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書釘 Nose in the Books

打書釘 Nose in the Books 香港首個對社區開放的人文圖書館
The First Library of Humanities Open to the Local Community in Hong Kong

打書釘是全港第一家人文圖書館,藏書由多名本地退休教授捐出,內容涵蓋性別研究、文化研究、城市研究、香港研究、文學、哲學、電影。

As the first library of the humanities in the city, the collection of Nose in the Books combines the donations of local retired professors. It covers a wide range of topics including Hong Kong, gender, culture, urban studies, literature, philosophy and cinema

(本活動已額滿,成功報名之參加者,將會於28/9或之前收到報名確認電郵。如欲候補,請到 https://forms.gle/cQRmvN9Stwuqkdan7 填寫候補表格。)「有時候覺得,我不是在繪畫風景,而是一個打開窗戶的人。」在新出版...
21/09/2025

(本活動已額滿,成功報名之參加者,將會於28/9或之前收到報名確認電郵。如欲候補,請到 https://forms.gle/cQRmvN9Stwuqkdan7 填寫候補表格。)

「有時候覺得,我不是在繪畫風景,而是一個打開窗戶的人。」在新出版的藝術專集《 #拉闊真實之景》卷末,風景畫家 #黃進曦(Stephen)這樣總結。

Stephen的窗戶,幾乎就像「隨意門」,能夠靈活地帶他到任何地方。回顧這十年來的創作歷程,初時他開的是PSP遊戲機的螢幕視窗,畫虛擬的遊戲風景。

畫著畫著,他又渴求在閱讀和演繹風景的方式上求新。於是到戶外寫生,結合想像,繪畫香港郊野蜿蜒的步道、森林、野地、堤壩、海流和山丘。大家熟悉的麥理浩徑、八仙嶺、南丫島、道風山、赤柱等地,躍然畫布上。

再打開腦海中的窗戶,Stephen更能通往文學或影視作品中的風景。專集中「想像的風景」一章,便收錄數幅參照三浦紫苑小說《哪啊哪啊~神去村》,想像書中刻畫的山村生活的創作。另外,從其畫作《不要輸給風》,能窺見宮澤賢治詩篇的影子。日本名山眾多,他卻偏偏畫了虛構的「秋名山」,恐怕跟漫畫《頭文字D》也有關。

十月的真人圖書館,Stephen將會分享作為一個風景畫家的日常修行,也談談虛實交織的創作歷程,以及文學與漫畫對其藝術實踐的滋養。

適逢迎月,誠邀閣下來打書釘,一同進入風景、想像風景,聽捕捉風景的人講故事。



真人圖書館:一位風景畫家的經歷

日期|2025 年 10 月 5 日(星期日)
時間|下午 2 時 30 分至 4 時 30 分
地點|打書釘(銅鑼灣恩平道 54 號唐四樓)
嘉賓|黃進曦
語言|粵語
費用|免費



嘉賓簡介

黃進曦於 1986 年生於香港,2008 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早期的作品以探索人、大自然及虛擬現實之間的微妙關係為主,突顯虛擬映像於視覺的衝擊。近年創作主力於戶外風景寫生方面,加入想像,描繪人和自然之間的⾓力和共存。

#風景畫

九月初的兩個星期日,詩人李顥謙再次來到打書釘,主持「還有化石,還有草」梁秉鈞(也斯)詩作讀書會的最後兩節聚會。第五節以「病旅與重寫」為題,讀梁秉鈞2003年至2010年代初的晚年詩作。李顥謙帶參加者讀〈非典時期的情詩〉與〈豬肉的論述〉。面對...
15/09/2025

