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hi Chiew 周佑志

Uchi Chiew 周佑志 《PERFORMANCES of UCHI 个人表现》Singer 歌手 - Host 主持 - Singing Teacher 歌唱老师 -

此文不是一般的长,但我还是细心地读完了,更贴切地说是 “念完” 了,顺便练练语音嘛。。😁先分享我个人觉得的重点中的重点:❤️ 做困难的事情,其实比做容易的事情更容易。因为困难的事情更容易激发他人的兴趣,人们会更愿意帮助你。此外,为了完成困难...
19/09/2025

此文不是一般的长,但我还是细心地读完了,更贴切地说是 “念完” 了,顺便练练语音嘛。。😁

先分享我个人觉得的重点中的重点:

❤️ 做困难的事情,其实比做容易的事情更容易。

因为困难的事情更容易激发他人的兴趣,人们会更愿意帮助你。此外,为了完成困难的事情,你需要具备一种“绝对竞争力”,也就是能够做到一些“别人难以模仿的事情”,这也意味着你会对平庸的事物产生强烈的反感。

💛 关于如何“让别人很难与自己竞争”,试图在某个领域做到“最好”,其实比仅仅追求“好”要更容易实现。

💙 与其只学习现成的技能,不如深入钻研某个领域的底层逻辑,或者将多个看似不相关的技能融会贯通,成为跨领域的专家。

【深读 Sam Altman 的 13 个成功法则】

0️⃣1️⃣ 让自己 #复利成长

选择指数性成长的工作,投入具有颠覆性潜力,且能让过往成就成为注脚的项目。

0️⃣2️⃣ 拥有 #坚定 的信念

培养坚定信念,即使所有人都觉得你错了,也要相信自己的判断。

0️⃣3️⃣ 学习 #独立思考

从第一性原理独立思考,产生原创想法而非寻找标准答案。

0️⃣4️⃣ 变得 #善于销售

学会销售和 #写作沟通,说服别人相信你真心相信的事情。

0️⃣5️⃣ 让自己更容易去 #冒险

寻找小赌注大回报的机会,不要被舒适圈的“金手铐”绑住太久。

0️⃣6️⃣ #专注(在 #重要 的问题上)

专注在“大”问题上,找到正确方向比埋头苦干更重要。

0️⃣7️⃣ #努力 工作

既 #聪明 又努力才能达到顶尖 99%,为超越个人的宏大目标努力工作。

0️⃣8️⃣ #大胆 一点

做困难的事情比做容易的事情更容易,因为会吸引别人主动帮助。

0️⃣9️⃣ 具备 #意志力

具备强烈意志力改变现状,保持乐观并坚持到好运降临。

1️⃣0️⃣ 让 #别人很难 跟自己 #竞争

建立职涯护城河,成为 #跨领域 专家或某领域做到最好的人。

1️⃣1️⃣ 建立 #人脉 网络

先 #给予价值 再建立人脉,寻找能补足你短处的团队成员。

1️⃣2️⃣ 靠拥有 #资产 来 #致富

通过拥有价值快速成长的资产来致富,而非只靠卖时间换钱。

1️⃣3️⃣ #内在驱动

被内在动机驱动而 #非外在认可,找到让你近乎 #痴迷的热情 并 #搞点事情。

#瓦基 #阅读前哨站 #13个成功法则

【深讀 Sam Altman 的 13 個成功法則】

Sam Altman,OpenAI 共同創辦人,當今矽谷最具影響力的創業導師之一。

他的經典文章〈How To Be Successful〉在全球創業圈廣為流傳,累積超過百萬次瀏覽,被無數創業者視為成功指南。

這篇文章是他觀察數千位成功者提煉的 13 個核心原則,每一個都能改變你對成功的認知。

我花了整整 8 個小時深度研讀這篇文章,逐句分析每個觀點的邏輯脈絡,並結合我的個人經驗,寫成這篇萬字長文(這是我寫過最久、也最過癮的文章)。

我發現這些成功原則不只是理論,更是每個有野心的人都能實際應用的行動指南。

就像 Sam Altman 所說,這些關於非凡成功的思考,如果你已經有點基礎(可能是運氣好,也可能是透過努力),而且也準備好投入更多心力去實現「出類拔萃」,那你讀起來會更有感覺。

