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Q廣藝誌

AQ廣藝誌 廣藝基金會成立的「AQ廣藝誌」,以更年輕、吸睛的播報方式、深度的人物與藝文專訪、新的影音內容、全新知識專欄,以「Art Q」精神呈現給大家!

📣📣 📣📣📌用最少的音符,說出最深的真理皮亞爾特90歲生日帶給全球的心靈聯結文/ #陳效真(音樂文字工作者)作曲家皮亞爾特(Arvo  )在2025年9月11日迎來90歲生日。他在愛沙尼亞中部的小城派德(Paide)出生,1984年因為EC...
27/09/2025

📣📣 📣📣
📌用最少的音符,說出最深的真理
皮亞爾特90歲生日帶給全球的心靈聯結

文/ #陳效真(音樂文字工作者)

作曲家皮亞爾特(Arvo )在2025年9月11日迎來90歲生日。他在愛沙尼亞中部的小城派德(Paide)出生,1984年因為ECM出版的「潔淨的石板」(Tabula rasa)(https://reurl.cc/Om396r🎼)專輯成為全球知名的作曲家前,已經年近半百的他是個只有蘇聯地區才知道的地域性作曲家,曾經因為結合無調性實驗性作品觸怒蘇聯官方,不得不暫時隱退,轉而深入早期音樂研究。而現在,皮亞爾特以簡約、靜默與精神性的音樂語法,打開一條不依賴炫耀作曲巧技卻能觸動人心的道路,也成為現今愛沙尼亞最著名的作曲家。

因為家中有一架老舊的大型鋼琴,皮亞爾特從7歲開始學習鋼琴。但那架鋼琴的中音域壞了,只能用高低音域彈奏。回想那時,他坐在壞掉的鋼琴前,低音區發出深沉的共鳴,高音區如微風拂過,卻總缺了中間的連結。他試著自行維修,更換琴錘,敲敲打打,卻發現音色依然不穩。但奇妙的是,這缺陷成了他的靈感來源,他開始在這不連貫的音色和斷續音符中編織音樂,彷彿在修補樂器時也修補了自己的靈魂。這種限制迫使他以創意應對,彷彿在「現實與幻想」間遊走,探索不同的音色與和聲組合。「結合現實與想像,這或許是我簡約風格的起點。」皮亞爾特說。

皮亞爾特在1958年進入塔林音樂學院,同時在愛沙尼亞廣播電台擔任音效工程師。這份工作不僅提供經濟支持,還讓他接觸實務聲音技術。但是學生時期創作的一部大型管弦樂作品《墓誌銘》(https://reurl.cc/rYGMk1🎼),因為採用十二音技法受到蘇聯官方批評。接下來採用巴赫複音風格與現代技法拼貼的作品《信經》引發文化官員質疑其政治意圖,迫使皮亞爾特進入沉默期,並且在1980年放棄蘇聯國籍,帶著家人移居維也納與柏林,直到2010年回到愛沙尼亞。

《潔淨的石板》是皮亞爾特轉型期的作品。進入創作沉默期後,他在1970年代初期開始深入研究中世紀音樂與葛利果聖歌,最終發展出「鐘鳴」 ( )風格。鐘鳴風格的核心觀念是 1+1=1,象徵旋律線與和聲線在合一中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聲音如同鐘聲般迴盪,簡單卻能打開廣闊的精神空間。對皮亞爾特而言,音樂不是裝飾,而是祈禱與呼吸的延伸。他曾說:「我發現,只要一個音符被美麗地奏出就已足夠。這個音符,或是一刻沉默,都能安慰我。」

《潔淨的石板》隱喻「抹去過去、從頭開始」的創作心態,1977年由小提琴家克萊曼與格林堅科擔任獨奏。排練期間,皮亞爾特看見兩名獨奏家置身於堆滿樂譜的房間,眉頭緊鎖,彷彿探險家盯著未知的地圖,仔細閱讀樂譜裡前所未見的「鐘鳴風格」。但是就像「溺水者抓住稻草」般,皮亞爾特把希望寄託在這兩位優秀的音樂家身上。果然,透過他們深刻的理解與成功的詮釋,讓皮亞爾特確信:音樂的核心不是繁複的技巧,而是每一個單音的純粹之美。「演奏結束,沉默片刻後的掌聲,讓我深信這作品已找到它的生命」。

幾年後,這份信念隨著1984年 ECM「潔淨的石板」專輯的問世傳遍全球,清澈的錄音與極簡卻深邃的音樂語言,使皮亞爾特一舉成名,也為當代古典音樂開啟了全新的聆聽經驗。皮亞爾特的語言與極簡主義作曲家,如:賴奇(Steve Reich)、菲利浦‧格拉斯(Philip Glass)完全不同。後者的音樂偏重節奏推進與能量流動,皮亞爾特的作品更像是一種冥想,一種對「寧靜」的探索。ECM Records創辦人,也是唱片製作人艾歇爾(Manfred Eicher)對聲響空間的獨特想法,讓皮亞爾特的音樂被包裹在一種透明、靜謐的氛圍中,像是為現代人提供了一種「專注的沉默」,也因此受到主流古典音樂愛好者以外的樂迷喜愛,就像《給阿麗娜》、《兄弟們》、《鏡中鏡》這三首作品。

《給阿麗娜》(https://reurl.cc/9nN208🎼)是1976年發表的鋼琴獨奏曲,為鐘鳴風格的首部作品,獻給朋友的女兒阿麗娜。對皮亞爾特來說,這首曲子彷彿重返童年時期彈奏破舊鋼琴的經驗,只用少數音符填補沉默。因此演奏時需注意延音踏板的使用,讓音符如鐘聲般持續。為了慶祝皮亞爾特90歲生日,皮亞爾特中心於2025年發起微求故事活動(https://reurl.cc/pY0Ood🎼),邀請全球聽眾分享與這首曲相關的個人經歷,例如,如何在生活中首度遇到它,它如何影響心情、改變自己⋯⋯等,強調這部作品如何連結個人與普遍的情感。

與《給阿麗娜》形成對照的是《兄弟們》(https://reurl.cc/LnrRVa🎼)。這部作品創作於1977年,最初為弦樂與打擊樂版本,後來發展成多種編制。曲名「Fratres」意為拉丁文「兄弟們」,象徵團結與和諧。皮亞爾特曾表示,這首曲的靈感源自於他對人與人之間連結的思考,特別是音樂中旋律線與和聲線的互動,反映他1+1=1的鐘鳴哲學。結構上,曲子以重複的旋律模式為基礎,通過層層疊加的變奏,營造出如兄弟般緊密相連的感覺。

《鏡中鏡》(https://reurl.cc/VWOk7b🎼)表達無限反射的意象。最初是為小提琴與鋼琴而作,後來發展出多種樂器組合版本。鋼琴彈奏緩慢三和弦與音階,小提琴旋律逐步擴展,營造寧靜、無盡的空間。皮亞爾特視之為「呼吸練習」,每音符需精準平衡。鋼琴緩慢的琶音宛如水波,旋律線則悠長而清澈,像在一面又一面的鏡子中反射。許多人在這首樂曲裡找到安慰與平靜,它經常伴隨人們走過哀傷、回憶與療癒的時刻。

雖然「鐘鳴風格」是皮亞爾特的標誌,但是他的創作並不僅限於此。早年的他曾經是蘇聯樂壇的「前衛分子」,用十二音、拼貼與實驗手法挑戰體制。移居西方後,他一方面深化簡約而靜默的語言,《柏林彌撒》(https://reurl.cc/koYDvq🎼);另一方面也展現出更多樣的風格:從大型宗教合唱作品《求主垂憐》(https://reurl.cc/rYGMXE🎼)、《懺悔加農曲》(https://reurl.cc/ekl1aR🎼),到具戲劇張力的管弦作品《哀歌》(https://reurl.cc/pY0OVr🎼),甚至還有受建築或雕塑啟發的世俗樂曲《剪影》(https://reurl.cc/XQM79M🎼)、《獻給范艾克》(https://reurl.cc/EQlELn🎼)。這些作品讓他在保持個人風格的同時,也能與不同藝術領域對話。

今年9月,愛沙尼亞以國家級的慶典迎接這位「最著名的兒子」的90歲生日:從首都塔林到皮亞爾特故鄉派德,各種音樂節、展覽、講座與國際會議相繼展開,學者、音樂家與樂迷齊聚一堂,討論並演繹他的作品。歐洲主要音樂廳與合唱團也紛紛舉辦專場音樂會,英國逍遙音樂節甚至推出特別節目;在亞洲、美洲的音樂節上,他的作品同樣成為焦點。這不僅是對一位作曲家的致敬,更像是一場全球的心靈聚會。

皮亞爾特一生不斷強調,音樂不是裝飾,而是祈禱與呼吸的延伸。90歲的此刻,他的作品依舊在世界各地點燃共鳴。或許,當我們靜靜聆聽那些單純卻深邃的聲響時,也正在與這位愛沙尼亞作曲家共享一種超越國界與時間的沉默。90歲的皮亞爾特,仍在用最少的音符,說出最深的真理。

★對本文如有意見,歡迎留言。
★陳效真作品集 https://allmusichc.blog
★不漏失表演界的精彩,請立即訂閱「廣藝誌週報」:https://forms.gle/xpPyBPGfCt3iRp4V7
★立即加入AQ廣藝誌LINE 好友➠ https://lin.ee/9JVI4Zd
★最新最優質的藝文影音內容➠https://reurl.cc/A2MkVe

📣📣AQ AI📣📣📌【藝文人士的AI課】025📢生成式AI 群英傳 -生成式AI軟體點將錄第一部曲:全球戰場 — — 產業前線的烽火與將領文/Jimmy lane序言如果說第24期讓我們看見了AI如何從冷冽的演算法,幻化為能撫慰人心的旋律;...
26/09/2025

📣📣AQ AI📣📣

📌【藝文人士的AI課】025

📢生成式AI 群英傳 -生成式AI軟體點將錄
第一部曲:全球戰場 — — 產業前線的烽火與將領

文/Jimmy lane

序言

如果說第24期讓我們看見了AI如何從冷冽的演算法,幻化為能撫慰人心的旋律;那麼第25期的起點,則必須回到最實際的現場──那些真正推動這場革命的產品、公司與商業模式。

