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文藝出版社

基督教文藝出版社 「基督教文藝出版社」是超宗派的基督教出版機構,秉承廣學會的精神,扎根香港為基地,以出版優質基督教書刊為志業。本著基督的精神,謹守「廣傳福音」及「推進學術」的兩大出版路向,在文字工作上作出貢獻。

文藝書室 (Tel: 852 2385 5880)
香港九龍油麻地東方街10 號地下(YMCA城景國際側)

總辦事處 (Tel: 852 2367 8031)
香港新界葵涌大連排道21-33號宏達工業中心9樓13室

台灣總代理--台灣教會公報社Taiwan Church Press
地址:70144台南市東區青年路334號
電話:886-6-235-6277 傳真:886-6-237-8882
電郵:[email protected]
網頁:http://www.pctpress.org/

20/08/2025

#誠邀你【一起為青少年祈禱】

致關心青年人的你:
邀請來參加8月27日(三)晚上為青年人禱告的聚會。

🙏🏼招聚關心這一代青年人的基督徒,為青年人的身心靈健康禱告。
🙏🏼關懷青年工作者,為他們留一刻可喘息的空間,彼此守望打氣。

Here We Pray,願聖靈在我們的禱告中,模塑我們各人的內心,使我們更有能力去承載青年人的生命。
📅🕗📍
日  期:2025年8月27日(三)
時  間:晚上8-9pm(場地晚上7:30pm開放,可隨時進場歇一歇)
地  點:九龍佐敦吳松街191號突破中心地庫禮堂(港鐵佐敦站C2出口)
網上報名:https://forms.gle/oS6JpSA1c4rNzoJA9
查詢電話:2632 0777 潘小姐

【潘正行牧師的寫作日常】https://youtu.be/I05o2dRb8_4寫作與牧養工作,如何相輔相成?潘正行牧師一連兩集,分享寫作《在失序中抱緊上帝:千禧世代的信仰心法》的心路歷程,讓他從不同的渠道,接觸到不同的羊羣。 #千禧世代 ...
15/08/2025

【潘正行牧師的寫作日常】
https://youtu.be/I05o2dRb8_4
寫作與牧養工作,如何相輔相成?
潘正行牧師一連兩集,分享寫作《在失序中抱緊上帝:千禧世代的信仰心法》的心路歷程,
讓他從不同的渠道,接觸到不同的羊羣。
#千禧世代 #失序社會 #活出信仰 #在失序中抱緊上帝 #潘正行
--------------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前行政總裁吳水麗太平紳士
香港聖公會教省主教長陳謳明大主教
誠意推薦

以千禧世代的視角,記下一代人回憶與前行的心路歷程
剖析時代更迭如何建立又衝擊這羣人的生命,並以聖經的智慧與應許,讓讀者在疲累中,重尋上帝的安慰,再現生命的可能。
《在失序中抱緊上帝:千禧世代的信仰心法》
作者:潘正行
定價:港元98
出版社:基督教文藝出版社有限公司
文藝書室及各大書店有售
網購連結:https://shorturl.at/v9KBx
#千禧世代 #失序社會 #活出信仰

#文藝聚焦|【「#寫作」作為志業:侯活士的啟迪】德國社會學家韋伯( Max Weber)曾以「學術作為志業」為題,談論做學問的志向。他指出,學者不應該只視學術為一份職業或謀生手段,而是一種「精神上的志業」,需要懷有熱情和使命,來追求知識的原...
11/08/2025

#文藝聚焦|【「#寫作」作為志業:侯活士的啟迪】

德國社會學家韋伯( Max Weber)曾以「學術作為志業」為題,談論做學問的志向。他指出,學者不應該只視學術為一份職業或謀生手段,而是一種「精神上的志業」,需要懷有熱情和使命,來追求知識的原創性和社會貢獻。當編輯邀請我為「我們仍在寫作」這主題撰文時,我自然從志業的角度想,我怎樣看寫作?我有視它為一種志業嗎?基督徒學者又有何寫作的志業?

