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雜誌 Reading Magazine

讀書雜誌 Reading Magazine 《讀書雜誌》是由香港三聯書店創辦的一本文化季刊,致力成為兼重可讀性和思想性的讀物。

【 #書評】桃笑無心客,源迴何羨舟「這裏只有青春、快樂和愛情,沒有衰老、悲傷與死亡。」——陳煒舜桃花源,迄今已無處尋蹤了,這座超逾出時間的「烏托邦」,成為了古今文學詩詞愛好者的虛境,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學士、人類學碩士陳意林如此形容:今人所共...
03/10/2025

【 #書評】桃笑無心客,源迴何羨舟
「這裏只有青春、快樂和愛情,沒有衰老、悲傷與死亡。」——陳煒舜

桃花源,迄今已無處尋蹤了,這座超逾出時間的「烏托邦」,成為了古今文學詩詞愛好者的虛境,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學士、人類學碩士陳意林如此形容:今人所共有的,正是「一顆敏感的心,照見萬物的脆弱和易朽,也因此更加嚮往桃花源。」

對陳意林來說,桃花源的入口,自然是舊體及新詩所共有的。然而他強調,陳煒舜先生於專書《聲律之舞:詩詞聯創作八講》裏所講求的形式上的約束——意即舊體詩意藴之美,則更接近桃源鄉入口處狹細的甬道,曲徑通幽,「通過倒裝、錯綜、省略、映帶等方法,形成了包容多層旨意的文本空間,讀者也能從中玩索出種種新的解讀。」

於方寸之地的運籌、推敲、轉圜,令一字,一行,一聯乃至於一帖紙都成為詩境有機的一部分,如窗花、花繩一般可以拉展出「音、形、義」三重緯度來——此絕非復古,而是漢字永恆的延展。舊體詩,即是現代人摺疊於心的桃源。

──
全文詳見新一期《讀書雜誌》「書評」欄目。
《讀書雜誌》(第十六期)
現於各大書店有售,電子書經已推出
網上購買、電子書和今期推薦書單連結在留言🔗

#書評 #陳意林 #聲律之舞 #新詩 #古詩 #舊體詩 #平仄 #音律 #對聯 #詩詞創作 #讀書雜誌 #第十六期 #香港文學 #三聯出版

【 #舊書今讀】書界星落,藏書懷舊香港著名藏書家兼「三劍俠舊書拍賣群」創辦人李偉雄於本年四月離世,終年64歲。《讀書雜誌》專欄作家蔡思行今期以藏書友人們私心推薦的舊書為題撰文,以為紀念:「偉哥」李偉雄力薦的兩套書📚李偉雄先生曾在個人面書中特...
26/09/2025

【 #舊書今讀】書界星落,藏書懷舊
香港著名藏書家兼「三劍俠舊書拍賣群」創辦人李偉雄於本年四月離世,終年64歲。《讀書雜誌》專欄作家蔡思行今期以藏書友人們私心推薦的舊書為題撰文,以為紀念:

「偉哥」李偉雄力薦的兩套書📚
李偉雄先生曾在個人面書中特別介紹了兩套書。第一套是靈簫生的《蹩脚入情關》:「吾生也晚,與『三生』無緣。他的書有價有市,坊間也不多見。」第二套是歐陽天的《茶杯裏的愛情》。這部小說談及殷微珠分別被叔叔黃植山和老師艾町愛上的悲慘愛情故事,最終微珠自殺身亡,黃植山遁入空門。

「老總」鄭明仁最愛:楊天成的「新潮小說」
楊天成1949年來港,不久後便成為羅斌旗下環球圖書雜誌出版社的代表作 家。他筆下的故事貼近戰後香港底層人民的生活:男男女女面對生活的不容易,或奮發向上,或見利忘義,或因癡於愛情而失節,貼地的情節令讀者愛不釋手。

