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李伯彥一起出來玩

跟李伯彥一起出來玩 深義分析執行長\一起出來玩創辦人
在生活中修煉自己
用目標引領自己,在實踐中成長
擁抱生命中所有挑戰
在人生終了時不留遺憾
一起出來玩吧! 一起出來玩
www.17gonplay.com

08/11/2025

NVDA投資人小心了!為什麼Google 的十年伏筆即將重置 AI 戰爭 #AI戰爭 01

身為企業級用戶與 AI 重度玩家,我最近很好奇,為什麼Gemini的表現從落後、急起直追、超越,到現在遙遙領先GPT pro?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這現象背後的底層原因。如果你是NVDA的投資人,或是gpt, gemini的用戶,那相信今天的分析,會對你有很大的啟發:

一、從瑞士刀到菜刀:架構的背叛

我們都得承認,NVIDIA 的晶片仍是地表最強。

H100、B200,峰值算力冠絕群雄,CUDA 生態,更是NVIDIA的萬里長城,沒有競爭者。

在這個領域裡,GPU 是萬能的瑞士刀:FP64、FP32、FP16,全能兼容。你要訓練、要推理、要渲染,統統可以。

所以十年來,它主宰一切。

但 Google 走了另一條路。

它從十年前就開始打造,打造一把只為「矩陣乘法」存在的菜刀——TPU。

這把刀開不了罐頭、剪不了東西,但可以專精一處。

當年看起來笨、看起來傻,但現在從算力競賽,走到開門賣菜做生意的時候,當時的魯鈍,卻成為今天最準確的菜刀。

因為模型訓練已漸趨成熟,競賽雖未結束,但市場早就開始迎客發展。

在AI 的世界,本質上全是矩陣運算。

所以當開門做生意時,「多功能」成了負擔,「專用化」變成優勢。

就像麥當勞打敗第一代漢堡店一樣,新一代的速食戰爭,開始了。

二、系統的勝利:當硬體學會「群體思考」

TPU 的勝利,不在單顆晶片的速度,而在它如何集體作戰。

NVIDIA 的 GPU 集群,靠 NVLink 或 InfiniBand 傳遞資料。

正由於每一次梯度同步都要排隊。延遲,是它的天敵,所以你才會聽到那麼多矽光子,還有炒作股價的鬼故事。

光電轉換有那麼簡單?

還是炒股必較快啦!

至於Google 的 Mesh 架構,則讓數千顆 TPU 以「大腦式互連」彼此對話。

不必回 CPU,不必軟體協調。資料在矽裡穿行,如同神經信號。

這讓延遲幾乎歸零,能耗減半。

在千顆級的團戰中,TPU 幾乎零損耗。

而這,就是系統智商的起點。

再加上統一的記憶體模型,每顆晶片都能即時調用整個集群的權重。

這能讓梯度回傳不再卡頓,那種「萬人同心」的算力流動,是 GPU 永遠達不到的境界。

更致命的,是能效。

Google TPU 機房的 PUE(能源使用效率)僅 1.06,而 GPU 機房普遍在 1.3 至 1.4。

別小看這 0.3 的差距,當運算量以兆為單位成長,這 30% 的節電,就是現金流,就是勝利。

三、AI 的經濟學:從 CapEx 戰爭,走向 OpEx 戰爭

AI 世界的經濟規則,正在發生一場無聲的政變。

「訓練」是前期投資(CapEx)——一筆巨大的沉沒成本。

你要建資料中心、買 GPU、組叢集、跑幾個月,這筆錢燒完就是資產。

「推理」則是營運支出(OpEx)——每天都在燒。

服務全球數億用戶,每一次 prompt 都在消耗電、冷卻與折舊。

2025 年開始,AI 的成本主戰場已從訓練轉向推理。

訓練或許只佔總成本 20%,推理卻佔 80%。

這就讓AI 從工程問題,變成能源問題。

當這個結構改變,強悍但昂貴的 GPU,不再適合當生意核心。

真正的決勝點,不是誰的模型更快,而是誰的「每次回答」更便宜。

四、Google 的終局:垂直整合與「NVIDIA 稅」的終結

Google 等這一天,等了十年。

TPU v7(Ironwood)出場,宣告「推理時代」的啟動。

它讓 Google 成為唯一一家完成「AI 全鏈垂直整合」的企業:

從模型(Gemini)→ 晶片(TPU)→ 雲端(GCP),三個願望一次滿足,讓競爭者望塵莫及。

三者一體,能效最大化。

這時候競爭對手,在幹什麼呢?

OpenAI 在 Azure 上運行,還要向 Microsoft 付雲端費、向 NVIDIA 付硬體稅。

這就是業界戲稱的「NVIDIA 稅」。

所以當奧特曼開始玩龐氏騙局的AI永動機,oracle和meta開始大發公司債,你就知道為什麼了。

因為他們只能花錢玩遊戲,離賺錢還遠得很。

但Google 沒這問題。

他本來就在賺錢,更別提它的推理成本,幾乎只等於電費。

這就是為什麼 Gemini Flash 的 API 可以比對手便宜 15~25 倍。也是為什麼我說在很多領域裡,連差距十倍的gemini pro(20鎂), 都可以打敗gpt pro一樣(200鎂)

這不是促銷,而是物理結構的勝利。

OpenAI 靠外包 GPU、用現金換算力,靈活但貴。

Google 靠自有 TPU、以整合換效率,笨重但長壽。

一個在燒錢玩金融遊戲,一個靠營運現金流自己造電。

這場戰爭的勝負,早已寫在能效報表裡。

五、從絕對壟斷到能源分封制

Google 不會「打敗」 NVIDIA,因為他們根本不是同一條線上的敵人。

NVIDIA 賣的是武器。

Google 建的是帝國。

但若 Google 用能效成本打敗了 OpenAI,這個NVIDIA 的最大客戶與利潤來源,你說,最後會發生什麼?

