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聯書店 Joint Publishing

三聯書店 Joint Publishing 以「人文關懷,生活品味」為理念,累積出版逾萬種,從本土到世界、從歷史到當代、從時政到民生,體現關注現實、提倡創意的精神,秉承熱愛生活、倡導讀書、傳播新知的傳統。

三聯書店肇始於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活躍於中國出版界的三家著名出版發行機構—生活書店、讀書出版社、新知書店。

一九四八年三家出版社成立香港聯合發行所,日漸發展成今日的三聯書店(香港)。三聯書店(香港)延續前人熱愛生活、關心社群的精神,積極推動本地文化創意,致力和作者一起出版優質圖書,發揚「人文關懷.生活品味」理念。

網站:http://www.jointpublishing.com
Instagram: www.instagram.com/jpbooks.plus
微博:http://weibo.com/jointpublishinghk

【 #無名特技人七號】用30年尋找自己的兒時偶像,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八十年代,西班牙少年Jesus最愛的武打演員名叫Danny Ng,可惜他一直找不到相關資料,他甚至來過香港找Danny。直至2018年,他終於在網上找到自己的英雄,原來他...
30/07/2025

【 #無名特技人七號】用30年尋找自己的兒時偶像,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八十年代,西班牙少年Jesus最愛的武打演員名叫Danny Ng,可惜他一直找不到相關資料,他甚至來過香港找Danny。直至2018年,他終於在網上找到自己的英雄,原來他叫Denny,不是Danny,中文名叫吳偉業。Jesus繼而邀請吳偉業到西班牙一聚。

吳偉業 Ng Wai Yip Denny 曾是成家班一員,演過《警察故事》,也在IFD的極低成本影片中演過要角🎥。女兒吳津津把父親經歷及香港龍虎武師資料一拼記錄下來,推出首本著作《無名特技人七號—八十年代香港特技行業記趣》🎬,並獲《九龍城寨》作者余兒和《武替道》監製陳羅超推薦▸https://shorturl.at/DNjsv