自問不是一個多產的作者,我甚至寫得慢,有時甚至很討厭那種想不通的狀態,但我仍堅持寫作。我看重寫作,因為我們,特別是教會,實在太需要論述及語言去了解信仰、世界及他人。所以,我看寫作不只是記下一些想法,或一些創作,而是形構一種談論事情的方式,甚至建構一種可以盛載我們生命的神學觀。

最近讀美國神學家侯活士( Stanley Hauerwas)的《美德摩天輪:教父給教子的十六封信》,我就十分欣賞他用美德倫理學的進路談論年輕人的牧養,特別以基督徒的美德,如良善、誠實及勇氣來培育年輕人的生命,好取代一種教條式的教育法。

作為兩個年輕人的父親,我完全同意,以一種法則及禁制為主的教育法,其實已不大合用。這是一種「消極」的教育法,因為它很多時不是從年輕人的個體生命及成長出發,而只是為方便大人或教會「管理」而設。

法規只適用於一時,但不適用於一世,因它沒有能令生命成長的美德及願景,並藉着羣體生活,內化在年輕人的生命裏。事實上,要年輕人踐行某種美好的價值,必先令他們心悅誠服地相信及經驗某種美德的內容,例如勇氣有助面對挑戰,或良善有助建立友誼,否則,他們不會輕易接受美德價值的培育。

侯活士看重習性的培養(頁 67),因為它決定我們成為甚麼人。但習性的建立不只是頭腦認知上的明白,而是要透過不同方法,藉身體的操練,如透過慢活、安息或少點接觸手機來建立某些品格,並指出該品格及習性的適切性。例如,侯活士指出,耐性的培育,在一個追求速度的社會是很重要,因它有助建立一種非暴力的信仰實踐,因為暴力源自以最快及方便的方法解決問題。再者,恆久忍耐是愛的實踐,也是基督在十架上的教導,因「上帝拒絕用消滅我們的方法去擊潰我們的悖逆行動。」(頁 69)這些解釋,都叫我們知道,某種習性及品格的重要性,特別它們能回應,甚至挑戰世界的價值。這也是侯活士常常說,教會是要叫世界成為世界,明白自己是需要被上帝救贖的人。

作為神學家,侯活士展現了以學術寫作,作為一種志業的實踐。他的作品替教會信徒,建構一種植根於聖經及教會傳統的論述,而這論述不只有解釋能力,且提供信仰實踐的門徑,好回應時代的挑戰。這論述更加不是一種法規式的否定論述,即禁止這樣做那樣做的宗教論述,而是一種正面積極的生命培育論述。這正是今日社會極需要的價值論述,也是基督徒可参與的公共及文化見證。

︿︿︿︿︿︿︿︿︿︿︿︿
全文參見文藝通訊網頁版
﹀﹀﹀﹀﹀﹀﹀﹀﹀﹀﹀﹀

【#駱頴佳:「寫作」作為志業:侯活士的啟迪】
@文藝通訊2025.07
————
| #文藝通訊|

#文藝聚焦|【為何「我們仍在  #寫作」:對影像/書寫/媒體/出版的凝思】▎ 影像媒體與書寫媒體 —不同角色、不互相取代符號學(Semiotics)揭示不同媒介所依賴符號系統的根本差異。書面語言主要採用武斷(arbitrary)的語言符號(...
08/08/2025

#文藝聚焦|【為何「我們仍在 #寫作」:對影像/書寫/媒體/出版的凝思】

▎ 影像媒體與書寫媒體 —不同角色、不互相取代

符號學(Semiotics)揭示不同媒介所依賴符號系統的根本差異。書面語言主要採用武斷(arbitrary)的語言符號(字母、詞語),其意義需後天學習和抽象解碼。視像媒介則更常用圖像符號(iconic signs,與所指對象相似)、指示符號(indexical signs,如煙霧指示火災)和象徵符號(symbolic signs,如十字架)。進一步來說,多模態理論(Multimodality)認識到,現代傳播常牽涉多種「模態」(文字、圖像、聲音等)協同。傳統書籍主要依賴文字模態,輔以靜態圖像;YouTube 等視頻則融合動態影像、口語、音樂、音效及疊加文字。這些模態組合及其「賦能(affordances)」,從根本上改變了意義建構和接收過程。多模態文本的「信息」是所有元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非口頭或書面內容的簡單疊加。書籍的單一或有限模態,則使其更聚焦語言精煉與思想深度。