投資AI當然沒有不對,但若你看錯趨勢,將現金與注意力損耗在賭博共和國的AI泡沫裡,還一直關注那些在物理上、技術上、實現根本遙遙無期的所謂新技術,那我提醒你,要小心了。

未來的戰爭,不在公司之間,而在國家層級的能源秩序。

誰能在能源與能效之間找到平衡,誰就主宰未來十年。

中國靠補貼與特高壓擴建資料中心,但缺高端晶片。

美國有晶片卻缺電,而 Google,掌握能效與綠能協議,居然成了唯一能在能源荒時代穩定供給算力的企業。

在這個領域力,玩家是超越國家級別的,而川普領導的美國政府,還有他的草台班子,其實只是一個概念,甚至不是一個玩家。

六、結語:AI 的極限,不在算法,而在電力

AI 的本質,是將能量轉化為智慧。

Google 用十年,讓這個轉換率逼近物理極限。

真正的競爭,不是誰更聰明,而是誰更省電。

NVIDIA 仍是最強霸主,但帝國的壟斷已被重構。

Google 憑 TPU 與能效整合,正把整個賽局推向一個全新維度——能源分封制的時代。

親愛的朋友,你有在投資AI嗎?

你有每天運用AI,在強化自己的競爭力嗎?

如果你有,希望今天的這篇文,對你有點小小的幫助

本系列的下一篇(總共五篇),我們再繼續延伸討論:

#算力即貨幣 的年代,Google 將如何凍結能源成本,登頂 AI 世界的中央銀行?

當然,還有對你的建議。

祝福你

#nvda #深義分析

Send a message to learn more

07/11/2025

和學生合作的成果:同學提需求,我出腳本,他們拍攝,我後制剪輯,一個月提案+拍攝工作一天,一次可以準備12-16隻,真人+AI後製,後續就可分四週出片

06/11/2025

謝謝今天來上課的同學,也謝謝昭文招待大家的無花果

今天的課程比較燒腦,大家辛苦了,請大家從今天開始,在生活與工作上盡量套用今日學到的頂層思維,從潛移默化中改變自己的習氣,勇敢探索、用數字求解,一步步走出自己的舒適圈。

11/15我會給大家下個月的功課,記得第三週要完成,完成後我會給大家腳本,最後一週一定要在家裡練習,第十二月我們要一起跨出第一步,拍人生第一支短影音,自己為自己代言

謝謝大家,有任何心得、建議或疑問都歡迎讓我知道,希望今天的課程讓大家有點小小收穫

一起出來玩吧!

祝福你

06/11/2025

OpenAI危險了

身為gpt pro和 Gemini ultra 重度用戶,open AI從遙遙領先,到互有勝負,最後在多個領域表現被Gemini被反超......

05/11/2025

別再用眼前的忙碌與遠在天邊的夢想,逃避你早該邁出的那一步

有一種忙碌,最危險。

那就是你看起來很努力,其實只是在逃避。

你不是在前進。

你是在原地蓋一座漂亮的城堡,

好讓自己暫時忘記——那外面還有戰場。

接下來,我要跟你談:頂層思維

很多人以為「頂層思維」是想得遠、看得大。

錯了。

真正的頂層思維,是你真正描繪出最終的結果後,能夠從結果往回推,找到那條最痛的第一步。

那一步,不漂亮、不浪漫,它很可能讓你丟臉、被拒絕、失敗、懷疑人生。

但那才是真實的「起點」。

捨此不由,你永遠離不開舒適圈,你永遠只能在鍵盤後批評,你永遠只能想當年,你永遠只能在同溫層裡舔舐傷口,如果是這樣的你、怕痛的你、怕失敗丟臉的你,還想去哪裡?

二、人最大的逃避,是從直接跳到第二步開始的

你以為你在前進,其實你只是換個形式,繼續拖延。

我看到你說:

「我要先把網站弄好。」

「我要先找對夥伴。」

「我要先確定控股架構。」

「我要先建立品牌。」

這些都不是「第一步」,那是「第二步」,那是你為了逃避最難堪的第一步、逃避直面真實市場殘酷的藉口。

因為「第二步」的辛苦與付出,能讓你感覺安全,能讓你覺得自己「有在努力」。

但你只是困在一個沒人要的夢裡,假裝那夢正在成形。

想一想,你過往的不順、委屈、懷才不遇、被爛人所害,是不是都和這個有關?

