窩著慢慢品味,無論大哭一場或是心暖暖都是好選擇!

#影評 #影評心得 #插畫手狐狸

音樂說故事劇場《湖底之鬼》(Storytelling Concert Deep Lake Man)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8jHK2iGLg/?mibextid=wwXIfr五月初的演出已經完售加...
10/04/2025

音樂說故事劇場《湖底之鬼》
(Storytelling Concert Deep Lake Man)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8jHK2iGLg/?mibextid=wwXIfr
五月初的演出已經完售加開了!
這部我幾年前在衛武營看過、2025/5/3 (六) -2025/5/4 (日)即將在台中歌劇院再次演出的音樂劇《湖底之鬼》
故事改編自《聊齋誌異》的一個短篇〈王六郎〉,我從小頗喜愛這個故事,內容非常簡單:
漁夫老許總會在捕魚時帶上好酒和湖裡的冤魂分享,因此與水鬼王六郎相識。
六郎原有機會投胎,卻因為惻隱之心放走了身為自己替身的一對母子,
善行感動天而成為遠方小鎮土地神。
老許不顧妻子反對,不辭辛勞前往小鎮探望老友。
平時受到土地神照顧的村民們也慷慨的送了老許很多禮物。
返回家鄉的老許靠著禮物經營小生意過活,不再靠捕魚維生。
是一個溫馨可愛的「鬼故事」。
本次說故事劇場音樂劇《湖底之鬼》的前身是台大合唱團2017年委託創作清唱劇湖底之鬼,當時的劇情就與原作有不少差異;
而音樂劇版除了表演形式不同、從清唱劇改為音樂劇,伴奏樂器也從鋼琴搭配打擊樂改為鋼琴搭配國樂之外,劇情方面也再次與前作有些許不同。
在改編作品取捨之間的確是難題。聊齋王六郎純樸的故事,或許不容易在戲劇作品中短時間內就引起觀眾共鳴;相對的,改編成劇情起伏比較大的作品則能抓住觀眾的情緒。
音樂說故事劇場《湖底之鬼》的燈光和極簡風格舞台設計緊扣「說故事」這個主題,所有表演者是演員也是說書人,簡潔但清楚的燈光處理和服裝變化成功引導觀眾進入每段不同的劇情。

我原本就很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人認識這部作品,現在看到要在台中歌劇院演出覺得很開心!希望未來有機會也能再次在國家戲劇院等更多場地看到。

後記:
進場前工作人員發了眼罩給每位觀眾,一開始還以為是遊樂園3D眼鏡想說是來看恐怖片嗎好興奮(x
後來發現是為了讓觀眾純體驗音樂,可以選擇戴眼罩專心聆聽歌曲。
🦊:我有帶頸枕欸,還是我乾脆掛頸枕戴眼罩,享受100分鐘深層睡眠!?
友人:搭飛機逆?

我們知道大家都愛聽鬼故事,《湖底之鬼》熱烈加開🎉🎉

音樂說故事劇場《湖底之鬼》佳評如潮,距離演出還有一個月,竟已全數完售!歌劇院熱烈加開4樓席位,邀請更多好朋友一起聽鬼故事囉!

⭐️集結了「人、鬼、神、妖」四大《聊齋》元素
⭐️豪華影院級聽覺震撼,放大感官享受
🏃趕快搶位別再錯過 🔜 https://npacntt.tw/n01Emeai

🎤實力派演員 宛如在你耳邊歌唱
🌚舞台上透明的黑、清晰的黑、發光的黑
🎪首演好評爆棚,難忘的看戲體驗,久久無法忘懷!