──
全文詳見新一期《讀書雜誌》「舊書今讀」欄目。
《讀書雜誌》(第十六期)
現於各大書店有售,電子書經已推出
網上購買、電子書和今期推薦書單連結在留言🔗

#李偉雄 #鄭明仁 #蔡思行 #藏書 #三劍俠 #蹩脚入情關 #茶杯裏的愛情 #楊天成 #紫丁香 #讀書雜誌 #第十六期 #香港文學 #三聯出版

【 #書人書事】悲憤漫畫的絕響:秉記廖冰兄在香港今年四月二十日,歷時十三載整理及編撰《廖冰兄全集》正式面世,二十卷廖冰兄手稿、書信與剪報帶領我們回瞰廖冰兄的漫畫創作生涯七十載。他的「風雨中華」、《自嘲》再現紙端,濃烈的色彩和豪曠的筆觸在白與...
19/09/2025

【 #書人書事】悲憤漫畫的絕響:秉記廖冰兄在香港

今年四月二十日,歷時十三載整理及編撰《廖冰兄全集》正式面世,二十卷廖冰兄手稿、書信與剪報帶領我們回瞰廖冰兄的漫畫創作生涯七十載。他的「風雨中華」、《自嘲》再現紙端,濃烈的色彩和豪曠的筆觸在白與黑裏激盪,映顯着漫畫家在時代風剝雨蝕下漫長的思考與戰鬥之路。

廖冰兄曾奔赴抗日戰場、曾為和平與民主在香港組織畫展,四年間完成漫畫作品逾三千幅;曾捱著餓夜以繼日地作畫針砭;曾自言「我畫的不是時事漫畫,而是時代漫畫,紀錄了一個漫長的時代...若我的漫畫還有現實意義,那是時代的悲哀!」如此熱血、勤勉、赤忱——這便是廖冰兄,我們景仰和懷念的漫畫鬥士。

圖1,2:廖冰兄作品
圖3:《讀書雜誌(第16期)》〈悲憤漫畫中的絕響:兼記廖冰兄在香港〉,由廖陵兒撰寫
圖4:2000年在香港灣仔藝術中心舉辦「漫畫人間—廖冰兄」展覽期間,冰兄接受記者採訪時所攝,身後是漫畫《自嘲》
圖5:《廖冰兄全集》(20卷)書影,廣東人民出版社,2025年4月

──
全文詳見新一期《讀書雜誌》「書人書事」欄目〈悲憤漫畫中的絕響:兼記廖冰兄在香港〉。
《讀書雜誌》(第十六期)
現於各大書店有售,電子書經已推出
網上購買、電子書和今期推薦書單連結在留言

#廖冰兄 #廖冰兄全集 #風雨中華 #自嘲 #漫畫 #讀書雜誌 #第十六期 #香港文學 #三聯出版

【 #書人書事】父親何紫和那時代的香港俗語有云:「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然而「香港兒童文學之父」何紫卻因童年創傷自醒,長大後憑藉自身努力與學習投身出版,以文字滋養別人的童年📝。何紫生於二次大戰日本侵華時期,小時候...
16/09/2025

【 #書人書事】父親何紫和那時代的香港
俗語有云:「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然而「香港兒童文學之父」何紫卻因童年創傷自醒,長大後憑藉自身努力與學習投身出版,以文字滋養別人的童年📝。

何紫生於二次大戰日本侵華時期,小時候經歷戰亂,大炮亂轟、屍橫遍野的場面屢見不鮮,直至八歲才正式踏入校園生活。因為家境貧困,何紫無緣接受高等教育,早早便投身社會自食其力。在《兒童報》任職編輯時,何紫亦會在業餘時間撰寫專欄故事。他首次用筆名「何紫」在《華僑日報》發表的兒童小說,憑藉幽默的筆觸與感人的情節擄獲大量兒童粉絲,最終把小說合集出版,從此在兒童文學上筆耕不斷,畢生合共出版近千種兒童讀物📚。

「何紫一生致力於實踐抱負,以文學為兒童、青少年作真善美的嚮導。這是我作為女兒對他最深切的敬佩!」今期《讀書雜誌》,我們幸得何紫女兒何紫薇親自撰文,帶領我們回顧其父親的出版成就與精彩一生。