科技的故事,往往在實驗室裡開花,卻必須在市場中結果。穿戴式裝置的進化、智慧音樂App的崛起、產業巨頭與新創的角力,正構成這場「AI癒療產業戰爭」的核心戰場。這裡不再只是純粹的理想藍圖,而是關於資金流向、品牌競合、平台生態的殘酷對弈。

本期,我將帶你走入這些真實的戰場,看看這部「產業進行曲」將如何奏響。

🔴首部曲 戰場點將:四大陣營的戰略佈局與核心武器🔴

在這場方興未艾的產業戰爭中,各路玩家已劃分出幾大關鍵陣營。它們的戰略與武器,正決定著市場的未來版圖。這不僅是第24期所提穿戴裝置的延伸,更是其背後「軟體靈魂」的正面對決。

📌陣營一:演算法即核心 —— 純軟體派的兩種路徑

此陣營的信條是:硬體只是數據的管道,最核心的資產是能即時生成有效聲景的演算法本身。他們不造槍,但他們立志成為最頂尖的「彈藥製造商」。

1.Endel (德國) - 生活美學的適應性聲景大師 Endel 的商業模式是建立在「B2C訂閱」與「B2B授權」的雙軌之上。對個人用戶,它提供月費或年費的訂閱服務,讓用戶能無限制地使用其四大核心聲景模式:放鬆、專注、助眠與移動。但其更大的野心在於 B2B,它將自己的核心演算法打包成一個「聲音引擎」,授權給航空公司、汽車製造商、飯店集團等,讓 Endel 的聲音無所不在。

2019年與華納音樂的破天荒合作,更是一次驚天動地的價值宣言:AI 生成的內容,不再是廉價的罐頭音樂,而是具備與人類頂尖藝術家平起平坐的商業與版權價值。Endel 的戰略,是透過極致的演算法與藝術品味,成為所有硬體與生活場景都渴望接入的「聲音操作系統 (Audio OS)」。

2.Brain.fm (美國) - 科研導向的神經聲學科學家 相較於 Endel 的藝術與生活路線,Brain.fm 選擇了另一條更險峻、卻也更具護城河的道路:臨床與科學驗證。它的商業模式同樣是訂閱制,但其目標客群更為精準——高度腦力工作者、學生、以及尋求非藥物輔助治療的群體。Brain.fm 投入大量資源與學術機構合作,將其「專利神經聲學技術」的效果發表於《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等權威期刊。

這一步棋,讓 Brain.fm 在眾多「感覺良好」的療癒 App 中脫穎而出,為自己貼上了「醫療級」的標籤。它的策略,是成為專業領域的「數位處方」,雖然市場較為小眾,但用戶黏著度與付費意願極高,構建了難以被輕易模仿的品牌壁壘。

📌陣營二:數據即帝國 —— 硬體優先派的感測器戰爭

此陣營的玩家相信,演算法可以被模仿,但持續產出高質量數據的入口卻難以被取代。
他們專注於打造最頂尖的「感測器」,並圍繞其建立數據帝國。

3.Oura Ring (芬蘭) &「恢復力」的定義者 想像一下,每天早晨醒來,不是被鬧鐘叫醒,而是在手機上收到一則通知:「你的準備度分數是 72,身體已充分恢復,適合進行高強度訓練。」這就是 Oura 與 Whoop 創造的革命性體驗。

它們的天才之處,在於將複雜的生理數據(透過紅外線PPG感測器、NTC溫度感測器等持續監測),成功地轉化為一個極具商業價值的單一指標——「準備度 (Readiness)」或「恢復度 (Recovery)」。它們的商業模式是「硬體 + 會員制」,用戶購買戒指或手環後,仍需按月支付會員費才能解鎖完整的數據分析功能。它們賣的不是硬體,而是一套個人化的「24小時健康顧問演算法」。

4. Whoop Strap (美國) 研發與定位

WHOOP 以「會員制穿戴」聞名:硬體本體隨會員方案提供,核心價值在 App 內的長期生理監測與教練式回饋。自 4.0 起導入 Any-Wear™ 智慧織品,可將感測器隱身於衣物(胸衣、貼身褲等)以提升配戴舒適度與連續性,鎖定運動員與高強度訓練族群的「全天候數據」。2025 年的會員方案延伸至 VO₂ Max、女性生理週期洞察等更完整的指標組合,走向「健康壽命(healthspan)」與日常壓力管理。

5.Garmin (台灣之光) 作為台灣驕傲的 Garmin,其 Garmin Connect 平台,透過「Body Battery (身體能量指數)」、「壓力指數」與「HRV狀態」等獨家指標,將抽象的身體感受具象化,已成為上千萬運動與健康愛好者的日常決策依據。

6. Huawei (中國) - 大眾市場的健康數據巨擘。同樣地,華為的 Huawei Health 及其 TruRelax™ 壓力偵測技術,也在全球廣大的用戶群中普及了生理數據監測的概念。它們的商業模式以硬體銷售為核心,但其真正的戰略價值,在於以龐大的市佔率,建立了最廣泛、最多樣化的數據生態。它們是 AI 療癒產業的「數據央行」,雖然不直接發行「音樂貨幣」,但其數據儲備的價值,將決定未來整個市場的流動性與潛力。

📌陣營三:生態即壁壘 —— 平台巨頭的降維打擊

此陣營的玩家,憑藉其無可匹敵的用戶基礎和已有的生態系統,從更高的維度參與戰爭。它們如同戰場上的「重力井」,所有玩家都不得不被其吸引或繞道而行。

7.Apple (美國) - 軟硬整合的閉環王者 Apple 的戰略從來不是在單一功能上做到最強,而是在整體體驗上的「無懈可擊」。透過 Apple Watch(數據收集)、AirPods(音訊傳遞)與 HealthKit/Apple Music(軟體平台)的無縫整合,它為用戶打造了一個幾乎無法離開的「圍牆花園」。在這個花園裡,無論是它自家的冥想內容,還是 Endel 等第三方 App,都能獲得最佳的運行環境。

隨著 Apple Vision Pro 的問世,其戰略維度再度提升,未來可能將聽覺的療癒,與視覺的沉浸式空間計算結合,創造出其他玩家無法企及的「多感官療癒體驗」。Apple 不直接與特定公司作戰,而是選擇成為所有參戰方都必須仰賴的「軍火庫」、「基礎設施」以及「規則制定者」。

📌陣營四:浪潮下的轉型者與開拓者

此陣營包含了看到未來趨勢的既有玩家,以及代表下一波技術浪潮的新創,他們的動向,預示著戰場的下一個風口。

8.Calm / Headspace (美國) - 從內容到智慧的轉型者 作為冥想 App 的初代王者,Calm 與 Headspace 的成功源於優質的「內容」(由明星配音的睡眠故事、數千小時的引導式冥想)。但它們敏銳地意識到,AI 個人化的浪潮正洶湧而來。因此,它們正積極從「內容庫」轉型為「智慧平台」,開始整合穿戴裝置數據,讓療癒體驗從「一對多」的廣播,走向「一對一」的精準滴灌。它們的挑戰在於,如何在不失去既有「人文溫度」的前提下,擁抱冰冷的「演算法邏輯」。

9. Muse(加拿大)—腦波冥想的即時樂譜師

研發與定位

Muse 由加拿大新創 InteraXon 開發,最早在 2012 年以「腦波冥想頭帶」切入市場。它的野心不是單純的生理監測,而是將 EEG(腦電波)轉化為一種即時回饋,讓用戶在冥想時「聽見自己大腦的狀態」。換言之,它不只是一個感測器,而是一種「把專注與分心轉換為聲音語言」的橋樑。

10. Neurable (美國) - 腦波與腦機介面的探索者 Muse 透過 EEG 頭帶獨佔了「即時大腦活動」數據,其「腦波-聲景閉環」讓用戶能即時「聽見」自己的專注與分心。而 Neurable 則代表了更遙遠但更令人興奮的未來——能用「想法」控制的耳機。它們的存在,預示著 AI 音樂療法的終極形態,或許將是徹底擺脫手動操作的「沉浸式腦機互動」。

11.Meta (美國) - 環境感知 AI 的未來入口 就在 2025年9月份 (美國時間),Meta CEO 祖克柏在其年度 Connect 大會上發表了新一代 Meta 智慧眼鏡。其最關鍵的策略,是與眼鏡界的兩大巨頭——Ray-Ban (雷朋) 與 Oakley (歐克利) 深度結盟,透過時尚與運動的雙重加持,讓科技變得「無形」。

這款眼鏡整合了 AI 助理與「開放式音訊 (Open-ear Audio)」,這意味著療癒將從一個「特意進行的行為」,變成一個「無縫融入生活的環境背景」。用戶可以直接對眼鏡說:「嘿 Meta,我現在很焦慮。」然後,療癒音景會直接在耳邊響起。Meta 的野心,是透過時尚與運動的雙重加持,搶佔 AI 療癒「最前端的感官入口」。

📣功能總述與未來期許📣

當我們把這十一位「戰場將領」並列起來,可以清楚看到整體的進化脈絡:

純軟體派(Endel、Brain.fm、Calm、Headspace)強調的是演算法美學與臨床驗證,將音樂療癒從「隨機播放」推向「科學定製」。

硬體感測派(Oura、Whoop、Garmin、Huawei)則把心率、HRV、睡眠、壓力轉化為可視化的指標,形成數據驅動的閉環生態。

平台巨頭(Apple、Meta)憑藉龐大用戶基礎與生態系統,將療癒推向跨裝置、跨感官的沉浸式體驗。

腦波探索者(Muse、Neurable)則代表了未來的終極想像:當「腦波—聲景」的閉環真正成熟,療癒將不再需要任何額外操作,而是大腦與環境的即時互動。

這些不同的路徑,最終卻朝向同一個方向——讓音樂療癒從被動的「外部環境」,轉變為主動的「智慧陪伴」。從最簡單的播放清單,到能夠即時感知、回應甚至預測使用者狀態的 AI 伴侶,這場演進已經不可逆轉。

🔥未來的挑戰與期許,則落在三個層面:

1.資料標準化與安全性:如何讓來自手錶、戒指、腦波頭帶的數據互通,並確保隱私不被濫用?
2.跨域整合:如何讓臨床心理、聲音藝術、AI 演算法彼此對話,而不是各自為政?
3.在地化落地:如何讓這些全球方案,不只是存在於歐美大城市,而能真正回應各地文化與使用者需求?
而這,也正是我在第二部曲「我的實踐」所要面對的問題。作為一個沒有資本、沒有團隊的獨立創作者,我要如何在這場看似屬於巨頭的賽局裡,找到屬於自己的一方天地?