👻2025 NTT Arts NOVA👻
音樂說故事劇場《湖底之鬼》
5/3(六)─5/4(日)中劇院

#湖底之鬼 #鄭詠珊 #櫻井弘二 #聊齋誌異 #王六郎

23/03/2025

在Netflix 上面看了2023年推出的恐怖驚悚電影《與惡魔共度深夜》( Late Night with the Devil),以七零年代談話性以及靈異電視節目為背景,加上用偽紀錄片形式營造真實感,是效果相當可圈可點、值得一看的電影。
本片描述過氣深夜節目主持人在經歷喪偶和節目收視率持續低迷等挫折後,企圖依靠靈異節目直播放送作為爆點來吸引投資方,節目中邀請靈能力者分、懷疑論者以及學者等特別來賓,希望這些立場不同的人在節目過程論戰引起話題。
電影中,懷疑論者非常稱職地扮演他的角色,不過畢竟這是恐怖片,最後節目豪不意外的出意外了。呼應影片最前面介紹這是一支塵封已久的資料影片,且收錄許多不為人知的幕後錄像。
關於這部電影我最欣賞的地方有兩處,一是對於這四五十年前電視節目的畫面呈現效果和內容企劃,畫面的顆粒感、角色的服化、電視台工作人員的配置與現場觀眾,就是在看老節目的感覺。
二則是影片裡關於舞台催眠的運用,還記得小時候有陣子綜藝節目常有催眠橋段,當年的我其實打從心底覺得這就是節目在話唬爛(?)
反而是近年接觸了催眠理論,才知道原來真的有人有能力做到舞台催眠,也真的有人容易被催眠影響。
當然,為了娛樂目的,電影還是一定程度的誇大了舞台催眠的效果:催眠師讓含現場觀眾、工作人員以及特別來賓在內的所有人都看到駭人畫面;然而回放影片時,畫面一切如常,且有少數觀眾表示打錯一開始就沒有見到其他人看到的驚悚畫面。
這個橋段雖是為了本恐怖片最後的高潮鋪陳,卻是我看過的虛構作品中少數沒有將催眠特異功能化且強調這件事沒有超能力成分的。個人很喜歡。
*電影裡面有個負責在節目中指示樂團應該做什麼音效的角色,人物特質一直讓我聯想到孔鏘老師。看電影的過程中忍不住想像如果台灣要製作一部類似的電影,應該會是模擬類似玫瑰之夜的節目,而且節目裡要加上形象很像孔鏘老師的人吧!

最近鐘樓怪人音樂劇來台,想分享一部台灣可能比較少人知道的作品《迪士尼鐘樓怪人音樂劇》(The Hunchback of Notre Dame)說起迪士尼的動畫,應該《獅子王》還是穩坐「我的最愛」寶座無誤,但說到「聽過最多次原聲帶」,我要把這...
15/03/2025

最近鐘樓怪人音樂劇來台,想分享一部台灣可能比較少人知道的作品《迪士尼鐘樓怪人音樂劇》(The Hunchback of Notre Dame)

說起迪士尼的動畫,應該《獅子王》還是穩坐「我的最愛」寶座無誤,但說到「聽過最多次原聲帶」,我要把這個殊榮頒給《鐘樓怪人》。

《鐘樓怪人》是少數在童年時期我就有進電影院看的動畫,不過由於迪士尼對於這個故事進行了很大幅度的改編,所以就算是對原本只看過兒童刪減版的原著的我,第一次看還是對於這個劇情有點問號。撇開劇情改編,《鐘樓怪人》的音樂確實相當壯闊悠揚(我近年才後知後覺的發現作詞作曲家Stephen Schwartz還創作了《風中奇緣》、《埃及王子》、《Wicked》以及《曼哈頓奇緣》等名作),也很明確的表達了「不應該用外表評斷人」這樣的主題(what makes a monster and what makes a man?)是很中規中矩的迪士尼改編版。

我喜歡的YouTube使用方式之一是找一組音樂劇原聲帶然後開始無限輪播,我也是這樣發現了迪士尼音樂劇版的《鐘樓怪人》。一開始只是不太清楚迪士尼的原聲帶為什麼有兩種,後來才發現是動畫版和有搬演上舞台的不同,例如《獅子王》、《小美人魚》、《美女與野獸》等都有音樂劇的版本。

雖然《迪士尼鐘樓怪人音樂劇》也和原著有極大的差距,但相對於動畫版,已有將許多原著提到的要素加回去,包含原著的名言以及悲劇色彩。舉幾個我欣賞的例子:
1. 音樂劇版的弗羅洛(Frollo)和原著一樣有個玩世不恭的弟弟,弗羅洛雖然性格乖僻且無論哪個版本都是本作反派,卻都對這個弟弟疼愛有加
2. 動畫版給了女主角艾斯梅達(Esmeralda)一個迪士尼結局,甚至把原作大反派太陽神費比斯(Phoebus)改成王子型男神;音樂劇版的艾斯梅達最後不幸香消玉殞,加西莫多(Quasimodo)憤怒將弗羅洛推下高塔,卻也悲痛了解他這輩子最喜愛的兩個人都死了。
3. 音樂劇版的加西莫多最後打破第四道牆並告訴觀眾巴黎聖母院有一對緊緊擁抱的骨骼,一旦嘗試把他們分開,骨骼就會化為塵土。同時呼應原著結尾並帶出本劇主題what makes a monster and what makes a man?

我最喜歡的版本,其中加西莫多是由聽障演員所詮釋,現在還找得到幾首選曲錄音:
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G4bJvKx7lBtjqZjNyfhzle_JLO6_Dlqv&si=hqVsEFNgRNmUGo7t

原著裡面加西莫多因為長期在鐘塔工作,聽力嚴重損害,這個版本以聽障演員飾演加西莫多,石像鬼代表他的內心和聲音,是很動人的安排。

目前全劇只有在YouTube上面看過一些畫質不好版,很希望這麼優秀的劇可以多一點人知道,能來台灣更好!