三、真正的第一步,是在鋼索上走

頂層思維要求你想結果,然後從結果逆推,推回現實。

當你被推回現實,就要循著軌跡,再一次反推回去。

第一步,要改變現實,就要先「驗證」,再「打造」。

不是先完美,而是先真實。

不需你完美、需要你完成。

不要問「我能不能做出好產品」,而是要走出門,去問「有沒有人願意付錢、有人願意相信我嗎?」

真正的第一步,是這種場景:

你拿著最爛的想法,去找三個人。

被兩個拒絕、被一個否定、再被旁觀者嘲笑,你回頭擦乾淚水,卻還願意再嘗試。

你可以用個破頁面,在三天內看五個人願不願意掏錢。

你可以拿著粗糙的數字,去問夥伴「這樣你敢簽嗎?」

你什麼都可以,不需要有個完美的作品就可以,更不需要宇宙都聯合起來幫你才可以。

是啊,宇宙有一天會聯合起來幫你,但那是你走到第五步,成功以後自然的結果,而不是你邁出第一步所需要的條件。

第一步的充分條件、必要條件,永遠只有一個敢打破舒適圈、直面現實的你自己。

在這個階段最該做的事,不是「把網站做漂亮」; 而是「能不能就用現在這樣簡陋的頁面,在 3 天內讓 5 個人掏錢預付 990 元?」

不是「建立控股架CVC架構」; 而是「能不能在 90 天內,從 3 個目標投資人手上,拿到第一筆預付款?」

不是「把財務預估數字編漂亮」; 而是「能不能坦承現在難堪的現實,硬著頭皮去跟那個『有田水的田僑仔』協商,說服他把土地交給你耕作?」

這不是成功學。這是現實。

這一步,決定你是不是在活在真的世界裡。

四、真正長久站在頂層的人,都在鋼索上

他們不忙著包裝,是忙著撞牆。

因為他們知道——撞牆後找出的縫隙,就是通往未來的出口。

真正的領導者,不在舒適圈裡開會,而是在不確定的邊界上,測試世界還能不能被推動。

是啊,頂層思維,是要幫你看更遠。

但更重要的是,從最遠的地方逆推回來後,你還是要走最難的第一步。

五、人性最深的惰性,不是懶,而是害怕被檢視

你以為你在拖延,其實你在逃避被拒絕。

你怕自己不夠好、不夠聰明、不夠專業。

於是你用「打造」包裝自己,用「計畫」麻醉焦慮。

但每一個逃避的背後,都藏著那個你最想成為、卻不敢面對的自己。

頂層思維,不是讓你更厲害,而是讓你更誠實。

更誠實面對現實世界的殘酷。

在微觀世界裡,所有的波函數,會在被觀測後,攤縮:

在巨觀的世界裡,所有的自以為是,會在被眾人檢視後,瓦解。

六、頂層的修煉,是一次次走回那條鋼索

有時我也會嘀咕。

怕失敗、怕丟臉、怕我走的路沒盡頭、怕我做的事不值得、怕我的初心沒人懂。

但我知道,這不是我停止探索的理由。

我更知道,只要我繼續走在鋼索上,繼續面對現實的檢驗與難堪,就不會反過來被命運推著走。

朋友啊:

過去的你,被自己耽誤了嗎?

現在的你,蹉跎很久了嗎?

你可以在錯的方向裡迷途十年,沒關係,我也是、我明白。

但你也可以跨出正確的一步,你更可以改變自己人生的軌跡。

七、最後,讓我問問你:

你現在做的那事,是在鞏固你脆弱的安全感,還是在驗證你的未來?

如果答案是前者,那你已經被自己的努力綁架了。

明天,是我們第二次聚會了。

這次的主題是:頂層思維。

我看了好幾次同學在表單裡的回應,我看到了你的盲點,我能理解你的不安,我知道你現實上的不容易,所以,這是我給你的回應。

在你來之前,我想跟你說:

頂層思維不是要你更聰明、更有見識、更人間清醒;

也不是要你更忙、更緊張、更焦慮。

頂層思維是要讓你從窮忙裡醒來,去看見那條隱隱約約,從未消失、能真正能改變命運的鋼索。

雖然顫顫巍巍、雖然站上去驚恐萬分,但不是沒有路,從來不是。

屬於你的鋼索,早在那裡等你好久了。

不會因你沒站上去而消失,如果現在放棄,當然可以以後再來。

如果這一生都不去走,也沒關係,下輩子有機會。

只是,來這一生不容易。

既然知道有一條路可以離開舒適圈,最後卻沒跨出去,可惜了。

一起出來玩吧!

祝福你

#寫給同學的回應
#頂層思維
#深義洞察
#一起出來玩俱樂部

Send a message to learn more

05/11/2025

只要問自己八個問題,就能改變明年的運勢:

👉 一句話說清楚你做的事情「提供什麼價值」,而不是功能。

👉 如果全世界所有需要這東西的人都買,你的市場多大?(例:全球咖啡市場約3兆台幣)

👉 以你目前能觸及的區域、語言、管道,潛在市場多大?(例:只做台灣精品咖啡=50億)

👉 你現在的營收、會員數或使用者數佔整體市場多少?

👉 具體寫出角色與痛點:誰、在哪種情境下、為什麼願意付錢?

👉 若你今天消失,別人能否照 SOP 做出一樣的價值?

👉 你要怎麼讓這件事放大十倍?靠品牌?技術?通路?人才?

👉 五年後,假設一切順利,這個想法變成什麼樣子?能影響誰?改變什麼?

