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Q廣藝誌

AQ廣藝誌 廣藝基金會成立的「AQ廣藝誌」,以更年輕、吸睛的播報方式、深度的人物與藝文專訪、新的影音內容、全新知識專欄,以「Art Q」精神呈現給大家!

📣📣AQ帶你看📣📣📌阮劇團「劇本農場計畫」邁向第十二年 三部新作直擊時代洪流下的靈魂困境文/廖威誌自2013年啟動的阮劇團「劇本農場計畫」,至今已邁入第十二年,持續由資深劇場創作者王友輝擔任主持人,培育亞洲新銳劇作家,並累積超過二十部實體出...
20/11/2025

📣📣AQ帶你看📣📣

📌阮劇團「劇本農場計畫」邁向第十二年
三部新作直擊時代洪流下的靈魂困境

文/廖威誌

自2013年啟動的阮劇團「劇本農場計畫」,至今已邁入第十二年,持續由資深劇場創作者王友輝擔任主持人,培育亞洲新銳劇作家,並累積超過二十部實體出版劇本。今年「劇本農場XII」以「戰火 × 懸疑 × 癮」為主題,推出三部讀劇作品《放羊記》、《粉骨碎身》與《海王星逆行》作品以銳利敘事與多元形式,探討個人與家族、歷史與當代之間的矛盾與束縛,引領觀眾直面內心深處的共鳴。

💢三段破碎關係,折射時代的創傷與救贖

本次讀劇演出以「三段破碎的關係」為主軸,呈現創傷、謊言與時代洪流下的生命難題。香港劇作家鄭國偉的《粉骨碎身》以兩姐妹與家族成員的互動展開,揭示婚姻危機、詐騙與失蹤背後的連鎖影響;郭建甫的《放羊記》結合布袋戲與戲曲語彙,以「狼來了」與「蘇武牧羊」為隱喻,描繪戰火中少年從分離到重逢的命運輪迴,探討忠誠與背叛的人性議題;李松霖的《海王星逆行》則以同婚家庭與毒癮為背景,透過夢境與祖先對話,反思父權體制下的世代創傷,尋找回家的可能性。

💢十二年扎根,點燃劇本創作的火光

「劇本農場計畫」每年邀請三位劇作家,歷經三年期的旅行、書寫、討論、讀劇演出與修整,最終出版劇本書,打造「編、導、演、評、觀、製」六位一體的創作生態。實體劇本書的書封以「火柴」設計,象徵靈感的閃現、創作者之間的火種傳遞,以及點亮觀眾內心的瞬間。十二年來,這根火柴已累積成一道不容忽視的光芒,見證臺灣劇場故事的茁壯與多元。

阮劇團創辦人暨藝術總監汪兆謙表示,「在王友輝老師溫暖又不失嚴格的引領下,「劇本農場計畫」的劇作家們在每一次聚會中為了創作全心投入,是讓人格外珍惜的寶貴歷程。」

💢展望下一個十二年,讓故事持續生長

阮劇團的「劇本農場計畫」,不僅是創作者的舞台,更是一座讓故事自由生長的土地。今年的三部作品延續計畫一貫的開放精神,不拘形式與主題,從家庭倫理、戰爭寓言到身份認同,皆以獨特視角回應當代社會。「劇本農場XII讀劇演出」將於11月21日至11月23日在嘉義市的新嘉義座登場,免費索票入場。隨著計畫邁向新階段,阮劇團期待下一個十二年能持續點燃創作火光,讓更多故事在這片土地上被看見。

(圖片由 阮劇團 Our Theatre 提供)

📣📣AQ帶你看📣📣📌【給全民的科技藝術論壇】《我以為創作需要天份!? #王柏偉 卻說:AI時代,連魔法都要學會「組裝」》文/陳盈帆你知道台灣的科技藝術其實挺強的嗎?在AI、XR、區塊鏈等技術不斷翻新創作邏輯的今天,我們更需要一場開放對話。清...
20/11/2025

📣📣AQ帶你看📣📣

📌【給全民的科技藝術論壇】《我以為創作需要天份!? #王柏偉 卻說:AI時代,連魔法都要學會「組裝」》

文/陳盈帆

你知道台灣的科技藝術其實挺強的嗎?
在AI、XR、區塊鏈等技術不斷翻新創作邏輯的今天,我們更需要一場開放對話。清華大學科技藝術所所長邱誌勇,號召產官學研與民間創作者齊聚11月的「回望過去、展望未來——台灣科技藝術發展產業與政策芻議文化論壇」,希望不只是討論,更能形成政策與創作策略的養分,幫台灣科技藝術刷新未來版本!以下是講者王柏偉的觀點分享。

💫從工業革命到AI革命:創造力的「控制權」轉移
「如果工業革命處理的是力量與勞動,AI處理的就是思考與控制方式。」
王柏偉一開場這句話,劃出了一條清晰的時代分界線。
工業革命教人如何駕馭機械;AI時代則逼我們學會駕馭思考本身。當機器開始擁有「反饋」與「糾錯」的能力,藝術的定義正在鬆動。原創與抄襲的界線崩解,創造與複製的區別不再穩固——藝術家與AI的共創關係,正是一場新的文明談判。

💫從「原作」到「生成」:藝術的第二次覺醒
「過去我們把複製交給機械,因為它沒有靈魂;但現在AI的複製,是帶著思考的複製。」
當機械進化為「準生命體」,它開始擁有模仿、糾錯與生成的能力。於是,藝術也不再只是「我畫出的那一幅畫」。
藝術不再關乎題材或技術,而是——如何思考。
「原創就在於思考架構的原創,你的咒語到底要怎麼組裝,才會形成一個具有強效可以攻打五公里外的爆炸性的魔法?」王柏偉說。那個「咒語」,正是AI時代的思考語法:架構「structure」,或更複雜的架構法「architecture」。
影:《Pistol Whip》- 發表預告片 | PS VR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A75FYv6Nzg

💫我們都是「架構師」
王柏偉主張,在AI時代,每位創作者都該問自己:「我是什麼樣的架構師?」(structural thinker / structural artist)這樣的「結構思維」正在改變藝術評論框架與藝術教育。
「在AI時代要問自己的是,我是一個什麼樣的架構師。我有沒有辦法動用過去被束縛在個別專業領域當中的東西,重新組裝成一個新的物件還是工具為我所用。」
如今的創作者往往橫跨不同專業——可能設計師要懂coding、表演者要學資料視覺化、策展人要研究演算法。這正是藝術創作的新結構:跨界不再是潮流口號,而是新的工作邏輯。
AI共創只是開端,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用AI重新組裝現實」。藝術家能否動用過去被束縛在各個專業領域的知識,重新拼裝成新的工具或生命型態?」
影:王連晟的《機器之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A0UW6mFvOA

