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Q廣藝誌

AQ廣藝誌 廣藝基金會成立的「AQ廣藝誌」,以更年輕、吸睛的播報方式、深度的人物與藝文專訪、新的影音內容、全新知識專欄,以「Art Q」精神呈現給大家!
(1)

📣📣 📣📣文/ #陳潔堯(音樂文字工作者)📌瑞士韋比爾音樂節2026年首度海外舉辦,選定深圳登場瑞士知名古典音樂盛事「韋比爾音樂節」(Verbier Festival)將於2026年1月30日至2月8日首度移師海外,在中國深圳舉行。演出地點...
11/08/2025

📣📣 📣📣

文/ #陳潔堯(音樂文字工作者)

📌瑞士韋比爾音樂節2026年首度海外舉辦,選定深圳登場

瑞士知名古典音樂盛事「韋比爾音樂節」(Verbier Festival)將於2026年1月30日至2月8日首度移師海外,在中國深圳舉行。演出地點包括深圳音樂廳與預計年底落成的龍崗國際藝術中心。

計畫舉辦25場音樂會,邀請鋼琴家 #阿格麗希(Martha Argerich)、小提琴家約書亞・貝爾(Joshua Bell)、大提琴家 #麥斯基(Mischa Maisky)、雅妮涅‧楊森(Janine Jansen),以及鋼琴家普雷特涅夫(Mikhail Pletnev)等國際頂尖音樂家演出。韋比爾音樂節室內樂團也將登台6場,由音樂總監塔卡契─納季(Gábor Takács-Nagy)指揮。

除了音樂會,屆時也將舉辦大師班與工作坊,邀請亞洲各地新秀與名家交流。創辦人恩斯特羅姆(Martin Engstroem)表示,許多中國音樂家曾參與音樂節,「現在是我們走向他們的時候了。」

📌馬克斯‧李希特《舒眠》10週年,邀樂迷躺著聽音樂會

慶祝作品《舒眠》(Sleep)問世10週年,英國作曲家馬克斯‧李希特(Max Richter)推出全新90分鐘組曲《舒眠圈》(Sleep Circle)。這次作品透過Apple Music Chill的廣播節目《跳躍宇宙之歌》(The Songs of a Jumping Universe)逐步釋出,預計於今年夏季正式發行。

《舒眠》最初於2015年首演,長達八個半小時,旨在結合音樂與完整夜間休息的體驗。馬克斯‧李希特曾表示,他的音樂探索跨越不同文化與風格,從古典到電子音樂,展現音樂無國界的魅力。《舒眠》也開發了專屬App,結合冥想與專注功能,目前已累積超過50萬次下載及1.44億次串流播放。

為紀念《舒眠》10週年,馬克斯‧李希特將於今年9月5日和6日,在倫敦亞歷山德拉宮舉辦兩場全夜演出。觀眾將享受床位、提供的寢具及輕早餐,沉浸於音樂與舒眠的獨特融合中。

📌阿格麗希健康亮紅燈,近期多場演出取消

鋼琴家阿格麗希(Martha Argerich)因健康因素,近日陸續取消多場原訂演出。現年84歲的她,近期出現明顯疲勞感,經醫師建議需暫時休養,雖未住院,但被診斷為「急性疲勞」。

自7月起,她已經取消法國里昂與亞美尼亞多場音樂會,原定於8月2日登台瑞士聖莫里茨恩加丁音樂節也臨時缺席。主辦單位表示,這是她本人基於健康考量所做出的決定。此外,原定8月底的瑞士琉森音樂節與羅馬尼亞安奈斯可音樂節演出,也已正式取消。

目前阿格麗希正在家中靜養,否認外界所傳的心臟病或住院傳言。

📌 #愛丁堡藝穗節 面臨財務挑戰,主辦方考慮調整節目規模

2025年愛丁堡藝穗節(圖片取自官網)受到全球經濟不穩與通膨影響,正面臨嚴峻財務挑戰。主辦單位表示,租金與物料成本上漲,導致許多小型藝術團隊預算吃緊,甚至影響部分節目能否如期演出。

為因應壓力,主辦方考慮減少場次多但票房效益低的節目,轉而聚焦於更具潛力的高品質演出,以提升整體收入。除此之外,也積極尋求企業與地方政府的贊助支援,盼能紓解財務壓力。但相較以往,今年贊助意願普遍趨於保守。

多個藝術團體擔憂,若資金問題持續惡化,恐將影響藝穗節的國際聲譽與未來發展,並呼籲政府提供更實質的支持,確保節日的多元性與創新精神得以延續。

📌 #坂東玉三郎 化身火鳥,打造原創新作展現東西融合

坂東玉三郎主演並執導的新作 #歌舞伎《 #火鳥》,8月於東京歌舞伎座登場,成為松竹創業130周年紀念重頭戲。他不僅擔綱主角「火鳥」一角,也負責演出統籌與劇本補綴,展現幕前幕後全方位的藝術實力。

本劇以俄羅斯民間傳說為靈感,講述渴望永生的大王派兩位王子尋找擁有不死之力的火鳥,展開一場奇幻旅程。玉三郎攜手年輕演員市川染五郎、市川團子同台,融合現代影像、交響音樂與舞蹈設計,呈現出視覺與哲思兼具的舞台美學。

劇本由竹柴潤一創作,導演與美術設計由原純擔綱。作品主題探討「永恆的意義」,玉三郎希望透過此劇推動世代傳承,也讓觀眾重新思考生命的價值。

★對本文如有意見,歡迎留言。
★不漏失表演界的精彩,請立即訂閱「廣藝誌週報」:https://forms.gle/xpPyBPGfCt3iRp4V7
★立即加入AQ廣藝誌LINE 好友➠ https://lin.ee/9JVI4Zd
★最新最優質的藝文影音內容➠https://reurl.cc/A2MkVe

📣📣 📣📣📌鋼琴狂才的晚年靈性旅程安涅斯詮釋  #李斯特《 #十字苦路》文/ #陳效真(音樂文字工作者)2024年下半年與挪威爵士樂作曲家與薩克斯風手涅賽特(Marius Neset)推出融合爵士與古典元素的現代室內樂專輯《我們是誰》(ht...
09/08/2025

📣📣 📣📣
📌鋼琴狂才的晚年靈性旅程
安涅斯詮釋 #李斯特《 #十字苦路》

文/ #陳效真(音樂文字工作者)

2024年下半年與挪威爵士樂作曲家與薩克斯風手涅賽特(Marius Neset)推出融合爵士與古典元素的現代室內樂專輯《我們是誰》(https://reurl.cc/A341l3🎼)之後,安涅斯(Leif Ove Andsnes)回到古典領域的李斯特。不過,這張新專輯不是典型印象中的「超技李斯特」,而是以李斯特晚年的宗教作品《十字苦路》重心,搭配8首鋼琴獨奏曲(https://reurl.cc/Mz47op🎼)。以安涅斯的話來說,「彷彿是一次與李斯特靈魂的相遇——一位與信仰、救贖與人類苦難之奧祕搏鬥的人的靈魂」。