💬 最後請想:「如果一切順利,你會變成誰?」

以上這些問題,分別對應:

① 你明確的產品 / 想法
② 全部市場規模(TAM)
③ 可及市場規模(SAM)
④ 目前實際市場規模(SOM)
⑤ 你的服務解決誰的什麼問題?
⑥ 這個服務能否標準化?
⑦ 未來如何規模化 / 複製?
⑧ 終局畫面(頂層結果)

看來簡單,但很少人真正認真、靜下來好好想過。

朋友啊,不知道現在的你過得好不好。

如果很好,太棒了,仔細想想這些問題、跟自己好好對話,你的好運將會一直延續,而且可能好上加好。

如果不太好,太棒了,剛好是時候想想這些你早該想過,卻因為重要不急的事情一直推著你,讓你沒時間好好想,現在時間到了。

明日晚上六點半,又是我們每月一次,一起出來玩的聚會了

這次我們少了一個舊友,多了兩個新朋,還有一個朋友要遠行缺席一次。

人生路總是這樣的,起起落落,來來去去,希望大家都能珍惜這難得的緣分,如果有新朋想加入、舊友想回來,也隨時歡迎。

明晚我們的主題是頂層思維,這框架極致簡單、極致優美,又威力無比,是我從易經之美裡萃取出來的精華,習慣用它來思考,人間所有難題都能得到清晰的解題路徑。

如同之前跟大家說明的遊戲規則,明天的聚會將是非常有趣、又非常high impact的互動遊戲,節奏快、時程緊,請大家放鬆心情前來,儘量不要遲到

為了方便你順利融入活動,這些問題請大家今日先想想,可以的話自己寫下來,對聚會活動和你未來的計劃,都很有幫助

對自己未來目標有清楚的認識,是頂層思維的起點,可以幫助你找到「為什麼」。

如果你沒參加聚會,我也希望你能找時間想一想,試著回答,和自己對話看看。

聚會之後,我也會將頂層思維框架在這裡跟大家分享,如果你有試著先想過這些問題,到時候再套入頂層思維的框架,相信我,會對你的未來,很有幫助的。

一起出來玩吧!

我們明天見!

Send a message to learn more

02/11/2025

🎥【短影音頻道 90 天成功法門】
從零開始,打造一個會自己長大的品牌引擎。

謝謝今天來參加行銷訓練課程的同學,別忘了接下來每週都要上傳影片交作業,我會幫大家提修正建議。

記得,有問題先問AI,解決不了再問我,十一月是我們的訓練月,大家隨時可發問,我也會示範給大家看怎麼做更有效,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短影音頻道 90 天成功法門》,請大家參考:

很多人拍了上百支影片,流量始終500+。

這讓他們不懂,為什麼別人的三十秒可以改變命運,他的命運卻永遠無法突破30秒?

原因不在運氣,而在結構。

就像創業有方法,短影音也有公式。

接下來,是大家的作業,你可以堅持不了三個月,但無論如何妳都要撐完前30天。

一、第一個月:練肌肉,不練奇蹟

你不需要靈感,只需要節奏。

每天一支影片,不為爆紅,只為練感知。

沒時間拍,借用今天教的豐富的,一句鉤子,錄一個聲優等級的口白,再隨手拍張照片或錄影15秒,然後堅持丟出去。

這是要讓你去體會「觀眾停在哪、滑去哪、笑在哪」。

開場三秒,是注意力的戰場。

📍記得今天教的十種開場句式,幫你留住第一眼:

假設我要開短影音課,我會這樣說:

1️⃣「你知道為什麼你拍影片都沒人看嗎?」

2️⃣「這個方法太神了,我隨便測了三次都成功!」

3️⃣「同樣30秒,為什麼別人的影片爆了?」

4️⃣「只要三步,你的影片留存率就能翻兩番。」

5️⃣「越不專業的影片,反而越多人看。」

6️⃣「你可能也有這種感覺…」

7️⃣「我原本以為這支影片不會有人看,結果…」

8️⃣「那天我在咖啡廳聽到一句話,改變了我。」

9️⃣「我打賭你從來沒想過這個細節有多重要。」

🔟「這樣剪,播放率直接翻三倍!」

這不是話術,是人性。

因為在資訊爆炸的世界裡,誰能先說出觀眾心裡的話,誰就贏了。

如果第一句話對了,後面怎麼辦?

如果第一句話對了,後面隨你辦,因為大部份人根本看不到後面。

二、第二個月:不是拍影片,而是做實驗

短影音是全世界成本最低的 A/B test。

一個主題拍三個版本:

問題式、對比式、故事式。

哪一支留存高,哪一支就是你目標市場要的東西。

在你成功之前,拜託你不要猜,只要持續測試,用量取勝。

你不需要靈感,只要反饋。

💡AI 是你最強的實驗夥伴:

可以用GPT 幫你生成三種語氣的腳本;

可以用Flow 幫你排出鏡位、延伸篇幅與節奏;

可以用CapCut 幫你自動上字幕、找節拍。

當你開始每天改進 1%,你的頻道,就在被時間「複利」。

三、第三個月:讓頻道自己長大

一旦你找到受眾喜歡的類型,就請妳停下腳步,不要再探索。

到這裡,你要做的是不停重複,然後在相同套路上一直精進。

你不再是天馬行空的創作者,而是要成為精確把控出品質與量的架構師。

然後要求自己,做一套可「完美可複製的一週」:

週一選題、週二拍攝、週三上架、週五回顧。

這是演算法最愛的節奏。

再來,不要急著賣東西。

你要懂「內容階梯」的概念:

入門內容:讓人停下來。

中層內容:讓人信任你。

核心內容:讓人行動。

如果你每次都在推銷產品,其實只是讓自己的頻道變得廉價。

下一步,你要學習怎麼讓影片產生「結構性擴散」:

1.先靠擴散啟動(可以小買廣告 / 找熟識的KOL合作,或拜託所有你能拜託的人跟你互動)

2.再靠多代轉傳延燒(懶人包 / 精華片段)。

然後積極與人互動,如果有社群,粉絲頁,line群,盡量同步推動

四、底層邏輯:

演算法不獎勵創意,它獎勵可預測的穩定性。

當你連續 90 天保持輸出,而且是同樣類型、堅持內容,做到高品質的重複,就能讓平台開始「信任你」——
這不是感覺,而是演算法權重。

> 📊 有固定頻率上傳的創作者,
平均觸及率比不穩定者高出 28%。
(YouTube Creator Insider, 2023)

五、最後,我想跟你說:

短影音成功不是靠一支影片爆紅,而是靠「讓成功的影片自己複製自己」。

做的這一點,你的頻道,不再是靈感工廠,而是一個會自我學習、持續迭代的有機體,你也能從乏人問津的創作者,開始和你的受眾進行有意義的交流。

90 天後,你不只是會拍影片,
你會理解創作內容,其實就是一種練功。

每天上傳的,不只是短片,而是讓你重新掌握網路世界的節奏感。

好啦,記得回去早點休息,下週開始準備教作業喔!

📍 #短影音策略 #內容成長

01/11/2025

〈如果我是台派候選人,我要怎麼選贏台北市長?〉從底層被掏空的民進黨,到照亮全亞洲、開放首都初選的民主實驗

首先,先承認整個體制爛到骨子裡。

一、民進黨的問題,不是外人黑,是自己爛。

民進黨現在不管派誰都是輸。

與其讓英派賭氣派吳怡農,或硬推沒意願的王世堅,最後輸掉不是被國民黨打倒,而是早被自己掏空。

當派系成為合法黑幫,人頭黨員變成政治洗錢工具,又沒有阿扁時代的動能,那這個黨自稱「進步」兩個字,就是在搞笑。

國民黨被反罷免揭穿有成堆死人黨員,那民進黨的呢?

有沒有同一個地址、同一支電話、一次繳上百人黨費?

台北市有沒有派系控制初選?背後的人有沒有黑道背景?有沒有人寄生在信合社金融體系裡?這些事情都被報導過那麼多次,有沒有處理?

如果有,那這不是黨,是一間「人頭工廠」。

派系頭人拿著現金袋拜託人繳黨費、動員投票、造勢。

他們一年參加幾次志工活動?

黨章長什麼樣知道嗎?

地方主委是派系協商出來的,

候選人提名是派系輪流坐莊,

初選不是民意,而是股份交換。

講真話會被貼標籤:「不團結」、「破壞平衡」。

所以沒人講,爛就繼續爛。

二、台灣地方政治:其實是黨國黑金+日治時代保甲制度的混血王子。

台灣不是成熟民主,是半封建半現代的怪胎。

看看里長制度就知道。

里長不是公務員,卻握有三樣武器:經費、人脈、還有可量化的控制。

他發臨時工名單,決定誰能領補助、誰能進里辦幫忙。

路燈要報修?先打電話。

要處理(或不被處理)違建?先做人情。

這是看不見的控制。

在地方選舉,泡茶帳篷、折角名冊、賭盤開盤,一條龍。

就這樣,民調呼聲最高的縣長,一樣在鄉鎮爆輸八千票,然後讓地方派系繼續控制台北人每天吃下去的東西,標多少價。

高麗菜爛在土地裡,台北一顆兩百塊,台北人明明委屈那麼多年,怎麼都沒人出來處理呢?

警政知道,地檢知道,媒體也知道。

但沒人動。

因為每個候選人都在賭那張「泡茶兄弟票」。

其實民進黨執政那麼久,自己也不敢廢里長,因為那也動到「自己人」樁腳。

這制度不是公共服務,而是合法化的買票引擎。

三、台灣的悲劇:國民黨地方全贏,也選不了總統;民進黨選贏總統,也搞不定國會。

藍營表面強,其實碎成無數塊。

雲林、嘉義、花蓮、南投的派系能選立委,但沒黨產以後,誰鳥你中央。

鄭麗文會變成今天這種模樣,不是因為她又紅又蠢,而是她夠聰明,知道自己必須成為代理人,知道哪裡才有資源、誰才是是真老闆。

因為地方諸侯只認自己。

如果你總統選不贏、黨產下不去,中央號令誰理你?

對岸有的是辦法透過各種管道給頭人輸血,什麼黨紀約束更好笑。

結果就變成今天這個模樣:

國民黨是拼裝車,民進黨是人頭公司。

但對台派來說,兩邊都不乾淨,剛好是破口。

只要你乾淨,就能吸引中間選民、厭惡派系政治的票。

但前提是——你自己要先乾淨。

四、台派要贏,先動三把刀。

第一刀:砍人頭。

請在台北市推出針對台北市民的開放式初選。

不問黨籍,只問你敢不敢登記真實身分。

大罷免雖敗猶榮,經過這麼大規模的動員,有這麼多有行動力、有志氣的人都學會怎麼驗身分、怎麼連署,現在就是最好的時機。

接下來是兩層驗證:

1. 登記支持者 → 戶籍在台北的市民,用手機+身分證上傳雙重驗證。

2. 投票紀錄匿名,但「是否投票」公開。

這樣就能杜絕灌票與假名冊。

不要怕有人惡意灌票,那種人就算有台北戶籍,也不敢將真實身份往上傳。

如果真的還是惡意灌票?