誠然,不同媒介各有「賦能」。書籍賦予深度探究、反思閱讀、個體節奏、非線性查閱、複雜論證與詳盡闡述的可能,鼓勵長時間專注和抽象思維鍛煉。社交/影像媒體則賦予即時性、視覺與語氣的情感連接、多感官參與、準社會互動、快速傳播及通常的簡短性。它們極具吸引力,但也可能導致淺層處理或加劇信息繭房效應(Information Cocoons)。因賦能差異,即使傳達「相同」內容(如歷史事件概述),書籍與視頻產生的體驗乃至被感知的「信息」亦大相徑庭。書籍或助細緻理解因果,視頻則擅傳達情感氛圍或人物形象。另外,閱讀文本與處理視聽信息,是調動不同認知過程與腦區。閱讀需將抽象符號解碼為意義,促進內在想像與抽象思維深化。視像媒介提供直接感官輸入,引發更快速的情感反應。書籍閱讀認知負荷,主要在於語義理解與邏輯建構;視像信息則多為模式識別與感官整合。
……

▎ 為何「我們仍在寫作」:書籍出版在當代社會的持續重要性
……綜合前述理論,可見書籍出版在當代社會的持續重要性。在社交媒體與視像文化主導的媒介生態中,書籍閱讀以其獨特符號系統(文字)、賦能(深度、線性)和認知要求(抽象解碼、持續專注),成為平衡直覺、快速、碎片趨勢,提升個體與社會整體思辨能力和知識深度的關鍵。它提醒我們需慢下來深度消化與反思。儘管新媒介層出不窮,許多深刻思想、學術突破與文化創造,仍首先以書籍形式問世傳播。書籍不僅是知識生產和創新的重要場域,也是文化積累與傳承的核心載體,其以文字為主的模態,觸及的感官雖不及多模態文本豐富,卻以語言精煉與邏輯嚴密,為其他模態再創作(如影視改編)提供堅實內容基礎與意義深度。

此外,成熟的公民社會需成員能獨立思考、明辨是非、理性參與公共事務。書籍閱讀提供歷史縱深、多元視角與批判工具的日常訓練,助公民理解複雜的社會議題。其文字符號系統要求讀者更主動建構意義,有助培養對各類信息(包括視像信息)的批判解讀力,抵制虛假信息和簡單化、極端化敘事。在熒幕時代,多人尋求「數位排毒(digital detox)」。捧讀實體書,暫隔網絡喧囂,成為有效放鬆與精神寄託。書籍閱讀引發的深度認知加工,及由此產生的豐富內在想像和情感共鳴,是許多快速消費的視像內容難以替代的。它提供認知上的「寧靜區」,讓大腦從多任務、高刺激狀態中解脫……

︿︿︿︿︿︿︿︿︿︿︿︿
全文參見文藝通訊網頁版
﹀﹀﹀﹀﹀﹀﹀﹀﹀﹀﹀﹀

【#關瑞文:為何「我們仍在寫作」:對影像/書寫/媒體/出版的凝思】
@文藝通訊2025.07
————
| #文藝通訊|

📚香港書展2025·「生死契闊:院牧的前線故事」新書分享會+作者簽書會📖孫岩院牧在基督教坊有say廣場給我們主講「生死契闊:院牧的前線故事」分享會,分享寫作《從立春到大寒,我始終愛你:24個臨終病房的生命轉化故事》的心路歷程。孫岩院牧分享到...
22/07/2025

