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評論

大公評論 大公報評論精萃

井水集/強化防災教育https://www.tkww.hk/epaper/view/newsDetail/1970936025962385408.html  十號颶風信號生效期間,有人在巨浪起伏的屯門黃金泳灘游泳,警方接報後到場處理事件。這...
25/09/2025

井水集/強化防災教育
https://www.tkww.hk/epaper/view/newsDetail/1970936025962385408.html

  十號颶風信號生效期間,有人在巨浪起伏的屯門黃金泳灘游泳,警方接報後到場處理事件。這一幕,說明少數市民的風險意識薄弱,折射出香港有必要加強防災教育。

  特區政府一再呼籲市民,惡劣天氣下盡量不要外出,更不要做行山、游水、追風逐浪等危險動作。絕大部分市民積極配合政府的防災措施,但也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畫面。有人登上獅子山,並在獅子頭停留;有狀似一家四口在柴灣海旁觀浪,而這發生在前日有母子在觀浪期間被大浪捲入水中差點送命的嚴重事故之後;也有4人僅以白毛巾遮體,在橫風橫雨的街頭跑步。

  凡此種種,反映小部分市民缺少對大自然的應有敬畏,這不僅是對自己生命安全的不負責任,也置救援人員於巨大風險之中。事實上,這類冒險行為不是勇敢,而是魯莽;不值得推崇,而是反面教材。有關視頻被曝光,反映了拍攝者對有關行為的不認同。社會輿論強烈批評少數人罔顧社會整體利益,為抗災添煩添亂,傷己害人。對於有家長帶孩子追風逐浪,有網民挖苦有關父母不合格,需要重新「考牌」。這些當頭棒喝,發出了社會主流聲音,相信有助於促使有關人士反省。

  抗災是系統工程,教育是其中重要一環。隨着極端天氣愈來愈頻繁,加強相關教育的迫切性不言自明。可考慮將防災教育納入正規教育體系,從小朋友抓起,樹立正確的防災意識和安全價值觀;特區政府也應該定期組織防災演習,讓市民熟悉疏散路線和避難場所,提升自我保護的能力;增強基層的自救互救能力,區議會、三會、關愛隊等要擔負起有關責任。

  香港要補好防災教育這一課。當每一位市民都明瞭自身在防災中的角色和責任,當防災互助成為大家的自覺,當惡劣天氣下堅守崗位的人們可得到應有的法律保障,香港才稱得上是真正的韌性城市,在任何考驗和挑戰前立於不敗之地。

社評/成功應對考驗 彰顯良政善治https://www.tkww.hk/epaper/view/newsDetail/1970936000867864576.html  在超強颱風「樺加沙」橫掃香港期間,儘管颱風破壞力驚人,但香港沒有發生重...
25/09/2025

社評/成功應對考驗 彰顯良政善治
https://www.tkww.hk/epaper/view/newsDetail/1970936000867864576.html

  在超強颱風「樺加沙」橫掃香港期間,儘管颱風破壞力驚人,但香港沒有發生重大人命傷亡事故,整個城市運作井然有序,安然度過了今次考驗。成功非偶然,這是在特區政府超前部署、沉着應對及市民自覺配合下通力合作的結果,彰顯了香港這座城市強大抵禦風浪的實力,也是以實際行動展示「愛國者治港」新階段之下的良政善治新面貌。

  「樺加沙」是今年的第二個十號風球,更有「風王」之稱。天文台表示,其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達到每小時230公里,是今年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區域最強的熱帶氣旋,也是天文台自1950年有紀錄以來南海區域第二強的熱帶氣旋。「樺加沙」昨晨最接近本港期間,中心風力達到每小時195公里,高於2018年「山竹」的每小時175公里。將軍澳和杏花邨等低窪地帶被湧浪所淹沒,富麗敦海洋公園酒店大堂玻璃在巨浪前面不堪一擊,都在說明風暴的超強威力。