#警察故事 #英雄本色 #賭神 #特技人 #香港動作電影 #吳偉業 #書展 #香港書展2025 #三聯出版

【新書】《無名特技人七號——八十年代香港特技行業記趣》
西班牙影迷苦尋30年的香港動作片無名英雄
八十年代,西班牙一個少年Jesus,每星期往錄影帶租賃店跑,他最愛看的動作片,片中常出現忍者等奇怪角色。他漸漸發現,自己看的大量影片由一家香港電影公司IFD所製作,其中一個自己最喜歡的演員,名叫Danny Ng。在他心中,Danny Ng就跟李小龍、成龍、周潤發一樣,一定是個巨星。
可惜他在書店找到以上巨星們的書藉,但總找不到Danny Ng。他甚至來過香港想找到Danny,這樣日子一天天的溜走,他結了婚,生了兩個孩子,還沒死心,2018年,他終於在臉書上找到了自己的英雄,原來他叫Denny,不是Danny,中文名叫吳偉業。吳偉業曾是成家班一員,演過《警察故事》,後來大量參演IFD的製作,IFD專門製作低廉Z級片。吳偉業在成龍鉅製的A級大片中是龍虎武師,但他也在IFD的極低成本影片中演過要角。
Jesus邀請吳偉業到西班牙一聚,吳的女兒也一同前往。回港之後,一直想把父親經歷及香港龍虎武師資料一拼記錄下來的吳津津,寫寫停停,今年終於推出《無名特技人七號——八十年代香港特技行業記趣》。
影迷尋人30年
《無名特技人七號》作者吳津津從小就知道父親曾是龍虎武師,她是家中獨女,與父親關係密切,父親在她小時候看到一些高樓、斜坡,就會跟她聊自己會怎樣在上面做動作。有天父親跟母親吵架,父親生氣就從二樓露台一躍而下,消失了在她眼前,傷心的女兒一覺醒來,竟然又見到父親完整無缺。漸漸,她知道父親與別人的有所不同。
但吳偉業曾是龍虎武師,他可不是明星,當父親收到越洋的訊息,說自己是他影迷,她還以為這是一宗騙案。但父親說不可能,因為對方太熟悉自己的過去了,這樣準備要騙他成本太高了。
新書名叫《無名特技人七號》,是因為龍虎武師往往在片末的rolling credits或影碟上的名字都不受重視,吳偉業的演出有時寫成Danny,有時是Denny,有時寫Ng Wai Yip,這是Jesus一直找不到他的原因。香港的電影資料庫網站,稱吳為Unknown Stuntman No.7,即「無名特技人七號」,於是成了書的名字。
今天的津津是一名老師,閒餘她愛寫同人小說,對文字創作十分熟練。她一直想寫父親的故事,中學時(2014)曾參加三聯舉辦的年輕作家比賽,雖然沒有獲獎,三聯也曾鼓勵過她可以試寫一下,「我那時候我太小了,試寫過一些,跟三聯的編輯來回幾次後,沒了消息,我將它放了下來。其實2014年我跟父親說想寫他,當時就約過一些武師出來見面聊天。」吳偉業(父親)說:「當時她沒法聽懂大家在說甚麼。而我因為重新接觸武師朋友,他們邀請我加入「香港動作特技演員公會」,加入公會之後,重新登記了名字...
完整文章:https://wp.me/p9oTr7-fyx
撰文、攝影:何兆彬
(部份相片由被訪者提供)
||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請把The Culturist專頁選擇為「搶先看」||
👉🏿YouTube:youtube.com/c/TheCulturistHK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theculturist.hk
👉🏿Instagram:http://Instagram.com/theculturist.hk
👉🏿Xiaohongshu:https://tinyurl.com/2y5vp5sx
👉🏿Website : https://theculturist.hk/
👉🏿Email:[email protected]
👉🏿Support us : payme.hsbc/theculturisthk
#無名特技人七號 #特技人 #龍虎武師 #吳偉業 #吳津津 #香港動作片 #閱讀 #書介 #新書介紹 #文化者
三聯書店 Joint Publishing

【 #8月活動】《鷹眼之下:戰時航空照片中的香港(1941-1945)》新書分享會🦅是次活動將介紹由鄺智文博士所著的新書《鷹眼之下:戰時航空照片中的香港》。本書透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軍航拍照片看香港在戰爭期間城市面貌的轉變和戰爭的破壞。日...
29/07/2025

【 #8月活動】《鷹眼之下:戰時航空照片中的香港(1941-1945)》新書分享會🦅
是次活動將介紹由鄺智文博士所著的新書《鷹眼之下:戰時航空照片中的香港》。本書透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軍航拍照片看香港在戰爭期間城市面貌的轉變和戰爭的破壞。

日期:8月16日(六)
時間:6–7PM
地點:誠品銅鑼灣店 9/F FORUM
講者:鄺智文博士

立即報名🔗:https://www.popticket.hk/under-the-eagle-eye (LINK IN BIO)


講者簡介🎤:

鄺智文

鄺智文博士現為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系主任、教授,其研究興趣為近代東亞軍事歷史,著作包括《東方堡壘:香港軍事史,1840-1970》(HKUP 2014)和《英軍中的港人》(OUP 2022)。其論文見於《Modern Asian Studies》、《War in History》和《Journal of Military》等期刊。最近,他亦製作關於戰時香港的數位人文研究項目,例如「日據香港空間史研究計畫」:https://digital.lib.hkbu.edu.hk/japanese_occupation_of_hongkong/


《鷹眼之下:戰時航空照片中的香港》簡介📖:

⦁ 《孤獨前哨》作者鄺智文博士最新力作
⦁ 擴闊了日據香港空間史研究所需要資料
⦁ 高空「俯瞰」日據時期香港的地貌景觀

本書為近代東亞軍事史學者鄺智文博士利用二戰期間美軍航拍照片的研究成果。1941年12月8日,日軍偷襲珍珠港,拉開了太平洋戰爭的序幕。1943年開始,美國陸軍航空隊在香港拍攝了大量航空照片,為空襲香港做準備。每一幀航空照片都承載著不可估量的資訊,不僅讓我們瞭解這八十年來,香港在自然及人文地貌方面的巨大變遷,同時為香港研究不同專業的研究者提供了另類材料。