圖5:1987年山邊圖書於中環三聯

──
全文詳見新一期《讀書雜誌》「書人書事」欄目。
《讀書雜誌》(第十六期)
現於各大書店有售,電子書經已推出
網上購買、電子書和今期推薦書單連結在留言🔗

#何紫 #何紫薇 #兒童文學 #山邊社 #自資出版 #兒童讀物 #40兒童小說集 #何紫散文精選集 #童年創傷 #讀書雜誌 #第十六期 #香港文學 #三聯出版

【 #文化焦點】慢讀時光,厚養心靈:一位「書癡」的紙本修行📖💞想學跳舞,想學游泳,想學足球,還想嘗試爬山,在上世紀80年代,一位喜愛閱讀的「書癡」會怎麽做?不用想,肯定是查書了。時至今日,授人以漁的指南類書籍依舊多不勝數,只不過,我們現在選...
29/08/2025

【 #文化焦點】慢讀時光,厚養心靈:一位「書癡」的紙本修行📖💞

想學跳舞,想學游泳,想學足球,還想嘗試爬山,在上世紀80年代,一位喜愛閱讀的「書癡」會怎麽做?不用想,肯定是查書了。時至今日,授人以漁的指南類書籍依舊多不勝數,只不過,我們現在選擇投奔的「導師」卻是不同模型的AI。

有了AI,老一代的學習方式就過時了嗎?面對閱讀碎片化的現實,資深藝術行政人員茹國烈以自己的讀書經歷撰文,提出為了養護心力同腦力,翻書、唸書及讀完一本書均十分重要。他認為,閱讀不僅提升我們的神經元同步性,還將作者創造的體驗以「心聲」的形式鎔鑄入我們的腦海,形成個體化的內在感受並形塑人格和心理。讀小說可培養同理心;而讀厚書,則相當於進行一場大腦的馬拉松。

細讀紙本更是一種修行🧘🏻‍♀️:恰宛如一陣馥郁繾綣、令人曠若發矇的咖啡香,攜來品嚐不盡的人生之味——你又準備好開展屬於自己的修行了嗎?

圖1:茹國烈早年在家中閱讀
圖3:茹國烈和女兒在日本子彈火車上閱讀

──
全文詳見新一期《讀書雜誌》「文化焦點」欄目。
《讀書雜誌》(第十六期)
現於各大書店有售,電子書經已推出
網上購買、電子書和今期推薦書單連結在留言🔗

#人工智能 #速成時代 #閱讀擱淺 #閱讀體驗 #愛書人 #書癡 #閱讀碎片化 #慢活 #自我對話 #讀書雜誌 #第十六期 #香港文學 #三聯出版

【 #最新一期丨 #文化焦點】速成時代,閱讀終究「擱淺」?📖長期以來,由於社會環境、考試制度等緣故,香港民眾的閱讀風氣都是以實用為上:相比個人興趣,大眾出於實用與否閱讀、學生則為應試而讀。如今資訊氾濫的年代,速度更成為了決定閱讀的關鍵,長篇...
22/08/2025

【 #最新一期丨 #文化焦點】速成時代,閱讀終究「擱淺」?📖
長期以來,由於社會環境、考試制度等緣故,香港民眾的閱讀風氣都是以實用為上:相比個人興趣,大眾出於實用與否閱讀、學生則為應試而讀。如今資訊氾濫的年代,速度更成為了決定閱讀的關鍵,長篇不合時宜、短篇也可以更短,會閱讀的人越來越少。

所剩無幾的愛書人,是為了甚麼堅持閱讀?香港教育大學客席研究講座教授呂大樂在 #最新一期 《讀書雜誌》綜觀香港的閱讀風氣,並從個人的閱讀經歷悟出閱讀的意義:「中學時發現《金銀島》的故事很有趣,於是全本讀完。及後在閱讀課堂上讀到《湯姆歷險記》,完全被精彩的情節吸引,因此也主動讀了下去。閱讀的動力,乃因為心中有提問,想找答案,也想在閱讀的過程中思考問題。」