💫專業與娛樂之間:藝術的大眾化不是壞事
談到「人人都是創作者」的風潮,王柏偉不急著反對。他指出,藝術的專業化與大眾化本來就屬於不同層面。
「藝術的大眾化,其實只是藝術的娛樂範圍。」這句話並非批評,而是對當代藝術現象的冷靜分析。娛樂化的藝術能夠提供人們表達與共感的入口,但要形成真正獨特的藝術語言,仍然需要專業的投入與長期的鍛鍊。
他補充:「如果我們用把藝術當成是一個專業,甚至把它當成是一個職業,我就不會以大眾都從事這個職業,人人都是藝術家來想像這個事情。」
專業化不是排他,而是藝術持續深化的必要條件。大眾化與娛樂化並非錯誤,而是藝術在社會中展現的另一種生命力。
影:謝杰樺的《肉身賽博格》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PqddZeJCmw

⭐結語:創造的未來,是思考與控制的建築學
當藝術與科技越界融合,「原創」這個字需要新的語法。
AI的到來,或許並非取代人,而是迫使人類回到創造的源頭:重新設計思考與控制的結構。
在AI時代,要問的不是我能創作什麼,而是我能組裝出什麼樣的魔法?
這句話,是對未來的召喚。
也許未來的藝術,不再是創造物件,而是創造能創造的系統/生命體。而那個「系統/生命體」——正是我們人類思考的本身。

💥敬請期待2025年開放全民參與的論壇活動
👀 想了解更多?
科技藝術需要的不只是技術與創意,更需要開放性與感性!
即使你只是對AI或表演藝術感到好奇,也誠摯邀請你跟AQ廣藝誌一起關注這場論壇,一起開啟未來的想像

-----------------------------------
回望過去、展望未來:台灣科技藝術發展產業與政策芻議文化論壇
六位重量級科藝講師 X 五個科藝關鍵子題
📍時間|2025年11月28日(五)10:00~18:00
📍地點|紀州庵文學森林多功能空間(台北市中正區同安街107號)
最後報名機會👉https://forms.gle/W7Gari2Z56cvDt369

📣📣AQ帶你看📣📣📌躍演《釧兒》十週年旗艦劇院版跨越舞台人鬼的時空虐戀 廟埕戲台再現!文/廖威誌躍演VMTheatre Company原創經典《釧兒》迎來十周年,今年以全新旗艦劇院版重磅回歸,將於11月22日至30日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大劇院...
19/11/2025

📣📣AQ帶你看📣📣

📌躍演《釧兒》十週年旗艦劇院版
跨越舞台人鬼的時空虐戀 廟埕戲台再現!

文/廖威誌

躍演VMTheatre Company原創經典《釧兒》迎來十周年,今年以全新旗艦劇院版重磅回歸,將於11月22日至30日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大劇院演出。

《釧兒》2015年於高雄衛武營首演,改編自澎恰恰原創故事,以傳統歌仔戲為根基,融入西方音樂劇敘事與現代音樂風格,將廟埕文化、庶民日常與跨越陰陽的人鬼情緣交織成動人的原創音樂劇。

十周年旗艦版由《勸世三姊妹》原班人馬聯手,編劇、音樂與舞台全面升級。導演曾慧誠攜手金曲獎得主李哲藝、新生代劇場音樂家康和祥,以及編劇、作詞梁越玲共同創作。此次加入搖滾樂團與雙弦樂編制,重新編曲並新增數首原創歌曲,使戲劇張力與音樂氛圍大幅提升。

舞台設計以廟埕文化為核心,寫實與象徵並置,透過燈光、影像與動態佈景,重現夜市熱鬧、戲班後台與虛實交錯的魔幻場景。演員肢體結合傳統戲曲身段與現代舞蹈,讓這部關於戲班與愛情的故事更具當代可看性。

故事採「戲中戲」結構,講述青年阿強在廟埕戲班準備演出時,意外翻出塵封的《薛平貴與王寶釧》劇本,並在台上遇見神秘女孩釧兒。隨著歌聲響起,遺忘的誓言甦醒,兩人情感逐漸靠近,卻始終隱藏著難以言說的懸念。當真相揭曉,原來是一場跨越生死的約定,一縷微光牽引著愛與記憶。

曾慧誠表示,這是一段跨越陰陽、深刻動人的愛情故事,在搖滾與戲劇的交織中綻放,不只觸動心靈,更展現這片土地最深厚的文化底蘊。

談及十周年重製版本,他進一步指出,團隊保留原有故事框架,以全新面貌與觀點重新詮釋。這十年來,無論表演、燈光、舞蹈、服裝等各環節,創作者們歷經顯著成長與改變,相信既是挑戰,也別具意義。

曾慧誠強調《釧兒》從當初的舊時代氛圍與小人物情懷,到2025年的版本,用全新的方式說十年的故事,對創作者與觀眾來說,都是全新的感受,也帶來更深的生活連結與反思。

(圖片由音速媒合提供)

📣📣AQ帶你看📣📣📌Stage 2 Screen 舞台直通螢幕手機一開帶你走進英國國家劇院現場文/廖威誌想要看戲,只要打開手機,就能坐上第一排。由廣藝基金會主辦的第三屆《雲舞台獎》線上影展,即日起至11月30日在線上展開,邀請觀眾穿越地理與...
18/11/2025

📣📣AQ帶你看📣📣

📌Stage 2 Screen 舞台直通螢幕
手機一開帶你走進英國國家劇院現場

文/廖威誌

想要看戲,只要打開手機,就能坐上第一排。由廣藝基金會主辦的第三屆《雲舞台獎》線上影展,即日起至11月30日在線上展開,邀請觀眾穿越地理與時間的距離,在雲端看見台灣表演藝術的多元樣貌,影展集結音樂、音樂劇及戲曲、戲劇、舞蹈與跨界等五大類別的入圍佳作。廣藝基金會執行長楊忠衡強調,今年雲舞台系列活動主推「S2S」(Stage 2 Screen)「舞台直通螢幕」新概念,為一般大眾加開欣賞表演節目通道,打造更多元的未來表藝新生態。

因此AQ 廣藝誌同步推出「雲端劇場全球巡禮」專題,第一站,帶大家走進英國國家劇院(National Theatre)的線上串流服務——National Theatre at Home。