#鄺智文 #二戰 #世界大戰 #航拍照片 #香港 #日據時期 #三年零八個月 #鷹眼之下 #孤獨前哨 #香港空間史研究計劃 #三聯出版

【 #好消息好消息】在「ReMIX · Yesterday’s Future, Invent Tomorrow!」(ReMIX) 創意商業夥伴計劃的支持下,香港三聯書店有幸成為其中一個合作品牌,將與本地設計品牌Ddiin Concept合作...
29/07/2025

【 #好消息好消息】在「ReMIX · Yesterday’s Future, Invent Tomorrow!」(ReMIX) 創意商業夥伴計劃的支持下,香港三聯書店有幸成為其中一個合作品牌,將與本地設計品牌Ddiin Concept合作推出意念獨一無二的聯乘創意產品,敬請期待!😀

-----
📍關於Ddiin Concept
Ddiin Concept由李碧珊(Sofia)設計師創立。Ddiin Concept除產品設計,亦專注於品牌標誌的設計,並提供從產品創作到品牌推廣及營銷等一系列的服務。Sophia以人為本的產品設計理念,令她的過往作品榮獲超過47項國際設計大獎。
憑藉Sofia 在創制劃時代多功能繪圖工具的心得,投放在新的時尚學習工具上,定能帶來讓人炫目的豐碩成果,發揮三聯的以弘揚文化、傳播新知的宗旨。

【 #是日冷知識】香港第一部電話從何而來?1878年2月15日,一名政府工作文員Jose Marin de Sliva (莎菲亞)從外國帶回一對電話機,並在中環奧卑利街用空中掛線形式,接到相隔50米外、位於伊利近街的朋友家中,最終成功互相通...
29/07/2025

【 #是日冷知識】香港第一部電話從何而來?
1878年2月15日,一名政府工作文員Jose Marin de Sliva (莎菲亞)從外國帶回一對電話機,並在中環奧卑利街用空中掛線形式,接到相隔50米外、位於伊利近街的朋友家中,最終成功互相通話,從此開啟了電話的 #香港史。

前電話公司維修員兼電話收藏家羅肇忠 (Uncle Sam) 早前推出首本著作《香港電話——早期電話史與原理》,把香港電話的前世今生、電話操作的原理和知識、香港曾經使用的電話機,乃至電話衍生的民間趣事娓娓道來。

#電話 #電訊科技 #羅肇忠 #撥輪電話 #有線電話 #科普 #香港歷史 #三聯出版

1878年2月15日,一名政府工作文員Jose Marin de Sliva (以下簡稱「莎菲亞」 )從外國帶回一對電話機,並在中環奧卑利街住所,用空中掛線形式,接到相隔50米外、位於伊利近街的朋友家中,成功互相通話,效果清晰。當年的報章也...

【 #書展好書逐本睇】三聯2025年書展累計暢銷書榜Top10出爐啦😍!🎉在云云書海中,到底哪十本書最受讀者歡迎呢?1.🥇《香港戰後建築檔案:1950至1980年代的現代建築故事》袁偉然、何慧心、陳卓喬 著 戰後建築研究檔案  Filing...
28/07/2025

【 #書展好書逐本睇】三聯2025年書展累計暢銷書榜Top10出爐啦😍!🎉在云云書海中,到底哪十本書最受讀者歡迎呢?

1.🥇《香港戰後建築檔案:1950至1980年代的現代建築故事》袁偉然、何慧心、陳卓喬 著 戰後建築研究檔案 Filing Archives and Architectural Research
集歷史照片、圖則、渲染圖、手繪圖、時序表與立體模型圖,
將已消失的香港戰後建築面貌重現眼前。

2.🥈《深水埗101》劉智仁 著 深水埗101
精選101個代表深水埗的元素,
多角度展現深水埗歷史、文化、旅遊的獨特魅力。

3.🥉《潮菜味趣:一位潮汕名廚的食膳隨筆》鍾成泉著
60篇美食軼事 + 40道獨家珍藏食譜,
一代潮菜掌門鍾成泉帶你尋找最原始的潮菜味道。

4️.《鷹眼之下:戰時航空照片中的香港(1941-1945)》鄺智文 著 香港空間史研究計劃 Hong Kong Spatial History Project
以大量二戰美國航拍照片「俯瞰」日據時期香港地景,
開拓香港空間史研究全新維度!

