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1/2025
【政策建議】胡恩威:借十五運會東風 拓展香港體育發展空間
十五運會火炬首次在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四城同時傳遞,這是全運會歷史上的一次創新。作為首次共同承辦全運會的香港特區,正迎來體育發展的歷史性機遇。
隨着啟德體育園等現代化設施投入使用,以及史上最大規模香港代表團的組建,全運會給香港體育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動力。而當主火炬在開幕式點燃後,我們應當思考:這場體育盛會結束後,香港如何延續這份激情與動力?香港可以十五運會為起點,與深圳攜手申辦國際頂級體育賽事。這不是夢想,更是香港體育發展的必然選擇。
十五運會標誌着一個重要里程碑——這是香港首次與廣東、澳門共同承辦這項全國最高級別的體育盛會。
提升大灣區國際影響力
十五運會只是起點,香港應當以此為基礎,制定清晰的國際賽事申辦路線圖。短期內,可與深圳共同申辦亞運會,積累國際大賽經驗;中期目標可瞄準申辦奧運會;長期則可考慮由粵港澳大灣區聯合申辦世界盃。這種階梯式的發展路徑,符合國際體育賽事申辦的普遍規律。
香港與深圳合作申辦國際大賽具有獨特優勢。兩個城市的基礎設施、國際經驗、財政能力和專業人才可以形成完美互補。「港深雙城」模式可以創造一種新型的國際賽事舉辦範式,即利用兩個相鄰城市的資源,共同打造一場無縫銜接的體育盛會。國際奧委會近年來一直鼓勵區域聯合申辦,以降低主辦城市負擔、促進區域合作。未來香港和深圳若能成功合作,將為國際體育賽事舉辦提供全新模板。這種合作不僅限於體育領域,更能促進兩地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交融互鑒,提升粵港澳大灣區的國際影響力。
啟德體育園作為香港近年來最具標誌性的新地標,它已經超越了單純的體育場館範疇,成為香港城市發展的重要象徵。自啟用以來,啟德體育園已成功舉辦多項大型國際體育賽事和盛事。這些高水平賽事的舉辦,將極大提升香港承辦國際體育賽事的能力和經驗。
不可否認,與內地城市相比,香港在體育設施總量和規模上仍有差距。但北部都會區的建設,為未來建設更大規模的體育設施群提供了可能性。為滿足申辦亞運會、奧運會的需求,香港可借鑒北京「奧運功能區」的經驗,在北部都會區規劃集比賽、訓練、住宿於一體的綜合性體育園區。
十五運會開創了粵港澳三地共同承辦大型體育賽事的先例,為區域體育合作提供了新模式。這一安排寓意着大灣區城市的深度融合與協作。香港賽區的籌備工作充分體現了跨境合作的特點。特區政府數字政策辦公室負責香港賽區的核心資訊系統建設及網絡基礎設施搭建,並與廣東省及澳門進行賽前聯合系統測試和實戰演練,確保三地系統無縫對接。這種技術層面的合作,為未來大灣區體育資源共享奠定了基礎。
十五運會是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的重要展現,象徵三地同心,共同為體育事業和國家發展貢獻力量。
組建委員會申辦國際賽事
過往香港因為土地資源稀缺,限制了體育發展,北部都會區則為大型體育設施建設提供新的可能。建議可採用公私營合作模式,政府提供土地,私人機構負責投資建設和運營,管理交由專業人士執行。這種模式可減輕政府財政負擔,同時引入市場活力。
十五運會香港賽區的籌備經驗表明,專業化運作對大型體育項目至關重要。政府應當適當拆牆鬆綁,減少不必要的行政監督,守住底線但提升效率水平,讓專業人才有充分發揮空間。
國際大賽的申辦和舉辦更需要專業團隊的全程參與。可考慮組建由特區政府和深圳政府、企業界和體育界共同參與的「國際賽事申辦委員會」,統籌規劃申辦策略和準備工作。這種跨界合作機制不僅能提高申辦成功率,也能確保賽事長期效益最大化。
啟德體育園已成為香港的新地標,未來北部都會區或許將崛起一座集訓練、科研、教育於一體的體育新城,吸引來自灣區所有城市的體育人才集聚。
當香港與深圳攜手向亞運會、奧運會和世界盃邁進時,這不僅是追逐體育夢想,更是書寫「一國兩制」下區域合作的新篇章。
香港的體育發展之路,正從十五運會啟程,通向更廣闊的天空,而那片天空中最亮的星辰,正是香港與深圳共同追逐的國際大賽夢想。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