National Theatre at Home 於 2020 年疫情期間正式上線,並不是臨時應變,而是英國國家劇院長達十多年數位深耕的成果。早在 2009 年,英國國家劇院便推出「NT Live」,將倫敦現場演出同步播映至全球影院;疫情來襲、劇院被迫按下暫停鍵時,高規格的劇場錄影素材順勢轉移到雲端,發展成獨立訂閱平台,成為延續劇院使命的重要出口。

在收費模式上,採每月訂閱或年費制,訂戶可無限觀看平台上所有節目,月費為 9.99 英鎊(約新台幣 400 元),年費則為 99.99 英鎊(約新台幣 4,000 元)。平台也提供單片短期租借,三天約新台幣 310 元,支援電腦、手機、平板與智慧電視等多種裝置,真正落實「在家就是劇院」。

劇目橫跨經典與當代,從莎士比亞、契訶夫、易卜生、到新創原著作品一應俱全,包含改編自經典電影《彗星美人》的《All About Eve》,以及改編自暢銷同名小說的《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這些作品皆收錄於 National Theatre at Home 片單之中,讓戲迷得以在線上暢遊眾多好戲風采。

更吸引劇場愛好者的是,National Theatre at Home 還附有幕後花絮,包括演員訪談、導演解說、排練片段等內容,彷彿手握劇院 VIP 通行證,得以深入認識專業團隊打造一齣戲的過程與舞台魅力。

點開官網的「Coming Soon」頁面,預告近期將上線的作品,自 11 月 25 日起播映的《GOOD》,被重新詮釋為一部節奏凌厲的政治寓言劇,另一部備受矚目的作品是音樂劇《Next to Normal》,預計自12月2日起於平台播映。作品以家庭、疾病、失落與哀傷為核心主題。

在 National Theatre at Home 首頁,亦設有「Top 10 this week」(本週 Top 10)選單,彙整當下受歡迎、討論度高的十部作品,讓觀眾不用苦惱從何看起,一鍵就能跟上國際劇場熱潮。近期榜單上有《The Brightening Air》、《Present Laughter》等口碑之作,也有經典名劇的新世代演繹,例如《慾望街車》(A Streetcar Named Desire),奧斯卡金獎導演丹尼.鮑伊執導、班尼迪克.康柏拜區主演的《科學怪人》(Frankenstein),以及由雷夫.范恩斯詮釋莎劇名作《馬克白》(Macbeth),都成為觀眾入門平台的絕佳起點。

對台灣觀眾來說,National Theatre at Home 像是一扇窗,讓我們得以貼近世界頂尖劇場現場的節奏與討論;回到台灣,第三屆雲舞台獎線上影展正以同樣的 S2S 精神,讓本土創作者的作品在雲端被看見、被反覆咀嚼、被更多人珍藏。即日起,只要按下播放鍵,就能讓藝術成為日常的一部分。第三屆雲舞台獎線上影展觀賞連結請上 YouTube「雲舞台 The Cloud Stage」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videos

(圖片取自 National Theatre at Home Faecbook)

📣📣AQ帶你看📣📣📌以科技之眼探索意識、人性與生命第四屆桃園科技表演藝術獎初審入圍名單出爐文/廖威誌第四屆桃園科技表演藝術獎11月4日舉行初審評選,選出五組團隊進入複審階段,將於2026年3月27日在桃園米倉劇場進行實地試演,競逐三大獎項,...
17/11/2025

📣📣AQ帶你看📣📣

📌以科技之眼探索意識、人性與生命
第四屆桃園科技表演藝術獎初審入圍名單出爐

文/廖威誌

第四屆桃園科技表演藝術獎11月4日舉行初審評選,選出五組團隊進入複審階段,將於2026年3月27日在桃園米倉劇場進行實地試演,競逐三大獎項,得獎作品將於「2026 TAxT桃園科技藝術節」首演。

桃園科藝獎作為全臺唯一聚焦「科藝表演」的競賽平台,本屆以「I紀元:人與科技的共創」為主題,呼應AI全面融入生活的當代現象,吸引眾多科藝團隊參賽,競爭激烈。評審團看見多組新概念、大膽挑戰技術的創意作品,除了大膽引進AI、數據演算與影像聲響外,題材更大膽探索意識、人性與生命等,人類存在的根本議題。挑戰技術,也挑戰藝術家詮釋手法和創意,期待明年複審試演的突破性佳作。

桃園市藝文設施管理中心主任楊宗哲表示,科技藝術是中心重要發展方向,透過桃園科技藝術節與科藝獎的加乘效果,彰顯桃園城市的品牌特色,鼓勵創作者朝此方向發展。同時也感謝廣藝基金會成為多年良好夥伴,共同投入心力推動此領域。

廣藝基金會執行長楊忠衡指出,桃園科藝獎作品融匯多元觀念與美學,衝激之後必有佳作。同時也很欣慰在長期耕耘下,藝術家持續精進成熟,主動拓展表現空間,使科藝表演不局限於業內同溫層,而是成為表演場亮點。他以第二屆首獎得主田子平日前在「2025臺北時裝週」擔任開場演出、第三屆首獎得主鄭各均「音速死馬」在台灣戲曲中心推出新作為例,展現科藝人才活躍表現。

本屆入圍複審的五組團隊各獲得5萬元入圍獎金及15萬元的創作補助,並將在米倉劇場進行10-15分鐘的複審試演,競逐三大獎項。脫穎而出的得獎團隊除了獎金支持,也將獲得專業師資的訪視輔導、工作坊或主題講座的交流互動等資源,並於「2026 TAxT桃園科技藝術節」進行作品首演,讓創作成果被更多觀眾看見。

入圍複審名單(順序不分先後):
• 樓頂 《自動販賣機》
• 趙心 《等一盞會回答的光》
• 明日和合製作所 夢.exe [夜班暫存]
• 混將 《電波訊號:昏迷父親連線對話》
• 平谷試誤所 《熱寂臨界》

本屆初審評審團成員包括:廣藝基金會執行長楊忠衡、數位藝術基金會藝術總監王柏偉、臺中國家歌劇院副總監鄢繼嬪、國立清華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邱誌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系教授兼系主任王俊傑、製作人孫平、C-Lab未來視覺實驗室負責人蔡奇宏。

🎁AQ送你看🎁天氣逐漸降溫,開始需要暖心的心靈補給品了嗎?AQ廣藝誌嚴選初冬好戲要來送給大家了!!✨C MUSICAL 韓國授權音樂劇《 #我的遺願清單》演出票券限時免費抽!活動時間:即日起至11/25(二)23:59止,得獎名單11/26...
17/11/2025

🎁AQ送你看🎁
天氣逐漸降溫,開始需要暖心的心靈補給品了嗎?AQ廣藝誌嚴選初冬好戲要來送給大家了!!