那你就去報警啊!

去告他違反社維法,你都有他的真實身份了,怕啥?

只有讓黨內初選變成「全體台北市民投票的模擬場」,你才能證明你是真正民主,你的所謂民意不再是派系民調,而是真人投票。

這不但是最好的暖身,也是改革的前哨。

對,我知道派系一十三刻廢除不了,我知道新潮流老大到底有多厲害,但反正你們沒有一個人在台北市選的贏,就不必再扯一堆爛嗚,連自己選不贏的地方都不敢公開透明改革給大家看,就不要囉唆什麼民主進步了!

說一套、做一套,什麼民主進步?根本辱沒了自己祖宗。

第二刀:砍架構。

讓黨中央不能改規則,讓地方不能藏資料。

現在的民進黨和國民黨有什麼兩樣?不都是金字塔:「中央 → 地方 → 派系 → 黨員」。

黨務改革,就要變成由下往上的「雲端網絡」:

1. 中央只維護系統;

2. 地方自主管理數據;

3. 所有資料公開上鏈。

這樣派系失去名冊壟斷權,初選結果可由全民即時驗證。

什麼?經營黨要錢?

那就好好去募款、去經營支持者,去和真正的民主初選一樣,讓候選人從商界、政界、藝文界、教育教、宗教界裡面積累資源,不要再靠人頭黨費。

第三刀:砍制度。

志工+學習積分平台,讓「參政」變成長期投資,不是人頭大戶的派對。

罷免輸了沒關係,有那麼志工被喚醒,社會力量沛然莫之能禦,要懂的因勢利導,順應民意。

這群人懂行動、懂地推,只要給平台、給任務,就能重組民進黨的草根基礎。

現在就開始讓志工參與政策討論、監票、培訓,累積「動能積分(P-Points)」,分數越高,參與黨內政策討論的權限越大。

讓真正有行動、有貢獻的人,一起討論台北市未來的政策、方向、目標,讓行動力決定參與政策制定的權重,而不是靠人頭票數決定權力。

這才是現代政黨的未來。

五、為什麼從台北開始?

因為台北最現實,也最有能力玩真的。

1 人口密度高、科技基礎強;

2. 中產階層多,討厭髒政治;

3. 里長體系雖根深,但數位化基礎已備。

對,台北人藍的多、白的多,北(ㄅㄟ ˇ)藍的更多,但那又怎樣?

八成里長是藍的又怎樣?

改革從深藍的地盤開始,才叫勇氣。

你馬幫幫忙,台北人不是只看顏色,他們又不蠢,他們看的是你到底有沒有真正的見識、過人的策略與眼光。

你講反中沒用,因為你自己內部也被派系把持;

你喊改革沒用,因為你初選還靠人頭,自己都改革不了,還想改革誰?

想贏台北?先把自己弄乾淨。

乾淨本身,就是最大的策略。

六、政治不是信仰,是後勤管理。

要動別人前,先動自己。

不砍掉毒管,人頭、派系、賭盤這三毒不除,誰上都一樣。

靠派系起家,就得被派系吃掉;

靠黑錢上台,就得被黑錢分贓;

靠人情動員,就得跪在人情前。

改革會痛,但那是新骨長出來的聲音,民進黨若不自我革命,就算贏了總統,但輸了地方、輸了國會,最後也會輸掉國家。

七、最重要的承諾:開放登記初選——讓台北人決定誰代表台北

這一步是整個改革的「實體化」:讓民進黨第一次交出提名權,讓全體台北市民用真實身分參與、驗證、投票。不是理論,而是行動。

不是讓民進黨多選一次,而是讓台北人提前練習一次真正的民主。

候選人由市民實名登記投票選出,投票過程公開透明,結果由第三方公證。

讓台北人清楚知道,這一次民進黨派出來的人,不是靠派系、不是靠人頭、沒有黑箱。

我們先來檢驗合理性:

1. 法律上可行:
 
這不是正式選舉,而是政黨的「提名程序」。政黨可自訂機制,不違《選罷法》。

2. 技術上成熟:

感謝功敗垂成的大罷免,民間已有充沛的民主參與動能與經驗,可透過身分驗證與線上連署(罷免、公投、公民投票),運用成熟的技術來執行。

3. 政治上正當:
 
「讓台北人決定誰代表台北」本身就是最強的正當性敘事,任何派系反對都顯得怕透明。

4. 社會上可行:

有罷免與連署經驗的志工群,立刻能投入;市民早已熟悉驗證流程。

當然,還要簡化流程,確保說到做到:

1. 登記:台北市的公民,上網或現場用身分證+手機OTP實名登記。

2. 投票:線上或現場一次投票,投票紀錄上鏈、匿名存證。

3. 監督:由律師公會、學界、公民團體組「公證委員會」全程監看。

4. 公開:投票率、異常攔截、票數統計全部公開。

5. 銷毀:選後七日刪除個資,只留匿名統計與稽核報告。

​為什麼這樣做?

對黨內:這是讓民進黨重生的「信任重置機制」,能一次洗掉人頭黨員與派系腐蝕,而台北這個民進黨絕對選不贏的地方,正是最好的試金石,一來避免過度衝擊派系政治,二來激起對台派冷漠的首都市民。

只有真正行動起來,先革自己的命,讓大家親身參與、眼見為憑,才能說服所有不相信你的人。

對社會:這是台北市民第一次能「參與提名」而非只是「投票選誰」,讓台北人與民進黨的政治距離瞬間拉近。

對媒體:這是亞洲第一場「城市級開放初選」,全球民主創舉,話題性爆棚。

時程與成本,做得到嗎?