少年李斯特曾經懷抱成為神職人員的理想,最後因為家人期望他投身音樂而作罷。他果然成為眾人景仰,風靡全歐洲的鋼琴名家。然而,與情人維根斯坦公主無法結為連理、至親接連辭世等人生經歷,令李斯特開始嚴肅面對信仰、人生與死亡等命題。在維根斯坦公主的鼓勵下,李斯特逐漸從舞台上的耀眼巨星轉化為靈魂的苦行者,專注於神學、創作宗教音樂與自我反省。1865年接受小品聖秩獲得「修士」(Abbé)頭銜後,李斯特經常穿著神職長袍,活躍於羅馬、威瑪、布達佩斯三地無償教學。此時,李斯特的作品從華麗超技轉為內省與注重精神性。《十字苦路》就是這段時期的作品。

李斯特自1866年開始創作《十字苦路》,期間歷經多次修訂,直至1879年才完成。作品靈感源自天主教「十字苦路十四端」,描繪耶穌被判死刑、鞭笞後,背負十字架走向加爾瓦略(Calvary),直到被釘在十字架上並安葬的苦難過程。除了融合羅馬天主教禮儀核心的拉丁語單聲部「額我略聖歌」(Gregorian chant),李斯特在《十字苦路》中也引入宗教改革後興起的多聲部德語路德宗合唱聖歌。此外,作品也參照中世紀神學家與詩人創作的宗教聖詠片段,例如〈聖母痛苦侍立〉與聖韋南修斯‧福爾圖納圖斯所作的讚美詩〈君王旌旗前行〉。

以第三端「耶穌首次跌倒」為例,聽眾可能會對其中接近無調性的前衛和聲感到驚訝(https://reurl.cc/XQqXrg🎼)。《十字苦路》可說是李斯特以音樂書寫的音樂發展史,從中世紀的單聲聖歌、巴赫所代表的路德宗傳統,一路延伸至本人晚期浪漫主義的聲響實驗,甚至指出20世紀音樂語言的方向。

提起《十字苦路》這部作品,一定要提到荷蘭指揮家、鋼琴家與作曲家列烏(Reinbert de Leeuw)。列烏一生致力於推廣李斯特的晚期作品,尤其視《十字苦路》為李斯特最具魅力的關鍵作品,認為它預示了20世紀音樂的發展。列烏於1984年與荷蘭室內合唱團錄製《十字苦路》的合唱版本(https://reurl.cc/WOR4Y9🎼),2015年與根特人聲合唱團重新錄製(https://reurl.cc/9n7zAd🎼)。1984年的版本不僅是早期的重要錄音,也讓這部長期被忽略的作品重見天日。此外,列烏還在2012年錄製鋼琴獨奏版本(https://reurl.cc/9n7zYV🎼),並在訪談與文章中詳細解釋作品的結構、和聲創新與精神深度,強調李斯特如何透過簡約的音樂語言探索靈性與人類苦難,影響後世如梅湘與荀貝格等作曲家。他的詮釋既鋪陳了普世主題,也突出作品的實驗性,使《十字苦路》從宗教音樂轉化為現代音樂的橋樑。

安涅斯認識《十字苦路》多年,他不僅演奏過鋼琴獨奏版本,還深受列烏的影響與啟發。列烏的見解讓他理解這部晚期作品的和大膽和聲革新,例如如何透過極簡的織體與半音階實驗,超越浪漫主義的框架,指向20世紀音樂的未來。他把《十字苦路》視為李斯特的內心獨白,一個老人分享孤獨、絕望與順從命運的真實情感。而列烏提出這部作品「兼具浪漫主義的開放性與前衛音樂實驗」的觀點,則鼓勵安涅斯在錄音的時候注重冥想性與靜止感,讓音樂自然展開,避免過度刻意推動節奏。這不僅強化了安涅斯對作品的詮釋深度,也讓他體會到李斯特在創作時的自由與即興精神。

安涅斯的詮釋以精準的平衡與細膩的觸鍵為特色,他使用一架1917年的史坦威鋼琴,在奧斯陸的里斯教堂(Ris Kirke)錄製,營造出溫暖而清晰的音色層次。他不扭曲李斯特的簡約寫作,而是強調鋼琴與合唱的緊密互動,例如在第一端「耶穌被判死刑」的戲劇張力(https://reurl.cc/EQ4KlK🎼),或第十端「耶穌被剝去衣服」的淒美情感(https://reurl.cc/nYrVdD🎼),讓音樂充滿內省的張力。與挪威獨奏家合唱團及指揮家佩德森(Grete Pedersen)合作,安涅斯把鋼琴當成敘事核心,突出作品的冥想靜止與和聲衝擊,營造出如凝視聖像般的深度精神體驗。他的動態控制與節奏把握,讓十字苦路的每一端都如獨立的情感畫面,卻又維持整體的靈性統一。

除了《十字苦路》,安涅斯也錄製六首《慰藉曲》與兩首來自《詩意與宗教的和諧》的選曲,包括第九首〈哀傷的行板〉(https://reurl.cc/2Qz4GO🎼)與第八首〈求主垂憐──致敬帕勒斯提那〉(https://reurl.cc/4Njge2🎼)。這些作品扮演橋樑角色,將專輯維持在李斯特的靈性與宗教世界中,提供對比與喘息。《慰藉曲》以溫暖、抒情的主題帶來安慰,彷彿在《十字苦路》的嚴峻冥想後注入寧靜與療癒;後兩首則延續宗教主題,前者以淒美的和聲表達人類精神的脆弱,後者則從聖歌出發,卻爆發出浪漫的熱情,象徵從苦難到狂喜的轉化過程。整體而言,它們不僅平衡專輯的張力,還展現李斯特從中年到晚年的精神演進,讓聽眾過這張專輯,得以感受到一整段完整的李斯特靈性旅程。

★對本文如有意見,歡迎留言。
★陳效真作品集 https://allmusichc.blog
★不漏失表演界的精彩,請立即訂閱「廣藝誌週報」:https://forms.gle/xpPyBPGfCt3iRp4V7
★立即加入AQ廣藝誌LINE 好友➠ https://lin.ee/9JVI4Zd
★最新最優質的藝文影音內容➠https://reurl.cc/A2MkVe

📣📣 📣📣果陀劇場  的 《 #解憂雜貨店》改編自東野圭吾同名小說 #張復建 飾演的「楊爺爺」經營著一間溫馨的小店原本只是與孩子們玩耍的地方卻意外成為一個接收信件、為人解憂的奇妙平台「生命的意義與人類的慾望,至今仍是無解的命題。」張復建自7...
08/08/2025

📣📣 📣📣

果陀劇場 的 《 #解憂雜貨店》改編自東野圭吾同名小說
#張復建 飾演的「楊爺爺」經營著一間溫馨的小店
原本只是與孩子們玩耍的地方
卻意外成為一個接收信件、為人解憂的奇妙平台

「生命的意義與人類的慾望,至今仍是無解的命題。」

張復建自70歲接演《解憂雜貨店》,擔任雜貨店爺爺五年
累計演出共達70場次之多
每一場演出,都是一次全新的內心探索
他如何與年輕演員互學共演,找回演戲的純粹熱情?