✨C MUSICAL 韓國授權音樂劇《 #我的遺願清單》演出票券限時免費抽!

活動時間:即日起至11/25(二)23:59止,得獎名單11/26(三)通知
獎項內容:共2名,每名可獲票價1800元演出票券1張
票券場次:12月2日 (二) 19:30
演出地點:西門紅樓二樓劇場

👉怎麼參加?看這裡
1) 加入AQ廣藝誌官方網站會員成為AQ之友
2) 至會員活動專區填寫參與抽獎表單

註1:如您中獎我們將以E-mail通知,請您於演出現場取票。

(圖片授權: C MUSICAL製作)

馬上去參加→ https://www.aq-news.com/

AQ廣藝誌為廣藝基金會創立的表演藝術報導平台,長期深耕表演藝術領域,致力於以專業、深入且多元的報導視角,串聯創作者、觀眾與藝文產業之間的對話。

📣📣 📣📣文/ #陳潔堯(音樂文字工作者)📌 #史汀 音樂劇《最後一艘船》重返紐約 登上大都會歌劇院英國歌手史汀(Sting)創作的音樂劇《最後一艘船》(The Last Ship,圖取自大都會歌劇院官網)即將於2026年6月9至14日登上...
17/11/2025

📣📣 📣📣

文/ #陳潔堯(音樂文字工作者)

📌 #史汀 音樂劇《最後一艘船》重返紐約 登上大都會歌劇院

英國歌手史汀(Sting)創作的音樂劇《最後一艘船》(The Last Ship,圖取自大都會歌劇院官網)即將於2026年6月9至14日登上 #紐約大都會歌劇院 演出9場,成為該院首度完整呈現的百老匯音樂劇。

這部作品在2014年百老匯首演時因票房不佳提前下檔,但史汀此次以全新版本回歸:新版劇本由諾里斯(Barney Norris)撰寫,並加入多首史汀的新作與修訂歌曲,由華納(Leo Warner)執導。史汀將親自飾演造船廠工頭「傑基‧懷特」(Jackie White),雷鬼音樂人夏奇(Shaggy)則飾演船夫。

故事取材自史汀在英國東北部造船小鎮沃爾森(Wallsend)成長的經驗,描寫船廠面臨關閉、工人努力守住社區核心的過程。大都會歌劇院總監彼得‧吉爾伯(Peter Gelb)表示,此製作能在艱難財務時期帶來助益,但具體金額未公開。

新版《最後一艘船》已在阿姆斯特丹、巴黎與布里斯本演出。為迎接紐約檔期,史汀將於12月5日發行《最後一艘船:擴充版》專輯,收錄5首全新錄音。

📌美國國家交響樂團新規:每場音樂會都奏國歌

自11月起,美國國家交響樂團(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 NSO)每場音樂會開場都會演奏美國國歌。此舉被視為美國總統川普出任甘迺迪中心董事會主席後的新政策之一。

根據《紐約時報》報導,政策由前駐德大使格瑞內爾(Richard Grenell)指示實施,他同時也是川普任命的甘迺迪中心臨時執行董事。美國國家交響樂團行政總監戴維森(Jean Davidson)表示,樂團位於首都,將以此迎接美國建國250週年。

類似傳統也見於其他樂團,如沃斯堡交響樂團與奧克拉荷馬市愛樂都皆固定演奏國歌。洛杉磯愛樂則延續百年傳統,每年夏日在好萊塢碗型劇場開場時演奏。

戴維森表示,NSO將嘗試不同編曲版本,包括史特拉溫斯基於1941年的版本。她強調:「國歌能讓持不同政治觀點的人都被音樂感動,這正是我們希望帶給觀眾的共鳴。」

📌伊朗女性指揮破禁上台 弗里尤斯菲首度執棒德黑蘭交響樂團

伊朗古典音樂界迎來歷史性突破。伊朗新生代指揮家弗里尤斯菲(Paniz Faryousefi)於 11 月 12 日在德黑蘭瓦赫達特音樂廳(Vahdat Hall)首度公開指揮德黑蘭交響樂團,成為該團成立以來第一位正式登台的女性指揮。此事在當地與國際間都引發高度關注。

弗里尤斯菲受邀指揮「《仙鳥之地》」(Land of Simurgh)系列音樂會,節目包含伊朗作曲家達維希(Aftab Darvishi)、哈亞姆(Golfam Khayam)作品,以及舒曼、西貝流士、哈察都量等經典曲目。她強調:「藝術屬於人類,不分男女。」

自1979年伊斯蘭革命後,伊朗女性在公開場合指揮、獨唱或演出皆受嚴格限制,涉及違規者可能面臨罰款、鞭刑甚至更重處罰。因此,弗里尤斯菲此次登台被視為法律與文化上的象徵性突破。

德黑蘭交響樂團此舉被外界視為回應近年女性權益呼聲的重要一步,也鼓舞更多伊朗女性投入音樂專業。弗里尤斯菲期望自己的經驗能替後進開路,為伊朗古典音樂帶來新的可能性。

📌好萊塢碗型劇場主舞台以約翰‧威廉斯命名

好萊塢碗型劇場(Hollywood Bowl)的主舞台自1922年啟用以來,首次以藝術家命名舞台。它在2025年11月正式更名為「約翰‧威廉斯舞台」(John Williams Stage),以表彰電影配樂大師約翰‧威廉斯(John Williams)與洛杉磯愛樂長達近半世紀的合作與貢獻。

約翰‧威廉斯自1978年首次受邀登上好萊塢露天劇場,之後幾乎年年與洛杉磯愛樂或波士頓大眾管弦樂團合作,在每場吸引逾1.8萬名觀眾的夏季音樂會中,親自指揮《星際大戰》、《E.T.》、《侏儸紀公園》等經典配樂。他被視為將電影配樂從「娛樂類型」推向主流交響文化的重要推手。

更名儀式由多位好友與影壇重量級人士出席,包括史蒂芬‧史匹柏、喬治‧盧卡斯、指揮家杜達美等。約翰‧威廉斯表示,此一榮譽「前所未有、意義深遠」,並感謝多年支持他的樂團與觀眾。儀式也象徵他的音樂與影響力已成為好萊塢碗型劇場文化記憶的重要部分。

📣📣 📣📣📌以音樂聯結分裂的世界俄烏音樂家在亂世中的長談文/ #陳效真(音樂文字工作者)長達10個小時的排練終於結束,和  #普雷特涅夫(Mikhail Pletnev)、拉赫曼尼諾夫國際管弦樂團(Rachmaninoff Internat...
15/11/2025