🔴第二部曲:我的實踐 — — 從一個想法到《FlowtuneAiStudio》的創生之路🔴

在巡禮了全球戰場上那些手握億萬資本與頂尖科技的巨頭後,一個問題油然而生:這場革命,難道只是屬於企業巨頭的遊戲嗎?一個懷抱獨特想法、卻沒有團隊與預算的獨立創作者,是否有機會在這片疆域中,開闢出一方屬於自己的天地?

我的答案,是一個我稱之為《FlowtuneAiStudio》的實踐計畫。這不只是一個專案名稱,更是我作為一個創作者,試圖在這波 AI 浪潮中找到立足點的完整思考路徑。

✅起點:從「被動聆聽」到「主動共鳴」的渴求

一切始於對現狀的不滿。在無數個需要專注或放鬆的深夜,除了我實驗性創建的爵士 跟DJWISHFM兩個影音頻道之外 (https://www.youtube.com/

https://www.youtube.com/) 我也會到處尋找相關的影音頻道來試聽

但當我空閒時打開 YouTube任意搜尋,卻常常會迷失在演算法推薦的「Lo-fi Chill Beats to Study/Relax to」的汪洋大海中。這些音樂雖然悅耳,卻是冰冷的、千篇一律的罐頭產品。它們無法理解我當下的疲憊,也無法回應我內心的焦慮。

我渴望的,是一種能與我「主動共鳴」的體驗——一個能理解我當下情緒,並為我即時創作專屬療癒內容的智慧夥伴。這個念頭,便是 FlowtuneAiStudio 的原點,其核心是「心流 (Flow)」與「旋律 (Tune)」的即時共振。

✅破局:在限制中,尋找創新的支點

有了概念,緊接而來的是所有獨立創作者最殘酷的現實:我沒有工程師團隊,更沒有硬體開發的預算。 傳統的路徑——組建團隊、開發 App、應對蘋果與安卓的雙平台上架審核——對我來說,就像是試圖獨自建造一座大教堂,遙不可及。

這個巨大的限制,反而逼迫我找到了另一條更具巧思、更符合游擊戰精神的道路。

我意識到,我的核心優勢不在於開發硬體或複雜的軟體工程,而在於「設計一套獨特的療癒體驗流程」。為此,我確立了幾個關鍵戰術:

1.放棄 App,擁抱 Web: 我選擇先以「網頁版 (Web App)」作為起點。這是一個決定性的轉向。我利用 Hugging Face Spaces 這類平台,實現了幾乎零成本的「一鍵部署」。這讓我繞開了複雜的開發與上架流程,能以最快速度打造出一個可以分享、可以體驗的原型。這感覺就像是,我不需要蓋教堂,我只需要找到一個安靜的房間,點上蠟燭,就能開始祈禱。

2.串接API,不造輪子: 我將自己定位成一個「智慧指揮家」而非「工具製造者」。這個時代最令人興奮的是,世界上最頂尖的 AI 模型,都透過 API 的形式向所有人開放。我不需要自己訓練一個音樂模型,我只需要學會如何「指揮」Suno 或 MusicGen;我不需要自己開發語音合成技術,我只需要學會如何「引導」ElevenLabs。我的工作,是專注於打磨我的核心——也就是「如何問對問題,以及如何藝術性地組合這些強大的AI能力」。

核心哲學:打造數位的「心理色彩房間」

最大的難題,是如何在沒有穿戴式裝置的情況下,得知用戶的情緒狀態。這個困境,最終讓我在一個意想不到的領域——運動心理學中找到了答案。

在我選擇以「問卷輸入」作為情緒介面時,有一個看似間接卻非常關鍵的理論支撐:色彩心理學與場域設計對情緒與行為的影響。這並非新興的概念,而是被運動心理學、環境心理學反覆驗證過的實務現象。

在競技體育中,顏色往往被當作隱形的心理武器。紅色普遍被視為力量、侵略性與主導的象徵,能提升喚醒度與心跳速率,因此許多球隊會將更衣室、出場通道、訓練區域大量塗成紅色,讓球員在比賽前自然進入「戰鬥狀態」。

這個傳說的由來 始於美國大學美式足球的傳統強權——喬治亞大學牛頭犬隊 (University of Georgia Bulldogs)。

喬治亞大學的紅色休息室: 他們的主場休息室就以大量的紅色為主色調,設計得非常現代且充滿能量感。從牆壁、燈光到置物櫃細節,都充滿了代表學校的紅色。其目的非常明確:在賽前創造一個充滿激情、血脈賁張的環境,讓球員從踏入休息室的那一刻起,就開始進入比賽的亢奮狀態。
3. 最有名的「反向操作」案例:愛荷華大學的「粉紅色訪客休息室」

傳奇教練 Hayden Fry: 在1970年代末,愛荷華大學 (University of Iowa) 的傳奇教練 Hayden Fry 做了一件驚人的事。他有心理學學位,深信顏色能影響情緒。

粉紅色的訪客休息室 (The Pink Locker Room): 他下令將客隊的休息室,從置物櫃、牆壁、地毯甚至洗手台和馬桶,全部漆成粉紅色!

目的: 他的理論是,粉紅色會讓人感到平靜、溫順、被動,甚至有點軟弱,從而削弱客隊球員的攻擊性和鬥志。他想讓對手在賽前感到「太舒服」、「太放鬆」,無法立刻激發出比賽所需的殺氣。

這件事在當時引起了軒然大波,很多客隊教練都暴跳如雷,甚至會用紙把牆壁貼起來,不讓球員看到粉紅色。這也從反面證明了,教練們是真心相信顏色會對球員的心理狀態產生巨大影響。

同樣的邏輯,也延伸到職業體育場館設計:NBA 球隊的主場色彩,不僅是識別符號,更是情緒觸發器。金州勇士的亮黃色象徵活力與希望,休士頓火箭的鮮紅色象徵能量與激情,波士頓塞爾提克的綠色則傳遞穩定與團隊凝聚力。當球員與觀眾一同浸泡在這種色彩氛圍中,情緒自然被引導,形成團隊共鳴。

這些思路跟範例讓我豁然開朗:這些頂級教練,早在幾十年前,就已經在利用「環境場域」來深刻地影響運動員的心理狀態。他們不需要生理監測儀器,就能透過顏色這種媒介,激發或削弱球員的鬥志。

基於這些例證,我在自創的 AI 音樂療法網站與 App 中,即使無法仰賴穿戴式裝置的即時生理數據,依然選擇讓使用者透過問卷表述情緒狀態,再由 AI 生成對應的音景與導語。

這實際上就是在數位世界裡,建構一個「心理色彩房間」:讓人以語言或選擇題表達內心感受,再由演算法生成聲音與影像作為回應,觸發與「紅色房間」或「粉紅更衣室」同樣的心理效果。

換言之,這個低預算、低門檻的試作版本,雖然沒有硬體加持,但它延續了運動心理學中早已被驗證的核心:環境與自我表述可以直接調節情緒能量。這不只是「沒辦法中的辦法」,而是一種極具普及潛力的數位心理干預策略。

我發現,我的「問卷輸入」介面,其本質與此完全相通。因此,我將 FlowtuneAiStudio 的核心設計,定義為在數位世界裡,建構一個「心理色彩房間」。用戶透過語言或選項,主動「描繪」出自己內心的色彩與樣貌;而 AI 則根據這份藍圖,生成專屬的聲音與影像,來回應與調節這種內在氛圍。

這個「無穿戴式」的設計,從此不再是「沒辦法中的辦法」,而是一種更貼近心理學本質、極具普及潛力的數位心理干預策略。它證明了,要達成療癒,不一定需要昂貴的硬體,更重要的是一個能讓人們安全表達、並獲得即時共鳴的「心靈空間」。

✅第一次運行:當AI第一次回應我✅

當我寫完第一版極簡的程式碼,透過 Gradio 在本機網頁上運行時,那種激動難以言喻。我看著簡陋的介面,在下拉選單中選擇了「焦慮」,然後點擊「生成」。幾秒鐘的等待後,一段輕柔的、帶有雨聲的鋼琴旋律響起。那不是我預先錄製的,也不是從資料庫裡挑選的。那是 AI 在理解了我的「指令」後,為我創造的回應。在那一刻,FlowtuneAiStudio 不再只是一個概念,它活了過來。

這整個從 0 到 1 的過程,讓我確信,在生成式 AI 時代,資源的匱乏不再是無法逾越的鴻溝。真正的壁壘,是你獨一無二的洞察力與美學品味。而這,正是獨立創作者最寶貴的財富。

🔶結語:從全球浪潮到在地先聲🔶

當我們回顧這場全球戰場,可以清楚看見:AI 音樂療法的推進,並不是單一路徑,而是由軟體、硬體、平台與新創共同拉動的立體拼圖。從德國的 Endel 到美國的 Brain.fm,從 Oura 與 Whoop 的恢復度演算法,到 Apple 與 Meta 的生態布局,每一個玩家都在定義「療癒」的可能樣貌。
然而,這樣的巨浪並不只是發生在大洋彼岸。對於台灣而言,AI 音樂療法也早已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前沿實驗。就在我們的學界與產業之間,也有學者默默耕耘多年,為這片尚未被完全開墾的領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被譽為台灣 AI 音樂療法第一把交椅的 黃志方教授。他不僅在音樂與科技跨界的研究中走在前端,更屢次受邀赴中國大陸與國際學術機構演講,分享台灣在 AI 音樂療癒上的觀點與實證成果。他的研究,不僅讓台灣在這場全球賽局中有了自己的發聲,也讓我們看見「在地知識」如何與「國際浪潮」接軌。