閱讀的過程看似枯燥乏味,但當你是為了心中所想而讀🫶🏻,便會自自然然感受到閱讀的樂趣。

圖1:作者呂大樂與其藏書的合影
圖2:作者呂大樂曾在中五時閱讀驚險小說《The Guns of Navarone》後,始對閱讀小說產生興趣。《The Guns of Navarone》曾在1961 年被改為電影《六壯士》

──
全文詳見新一期《讀書雜誌》「文化焦點」欄目。
《讀書雜誌》(第十六期)
現於各大書店有售,電子書經已推出
網上購買、電子書和今期推薦書單連結在留言🔗

#速成時代 #閱讀擱淺 #閱讀初衷 #愛書人 #閱讀定義 #慢活 #自我對話 #讀書雜誌 #第十六期 #香港文學 #三聯出版

【 #文化焦點】銀髮樂活:「五感之下」,細味生活👵🏻👴🏻近年,香港六十五歲以上的勞動人口激增,廢品收賣、茶餐廳服務員、超市收銀等崗位漸成銀髮專屬。另一邊廂,越來越多的長者在退休後,嘗試以各種新潮的工作或休閒方式,充實自己突然放慢節奏的生活。...
28/06/2025

【 #文化焦點】銀髮樂活:「五感之下」,細味生活👵🏻👴🏻
近年,香港六十五歲以上的勞動人口激增,廢品收賣、茶餐廳服務員、超市收銀等崗位漸成銀髮專屬。另一邊廂,越來越多的長者在退休後,嘗試以各種新潮的工作或休閒方式,充實自己突然放慢節奏的生活。

樂活為人,亦為己。退休後與職場斷開連接的銀髮族,如何與都市建立新的聯繫?最新一期《讀書雜誌》回到人生的起點,以幼兒教育裡的「五感」(即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和味覺)為題,了解銀髮族的樂活方式,看看香港這座城市,如何擁抱慢慢變老的他們🫂。

「看」得見的銀髮時尚👀:Swing(劉先穎)在2018年開設長者時裝品牌「縫補寶康健服裝」,其服飾從款式、材質到穿脫的簡易程度都是為長者量身打造,希望他們能在穿上美觀實用的衣飾後重拾自信。

「聽」尋知音人👂🏻:年屆七十的Ann 姐(梁淑卿)退休後重返校園學習古箏,其後加入「新界西長者學苑聯網」的中樂團演奏,最近開始協助導師指導其他同學,未來仍會繼續學習,挑戰自己。

「嗅」出不妥當👃🏻:六十五歲的Philip(韋寶華)在疫情期間創立社區服務公司「小修繕,大意義」,幫助長者解決家居小問題。截止現時為止,Philip已招募過百名義工,並成功協助逾五百位長者。

「觸」碰心靈🤚🏻:瑜伽導師Fay(鄭詠霏)去年創立自己的瑜伽工作室Diva Yoga Studio,並為長者度身訂造「齡活瑜伽」訓練課程,幫助他們在安全的情況下培養運動習慣,循序漸進改善痛症,保養身體。

──
圖1 「縫補寶」的一名女工請正在縫糿衣服。
圖2:Ann 姐認為古箏的音色美妙,就算隨意撥弄,也會很好聽。
圖3:「小修繕,大意義」的義工Tina 正在為破裂的櫃子暫時貼上膠紙,以免屋主不慎受傷。
圖4:瑜伽導師Fay 帶學員練習「椅子瑜伽」。

──
全文詳見新一期《讀書雜誌》「文化焦點」欄目。
《讀書雜誌》(第十五期)
現於各大書店有售,電子書經已推出
網上購買、電子書和今期推薦書單連結在留言🔗

#銀髮族 #生活哲學 #人口老化 #五感 #銀髮樂活 #讀書雜誌 #第十五期 #香港文學 #三聯出版 #三聯出版

【 #共讀雙城】深港鯉魚門的舊說與新事深港兩地,各有一座「鯉魚門」,兩地同名,卻演繹着截然不同的城市故事✨。香港鯉魚門曾屬戰略重地。1880年代,英軍在鯉魚門海峽建立炮台,使之成為香港島東部的海防要塞。走過抗戰歲月後,鯉魚門居民遂以採礦業及...
20/06/2025