以下就是我從這篇成功指南提煉的完整精華,有 13 個讓你脫穎而出的核心策略,大量加入我自己的想法和詮釋,希望能幫你加深理解、掌握通往卓越之路的秘訣。

▌1. 讓自己複利成長

Sam Altman 講的不是什麼「每天進步 1%,一年會進步 37 倍」這種看似驚人,但實質沒有什麼意義的吸睛數字(對不起了,James Clear)。

他講的是更實際的事情。

以職涯成長來說,你做的是「線性成長」還是「指數性成長」的工作?

線性成長的工作,你很容易想像:每年做著類似的事情,固定加薪 5%,逐年上調。

指數性成長的工作是什麼?

指的是那種:你的工作價值,會隨著你的技能、知識和經驗能夠不斷累積而放大。讓你在長時間的投入後,所創造的成果遠遠超過初期階段。

這類型工作的特點是,隨著你持續學習和實踐,你的影響力和效率會呈現非線性增長。你投入這種工作的「每單位時間創造出的價值」會愈來愈高。

他提醒我們:「你不會希望從事一份工作,是那種做兩年的人和做二十年的人效率差不多的。你的學習速度應該始終保持在高水準。」

那麼,你如果想投入一個「專案」,什麼樣的專案值得你投入?

什麼樣的專案具有「複利效應」,且可能帶來「指數性成長」?

答案是那些具有顛覆性潛力、能夠大幅拓展你能力邊界,並帶來深遠影響力的專案。

對於這類型的專案,他的描述很有趣:「我始終期望這個新專案一旦成功,它的影響力將會非常巨大,足以讓我的整個職業生涯都成為它的註腳。」

他自己的職涯就證實了這點。

19 歲創立 Loopt 成功募資 3000 萬美元;28 歲擔任 Y Combinator 總裁,執掌這家當時估值 650 億的新創加速器;37 歲執掌的 OpenAI 推出的 Chat GPT 橫空出世,對未來造成的影響已經難以估量。

他的職涯每九年跳一階,每一個新的專案,都讓前一段輝煌經歷成為註腳。至今,他仍在改寫人類的新頁。

對於公司或個人職涯來說,他認為最大的競爭優勢,就是具備長遠的思維。

他在文中強調:「在一個普遍缺乏真正長遠眼光的時代,市場將會豐厚地回報那些願意並能夠採取這種前瞻性視野的人。」

這也讓我反思:我正在投入的下一個專案「注重高品質人脈與實踐的付費社群」《我讀至升級》,是一個這樣的專案嗎?它能讓我的其他過去的豐功偉業,在未來就像是一段註腳而已嗎?

▌2. 擁有堅定的信念

Sam Altman 指出擁有「堅定信念」的力量是無比強大的。他認識的頂尖成功人士,對自己都抱持著近乎妄想的深信不疑。

這裡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地方,他的用詞是「Self-belief」(堅定信念/堅定信念),而不是「Confidence」(自信) 。

如何區分這兩者的不同?我們可以這樣想。

Confidence 比較像是「我對某件事有把握」。

例如:你因為準備得很充分,所以對這次考試很有自信;你練習很久,對上台表演很有自信。

它通常建立在你有過經驗、有做過準備,或者對自己的能力有所了解之後。它比較具體,針對特定情況或任務。

Self-belief 則是一種更深層、更廣泛的「我相信自己,就算別人不信也一樣」。

所以他才會說這種信念,甚至到了「近乎妄想」的程度。它不是因為你已經做到了什麼,而是你堅信自己的判斷是對的,即使未來還不明確,甚至所有人都覺得你瘋了,你還是堅定地相信你能成功,你的方向是對的。