九月初的兩個星期日,詩人李顥謙再次來到打書釘,主持「還有化石,還有草」梁秉鈞(也斯)詩作讀書會的最後兩節聚會。

第五節以「病旅與重寫」為題,讀梁秉鈞2003年至2010年代初的晚年詩作。李顥謙帶參加者讀〈非典時期的情詩〉與〈豬肉的論述〉。面對疫情的愁雲慘霧,梁秉鈞歎「相煎何太急」。在即事詩當中,參加者圍繞2009年發表的〈座頭鯨來到香港〉熱烈討論,嘗試用海洋視角、批判資本主義、詩人的際遇等方向詮釋,視點多元。本節亦涉獵2006年夏天,梁秉鈞到法國沙可慈修道院當駐院作家時所寫的一系列作品。身處四面環山的修院,讓詩人得以靜心寫作,少了憤懣,並於此萌生重寫《詩經》,以舊題寓志的意念。不論好惡,梁秉鈞的晚期創作仍值得再三細味。

最後一節,主題為「傳統與轉化」。李顥謙首先肯定梁秉鈞近半世紀的詩創作,對香港詩、香港文學發展及文化身份討論之重要性,其中不得不提詩集《雷聲與蟬鳴》。今次,主持也特意選了兩位與梁秉鈞對話的後代詩人,鍾國強與周漢輝的作品,探討「也斯風格」作為香港文學傳統的指標意義。除了文本細讀,亦令參加者了解,也斯的作品及論述在正典化後,如何左右後輩之詩觀,還有對詩圈生態的影響。

讀書組完結後,不少參加者意猶未盡,留於打書釘延續討論。一共六節的梁秉鈞(也斯)詩作讀書會圓滿結束,實在有賴各位參加者的投入,以及主持李顥謙盡心竭誠的分享。
lhhwriting

#也斯 #梁秉鈞

說到合唱音樂,你或許會想起教堂的聖詩,或許會想起貝多芬第九交響曲那激昂的〈快樂頌〉,也可能想起麥兜和同學們唱的“All things bright and beautiful”。腦海中浮現的歌詞,有多少是中文,甚至是粵語?香港創作合唱音樂的...
11/09/2025

說到合唱音樂,你或許會想起教堂的聖詩,或許會想起貝多芬第九交響曲那激昂的〈快樂頌〉,也可能想起麥兜和同學們唱的“All things bright and beautiful”。腦海中浮現的歌詞,有多少是中文,甚至是粵語?香港創作合唱音樂的人寥寥可數,以粵語入詞的更少,廖梓丞(Jason)正是其中之一。

九月的真人圖書館,我們邀請了 Jason 來分享他創作的心路歷程。Jason 自小學習鋼琴、大提琴及作曲,大學期間擔任合唱團指揮,期間為合唱團撰寫歌曲,自此走上創作之路。他的作品特色之一在於常以粵語入詞:他曾為梁秉鈞(也斯)的詩作譜上音樂,改編過耳熟能詳的粵語童謠,甚至自己動筆當起詞人。其合唱作品獲香港校際合唱節、聖保羅男女中學、學士合唱團等團體演唱,部份由香港中文大學合唱團出版。

到底是甚麼驅使 Jason 寫下這麼多粵語合唱音樂?他如何選擇創作題材?創作有甚麼難處和好玩之處嗎?為甚麼如此鍾愛合唱?

誠邀你參加這次真人圖書館,談談歌,也談談詞。

真人圖書館:一位粵語合唱作曲家的經歷
日期|2025年9月27日(星期六)
時間|晚上 7 時 30 分至 9 時 30 分
地點|打書釘(銅鑼灣恩平道 54 號唐四樓)
嘉賓|廖梓丞
語言|粵語
費用|免費
報名|https://forms.gle/cnHo6WDG7HXcdXGi6

本地歷史及風物研究巨擘饒玖才先生辭世,享年93歲。饒先生以九秩高齡,完成了2023年出版的《蔬果花木拾趣》,從生態、農業、烹飪、風俗、藥效、語言文化等不同角度,敍述時蔬佳果、繁花嘉木的故事。本書材料龐雜,惟每篇均爬梳有致,博雅清通。例如以下...
10/09/2025

本地歷史及風物研究巨擘饒玖才先生辭世,享年93歲。饒先生以九秩高齡,完成了2023年出版的《蔬果花木拾趣》,從生態、農業、烹飪、風俗、藥效、語言文化等不同角度,敍述時蔬佳果、繁花嘉木的故事。本書材料龐雜,惟每篇均爬梳有致,博雅清通。