5.《未知的香港粗獷建築:細節與美學》彭展華 Brutalism Hong Kong 著、麥憬淮 攝影
以紀實照片文字記錄橫跨3年的本地粗獷建築研究,
共同鑑賞34座粗獷建築的獨特細節。

6.《生前死後:解開身後事的迷思》劉銳業 Lau Joseph、梁梓敦 安寧服務社工梁梓敦。失去教育、鄺汝溡 黑白灰藍、黃錦妍 黃錦妍 Connie Wong Kam Yin、梁樂燊 著
每個人必讀的身後事指南!
五位作者將身後事的處理流程、本地殯葬的忌諱、綠色殯葬、哀傷輔導個案,以及香港現有的生死教育活動娓娓道來。

7.《生成學習︰以AI輔助學、教、評》香港翻轉教學協會 FlipEdu 香港翻轉教學協會、胡祥恩、何世敏 編著、程介明 點評
如何把AI融入教學之中?
透過在不同學科、不同年級的AI輔助教學案例,把AI成為學生學習的良伴!

8.《走進字母的軌跡:從26個英文字母的筆跡分析性格特質》林婉雯 Maria Lam 林婉雯 - Consultant Graphologist 著
揭開字母背後的訊息,知己知彼,
更好地理解別人及自己的個性特質。

9.《山中之城:香港山城地景建築觀察》胡漢傑 著
從點、線、面的角度觀察社區和城市之間的關係,
傾聽山城中人的故事和想法。

10.《港香情》鄧皓荃 港香堂 香港傳統香文化保育 Hong Kong Incense Company 著
香港製香行業的首本專題書籍!
記載沉香在香港的種植和販運情況、老香舖歷史、香品類型、成分和製作工藝等行業種種。

恭喜以上所有的作者和出版團隊😍,亦再次感激各位讀者對我們的支持💕。我們接下來將陸續舉辦一連串和讀者交流的活動📚,各位記得密切留意我們FB和IG😚!

#香港戰後建築檔案 #深水埗101 #潮菜味趣 #鷹眼之下 #未知的香港粗獷建築 #生前死後 #生成學習 #走進字母的軌跡 #山中之城 #港香情 #建築設計 #飲食文化 #香港歷史 #教育指南 #筆跡分析 #城市景觀 #行業秘辛 #三聯出版 #好書推薦

【 #好書推薦】走一轉紙上的「電話博物館」☎️📞香港曾經出現過「電話荒」,還需要「一機兩用」解決問題?🔡香港的電話號碼,一開始是以英文字母為首?以上有關香港電話的趣聞軼事,都可以在《香港電話——早期電話史與原理》得到解答🤩!前電話公司維修員...
28/07/2025

【 #好書推薦】走一轉紙上的「電話博物館」☎️
📞香港曾經出現過「電話荒」,還需要「一機兩用」解決問題?
🔡香港的電話號碼,一開始是以英文字母為首?

以上有關香港電話的趣聞軼事,都可以在《香港電話——早期電話史與原理》得到解答🤩!前電話公司維修員兼電話收藏家羅肇忠(Uncle Sam) 電話結合了他多年對電話的所見所聞,圖文並茂回顧香港電話歷史,並以圖錄的方式重現昔日電話的色彩!日前,《香港電話——早期電話史與原理》更成為第三屆「想創你未來-初創作家出版資助計劃」科普組得奬項目之一,其內容及質量具一定認受性。

