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09/2025
📣📣 📣📣
📌用最少的音符,說出最深的真理
皮亞爾特90歲生日帶給全球的心靈聯結
文/ #陳效真(音樂文字工作者)
作曲家皮亞爾特(Arvo )在2025年9月11日迎來90歲生日。他在愛沙尼亞中部的小城派德(Paide)出生,1984年因為ECM出版的「潔淨的石板」(Tabula rasa)(https://reurl.cc/Om396r🎼)專輯成為全球知名的作曲家前,已經年近半百的他是個只有蘇聯地區才知道的地域性作曲家,曾經因為結合無調性實驗性作品觸怒蘇聯官方,不得不暫時隱退,轉而深入早期音樂研究。而現在,皮亞爾特以簡約、靜默與精神性的音樂語法,打開一條不依賴炫耀作曲巧技卻能觸動人心的道路,也成為現今愛沙尼亞最著名的作曲家。
因為家中有一架老舊的大型鋼琴,皮亞爾特從7歲開始學習鋼琴。但那架鋼琴的中音域壞了,只能用高低音域彈奏。回想那時,他坐在壞掉的鋼琴前,低音區發出深沉的共鳴,高音區如微風拂過,卻總缺了中間的連結。他試著自行維修,更換琴錘,敲敲打打,卻發現音色依然不穩。但奇妙的是,這缺陷成了他的靈感來源,他開始在這不連貫的音色和斷續音符中編織音樂,彷彿在修補樂器時也修補了自己的靈魂。這種限制迫使他以創意應對,彷彿在「現實與幻想」間遊走,探索不同的音色與和聲組合。「結合現實與想像,這或許是我簡約風格的起點。」皮亞爾特說。
皮亞爾特在1958年進入塔林音樂學院,同時在愛沙尼亞廣播電台擔任音效工程師。這份工作不僅提供經濟支持,還讓他接觸實務聲音技術。但是學生時期創作的一部大型管弦樂作品《墓誌銘》(https://reurl.cc/rYGMk1🎼),因為採用十二音技法受到蘇聯官方批評。接下來採用巴赫複音風格與現代技法拼貼的作品《信經》引發文化官員質疑其政治意圖,迫使皮亞爾特進入沉默期,並且在1980年放棄蘇聯國籍,帶著家人移居維也納與柏林,直到2010年回到愛沙尼亞。
《潔淨的石板》是皮亞爾特轉型期的作品。進入創作沉默期後,他在1970年代初期開始深入研究中世紀音樂與葛利果聖歌,最終發展出「鐘鳴」 ( )風格。鐘鳴風格的核心觀念是 1+1=1,象徵旋律線與和聲線在合一中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聲音如同鐘聲般迴盪,簡單卻能打開廣闊的精神空間。對皮亞爾特而言,音樂不是裝飾,而是祈禱與呼吸的延伸。他曾說:「我發現,只要一個音符被美麗地奏出就已足夠。這個音符,或是一刻沉默,都能安慰我。」
《潔淨的石板》隱喻「抹去過去、從頭開始」的創作心態,1977年由小提琴家克萊曼與格林堅科擔任獨奏。排練期間,皮亞爾特看見兩名獨奏家置身於堆滿樂譜的房間,眉頭緊鎖,彷彿探險家盯著未知的地圖,仔細閱讀樂譜裡前所未見的「鐘鳴風格」。但是就像「溺水者抓住稻草」般,皮亞爾特把希望寄託在這兩位優秀的音樂家身上。果然,透過他們深刻的理解與成功的詮釋,讓皮亞爾特確信:音樂的核心不是繁複的技巧,而是每一個單音的純粹之美。「演奏結束,沉默片刻後的掌聲,讓我深信這作品已找到它的生命」。
幾年後,這份信念隨著1984年 ECM「潔淨的石板」專輯的問世傳遍全球,清澈的錄音與極簡卻深邃的音樂語言,使皮亞爾特一舉成名,也為當代古典音樂開啟了全新的聆聽經驗。皮亞爾特的語言與極簡主義作曲家,如:賴奇(Steve Reich)、菲利浦‧格拉斯(Philip Glass)完全不同。後者的音樂偏重節奏推進與能量流動,皮亞爾特的作品更像是一種冥想,一種對「寧靜」的探索。ECM Records創辦人,也是唱片製作人艾歇爾(Manfred Eicher)對聲響空間的獨特想法,讓皮亞爾特的音樂被包裹在一種透明、靜謐的氛圍中,像是為現代人提供了一種「專注的沉默」,也因此受到主流古典音樂愛好者以外的樂迷喜愛,就像《給阿麗娜》、《兄弟們》、《鏡中鏡》這三首作品。