【 #共讀雙城】深港鯉魚門的舊說與新事

深港兩地,各有一座「鯉魚門」,兩地同名,卻演繹着截然不同的城市故事✨。

香港鯉魚門曾屬戰略重地。1880年代,英軍在鯉魚門海峽建立炮台,使之成為香港島東部的海防要塞。走過抗戰歲月後,鯉魚門居民遂以採礦業及陶瓷業維生,直至六十年代出現第一間海鮮酒家🍺,其他漁民紛紛效法,逐漸發展成著名的海鮮勝地🦞。時至今日,鯉魚門依然「靠海食海」,海鮮街上的酒家達三四十家,不少食肆店主仍為祖業默默堅持,只可惜疫情過後遊客銳減,街道變得冷清不少。

深圳鯉魚門曾是一片大海,經填海後發展為年輕人創業的夢工場🔨。八棟造型現代的建築共同構成繁體字「夢」,坐落在前海重要的產業園區和公共機構旁邊。深圳鯉魚門地鐵站還特意準備了錦鯉印章,寓意此地如意吉祥。隨着城市發展的步伐,深圳鯉魚門預計將會持續升級,陸續出現更多惠企利民的新地標。

兩座「門」,同門不同意:香港鯉魚門,靜守維港,海鮮街燈火與採礦遺蹟交織出滄桑與溫情,宛如「續夢」的港灣;深圳鯉魚門則躍動於前海新區,化身「鯉魚躍龍門」的夢想舞台:創業熱潮和政策紅利吸引青年們在此「逐夢」。一岸傳承六十年海鮮老店的鄉土情懷,一岸見證深港青年夢工場的創新活力。

圖1:晨間的香港鯉魚門港口
圖2:深圳鯉魚門地鐵站外的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
圖3:香港鯉魚門「蘇記海鮮」的老闆
圖4:深港青年夢工廠外別出心裁的巴士站牌

------
全文詳見《讀書雜誌》(第十五期)「共讀雙城」欄目。
《讀書雜誌》(第十五期)
現於各大書店有售,電子書經已推出
網上購買、電子書和今期推薦書單在留言區🔗

#深港雙城 #鯉魚門 #前海 #城市記憶 #鄉土情懷 #灣區發展 #文化對比 #讀書雜誌 #三聯出版

【 #華文風采】新南方流轉的焦慮或空空蕩蕩近年來,「新南方寫作」概念在中國文壇和學界漸成氣候。廣東作家陳崇正今年在三聯推出其長篇新作《歸潮》繁體字版,為「新南方寫作」增添又一新文本。長篇小說《歸潮》圍繞潮州碧河鎮梅花村陳氏與林厝圍林氏兩大家...
13/06/2025

【 #華文風采】新南方流轉的焦慮或空空蕩蕩
近年來,「新南方寫作」概念在中國文壇和學界漸成氣候。廣東作家陳崇正今年在三聯推出其長篇新作《歸潮》繁體字版,為「新南方寫作」增添又一新文本。長篇小說《歸潮》圍繞潮州碧河鎮梅花村陳氏與林厝圍林氏兩大家族的歷史情誼,講述了從民國到當下三代潮州人的「歸潮」歷程,故事跨度長達百年。

本期《讀書雜誌》,陳崇正撰文《新南方流轉的焦慮或空空蕩蕩》,再思「新南方寫作」這一文學概念和創作實踐。他獨闢視域,從安放於小説文本首尾的序跋出發,以王德威、朱天文、黃錦樹、董啓章等文學名家所寫的序言或評論文章為例,帶我們領略文學江湖內的聲名如何從一本書向另一本書傳遞。繼而他將目光轉向當下席捲全球的人工智能,探討AI時代文學創作新的可能性。