#鐘樓怪人 #音樂劇 #迪士尼 #心得

Share your videos with friends, family, and the world

Let us pray that God will grant us a pope who doubts.從預告注意到這部片,風格強烈的配樂讓人印象深刻,同時雷夫范恩斯和史丹利圖奇都是我很喜歡的演員,加上這部無論在影片或是表演上都獲獎無數,...
12/03/2025

Let us pray that God will grant us a pope who doubts.

從預告注意到這部片,風格強烈的配樂讓人印象深刻,同時雷夫范恩斯和史丹利圖奇都是我很喜歡的演員,加上這部無論在影片或是表演上都獲獎無數,於是把它納入待看清單。
本片描述教宗驟逝後,身為主教長的男主角羅倫斯主持教宗閉門選舉會議,選舉過程中接二連三披露的的政治醜聞及權力鬥爭等等。因為主題相對比較陌生,原本有點擔心會沉悶,但其實整體來說影片節奏掌握得不錯,片中應該是出現七次開票(五次羅倫斯投給好友貝里尼,第六次投給自己,第七次揭曉結果)雖然都是重複的票選、開票還有那經典的從煙囪冒出黑煙表示教宗尚未選出,但是每次都有轉折和爆點,氣氛頗為緊張!即使有文化差異也還是能一定程度的進入狀況。
雖然一開始覺得角色名字不太好記,不過個性都很鮮明,演員也詮釋得很到位。理智上知道教會的組成雖是所謂的神職人員,但實際上也不過是凡人,教會的腐敗更不是新聞,然而看著劇中人物無論是有著平凡的煩惱(勞倫斯:想辭職🫠🫠)、或是破戒後仍想粉飾太平、或是遭受政敵攻擊,甚至賄賂、結黨等,都令人產生奇妙的矛盾衝突感,對於某些不平之事在氣憤之餘又覺得有點好笑。
勞倫斯和貝里尼兩人都頗接近你我一般人,在校園或職場應該都見過這樣的人,也或許自己就是這樣的人:勞倫斯不想擔當大位,但時勢逼得他差點如此;貝里尼算是野心勃勃,但在競爭的過程中他也始終沒有面對自己真正的渴望,這樣口嫌體正直的表現差點讓教宗之位落入保守派手裡。觀影過程中其實對於貝里尼這樣的人看了頗煩躁,不過也確實很真實,也還好貝里尼最終認清自己和羅倫斯的為人,中途就與羅倫斯和解。
雷夫范恩斯沒有因此得到一座小金人有點可惜,畢竟遇上了勁敵安德林布洛迪也是沒辦法的事(這樣說起來,跟他在《秘密會議》中的處境有一點點類似呢!)
結局教宗最終人選以電影來說算是必然的結果,不在名單上的神祕主教、宗教戰爭、恐怖攻擊等等,都在鋪陳主教們最後決定。但是不知道是不是劇本改編以及電影篇幅問題,單看第七次投票到揭曉人選在節奏上感覺有點倉促。
性別議題表面上是《秘密會議》中相對非主力探討的話題,不過在幾個場景卻起了相當關鍵的作用。如修女Agnes在主教們爭執時,表明雖然修女在教會中不應該被看見,但她們仍有神賜的眼耳能見證一切
(Although we sisters are supposed to be invisible, God has nevertheless given us eyes and ears.)
而新教宗因信仰全然接納自己的身體,也是性別議題一種超脫。
從預告片時就覺得配樂很有特色,看完後更是喜歡弦樂營造出的緊張感。倒是有一點讓我很納悶,廣告台詞提到本片是「繼丹布朗《天使與魔鬼》之後又一改編暢銷懸疑力作」云云,讓我一度以為原著為丹布朗所作。雖然我是覺得丹布朗的作品確實頗具娛樂性,但不知道提到丹布朗對於本作到底算加分還是扣分。

#秘密會議 #影評

重看《火線追緝令》(Se7en)《火線追緝令》(Se7en)摩根費里曼引用了海明威的話作結:「『世界很美好,值得奮戰。』我同意第二句。」('The world is a fine place, and worth fighting for....
01/03/2025