例如以下這段有關形容「飛機欖」的描述,妙趣連發:

/小販首先以街頭小唱吸引唐樓住客,有意購買者擲一毫硬幣到街上,販者拾取後將一小包經醃製的橄欖拋擲上二、三樓內的「大騎樓」,百發百中。售賣過程兼具娛樂與交易兩種活動,成為當時港九平民住宅區一種街頭特色。代表人物「傻仔基」,當時其知名度不亞於1960—1980年代的「九龍皇帝」曾灶財。(⋯)其招牌粵曲小唱《旱天雷》,首兩句改成:「邊個話我傻、傻、傻?我請佢食燒鵝、鵝、鵝⋯⋯」更廣為當時兒童傳誦。曲後他又唱:「飛機欖,飛機欖,飛上天棚(即天台)。」1950年代開始,「大騎樓」式住宅陸續改建,此情此景不再矣。/

打書釘早前邀得饒先生的兒女饒啟璋(Keith)和饒啟芬(Fanny),談談他們如何參與父親的研究,以及各自與父相處的溫馨時刻。歡迎各位讀者重溫該集Bookcast,了解饒先生其人其事。

衷心感謝饒玖才先生對香港史地、風物研究所作的寶貴貢獻。

👂收聽Bookcast HK 連結
Apple Podcast
https://podcasts.apple.com/....../id1649497480......

Spotify
https://open.spotify.com/....../6REqdOAzjAWp0JmyYuBqnp......

Captivate (desktop only)
https://feeds.captivate.fm/bookcast-hk/

《天黑勿上山》是洪嘉的第二部作品,寫一個關於行夜山撞鬼的故事,由專門出版LGBTQ+作品的上下齋出版。今集Bookcast HK請來小說作者兼編劇洪嘉/洪永起分享創作背後的想法,及專門做性小眾出版的原因。嘉賓|洪嘉/洪永起主持|黎穎詩博士技...
03/09/2025

《天黑勿上山》是洪嘉的第二部作品,寫一個關於行夜山撞鬼的故事,由專門出版LGBTQ+作品的上下齋出版。今集Bookcast HK請來小說作者兼編劇洪嘉/洪永起分享創作背後的想法,及專門做性小眾出版的原因。

嘉賓|洪嘉/洪永起
主持|黎穎詩博士
技術|朱煒傑

書名|《天黑勿上山》
作者|洪嘉
編輯|洪永起、黃妙妍
出版|上下齋文創
ISBN|978-988-70682-1-1

👂收聽Bookcast HK 連結
Apple Podcast
https://podcasts.apple.com/....../id1649497480......

Spotify
https://open.spotify.com/....../6REqdOAzjAWp0JmyYuBqnp......

Captivate (desktop only)
https://feeds.captivate.fm/bookcast-hk/

***r

在八月最後兩個星期日,詩人李顥謙來到打書釘,主持「還有化石,還有草」梁秉鈞(也斯)詩作讀書會的第三、四節聚會。第三節的主題為「游離與跨域」。梁秉鈞在1978年至1984年間,到美國聖地牙哥修讀比較文學碩士及博士。置身異地,詩人受新鮮學說刺激...
02/09/2025

在八月最後兩個星期日,詩人李顥謙來到打書釘,主持「還有化石,還有草」梁秉鈞(也斯)詩作讀書會的第三、四節聚會。

第三節的主題為「游離與跨域」。梁秉鈞在1978年至1984年間,到美國聖地牙哥修讀比較文學碩士及博士。置身異地,詩人受新鮮學說刺激,又與其身份意識碰撞,於是寫出〈樂海崖的月亮〉、〈大馬鎮的頌詩〉等作,思考文化與情感的翻譯,以及古典詩語言如何承載現代的生活經驗。李顥謙亦帶參加者閱讀梁秉鈞留學外地後,與攝影、舞蹈、音樂跨媒介合作的成品,如《食事地域誌》、《衣想》中的作品,例如看〈妖獸都市〉與同名電影的互文性。