中國之南,亞洲之南,南方之南,「南方」不僅是一個地域概念,它也為「文史哲」做了無限的延伸,帶給我們許多新的啓悟。

------
全文詳見《讀書雜誌》(第十五期)「華文風采」欄目。

- 《讀書雜誌》(第十五期)及《歸潮》現於各大書店和「一本」線上平台有售
- 《讀書雜誌》(第十五期)電子書經已推出,電子書連結和今期推薦書單在留言區🔗

【 #東瀛書話】阿修羅的溫柔——向田邦子給不完美人間的情書💌向田邦子,日本著名編劇及小說家,二十年間創作超過一萬套電視劇及廣播劇劇本,曾被作家新井一二三稱為「日本的張愛玲」。直至今天,向田邦子依然是日本人心中的「國民作家」,她的劇本及文學作...
07/06/2025

【 #東瀛書話】阿修羅的溫柔——向田邦子給不完美人間的情書💌
向田邦子,日本著名編劇及小說家,二十年間創作超過一萬套電視劇及廣播劇劇本,曾被作家新井一二三稱為「日本的張愛玲」。直至今天,向田邦子依然是日本人心中的「國民作家」,她的劇本及文學作品仍被持續出版、展出及翻拍。向田邦子的文字,如何令一代又一代的文學人為之着迷?

向田邦子筆下的作品,可說是她現實生活的寫照,其經典劇作《宛如阿修羅》可見一斑:家中四個女兒偶然發現父親出軌,卻因為各自的秘密無法逼迫父親斬斷關係;母親其實一早知悉丈夫出軌,只是為維繫家庭才默默忍受。故事中傳統的家庭模式,如同昭和時期大多數的日本家庭:父親是位上班族、母親是典型的家庭主婦,獨力照顧家中數個孩子。這不但是個人的生活經歷,更是一代人共同的生活回憶。

1976年,向田邦子從編劇轉型為作家,以自身經歷為創作靈感,揭露一個個電視劇之外、深藏於日常的真實故事,其代表作《父親的道歉信》被收入日本的國語課、短篇小說集《回憶・撲克牌》更贏得直木獎。不論是編劇還是文學創作時期,向田邦子的文字處處真實,引起無數人對家庭、童年與日常的共鳴。

------
圖1:向田邦子將這句出自唐代詩人賈島的詩句掛在玄關,提醒自己要反覆打磨文字
圖3:向田邦子的工作陳檯列, 檯下的坐墊是長久陪伴她的愛物
圖4:2025年版、由是枝裕和執導的《宛如阿修羅》

------
全文詳見《讀書雜誌》(第十五期)「東瀛書話」欄目。
《讀書雜誌》(第十五期)
現於各大書店有售,電子書經已推出
網上購買、電子書和今期推薦書單在留言區🔗

#向田邦子 #宛如阿修羅 #父親的道歉信 #回憶撲克牌 #日本文學 #讀書雜誌 #三聯出版

【 #出版內外】歷史小說的悲情與魅力:《台北戀人》編輯手記🌹台灣小説家藍博洲先生用十餘載寫作、修訂, 最近再由香港三聯書店出版的小說《台北戀人》,其實更接近於報導文學。除了主角似乎是作者本人的化身外,書裏的人物大多有歷史原型,不少對話都是真...
31/05/2025

【 #出版內外】歷史小說的悲情與魅力:《台北戀人》編輯手記🌹

台灣小説家藍博洲先生用十餘載寫作、修訂, 最近再由香港三聯書店出版的小說《台北戀人》,其實更接近於報導文學。除了主角似乎是作者本人的化身外,書裏的人物大多有歷史原型,不少對話都是真實的訪談內容。有別於純虛構小說,若果是基於史實的文學作品,作家不能任意安排筆下的人物命運和情節走向,無法給曾經發生的悲劇改寫一個美好的結局。「往者不可諫」的殘酷和蒼涼,也許正是歷史小說獨特的魅力所在。