#電話 #電訊科技 #香港歷史 #三聯出版

【書介】香港電話的種種 《香港電話——早期電話與原理》
今天的電話還是電話嗎?「智能」加持之下,電話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的必需品,是相機、錄音機、錢包、日程表、鬧鐘、社交平台多功能神器……甚至是人類手的延伸。
我們每天都在使用的手機,它令我們無時無刻與任何人溝通交流,而手提電話的前世今生,你又知道幾多?在電話未成為如今的手提電話前,到底香港人曾經擁有多少款座機電話呢?至今在街道上尚可見的電話亭是如何運作?大家又曾否看見過像字典一樣厚的電話簿?你未曾探索的、遺忘的,與電話相關的知識,皆在新書《香港電話——早期電話史與原理》中。
作者羅肇忠,由1969年便加入電話公司從事維修行業,亦是一名電話收藏家。出於對電話的興趣,令他多年來投身電話行業,專心研究電話。由羅肇忠編寫的《香港電話——早期電話史與原理》結合了他多年對電話的所見所聞,他亦希望透過此書令大眾對於香港電話了解更深。當中除了大量對於電話的歷史、結構、發展的分享外,且包羅了曾經在香港出現過不同電話款式的圖片。
大家是否都嘗試過看見3字頭的電話而拒接?對於以「3」為開首的電話號碼大多為廣告電話,社會大眾已有共識。但一百年前的香港是以英文字母為首,相信沒有太多人知悉。一百年 前(1905年),電話服務延伸至九龍,為避免混淆,接線生在接聽時應要說明是九龍電話號碼或是港島電話號碼(當時稱為總局號碼)。後來一份1922年的報章顯示了,C(Central)為港島區、 K(Kowloon)為九龍區、而P(Peak)為山頂區。後來為增加號碼數量,才開始以數字區分不同地區,再到後來才變成現時的電話號碼。
現時全球每人手持一部甚至更多的手提電話,但以前的香港卻發生過「電話荒」,當時出產電話的英國本地供應短缺,導致到港的電話數量很少,加上安裝需時,施工時間遠追不上申請時間,令到香港出現「電話荒」,那時的商戶沒有電話就如沒有生意,除了電話公司推出的解困措拖外,當時民間亦出現「一機兩用」去解決當時「電話荒」的問題。
不只是集體回憶,閱讀《香港電話——早期電話史與原理》,像走一轉香港的電話博物館,由接線原理、地下電䌫的運作、電話卡設計到電話甚至電話號碼的演變,從中反思自己對電話這一物品的認識究竟有多深(或淺)。
《香港電話——早期電話史與原理》
作者:羅肇忠
出版: 利文出版社
撰文:婥嵐
攝影:馬如風
||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請把The Culturist專頁選擇為「搶先看」||
👉🏿YouTube:youtube.com/c/TheCulturistHK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theculturist.hk
👉🏿Instagram:http://Instagram.com/theculturist.hk
👉🏿Xiaohongshu:https://tinyurl.com/2y5vp5sx
👉🏿Website : https://theculturist.hk/
👉🏿Email:[email protected]
👉🏿Support us : payme.hsbc/theculturisthk
#書本 #書介 #電話 #香港電話 #利文出版社 #羅肇忠 #電話史 #文化 #文化者

【 #書展活動回顧】四百年前遺留下來的方志百科、文學經典,甚至商業貿易往來的記錄🗒️,背後隱藏着鮮為人知的故事🔍。李燕萍和片岡 新兩位老師多年來致力於廣東話和日語研究,繼《港式日語》喜獲香港雙年獎最佳出版獎(語言學習類)後,今年書展再次推出...
25/07/2025

【 #書展活動回顧】四百年前遺留下來的方志百科、文學經典,甚至商業貿易往來的記錄🗒️,背後隱藏着鮮為人知的故事🔍。

李燕萍和片岡 新兩位老師多年來致力於廣東話和日語研究,繼《港式日語》喜獲香港雙年獎最佳出版獎(語言學習類)後,今年書展再次推出新著《我手寫我口:中外人士廣東話書寫(1535-1935)》✨,並於早前的書展講座上,從書中60部中外人士書寫的廣東話作品挑選部份,和讀者們分享四百年廣東的社會、語言、文化、中外交流面貌。