📣📣 📣📣
📌以音樂聯結分裂的世界
俄烏音樂家在亂世中的長談

文/ #陳效真(音樂文字工作者)

長達10個小時的排練終於結束,和 #普雷特涅夫(Mikhail Pletnev)、拉赫曼尼諾夫國際管弦樂團(Rachmaninoff International Orchestra, RIO)經理馬可夫(Sergey Markov)在附近的小餐館簡單用餐。或許是剛剛樂團排練的 #拉赫曼尼諾夫 音符還在腦子裡響著,也可能是延續和馬可夫在路上的話題,普雷特涅夫一坐定就講起拉赫曼尼諾夫最後一部管弦樂曲《交響舞曲》(https://reurl.cc/nlEA26🎼)。他大讚《交響舞曲》的配器精彩完美,「配器非常精準,每一個聲部都在說話」。

話題圍繞著音樂,甚至飄到通古斯大爆炸、馬斯克與特斯拉,但是在晚到的指揮卡拉比茨(Kirill Karabits)入座之後,我猛然察覺自己右手邊坐著俄國人,左手邊則是烏克蘭人。這時,餐桌上的氣氛也微妙地改變,話題自然順著現實的重力,加速滑向俄烏戰爭與更廣泛的世界局勢。

「沒有人會贏。所有人都會輸。俄羅斯不會贏,烏克蘭也不可能贏。」外交官出身,目前在西班牙、莫斯科兩地居住的馬可夫首先下結論。一開始所有人都以為戰爭會在3天,或者是3週內結束;西方更以為制裁半年就能讓俄國經濟癱瘓,結果大家都錯了,因為「歐洲不會讓烏克蘭輸,中國不會讓俄羅斯輸。若歐洲開始輸,美國會介入」。既然完全不存在一個可行的勝利定義,這場沒有一方能輸的戰爭注定沒有看得見的明確終點。

此時,唯一的烏克蘭人卡拉比茨語氣開始有些激動:「我不斷問自己,這是為了什麼?這場戰爭的意義又是什麼?」「俄羅斯的『救世主們』摧毀烏克蘭很多城市,他們轟炸平民居住的地方,像是第聶伯。他們每天開火,他們炸的不是軍事設施,而是診所、醫院、兒童遊樂場,以及那些普通的人⋯⋯」正當卡拉比茨講出「俄羅斯的『救世主們』」時,普雷特涅夫默默插嘴更正他的用字:「是俄羅斯的半獸人」(the orcs of Russia)。

卡拉比茨出生於基輔,烏克蘭柴科夫斯基國家音樂學院畢業後,1995年進入國立維也納音樂暨表演藝術大學,從此把事業重心放在歐洲。他的父親伊凡‧卡拉比茨(Ivan Karabits)是烏克蘭非常著名的作曲家與指揮家,出生於烏克蘭東部頓內茨州的雅爾達。2004年,同樣位在頓內茨州的母校更名「巴赫穆特伊凡‧卡拉比茨藝術學校」以紀念兩年前逝世的伊凡‧卡拉比茨。

不只學校以父親的名字命名,那裡還有紀念伊凡‧卡拉比茨的博物館,「對我們家而言,那個地方有著非常深的意義,因為那是他音樂人生的起點。」卡拉比茨說:「但是現在,那裡已經被俄國占有,我再也不能回去。」「這一切究竟是為了什麼?」

馬可夫形容,普京像給整個俄羅斯吃了一種迷幻藥。「這種藥讓人以為自己很強大,以為世界都怕我們,以為只要我們願意,3天就能解決烏克蘭。這就是迷幻藥的效果:讓你活在幻覺裡。」接著他補充:「但是當藥效退了,你會頭痛欲裂,發現錢都花在購買毒品上面,朋友走了,現實只剩下一個,那就是你必須重新回頭加倍努力踏實工作。」如果這場戰爭有什麼正面作用,那就是把這種幻想拉到極限,迫使俄國人夢醒,第一次看到自己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強大。

卡拉比茨突然把焦點轉向另一個讓他深感不安的問題,那就是文化,他談起一個政府機構:烏克蘭國家記憶研究所。這是隸屬於烏克蘭政府的中央行政機構,設立於2006年,但是2014年推翻親俄總統亞努科維奇後,它不但重新活躍而且職權擴大,積極主導「去俄化」政策,從更名街道、移除雕像,一路延伸到文學與音樂教育領域。它不僅制定「什麼能讀、什麼能演」,甚至決定哪些文化人物在公共論述裡「可以被提及」。於是俄羅斯作曲家柴科夫斯基、穆索斯基、葛令卡的作品不准演出或是移出教材;文學家果戈里的作品自中學課程中刪除;普希金雕像或是街名被拆除或改名⋯⋯他們把「去俄化」被視為文化安全的一部分,認為烏克蘭必須切斷俄羅斯文化支配,重建民族歷史與認同。

但是這種權力令卡拉比茨不安,他直言自己無法接受由單一政府機構來裁定文化的價值。就像穆索斯基有太多作品以烏克蘭題材創作,果戈里出生於今烏克蘭境內的波爾塔瓦,其作品深具烏克蘭民俗色彩,只因為以俄文寫作就被排除。去俄化政策恰恰切斷烏克蘭自身文化的多重脈絡,傷害自己的文化深度,也使藝術淪為意識形態工具。

文化禁令不只發生在烏克蘭。普雷特涅夫也談到俄烏戰爭後,西方各地出現禁止演出蕭斯塔科維奇、包羅定等俄國作曲家作品的情況。他打趣地說:「我們就說拉赫曼尼諾夫是偉大的美國作曲家,應該就能安全上演了。」普雷特涅夫還提到俄羅斯國家管弦樂團創團初期赴以色列演出時的經歷。當時以色列仍對華格納採取非正式的禁演態度,但是他故意在安可曲安排《羅安格林》第三幕前奏曲。出乎意料的是,聽眾反應極為熱烈。「可能他們不知道那是華格納,但是這首曲子真的很好。」這段經驗恰好說明:藝術作品本身不應成為政治情緒的犧牲品。文化禁令往往只是戰時民族主義的反射行為,而不是音樂本身的問題。