影片這裡看▶️ https://youtu.be/dtQCvJrnDrY

#果陀劇場 《解憂雜貨店》
📌2025/8/22 - 8/31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藍盒子
📌2025/9/6 - 9/7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戲劇院
購票👉 https://godot.tw/en07q7nie

★對本文如有意見,歡迎留言。
★不漏失表演界的精彩,請立即訂閱「廣藝誌週報」:https://forms.gle/xpPyBPGfCt3iRp4V7
★立即加入AQ廣藝誌LINE 好友➠ https://lin.ee/9JVI4Zd
★最新最優質的藝文影音內容➠https://reurl.cc/A2MkVe

《解憂雜貨店》改編自東野圭吾同名小說 #張復建 飾演的「楊爺爺」經營著一間溫馨的小店原本只是與孩子們玩耍的地方卻意外成為一個接收信件、為人解憂的奇妙平台「生命的意義與人類的慾望,至今仍是無解的命題。」張復....

📣📣AQ 帶你看📣📣📌何曉玫舞團打造VR觀落陰定目劇《林投姐,妳叫什麼名字?》9月紅樓登場文/郝藝伶如果你曾在劇場裡被凝視過,這次,那雙眼睛會更靠近——她可能不是人,但她曾經愛過。編舞家何曉玫領軍的MeimageDance,9月6至28日在...
08/08/2025

📣📣AQ 帶你看📣📣

📌何曉玫舞團打造VR觀落陰定目劇
《林投姐,妳叫什麼名字?》9月紅樓登場

文/郝藝伶

如果你曾在劇場裡被凝視過,這次,那雙眼睛會更靠近——她可能不是人,但她曾經愛過。編舞家何曉玫領軍的MeimageDance,9月6至28日在臺北西門紅樓推出沉浸式VR舞蹈作品《林投姐,妳叫什麼名字?》。

這場跨界創作融合8K立體影像、VR虛擬實境、電影級特殊化妝與現場舞蹈演出,打造劇場的跨感官體驗。觀眾不只是坐著觀看,而是成為旅程的一部分,從「脫鞋入場、交出名字、喝下眼淚」,到最終戴上VR頭盔「走入」林投姐的世界——這是一場感知的召喚,也是一場深層的對望。

本作前身為《林相繽紛|林投~姐ㄚ》,首演即獲國藝會支持,並代表臺灣登上美國SXSW與德國威瑪藝術節。威瑪藝術節藝術總監Rolf C. Hemke盛讚:「來自臺灣的舞作在題材、科技結合與藝術表現上達到驚人高度。」此次重返臺灣,團隊在敘事、技術與體驗設計上全面升級,不只是回家,更是一場全新的文化提案。

《林投姐,妳叫什麼名字?》邀請音樂大師陳明章擔任音樂顧問,透過現場演唱與聲音設計,為作品注入厚實的人文情感。舞台與動線設計優化,引領觀眾穿越紅樓的神秘空間:布幕搖曳、月琴聲響、舞者在米堆中重生,最終進入環形觀演場,戴上VR裝置進入林投姐的記憶幻境——看見她的臉、她的傷痕,以及她曾經愛過的模樣。

「我一直在想,作為一個女性,一個被貼上這麼多標籤的女性,還有沒有機會活成另外一種樣子?」藝術總監何曉玫的這句話,是創作的起點與情感核心。林投姐——這個來自民間傳說、長年被幽暗言語包裹的角色,在這裡被重新召喚,成為一個擁有記憶與情感的生命體。她曾等待、曾愛過,也曾被遺棄。在與她對望的過程中,觀眾也重新回望自己的記憶與身份。
這不僅是演出,更是關於愛與創傷的信念召喚。作品以科技為媒介,卻以舞者的身體語言、詩意空間與月琴聲傳遞靈魂。林投姐的凝視比VR更真。

演出之外,作品延伸出五感互動體驗,讓旅程延續至生活。其中,互動式紀念品體系設計詩籤與塔羅,結合林投姐故事,引導觀眾進行內在探索,將體驗帶離劇場。

一場關於身體、科技與愛的召喚,在紅樓展開。走進幻域,與林投姐對望,也與自己對話。

何曉玫MeimageDance
(攝影/劉振祥)

★對本文如有意見,歡迎留言。
★不漏失表演界的精彩,請立即訂閱「廣藝誌週報」:https://forms.gle/xpPyBPGfCt3iRp4V7
★立即加入AQ廣藝誌LINE 好友➠ https://lin.ee/9JVI4Zd
★最新最優質的藝文影音內容➠https://reurl.cc/A2MkVe

📣📣AQ 帶你看📣📣📌2025臺北兒童藝術節溫暖落幕近13萬人次共度夏日藝術時光文/郝藝伶2025臺北兒童藝術節以超過13萬人次參與,超過百場演出與創新共融活動,再次打造夏日親子文化高峰!由臺北市政府與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共同主辦的臺北兒藝節,...
07/08/2025

📣📣AQ 帶你看📣📣

📌2025臺北兒童藝術節溫暖落幕
近13萬人次共度夏日藝術時光

文/郝藝伶

2025臺北兒童藝術節以超過13萬人次參與,超過百場演出與創新共融活動,再次打造夏日親子文化高峰!由臺北市政府與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共同主辦的臺北兒藝節,自6月28日起展開,8月2日圓滿落幕。今年以「開啟兒童模式」為理念,結合售票演出、校園與社區表演、互動展覽、共融工作坊及親子活動,展現深厚的藝文影響力。

本屆兒藝節秉持「藝術走進生活」,集結32個演出團隊、166場活動,涵蓋劇場與社區,讓親子輕鬆體驗藝術,強化共創的公共價值。作為臺灣首個兒童藝術節品牌,活動為城市締造充滿笑聲與感動的夏日記憶。

戶外演出別具亮點,刺點創作工坊《誰偷走了我的字?》、創造焦點《小丑八怪》及風神寶寶兒童劇團《晴空小侍郎》連續三天在大安森林公園登場,吸引近萬名家庭觀眾。盛夏高溫下,家長帶孩子攜摺扇入場,平均每場逾3000人參與,《小丑八怪》以馬戲與童話互動吸引近4000人,親子在夏夜微風中共享藝術歡樂。

「前進社區」單元擴大舉辦,校園演出走進12所國小及3所幼兒園,首推「劇場爸媽說故事」;社區演出遍及12行政區,涵蓋區民活動中心、捷運站大廳及小巨蛋515空間,共89場免費演出,累計達2萬7千多人參與。觀眾也表示,節目不僅適合孩子,也為大人帶來心靈滋養。

北藝中心互動展覽《日常編舞—小小編舞家》與《蝙蝠祭—未來進行式》共14場次,吸引超過8萬人參與。孩子跟隨語音起舞,家長驚嘆日常動作的趣味;《蝙蝠祭》讓親子化身偵探解謎,稱讚「共遊氣氛佳」、「完成任務有成就感」。