這種信念讓你勇於具備「反主流」的想法,去開創別人沒想過的路,即使會面臨很多挑戰和質疑,也能管理好自己的士氣,繼續走下去。

他指出:「大多數非常成功的人,至少有那麼一次,在所有人都覺得他們錯的時候,他們卻證明了自己對未來的判斷是正確的。如果不是這樣,他們會遇到多得多的競爭對手。」

但他也承認,這種「堅定信念」也必須跟「自知之明」(self-awareness)平衡一下。

像他以前超討厭任何批評,會積極地去躲避。但現在呢,他會盡量先假設別人的批評是對的,好好聽進去,然後再決定要不要去調整。

這讓我想到自己前陣子發表的文章 〈六年自媒體經驗後,我決定做一件「反槓桿」的事〉,提到我要投入的付費社群專案,看似是一個反主流、很少人願意投入的事。

我聽到很多批評的聲音,「為什麼你不做高槓桿賺大錢的事」、「你單價訂太高不會有人買單」、「很多人嘗試過但大多失敗了」。

我理解這些批評的原因和好意,但我內心有著更堅定的信念,儘管未來仍然充滿不確定性。

如同 Sam 的提醒:「尋找真相雖然很難,有時候還會有點痛苦,但這正是讓『自信』和『自大之間劃清界線的關鍵。」我知道這段旅程,還要走過很多的苦。

▌3. 學習獨立思考

雖然 Sam Altman 談到擁有強大的「堅定信念」有多麼重要。但光有信念還不夠,你還需要一個核心能力來引導你的信念,那就是「獨立思考」。

為什麼獨立思考如此關鍵呢?

因為創業,或者說任何想要創造非凡成就的嘗試,本質上就是要開創前人未曾走過的路,而這一切都源於獨特的「原創精神」。

可惜的是,創業所需的這種原創性思考非常難以教授。我們的學校教育體系通常並不是為此設計。事實上,剛好相反,它往往鼓勵的是遵循既有模式──背誦標準答案、選出正確選項、不要標新立異。

因此他提醒我們,如果要培養這種獨立思考的能力,最終還是得靠自己。

我覺得最弔詭的是,很多人以為自己會獨立思考,但其實並沒有。人們更多時候只是在尋找「標準答案」。什麼意思?

許多學生遇到不會的問題,第一反應不是先思考解法,而是上網搜尋「正確答案」或參考他人的作業(現在還有 AI 助威)。

在職場上,面對新挑戰時,你可能習慣性地搜尋業界最佳實踐(best practice),而不是從零開始質疑現有流程,尋找更根本的突破點。

當面對公共議題或個人決策時,你可能不是深入分析,而是直接採納多數人的意見,或選擇看起來「最安全」的選項。

他建議我們從最基本的道理去思考問題(也就是所謂的「第一性原理」),然後嘗試產生一些全新的想法。如果能找到一些人跟你一起交換這些點子,那是個讓自己變強的好方法。

下一步呢,就是想辦法用簡單又快速的方式,把這些想法在現實世界裡測試看看。

他說:「創業家的座右銘通常是:我會失敗很多次,但只要有一次真正做對了,而且對得夠精彩,就足夠了。」你必須給自己很多次機會去「碰運氣」,擴大自己的「幸運表面積」。

簡單來說,他就是鼓勵我們:不要害怕去想一些別人沒想過、甚至覺得你很奇怪的點子,然後勇敢地去嘗試。

就算失敗了也沒關係,因為每一次的嘗試和從失敗中學習,都會讓你變得更強,更有機會在未來創造出真正的突破。

▌4. 變得善於銷售

Sam Altman 指出,只是「擁有堅定信念」是不夠的,你必須能夠說服別人你所相信的事情。

他說:「所有偉大的職涯發展到某個階段,或多或少都會變成一種『銷售』的工作。」

你必須把你的計畫像「傳福音」那樣傳給你的客戶、未來可能會加入的員工、媒體,甚至是投資人等等。

成功的銷售(sales)需要什麼呢?你需要一個很有吸引力的願景,很棒的溝通能力,一點點個人魅力,以及證明你有能力把事情做出來的證據。

如何溝通表達這些想法呢?他說你最好學會溝通──特別是「寫作」溝通。

你自己的想法要夠清楚,然後再用簡單、直接的語言去表達出來。這樣別人才能聽懂你在說什麼。

對於這點我非常有感。我曾經是不善於寫作表達的理工人,但現在卻仰賴「文字」作為我最強力的溝通工具。

我長期合作最久的客戶、最支持我的工作夥伴、最想採訪我的媒體朋友,大多是透過文字認識我、相信我、支持我。

他也強調,要成為一個好的「銷售員」,最棒的方法就是你自己真心相信你正在「賣」的東西。銷售你真心相信的事,這會讓你感覺超棒的;但如果你硬是要賣那些連自己都不相信的東西,那感覺會很糟糕的。