不說不知,「大頭蝦🦐」、「打邊撈🍲」等俗語,早在明清時期已經「口耳相傳」。明朝1535年,《廣東通志初稿》記載:「不曉事者曰大頭蝦。」直至現在,我們仍會稱「粗心大意的人」為「大頭蝦」。書中又記載:「冬至遇風寒,多具『骨董羹』待客,謂之『便爐』。其法,具暖爐以魚、肉、蜆、菜雜煮,環坐而食。」骨董羹是用魚🐟、肉🥩、蜆、菜🥗等食材煮的羹,稱之為「便爐」。黃佐主修的《廣東通志》(1561 年)把「便爐」改作「邊爐」。到了清朝,吃火鍋被叫做「打邊爐」。「打邊爐」這個說法,我們一直沿用至今😋。

廣東人用廣東注音學習英文,並非近年的事😧?《辜蘇歷程》實際上是廣東話版的《魯賓遜漂流記》?想知道更多有關廣東話的趣聞軼事,就要多多支持兩位老師的新著《我手寫我口:中外人士廣東話書寫(1535-1935)》😚!


📚《我手寫我口:時空穿梭四百年看中外廣東話書寫作品》
✨六十部書寫廣東話的作品,四百年歷史文化「睇真啲」。👀
編著:李燕萍、片岡 新
頁數:344頁
尺寸:170 × 240 mm
定價:$168

新書即將於一本線上平台上架,將陸續在三聯、商務和中華各大書店門市有售

#廣東話 #我手寫我口 #中外廣東話書寫作品 #語言學 #李燕萍 #片岡新 #港式日語 #出版雙年獎 #三聯出版

 #從不一樣的角度看建築👀看建築,除了欣賞其建築美學,更可以透過它們的外型特徵及設計故事,了解設計者的價值取向、以至社會大眾的生活轉變🏗️。 #最新出版 的《 未知的香港粗獷建築--細節與美學》 Brutalism Hong Kong 和《...
25/07/2025

#從不一樣的角度看建築👀
看建築,除了欣賞其建築美學,更可以透過它們的外型特徵及設計故事,了解設計者的價值取向、以至社會大眾的生活轉變🏗️。 #最新出版 的《 未知的香港粗獷建築--細節與美學》 Brutalism Hong Kong 和《香港戰後建築檔案--1950至1980年代的現代建築故事》 戰後建築研究檔案 Filing Archives and Architectural Research,集錄豐富的影像資料📸,以文字為導向,帶領我們從裡到外認識香港一個個古往今來的建築故事。

#粗獷建築 #香港建築 #戰後香港 #建築美學 #藝術設計 #三聯出版

【 #展覽推薦】Paper_with_pen 創辦人兼《紙筆.香港:香港城市變遷的筆墨記錄》作者簡國軒Michael,日前在銅鑼灣誠品店展出逾十幅城市速寫圖。Michael 以細膩的筆觸作為媒介紀錄香港城市風貌,一筆一畫屢見心思。展覽由即日...
24/07/2025

【 #展覽推薦】Paper_with_pen 創辦人兼《紙筆.香港:香港城市變遷的筆墨記錄》作者簡國軒Michael,日前在銅鑼灣誠品店展出逾十幅城市速寫圖。Michael 以細膩的筆觸作為媒介紀錄香港城市風貌,一筆一畫屢見心思。展覽由即日起至7月31日結束,喜歡手繪的讀者,記得要抓緊機會看展,感受畫中的溫度!😍

#紙筆香港 #香港城市變遷的筆墨紀錄 #香港速寫 #城市觀察 #社區筆記 #建築手繪 #簡國軒 #香港文化 #城市散步 #三聯出版

 #香港書展第二浪🌊 優惠驚喜停不了延續香港書展閱讀熱潮,聯合新零售(香港)有限公司旗下的三聯書店門市舉辦「香港書展第二浪」🌊,網羅最新出版中英文圖書📖,讓各位讀者繼續搶購心儀好書好物!🗓️日期:2025年7月23日至8月3日📚優惠包括:📖...
23/07/2025

#香港書展第二浪🌊 優惠驚喜停不了

延續香港書展閱讀熱潮,聯合新零售(香港)有限公司旗下的三聯書店門市舉辦「香港書展第二浪」🌊,網羅最新出版中英文圖書📖,讓各位讀者繼續搶購心儀好書好物!