此外,兒藝節也策劃共融參與的體驗活動,推出《找找我的身影:聽聾共融身體工作坊》由聾人與聽人教師指導,搭配手語翻譯,吸引數百人報名。活動以肢體與感官體驗打造包容空間,參與者感受「手語之美」,發現多元表達可能,並更留意日常細節,體現「彼此傾聽」與「接納差異」。

售票節目表現出色,9檔節目44場次吸引1.3萬人,票房達95%。《太空小狗萊卡》、《皮爾金的冒險》音樂會、《閃閃星》及《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最終章?!》幾近完售。卡普特劇團《影子探險隊》以影像變幻鯨魚、青蛙等造型,讓孩子驚呼連連,謝幕揭開舞臺機關並排出「我愛臺灣」,引發熱烈掌聲。

會員專屬《紙藝幻想曲/光影.詩劇場》讓親子以紙張與光影創作「偶」,探索影子關係。孩子化身創作者與演出者,激發劇場想像。家長表示:「孩子全程投入光影變化,超乎預期。」

2025臺北兒童藝術節證明藝術無處不在,深入社區與校園,結合共融與展覽,提升文化可及性,活動雖已落幕,夏日藝術記憶與親子感動將持續發酵。北藝中心預告,未來將以多元活動讓親子在日常遇見藝術,期待明年帶來更多驚喜。

(圖片由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提供)

★對本文如有意見,歡迎留言。
★不漏失表演界的精彩,請立即訂閱「廣藝誌週報」:https://forms.gle/xpPyBPGfCt3iRp4V7
★立即加入AQ廣藝誌LINE 好友➠ https://lin.ee/9JVI4Zd
★最新最優質的藝文影音內容➠https://reurl.cc/A2MkVe

📣📣AQ 帶你看📣📣📌2025戲曲夢工場「乙巳革命」8月啟動汪俊彥策劃六齣戲 重塑戲曲新想像文/郝藝伶2025乙巳年,一場屬於戲曲的革命即將引爆。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打造的實驗平台「戲曲夢工場」邁入第八屆,今年以「乙巳革命」為題,啟動「非做不可...
06/08/2025

📣📣AQ 帶你看📣📣

📌2025戲曲夢工場「乙巳革命」8月啟動
汪俊彥策劃六齣戲 重塑戲曲新想像

文/郝藝伶

2025乙巳年,一場屬於戲曲的革命即將引爆。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打造的實驗平台「戲曲夢工場」邁入第八屆,今年以「乙巳革命」為題,啟動「非做不可」的創新行動,集結六組創作團隊,橫跨布袋戲、歌仔戲、京劇、馬戲與科技藝術,將於8月30日至10月5日,在臺灣戲曲中心接力上演,邀請觀眾直擊當代戲曲的造夢現場。

策展人汪俊彥談到策展理念,回到主題本身,「革命」發生之際,各種論述並行,蘊含多重面向且同時變動,今年六齣戲面對「革命」的命題,分別以不同角度與形式呈現,不過都聚焦在共同的特質上:有意識地將戲曲與各自關注的議題融合,這正是「革命」的驅動力。汪俊彥強調,這呼應他在「戲曲夢工場」策展文章中所提的理念,「革命需要不滿,革命需要伙伴」。

他進一步指出,人們感知到某些事物不應被接受或視為理所當然,這種覺醒的可能性,讓戲曲夢工場成為激盪戲曲美學的創作平台。汪俊彥反思,當今的世界仍持續進行革命,因為無法導向單一的想像,如標準的世界、現代、美學或人性,現代革命的核心精神,正是拒絕單一標準的評價體系,並非只有一套固定的標準、框架來衡量與評論戲曲。

回到策展精神與觀眾的參與,汪俊彥強調大家很在意觀眾的感覺,進到劇場不只在意導演所設定的命題,在對話與思索之間,觀眾可在六齣戲中扮演不同批評與感知的角色。汪俊彥期待透過「戲曲夢工場」系列活動,讓觀眾在劇場中感受到更有活下去的動力和能量,激發內在的關懷與回應。

打頭陣的是明日和合製作所在8月30至31日開演《嘉慶君夢遊臺灣》,從新世代視角重構歌仔戲文化記憶,引領觀眾穿梭歷史、媒介與認同的奇幻旅程。9月6至7日,義興閣掌中劇團推出《英雄製造》,以布袋戲結合紀錄劇場,展現革命英雄的多重樣貌,延續劇團搖滾反叛的創作風格。

9月13至14日合作社《前方有三岔路口》改編自京劇名段《三岔口》,運用身體技藝探索選擇與命運間的張力。緊接著9月20至21日,臺北木偶劇團《鬧・NOW》以《西遊記》孫悟空「三鬧」故事為隱喻,挑戰既定規範,映照演師生涯的突破掙扎。

9月27至28日,烏犬劇場《低・俗・畫本》聚焦「非典型」主角的登場可能,透過監獄中的神祕相遇,展開差異共存的對話。壓軸演出是10月4至5日,由「壁」製作委員會帶來《皇上還沒來的時候》,融合京劇與AI生成技術,在虛實之間展開一場跨時空對話。

「乙巳革命」不止於劇場形式的革新,更是對戲曲本質的探索。六檔作品、六種語言,從翻轉經典到打開未來,每場演出都是對世界的回應。

(圖片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提供)

★對本文如有意見,歡迎留言。
★不漏失表演界的精彩,請立即訂閱「廣藝誌週報」:https://forms.gle/xpPyBPGfCt3iRp4V7
★立即加入AQ廣藝誌LINE 好友➠ https://lin.ee/9JVI4Zd
★最新最優質的藝文影音內容➠https://reurl.cc/A2MkVe

📣📣AQ 帶你看📣📣📌體驗旋轉書本的舞蹈魔法《愛麗絲書中奇幻冒險》8月衛武營登場文/郝藝伶衛武營邀您踏入童話的奇幻國度,英國編舞家雅絲敏.瓦迪蒙與其同名舞團,於8月8至10日首度來臺,帶來《愛麗絲書中奇幻冒險》全臺首演,結合舞蹈、投影與聲光...
05/08/2025

📣📣AQ 帶你看📣📣

📌體驗旋轉書本的舞蹈魔法
《愛麗絲書中奇幻冒險》8月衛武營登場

文/郝藝伶

衛武營邀您踏入童話的奇幻國度,英國編舞家雅絲敏.瓦迪蒙與其同名舞團,於8月8至10日首度來臺,帶來《愛麗絲書中奇幻冒險》全臺首演,結合舞蹈、投影與聲光,重新詮釋經典童話,探索成長、自我與時間的命題。

舞臺設計巧妙化身為一本巨大的旋轉書本,隨著每一次翻頁,轉換空間、時間與角色心境,象徵青春成長中無法逆轉的歲月流轉。七位舞者以細膩肢體語彙,演繹愛麗絲在成人世界中尋找自我認同的內在掙扎與覺醒。

雅絲敏.瓦迪蒙被譽為「國際編舞鬼才」,作品風格融合劇場與舞蹈,具強烈敘事與視覺衝擊力。此次創作並非重現原作,而是以當代視角解構19世紀童話的隱喻,呈現女性意識與青春期少女的情感成長。