重看《火線追緝令》(Se7en)
《火線追緝令》(Se7en)摩根費里曼引用了海明威的話作結:「『世界很美好,值得奮戰。』我同意第二句。」('The world is a fine place, and worth fighting for.' I agree with the second part.)」
第一次看《火線追緝令》時,只覺得兇手的詭計很精巧,結局很惆悵;這次看才意識到原來導演老早就在鋪陳米爾斯是個火爆小子,且兇手老早就注意到他了。
細節原本都忘得差不多,只記得兇手是以聖經中的七大罪最為核心、犯案手法都獵奇又兇殘,負責調查的兩位警探一個臨近退休、一個初來乍到。已經完全不記得中間的追逐戰其實花了很長的時間,而且米爾斯曾經離死亡那麼近(雖然我想最後在米爾斯心中,他會寧願死的是他)。
摩根費里曼、布萊德彼特、葛妮絲派特洛和凱文史貝西都演技爆發,特別是凱文史貝西,一直讓我聯想到安東尼霍普金斯的漢尼拔 (我也喜歡影集版的拔叔,而電影版的漢尼拔和《火線追緝令》的「約翰道爾」則是戲份都不多,但那種冷靜又陰森的氣場讓人不寒而慄且印象深刻。同時,盛怒之下的布萊德彼特從凱文史貝西口中得知死去的愛妻已懷孕,一雙眼睛立刻蓄滿眼淚,不可置信但又知道只是自己騙自己的表情表現得極好。

除了最終版之外劇組原本還有別的想法,雖然我自己最喜歡電影結局,有的結局單看文字敘述甚至有點荒謬,不過如果以這幾位演員的功力,即使是這些結局也會很好看吧:

1. Somerset 殺死真兇John Doe 而非Mills.
2. Somerset 持瑞士刀意圖阻止Mills,Mills 開槍打他再殺死真兇
3. 真兇殺死Mills,遺孀Tracy離開傷心地
4. 關鍵的箱子裡,放了愛犬的頭

#火線追緝令 #影評筆記 #插畫手狐狸

 #再見機器人    #影評筆記 一週年特映版。《再見機器人》院線熱映期間因為忙碌和壓力山大,加上聽說這部會哭很慘,我卒仔(tsut-á)我不敢看。這次考量到再不看、要再看到院線應該真的要等很久了,最近心臟又比較大顆,特映版還有送特典,就鼓...
24/02/2025

#再見機器人
#影評筆記

一週年特映版。
《再見機器人》院線熱映期間因為忙碌和壓力山大,加上聽說這部會哭很慘,我卒仔(tsut-á)我不敢看。這次考量到再不看、要再看到院線應該真的要等很久了,最近心臟又比較大顆,特映版還有送特典,就鼓起勇氣買票了。
故事描述肥宅單身狗(無誤)受夠了每晚獨自打電動、吃冷凍披薩配肥宅快樂水的孤獨生活,於是訂購了機器人,總算生活中的瑣事有人陪伴分享,電動有人陪玩、食物有人陪吃、音樂也有人陪聽陪跳(〈Saturday〉音樂下)
前期劇情的重大轉折在預告片就有透露,狗狗因為機器人夥伴沒電、又剛好海灘關閉,機器人又重,所以沒辦法直接拖回家。狗狗為了拯救機器人私闖封鎖中的海灘、甚至不幸被警察逮捕,在就連申請海灘進入許可都失敗的狗狗,只好寫下備忘紙條黏在冰箱上,提醒自己明年六月一號海灘一開放一定要去救機器人。
被留在海灘上的機器人發生了許多意外,腳被折斷、最後還被稱重賣給廢鐵回收廠。但也不是只有悲傷的事,還在海灘時曾有一隻鳥媽媽選擇在機器人旁邊築巢,並誕下三隻鳥寶,其中一隻橘鳥寶雖然一開始感覺天資駑鈍(荒野機器人?),卻在機器人的共同撫育下成為第一隻飛得最高的小鳥。離開前,鳥媽帶三鳥寶唱了Danny Boy給機器人,橘鳥寶抱著機器人久久不捨離去,最後才加入家人。
中間狗狗一度也認識了新朋友,觀影過程中我不禁猜測是否狗狗最後忘了六月一日海灘之約呢?這部片是這樣的走向嗎?好在我們深情的狗狗時間一到依約到了海灘,找了又找卻只找到機器人被折斷的那支腳;這時的機器人,已經被一個機械宅撿回家,用音響當它的身體,還在跳蚤市場找到了跟它外型類似、只是顏色不同的腳。
看著一直都那麼努力的狗狗,和一直都很思念狗狗的機器人,不免有些遺憾他們最終擦身而過;但是冷靜下來之後理性思考,便能明白這是雙方最好的結局。機器人的喜好和狗狗不同,同時狗狗也不了解機器人的需求;經過了這段時光,狗狗長大了,而機器人也有了更懂他的人來照顧。
付出所有,即使結果不如預期,至少也努力過了。我想《再見機器人》除了適合大螢幕外,應該也適合抱著平板舒服的窩著慢慢品味,無論大哭一場或是心暖暖都是好選擇!

