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如今,我們不斷在「聲音訓練」的各種知識上專研與精進,其中包括了全球知名的SLS聲音訓練理論、孫建生新音樂理論與應用、內在動機科學…等,使我們的教學成效大幅提升。
透過我們的課程,能夠幫助你
立刻有感!改善聲音使用的不當習慣
訓練發聲肌肉,讓聲音不容易疲憊、穩定度提升
增強聲帶與氣息的協調性,改善聲音虛、沒有力氣的問題
掌握混聲要訣,有效擴展音域
透過歌唱心理學的分析,有效改善容易緊張、唱歌沒有感情...等內在問題
不是「教師」,而是「教練」
「教練」一詞在這個世代被濫用,許多人自詡為「教練」,卻還只是流於表面的「技術教學」。
「教練」的角色不應該是做「複製性」的教學與引導,而是幫助學員「潛能的開發」、給予「經驗的傳授」並做「精神的支柱」,幫助學員在眾多佼佼者當中,找到自己的「獨特性」、並且「脫穎而出」。
因此,我們非常強調「個人」的獨特性,不做傳統「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打破傳統舊有思維,我們要傳授的不只是「技術」、更是「品格」; 重視的不只是「音樂」、更是「熱情」!
我們很希望,透過「教練對談」去大量支撐、陪伴年輕人,陪他們找到自己、喜歡自己、發揮自己且擁抱職場、祝福這個世界。
不是「才藝教學」,而是「全人教育」
我們拜訪了世界各地的教育者與音樂工作者,從一位以色列的猶太教育家口中聽到他這樣說:「我不明白為什麼華人總是想要透過比賽(證照)來證明自己」,一語道破了華人對於「學習」的迷思,似乎要得到他人的「認可」或「掌聲」,才代表有「學過」。
在台灣,我們總是希望透過「比較」、「競爭」才能從貶低他人的眼光中,滿足自己內在不健康的「價值感」,以至於「分裂」之事不斷在台灣各個角落上演,商業、媒體、藝術娛樂、政治、宗教、家庭、教育...無論何處,都可看見分黨結派之事。
事實上,追根究底,真正的問題是我們不知道自己「是誰」,內在沒有正確的「自我認知」,以至於需要從外在的「掌聲」來得到「價值感」,透過別人的「評斷」,來勉強勾畫自己的「長相」。如同照鏡子一般,若是我們沒有機會看見自己真正的模樣,確實很容易被他人的言語影響,這個人說你沒有眉毛、那個人說你嘴歪一邊,把資訊統整起來,你會認為:「原來我是個怪人!」,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這麼多年來,我們最常聽到父母提出的疑問:「學唱歌未來有飯吃嗎?」「你真的有要走這一行嗎?」「這是值得投資的才藝嗎?」「這跟你的學科與工作有什麼關係?」...導致學生心中充滿拉扯與失落,而我認為,真正該問的問題應該是:「你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你真的喜歡音樂嗎?」「你為了什麼而唱?」,或許我們都要學習,從談論人的「Doing」(名聲、成就),轉變成找到人的「Being」(熱情、真我),進而幫助人找到那「喜歡做,而且可以堅持一輩子的事」。
我們常談IQ(智力商數)、EQ(情緒商數),卻從沒談過人的PQ(內在熱情),若是能有「嚴謹專業研究」、「教練分析與深度對談」、「師徒陪伴關係」,便能幫助年輕人對自己的熱情「一窺究竟」。試想,如果有一萬個年輕人都深切的認識自己,且被放在對的位置上,去為那「喜歡做,而且可以堅持一輩子的事」努力,自然的,他做的肯定不只是「好」(Good),更會是「傑出」(Outstanding)。
「聲音訓練」只是一個平台,為的是幫助學員在有熱情的領域當中認識自己的「Being」
如何擺脫他人眼光與錯誤期待並「活出真我」?
如何在一成不變的傳統系統當中「跳脫框架」?
如何在只會抱怨與批評的社會中「成為答案」?
我們期待能培養的不只是「歌手」,更是對於社會問題能給出答案的「國際級人才」。
我們要做的不是「才藝教學」,而是「全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