舞作名稱《ALiCE》刻意將「i」小寫,象徵主角在自我追尋中的脆弱與迷惘。作品透過愛麗絲與影子共舞、身形巨大與縮小、甚至多位「愛麗絲」同時登場的視覺符碼,具象呈現當代青少女面對內心掙扎與選擇的過程。

自2022年英國首演以來,《愛麗絲書中奇幻冒險》廣獲國際好評。英國《衛報》指出,「看見時間、選擇、懊悔、政治、愛和失去—所有關於生命的種種在因果中開展」。這部作品不僅是視覺與肢體的饗宴,更是一次深入青春心靈的詩意探索。敬邀觀眾親臨現場,隨書頁翻飛,一同展開奇幻旅程。

(圖片由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提供)

★對本文如有意見,歡迎留言。
★不漏失表演界的精彩,請立即訂閱「廣藝誌週報」:https://forms.gle/xpPyBPGfCt3iRp4V7
★立即加入AQ廣藝誌LINE 好友➠ https://lin.ee/9JVI4Zd
★最新最優質的藝文影音內容➠https://reurl.cc/A2MkVe

📣📣AQ 帶你看📣📣📌臺法共製《公主與她的魔法扇》國光劇團與里昂新一代劇場 共譜臺灣京劇新貌文/郝藝伶國光劇團與法國里昂新一代劇院(TNG)聯手打造《公主與她的魔法扇》,8月率先在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與臺灣觀眾見面,接著10月將赴法國里昂新...
04/08/2025

📣📣AQ 帶你看📣📣

📌臺法共製《公主與她的魔法扇》
國光劇團與里昂新一代劇場 共譜臺灣京劇新貌

文/郝藝伶

國光劇團與法國里昂新一代劇院(TNG)聯手打造《公主與她的魔法扇》,8月率先在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與臺灣觀眾見面,接著10月將赴法國里昂新一代劇場與巴黎孟芙劇院巡演,融合傳統戲曲與法國全像影像科技,搭配臺灣國樂團的電影級配樂,為觀眾帶來全新體驗。

法國導演尤瑞斯・馬修與裝置設計師尼古拉斯・布迪耶自2019年觀賞國光演出後,對傳統戲曲念念不忘,疫情後促成合作。經過三年以上的籌備,克服語言與文化挑戰,雙方將傳統戲曲與法國劇場技術結合,打造「魔法舞臺」。法國團隊運用「光影劇場」技術與「佩珀幻象」原理,透過透明玻璃與精密光源,讓角色在虛實間穿梭,形成獨特的空間敘事。

音樂由臺灣作曲家王乙聿創作,以傳統戲曲聲腔為基礎,融合西方樂理與傳統樂器,創造兼具傳統與現代的聲音敘事。旋律與表演同步,形成「聽覺影像」,讓觀眾聽見角色內心震盪,與法國視覺技術相輔相成,成就跨界藝術的完美協奏。

《公主與她的魔法扇》改編自《西遊記》及崑曲《借扇》,以法國小女孩視角出發,呼應鐵扇公主心事,重新詮釋女性角色內心,並融入法國與臺灣觀點的交流。透過戲曲武功展現自我意識轉化,為傳統注入當代劇場語彙,帶來全新詮釋。鐵扇公主由梅派青衣劉珈后與青年旦角謝樂分飾,前者端莊穩重,後者活潑大方;美猴王由武丑王詠增、魏伯丞擔綱,搭配陳冠丞、黃家成的靈活身手,展現傳統戲曲功底。

導演尤瑞斯・馬修表示,臺法合作克服文化與語言隔閡,深入理解傳統戲曲,將為兩地觀眾帶來獨特體驗。國光劇團團長張育華強調,此作是三十週年跨界成果,也是走向國際的重要里程碑。10月將赴法國里昂新一代劇場與巴黎孟芙劇院巡演,推廣「臺灣國光」品牌。誠邀觀眾走進劇場,見證這齣創新之作!

(圖片由 國光劇團 GuoGuang Opera Company 提供)

★對本文如有意見,歡迎留言。
★不漏失表演界的精彩,請立即訂閱「廣藝誌週報」:https://forms.gle/xpPyBPGfCt3iRp4V7
★立即加入AQ廣藝誌LINE 好友➠ https://lin.ee/9JVI4Zd
★最新最優質的藝文影音內容➠https://reurl.cc/A2MkVe

📣📣 📣📣文/ #陳潔堯(音樂文字工作者)📌拉脫維亞郵政推  #楊頌斯 紀念郵票為紀念拉脫維亞指揮家楊頌斯(Mariss Jansons),拉脫維亞郵政在7月28日發行專屬郵票及特製信封。郵票面值2.54歐元,限量1萬張,適用於寄送20公克...
04/08/2025

📣📣 📣📣

文/ #陳潔堯(音樂文字工作者)

📌拉脫維亞郵政推 #楊頌斯 紀念郵票

為紀念拉脫維亞指揮家楊頌斯(Mariss Jansons),拉脫維亞郵政在7月28日發行專屬郵票及特製信封。郵票面值2.54歐元,限量1萬張,適用於寄送20公克以下歐洲經濟區的郵件,信封則限量500份,由藝術家莉莉雅・迪內雷(Lilija Dinere)設計。

楊頌斯出生於里加,曾任職於奧斯陸愛樂、匹茲堡交響樂團、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以及阿姆斯特丹大會堂管弦樂團。奧地利郵政曾在2006年為他發行紀念郵票。楊頌斯曾經說,對他而言,指揮不只是一個手勢,更是一種「靈魂的律動」。

📌爵士樂雙星辭世

美國流行爵士代表人物查克‧曼焦恩(Chuck Mangione)於7月22日辭世,享壽84歲。他以1978年的暢銷曲〈Feels So Good〉聞名,旋律輕快、跨界流行,成為餐廳、電梯與廣告中的經典配樂。曼焦恩畢業於伊士曼音樂學院,曾任Art Blakey爵士信使樂團小號手,並為1980年冬奧創作主題曲〈Give It All You Got〉,在音樂界地位穩固。

同時,英國爵士女伶克蕾歐‧蓮恩(Dame Cleo Laine)也於7月25日辭世,享壽97歲。她以寬廣的音域、融合爵士與古典的唱腔著稱,是唯一同時獲得爵士、流行與古典三類葛萊美獎提名的歌手。她與丈夫、薩克斯風手約翰‧丹克沃斯的音樂合作超過半世紀,創下多首金曲。兩位音樂家的離世,為爵士樂壇留下難忘的印記。

📌小提琴家妮可拉‧貝內迪提證實與爵士名家溫頓‧馬沙利斯結婚

蘇格蘭小提琴家妮可拉‧貝內迪提(Nicola Benedetti,圖左)近日首度公開,已與美國爵士音樂家溫頓‧馬沙利斯(Wynton Marsalis,圖右)結婚,並在2024年5月迎來他們的女兒。現年38歲的妮可拉‧貝內迪提與大她25歲的溫頓‧馬沙利斯早在她17歲時便認識,兩人多年後開始交往,並持續合作音樂計畫。