只要刻意練習,每個人都能變得更會銷售。但不知道為什麼,也許是因為大家覺得「銷售」這個詞聽起來有點俗氣或是不好意思,所以很多人都覺得這是學不來的東西。而這完全是錯的。

我過去一個月來,感受最明顯的一件事情:我刻意練習成為一位銷售員。

自從我開始籌劃一項全新的付費社群計畫《我讀至升級》,腦袋就像被改造升級一樣,我竟然開始主動接洽和認識了好幾十位新/舊朋友,向他們介紹這個付費社群的點子並邀請他們加入。

這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十分不尋常的舉動。因為以前的我很「內向」,過去六年來從來不曾主動聯繫人,更何況向人銷售東西,打死我也不做。

後來,我受很多創業家的影響,例如最近很火紅的大鬍子硬漢創業家 Alex Hormozi 曾說:「開出一個好到讓人不答應就覺得自己很傻的提議。」

這個觀念幫我踏出那萬分艱難的一步。

我心想:有什麼東西是「好」到我不敢相信,而這世界上還不存在的,我就要動手把它打造出來。這個東西,就是這個付費社群。

所以我主動開口,向我心中理想的人選銷售了。至今 20 個主動詢問,只有 1 個婉拒,而那個婉拒的理由竟讓我淚水盈眶,是我這輩子聽過最美的拒絕。

寫出這段經驗,連我自己都感到驚訝(我的朋友每個也都很驚訝)。我希望,這不是最後一次,而是第一次。

回到 Sam Altman 的文章,他說就算你很有想法、很有自信,但如果你無法把這些想法和自信「賣」給別人,讓他們也跟著你一起相信、一起行動,那很多事情就難以成功。

所以,學會表達和說服,是成為一個有影響力的人不可或缺的能力。

▌5. 讓自己更容易去冒險

Sam Altman 認為,大部分的人常把風險想得太可怕,卻把成功可能帶來的好處想得太小了。

其實「冒險」是很重要的,因為你不可能每次都做對,所以你得不斷地嘗試很多事情,然後邊學邊快速調整方向。

他鼓勵我們去找那種「賭注很小,但贏了回報超大」的機會。投資界又稱為「槓鈴策略」。

比如說,你花一點點時間和精力去嘗試一個新點子,就算失敗了也沒什麼損失,但如果成功了,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大收穫。如果這個小嘗試成功了,那就再往這個方向加大投入。

但你也要小心,不要「存」太久才開始冒險。

他經營 YC 的時候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有些在 Google 或 Facebook 這種大公司待很久的創辦人,他們習慣了舒服的生活,穩定的薪水,還有大家覺得你很成功的名聲,這時候就很難放下這些去冒險。

而且,人是很奇怪的,薪水一旦變高了,生活花費也會跟著變多,一直把自己的生活水準拉到跟收入一樣高。

就算他們後來真的離開了,也很容易想再回去。這其實是人之常情,我們常常會把眼前的輕鬆和短期的好處,看得比長遠的夢想和真正的成就更重要。

這種「存太久」導致「腳麻」的情形,我真的太有同感了。

很多人以為,我從任職十年的台積電離職、投入全職說書人,是一件「沒什麼風險」的事情。但如同 Sam Altman 所說的,這種「存太久」的好待遇、好表現、好名聲,創造出來的是一種「金手銬」。

理性來說,不會有人願意卸下金手銬,去改做另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我深知背後的困難,正因為我曾經深陷其中。