做得到。

(90天+一千五百萬)

三個月籌備與投票期:第一月籌備與驗證,第二月登記,第三月投票與公布。

成本約一千五百萬台幣(系統+公證+宣傳),可由民間群募與企業CSR支持。

我自己就是系統商,從架構的角度來看,直接架在雲上,整套機制連供帶運作一千萬內應該就有機會,還可以叫AWS, AZURE, GOOGLE提供免費技術支援和流量服務(選一家冠名獨家贊助,搞不好都免費了)。

但因為時間急,留五百萬給參與的人分潤,OK的。

什麼?怕做不到?

又不是什麼rocket science, 民進黨不是有天才部長唐鳳嗎?部長都給妳爽過了,還給社會留下那麼糟的印象,出來幫大家幹點實事,順便證明一下自己吧!

​如果真能做到,會怎樣?

會有五萬名台北市民完成登記,大約七成投票率。

然後民進黨創黨以來,首次建構真正民主、進步的「無派系、可稽核」的提名機制。

最後透過革自己的命,民進黨能重奪台北政治話語權,就算最後輸了,也能成為亞洲民主創新的樣板。

最後,我想說的是:

寫那麼多,不是為了什麼台派選贏台北市,實在是現在的政治太無聊、太缺乏想像。

大家都在吵大陸會不會來打台灣,有的怕老共,有的怕老美,你幫幫幫忙,大陸政治那麼腐敗、搞到年輕人那麼多失業,台灣有健保有選舉有老農年金還有台積電,對岸腦袋清楚的,誰不希望過更好的生活?

用政治的創舉來吸引全世界的目光,讓台灣的改革力量成為中國民主的燈塔,讓自己成為人心所向,才是台派真正應有的策略!

當自己真正乾淨了,民進黨才可能重生;

到那時台北人願意相信,民主就能再次長出力量。而且這個力量不只在台北,還能擴散到全國,最後輻射大中華,讓中國地區的民主火苗被燃起,讓中國人民認清共產黨的紅色血脈早該滾出中華大地,才是真正台灣之福!

最後,想代表台派選台北市的人:

請讓這座城市,第一次用乾淨的制度,決定誰配代表它。

晚安。

Send a message to learn more

31/10/2025

未來四十年,什麼人永遠不會被取代?

從2019 GPT2時代開始關注openAI, 2023年和微軟合作第一個落地的AI雲服務,我應該算很早開始使用AI的那群人

搞語言模型、接API做商業系統不算,從有個人付費服務以來,光是個人使用GPT pro或gemini ultra,我常常一天就花上十小時。

老實說,如果是個人使用,根本沒什麼場域需要這麼強大的運算。

別以為我整天坐在電腦桌前,我的生活基本沒任何影響,反而閒暇時間越來越多。

至於怎麼做到的,後面會說明。

但由於我做很多公司顧問,每天回答的問題,從公司財務、商業策略、系統架構、產品設計、出程式碼、資料分析、易經排盤、四柱論命到各種演算法,幾乎你想得到的問題我都無時無刻不在處理。

加上我天生反骨,如果看到有任何我知識領域之外的東西,第一時間就是透過AI把它搞懂。

以前還要訓練文本,現在早就不用了。身為一個資深用戶,老實說我真覺得方便很多。

尤其是當開始教人做影音後,有時veo模型跑太慢,我還要多開三個服務一起跑,不然根不上我的手速,一直等也不是辦法。

但我慢慢發現一個問題:

由於客戶要求,我常幫企業客戶授課,光本週我就有四天在上課,我在demo時一律全程讓客戶錄下來,但說也奇怪,大家都是一開始覺得好奇,很快就開始滑手機,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到後來我只有10%的時間做教學,剩下90%的時間都在心理輔導,說學這些對你有多大好處之類的......

但好笑的是,完全沒用。最後反而都變成,我直接幫大家完成最快。

怪了,有AI以後那麼方便,為什麼還跟以前教課一樣,沒人要學呢?

我以為是自動化不足,就把所有我常用的框架全部做成ai agent, 然後幫同學建立,直接呼叫即可,連prompt都不用下,我自己算一算我建立的agent已經超過上百個,這樣總可以了吧?

但沒想到,還是沒用。

晚上我在幫一位媒體界的老哥處理一個問題,之前才幫他設計自動內容搜集、編修發布系統,現在他需要將一個論文改成男女主持人對談的採訪影片,問我有沒有辦法處理?

當然有,不到十分鐘就把音檔給他,再把空隙修正到他可以接受的範圍,然後他問我怎麼做的。

基本上就是1.2.3.4.5....步驟 就完成了。開個AI, 用studio做個srt, 進入編輯,搞tts, 再做一次微調......

太麻煩了,有沒有辦法全自動?

可以,但是出來如果有問題,就更麻煩,如果過程中監督一下,比後續品質不佳回來重工容易多了。

聽到這裡,你知道我要說什麼了嗎?

AI再厲害,還是需要人監督。

但這個人,可以取代掉過去一百個人的工作。

如果拍一個90分鐘劇情片要20個工種,現在可以定義20隻agent, 然後半自動組合,由監督人進行優化。

以前20個人拍三個月,現在一個人三小時可以完成。

也就是說,可以省掉19*3個人月,但是那最終監督的 1*3人時是省不了的

換句話說,如果一個監督人一年工作200天,認真工作一年,就能取代 1800人的工作。

聽起來誇張嗎?