在接下來的【第三部曲】,我們將把鏡頭拉回台灣,深入探討黃志方教授的研究歷程、代表性案例,以及他如何在沒有龐大資本與國際巨頭資源的情況下,仍能開創出一條屬於台灣的 AI 音樂療法之路。

🔴第三部曲:在地迴響 — — 台灣AI音樂的奠基者 黃志方教授🔴

當全球的商業戰場打得如火如荼之際,將目光拉回台灣,我們會發現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相較於歐美市場由商業需求驅動的快速產品迭代,台灣在 AI 音樂的發展,呈現出「由學術根基向上延伸」的穩健特質。而在這條道路上,陽明交通大學(前交通大學)音樂研究所的黃志方副教授,無疑是點燃第一把火炬的關鍵奠基者。他被許多業內人士,視為台灣AI音樂領域的第一把交椅。

一、 獨特的跨域背景:工程師大腦與音樂家靈魂的結合

黃志方教授之所以能在該領域擁有如此崇高的地位,源於他極為罕見的跨學科背景。他擁有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博士的嚴謹邏輯訓練,同時又具備美國鮑林格林州立大學音樂作曲碩士的藝術創作靈魂。這種左腦與右腦的完美融合,讓他得以從最根本的層面,去解構音樂的數學與情感本質,並將其轉化為電腦能夠理解、甚至能夠「創作」的演算法。

二、 核心研究領域:從「演算法作曲」到「互動音樂」

黃教授的研究,可以說是今日所有生成式 AI 音樂的「理論祖先」。早在十多年前,當大眾還對 AI 感到陌生時,他主持的、由國科會(現國科會)等機構資助的研究計畫,就已經深入探索以下核心領域:

1.演算法作曲 (Algorithmic Composition): 這是他的研究基石。他致力於讓電腦學習音樂的規則、風格與結構,從而能自動生成具有特定風格的旋律、和聲與節奏。這正是 Endel、Brain.fm 等商業應用的底層邏輯。

2.互動式音樂系統 (Interactive Music Systems): 這是他最具前瞻性的貢獻之一。他不僅要讓電腦「會寫歌」,更要讓電腦能根據「外部輸入」來即時改變音樂。他著名的「自動化電腦遊戲配樂產生系統之研究」就是一個完美案例:系統能根據玩家在遊戲中的緊張、平靜或勝利等不同狀態,即時生成相應的背景音樂。這個「以狀態觸發音樂」的核心概念,與今日「以生理數據觸發療癒音景」的理念,可謂一脈相承。

3.音樂訊號分析與情感運算: 他的團隊也深入研究如何讓電腦「聽懂」音樂,從音訊中分析出節奏、調性、甚至是情感色彩。這項研究,為未來 AI 能判斷既有音樂是否具備療效,以及如何生成更具情感共鳴的旋律,打下了重要的基礎。

許多研究成果,最終都以實驗性的軟體原型或APP形式呈現,成為了驗證其理論的早期雛形。

三、 學術影響力:深耕台灣,聲譽遠播兩岸

黃志方教授不僅是個埋首實驗室的學者,更是台灣電腦音樂領域的積極推動者。他曾長期擔任台灣電腦音樂學會 (TCMA) 的理事長,是凝聚台灣學術界與創作者在此領域發展的核心人物。

此外,他的學術聲譽也廣受對岸頂尖學府的認可,這正印證了您的記憶。公開資料顯示,他曾多次受邀至中國大陸進行學術交流與專題演講,足跡遍佈:
上海音樂學院
中央音樂學院
浙江大學

演講的主題,多圍繞在「電腦音樂」、「演算法作曲」與「互動藝術」等前沿領域。這表明,黃教授在華語圈的學術地位極高,他所建立的研究成果,不僅啟發了台灣的後進,也深刻影響了對岸的相關發展。

四、 主要著作與成果形式

與一般大眾作家不同,學術界的成果主要體現在發表的期刊論文、國際會議論文集以及研究報告中。黃志方教授的著作多發表於如「國際電腦音樂會議 (ICMC)」、「音訊工程學會 (AES)」等頂尖的國際學術會議與期刊上。

雖然他沒有出版面向大眾的普及型書籍,但這些嚴謹的學術論文,才是真正記錄其研究軌跡、對產業更有深遠影響的「硬資產」。它們如同深埋地下的「技術礦脈」,等待著有遠見的創業者與產品開發者前來開採。

根據2025年的最新資訊與報告,目前生成式AI音樂療法產業正處於快速發展階段,具體特點包括:
AI音樂生成模型日益進步,從早期簡單演算法創作發展為能生成複雜音樂編排的神經網路,支援個人化、即時生成音樂以療癒情緒與促進專注、睡眠等需求。

穿戴式裝置與感測器結合AI,形成閉環系統,能根據生理數據(心率、HRV、睡眠階段等)調節音樂療癒內容,提升療癒效果的精準度與個人化。
大型平台巨頭(如Apple與Meta)結合硬體與軟體,營造多感官沉浸式療癒生態,成為市場主導力量。

生成式AI市場規模年複合成長率超過25%,至2029年市場規模將達12億美元以上,全球用戶數迅速增長,智慧型手機普及推動AI音樂應用普及。
台灣學術界也有重要推動力量,以黃志方教授為代表的學者團隊在生成式AI音樂理論與技術研發上建立堅實基礎,支持本土創新與跨界合作。

面臨的挑戰包括數據標準化、隱私安全保障、跨領域協同以及本地文化的應用落地,未來需建立開放協作、生態共創的產業格局。

總結而言,黃志方教授的角色,是台灣 AI 音樂的「理論奠基者」與「技術先行者」。他以數十年的學術積累,為台灣在這條新興的賽道上,鋪設了一條堅實的、以科學為本的鐵軌。當全球的商業列車呼嘯而過時,正是因為有像他這樣的學者深耕基礎,台灣未來的列車,才有可能跑得更遠、更穩。

三個篇章走到這裡,我們已經看見了全球產業的兵器譜,也看見了一條在資源有限下仍可落地的實踐路:先用低門檻的問卷式「心理色彩房間」打開入口,再逐步接入手機、手錶與心率帶,打造可驗證的穿戴閉環。同時,我們也看見了在地的火種——以黃志方教授為代表,台灣早已累積起足以與國際對話的理論與方法,從演算法作曲、互動音樂系統到 HRV 驗證,一條以科學為底、藝術為魂的道路,正愈走愈清晰。

而真正的關鍵時刻,其實在現在。因為再完美的藍圖,沒有夥伴就無法成為國度;再美好的聲景,沒有使用者與研究者,就無法成為證據。要讓 AI 音樂療法從一個人的原型,變成一個社群的運動、變成一個國家的能量,我們需要跨界聯軍:工程師、設計師、作曲與聲音設計者、心理與醫護專業者、資料科學家、學術單位、品牌與通路夥伴,甚至只是願意分享自身故事與感受的使用者。

第四部曲,我將拋出這一道「AI 音樂療法英雄召集令」:

我們要如何分工?如何用最小成本建立可複製的研究—產品—社群飛輪?如何制定透明又安全的資料標準?如何把臺灣的在地經驗,變成足以走向國際的開放協作規格?

我們不只是要打造一套 App,而是要建立一座AI 音樂療法的王國——一個讓每一顆心跳,都能被聽見、被回應、被療癒的共同體。
請翻頁,讓我們一起把序曲,寫成進行曲。英雄,請就位。

🔴第四章:號召AI音樂療法英雄令——共築我們的心靈共和國🔴

親愛的同行者,如果你讀到這裡,代表你不僅感受到問題的深重,也看見了未來的曙光。我們描繪的AI音樂療法王國,不該是少數人的烏托邦,而應該是屬於每一個渴望心靈平靜的「我們」的共同作品。

一座王國的建成,不能只靠一紙藍圖。它需要工程師奠基,需要治療師繪製施工圖,需要藝術家妝點殿堂,更需要每一位公民添磚加瓦。
現在,我們在此發出英雄令,誠徵各路英雄好漢,憑藉你的天賦,在這片新大陸上刻下你的名字!

我們需要這樣的你:

1.AI 與資料科學家: 你是王國的「建築師」。我們需要你來打造能聽懂心跳、讀懂情緒的AI模型,將雜亂的數據譜寫成治癒的樂章。

2.音樂家與聲音藝術家: 你是王國的「煉金術師」。我們需要你創作、採集具有療癒力量的音符,從古典樂章到自然原音,為我們的樂庫注入源源不絕的生命力。

3.心理師與音樂治療師: 你是王國的「導航員」。我們需要你的專業知識,將臨床經驗轉化為AI可以學習的規則,確保每一段音樂旅程都能安全、有效地抵達心靈深處。

4.UI/UX 設計師與產品經理: 你是王國的「空間設計師」。我們需要你打造一個溫暖、直覺、充滿人文關懷的界面,讓每一次使用都像走進一座寧靜的花園。

5.行銷與社群運營專家: 你是王國的「號角與連結者」。我們需要你將這個願景傳播給更多需要的人,並維繫一個溫暖、互助的社群氛圍。

6.最重要的——每一位願意敞開心扉的你先知與先行者: 你的使用回饋、你的真實故事,是這座王國最堅實的基石。你的見證,將點亮後來者的路。

加入我們,你將獲得的不只是一份專案參與感,而是:
一個運用自己的專業直接助人的寶貴機會。
一個與跨領域頂尖人才共同學習成長的環境。
一個在「以人為本」的科技浪潮中,佔據先行者地位的舞台。
一份共同創造歷史的歸屬感與自豪感。

這條路或許漫長,但當我們匯聚在一起,每一步都將充滿力量與歌聲。

現在,就請你踏出第一步:

請在下方留言,告訴我們你想以什麼樣的角色加入,或者簡單的一句「我願意支持!」。我們將與你聯繫,共同商議下一步的築城大計。我們的王國,等待你來開創。

📣📣AQ帶你看📣📣📌朱宗慶打擊樂團《泥巴》改版再出發   訴說土地與生命的雙重樂章文/郝藝伶朱宗慶打擊樂團邁向 40 週年,倒數百日之際,以全新改版的擊樂劇場《泥巴》本週在國家戲劇院登場,作為「永遠再出發」的序章,隨後 10 月、11 月將...
26/09/2025