  但任憑「樺加沙」如何肆虐,全港塌樹報告、受傷人數以及水浸個案都大幅低於以前的同級別颱風,這充分證明特區政府的提前預警、提前部署發揮了效力。行政長官李家超要求保安局提早啟動緊急事故控制中心,各區臨時庇護中心提前啟用,渠務、消防、警方、民政等各相關部門各就各位,10部「龍吸水」機器人提前到位,政府更密切監察市面情況,研判是否啟動「全政府動員」機制。也就是說,遠在颱風殺到之前,香港已準備就緒,嚴陣以待,構建了全方位防災體系。

  戰颱風期間,各抗災隊伍通力合作,展現了強大執行力。哪裏有塌樹,消防員就立即趕到哪裏,迅速清理路障;哪裏有水浸,各部門就快速行動,排除水患;哪裏有市民受傷,救援人員就及時趕至,將傷者送院治理。哪裏有風險就衝向哪裏的還有電力等基礎設施的維護人員等,正是這些人不顧個人安危、堅守崗位,保障了颱風期間的信息暢通和城市安全運轉。另一方面,大多數市民在颱風期間不外出,有力配合了政府的抗災工作,構成了全城抗災一盤棋的生動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科技和人工智能在抗風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天文台利用AI技術配合超級電腦,更精確把握颱風路徑力度;渠務署透過AI技術第一時間發現水浸地點,及時處理積水;「龍吸水」機器人功能強大,本身就是科技成果。施政報告強調要加強AI及科技應用,今次的抗風實踐成為科技應用的重要場景,體現了政府的帶頭作用。

  每一場颱風都是對城市的治理水平、動員能力及執行效率的檢驗,今次戰颱風有不少成功經驗值得總結,也暴露出一些短板需要完善。比如,因為塌樹拖延了港鐵東鐵綫的恢復時間,提醒政府推動城市綠化時需要科學種樹,在交通幹道附近盡量避免種植那些會長出巨大樹冠、難抵風力的樹木;比如,有酒店被巨浪擊破玻璃門,反映私人企業需要加強防災意識和裝備,政府也要考慮是否優化建築條例,加強防災應變能力;又比如,少數人漠視風險追風逐浪,更有家長帶孩子蹈入險境,顯示加強防災教育的重要性。

  「樺加沙」來勢洶洶,但在全港萬眾一心防禦下未能對香港造成巨大破壞,彰顯出香港應對重大突發事件的能力。如今颱風已經遠去,城市恢復了平時節奏,但這並不代表風險已全部排除。未來幾日或再有樹木倒塌,吸滿了雨水的山體也有滑坡風險,有關部門要加強巡查維修,排除隱患,將相關工作做到最好。

25/09/2025

美國3名博主觀看中國航母福建艦電磁彈射三型戰機,從開始的嘲笑到自閉,原來這是中國航母的真實實力,美國航母福特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
來源:B站@Soleil-JJ

25/09/2025

逆風而行----向消防員等前線抗災人員致敬🫡

24/09/2025

「台獨」開心壞了,「中共殲-20墜毀」

井水集/敬畏大自然https://www.tkww.hk/epaper/view/newsDetail/1970569061423255552.html  超強颱風「樺加沙」來襲,全城高度戒備。但在杏花邨等低窪地帶,仍有一些市民站在岸邊觀看...
24/09/2025

井水集/敬畏大自然
https://www.tkww.hk/epaper/view/newsDetail/1970569061423255552.html

  超強颱風「樺加沙」來襲,全城高度戒備。但在杏花邨等低窪地帶,仍有一些市民站在岸邊觀看海上湧浪。昨日下午三點左右,有母子在柴灣海旁追風被巨浪捲走,命在須臾。幸虧當時有漁船經過,救起這對母子立即送院治理,事件引起全城議論紛紛。