🗓️日期:2025年7月23日至8月3日

📚優惠包括:
📖中英文圖書8折
🖍文具精品85折

🌟凡購物折實每滿$500,送$50現金優惠券,多買多送^

還有更多精彩優惠等你來選購,切勿錯失良機!

^送出優惠券之購物金額以單一發票計算,每單上限送出兩張。優惠券條款詳見券後背頁所列。數量有限,送完即止。

優惠受條款及細則約束。

#你想書店 #閱讀 #書店 #香港書店 #本地書店 #閱讀文化 #香港書展 #童書 #圖書 #兒童圖書 #文具 #精品 #暑假 #優惠 #折扣

【 #活動回顧】歸潮:故鄉密碼與文學新聲上周四(7月17日)的香港潮州會館,古樸的潮州話音調與書頁翻動聲交織成獨特的韻律。陳崇正《歸潮》(繁體版)新書分享會上,潮屬社團領袖的致辭、出版方的推介、影視製片人的思考、青年作家們的思想碰撞,共同指...
23/07/2025

【 #活動回顧】歸潮:故鄉密碼與文學新聲

上周四(7月17日)的香港潮州會館,古樸的潮州話音調與書頁翻動聲交織成獨特的韻律。陳崇正《歸潮》(繁體版)新書分享會上,潮屬社團領袖的致辭、出版方的推介、影視製片人的思考、青年作家們的思想碰撞,共同指向一個核心命題:在全球化浪潮中,文學如何打撈故鄉的靈魂?

-----
✏離鄉是「歸潮」的起點
陳崇正筆下的「歸潮」,不僅是地理意義的返鄉,更是精神版圖的確認。正如他自己所說:「遠離故鄉,反而讓我更清晰地看見南方的豐饒。」這種「離岸觀潮」的視角,正是小説《歸潮》的創作密碼——通過陳、林兩個家族幾代人「過番—抗戰—歸鄉」的百年漂泊,揭示了一個深刻的悖論:潮汕人越是遠行,越是被故土的文化根系緊緊牽引。
這場活動中,潮屬社團的「在場」,更印證了書中「三江出海,一紙還鄉」的潮僑精神:肉身可以漂泊,靈魂永繫韓江。這種情感結構,在作家王威廉和邵棟的討論中被歸納為一種「流動的鄉愁」——當祠堂香火通過文字在異鄉重燃,故鄉便完成了對遊子的精神招魂。王、邵雖非潮籍作家,但作爲同是離鄉在外的人,這樣的情感流動,他們顯然有足夠的共情。

-----
✏「新南方寫作」:在地經驗的文學突圍
「新南方寫作」在近年的中國文壇成為高頻詞。陳崇正等作家踐行的這一創作範式,正在突破傳統上以江南為限的南方想像,將嶺南的巫儺文化、海洋基因、科技焦慮等,熔鑄成一種地域性與世界性相互轉化的美學新質。在《歸潮》中,潮劇唱詞、木雕紋樣等文化符號,絕不僅僅是地域風情的點綴,更是驅動故事情節的暗流,使潮汕宗祠裏的家族爭端與南洋商戰中的人物命運形成一種内在的共振。
科幻現實主義是陳崇正一向擅長並積極實踐的,從早年的中短篇《黑鏡分身術》《暹羅鱷》等融合科技幻想與潮汕基因習俗,到近年《美人城手記》對AI倫理的探索,再到如今《歸潮》中將潮人的「過番」歷史進行時空摺疊。三代人跨越百年的歸途,實則是用科幻解構線性歷史,讓韓江木船與數字移民在文本中巧妙地相遇與對話。