溫頓‧馬沙利斯曾為妮可拉‧貝內迪提創作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該作於2020年獲葛萊美獎。妮可拉‧貝內迪提現為愛丁堡國際藝術節藝術總監,也致力推廣音樂教育,其創立的妮可拉‧貝內迪提基金會已影響超過10萬名學生。

她在受訪時坦言過去刻意低調,不願讓私人生活搶走音樂焦點。如今為人母的她,也開始重新思考成長經歷與教育方式,並對當代年輕人缺乏紀律的現象感到憂心。

📌巴西蘇木恐升級保護等級,古典樂界憂心 #琴弓 未來斷炊

一種名為「 #巴西蘇木」(Pernambuco)的珍稀木材,因瀕臨絕種,可能將於2025年CITES(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大會中被升級列入最高保護等級,引發古典音樂界不安。此木材已用於製作弦樂器弓逾250年,若貿易全面禁令生效,不僅新弓無法製作,音樂家連帶出國演出都需逐一申請文件、過海關受查,行政成本大增。

柏林愛樂小提琴手湯瑪西(Eva-Maria Tomasi)表示支持保育理念,但升級管制將對弦樂演奏與弓藝發展造成毀滅性影響。國際巴西蘇木保育組織(IPCI)也主張應以可控、永續的方式使用經人工種植的木材,兼顧保育與音樂需求。目前此議題仍無共識,音樂家們呼籲各國決策者審慎評估影響。

★對本文如有意見,歡迎留言。
★不漏失表演界的精彩,請立即訂閱「廣藝誌週報」:https://forms.gle/xpPyBPGfCt3iRp4V7
★立即加入AQ廣藝誌LINE 好友➠ https://lin.ee/9JVI4Zd
★最新最優質的藝文影音內容➠https://reurl.cc/A2MkVe

📣📣 📣📣📌一段5年深度合作的音樂對話阿普爾與庫爾塔格的生命之線文/ #陳效真(音樂文字工作者)德國男中音阿普爾(Benjamin Appl)有兩位深具影響力的音樂導師,一位是德國傳奇男中音  #費雪狄斯考,另一位則是匈牙利作曲家庫爾塔格(...
02/08/2025

📣📣 📣📣
📌一段5年深度合作的音樂對話
阿普爾與庫爾塔格的生命之線

文/ #陳效真(音樂文字工作者)

德國男中音阿普爾(Benjamin Appl)有兩位深具影響力的音樂導師,一位是德國傳奇男中音 #費雪狄斯考,另一位則是匈牙利作曲家庫爾塔格(György Kurtág)。如果前一張專輯《向費雪狄斯考致敬》(https://reurl.cc/2QWLDX🎼)是對費雪狄斯考音樂傳承的回應,《生命之線:舒伯特與庫爾塔格》(https://reurl.cc/4NQo1X🎼)就是獻給庫爾塔格的音樂對話。

📌相遇契機

阿普爾和庫爾塔格的緣分始於一場特別的演出。德國多特蒙德音樂廳在2018年籌備以庫爾塔格為主題的音樂節,庫爾塔格向節目策畫人提出一個特別的要求:希望找一名年輕男中音演唱他極其看重的《赫爾德林之歌》。這是庫爾塔格1993到1997年的作品,由6首歌曲組成。前5首以德國19世紀詩人赫爾德林(Friedrich Hölderlin)的詩入樂,最後一首是20世紀猶太詩人保羅‧策蘭(Paul Celan)反思赫爾德林晚年經歷與精神狀態的作品。為了找到合適的人選,多特蒙德音樂廳精選10名候選演唱者的錄音,寄給以嚴謹著稱的庫爾塔格。庫爾塔格親自聆聽審核,經過層層篩選後,還要求最後3位候選者重新錄製低音段落,以便進一步比對。最終,阿普爾脫穎而出。

2019年5月7日,阿普爾前往布達佩斯音樂中心與庫爾塔格會面。現場除了庫爾塔格夫婦與阿普爾,還有攝影團隊與長期發行庫爾塔格重要作品樂譜的布達佩斯音樂出版社工作人員。阿普爾早就聽說庫爾塔格經常讓音樂家在排練中感受到極大壓力,甚至當場中斷合作。他非常緊張,為庫爾塔格夫婦唱了首歌曲。曲畢,庫爾塔格夫人瑪塔(Márta Kurtág)以匈牙利語對丈夫說了句話,庫爾塔格轉頭微笑對阿普爾說:「瑪塔說,你就是我們要找的人。」此後,阿普爾定期前往布達佩斯與93歲的庫爾塔格工作,也開啟一段持續至今的深厚友誼。

📌苛刻排練背後的信任與成長

《赫爾德林之歌》沒有明顯的和聲框架,除了第三首〈形象與靈〉(https://reurl.cc/vLk7dN🎼)加上長號與低音號,其他都是無伴奏獨唱。對歌者而言,音高稍一偏離,樂曲氛圍和整體結構就會崩潰瓦解。不過,庫爾塔格腦中卻有潛在的完整和聲結構,有時候會突然在鋼琴上彈出一組和弦,甚至彈奏一首舒伯特或布拉姆斯的歌曲,讓這些旋律與聲樂線條自然對應起來。為了幫助阿普爾掌握作品的音樂語言與內在邏輯,庫爾塔格以他較熟悉的 #舒伯特 與布拉姆斯歌曲,當成進入《赫爾德林之歌》的橋樑。這讓阿普爾頓悟庫爾塔格作品背後的邏輯與詩意,因此阿普爾不只和庫爾塔格排練《赫爾德林之歌》,還包括庫爾塔格其他作品與舒伯特、布拉姆斯的藝術歌曲。庫爾塔格的要求不只是音準與節奏,還深入到呼吸點、對歌詞語意的理解與表現情感的方式。他們曾花一整天反覆打磨一首歌曲的第一小節,甚至隔天回來準備進入下一小節時,庫爾塔格竟說:「我們從頭開始吧!」。這種反覆、嚴苛的排練方式,讓阿普爾承認腦袋快要爆炸,甚至一度想把樂譜甩到牆上。但是他從未抗議:「我不敢與他爭辯,因為他的每句詮釋建議,對我來說都是絕對有效的。」

📌瑪塔的角色

庫爾塔格夫人是促成兩人合作的關鍵人物。她比庫爾塔格小1歲,兩人相識於布達佩斯的李斯特音樂學院。不到1年後,也就是1947年2月19日,庫爾塔格在剛滿法定男子結婚年齡當天預約登記處最早的時段,與穿著簡單白裙的瑪塔登記結婚。結縭72年來,主修鋼琴的瑪塔不但是庫爾塔格同台演出四手聯彈的夥伴,更是他每部作品的第一位聆聽者與評論者。阿普爾形容「他們就像陰和陽,雖然很多觀點不同,經常爭論,卻是彼此最重要的支柱。」庫爾塔格內向多疑,常因一個小細節猶豫不決;瑪塔外向果斷,「當他話說到一半卡住時,瑪塔就會接著說下去,完全知道他想表達什麼」。有一次排練,庫爾塔格反覆修改細節,瑪塔在一旁輕聲說:「夠了,這樣已經很好。」庫爾塔格微笑點頭,繼續工作。阿普爾認為,瑪塔是庫爾塔格創作背後的力量源泉,她的直覺與音樂判斷對庫爾塔格至關重要。