的確是誇張了,但是以現在模型進步速度之快,恐怕到明年此時,就不誇張了。

現在我同時輔導五間不同產業的企業,做完全不同的東西,還要帶學生做作品,如果我猜的沒錯,明年此時,我和仲倩可以服務五十個企業客戶,收入成長十倍。

一樣我們兩個人。

當然,我不是靠這個賺錢,我想你知道,我一直都是靠投資賺錢的。

但現在我也不需要花時間了,我把我投資的標的所有參數、行業指標、世界競爭格局都建模了,我寫了一隻autoscrpit讓他每天追蹤,只有指標觸及才會通知我。

根據2020-2025的回歸分析和五千次蒙地卡羅,未來每年最多只會通知我兩次進出,我只要等著領息+進出一次,無風險年化報酬就有20%。

當然這些標的,也是在上千個標的中用模型篩選出來,預測成功機率最準確的那些我才投。

所以我跟銀行借了很多錢,借到銀行關心我的健康。

所以我才有那麼多空閑時間來搞這個不賺錢的公司。

不過現在看起來,這公司很快又要開始賺錢了。

朋友啊,你想當那1%,被AI頂到天上去的人?還是要當那99%, 一整年辛勤工作,結果被別人用三小時取代掉的人呢?

當然,人是不會被取代的,但那前提是:

1. 你服務的企業太官僚,過於糟糕的流程AI處理不了,只有效力低落的人類能勝任

2. 你願意做人對人的服務業。

我相信未來會有很長很長一段時間,超級一人工作者,和組織肥大的官僚體系企業並存,為期四十年。

想想看,如果你是頂天1%的人,會在四十年間,和那些在官僚體系裡照流程辦事的人,有多大的差距?

這是我的心得,不用擔心這不是用ai寫的,我打字速度比正常人說話還快,我直接打字寫文章,比我下Prompt給ai生文以後再來改有效率的多。

我寫這篇文,不是要嚇你,也不是要賣課,我開的課只有三個人來,我還要賣什麼。

我是想跟你說,如果你不願意學,我免費教你也沒用,但如果你願意探索,不用人教,你自己學也有用。

更別提現在是自學者的黃金時代!

對了,我要跟你說,為什麼我的生活完全沒受影響。

因為我把所有我訓練ai的成果都寫成框架,要做任何事只要呼叫agent就好,邊開車邊運動邊散步邊做菜都能完成多重複雜工作。

對,就是像鋼鐵人呼叫管家那樣,只是還不能全用語音,因為那會把模型降級,但直接呼叫框架只需要一秒鐘,比講話效率更高。

希望這篇文,希望對你有點小小的啟發。

祝福你。

Send a message to learn more

31/10/2025

現在拼多多的玩具居然這麼厲害.....

當然不是真的,這是用 google 的veo3.1模型生成的

直接到google labs 裡面 找flow功能就可以了

如果要免費生成又有高品質,可以用grok, 又快又爽,和馬斯克風格一樣

可以全AI, 可以真人搭配,也可以圖生文,再搭配剪輯軟體(我是用capcut) 就可以千變萬化,做出4K電影質感長片也沒問題!

現在就自己試試看吧!

30/10/2025

大家千萬不要擔心落水狗啊!

居然有人來信安慰,讓我很感動。

我最近很衰是真的,公司搞了半天沒啥賺錢也是真的,

但賺錢不是只靠自己開公司,靠別人的公司也可以啊你說是吧!

其實最近心情不錯,手氣很順,工作也越來越好玩,每天去幫客戶打氣,講講笑話讓大家笑一下,不然日子多壓抑啊。

明年我和哈利還要在高雄開旗艦俱樂部呢!

每天河邊走回,哪能不濕鞋?

我失敗的經歷多了去了,每天還在高速累積,簡直就像喬登職業生涯沒投進的三分球一樣多,實在太慘了。

但這沒有妨礙喬登成為最偉大的運動員啊!

好啦,我會努力跟大家分享落水狗的倒楣事,畢竟只要還在打拼,每天遇到的困難與鳥事實在多不勝數,講都講不完。

人生就是這樣,如果今天衰到底,所以明天當然變好啊!!!

怎麼樣,就跟落水狗一起出來玩吧!

祝福你。

30/10/2025

寫了很多勵志文,自己都乏了

一來自己實在沒啥成就好寫,能寫的早八百年前就寫完了,二來我現在也真的很熱血很拼,但熱血拼了半天還是躺在溝裡翻不了身

等等要和客戶開會,如無意外,年底前這個大account又要被我搞砸了。

想一想,成績沒半點,搞砸的事一籮筐,沒東西可以說嘴,講講倒霉事給大家笑一笑總可以吧?

我看我轉行來寫倒霉事好了,題目叫什麼好呢?

1. 那一年我幹過的蠢事

2. 所有我曾搞砸過的案子

3. 警告!你絕對不該做的蠢事,我知道,因為我做了。

幫我投個票吧,如果有更好的題目,歡迎跟我說喔。

Send a message to learn more

Address

Zhongshan District

Website

http://deepinsight.tw/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跟李伯彥一起出來玩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Business

Send a message to 跟李伯彥一起出來玩:

Share

關於工作室

每個人都能實現自己的志願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