值得慶幸的是,我選擇不要被這些「安逸」給綁住,我想自由地跟著自己的直覺走,花時間在那些可能超級有趣、最後還能改變世界的事情上。

有些決定,需要的就是「擁有堅定信念」背後的那一股「傻勁」。

我至今仍不後悔,走上這一條罕無人跡的道路,一條無路之路。

所以,他建議我們:「盡量讓自己的生活簡單一點,有彈性一點,不要有太多沉重的包袱,這樣就能更容易去冒險,追逐那些真正有意義的機會。」

▌6. 專注(在重要的問題上)

Sam Altman 認為「專注」能讓工作獲得「倍數放大」的效益。

他講的「不是」放下手機、避免分心、晨間專注儀式那些小訣竅。如果你至今仍受這些問題所擾,你應該要做的,是優先去解決那些「小」問題。

這裡所謂的專注,是要你專注在「大」問題上面。

他認為每個人都應該、也值得花更多時間,深入思考「究竟什麼才值得自己投入心力」。

他指出:「找到正確的方向並努力,遠比埋頭苦幹更多小時來得重要。然而遺憾的是,大多數人卻將寶貴的時間,耗費在那些無關緊要的事情上。」

我對這個觀念的理解是這樣的:「方向正確,事半功倍;方向不對,努力白費。」很多人可能感到疑惑:那什麼才是正確的方向?

我只能說,要回答這個問題,你必須自己思考,只有你能得出「屬於你的答案」。我認為正確的方向,你不一定覺得正確。

因此,如果你還不知道「什麼事才是最重要的」,或者「什麼事值得你完全投入」,那很可能只有一個原因:你沒留給自己足夠多的時間深度思考。

再說一次,你沒留給自己「足夠多的時間」深度思考。

現代人最可悲的地方,在於經常花時間在不該糾結的事情上「想太多」,卻在值得深思的地方「想太少」。

接著,一旦你想清楚方向,你會面對另一個挑戰:你得學會拒絕。

就像蘋果創辦人 Steve Jobs 曾經說過:「人們以為專注,代表對你要專注的事情說『好』。但其實完全不是這樣。真正的專注,是對上百個其他不錯的點子說『不』。你必須非常謹慎地選擇。我對我們『沒有做的那些事』,其實跟我做過的事一樣驕傲。創新,就是對一千件事情說『不』。」

簡單來說,專注力就是跟好點子說不。

我也發現,經營個人品牌這件事,不在於答應了多少邀約,而是拒絕了多少機會。我必須拒絕很多次數十萬、數百萬的合作機會,才能專注在創造價值千萬以上的事業。

「一旦你鎖定了正確的方向,就應該毫無保留、勢如破竹地迅速完成那幾項核心要務。因為,我從未見過一個步履蹣跚、卻能獲得巨大成功的人。」他在文章裡如此強調道。

▌7. 努力工作

Sam Altman 指出,在任何領域中,若想達到前 90% 的水準,單靠「聰明」或「努力」的其中一項就足以達成。

然而,如果你要擠身頂尖的 99%,則必須「既聰明又努力」。因為在那裡,你將與同樣才華洋溢且願意付出巨大努力的人競爭。

追求極致的人,才能獲得極致的成果。這是一種先苦後甘的複利效應,你的早期成功會創造未來成功的動能。用他的化來說:「動能會不斷累積,成功也會引領更多成功。」

另外,他對某種「貶低努力工作」的聲音感到不解。

他認為人生一大樂事,莫過於找到自己的志向、精益求精,並發現你的影響力能貢獻於超越個人的宏大目標。

他更指出,有一位在 YC 受訓的創辦人最近就驚訝地表示,在離開大公司的工作後,當他全心投入以發揮自己最大的影響力時,感受到的快樂和滿足感遠超乎想像。為此努力工作,理應受到讚揚。

這讓我想起,前陣子 YouTuber 張修修在我的貼文下留言的這段話:「除了個人創作外,你還有辦法開課、開發 app......有時候我都會覺得,你現在是不是比在台積電時還拼(但又樂在其中)呢?」

我簡單的回答:是的。

當我相信自己在做的事情,是「貢獻於超越個人的宏大目標」的時候,我願意為此付出的努力更多,但感受到的疲勞更少。

就像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是某個星期天的下午。我一邊做筆記、一邊思考、一邊修改段落,才寫到第 7 個重點段落,就已經花費了我 4 個多小時。

很多人可能會笑說,現在 AI 這麼強,你叫 AI 整理重點給你,三分鐘就看完這篇文章了。幹麻花那麼多時間,寫一篇不知道有沒有人會看的心得文章?