第四節以「詠物與食事」為題。李顥謙引用王良和的研究,解釋梁秉鈞從「發現的詩學」到「象徵的詩學」的風格轉向。即從留神於平凡的現實細節、觀看感受周遭的一切,過渡到投射自我至萬物之上、託物言志。參加者讀〈給苦瓜的頌詩〉、〈鴛鴦〉、〈青蠔與文化身分〉、〈邊葉〉等作,體會梁秉鈞面對紛擾世事和時局變遷的感受。

再次感謝李顥謙的分享。誠邀各位讀者報名參與最後兩節梁秉鈞詩作讀書會,繼續一同剖析詩人的文字鋒芒,且立體地理解作品的創作、出版及傳播脈絡。報名表格請見以下連結:

https://forms.gle/w2MLDv6KaFsVpfiB7
lhhwriting

#也斯 #梁秉鈞

上周四晚,賴雪芬(Betsy)在打書釘主持了一節劇本圍讀活動,選讀由余光中翻譯的王爾德劇作《不可兒戲》。參加者在數天前已獲分配不同角色,以便自行練習。Betsy先簡介王爾德的生平及創作,在開始讀劇後適時解說,協助參加者掌握劇本,領略翻譯之美...
31/08/2025

上周四晚,賴雪芬(Betsy)在打書釘主持了一節劇本圍讀活動,選讀由余光中翻譯的王爾德劇作《不可兒戲》。參加者在數天前已獲分配不同角色,以便自行練習。Betsy先簡介王爾德的生平及創作,在開始讀劇後適時解說,協助參加者掌握劇本,領略翻譯之美。短短兩小時中,大家全神貫注,依據劇本朗讀對白。不少人第一次參與讀劇,已頗為「入戲」,七情上面呢。

再次感謝Betsy的帶領。

「香港的故事,為甚麼這麼難說?」如果我們把  #也斯 的這句九十年代名言,放在此時此城細讀,仍可以說毫不過時。自 1963 年於《中國學生周報》發表詩作,也斯就一直以原名  #梁秉鈞 寫詩,以現代詩尋找最適合言述香港的語言。在 1978 年...
25/08/2025

「香港的故事,為甚麼這麼難說?」

如果我們把 #也斯 的這句九十年代名言,放在此時此城細讀,仍可以說毫不過時。自 1963 年於《中國學生周報》發表詩作,也斯就一直以原名 #梁秉鈞 寫詩,以現代詩尋找最適合言述香港的語言。在 1978 年,他更出版首本詩集《雷聲與蟬鳴》,影響本地內外數代詩人,至今仍為香港文學經典。從《雷聲與蟬鳴》到後來的《游詩》、《游離的詩》、《東西》、《蔬菜的政治》、《普羅旺斯的漢詩》,不同時期風格的也斯詩作,均在香港文學的發展裡擔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近年也斯的相關研究蓬勃,去年《雷聲與蟬鳴》亦復刻再版,乘著這陣重讀也斯的氛圍,九十後詩人 #李顥謙 將根據也斯的創作歷程及轉向,在一共六節的讀書會裡,跟大家文本細讀,發現也斯詩作的特色、感受香港詩的魅力、梳理香港詩的脈絡變化。

*題「還有化石,還有草」出自梁秉鈞詩作〈夏日與煙〉。

【詳情】

第五、六節聚會
   9 月 7 日   病旅與重寫
   9 月 14 日   傳統與轉化

*主題解說詳見報名表。

每次讀書會開首 30 分鐘為詩人背景及創作時期回顧時間,輔以簡報簡單討論 ; 之後 90 分鐘為文本討論時間,討論四至五首詩作。成功報名的讀者,將於每節聚會前,收到文本電子檔。請先閱讀文本,聚會時我們將補充更多資料,並引領討論。



