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07/2025
【何謂「講嘢唔經大腦」?
讀〈論言語中逐漸產生的思想〉】
想清楚才發言,在社會往往被視為一種美德。相反,邊說邊想則顯得兒戲,反映說話者不重視自己的反言。德國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馮・克萊斯特(Heinrich von Kleist)曾寫文章〈論言語中逐漸產生的思想〉,或許足以反駁這種偏見。
務實而言,近代的心理學研究已指出,形成想法和組織言辭,在大腦是同步進行的工序,而且與人對話逼使我們完整地建構想法,有助圓滿腦袋裏抽象的靈感。這些發現都符合馮・克萊斯特的勸告:若你有苦思良久也得不出答案的問題,隨便找個路人跟他邊說邊想,往往能讓你茅塞頓開。
但這位德語劇作家更重視的,是如何看待和真誠地運用語言。在腦袋預演一次發言才開口,就如讀稿,使我們無法從話語過程思考,內容也變成「二手貨」,失去一大截得出這個想法時的感情,而且語言還無法發揮自我反省的功能。馮・克萊斯特認為,這種發言本質上就只為啟蒙他人而說,隱含着一絲傲慢。
沉思時那「腦袋裏的聲音」,只是我們運用語言表達能力的一個面向,但語言本來是具社會性的存在。馮・克萊斯特指出,即使聆聽者不懂得你所說的話題,他們的反應,就算只是一個表情,甚至沉默不語,也足以成為靈感泉源。
具有互動的語言才算完整。這便能解釋,大部分人考試時都無法充分發揮才能,是因為那種對答毫無互動,亦欠缺交流的前文後理,答題者就像被要求中途加入對話,房間一片漆黑,而且不知在跟誰說話。身處不熟悉的場合,害怕說錯話的你先在心中練習一遍發言,開口時卻發現說得比平時更笨拙,這也是喪失自然交流的後果,還不如邊說邊想。以上是馮・克萊斯特在文中提及的例子,但我們還能引伸到更到場合,譬如面試和不平等的對話。
〈論言語中逐漸產生的思想〉的洞見在於,它拓闊我們對語言的理解。文字不只是構成圖案的原色,我們也不應把語言只看成是表達思想的工具。與其把思考與說話/寫作的關係,看成是工人與手推車,更好的理解是把它們看成車子的前輪與後輪。
正因為語言是社會性和動態的存在,而思想也是隨着互動逐步展開,這就意味生命與歷史如同言語,本質上是由無數的參與者不斷在互動中建構,並非能夠自如操縱的事情。且如改變人生的即興發言,或如在法國大革命期間,國民議會中激烈的辯論或臨時表決,各種看似隨機的發展,正是思想自然演化的體現,必然不可預測,只能「在言語中逐漸產生」。
在代表作《彭忒西勒亞》中,馮・克萊斯特把女王彭忒西勒亞與希臘英雄阿基里斯的悲劇,寫成是源於雙方對彼此言語的誤解,把對方的愛意錯以為是背叛,最終導致毀滅性的結局。比起訴說天意弄人的偶然性悲劇,馮・克萊斯特的劇作更是在挑戰,人類能透過理性主宰人生的這種想法。
事實上,那個躲在文字和知識背後的「幕後操縱者」並不存在。馮・克萊斯特對於邊講邊想的說話方式,一方面對它的浪漫賦予肯定,但這也同時揭示,人生與歷史註定無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