談到文化背後更深的政治現實,普雷特涅夫忽然想起另一位象徵性的身影,那就是戈巴契夫,也是他唯一真心尊敬的蘇聯與俄羅斯領導人。「他非常有文化修養,我把我們的柴科夫斯基《第六號交響曲》唱片(https://reurl.cc/3bj9Wl🎼)送給他的時候,他說『這首曲子太美了。我們年輕的時候,聽這首交響曲都會哭。』」最後一次與戈巴契夫談話時,蘇聯已經解體,普雷特涅夫對戈巴契夫說出自己的感受:「我告訴他,我覺得很難過,但是我難過的不是蘇聯被分成15個國家,而是沒有被分成150個。」「如果那些地區成為一個個小而正常的國家,有自己的總統、自己的選舉,那麼就不會再有人掌控一整個龐大帝國了。」

普雷特涅夫以俄羅斯位在遠東地區的雅庫特(Yakutia)為例,這是俄羅斯聯邦最大的行政區,面積和印度相當,不但有豐富的動物資源,還有木材與礦產,是一個具有天然經濟資源潛力的地區。「按理他們可以變得富有,但是所有的錢都流進莫斯科的『俄羅斯寡頭』口袋。當地人活得像牲畜,甚至比牲畜還糟。」他的說法讓我想起多年前的一次談話,普雷特涅夫也提過相同的觀念,並引用柏拉圖《理想國》的觀點:城邦必須維持在人的視線之內,治理才能真正發生;當國家膨脹到超過共同體能承受的範圍,自然會長成怪物般的結構。

談到祖國俄羅斯的未來時,普雷特涅夫則更為悲觀。他認為即使戰爭結束,也不會立刻迎來好日子。「俄羅斯社會之後還會經歷愛國者互相殘殺,『特別軍事行動』中被釋放的罪犯與普通人的衝突。舊制度的拆解要花上幾十年,而我又不會活到100歲,所以我永遠看不到俄羅斯的好日子。」但是他也補了一句:「雖然如此,結果已經很清楚,俄羅斯其實已經輸了。」

談話的沉重與坦白,使那晚的小餐館像一面鏡子,把每個人的故鄉、傷痕與立場都照得清清楚楚。然而,也正是這些裂縫,讓RIO的存在更顯得不可思議與珍貴。當晚的宵夜談話之所以令人難忘,正是因為那一刻恰好把RIO的本質照得很清楚:在這支樂團裡,俄羅斯人與烏克蘭人並肩演奏;在音樂之外,他們也各自背負著家園的變動、文化的斷裂與現實的壓力。而在第二天的演出中,他們仍然坐回同一個舞台,打開同樣的樂譜。這並不能解決世界上的問題,但至少說明了一件事:在一個四分五裂的時代,RIO仍試著讓某些共同珍視的事物,透過音樂緊密的聯結一體。

📣📣AQ帶你看📣📣📌崩壞中傳遞希望、劇場化身攝影棚──2025 Camping Asia精選節目讓身體擁抱未來文/陳佳樂2025 Camping Asia邀請來自世界各地的跨領域藝術家,以身體作為見證、影像作為回應,將舞蹈推向更深的情感與社...
13/11/2025

📣📣AQ帶你看📣📣
📌崩壞中傳遞希望、劇場化身攝影棚──2025 Camping Asia精選節目讓身體擁抱未來

文/陳佳樂

2025 Camping Asia邀請來自世界各地的跨領域藝術家,以身體作為見證、影像作為回應,將舞蹈推向更深的情感與社會議題現場。11月14、15、16日接續於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登場的是來自法國前衛編舞團隊狂徒((LA)HORDE))的《崩世光景》(Room With A View)與英國編舞攝影家班吉・瑞德(Benji Reid)的《即席寫真》(Find Your Eyes),兩部精采作品將撼動台灣觀眾的心。

✨《崩世光景》 在崩壞與希望間尋找重生能量

誕生於疫情與社會動盪時期的作品《崩世光景》(Room With A View),由法國前衛編舞團隊狂徒2019年接任馬賽國立芭蕾舞團(Ballet national de Marseille)藝術總監後所推出,與法國知名電子音樂創作者霍恩(Rone)合作,打造如末日般的舞臺與音場地景,聚集來自多個國家與文化背景、平均年齡20歲年輕舞者擦出來的火花,以強烈身體能量回應當代世界的動盪與崩壞,關注於人類文明,包括氣候、生態、社會經濟的崩壞,地緣政治、戰爭的緊張與全球化供應鏈系統的脆弱。

( LA )HORDE 的藝術總監之一Jonathan Debrouwer表示,台灣是這件作品目前巡演到最遠的地方,感到非常幸運與令人期待,並且透過這次的巡演也讓台灣舞者嚴龍賜回到台灣演出,增添了情感連結。同時他們也懷抱著好奇的心情,想了解文化距離遙遠的人們如何感受這件作品,因為這件作品包含了反叛、革命,是很法國的作品,期待創造討論與對話,讓觀眾走出劇院後能夠思考另一種世界的樣貌是可能的。

✨《即席寫真》 宛如置身手術室,解構攝影成像的過程

英國編舞攝影家 Benji Reid 的《即席寫真》,將舞臺變為即時攝影現場,打破舞蹈、攝影與視覺藝術的界限。創作靈感源於當代「人人皆攝影師」的現象,在手機與網路普及的日常生活中,攝影與視覺文化已無所不在,專業與業餘的界線日益模糊。Benji Reid 將這種現象帶入劇場:舞台上的動作與影像同步生成,觀眾不僅觀看表演,還能即時感受攝影的過程與瞬間。以攝影捕捉日常生活中的無聲戰爭——種族歧視、毒癮、社會疏離與創傷。透過舞者在現場的演繹,每一幅影像被賦予身體節奏與情感,讓觀者直面痛苦、掙扎與希望,感受脆弱中的自由與解放。

影像控制師Ross Flight獨家解密製作過程是非常獨特的經驗,也充滿的技術挑戰,舞台設計、燈光、動作與影像的轉換皆需經過精密排練,為了讓現場攝影即時呈現,團隊使用多媒體編程平台 Max 進行影像轉換與操作,即便攝影師以直立拍攝,畫面也能快速轉為橫式呈現。每場演出約拍攝300張照片,高解析度成果可在兩秒鐘內展現在觀眾面前。

2025 Camping Asia策展人林人中表示《崩世光景》與《即席寫真》兩件作品皆由當代知名藝術家所打造,並且扣合了以「給下一個世代的未來藝術學苑」的命題,揭示身體如何製造意義,期待觀眾一同走進劇場打開不同的藝術視野。

(圖片由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Taipei Performing Arts Center提供,©CosimoTrimboli)

📣📣AQ帶你看📣📣📌因為愛樂,成為卓越!台灣卓越盃音樂公開賽接軌國際,卓越寶寶展翅高飛文/郝藝伶第19屆國際蕭邦鋼琴大賽決賽結果日前揭曉,台裔美籍鋼琴家陸逸軒榮膺首獎,在新聞媒體、網路社群掀起一片熱潮。無巧不巧,早在蕭邦鋼琴大賽首輪開跑之前...
13/11/2025