還有化石,還有草——
梁秉鈞(也斯)詩作讀書會

第五、六節聚會日期| 2025 年 9 月 7 日及 9 月 14 日(星期日)
時間|下午 2 時半至 4 時半
地點|打書釘(銅鑼灣恩平道54號唐四樓)
主持|李顥謙
語言|廣東話
筆記費|$200(不設單節報名)
報名|https://forms.gle/YH1oBoeRtAs8uyp89



【主持簡介】

李顥謙

李顥謙,九十後詩人、作家,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文學碩士,曾獲青年文學獎、大學文學獎等獎項,發表散見《明報》、《號外》、《字花》等報刊平台,作品收錄於《水母與搖滾——字花十年選詩歌卷》、《我香港,我街道2:全球華人作家齊寫香港》、《聲韻詩刊十年選》、《香港電影2023:覓路尋光》等編著。2022年出版詩集《夢或者無明》。

Instagram: .lhhwriting

Last Monday, three poets—Jennifer Wong, Eddie Tay, and Louise Leung—graced us with their performances during a poetry re...
21/08/2025

Last Monday, three poets—Jennifer Wong, Eddie Tay, and Louise Leung—graced us with their performances during a poetry reading session titled “Mind the Gap”.

In her work, Jennifer negotiates generational gaps and traces a matrilineal kinship using a tender, intimate lyrical voice. Eddie explores temporal fissures by referencing and reinterpreting poetic and mythological traditions. Louise experiments with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gaps through their incorporation of Kongish and local cultural elements that may otherwise be inscrutable to Anglophone readers.

Participants also shared their poems about the breakages and gaps in time, space, and identity, drawing from the minutiae of everyday life, ordinary objects, and bodily sensations. While gaps can connote failures of communication, the speakers reminded us that the tension and friction within these negative spaces can also generate creativity and inspire poetic expression.

A heartfelt thank you to our guests and participants for making this event so memorable and inspiring!

上周六,正念餅乾導師張加怡(Katie)來到打書釘,主持一節水彩禪繞畫書籤製作,帶領參加者覺知當下。Katie 以書籤作為媒介,介紹何謂正念和禪繞畫。正念是有意識地、不加評價地覺知當下的身體、情感、認知、意志。透過今次工作坊,參加者體驗了伸...
20/08/2025

上周六,正念餅乾導師張加怡(Katie)來到打書釘,主持一節水彩禪繞畫書籤製作,帶領參加者覺知當下。

Katie 以書籤作為媒介,介紹何謂正念和禪繞畫。正念是有意識地、不加評價地覺知當下的身體、情感、認知、意志。透過今次工作坊,參加者體驗了伸展、慈心掃描及正念呼吸。

她帶來水彩禪繞畫的教學,強調每一筆、一畫均沒有對錯,最重要是享受過程,透過筆畫創造無限可能,最後,大家一起分享書籤創作過程,收獲豐富。

再次感謝 Katie 的分享!

作者莫理斯(Morris)在暑假的兩個周六( 7 月 5 日、8 月 9 日)來到打書釘,主持了兩場《香江神探福邇,字摩斯》系列讀書組,帶大家回到 19 世紀末的晚期的舊香港。Morris 為大家講解作品的構思。他在向原著致敬的同時,也投入...
15/08/2025

作者莫理斯(Morris)在暑假的兩個周六( 7 月 5 日、8 月 9 日)來到打書釘,主持了兩場《香江神探福邇,字摩斯》系列讀書組,帶大家回到 19 世紀末的晚期的舊香港。

Morris 為大家講解作品的構思。他在向原著致敬的同時,也投入大量時間進行資料搜集,將故事置於 19 世紀末晚清時期,以大清軍官華笙因傷退役、輾轉流落香港,結識曾於海外留學的滿族神探福邇為開端。Morris 又細談一眾配角的角色定位,例如服務多年福邇的鶴心、自強不息的華笙太太,以及負責跑腿的荷里活鄉勇,讓整個故事更為立體。

短短兩節的讀書組中,參加者發問不絕:為何選擇以上環荷里活道作為故事的起點、一眾配角的構思,以及創作靈感等,妙問妙答,氣氛熱烈。

兩節讀書會的內容豐富,未能盡錄。再次感謝 Morris!