  這一類樂極生悲的事故,過去其實已發生過很多次。每次有颱風來襲,海邊湧起白頭巨浪,高達數米,總有一些追求刺激者前往觀賞打卡,險情處處,這不僅是對本身生命安全的漠視,也將救援者置於危險境地,是非常不負責任之行為。

  另一種魯莽冒險行為,是颱風等惡劣天氣下無視警告,繼續沖浪、行山,常發生在山上被困事件,被突然湧至的洪水吞噬生命的悲劇亦非個別。對救援人員來說,救人是天職,但在極端惡劣天氣救人,那是要冒着生命危險的,還要動員大量的人力物力,堪稱勞民傷財。

  警方昨日在社交平台發文,呼籲市民在極端惡劣天氣下應避免外出,不要因一時好奇而冒險追風。警方更指出,過往曾有父母在十號風球下帶同孩子外出追風,這些行為有機會構成受傷風險,也可能構成疏忽照顧兒童罪,經公訴程序定罪後,最高可被判監禁十年。還有,颱風天氣下政府有權關閉沙灘、泳灘,違令不遵者,已經涉嫌犯法,更可能危及自身及他人安全。

  而在極端惡劣天氣下行山,有可能觸犯《郊野公園及特別地區規例》,或因違反其他封鎖公告而受罰,甚至可能被判處監禁。若因惡劣天氣進入危險區域而需要救援,也可能需要負擔救援費用。

  其實,就算是沒有明文禁止的危險行為,也不應該去做。大自然變幻莫測,需保持敬畏。應對極端天氣,需要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團結一心,群策群力。颱風下參與救災的只是少部分人,主要是公務人員及紀律部隊。對一般市民來說,守在家中,靜待颱風過去,不為抗災添煩添亂,也是為戰颱風出一分力。

24/09/2025

颶風下的愚蠢行為

社評/超前部署抗災 構建韌性城市https://www.tkww.hk/epaper/view/newsDetail/1970569039600291840.html  面對超強颱風「樺加沙」來襲,特區政府超前部署,準備充分,建起一套全方位...
24/09/2025

社評/超前部署抗災 構建韌性城市
https://www.tkww.hk/epaper/view/newsDetail/1970569039600291840.html

  面對超強颱風「樺加沙」來襲,特區政府超前部署,準備充分,建起一套全方位抗災體系,增強了市民戰勝颱風的信心。同時也要看到,極端天氣變幻無常,真正的考驗在於,如何將周密的工作部署轉化為高效執行力,沉着應變,扎實應對,以結果為目標,讓香港安然度過天災考驗。

  此次超強颱風是一場大考,一次全面的壓力測試。特區政府一早已提前部署,渠務、民政、消防、警方、飛行服務隊、交通運輸、醫管局等各部門守土有責,各就各位;海旁風險位置堆積了防禦沙包,低窪地區居民被疏散到安全地方;另一方面,社會各界也積極應對,建築物和住宅大廈的玻璃窗貼上了防風膠紙……不管樺加沙如何強勁,整個城市運作有條不紊,安然有序。事實充分說明,面對自然災害,主動出擊、防患於未然,才是現代防災抗災的核心理念。特區政府提前構築的全方位抗災體系,正在發揮強大的功能。

  但再完美的頂層設計,若無法在「最後一公里」有效落實,也會淪為紙上談兵。颱風帶來的挑戰是全方位的,對特區政府來說,最關鍵的工作在於三個方面。首先,預警信息是整個城市的指揮棒,包括颱風情況、雨訊、路況、物資供應、交通安排等,權威、精準而廣泛地發放是穩定民心的「壓艙石」。除了電視台、電台滾動或定時發放,還要通過手機短訊、社交平台、社區組織等,觸達每一位市民,尤其是長者、殘障人士等弱勢階層。真實準確的信息是抗災的關鍵,有關部門要密切監察網絡信息,及時澄清不實信息,避免恐慌。