📣📣AQ帶你看📣📣

📌朱宗慶打擊樂團《泥巴》改版再出發
訴說土地與生命的雙重樂章

文/郝藝伶

朱宗慶打擊樂團邁向 40 週年,倒數百日之際,以全新改版的擊樂劇場《泥巴》本週在國家戲劇院登場,作為「永遠再出發」的序章,隨後 10 月、11 月將巡演至臺中、苗栗與高雄。

《泥巴》在 2022 年年底因倉庫火災,舞台裝置全毀,演出被迫中斷。三年後,朱團讓作品以全新創作姿態重生,展現堅毅的藝術精神。

藝術總監朱宗慶表示,在迎接 40 週年之際,再度推出《泥巴》意義非凡。四十年來推動打擊樂,經常面臨「打掉重練」的挑戰,但始終支撐他向前的,是那份單純的信念──希望透過藝術與音樂,為社會注入溫暖與力量。

此次製作延續對童年與家園的記憶,並聚焦於「火與光」的象徵。劇情加入全新角色線索:取材自「瓷林」創辦人林光清先生的製陶人生,與朱團四十年的發展歷程相互呼應。雙重敘事結構使「尋找自己聲音與形狀」的旅程,延伸至更深層的文化隱喻。

導演李小平指出:「朱團四十年來,為這片土地說過許多動人的故事。此刻我們也希望藉由作品訴說自己一路以來的努力,讓音樂與舞台清楚傳達這段歷程。」因此本次製作幾近全新,從音樂、文本到舞台、燈光與影像全面翻新,也讓排練過程充滿挑戰。

音樂部分,駐團作曲家洪千惠特別邀請團員黃堃儼、盧煥韋與高瀚諺三位不同世代的音樂家共同參與曲目翻新。她表示,跨世代合作讓聲響與結構更顯豐富,也使樂曲能與導演的敘事脈絡緊密呼應。

值得一提的是,《泥巴》靈感來源──林光清先生將以「特別演出」身分現身舞台。透過導演巧思,他將與樂團一同演繹生命故事,展現「永遠再出發」的精神,以一句「人生,跑就對了!」為作品注入真摯能量。

奔向40週年倒數100天,《泥巴》是朱宗慶打擊樂團40年精神的縮影,邀請觀眾一同見證「從灰燼再生」的樂章。

(圖片由 朱宗慶打擊樂團 / Ju Percussion Group 提供)

【AQ愛看戲】嚎哮這次不鬧了?! 挑戰大製作音樂劇《別叫我成功:藝術界歸來的兒子》一名北漂學藝術的兒子,長年欺瞞父親自己在銀行上班直到家鄉面臨都更危機,父親決定辦「國姓藝術節」才發現真相舞台上,他既要面對父子矛盾也要回答最難的問題:到底怎樣...
25/09/2025

【AQ愛看戲】嚎哮這次不鬧了?! 挑戰大製作音樂劇《別叫我成功:藝術界歸來的兒子》

一名北漂學藝術的兒子,長年欺瞞父親自己在銀行上班
直到家鄉面臨都更危機,父親決定辦「國姓藝術節」才發現真相
舞台上,他既要面對父子矛盾
也要回答最難的問題:到底怎樣才算成功?
Guests: #蕭東意 #黃建豪

影片這裡看▶️ https://youtu.be/Znt6yKuJnDM

🔴 #嚎哮排演 最嚴肅的一齣戲 ?!
🔴父子線 × 戲中戲,鄭成功與鄭芝龍的歷史對照
🔴 對藝文圈超寫實的「補助饒舌」外行笑翻,內行心酸
🔴台語饒舌歌詞編修:
🔴黃建豪從唱歌挫折一路蛻變為音樂劇演員!

✨ 嚎哮排演 ✨
《 #別叫我成功:藝術界歸來的兒子》音樂劇
📌2025/10/3 (五) - 10/12 (日)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球劇場
購票👉 https://reurl.cc/EQNRAn

一名北漂學藝術的兒子,長年欺瞞父親自己在銀行上班直到家鄉面臨都更危機,父親決定辦「國姓藝術節」才發現真相舞台上,他既要面對父子矛盾也要回答最難的問題:到底怎樣才算成功?Guests: #蕭東意 #黃建豪🔴 #嚎哮排演 ...

📣📣AQ帶你看📣📣📌當舞者「幾乎不動」一小時瑪麗亞‧哈薩比《此時此地》挑戰凝視的極限文/沈書甯國際知名藝術家瑪麗亞‧哈薩比(Maria Hassabi)帶來最新獨舞作品《 #此時此地》(On Stage),作為  #2025臺北藝術節 的壓...
25/09/2025

📣📣AQ帶你看📣📣
📌當舞者「幾乎不動」一小時
瑪麗亞‧哈薩比《此時此地》挑戰凝視的極限

文/沈書甯

國際知名藝術家瑪麗亞‧哈薩比(Maria Hassabi)帶來最新獨舞作品《 #此時此地》(On Stage),作為 #2025臺北藝術節 的壓軸閉幕大作在亞洲首演,將於9月27、28日登上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球劇場。這是一場「凝視的藝術」,哈薩比以極緩慢、近乎靜止的方式移動,邀請觀眾一同「暫停」,回到觀看的本質去感知與探問:「我們是不是還有機會跟可能性,在這麼大的舞臺上去感覺到人跟人之間的親密關係?」

《此時此地》全長近一個小時,幾乎除去所有舞臺效果,沒有多餘燈光、服裝、音樂等外在干擾,也沒有敘事。哈薩比獨自站在鏡框式舞臺最前緣,以「靜止」與「減速」,即「減速速率」的技巧,在各種熟悉的姿態間轉換——從古希臘雕塑的輪廓,到流行文化的經典姿態,再到日常生活的簡單動作。這些姿態介於靜止與動態影像之間,宛如一張張逐格影像,彷彿一場微妙的「影像遊行」在眼前緩慢流動。哈薩比單純以身體本身的物質性,來建構視覺與感知的擴延。觀眾感受到時間被拉長的重量,呼吸、肌肉的張力,或維持平衡的顫抖都因此被放大,她藉由這樣的慢,對抗舞蹈固有的「短暫性」。

《此時此地》於2023年首演,評論普遍認為是哈薩比迄今「最為激進且個人化」的作品之一。2025臺北藝術節策展人 #林人中 透露他在構思藝術節的展演內容時,思考著如何透過不同藝術家的倡議或是媒材,跟觀眾分享:「當我們身處在一個非常快速的時代,有非常多媒介在構成訊息感知的時代,劇場還可以產生什麼樣的意義?」,於是腦海裡就想到了《此時此地》這件作品。

觀看《此時此地》,將是一場獨特甚至前所未有的體驗,更顛覆了大眾對舞蹈與表演的既定認知,它迫使觀眾的視覺焦點放慢,得以觀察那些在快速動作中被全然忽略的細節,包括肌肉線條的細微變化、光影如何在身體的曲面上流動、表演者最細微的表情乃至眼神的方向,時間感在此被無限放大,觀看本身彷彿也成為了一種參與和共感。這需要觀眾放下對快節奏刺激的期待,付出多一些耐心,無論是類似冥想的高度專注狀態,在極致緩慢中重新感知身體細節與時間流逝,或是從驚人控制身體真實反應的張力中,感受到既脆弱又強韌的生命力量,《此時此地》都將是一次值得細細品味、難以忘懷的劇場經驗。

(圖片由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Taipei Performing Arts Center提供)

📣📣AQ視角📣📣📌舞台說再見,影像卻說「等等,還沒完」  得獎者談表演節目的數位變身文/郝藝伶當劇場的布幕拉開,卻不是在黑盒子裡,而是在電腦或手機螢幕上閃亮登場,這早已不是科幻,而是表演藝術正在經歷的數位變身。自 2023 年創辦以來,「雲...
24/09/2025

📣📣AQ視角📣📣

📌舞台說再見,影像卻說「等等,還沒完」
  得獎者談表演節目的數位變身

文/郝藝伶

當劇場的布幕拉開,卻不是在黑盒子裡,而是在電腦或手機螢幕上閃亮登場,這早已不是科幻,而是表演藝術正在經歷的數位變身。自 2023 年創辦以來,「雲舞台獎」讓好作品在雲端擁有了「第二生命」──被更多人看見、被更久喜愛。如今第三屆正熱力徵件中,舞台能量如何放大?我們回訪前兩屆的六位得獎者,聽聽他們的數位冒險故事。

🎯 顏荻峻:音樂上雲,青春常駐

以《天.地.人.心》奪下第二屆音樂類首獎的顏荻峻直言,影像化是「非做不可的時代任務」。演出過去一閃即逝,如今透過平台能被年輕世代點擊收藏,還能長久保存。他笑說,自己經營 YouTube 原本只是記錄音樂學習,沒想到意外變成宣傳神助攻,甚至讓沒進過音樂廳的觀眾先「試聽」,最後還真的走進音樂會現場。

🎯 陳群堯:舞台說再見,影像卻說「等等,還沒完」

以《再見了,幸福呀!Goodbye Happiness》拿下戲劇類首獎的陳群堯覺得,劇場最迷人之處是那場場獨一無二的呼吸與能量,可惜總是倏忽即逝。幸好有影像,把那些珍貴片刻留住,還能讓更多人再度相遇。他回憶,作品上演時正逢場地搬遷,能以影像留下告別紀錄,別有意義。更妙的是,放上平台後,觀眾不只觀看,還能互動交流,讓作品的生命繼續「加演」。

🎯 宋厚寬:影像是副產品,但要做到「劇場原味」

以《國姓之鬼》奪下音樂劇/戲曲類首獎的臺北海鷗劇場團長宋厚寬,對影像化一向謹慎。他直白表示,劇場的核心價值是無法替代的現場感,影像只是「副產品」。既然要拍,就要拍到精準。他在剪輯與拍攝上極度講究,努力讓螢幕上的觀眾也能「身歷其境」,彷彿現場就在眼前,這才符合他心中的「劇場影像化」。