-----
✏女性作爲重寫潮汕敘事的暗線
分享中陳楸帆還特別提到《歸潮》對潮汕女性形象的重塑。林阿娥、林雨果、林漢蓮、周小英、黃博琳……從孤身南洋尋夫,到守護文化根脈;從勇挑家族生計的母親,到反叛家族出走的少女。這一系列多元而鮮活的女性形象,一改往日人們對潮汕女性「溫柔賢惠」的片面認知,重構出一個「剛柔並濟」的潮汕女性譜系。《歸潮》通過器物、儀式、精神三層符號,將女性置於文化傳承的軸心,當她們在南洋風雨中掌舵家族命運時,潮汕文化中「向海而生」的魄力才真正得以彰顯。

-----
✏港版的深意
《歸潮》香港繁體版的出版發行,其實暗含文學地理的巧思。這座城市既是潮僑「下南洋」的中轉站,更是「新南方寫作」向世界輻射的樞紐。正如三聯書店總經理葉佩珠所言,港版《歸潮》的出版,是「一次文化的歸航」,也再一次向世界證明,香港一如既往地是華語文學創作與傳播的重要陣地。
陳振彬和陳幼南兩位反覆强調的潮汕文化的延續與傳播,在此獲得雙重解讀:既是潮汕宗族的血脈傳承,也是華語文學通過地方性敘事重建世界性的嘗試。當台上的作家在探討「方言寫作能否突破閱讀壁壘」時,現場觀衆的會心微笑,便是最好的答案。

-----
特別鳴謝香港潮屬社團總會、國際潮團總會對今次活動的大力支持!

插圖1:左起:作家邵棟、陳崇正、陳楸帆、王威廉
插圖2:《歸潮》作者陳崇正
插圖3:全體來賓合影

-----
作者簡介✍🏻
陳崇正
廣東潮州人,北京師範大學文學碩士,著有長篇小説《歸潮》《香蕉林密室》《美人城手記》《懸浮術,小説集《摺叠術》《黑鏡分身術》《半步村敘事》,詩集《時光積木》等。曾獲第五屆茅盾新人獎、廣東魯迅文學藝術獎、澳門文學獎等。現居廣州。


📌《歸潮》
作者:陳崇正
頁數:304頁
開度:140 x 200 mm
定價:港幣128元
🛒書籍已於一本線上平台上架,並在三聯、商務和中華各大書店門市有售🔗:https://bitly.cx/MfkGq

#歸潮 #陳崇正 #華語文學 #潮汕人 #三聯出版

【 #打風又有咩好怕喎】書展圓滿落幕,接近半百本新書、十七場講座、十二場簽書(P.S. 其中一場三書聯簽,更加是由晚上七點簽到十時半,三位作者可能由好驚無讀者來支持變到想自己本書落架🤣,今時今日做作者真不易)……只希望讀者們能享受其中。多謝...
22/07/2025

【 #打風又有咩好怕喎】書展圓滿落幕,接近半百本新書、十七場講座、十二場簽書(P.S. 其中一場三書聯簽,更加是由晚上七點簽到十時半,三位作者可能由好驚無讀者來支持變到想自己本書落架🤣,今時今日做作者真不易)……只希望讀者們能享受其中。

多謝大家支持!明年見!💪

#香港書展2025 #三聯出版

Address

North Point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三聯書店 Joint Publishing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Business

Send a message to 三聯書店 Joint Publishing:

Share

Our Story

三聯書店肇始於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活躍於中國出版界的三家著名出版發行機構—生活書店、讀書出版社、新知書店。 一九四八年三家出版社成立香港聯合發行所,日漸發展成今日的三聯書店(香港)。三聯書店(香港)延續前人熱愛生活、關心社群的精神,積極推動本地文化創意,致力和作者一起出版優質圖書,發揚「人文關懷.生活品味」理念。 現時三聯書店除了出版書籍外,在香港亦設有十四間書店,同時亦積極開拓電子書的市場。 三聯書店網站:http://www.jointpublishing.com 微博:http://weibo.com/jointpublishinghk 微信ID: jointpublishin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