#影評 #影評心得 #插畫手狐狸

   #喵的奇幻漂流  #影評筆記在觀影之前就聽了很多這部片的好評,也知道特色是全片無對白。基本上我沒有看什麼預告,就大概知道主角是黑貓,推測是個大洪水時的漂流故事,大概這樣而已。一直都很喜歡無對白動畫,比方皮克斯工作室開演前的動畫短片,至...
23/02/2025

#喵的奇幻漂流 #影評筆記

在觀影之前就聽了很多這部片的好評,也知道特色是全片無對白。基本上我沒有看什麼預告,就大概知道主角是黑貓,推測是個大洪水時的漂流故事,大概這樣而已。

一直都很喜歡無對白動畫,比方皮克斯工作室開演前的動畫短片,至於長片恐怕近期還是第一次。腳本和分鏡很棒,短時間就能清楚交代角色動機和個性,最後前後呼應也很完整,沒有什麼收尾不清楚的地方。

如同中文片名所示,《喵的奇幻漂流》透過一隻小黑貓的視角來體驗這個世界巨變,從小黑貓原本住的地方可能會想像或許這個世界原本有人類文明存在,小黑貓住在一個有床有棉被的小木屋,屋外類似庭院的地方有雕像;屋內案上則有未完成的貓咪草稿圖和木屑;現在不知道發生什麼事,世界不再有人,只剩孤獨飢餓的小黑貓。

電影中小黑貓本身和他所遇到的夥伴都帶有動物的本性和某些迥異卻真實的人格特質。小黑貓自己敏感纖細又天真,沒有自力更生能力,完全可以說是誤入叢林的「小黑貓(ㄅㄞˊㄊㄨˋ)」;拉布拉多則純真又忠心耿耿,一開始他的善良可能出發自本性,在共同患難後則可以不再從眾,做出「正確」的選擇了;水豚則擔任童話故事裡的智者,有點像《獅子王》的拉飛奇或是《荒野機器人》的河狸,綜合了超然、大智若愚、冷靜等情緒;眼鏡猴則像是大部份的人,汲汲營營、守財、自私,為了一點蠅頭小利而忽視災難即將大禍臨頭甚至差點引發沉船(覺得選用靈長類來代表這個特質非常恰當),即使天生性格如此,最終卻也能在關鍵時刻拯救同伴一把。整部電影把動物的本性和擬人化的平衡抓得很好,看得出動物的天性,貓的獨來獨往、流浪狗成群結黨、狗追貓的自然現象、靈長類群居動物等;但也看得出人類社會的階級、邊緣、討好、合作等。動物合作的部份一直讓我想到明明看了很久影評卻昨天才寫完的《荒野機器人》(詳閱前一篇)

我最喜歡的角色莫過於一直保護著小黑貓的白鳥、簡直類似神明或是天使一般的存在了。還特地去查他們到底是什麼鳥,原來是蛇鷲(Secretarybird)。不只是默默觀察守護,更為了幫小黑貓一把,跟鳥群首領大打出手,不幸落敗被同伴按住並採斷翅膀作為懲罰(那整段我真的哭死😭😭),再也飛不遠的落單蛇鷲只好加入小黑貓邊緣組,繼續掌舵守護漂流船。

小黑貓在奇幻漂流旅程中學會抓魚、回饋和合作,曾經因為接納不該信任的族群而嚐到苦頭;卻也在這段過程中最終獲得值得信賴的夥伴。小黑貓除了被蛇鷲守護、也有被鯨魚拯救過,或許蛇鷲是天空的主宰、鯨魚是水的主宰,而經歷成長之旅的貓是陸地的主宰吧。

   #荒野機器人  #影評筆記在去年十月看完荒野機器人後,我一直覺得它會毫無疑問的是我的年底最愛,一直到《魔法壞女巫》上映我才有點動搖。荒野機器人描述一個新型機器人意外墜落在沒有人類居住的荒島,開機後的它急著想要幫助「人」,它積極行銷自己...
22/02/2025

#荒野機器人 #影評筆記

在去年十月看完荒野機器人後,我一直覺得它會毫無疑問的是我的年底最愛,一直到《魔法壞女巫》上映我才有點動搖。

荒野機器人描述一個新型機器人意外墜落在沒有人類居住的荒島,開機後的它急著想要幫助「人」,它積極行銷自己、發貼紙、跟島上的居民問好,卻只是把野生動物嚇得半死而已。為了解決問題,機器人下載了動物的語言後、再次和動物們溝通,卻還是不太順利,所有的動物都視這個機器人為外來者、怪物——這點也帶出了人文領域的大哉問:「語言互通就代表可以溝通嗎?」