🎯 郭爵愷:舞蹈影像不是影印機,而是翻譯機

以《搏筊》奪下舞蹈類首獎的編舞家郭爵愷,原本只是單純錄演出,沒想到影像被更多人看見,反而開啟他對「影像語言」的新思考。他說,舞台的張力來自表演者、觀眾與空間的呼吸共鳴,這是鏡頭難以完整捕捉的。但影像不是單純複製,而是另一種「翻譯」與「再創作」。就像 Netflix 的《ANIMA》,用鏡頭重新設計觀看方式。在他看來,影像讓作品的生命週期變長了──觀眾可能先在雲端偶遇,接著走進劇場,最後再回到網路分享。這不只是存檔,而是一種文化的流轉。

🎯 周玥:一人一螢幕,疫情下的新觀演儀式

以《離人 Dissociation》獲得跨界類首獎的煙花宇宙數位音像工作室,展現了不同的實驗。創辦人周玥指出,現場演出能調動觀眾的全身感官,這是串流再炫也難以完全取代的。不過,《離人》誕生於疫情,設計成「一人觀看」的直播作品。觀眾能自己決定觀看場域,甚至讓環境成為作品的一部分。她笑說,線上化不是取代劇場,而是「多開一扇門」的概念。當然,挑戰在於觀眾的技術門檻與習慣,但這正考驗創作者的跨域功力。

🎯 華姵:長笛遇上京劇,雲端效應跨國界

以《青・白一念》奪下跨界類首獎的華劇場,團長華姵對網路曝光的威力印象深刻。她分享,一位海外粉絲因在雲端看見《雷峰塔1924》,特地返台並帶朋友觀賞《青・白一念》,讓她深刻感受到影像跨越國界的驚喜效應。她認為,影像能打開劇場的邊界,把黑盒子裡的創新帶到世界舞台。雖然「影像網路化」仍在成長中,但她期待更多藝術家勇敢擁抱,讓劇場走進更多人的生活。

🎯 雲端新舞台,戲永不落幕!

廣藝基金會「雲舞台獎」的誕生,讓作品從黑盒子一路飛向雲端,跨越時間與地域,直接進駐大家的生活。廣藝基金會執行長楊忠衡表示,今年步入第三年,竭誠歡迎大家拿作品來雲端相會。讓作品在螢幕永不落幕,傳播比以往更強、更廣、更久!

(圖片來源:顏荻峻、陳群堯、臺北海鷗劇場、郭爵愷、煙花宇宙數位音像工作室、華劇場 提供)

📣📣AQ帶你看📣📣 📌2025 TAxT桃園科技藝術節開展   13組藝術家共探「未來生命」 文/郝藝伶 桃園市政府藝文設施管理中心主辦第9屆「TAxT桃園科技藝術節」,由策展人謝慧青以「混種演化.未來生命New Type」為主題策展,邀集...
23/09/2025

📣📣AQ帶你看📣📣

📌2025 TAxT桃園科技藝術節開展
13組藝術家共探「未來生命」

文/郝藝伶

桃園市政府藝文設施管理中心主辦第9屆「TAxT桃園科技藝術節」,由策展人謝慧青以「混種演化.未來生命New Type」為主題策展,邀集台灣、日本、澳洲、阿根廷等13組作品,即日起在中原文創園區展出到10月12日止,以沉浸式與互動裝置為主軸,打造跨越生物、機械與虛擬邊界的科技藝術盛會。

💢三大子題探索未來生命樣態💢

展覽規劃三大子題:「嵌合賽伯格」、「混種創生」、「虛擬生命」,涵蓋人工智慧、基因改造、人工生命等領域,引導觀眾思考科技與生命交織下的新樣貌。謝慧青表示,人與動物、機械早已在演化潮流中共同進化,展名「New Type」取材自日本科幻動畫《機動戰士Gundam》,象徵人類在宇宙環境中突破思想與能力的革新,進而延伸討論未來生命的多元形式與倫理挑戰。

💢13組作品、8件沉浸式互動體驗💢

為期21天的特展,呈現13組藝術家作品,其中8件為沉浸式互動創作,涵蓋室內與戶外展區。透過聲光、動態感測與觀眾參與,帶來全新感官體驗。觀眾不僅是觀看者,更成為作品的一部分。林俊遑、黃紀虹、戴明珊的裝置《複皮》,更將搭配舞者於10月帶來4場次現場共演,深化互動層次。

💢教育推廣向下扎根、向外拓展💢

本屆持續推動科技藝術教育,藝術家與學者走入桃園國高中與大專院校,帶領學生體驗 AI、AR 等技術應用。例如陳珠櫻與台法跨國團隊的 AR 作品《精緻飛蟲》,便由在地學生參與創作。展期間亦舉辦5場論壇、講座及工作坊,讓更多市民透過藝術家的引導理解科技藝術,拉近生活與科技的距離。

💢藝術與科技的未來共振💢

2025 TAxT桃園科技藝術節不僅是跨域展演平台,更回應未來社會挑戰。透過展覽與教育推廣,觀眾將在科技與藝術的共振中,看見生命於新時代的無限可能,邀請全國對科技藝術與 AI 感興趣的朋友,共同探索未來生命的嶄新想像。

(圖片取自 TAxT桃園科技藝術節 )

📣📣AQ帶你看📣📣📌白色毛怪、錫人伴同舞者亂中有序,印尼行為藝術家麥拉蒂《斷片》來台首演文/郝藝伶由印尼街頭機車縱橫、行人見縫穿越的「亂中有序」獲得啟發,讓白色毛怪、錫人與男女舞者同台演繹,半人半獸、善惡交織的印尼神話與古典戲劇元素,9月2...
23/09/2025

📣📣AQ帶你看📣📣

📌白色毛怪、錫人伴同舞者亂中有序,
印尼行為藝術家麥拉蒂《斷片》來台首演

文/郝藝伶

由印尼街頭機車縱橫、行人見縫穿越的「亂中有序」獲得啟發,讓白色毛怪、錫人與男女舞者同台演繹,半人半獸、善惡交織的印尼神話與古典戲劇元素,9月20、21日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藍盒子登場的《斷片》(LAPSE),為印尼知名的視覺及行為藝術家麥拉蒂‧蘇若道默(Melati Suryodarmo)的最新作品,匯聚跨國創作團隊包括印尼、臺灣與新加坡藝術家,攜手展開一場亞洲當代跨域合作,同心協力探索「混亂」、「無聲秩序」的感官實驗。

《斷片》由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與墨爾本藝術中心三館共製,擔任編舞與導演的麥拉蒂,自2019年即開始構思,過程中歷經疫情而延宕,也曾先以短片形式在日本、臺灣面世,之後才發展為現場演出。《斷片》排練與巡演橫跨印尼、新加坡、澳洲與臺灣四地,2023年在新加坡首演,今年巡演至澳洲後,9月則首度來台呈現作品中攸關時間、記憶、自然三者,「混亂之中蘊藏著潛力與新的可能」。

麥拉蒂出生於印尼梭羅,自幼接觸傳統與現代並行的身體語彙、舞蹈環境,曾受教於日本舞踏名家古川杏子(Anzu Furukawa),並負笈德國布倫瑞克造型藝術學院(Braunschweig University of Art),師事「行為藝術教母」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跨文化的養成過程,讓麥拉蒂形塑出用長時間身體表演(durational performance)挑戰感官與意志,並將肉身轉化為概念工具。

麥拉蒂享譽國際的行為藝術代表作包括《奶油之舞》(Exergie-Butter Dance, 2000),踏著高跟鞋在奶油上起舞,一再滑倒重摔、爬起再跳,不斷重複;《我是我房屋中的鬼魂》(I am a Ghost in My Own House, 2012)則是長達12小時的演出,透過徒手研磨數百公斤炭塊,藉此彰顯時間流逝、挑戰身體極限。

「我們的社會、多元文化與族群正不斷變動,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持續重組,這其中的缺口,就是『Lapse』!」在麥拉蒂眼中,印尼街頭看似危險的交通亂流,卻也自成秩序:「當母親懷抱孩子穿越川流不息的混亂車陣,人群會自發放慢速度彼此守護」,體現出一種「無秩序的秩序」。

麥拉蒂強調,「Lapse」一字兼具疏忽、失誤、斷裂及時間的間隙等意涵,期盼用《斷片》來回應時下全球所共同面臨,「前所未有的政經震盪、世代更替與價值觀重組的集體處境」。

(圖片由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Taipei Performing Arts Center提供)

📣📣 📣📣文/ #陳潔堯(音樂文字工作者)📌 #阿格麗希 布加勒斯特重返舞台 與杜托瓦共演驚豔全場鋼琴家阿格麗希(Martha Argerich)在健康狀況引發關注、取消多場演出後,終於於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安奈斯可音樂節現身舞台。她與指揮杜...
22/09/2025

📣📣 📣📣

文/ #陳潔堯(音樂文字工作者)

📌 #阿格麗希 布加勒斯特重返舞台 與杜托瓦共演驚豔全場

鋼琴家阿格麗希(Martha Argerich)在健康狀況引發關注、取消多場演出後,終於於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安奈斯可音樂節現身舞台。她與指揮杜托瓦(Charles Dutoit)及蒙地卡羅愛樂合作拉威爾《G大調鋼琴協奏曲》,震撼全場(圖片取自George Enescu Festival臉書,Foto: Petrică Tănase)。

評論指出,阿格麗希雖神情專注嚴肅,但依舊展現強大能量與細膩觸鍵。第二樂章甚至令觀眾感動落淚。彈奏安可時曲,阿格麗希與好友尼爾森‧葛納(Nelson Goerner)四手聯彈,並且獨奏史卡拉第的作品,讓全場掌聲不斷。

阿格麗希取消同一音樂節的首場演出,但是這次亮相被視為展現她不輕易缺席的決心。雖然84歲的阿格麗希仍需調養,她的音樂魅力依舊,證明「鋼琴女王」的傳奇地位。

📌聖彼得堡首推AI歌劇《曼德拉草》 柴科夫斯基遺想跨時代復活

俄羅斯聖彼得堡馬林斯基劇院新舞台,10月3日將再度上演全球首部由人工智慧深度參與創作的歌劇《曼德拉草》(Мандрагора)。此作源自19世紀作曲家柴科夫斯基與植物學家拉欽斯基(Sergey Ratchinsky)的未竟構想,最終由當代作曲家德蘭加(Pyotr Dranga)結合AI完成。

