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07/2025
團體辦研討會聚焦海洋利用與可持續發展
【即時新聞】澳門建築置業商會、澳門海洋與水利學會、澳門土木工程實驗室、澳門科學館聯合主辦的「澳門的海洋利用與可持續發展研討會」今日在澳門科學館舉行,來自內地及港澳地區的眾多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圍繞「澳門海洋可持續發展、智慧水利、生態城市、海上交通」等主題展開深入探討,為澳門海洋水利生態規劃、粵港澳大灣區海洋協同發展獻計獻策,同時冀透過研討會出席搭建高端學術交流平台,為澳門繪製生態韌性城市藍圖,助力澳門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與宜居宜業城市。
澳門建築置業商會理事長莫志偉致辭時表示,2015年中央明確劃給澳門85平方公里管轄海域範圍,2019年出台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賦予了澳門新的歷史使命,該規劃網要中有49項內容直接關係澳門,並將澳門列為大灣區發展建設的四個中心城市之一,使其具有核心引擎的地位,發揮幅射帶動作用。規劃綱要為澳門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包括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和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促進濟度多元發展;打造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現時澳門正以「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的國家定位,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探索海洋科技與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創新路徑。他相信透過研討會一眾專家學者的思想碰撞與經驗的交融,能為澳門海洋水利生態規劃、粤港澳大灣區海洋協同發展注入新動能。
澳門海洋與水利學會會長區秉光指出,澳門從歷史上的填海造地到現今初具規模的同時,又面臨生態轉型的挑戰,結合經濟多元化發展和城市安全等方面,他提出了建設生態韌性濱海城市的創新實踐。他認為澳門建設生態韌性濱海城市,需跳出「填海發展房地產」的框架,依據國家海洋管理規定和澳門相關法規,統籌協調大灣區海洋發展規劃,促進澳門海洋利用與可持續發展。通過升級防災減災體系,實現「防災、交通、經濟、環境、休閒」五位一體功能;通過修復海岸線生態,建設濱海棧道與生能緩衝帶;通過運用智慧監測體系,搭建城市數字孿生平台,提升城市韌性。
區秉光又稱,輕軌西線結合防洪工程的方案是合理且可行的。是次研討會提到的防洪堤方案與其高度契合。該方案在發揮防災減災作用的同時,能顯著改善澳門交通體系,還可以充分利用防洪堤與內港現有海岸線之間約50米寬的區域,在地下建設連接關閘與氹仔的快速通道、共同管溝、公共停車場,在地上建設生態長廊、發展綠色休閒產業,實現經濟的多元化和可持續發展,成為建設生態韌性濱海城市的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