一直苦無任務能完成的機器人,總算獲得了任務:一顆尚未孵化的鴨蛋。機器人很抗拒這個任務,因為它不知道怎麼當母親,總是帶著七個孩子的負鼠媽媽則回答它,沒有人知道。這時「狡猾」的狐狸🦊出現了,毛遂自薦的說可以當機器人的育兒小幫手,傳授育兒知識,但看得出來狐狸只是覺得有機器人靠山很棒,可以在旁邊撿尾刀,要是小鴨子不慎往生說不定還可以吃鴨肉。

機器人在育兒過程中面對的挑戰不僅有來自外在質疑排擠的壓;也有來自鴨寶寶是個特殊兒的壓力:鴨寶的翅膀天生比較小,不像其它鴨子一樣適合長途飛行,但是這座孤島每到冬天就會冰封,雁鴨不前往溫暖的地方便只有死路一條。由於鳥類的「印痕」特性,鴨寶睜眼後見到的第一個物品是機器人,後來才知道其實他真正的家人們都因機器人墜落意外死亡。不過儘管有這些衝突,鴨寶最後還是接受了機器人的協助,並在第一次飛行過冬時請機器人向平常練習,一樣幫助他起飛。

這個故事並不是在鴨寶成功飛走之後就結束,鴨寶離開後,孤島迎來了有史以來最嚴峻的寒冬,唯一有可能抵擋住寒冬的只有機器人當初為了養育鴨寶所造的小屋,於是狐狸和機器人廢了很大的勁把所有動物拯救回小屋,調停了動物們在小屋的紛爭,更在機器人母公司動用武力打算摧毀小島抓回機器人時,團結起來擊退高科技。機器人為了不要連累動物們選擇回去公司當一個普通的工作機器人,而鴨寶每次去南方過冬時都會去拜訪這位他是為母親的「荒野機器人」。

《荒野機器人》的原著小說有三部曲,不過我沒看過,不太確定後面的走向會是什麼,想像中如果電影沒有偏離原著太多的話,後面幾集應該也都非常值得期待!這部電影難得的地方在於他談論了很多主題(親情、友誼、死亡、排擠霸凌、團結、機器人的情感等),但每個主題都發展到位,不會讓人覺得主題為塞而塞。我很喜歡電影呈現野生動物弱肉強食的殘酷生活,卻又不失普遍級動畫電影的純真,許多劇情都能讓人莞爾一笑。

現在還真是想重看一次荒野機器人然後哭爛🥲

【錫蘭心靈成長課程影片觀後雜感】想不起來上次看這麼長的電影以外的影片是什麼了,八成是紀錄片(也可算得上某種「電影」),而錫蘭的影片也確實被很多人喻為紀錄片。幾年前去上了催眠訓練課程並結訓,當時會想學習催眠的原因,除了朋友推薦以外,也是因為我...
19/02/2025

【錫蘭心靈成長課程影片觀後雜感】

想不起來上次看這麼長的電影以外的影片是什麼了,八成是紀錄片(也可算得上某種「電影」),而錫蘭的影片也確實被很多人喻為紀錄片。

幾年前去上了催眠訓練課程並結訓,當時會想學習催眠的原因,除了朋友推薦以外,也是因為我
相信這個技術正常情況下應該是有其科學根據,不然身心科診所的諮商師們不會光明正大的把催眠作為專長寫在資料上,而透過催眠課程我可以在不具學經歷也不具超能力的前提下一窺催眠真相。

在看影片之前,我稍微自我審查了一下我對催眠的想法:我在跟朋友談起我學了催眠、鼓勵他們認識催眠甚至來試試催眠時,我是不是很可疑?畢竟包含我自己都覺得催眠和心靈成長有很多相似之處。於是就邊看影片邊紀錄下幾個比較在意的點。

我的理解是,催眠是一個中性的技術,而心靈成長課程中某些部份利用了這個手法來為惡。先來說說催眠,催眠在過程中會透過音樂和腳本等讓來訪者進入alpha波的狀態,進而能對潛意識進行暗示。在影劇書籍流行文化中的催眠時常帶有神秘色彩,甚至頗具殺傷力(想起童年時看菅野美穗的《催眠》,怕.jpg。)在學習催眠技巧的過程中,學生很快就會認清催眠不是什麼魔法,只是正常的生理現象;而你面前的催眠師也不是什麼巫師,「沒有人能強迫你做任何你不想做的事情」,而這件事也是催眠療癒的核心。今天你有創傷,就醫諮商都不見起色,所以最終嘗試了替代療法催眠,過程中或許你一度鼻酸,但覺得哭出來很丟臉所以忍著不哭,沒關係,不想哭的你,就是你;或許你有滿腔憤怒,在這個環境裡你不由自主宣洩出來,宣洩出來的你,很好呀。不帶批判並且接住你的情緒,讓情緒自由經過,在一切結束後,「請你用自己的速度回到現實。」不勉強、用自己的速度、不批判,是這個療癒手法的核心。