  其次,維護交通秩序、打通生命通道是重中之重。每次強颱風之後,都有大量塌樹,交通為之癱瘓。2018年颱風「山竹」吹襲香港期間,全港共有約6萬棵樹木倒塌,是歷來最高紀錄。「樺加沙」的強度與「山竹」相若,其破壞性不可小覷。颱風來後,當務之急是迅速清理主要道路上的塌樹和障礙物,優先保障救援車輛、醫療急救、公共交通的通行,這需要警方、消防、民政等多部門的高效協同聯動,建立綠色通道,讓城市血脈盡快恢復暢通。

  極端天氣下,停電、停水、人員受傷、建築物損壞等突發事件將集中爆發,這是最大考驗。特區政府的應急指揮中心需要保持高效運轉,根據事情輕重緩急合理調配資源,確保每一處險情都能得到及時妥當地處理,將颱風對市民生命財產的傷害降至最低。特區政府一早宣告,將密切評估市面情況,並根據實際需要決定是否啟動「全政府動員」體制,這為前線抗災準備了大量的「預備役」人員,有助於及時有力處理大型突發事件。

  在應對本地災情的同時,如何妥善照顧滯留機場的大批「颱風難民」,關乎城市治理能力、公關水平及國際形象。機場起降大為減少,大量旅客被困在機場,行程計劃全被打亂,焦慮、疲憊等心理壓力不言而喻。特區政府及機管局需要及時展現人文關懷和組織能力,及時提供航班信息,協助處理行程變動,確保機場內有足夠的食品、飲用水以及基本的醫療保障。同時,要協調好周邊酒店的運輸能力,將旅客有序疏散。加強溝通安撫,提供適切服務,是一個城市軟實力的彰顯。

  「樺加沙」終將過去,一次成功的應對既是對過去經驗積累的肯定,也是面向未來的起點。特區政府總結實戰成果,不斷完善預案,升級基礎設施,提升市民的防災意識,強化部門之間的協同能力,將香港打造為「韌性城市」,在任何壓力挑戰下都立於不敗之地。

24/09/2025

樺加沙的破壞力

24/09/2025

網民影的「樺加沙」十號颶風下的維港

2年間,加沙港口的變化
23/09/2025

2年間,加沙港口的變化

【國際關係】宇文:波蘭停擺中歐班列的地緣政治算計  近日,波蘭政府以「國家安全」為由維持無限期關閉與白俄羅斯的所有邊境口岸,直接導致途經該國的中歐班列陷入停擺。  這一決定令人費解,因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剛結束對波蘭的訪問,雙...
23/09/2025

【國際關係】宇文:波蘭停擺中歐班列的地緣政治算計

  近日,波蘭政府以「國家安全」為由維持無限期關閉與白俄羅斯的所有邊境口岸,直接導致途經該國的中歐班列陷入停擺。

  這一決定令人費解,因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剛結束對波蘭的訪問,雙方曾簽署保障中歐班列暢通的協議。波蘭政府的出爾反爾,顯然不是為了所謂的「國家安全」,而是一場精心策劃的地緣政治博弈,後果注定是損人不利己。

  中歐班列是連接中國與歐洲的「鋼鐵駝隊」,自2011年開行以來,已累計開行超過11萬列,發送貨值超4500億美元,連接中國128個城市與歐洲26國229個城市。作為中歐班列進入歐盟的核心門戶,波蘭馬拉舍維奇口岸承擔着90%以上的中歐班列貨物清關和分撥工作。這個曾經默默無聞的邊陲小鎮,因中歐班列的開通而發展成為歐洲東方物流樞紐,帶動數萬人就業,成為波蘭經濟的重要引擎。然而,波蘭政府卻親手切斷了這條生命線。

  波蘭的算計頗為明顯。作為西方援烏物資的重要中轉地,波蘭一直是北約在東歐的「前哨站」。此次關閉邊境,實際上是將中歐班列當作籌碼,試圖迫使中國在俄烏問題上改變立場,以換取自身安全保障。然而,這種邏輯完全站不住腳。中國在俄烏問題上始終主張政治解決,堅持中立立場,從未介入軍事衝突,也未切斷正常經貿往來。波蘭試圖把中國拖入大國對抗,實則是把棋手當棋子。