📚香港書展2025·「生死契闊:院牧的前線故事」新書分享會+作者簽書會📖

孫岩院牧在基督教坊有say廣場給我們主講「生死契闊:院牧的前線故事」分享會,分享寫作《從立春到大寒,我始終愛你:24個臨終病房的生命轉化故事》的心路歷程。

孫岩院牧分享到為甚麼會用廿四節氣加教會年曆作為書寫框架,是有感生命宛如四季,而時光在上主手中流轉,於是就此連繫各個生命故事了。

孫院牧也分享了自己五歲時家中小狗被殺的故事,讓她理解到內心的痛原來會一直記住,所以到她自己投身院牧事工,更能進入別人的苦離,知道死亡如何影響他人。

她表示,如果我們認識一些照顧者,又或有意成為探訪義工,讀《陪你走最後一程》和《從立春到大寒,我始終愛你》也會有幫助,因當中提及各種技巧,也有生命故事的範例,在不同的臨終處境中,可供參考。

分享會後,不少讀者立即到本社攤位請作者簽書、合照,並有真摰的交流,氣氛熾熱。

——。——。 ——。——。
【文藝◎香港書展 2025】| 2025.7.16 ~ 7.22
🍜靈食冰室☕
—————
基督教文藝出版社攤位|灣仔會展1樓:1B-A38
單本9折 | 兩本85折| 三本8折 | 四本或以上75折
精品9折 | 特價精選5折起
#基督教文藝 #香港書展

📚香港書展2025·「處境神學的多元視野」新書分享會+作者簽書會📖基督教文藝出版社於7月19日在香港書展基督教坊「有say廣場」舉辦「處境神學的多元視野」講座,邀請了新書《道在處境:處境神學的基礎、模型與多元視野》兩位作者——黃慧貞教授、關...
22/07/2025

📚香港書展2025·「處境神學的多元視野」新書分享會+作者簽書會📖

基督教文藝出版社於7月19日在香港書展基督教坊「有say廣場」舉辦「處境神學的多元視野」講座,邀請了新書《道在處境:處境神學的基礎、模型與多元視野》兩位作者——黃慧貞教授、關瑞文教授,與眾分享該書的創作理念與核心關懷。

黃慧貞教授首先闡釋了「處境」在神學上的重要性,指出處境是神學反思的基礎。她表示,無論是早期教會、宗教改革,乃至後殖民神學,皆是立基於當時當地的社會環境。因此,理解當前所處的時代、地域和文化環境,並從中反省、領受神的啟示,是信徒不可停止的功課。

慧貞老師繼而將焦點轉向她在《道在處境》中負責撰寫的女性主義神學篇章,當中探討了女性在生理、體能和意識上的獨特處境,挑戰社會對性別的定型觀念。她同時強調,女性主義並非要將所有女性劃一看待,而是要看重差異性,理解不同社會、階層、種族背景下女性的不同經驗,女性主義神學旨在從被忽略的經驗出發,促進對性別的多元理解,消除歧視、剝削和壓抑,並延伸至抗衡地域或文化中的極權,追求兩性及不同性傾向的平等,而這並非只有生理上的女性才可以參與,只要是認同這種價值,便可以是同一隊伍,共同為建立更平等、公義的社會而努力。

關瑞文教授則以講述故事的方式,分享了《道在處境》一書從概念產生到出版的漫長歷程。他透露,此書的想法早在多年前就已萌生。當時他剛開始在神學院教授處境神學,卻苦於華文神學界缺乏相關的教科書。於是他與基督教文藝出版社洽談,初步訂定了出版計劃:上冊收錄處境神學方法論的多篇代表性文章,下冊則介紹具體的處境神學課題。然而,該計劃後來因種種因素而延宕,且時代處境的變遷也讓先前的框架需要重新審視。

數年後,接手的編輯跟關教授商討,編輯建議將本書定位為一本寫給所有基督徒的「入門書」,而非僅限於神學生,這個新方向說服了他,促成了這出版計劃的重新啟動。於是,他們精簡了翻譯篇章的架構,並引介了兩位處境神學的關鍵人物——台灣的黃彰輝(Shoki Coe)和西方的Stephen Bevans,向讀者闡述「all theology is contextual」這個基礎觀念。此外,本書聯同另外兩位香港本地學者撰寫文章,探討三個重要的處境神學議題。