📣📣AQ帶你看📣📣

📌因為愛樂,成為卓越!
台灣卓越盃音樂公開賽接軌國際,卓越寶寶展翅高飛

文/郝藝伶

第19屆國際蕭邦鋼琴大賽決賽結果日前揭曉,台裔美籍鋼琴家陸逸軒榮膺首獎,在新聞媒體、網路社群掀起一片熱潮。無巧不巧,早在蕭邦鋼琴大賽首輪開跑之前,9月中旬台灣卓越盃音樂公開賽的主辦單位即已宣布,自2026年起卓越盃鋼琴大賽項目將新增「蕭邦24首練習曲組」(小學三年級組以上組別),不僅與國際賽事呼應接軌,更期盼參賽者均能透過反覆鍛鍊,自幼即擁有扎實堅韌的「基本功」,替未來更上層樓,進軍國際大賽演奏「大曲子」奠定基礎。

「因為愛樂,成為卓越!」創立於2013年的台灣卓越盃音樂公開賽,創辦人暨執行長鄭吉良一路走來,始終秉持「創造優質音樂環境」的初衷,讓參賽者藉由比賽實地感受成為音樂家的過程,並從中獲取更卓越、更珍貴的比賽體驗。除每年2、3月舉辦的《台灣—卓越盃音樂公開賽》及8月的《EIMOC卓越盃國際音樂公開賽》外,並另設《台北卓越國際鋼琴小提琴大賽》,提供獎學金鼓勵表現傑出的參賽者。

「在一個聲音、殘響都符合專業標準的音樂廳,讓孩子們上台來彈,大鋼琴家也都在使用的國際級演奏鋼琴……」曾負笈德國國立科隆音樂院,家中子女也自幼學習樂器,身兼音樂家與音樂家長雙重身分,鄭吉良昔日擔任過各級學校音樂比賽的評審,腦海中卻總是浮現如此的畫面,讓他毅然決定舉辦卓越盃。場地選在近400 席的「KHS功學社蘆洲音樂廳」,並提供Steinway & Sons德國史坦威D-274演奏級鋼琴(與台北國家音樂廳鋼琴型號一致!)的雙重高規格下,讓「比賽不再只是比賽,而是孩子們在舞台上盡情與音樂共舞,享受自己創造出來的世界」。

身為最具指標性的全國性音樂賽事之一,《台灣—卓越盃音樂公開賽》組別包羅萬象、應有盡有,不僅涵括鋼琴、弦樂器、木管樂器、銅管樂器、打擊樂器、傳統打擊樂器、中國傳統樂器、吉他、烏克麗麗、豎琴、室內樂、聲樂、直笛、直笛合奏團組等,而且各個年齡層無不齊備,所有組別加起來居然超過 1,000 個!針對今年加入口琴、手風琴兩組,明年則將新增電吉他、電貝斯兩組,鄭吉良指出,放眼台灣的音樂教育界,向來以學習鋼琴、小提琴為大宗,但專攻其他樂器的學子,同樣也需要站上舞台展現所學、累積經驗,並透過比賽獲得觀摩交流、自我成長的機會。

鋼琴組則區分為巴哈作品、莫札特作品、徹爾尼練習曲、佈爾格彌勒作品、流行鋼琴等組別,繼2023年增加台灣鋼琴作品組後,2026年起又將新增「蕭邦24首練習曲組」(小學三年級組以上組別)、「貝多芬鋼琴作品組」(小學五年級組以上組別)。「回歸初心,才可能邁向更高、走得更遠!」鄭吉良不諱言,近年來隨著參賽的學生越來越多,老師、家長乃至選手無不瞄準獎盃,曲目自然朝向難度逐漸疊高的趨勢發展,但「學音樂當然不只是為了準備比賽、演奏大曲子就好——練習曲及『相對小』的曲目中,藏著許多重要基本功的練習!」

為此,卓越盃鋼琴大賽逐年細分、新增更多元的項目,小朋友可先由巴哈、佈爾格彌勒、徹爾尼的作品開始,感受一下初登舞台競賽的心情;伴隨琴齡增長,學過李斯特、普羅高菲夫等較大的曲目後,不妨回歸學習音樂的初心,彈彈莫札特、巴哈的鋼琴曲,則有助於提升「音色」的控制能力與技巧。以「打造未來的音樂家」為最終目標,鄭吉良衷心期許卓越盃的永續舉辦,能夠扮演好「階梯」般的角色,一路陪在愛樂孩子們的身旁,鼓勵他們適時把握成為音樂家的機會!並協助他們以卓越盃系列賽事為起點或支點,「攀向未來更大、更廣闊的舞台」。

2019年起增設的《EIMOC卓越盃國際音樂公開賽》,逐步將卓越盃的理念推廣至北京、上海、廈門、廣州、香港、澳門、泰國曼谷、馬來西亞吉隆坡等地;2025《EIMOC卓越盃國際音樂公開賽》為期三天,已於8月 7日圓滿落幕,吸引來自台灣、香港、澳門、泰國、印尼等地,共計 379 位參賽者共襄盛舉。隨著《台北卓越國際鋼琴小提琴大賽》10月19日順利畫上休止符後,明年1月鄭吉良又將偕同《EIMOC卓越盃國際音樂公開賽》、「EIMOC卓越國際音樂新秀獎」的得主,展開一趟「卓越盃歐洲音樂之旅」遠赴奧地利、德國,1月29日將在維也納音樂廳舒伯特廳(Wiener Konzerthaus Schubertsaal)舉辦的「卓越盃國際音樂新秀獎得獎者音樂會」輪番登場獻藝。

一場場卓越盃賽事,千百個音樂成長故事。談起11月22日的「鄧詠恩鋼琴獨奏會」、明年元旦當天的「謝尚恩小提琴獨奏會」,兩位「卓越寶寶」即將展翅高飛,先後登上國家兩廳院演奏廳,讓鄭吉良不禁感觸良多:2019年鄧詠恩、黃博暐兩位年僅9歲的小朋友,隨團前往維也納參加「卓越盃國際音樂新秀獎得獎者音樂會」,初次在舒伯特廳彈著貝森朵夫Bösendorf 演奏名琴的情景,至今一切仍恍如昨日、歷歷在目。