《給阿麗娜》(https://reurl.cc/9nN208🎼)是1976年發表的鋼琴獨奏曲,為鐘鳴風格的首部作品,獻給朋友的女兒阿麗娜。對皮亞爾特來說,這首曲子彷彿重返童年時期彈奏破舊鋼琴的經驗,只用少數音符填補沉默。因此演奏時需注意延音踏板的使用,讓音符如鐘聲般持續。為了慶祝皮亞爾特90歲生日,皮亞爾特中心於2025年發起微求故事活動(https://reurl.cc/pY0Ood🎼),邀請全球聽眾分享與這首曲相關的個人經歷,例如,如何在生活中首度遇到它,它如何影響心情、改變自己⋯⋯等,強調這部作品如何連結個人與普遍的情感。
與《給阿麗娜》形成對照的是《兄弟們》(https://reurl.cc/LnrRVa🎼)。這部作品創作於1977年,最初為弦樂與打擊樂版本,後來發展成多種編制。曲名「Fratres」意為拉丁文「兄弟們」,象徵團結與和諧。皮亞爾特曾表示,這首曲的靈感源自於他對人與人之間連結的思考,特別是音樂中旋律線與和聲線的互動,反映他1+1=1的鐘鳴哲學。結構上,曲子以重複的旋律模式為基礎,通過層層疊加的變奏,營造出如兄弟般緊密相連的感覺。
《鏡中鏡》(https://reurl.cc/VWOk7b🎼)表達無限反射的意象。最初是為小提琴與鋼琴而作,後來發展出多種樂器組合版本。鋼琴彈奏緩慢三和弦與音階,小提琴旋律逐步擴展,營造寧靜、無盡的空間。皮亞爾特視之為「呼吸練習」,每音符需精準平衡。鋼琴緩慢的琶音宛如水波,旋律線則悠長而清澈,像在一面又一面的鏡子中反射。許多人在這首樂曲裡找到安慰與平靜,它經常伴隨人們走過哀傷、回憶與療癒的時刻。
雖然「鐘鳴風格」是皮亞爾特的標誌,但是他的創作並不僅限於此。早年的他曾經是蘇聯樂壇的「前衛分子」,用十二音、拼貼與實驗手法挑戰體制。移居西方後,他一方面深化簡約而靜默的語言,《柏林彌撒》(https://reurl.cc/koYDvq🎼);另一方面也展現出更多樣的風格:從大型宗教合唱作品《求主垂憐》(https://reurl.cc/rYGMXE🎼)、《懺悔加農曲》(https://reurl.cc/ekl1aR🎼),到具戲劇張力的管弦作品《哀歌》(https://reurl.cc/pY0OVr🎼),甚至還有受建築或雕塑啟發的世俗樂曲《剪影》(https://reurl.cc/XQM79M🎼)、《獻給范艾克》(https://reurl.cc/EQlELn🎼)。這些作品讓他在保持個人風格的同時,也能與不同藝術領域對話。
今年9月,愛沙尼亞以國家級的慶典迎接這位「最著名的兒子」的90歲生日:從首都塔林到皮亞爾特故鄉派德,各種音樂節、展覽、講座與國際會議相繼展開,學者、音樂家與樂迷齊聚一堂,討論並演繹他的作品。歐洲主要音樂廳與合唱團也紛紛舉辦專場音樂會,英國逍遙音樂節甚至推出特別節目;在亞洲、美洲的音樂節上,他的作品同樣成為焦點。這不僅是對一位作曲家的致敬,更像是一場全球的心靈聚會。
皮亞爾特一生不斷強調,音樂不是裝飾,而是祈禱與呼吸的延伸。90歲的此刻,他的作品依舊在世界各地點燃共鳴。或許,當我們靜靜聆聽那些單純卻深邃的聲響時,也正在與這位愛沙尼亞作曲家共享一種超越國界與時間的沉默。90歲的皮亞爾特,仍在用最少的音符,說出最深的真理。
★對本文如有意見,歡迎留言。
★陳效真作品集 https://allmusichc.blog
★不漏失表演界的精彩,請立即訂閱「廣藝誌週報」:https://forms.gle/xpPyBPGfCt3iRp4V7
★立即加入AQ廣藝誌LINE 好友➠ https://lin.ee/9JVI4Zd
★最新最優質的藝文影音內容➠https://reurl.cc/A2Mk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