第一次見面的布達佩斯音樂中心是庫爾塔格夫婦晚年居住的地方。他們原本定居法國,2015年為了訪友住進這個演出場館的狹小客房後,因為瑪塔的健康因素就再也沒有離開。夫婦倆很少出門,在這裡過著簡單的生活,平日一起合奏,或是由庫爾塔格彈琴,瑪塔演唱。瑪塔的音域是女高音,但是音色較深沉,阿普爾形容為「暗而有銀光,音樂感極好」。遺憾的是,阿普爾開始與庫爾塔格工作5個月後,瑪塔就病逝了。

📌失去與紀念

阿普爾回憶,後來在排練《赫爾德林之歌》第一首向死去摯愛致意,把一切化為淚水的〈致⋯⋯〉(https://reurl.cc/6qN50V🎼)時,沉浸在喪妻之痛的庫爾塔格會哭著叫喊瑪塔的名字。即使後來把精神寄託在作曲上,有一次彈奏到舒伯特的歌曲,他聽到淚流滿面的庫爾塔格低聲自言自語「瑪塔,妳在哪裡?」音樂成了他表達思念的出口。

多特蒙德音樂廳的音樂節最終因為新冠肺炎疫情不了了之,但是「庫爾塔格塑造了我身為音樂家與人的樣貌,或許比任何人都更深刻。」阿普爾說。他想保存與庫爾塔格共事的珍貴經驗,以及他的音樂精神。尤其庫爾塔格很少以文字解釋作品背後的意圖,或詮釋他音樂的方法,「我希望能用自己的方式保存他如何思考音樂、進行排練、如何從語言中尋找聲音的過程」,帶領愛樂者進入庫爾塔格那深不可測的音樂宇宙。

📌曲目設計邏輯

2024年錄音的時候,庫爾塔格已經高齡98歲。但是他不僅同意錄音,還親自擔任製作人,參與排練、審聽、從多達1,300段錄音中決定採用哪一段take,甚至親自演奏其中兩首歌曲的鋼琴部分。曲目以《赫爾德林之歌》為中心,搭配多首庫爾塔格近年創作或是重製的歌曲,像是《纏繞著我》(https://reurl.cc/3MOxYO🎼)、《這世界的愉悅⋯⋯》(https://reurl.cc/EQGoRa🎼)、《現在我明白了⋯⋯》(https://reurl.cc/89qjpd🎼)這三首演唱時間雖短,卻是庫爾塔格藝術歌曲中最具當代美學精神的代表,展現他以最少音符傳達最大情感的極簡語彙。

此外,專輯也收錄4首以烏爾里克‧舒斯特詩作寫成的歌曲,由艾馬爾(Pierre-Laurent Aimard)擔任鋼琴伴奏。這些作品延續庫爾塔格「少即是多」的創作理念,每首歌僅數十秒,卻傳達強烈的情緒張力。無調性的鋼琴伴奏尖銳、斷裂,進一步加深詩作的苦澀與內在緊繃感。詩中主題多聚焦孤獨、失落與內省,庫爾塔格透過簡約卻刺痛的音符,捕捉並映照這些情感的荒涼與挫折。

📌舒伯特、庫爾塔格與瑪塔的記憶

至於舒伯特《泉邊少年》(https://reurl.cc/89qj5d🎼)、《加尼米德》(https://reurl.cc/yAk7ky🎼)、《她一直在這裡》(https://reurl.cc/0WE1E6🎼),以及布拉姆斯《星期日》(https://reurl.cc/LnNANa🎼)等歌曲,正是當時庫爾塔格引導阿普爾認識《赫爾德林之歌》的橋樑。阿普爾刻意交錯排列這些歌曲,利用舒伯特的歌曲,幫助聽者對照並理解庫爾塔格音樂的張力。除此之外,它們也是庫爾塔格與瑪塔經常一起彈奏和演唱的歌曲。所以即使手臂受傷,庫爾塔格也堅持彈完《星期日》的鋼琴部分,因為「這是瑪塔喜愛的曲子,我必須彈」。阿普爾感覺這張專輯宛如悄悄地被題上一行字:「紀念瑪塔」。

📌訪談軌道中的哲思宇宙

長達18分鐘的最後一軌是一個驚喜的句點。阿普爾以德語訪問庫爾塔格(https://reurl.cc/Qa4X4o🎼),談論到個人背景、音樂啟發、作曲理念,以及討論特定作品。由於庫爾塔格不擅閒聊,總是希望以最精確的詞語表達,所以平時說話都會伴隨著長時間停頓。這段實際時間接近兩個小時的訪談裡,阿普爾引導庫爾塔格講出自己如何透過極簡語彙與聲音肌理,建立出極具哲思與情感深度的藝術宇宙。如果不懂德語,唱片解說冊裡也很貼心附上英、法文翻譯。

身為費雪狄斯考最後一位學生,阿普爾能在舒伯特歌曲中展現出穩健且富詩意的線條,也能在無伴奏的現代作品中保持聲音的張力與方向性。然而,具備這些能力的重要背後因素,是這段與庫爾塔爾相處長達5年的旅程。這張專輯不僅展現了阿普爾對庫爾塔格語言的深刻理解,也透過穿插舒伯特與布拉姆斯等熟悉作品,相互對照印証,為愛樂者開啟通往庫爾塔格音樂世界的門徑。

★對本文如有意見,歡迎留言。
★陳效真作品集 https://allmusichc.blog
★不漏失表演界的精彩,請立即訂閱「廣藝誌週報」:https://forms.gle/xpPyBPGfCt3iRp4V7
★立即加入AQ廣藝誌LINE 好友➠ https://lin.ee/9JVI4Zd
★最新最優質的藝文影音內容➠https://reurl.cc/A2MkVe

📣📣AQ帶你看📣📣📌從在地創作到國際製作的表演藝術盛宴北藝中心2025下半年八檔協辦節目再現劇場爆發力文/沈書甯2025年下半年,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北藝中心)除了主辦「臺北藝術節」與年底壓軸的「Camping Asia」外,亦延續「擁抱藝術...
31/07/2025

📣📣AQ帶你看📣📣

📌從在地創作到國際製作的表演藝術盛宴
北藝中心2025下半年八檔協辦節目再現劇場爆發力

文/沈書甯

2025年下半年,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北藝中心)除了主辦「臺北藝術節」與年底壓軸的「Camping Asia」外,亦延續「擁抱藝術,讓生活加溫」的理念,精選八檔風格迥異的協辦節目。內容涵蓋音樂劇、當代劇場、兒童劇與跨界實驗,邀集國內外優秀團隊,共同激盪臺灣劇場的創意能量。