「人,各有主觀。但是面對歷史,尊重史實,應該是真正有獨立人格的人起碼該有的做人態度。否則,即便他主張的是真理,也會讓人不齒。」《台北戀人》是藍博洲先生在多年蒐集台灣四六事件歷史證言與相關史料後寫成的一部小説。書中的人物姓名、內心活動和對話雖屬虛構,但提及的事件、組織和文本大多有據可考。

編校新版《台北戀人》的過程,猶如與作者同行探案,其中一張台大校史館公開的照片更令人留下深刻印象:1949年2月12日,台中日月潭畔兩棵棕櫚樹下,四位身著維吾爾族風格服飾的女生,伴著新疆民歌《沙里洪巴哀》起舞。照片中笑得最開懷的舞者汪穠年,後來因「閱讀左傾思想書籍」被臺灣省保安司令部拘押,翌年被交付感化及保釋。2018年,促轉會撤銷了對她的處分,這時她卻已離開人世了。

觸碰陰影、挖掘真相,藍博洲為台灣「四六學運」中的受害者仗義執言,逆「政治正確」之流而上,再次唱響白色恐怖年代裏火紅的青春之歌🔥。

------
全文詳見《讀書雜誌》(第十五期)「出版內外」欄目。
《讀書雜誌》(第十五期)
現於各大書店有售,電子書經已推出
網上購買、電子書和今期推薦書單在留言區🔗

#四六事件 #台灣 #學生運動 #白色恐怖 #台北戀人 #長篇小說 #文學 #藍博洲 #讀書雜誌 #三聯出版

【 #書人書事】風雨逼人一世來:葉嘉瑩的回歸古典文學研究大家葉嘉瑩一生致力鑽研古典文學,曾獲中華詩詞終身成就獎、2014中華文化人物、中國政府友誼獎等殊榮。葉嘉瑩的一生飽經風霜,年輕時喪母、中年時喪父;遷居台灣後接連經歷政治迫害、丈夫家暴與...
21/05/2025

【 #書人書事】風雨逼人一世來:葉嘉瑩的回歸
古典文學研究大家葉嘉瑩一生致力鑽研古典文學,曾獲中華詩詞終身成就獎、2014中華文化人物、中國政府友誼獎等殊榮。葉嘉瑩的一生飽經風霜,年輕時喪母、中年時喪父;遷居台灣後接連經歷政治迫害、丈夫家暴與喪女之痛。面對命運無情的打擊,葉嘉瑩是如何把悉心維護家庭圓滿的小愛,化為奉獻給民族文化的大愛,展露生命的堅韌特質?

遭遇磨難時,葉嘉瑩往往選擇通過古典詩詞創作排解愁緒,化悲傷為力量。喪女之後,葉嘉瑩一連寫下十首《哭女詩》,當中最後一句「痛哭吾兒躬自悼,一生勞瘁竟何為?」盡顯悲痛。不過葉嘉瑩沒有被悲傷擊倒,更在七十年代末歸國講學,盡一己之力推動古典詩詞的教學和研究,把她從詩詞中體會的能量推己及人,傳佈社會。化小我的悲歡離合為大我的高膽遠曯,這不僅是葉嘉瑩自我心靈的昇華,也是宣揚中華文化的最佳典範。

圖1:1999年,葉嘉瑩與南開的研究生們在一起
圖4:上世紀70年代,葉嘉瑩在哈佛燕京圖書館

------
全文詳見《讀書雜誌》(第十五期)「書人書事」欄目。
《讀書雜誌》(第十五期)
現於各大書店有售,電子書經已推出
網上購買、電子書和今期推薦書單在留言區🔗

#葉嘉瑩 #詩詞泰斗 #古典詩詞 #哭女詩 #白色恐怖 #台灣四六 #中國文學 #讀書雜誌 #三聯出版

Address

北角英皇道499號北角工業大廈20樓
Hong Kong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讀書雜誌 Reading Magazine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