我的答案是:這正是我「學習獨立思考」和刻意保持「專注(在重要的問題上)」的練習方式。

我真正在乎的是,我能不能榨乾這篇文章所有的精華;我更在乎的是,有沒有一些人,哪怕是一個人也好,能夠藉由這樣注入個人心得的文章,對 Sam Altman 的觀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因此被影響、被感動和採取行動。

最弔詭的是,這整個努力工作的「過程」雖然非常「緩慢」,但慢到我完全「不想結束」,我很享受投入其中的每一分、每一秒。

最後,他也提醒努力工作必須避免精疲力盡,要找到讓自己享受的工作,並與志同道合的夥伴同行,是維持長期奮鬥熱情與動力的有效策略。

我身為創作者,我認為我們還有一項特權:我們有機會擁有很棒的讀者和觀眾,除了會與我們同行,還會給我們回饋和打氣。對此,我深感榮幸。

▌8. 大膽一點

Sam Altman 堅信,與其去創辦一個「簡單」的新創公司,不如去創辦一個「困難」的新創公司,其實會更容易成功。

你可能會覺得很奇怪對吧?

因為,大家心裡都渴望參與一些令人興奮的事情,而且會希望自己的工作是有意義的、能夠產生影響的。

如果你正在解決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並且真的有在推進,那你身邊就會一直有源源不絕的人想要來幫助你。所以,讓自己更大膽一點吧!不要害怕去追求你真正想做的事情。

舉個例子,如果所有人都跑去開「AI 公司」賺熱錢,而你卻真心想開一家「基因編輯公司」來改善人類健康,那就去做,不要猶豫,不要質疑自己。

中國暢銷作家萬維鋼對這個觀念做了一個極其深刻的點評:「做困難的事情,其實比做容易的事情更容易。」

因為難的事情會吸引別人的興趣,人們會願意幫你。此外,你為了做成困難的事情,你需要有一種「絕對競爭力」,代表你能做一些「別人模仿不來的事情」,這也代表你看到平庸的東西會很反感。

困難的事情其實可以達成,那麼就應該達成,所以必須達成。

這也呼應到前陣子對我造成重大衝擊的一句話「如果你的夢想不足以讓你感到恐懼,你的夢想就還不夠大」。

因為這句話,讓我鼓起勇氣,開啟了付費社群《我讀至升級》的相關籌劃。

我從「連我自己都懷疑」這個想法,到「儘管我懷疑,但我相信」的階段,再走到現在「我深信不疑這就是我想要的」願意克服心魔、向人主動銷售。

自從踏出了這一步,我沒有一天不感到害怕,我看見失敗的一百種可能。

但這種恐懼,反而幫助了我正在撰寫另一篇文章〈如果我的付費社群失敗,會因為我做錯了什麼事情?〉。這篇文章看似很難寫,但其實很容易。

真正的勇氣不是沒有恐懼,而是在恐懼面前仍然選擇前行。

一個反直覺的道理:大膽一點,人生反而更容易。

▌9.具備意志力

根據 Sam Altman 在文章的用語,標題原文的「be willful」指的並不是傳統上帶有負面色彩的「任性」或「固執」,而是一種積極、主動且堅定不移的「意志力」。

強調的是不接受現狀,憑藉自身的決心和努力去塑造世界、實現目標。

他指出這世界有一個驚人的秘密:「在許多情況下,你其實有能力讓世界按照你的意志運轉,但大多數人根本不曾嘗試,只是安於接受現狀。」

幾乎所有那些說:「我會一直做下去直到成功為止,無論遇到什麼挑戰,我都會想辦法克服!」而且是真心這麼說的人,他們最後都成功了。他們堅持得夠久,給了自己一個機會,讓好運降臨到他們身上。