故事工廠藝術總監黃致凱盛讚:「北藝中心是北臺灣硬體資源最充足的展演場地」,而北藝中心董事長王文儀表示,北藝中心整座建築總共有11個樓層,其中四分之三是屬於藝術家的,期望北藝中心成為創作者的家,持續攜手創作者,讓臺灣的創作能量在劇場舞台上自在奔放,以北藝中心深受表演團隊青睞的三大劇場空間,實質支持創作成形。

首檔登場的是全新華語點唱機音樂劇《九月啊九月》,由 大慕可可 KOKO Entertainment與 刺點創作工坊點首度攜手,聯合 滾石唱片 ROCK RECORDS推出,精選超過20首滾石經典金曲,並量身打造全新主題曲與插曲,喚醒一整個世代的青春記憶,本劇是一場橫跨20年的音樂回望,並重新編曲賦予新生命,帶領觀眾在劇場中再次聽見青春、勇敢和解。

改編自公視話題影集的《火神的眼淚》音樂劇,由故事工廠與瘋戲樂工作室攜手打造,描寫消防員在救災與日常生活中面對的責任、創傷與掙扎,揭露英雄背後不為人知的真實故事。由故事工廠藝術總監黃致凱擔任改編、執導與作詞,金馬常客王希文擔綱音樂執導與作曲,卡司集結了楊大正、方宥心等23位實力派音樂劇演員,全劇熱血上陣,火力全開。黃致凱透露這次在北藝中心的演出將把整輛救護車、消防車、雲梯車、甚至展現直升機空中垂降,強化舞台臨場感,呈現人性與火場交織的震撼。

改編自李安奧斯卡入圍電影的《囍宴》音樂劇,2024年首演即創下票房與口碑雙贏佳績,以移民家庭為背景,揉合流行旋律、電子節奏與百老匯音樂風格,重新詮釋一段夾在文化、世代與性別認同間的故事。由 華文環球藝術娛樂 HUA Universal Arts Entertainment與美國團隊跨國共同開發製作,藝術總監楊呈偉認為電影《囍宴》讓國外認識了台灣這個地方,本齣音樂劇藉由台灣藝人跟國際藝人合作,也能再次從台灣走到全世界,此次加演不僅是應粉絲敲碗回歸,更被視為進軍百老匯前的重要一站,臺灣觀眾將成為這段旅程的最初見證者。

歷經5年打磨,由綠光創藝出品, 嚎哮排演聯合製作的《別叫我成功:藝術界歸來的兒子》,靈感取自百老匯音樂劇《漢密爾頓》,劇作從臺灣文化與歷史出發,是一封寫給家庭與土地的劇場情書,邀請觀眾思索何謂真正的成功。這是嚎哮排演首次嘗試製作音樂劇作品,將創作心路歷程搬上舞台,延續嚎哮排演劇場風格,結合說唱、影像與網路語感,挑戰觀眾對音樂劇的想像,音樂由創作人張清彥量身打造,融合R&B與嘻哈,為舞臺注入強烈節奏感,打造全新語言風格,重新詮釋「成功」的意義。

由 阮劇團 Our Theatre攜手熱門Podcast「 台灣通勤第一品牌 」共同推出的跨界舞臺劇作品《聽說他家》,靈感來自「臺灣通勤第一品牌」第145集節目。整齣戲的核心探討「孝順」是什麼、「死亡是什麼」,故事以何勁旻(何a)為原型主角、鄰里日常為背景,結合「聽」與「說」的雙重趣味,將鄰居八卦變成了頭條新聞,從頭條新聞轉變成都市怪談。

「十年一瞬,釧兒回窯」,融合歌仔戲與音樂劇敘事的原創劇作《釧兒》,結合在地廟埕文化背景,揉合傳統歌仔戲的表演美學與現代音樂劇的敘事節奏,打造出獨樹一格的戲劇語言。本劇於10週年之際以全新版本重磅回歸,將李哲藝作曲的音樂語彙交給康和祥重新編曲,創造出全新的聲音空間,以搖滾樂團與弦樂編制打造更貼近當代的聲響。導演曾慧誠自信地保證:「這次必定會讓觀眾看到全新的《釧兒》。」

由 活性界面製作 Activa Productions 帶來的百老匯搖滾音樂劇《近乎正常》(Next to Normal ),故事講述一位與躁鬱症共存的母親與其家庭所面臨的日常掙扎,該劇以搖滾樂驅動節奏,直面精神健康議題。2009年首演即獲11項東尼獎提名,隔年更因其真摯描繪心理疾病與家庭關係,成為少數榮獲普立茲戲劇獎的音樂劇。2023年在臺首演幾近完售後,2025年將以原班卡司移師北藝中心,打造觸動人心的現場體驗,讓觀眾不需要搭飛機也有機會在台灣看到受國際認可的作品,彷彿置身紐約百老匯的感覺。

由環心娛樂製作有限公司帶來的《好餓的毛毛蟲秀》,改編自全球暢銷超過1.5億冊、被翻譯成66種語言經典繪本,由三位專業演員操控75隻栩栩如生的動物偶,帶領親子觀眾穿越艾瑞克・卡爾的四本經典作品:《好餓的毛毛蟲》、《棕色的熊》、《10隻橡皮小鴨》、《好忙的蜘蛛》。雖然這是一場英語演出卻親切易懂, 2至7歲 的小朋友也能輕鬆融入。今年12月,這部全球熱演的兒童劇,將以專為臺灣觀眾打造的全新版本隆重登場。

無論是融合在地聲響與當代節奏的原創音樂劇,還是跨文化語言呈現全球共感的親子舞台,北藝中心下半年攜手各大創作團隊協辦的節目,不僅展現臺灣表演藝術的多樣樣貌,也映照創作者對時代與世界的回應與想像。邀請觀眾走入劇場,親身感受藝術的溫度與創作的爆發力。

(圖片由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Taipei Performing Arts Center提供)
★對本文如有意見,歡迎留言。
★不漏失表演界的精彩,請立即訂閱「廣藝誌週報」:https://forms.gle/xpPyBPGfCt3iRp4V7
★立即加入AQ廣藝誌LINE 好友➠ https://lin.ee/9JVI4Zd
★最新最優質的藝文影音內容➠https://reurl.cc/A2MkVe

31/07/2025

🎉《AQ廣藝誌》三歲了!🎉
三年來,我們走訪劇場、關心藝文產業、傾聽表演工作者們的心聲、介紹精彩亮眼的表演節目,只為帶您一起走近表演藝術的現場。
請繼續關注、分享、留言、參與,一起讓台灣的表演藝術被更多人看見!🌟

★不漏失表演界的精彩,請立即訂閱「廣藝誌週報」:https://forms.gle/xpPyBPGfCt3iRp4V7
★立即加入AQ廣藝誌LINE 好友➠ https://lin.ee/9JVI4Zd
★最新最優質的藝文影音內容➠https://reurl.cc/A2MkVe

Address

文化二路211號 (廣藝基金會)
桃園市龜山區
33377

Opening Hours

Monday 08:00 - 17:00
Friday 08:00 - 17:00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AQ廣藝誌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