「所有司武家的人都得死,這是客戶的要求。」來自大嶼山西嶼的圍村家族,竟在一次家宴過後幾乎死光。逃過一劫的家族成員既是生還者,也是嫌疑人。主角身為家族一員,從內部抽絲剝繭,嘗試在血親的恩怨之間,找出那離奇的真相——《姓司武的都得死》為譚劍筆下...
14/08/2025

「所有司武家的人都得死,這是客戶的要求。」

來自大嶼山西嶼的圍村家族,竟在一次家宴過後幾乎死光。逃過一劫的家族成員既是生還者,也是嫌疑人。主角身為家族一員,從內部抽絲剝繭,嘗試在血親的恩怨之間,找出那離奇的真相——

《姓司武的都得死》為譚劍筆下第一部長篇推理小說,以反轉不斷的案情透視華人社會中「家」和「血緣」的概念,配以香港獨有的社會背景與制度,是本格派與社會派特色兼備的精彩之作,獲得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小說獎首獎。

我們邀請到作者譚劍主持讀書會,親自分享其創作源起及寫作過程,包括從來沒有公開過的心智圖設計及來自真實犯罪的靈感來源,與讀者一同細讀《姓司武的都得死》,並解答讀者的疑問,探討虛構故事所反映的真實社會現況。

是次讀書會的討論範圍將涵蓋全書,包括最後謎底,並且不設文本派發,參加者須自備文本並事先讀畢。



《姓司武的都得死》讀書會
日期| 2025 年 9 月 28 日(星期日)
時間|下午 2 時半至 4 時半
地點|打書釘(銅鑼灣恩平道54號唐四樓)
主持|譚劍
語言|廣東話
費用|$100
報名|https://forms.gle/CGmPbWw1gZ7ErAm36



【主持簡介】

生於香港,推理及科幻小說作家。台灣推理作家協會國際成員。二○一九年香港書展「科幻與推理」主題作家。二○二三年秋季臺灣文學基地駐村作家。 二○二五年香港浸會大學駐校作家。

作品橫跨推理、科幻、輕小說和純文學,因此作品兼具輕小說的節奏明快、推理的懸疑曲折、科幻的科技元素及純文學的心理描寫和寫作技巧。

以長篇推理小說《姓司武的都得死》與《復仇女神的正義》分別獲讀墨電子書二○二三年、二○二四年「這本超好推!年度華文選書」華文作品組第一名及第四名,並入選二○二三、二○二四年度華文大獎人氣作家Top 10。《姓司武的都得死》亦獲二○二四年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小說獎首獎,並售出韓國和越南語版權。

〈斷章〉入選《華文文學百年選.香港卷2:小說》。短篇推理〈重慶大廈的非洲雄獅〉獲改編成音樂劇。

整理資料成癮,因此編寫「香港科幻小說發展史」(收錄於《免費之城焦慮症》)及整理。

曾於資優教育學苑教授科幻小說創作,在香港和台灣主持寫作班,於公共圖書館的《文學101》分享科幻,及在大學擔任客席講師。目前於中學推廣推理和科幻,把知識和經驗傳授給下一代。

Address

3/F, 54 Yun Ping Road
Causeway Bay

Website

https://forms.gle/7gAYdzRB52xUeWHv7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打書釘 Nose in the Books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Business

Send a message to 打書釘 Nose in the Books:

Share

Category

Our Story

支持我們 Support us: paypal.me/NoseintheBooksHK

打書釘是全港第一家人文圖書館,藏書由六名本地退休教授捐出,內容涵蓋性別研究、文化研究、城市研究、香港研究、文學、哲學、電影。

As the first library of the humanities in the city, the collection of Nose in the Books combines the donations of six local retired professors. It covers a wide range of topics including Hong Kong, gender, culture, urban studies, literature, philosophy and cine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