俄羅斯科技公司「俄儲銀行」(Sberbank)開發的三套AI系統分別負責劇本(GigaChat)、音樂(SymFormer)與舞台設計(Kandinsky),最後由德蘭加與藝術團隊修改,並在指揮葛濟耶夫團隊監督下定稿,確保作品符合專業水準。劇情圍繞傳說中的魔法植物曼德拉草,探討人性欲望與夢想,並保留柴科夫斯基原作片段〈伊凡節之夜的花朵與昆蟲合唱〉(Хор цветов и насекомых в Иванову ночь)。

《曼德拉草》首演於2025年6月「聖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ПМЭФ),吸引全球注目。全劇約兩小時,搭配俄英字幕,被譽為人機協作藝術的新里程碑。

📌音樂家被迫表態?從夏尼事件談起的文化抵制風暴

以色列指揮家夏尼(Lahav Shani)與慕尼黑愛樂近期遭比利時根特佛蘭德斯音樂節(Flanders Festival Ghent)臨時取消音樂會,理由是夏尼同時身任以色列愛樂音樂總監,卻未明確譴責政府在加薩行動。事件引發德國政界與音樂界強烈反彈,批評此舉是對藝術家國籍與身分的歧視。

這並非孤例。自2023年以巴衝突升溫以來,多位以色列音樂家遭遇抗議或演出被取消。支持巴勒斯坦的音樂團體與藝文界人士呼籲文化抵制,認為「藝術不能與不義並存」;但反對者則認為這是強迫表態,模糊了藝術與政治的界線。

類似情況也發生在俄烏戰爭後。俄羅斯指揮家葛濟耶夫(Valery Gergiev)、女高音涅特列布科(Anna Netrebko)與鋼琴家馬祖耶夫(Denis Matsuev)都因親俄形象遭歐美劇院與樂團封殺或抗議。部分藝術家如索基耶夫(Tugan Sokhiev)、庫連特濟斯(Teodor Currentzis)則抗議自己「連保持沉默的自由都沒有」。

這些事件顯示,地緣政治早已滲入音樂廳。對藝術家而言,「不表態」似乎已不再是選項。

📌巴西鋼琴家小特諾里奧失蹤近半世紀,身分終於確認

巴西鋼琴家小特諾里奧(Tenório Jr.,本名Francisco Tenório Cerqueira Júnior)於1976年3月在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離奇失蹤,直到近日才被確認身分。根據阿根廷法醫人類學團隊(Equipo Argentino de Antropología Forense, EAAF)公布,他的遺體當年被以「無名氏」身分埋葬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北部的本納維德斯公墓(Benavídez)。

小特諾里奧1976年3月18日凌晨在飯店留下一張「我去買藥,很快回來」的字條後外出,卻再也沒有回來。兩天後,他的屍體被發現棄置路旁,生前遭到槍擊。消息多年未被追查,因當時阿根廷軍政府與巴西軍政府互相掩蓋,案件長期陷入黑暗。

他以將比咆勃爵士樂融入巴薩諾瓦聞名,被視為「森巴爵士」(samba jazz)代表人物,曾與維尼休斯・德・莫拉埃斯(Vinícius de Moraes)、托金霍(Toquinho)同台演出。去世時僅34歲,留下懷孕的妻子與5個孩子。

如今,半世紀的懸案終於有答案,也為這段拉美軍事獨裁時期的黑暗歷史再添證據。

📣📣 📣📣📌 #謝德林《 #卡門組曲》把歌聲轉換為舞影一部愛與藝術的共生傳奇文/ #陳效真(音樂文字工作者)1960年代的蘇聯芭蕾以《天鵝湖》、《吉賽兒》等古典作品為核心,舞台上盡是仙女與公主。莫斯科大劇院首席舞者  #普利謝茨卡雅(May...
20/09/2025

📣📣 📣📣
📌 #謝德林《 #卡門組曲》把歌聲轉換為舞影
一部愛與藝術的共生傳奇

文/ #陳效真(音樂文字工作者)

1960年代的蘇聯芭蕾以《天鵝湖》、《吉賽兒》等古典作品為核心,舞台上盡是仙女與公主。莫斯科大劇院首席舞者 #普利謝茨卡雅(Maya Plisetskaya)早就厭倦這些溫順角色。「我不想再當仙女或公主,我要一個真實、複雜的女人。」於是,「卡門」這個追求愛情與自由,敢於挑戰權威的女性,成為她突破傳統的理想角色。

普利謝茨卡雅親自坐下來撰寫劇本,把梅里美小說與比才歌劇的故事濃縮成一幕芭蕾,舞台設定在象徵命運角力的鬥牛場。她渴望創作出一部突破蘇聯保守芭蕾框架的作品。

當時蕭斯塔科維奇在蘇聯被視為最具戲劇張力與深度的作曲家,所以普利謝茨卡雅與丈夫、作曲家謝德林(Rodion Shchedrin)帶著完成劇本親自登門拜訪。除了普利謝茨卡雅認為蕭斯塔科維奇能為卡門這樣的角色創造出既具有力量又富於戲劇性的音樂,而且考慮如果由蕭斯塔科維奇創作音樂,不僅能得到權威的藝術背書,也能讓蘇聯文化體制更容易接受。只是蕭斯塔科維奇雖然對計畫很感興趣,最終還是婉拒,理由是「觀眾聽不到〈 #鬥牛士之歌〉、〈 #哈巴奈拉〉這些耳熟能詳的旋律,肯定會感到失望」,而且「我無法與比才相比」。換句話說,蕭斯塔科維奇覺得要重新創作一部卡門是行不通的。

普利謝茨卡雅把目標轉向鄰居哈察都量,但是哈察都量反問普利謝茨卡雅「為什麼不讓妳自己家裡的作曲家試試?」這句話讓普利謝茨卡雅意識到,懂她的舞蹈的謝德林,可能才是最適合的作曲家。

不過,謝德林同樣猶豫不定。除了對比才的敬畏,當時他的手中還有許多作品,包括歌劇《不僅是愛》待完,擔心時間與精力不足以應對《卡門組曲》的挑戰。再者,謝德林深知蘇聯文化部對現代作品的審查非常嚴格,特別是像《卡門組曲》這樣具有「性感」與現代元素的芭蕾。不過,「雖然怕文化部批評太前衛,但是我更怕讓瑪雅失望。」最後他決定和妻子一起冒險,一起承擔作品可能被禁演的後果。

莫斯科大劇院為普利謝茨卡雅保留1967年4月20日的首演檔期,但是為了獲得演出許可,她必須在年初向文化部提交劇本與音樂。算一算,謝德林只有20天的工作時間!當時普利謝茨卡雅已經年近40歲,急需一部新作品來延長職業生涯,她天天緊盯謝德林的進度,在他身邊不停哼唱〈哈巴奈拉〉。謝德林深知《卡門組曲》對愛妻的重要性,只是笑著回答「再給我幾天。妳唱得比我寫得還快,我得趕上!」謝德林靠著無數杯濃咖啡通宵工作,而普利謝茨卡雅雖然著急,但是她擔心丈夫的心臟受不了,悄悄把咖啡換成白開水。

有了劇本與音樂,接下來就是舞蹈,但是當時沒有蘇聯編舞家願意冒險去碰一個「放蕩的吉普賽女郎」。1966年下半年,編舞家阿隆索(Alberto Alonso)帶著古巴國家芭蕾舞團到莫斯科巡演,並受邀到莫斯科大劇院交流。他為劇院舞者示範一段佛朗明哥,動作大膽且充滿力量,融合了熱情、動感與戲劇性,與普利謝茨卡雅對卡門角色的想像相符:「看著他的動作,我心想:這就是我的卡門!他懂卡門的心跳。」再加上阿隆索是古巴籍,是蘇聯盟友,卻又不受蘇聯內部意識形態框架限制,這次會面讓她確信阿隆索是理想人選。離開莫斯科前,阿隆索告訴普利謝茨卡雅:「給我音樂,我就讓卡門動起來。」

後來,阿隆索帶著只有一個月的短期簽證與高燒來到莫斯科,謝德林的音樂還沒有完全完成,也就是說,編舞與音樂創作是同步,甚至交錯進行,形成高度緊張的創作環境。但是雙方也因此能彼此激發靈感,並及時做必要的修改。例如謝德林根據阿隆索的動作微調「命運主題」,加入更強烈的打擊樂,增強芭蕾的衝突感;阿隆索則根據音樂強化編舞的戲劇性。

阿隆索很快完成融合古典芭蕾與佛朗明哥元素的編舞,舞台為簡約的圓形鬥牛場,普利謝茨卡雅穿紅著黑色緊身衣,以髖部擺動與手臂弧線強調卡門的叛逆(https://reurl.cc/x3bgGE🎼)。從排練初期,勉強同意演出的文化部就多次派人監督,要求提交詳細的劇本與音樂樣本。文化部長福爾采娃(Ekaterina Furtseva)親自觀看排練後,對普利謝茨卡雅的動作大為震驚,批評其「低俗」和「不芭蕾化」,要求給卡門「穿上長裙遮住大腿」,普利謝茨卡雅反駁:「卡門不是蘇聯模範工人,她是自由的女人。」

雖然首演的觀眾反應熱烈,但是福爾采娃氣到當場服用鎮靜劑,當晚即以「觀眾反應不正常」為由,取消第二場演出並且禁演。在哈察都量等藝術家公開支持下,《卡門組曲》才沒有徹底消失。後來,當高齡88歲的阿隆索回到莫斯科親自幫助大劇院復原作品的時候,他幽默形容當年首演結束,「福爾采娃看我的眼神就像看到(叛徒)托洛茨基」。

《卡門組曲》的禁令在1970年代解除,它不但重返大劇院的舞台,還走出蘇聯成為普利謝茨卡雅的招牌,累計演出超過300場,延長20年的舞台生命。即使後來移居德國,普利謝茨卡雅也以比賽、排練與復演的方式推廣這部作品。在謝德林70歲生日那一年,77歲的普利謝茨卡雅再度為丈夫舞起卡門,讓謝德林落淚感嘆:「這是我寫過最好的音樂。」另一方面,從莫斯科回到古巴後,阿隆索讓古巴國家芭蕾舞團的艾莉西雅‧阿隆索(Alicia Alonso),也是他的嫂子演出女主角,恢復莫斯科首演版中被刪減的激情雙人舞,並且也帶它走向國際舞台(https://reurl.cc/gYb8Wp🎼)。