相對的,錫蘭提到心靈成長課程中會花式批判、甚至會批鬥你的情緒和決定,這就非常匪夷所思了;更嚴重的是當燈光ㄧ暗、具有渲染力的音樂一下、主講開講,學員的創傷被搬到檯面上,在眾人面前崩潰之後,這個情緒沒有獲得任何的處理就直接被課程方拉回現實,手法真是令人歎為觀止的粗糙。

另外很重要的一點是,催眠師一定會告訴來訪者接下來會發生的所有事情,也可以呼應錫蘭影片說的知情同意;至於心靈成長課程禁止學員洩漏課程內容以及禁止跟認識的人坐在一起等等行為就完全悖離常理,聽起來就對心靈很不健康。

印象中曾經在批踢踢八卦板之類的地方看過心靈成長課程(似乎也有其它名義,領導力課程等等),前幾天看完影片後Google 了一下,201x年時有一些分享。不過我倒確實是因為這個影片才知道原來這個課程的歷史這麼悠久,看著心靈成長課程歷時幾十年還可以這樣換湯不換藥的危害人間,真是令人不寒而慄。另外一個讓我覺得看起來不太愉悅的點是他們拿了海星的小故事來比喻被抓交替?老鼠會?進來的學員,海星是個我小時候就很愛的小故事,講述一個人孤獨的把快被曬死的海星們拋回海中,有人嘲笑他沙灘海星何其多,你這樣做有什麼用?那人答:「對這隻有用。」過去有些時候覺得自己人微言輕,我總會想起這個故事,想說救一個是一個(世俗至工作上的事,瑣事至把馬路上的迷惑蚯蚓移動到花圃)。心靈成長的海星譬喻,真是侮辱了這個故事。

(圖說:學了催眠後入手了幾副牌卡,拿出來欣賞也是很療癒的)

刺蝟男孩x神祕生物的成長旅程無意間發現住家附近的電影院有購票贈限定版海報活動,看這主視覺推測應該是療癒小品,適合放假時觀賞,就趁著週末晚去看了這部《心之觸碰》。劇情、人設和敘事都相當單純,描述幼年無口男主角「秋」撿到了島上傳說能化解人們紛爭...
18/02/2025

刺蝟男孩x神祕生物的成長旅程

無意間發現住家附近的電影院有購票贈限定版海報活動,看這主視覺推測應該是療癒小品,適合放假時觀賞,就趁著週末晚去看了這部《心之觸碰》。

劇情、人設和敘事都相當單純,描述幼年無口男主角「秋」撿到了島上傳說能化解人們紛爭的神明/怪獸「ふれる fureru」,很快和班上的兩個小朋友黑肉運動仔諒和眼鏡仔優太結成好友,從此三人形影不離,就連畢業後分別找了不同工作和念了不同學校都還是一同租屋,故事就這樣幾乎沒有什麼回憶片段的依照時間順序展開。

電影以「Fureru」為名,可知這個毛毛刺刺小生物的重要性。島上的人之所以會有著Fureru信仰,推測是因為資源匱乏,不合作就難以存活,島民深信是Fureru的庇佑讓他們減少猜忌。至於真正的Fureru到底是什麼、又擁有著什麼能力呢?原來Fureru擁有讓人接觸到彼此就能心意相通的神奇能力,腦中千頭萬緒不知從何講起?沒關係,只要碰觸,對方就能接收你的心聲。但是Fureru的好用能力其實也有隱憂:Fureru會過濾負面的情緒和想法,總是將好的一面傳達出去。原本良善的出發點卻導致原意被曲解,有衝突有和解才是人們生活的日常。

發現自己的心思沒有被完整傳達出去的三位好友發生了爭執,「我還以為你們都是聖人呢,原來是Fureru搞得鬼」「原來是有Fureru先過濾了你的思緒,其實你都在心裡嘲笑我對吧?」「沒有忠實傳遞我的想法,Fureru是在做對的事情嗎?」於是,「是不是沒有Fureru,我們根本不會變成好友呢?」成了本片的大哉問,在三位好友總算盡適前嫌、相信即使沒有Fureru他們也總有一天能成為最好的朋友之後,擁有著纖細心思的小怪獸Fureru離家出走了,傳說中,Fureru總會因為人們覺得不需要他而再度被世人遺忘。

滿喜歡這部片的結局,想像中這樣的片子時常會收在某個超自然存在於達成目的後消失,主角成長,生活回顧正軌並緬懷著那段被陪伴的美好時光。而在《心之觸碰》中,不善言詞的男主角誠心和Fureru道歉把他接回家、最後鼓起勇氣接受了新工作邀約,與兩名好友分道揚鏢,在Fureru的陪伴下即將獨自前往新城市生活。是充滿光明又溫暖的觀影體驗。