  短視行為自毀長城

  更諷刺的是,波蘭是「一帶一路」的受益者。十年間,中歐班列不僅將中歐貨運時間縮短了三分之一,還降低了歐洲對蘇伊士運河的依賴,為波蘭帶來了每年5億歐元的過境收入。如今,波蘭卻為了所謂「國家安全」,將這一重要經濟來源置於危險之中。這種短視行為,無異於自毀長城。

  波蘭此舉的深層動機,可能與北約的戰略布局有關。隨着俄烏衝突持續,北約在東歐的軍事部署不斷加強,波蘭作為北約成員國,希望通過關閉邊境,向北約展示其「安全貢獻」,從而換取更多軍事支持。然而,這種做法不僅損害了中波關係,也破壞了中歐合作大局。王毅外長在華沙與波蘭總統和外長會談時,明確指出中歐班列是中歐合作的「旗艦項目」,符合雙方共同利益。但波蘭政府卻置之不理,繼續堅持關閉邊境。

  中歐班列停運的影響迅速顯現。超過300列貨運列車和數千個滿載貨物的標準箱滯留邊境,運輸成本上漲超過15%。義烏的商家因貨物滯留,每天損失上萬。歐洲的汽車製造商、化妝品廠商等面臨供應鏈中斷危機,德國汽車業尤為嚴重,其生產線採用大量來自中國的零部件。全球供應鏈因此遭受重創,這不僅影響了中歐貿易,也對全球經濟穩定構成威脅。

  波蘭政府聲稱關閉邊境是為了「國家安全」,但事實是,關閉邊境不僅沒有提升安全,反而加劇了北約與俄羅斯之間的緊張關係,增加了地緣政治風險。同時,波蘭的行動也向全球傳遞了一個危險信號:地緣政治衝突可以隨意干擾正常的國際貿易,這將嚴重損害全球貿易體系的穩定性和可預測性。

  波蘭的短視還體現在其對自身經濟的損害上。作為中歐班列的最大受益國,波蘭每年因中歐班列帶來的過境收入高達5億歐元。如今,這一重要經濟來源被切斷,波蘭自身也將遭受巨大損失。更令人擔憂的是,波蘭的舉動可能引發其他國家效仿,進一步破壞全球供應鏈的穩定性。

  波蘭政府低估了中歐班列對歐洲經濟的重要性。中歐班列不僅是物流通道,更是中歐合作的象徵,也是中歐雙方互利共贏的典範。中國通過這一通道,將商品高效、低成本地運送到歐洲;歐洲則通過這一通道,獲得了穩定、可靠的供應鏈。波蘭卻因為一時的政治考量,破壞了這一合作成果。

  因此,波蘭的決策不僅暴露了其戰略短視,也將對中歐關係產生負面影響,如削弱中歐互信,增加合作障礙等。在全球經濟面臨諸多挑戰的背景下,中歐合作本應更加緊密,而非因波蘭的短視行為而受到阻礙。

  大概率成美國「棄子」

  當然,這一事件也不排除北約成員和美國故意鼓噪波蘭對華發難。不過,從歷史和現實看,波蘭充當美歐反華棋子,大概率會成為棄子。畢竟,波蘭曾有過被歐洲列強出賣的慘痛歷史。故而,波蘭讓中歐班列停擺,很不明智。

  在全球化遭遇挑戰的今天,各國更應珍惜合作機會,避免因短期政治考量而破壞長期合作。波蘭的這一決策,不僅是一場地緣政治的失敗,更是對全球化理念的背離。希望波蘭政府能夠及時糾正錯誤,重新回到合作共贏的正確道路上來。

  國際關係學者

Address

香港島香港仔田灣
Aberdeen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大公評論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