在音樂層面上,《卡門組曲》並非單純的音樂改編,而是一次「解構與重塑」。謝德林保留比才的旋律核心,但是徹底改變配器。創作靈感則是來自觀察普利謝茨卡雅的舞姿,特別是她的髖部動作與手臂弧線。有一次普利謝茨卡雅走進書房,發現謝德林邊寫邊模仿她的動作,試圖捕捉卡門音樂的節奏和肢體動作的契合。比才的歌劇原本使用19世紀典型的歌劇樂隊配置,而謝德林將之壓縮成弦樂群,並擴張打擊樂,組成龐大的節奏網絡。這樣的處理不僅突出舞蹈的節奏感,也讓音樂帶有一種冷冽、現代的色彩。弦樂常以齊奏或強烈的切分節奏,營造推進的張力;打擊樂則涵蓋木魚、響板、鐵片琴、鈴鼓與定音鼓等多樣音色,賦予音樂近乎「戲劇打擊樂」的效果。謝德林解釋:「比才的旋律已經自有火焰,我只是給它加上新的火花。」

例如在〈哈巴奈拉〉(https://reurl.cc/x3bgEE🎼)中,他放慢旋律速度使音樂更具誘惑力;在〈鬥牛士之歌〉(https://reurl.cc/dabVxq🎼)中,他透過打擊樂的重複節奏,營造鬥牛場的儀式感;在〈間奏曲〉(https://reurl.cc/XQrelM🎼)裡,他以透明的弦樂質感營造短暫的抒情空間,成為芭蕾中少數的喘息時刻;在〈阿拉貢舞曲〉(https://reurl.cc/Nx8XZ5🎼)中,他則放大西班牙風格的節奏能量,與舞蹈的爆發力互為表裡。至於「命運主題」,則透過不協和音與厚重弦樂,凸顯悲劇宿命。

半世紀以來,這部作品早已超越蘇聯體制,成為全球共享的芭蕾與音樂語言。《卡門組曲》既是比才旋律的「再聲化」,也是謝德林語言的實驗場。他讓歌劇的旋律走向,透過弦樂與打擊樂的極端對比,從歌曲轉為舞蹈傾向,獲得全新的劇場生命力。從當年被禁演的「異端」到今日的「國寶」,《卡門組曲》的歷程象徵藝術家對極權的抵抗,也見證愛情與藝術的合流。對普利謝茨卡雅而言,卡門是一種生命狀態;對謝德林而言,這是他獻給妻子的最動人樂章。

📣📣AQ帶你看📣📣📌 孫翠鳳領軍新生代,明華園浪漫代表作《界牌關傳說》重返國家戲劇院文/沈書甯國家兩廳院 NTCH攜手 明華園戲劇總團,隆重推出明華園經典鉅作《 #界牌關傳說》,該劇自1993年於世界戲劇節首演、曾代表臺灣登上國際舞台,被譽...
18/09/2025

📣📣AQ帶你看📣📣

📌 孫翠鳳領軍新生代,明華園浪漫代表作《界牌關傳說》重返國家戲劇院

文/沈書甯

國家兩廳院 NTCH攜手 明華園戲劇總團,隆重推出明華園經典鉅作《 #界牌關傳說》,該劇自1993年於世界戲劇節首演、曾代表臺灣登上國際舞台,被譽為歌仔戲百年來最浪漫的代表作,經過三十餘年的淬鍊,將於2025年9月20日至21日重返國家戲劇院。本次演出由國家文藝獎得主 #陳勝國 編導,集結臺灣傳統戲劇無敵小生 #孫翠鳳 與明華園總團新世代演員同臺競演,翻新好戲展現歌仔戲的全新風貌,讓這齣經典不僅延續明華園的傳承精神,更在世代交替中煥發新生命,帶領觀眾在熟悉的故事中看見嶄新的風貌與青春能量。

明華園是臺灣歌仔戲的代表團隊之一,長年在傳統與創新之間不斷突破,製作人 #陳昭賢 表示,這次《界牌關傳說》在視覺跟聽覺都有重大的突破並且用輕時尚做包裝,她認為把經典的作品代代相傳下去是很重要的事情,相信這一輩看這齣戲也會有很深的感動。飾演主角的國寶級演員孫翠鳳同樣信心滿滿:「這次整個布景、戲服全面重製,甚至很多曲牌也請作曲老師重新再編排,所以以前看過的老戲迷,走進劇場等於在看一齣經典中的新戲。」

《界牌關傳說》是一部刻苦銘心,跨越國仇家恨的愛情悲劇。明華園首席編導陳勝國表示,羅通的故事原為展現武生功架的經典劇目,他從小就是演羅通故事長大的,但這樣的故事究竟可以帶給現代人什麼樣的省思?而「承諾」、「誓言」到底有什麼意義呢?於是跳脫傳統,改以現代視角重構人物,將原本的「盤腸大戰」轉化為跨越國仇與命運的愛情悲劇。羅通不再是傳統戲裡的負心漢,而是信守承諾、赴死無悔的大丈夫;屠爐公主則從不擇手段逼迫夫婿立下毒誓的刁蠻公主成為為愛犧牲的貞烈女子。故事在四季輪轉的界牌關展開,最終以生死盟約寫下一段媲美《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淒美傳說。

《界牌關傳說》在春、夏、秋、冬四季變化中述說羅通與屠爐的愛情故事,本次演出除了台柱孫翠鳳再度飾演羅通之外,特別將壓軸場次「冬之界牌」的羅通角色交棒弟子李郁真,明華園第三代陳昭婷飾演屠爐公主,明華園藝術家族新世代菁英陳子豪、翁妙嬅、陳昕宇、陳靖瑋、晨翎、吳米娜、陳子謙、陳彥名等人,接下前輩們已經塑造完整的角色,在壓力中尋求突破,期待讓老戲迷有耳目一新的感動,新觀眾重新認識歌仔戲。

《界牌關傳說》將於2025年9月20日至21日登上國家戲劇院盛大演出,受到大批劇迷關注,門票已銷售一空,但明華園戲劇總團透露將會有巡演計畫,本次向隅的劇迷請多關注明華園戲劇總團粉絲專頁,等待驚喜再現。

(圖片由 國家兩廳院 NTCH提供,攝影:蔡耀徵 )

📣📣AQ帶你看📣📣📌唐美雲、唐文華雙唐 CP 再聚首《夢在海潮那邊》海上權謀、愛情交織史詩文/郝藝伶2025 年廳院選,唐美雲歌仔戲團以全新旗艦大作《夢在海潮那邊》於 10 月 16 日至 19 日隆重登上國家戲劇院。由唐美雲、唐文華、許秀...
18/09/2025

📣📣AQ帶你看📣📣

📌唐美雲、唐文華雙唐 CP 再聚首
《夢在海潮那邊》海上權謀、愛情交織史詩

文/郝藝伶

2025 年廳院選,唐美雲歌仔戲團以全新旗艦大作《夢在海潮那邊》於 10 月 16 日至 19 日隆重登上國家戲劇院。由唐美雲、唐文華、許秀年、小咪等重量級卡司領銜,帶來一場融合權謀與愛情的史詩級舞臺冒險。

該劇跳脫史實,將海賊、官府與天地會三股勢力推上舞臺核心,營造暗潮洶湧的權力角逐,同時交織愛恨糾葛的人性故事。諜影與情感的交鋒,映照人心深處的抉擇與掙扎,帶領觀眾走進一個跨越歷史與想像的平行宇宙。

💢反轉史書 海賊女王的命運抉擇

故事主角「蔡牽媽」是最令嘉慶皇帝頭疼的「海賊女王」,她不再是丈夫背後的輔佐者,而是智謀過人、目光遠大的領袖。她抗拒清廷招安,甚至鼓勵蔡牽攻佔臺灣,自立為王。為鞏固勢力,她女扮男裝潛入艋舺,卻意外與神祕富商李啟明產生情感糾葛,掀起愛情與權謀交織的漩渦。

唐美雲將挑戰反串,化身海賊女王,展現剛毅與柔情兼具的多重面貌;「歌仔戲天后」許秀年飾演龍門客棧老闆娘,以細膩唱做描繪情感深度;「百變精靈」小咪飾演神祕富商李啟明,遊走於任務與情感之間;國光劇團當家老生唐文華則飾演海賊王蔡牽,與唐美雲再組「雙唐 CP」,上演相愛相殺的尪生某旦。

藝術總監唐美雲表示,《夢在海潮那邊》期待觀眾反思:如果人生有不同選擇,命運是否會截然不同?是否具備做出選擇的能力與勇氣?透過蔡牽媽這角色,也希望傳遞獨立自主的新女性精神,鼓勵大家為理想勇往直前,不被時代所限制。

💢黃金團隊 打造戲曲新境界

除了堅強卡司,幕後團隊集結了導演戴君芳、編劇陳健星,重構嘉慶年間的歷史人物與傳說,編織出浪漫刺激的舞臺冒險。

舞臺設計王世信營造自由流動的空間,使觀眾隨場景轉換,彷彿置身海上、港口與市街之間,體驗劇情張力。編曲姬君達與編腔陳歆翰則在傳統聲腔基礎上,注入多層次音樂語彙,保留歌仔戲韻味同時融入當代感。服裝由金馬獎得主黃文英設計,結合華美工藝與現代氣息,呼應全劇「傳統與創新並行」的精神。

唐美雲歌仔戲團《夢在海潮那邊》以顛覆史書的視野,融合愛情、陰謀與冒險,開啟歌仔戲全新格局,邀請觀眾共赴這場浪濤洶湧、驚心動魄的舞臺盛宴。

(圖片由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牟仁杰)

Address

文化二路211號 (廣藝基金會)
桃園市龜山區
33377

Opening Hours

Monday 08:00 - 17:00
Friday 08:00 - 17:00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AQ廣藝誌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