這部片有個讓我覺得微妙的地方是角色有點太輕易接受小怪獸Fureru的存在,三名主角從小就聽島上的傳說也就算了,兩名配角女孩竟然也能快速完全接納確實有點不尋常。不過或許可以解讀成就是Fureru能力的一部分吧。

#心之觸碰 #影評筆記

16/02/2025

《感應》是個84分鐘的懸疑小品,描述一家四口因故搬進百年老宅後遭遇到的靈騷事件。不過其實從電影ㄧ開頭的買房橋段就可從這對父母的迥異個性以及對待一雙兒女截然相反的態度,推測出這理當是推進故事的關鍵之一。資深演員劉玉玲飾演強勢跋扈的母親,十分溺愛身為優秀運動員的兒子,就連這次搬家也全然是為了兒子的學區考量;相形之下父親顯得內歛溫吞許多,某些時候甚至可以用懦弱來形容;深受母親寵愛、在校表現也優異的兒子顯得自大又自我中心;女兒則纖細敏感,處在這母親只重視兒子未來、重度忽視她需求的家庭裡,獨自承受摯友才剛用藥過度意外身亡的痛苦——故事也以此為中心展開。

在觀賞這類對於真的鬧鬼還是心裡有鬼有些許模糊解釋空間的作品時,我常常會在心裡稍微想像,這一切是不是那個自以為卡到陰的角色、其實只是嗑嗨了呢?以《感應》來說,最先感受到異常的是剛遭受重大創傷且有用藥疑慮的女兒,而關心女兒的爸爸甚至也暗自向媽媽提出可能需要偷拔女兒頭髮去化驗的建議,雖然最後化驗這件事被媽媽輕描淡寫帶過,但多少也暗示著女兒的身心狀況不穩定。同時另一方面,運鏡方式似乎用的是這超自然存在的視角,觀眾清楚看到物品憑空移動、所有的家人以及訪客都曾在屋中親眼見到東西無外力介入掉落、甚至整個房間大幅晃動,儘管劇中仍有鐵齒的角色(相信幕前的觀眾亦有鐵齒之人)堅稱這一切都是無稽之談,然而導演也確實直白的用畫面和音效告訴觀眾這屋子裡的確有人類以外的力量存在。

至於屋中的「不速之客」究竟是什麼,又為何而來?劇中始終沒有給出具體的解釋,或許因為本片只是用了懸疑驚悚的外殼,實際上要講的是夫妻相處以及親子教養議題。有個橋段是兒子得意的向母親鉅細靡遺描述霸凌同學甚至散佈私密照的經過,闡述過程夾雜許多無意義的粗俗語助詞,媽媽非但沒有阻止,反而從頭到尾都用寵溺的眼神看著兒子、鼓勵他繼續說;在教養方式不同步的情況下,縱使父親想令兒子少說點髒話也不見效。整段劇情造成的心理不適感遠勝整部片的所有作祟片段。結局安排也很妙,女兒被男友兼哥哥的壞朋友迷昏,差點慘遭毒手;一樣被下藥的哥哥在屋中靈體的警告下猛然驚醒,成功阻止犯案,卻也因此在過程中與朋友一同墜樓身亡。一家人再次搬家,女兒已不再是開頭魂不守舍、一點風吹草動就嚇得要死的樣子;反觀一直以來都握有全部主導權且一直都不信鬼神的媽媽,竟能在客廳鏡中看到兒子的身影,進而向女兒崩潰控訴哥哥是為了救她才會犧牲。原本掌握著話語權的母子,總口口聲聲說不能讓身心不穩定的妹妹拖累全家人、影響未來之星哥哥的前途。如今結局如此,除了不由得批判母子過去的種種作為與不作為,也不免擔心接下來的日子,是否換成是這對父女要被媽媽所「拖累」了。

《感應》由劉玉玲主演,看外貌飾演她一雙兒女的也都是亞裔血統,雖然這劇情應該任何族裔都能成立,但我想劇中母親某些特別控制狂和偏執言行,應該很多台灣觀眾都會心有戚戚焉。

《感應》的導演導過很多有名的電影,眾星雲集的《瞞天過海》系列、大獎提名無數的《永不妥協》、簡直是Covid大流行的預言片《全境擴散》、最後讓布萊利庫柏說了奇怪中文的《藥命效應》等等,雖然不是每部都喜歡,但都頗具自己的特色,是未來可以繼續期待新片的導演!

#感應 #影評筆記 #阿狐看恐怖片

Address

Taipei

Website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1536NHfDnp/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插畫手狐狸的嘈嘈切切錯雜談 Foxtheillustrator’s Review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