關教授期望讀者透過閱讀此書,能領會到信仰與處境密不可分:基督徒的信仰源於其身處的處境,也必須在處境中實踐,而不僅僅是一套抽象的教義。他希望讀者明白,在處境中的信仰是多元紛紜的,處境神學的多元視野能幫助我們以不同的觀點反思信仰,探索處境與信仰之間的關聯。他也期盼讀者能重拾基督信仰甚為基本的精神,也就是我們的信仰是在生活中展現和處理我們的生活,信仰驅使信徒參與建造世界,使其更符合上帝的心意,而非躲在教會圍牆內。

——。——。 ——。——。
【文藝◎香港書展 2025】| 2025.7.16 ~ 7.22
🍜靈食冰室☕
—————
基督教文藝出版社攤位|灣仔會展1樓:1B-A38
單本9折 | 兩本85折| 三本8折 | 四本或以上75折
精品9折 | 特價精選5折起
#基督教文藝 #香港書展

📚香港書展2025·新書分享會+作者簽書會📖今天下午,范晉豪牧師在基督教坊有say廣場以「正教與泰澤」為主題,為「泰澤靈思系列」新作《泰澤:為生命賦予意義》作簡單導讀。范牧師先與參加者一起頌唱泰澤短頌,及後分享作者奧利維亞.格利民在書中所闡...
21/07/2025

📚香港書展2025·新書分享會+作者簽書會📖

今天下午,范晉豪牧師在基督教坊有say廣場以「正教與泰澤」為主題,為「泰澤靈思系列」新作《泰澤:為生命賦予意義》作簡單導讀。范牧師先與參加者一起頌唱泰澤短頌,及後分享作者奧利維亞.格利民在書中所闡述有關神學與禱告的思想。

分享會後范牧跟一眾讀者移步至文藝攤位繼續交流。

——。——。 ——。——。
【文藝◎香港書展 2025】

#基督教文藝 #香港書展

19/07/2025
【活動改期通知】因應惡劣天氣關係,原訂於7月20日(日)下午3時舉行的「生死契闊:院牧的前線故事」(孫岩院牧主講)將改為於7月22日(二)下午2時舉行,地點不變,仍為香港書展基督教坊「有say廣場」,敬請留意。
19/07/2025

【活動改期通知】
因應惡劣天氣關係,原訂於7月20日(日)下午3時舉行的「生死契闊:院牧的前線故事」(孫岩院牧主講)將改為於7月22日(二)下午2時舉行,地點不變,仍為香港書展基督教坊「有say廣場」,敬請留意。

📚香港書展2025·新書分享會+作者簽書會📖在「失序時代中如何憑信前行?」,潘正行牧師在基督教坊有say廣場以上述問題作引子,分享在其新作《在失序中抱緊上帝:千禧世代的信仰心法》中的洞見。潘牧給我們講述何謂千禧世代、千禧世代的共同經驗和心靈...
18/07/2025

📚香港書展2025·新書分享會+作者簽書會📖

在「失序時代中如何憑信前行?」,潘正行牧師在基督教坊有say廣場以上述問題作引子,分享在其新作《在失序中抱緊上帝:千禧世代的信仰心法》中的洞見。潘牧給我們講述何謂千禧世代、千禧世代的共同經驗和心靈特徵,以及在如此變動頻仍的世界中,這一代人可以如何回歸信仰,憑信心前行。

分享會後潘牧跟一眾讀者移步至文藝攤位,給新書簽名並與一班讀者交流。

——。——。 ——。——。
【文藝◎香港書展 2025】| 2025.7.16 ~ 7.22
🍜靈食冰室☕
—————
基督教文藝出版社攤位|灣仔會展1樓:1B-A38
單本9折 | 兩本85折| 三本8折 | 四本或以上75折
精品9折 | 特價精選5折起

#基督教文藝 #香港書展

Address

新界葵涌大連排道21-33號宏達工業中心9樓13室
Hong Kong

Opening Hours

Monday 09:00 - 17:00
Tuesday 09:00 - 17:00
Wednesday 09:00 - 17:00
Thursday 09:00 - 17:00
Friday 09:00 - 17:00

Telephone

+85223678031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基督教文藝出版社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