他認為 Airbnb 創辦人的故事是他心中的典範。雖然他們創業路上有很多精彩故事,但他不太建議大家去模仿。他只是要強調上述的觀念:他們設法堅持了夠久,直到好運降臨。

這讓我想起六年前,我剛開始寫「閱讀前哨站」書評部落格的時候,總覺得自己只是茫茫資訊海中的一顆微塵。

那時候我每天讀書、做筆記、寫文章,但偶爾也會懷疑:這樣的事情,真的有意義嗎?大家是不是都不再閱讀了?是不是都只想快速地滑過一篇又一篇的短影音?

但後來我發現,正因為這個世界看起來愈來愈嘈雜、愈來愈碎片,願意靜下來的人就更稀有、也更珍貴。我開始相信:哪怕只有一個人,因為我的文章而對閱讀重新燃起興趣,那就值得了。

我一直記得自己離開舒適圈、從台積電離職那天傍晚,在車裡一個人潸然淚下的畫面。那不是悲傷,而是一種解放,一種明白「我可以做出選擇」的自由。我知道,我選擇的這條路或許孤單、或許沒人理解,但它充滿了希望。

我樂觀地相信,只要我持續創作、持續分享,這個世界會因為有我的存在,變得不太一樣。也許慢慢地,我不是唯一願意閱讀和思考的人,而是一點燃火苗的人,點亮更多人的閱讀熱情與行動力。

如同 Sam Altman 在文章寫道:「要具備這種強烈的意志力,你必須是一個樂觀的人。這是一種可以透過練習而提升的特質。我從來沒有遇過一個非常成功的悲觀主義者。」

我視自己是一個「擁有堅定的信念」且「具備意志力」的人。我相信這個世界會朝著我樂觀看待的方向改變,也相信這個世界會朝我悲觀看待的方向急遽惡化。在我腦中,這兩種念頭,都同樣強烈。

悲觀的人正確,樂觀的人前行。我不在乎正確與否,只在乎前行不輟。

▌10. 讓別人很難跟自己競爭

Sam Altman 指出,大部分的人都知道,一家公司如果很難被別人模仿或超越,它的價值就會更高。這點很重要,而且很明顯是對的。

但這個道理,對你個人來說也一樣適用。如果你做的事情,別人也能輕易做到,那最終一定會有人來取代你,而且他們可能會要求更少的報酬。

改用 Warren Buffett 的話來說,這叫做你的職涯「護城河」。指的是那些儘管別人想做,但他卻難以取代你的那些事。

那要怎麼讓自己變得難以被取代呢?

最好的方法就是建立你的「槓桿」。

你可以透過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打造一個強大的個人品牌,或者成為好幾個不同領域的交叉點上的高手,來做到這一點。還有很多其他策略,但你總得想辦法找到一種適合自己的方式。

說到提升競爭力,Sam Altman 認為很多人其實在做著「完全相反的事」。

他認為:「大多數人做的事情,都跟他們身邊的朋友做的事情『差不多』。這種『模仿行為』通常是一種錯誤。」因為,如果你跟大家做的事情都一樣,那你就不會難以被取代了。

有些事情你永遠無法創造槓桿,像是跟風追逐最的社群話題、盲目學習市面上最熱門的速成課程,或是只做公司要求的最基本工作。

這些事情你身邊的人每天都在做,但為你創造的價值卻極其低落。

關於如何「讓別人很難跟自己競爭」,我認為試圖在某個領域做到「最好」,比起你只是想要做到「好」還來的容易。

這個觀念來自於矽谷新創教父 Paul Graham 曾寫過的一段話(他是 Sam Altman 的恩師)。

「儘管嘗試成為最好似乎會承擔重大負擔,但在實際操作中,你常常最終會得到更多。這是令人興奮的,也帶來一種奇妙的自由感。它使事情變得簡單。在某些方面,嘗試成為『最好』比僅僅嘗試成為『好』還要更容易。」