鄭吉良如數家珍,那年的「卓越盃歐洲音樂之旅」,除體驗百年歷史的維也納音樂廳,並參觀史帝芬大教堂、貝多芬故居、歐洲最美小鎮Hallstat,以及走訪莫札特的出生地薩爾茲堡;「美好的城市、建築、風景,提供他們豐富多彩,又最直接最專業的養份及學習的動力。」時隔5年,鄧詠恩、黃博暐兩位小鋼琴家已分別在教育部市賽、全國賽、史坦威鋼琴大賽、丹麥國際青少年鋼琴大賽等得獎。

接下來他們即將赴美更上層樓,接受全球最高階的音樂教育,既為歷年來「卓越寶寶」的音樂成長故事譜寫新頁,也替卓越盃接軌國際音樂教育,搭起進軍國際大賽橋樑再度留下最新的見證。
2026《台灣—卓越盃音樂公開賽》報名期間即日起至12月19日截止,洽詢網址:www.music-taiwan.com/zh-tw。

📣📣AQ帶你看📣📣📌鬼才導演卡士鐵路奇攜手影后伊莎貝.雨蓓文學經典改編《貝芮妮絲》登場文/郝藝伶法國「殿堂級影后」伊莎貝.雨蓓再度來臺!繼2023年在臺中國家歌劇院 Arts NOVA系列,飾演《櫻桃園》中氣場強大的莊園女主人後,這次重回遇...
12/11/2025

📣📣AQ帶你看📣📣

📌鬼才導演卡士鐵路奇攜手影后伊莎貝.雨蓓
文學經典改編《貝芮妮絲》登場

文/郝藝伶

法國「殿堂級影后」伊莎貝.雨蓓再度來臺!繼2023年在臺中國家歌劇院 Arts NOVA系列,飾演《櫻桃園》中氣場強大的莊園女主人後,這次重回遇見巨人系列,與曾在歌劇院演出《美國民主》、《兄弟們》的義大利名導羅密歐.卡士鐵路奇合作,帶來文學經典改編的《貝芮妮絲》,11月14至16日在大劇院上演。

17世紀法國文學家拉辛的經典悲劇《貝芮妮絲》,講述羅馬皇帝提圖斯和巴勒斯坦女王貝芮妮絲相愛,卻因為羅馬帝國不容外國女王成為皇后,讓提圖斯必須犧牲愛情選擇責任,好友科馬基尼國王安提歐克斯則單戀著貝芮妮絲。卡士鐵路奇以拉辛劇本為基礎,卻抽離了情節,保留了愛、痛苦、壓抑與絕望的核心。

導演將全劇分為三個視角:第一幕是皇權與愛情的衝突,提圖斯在象徵權力的壯闊、空曠的舞台上做出抉擇;第二幕轉至貝芮妮絲,她像被封存於時間與牆壁之中,只能藉由影像與極小動作傳遞情感;第三幕則是安提歐克斯的沉默與犧牲,補足這場無法成真的愛。

有「劇場魔術師」之稱的卡士鐵路奇,過去在《美國民主》中以全女性演員撕開清教徒語境,在《兄弟們》中以全男性演員精準執行指令,展現結構性暴力與儀式般的場面。本次他讓雨蓓在《貝芮妮絲》中,以經科技裝置處理過的語言現身,讓觀眾以不同的方式進入文本和角色,所有角色都圍繞她而生,使她成為舞台上不可撼動的中心。

橫跨劇場與電影的伊莎貝.雨蓓,今年10月先到東京藝術劇場演出由美國導演羅伯.威爾森執導的《瑪麗說了她說的那些》,獨挑大樑90分鐘,演繹16世紀蘇格蘭瑪麗女王的自由意志;11月來臺演出《貝芮妮絲》,再度飾演女王。此作2024年於巴黎首演後,法國媒體盛讚雨蓓的演出,幾乎讓「貝芮妮絲」這個角色名被她本人取代——悲劇的絕望與演員的力量在舞台上完全合一。

(圖片由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Alex Majoli)

📣📣AQ帶你看📣📣📌灣聲樂團2026甄選開跑李哲藝邀年輕音樂家 用琴聲為臺灣發聲文/廖威誌致力以音樂為語言、推展臺灣文化邁向國際舞台的灣聲樂團,宣布啟動2026年度第一次團員甄選。此次甄選將於2025年12月14日截止報名,考試日期訂於20...
11/11/2025

📣📣AQ帶你看📣📣

📌灣聲樂團2026甄選開跑
李哲藝邀年輕音樂家 用琴聲為臺灣發聲

文/廖威誌

致力以音樂為語言、推展臺灣文化邁向國際舞台的灣聲樂團,宣布啟動2026年度第一次團員甄選。此次甄選將於2025年12月14日截止報名,考試日期訂於2026年1月12日舉行。音樂總監李哲藝親自喊話:「如果你花了很多時間精進古典音樂,把全身本領帶來灣聲,一起為臺灣做更多有價值的事!」

本次公開甄選項目包括中提琴助理首席、中提琴團員、小提琴團員各一名正職席次,以及小提琴樂季合約團員(約聘)。李哲藝表示,灣聲每年固定舉行兩次甄選,期盼更多年輕、優秀,並對臺灣文化懷抱理想的音樂家加入團隊。他強調音樂家除了技術成熟度外,最重要的是對音樂的熱情。對灣聲來說,當新血加入,樂團會產生看得見的質變,這正是推動灣聲不斷前進的動力。

李哲藝指出,灣聲樂團音樂會的特色,曲目全新比例高,不斷挑戰演奏技巧與音樂觀念,深入理解現代作品的創作概念,對年輕音樂家來說,這是強度很高的考驗,也能幫助他們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快速成長。

此外,灣聲樂團的演出以貼近觀眾著稱,音樂家能直接感受到觀眾的情感共鳴。李哲藝指出,這樣的現場經驗對年輕演奏者而言,體會音樂感動人心的力量,讓每次演出成為磨練與成長的契機。

談及這次甄選,李哲藝誠摯地邀請:身為臺灣人,在古典音樂的道路上投入多年、持續精進,就用全部本領加入灣聲樂團,一起為臺灣做更多有價值的事情。

有意參加者可依徵選項目分別下載簡章及報名表:中提琴演奏家請至 https://reurl.cc/xK0k6L ,小提琴演奏家請至 https://reurl.cc/LQdZ6y ,灣聲樂團邀請懷抱音樂理想的演奏者,於12月14日前完成報名,一同以琴音為筆,書寫屬於臺灣的新篇章。

(圖片由 One Song 灣聲樂團 提供)

Address

文化二路211號 (廣藝基金會)
桃園市龜山區
33377

Opening Hours

Monday 08:00 - 17:00
Friday 08:00 - 17:00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AQ廣藝誌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