所以,你應該換個方式想:

與其跟風拍熱門短影音,不如深耕一個小眾但有深度的主題,成為該領域最權威的影音創作者。

與其只完成主管交代的任務,不如每次都思考如何將成果做到超越期待,甚至成為團隊的標準制定者。

與其只學現成技能,不如鑽研某個領域的底層邏輯,或將多個看似不相關的技能融會貫通,成為跨領域的專家。

最近火紅的《納瓦爾寶典》書中有一句話:「透過活出真誠的自己來退出競爭。」說的就是這樣的事。有什麼事情是你「打從心底真心誠意」相信且非你不可的?加倍投入心力去打造它。

真正的競爭優勢並不是來自模仿,而是源於你獨特的熱情與對卓越的追求。

當你全然投入去做只有「你」才能做到的事,並將它做到最好,你就能建立起一道無人能跨越的「護城河」,在自己的領域中獨領風騷,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無法被取代」。

▌11. 建立人脈網絡

俗話說: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

Sam Altman 認為做大事需要「團隊」,你一個人無法搞定一切。

建立一個由各路高手組成的關係網,讓這些有才華的人(有時候是密切合作,有時候是鬆散地互相幫忙)加入你的行列,是成就大事業的必備條件。

你認識的這些真正有才華的人,他們的「數量」或「人脈網絡的規模」往往會決定你能達成多大的成就。

如何建立人脈網絡?不用著急,記得要先給予幫助、提供價值。因為你能幫到的人,才是你的人脈。如果你誰都幫不了,還妄想建立人脈根本是空談。

Sam Altman 說他發現很多很棒的職涯機會,甚至是他最好的幾次投資,都是因為他十年前幫助過某個創辦人,而讓他意外地得到回報。

他也談到「如何用人」,他認為要學會判斷別人擅長什麼,然後把他們放在最能發揮所長的位置上。

他說你會希望自己能有這樣的好名聲:「你可以推動別人,讓他們達到超出自己想像的成就,但又不會讓他們累垮。」

他還提醒我們,每個人在某些方面總會比別人強。所以要用你的優勢來定義自己,而不是你的弱點。

彌補你弱點最好的方法,就是去找到那些能「補足你短處」的團隊成員,而不是只找那些跟你一樣厲害的人。

此外,建立人脈網絡,還有一個特別有價值的部分,就是學會「發掘未被發現的人才」。想要快速判斷一個人的聰明才智、衝勁和創意,只要多練習就會越來越容易。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多認識人」,然後觀察誰讓你印象深刻、誰沒有。

因此,在尋找人才或合作對象的時候,要謹記一個原則:「尋找人才,你主要看的是他們的『進步速度』,而不是過度看重他們目前的經驗或成就。」他已經培養出一種敏銳嗅覺,嗅得出那種「天生能成大事」的人。

最後,Sam Altman 也提醒我們,要多花時間和那些積極正面、支持你抱負的人在一起相處。你是與你相處時間最長的五個人的平均值。

這觀念也讓我更有信心,全力投入打造「人數少、單價高」的《我讀至升級》付費社群。因為我想營造的,就是一個聚集高潛力人才、有高品質互動、彼此互相支持、願意協助彼此成功的環境。

想像一個這樣的社群環境。

對我個人來說:所有人都想幫我成功、我也想幫所有人成功;我是備受矚目、我是有價值的、我是有專人替我量身打造和創造優質體驗的 。

對這社群來說:沒有任何一個人會落單,也沒有任何一個人會被忽略;這裡有一輩子不曾體驗過的跨地域、跨產業、高品質的人脈連結。

光是在目前的創始階段,就已經聚集了來自十個國家、橫跨各種產業和年齡層的。我迫不及待想看到未來的發展樣貌。

套一句我朋友跟我開玩笑說的:「我們不是不想聚在一起,只是我們沒地方聚在一起。」這個地方,正在成形。

▌12. 靠擁有資產來致富

Sam Altman 說他小時候對錢最大的「誤解」,就是以為人只要領很高很高的薪水,就能變成超級有錢人。

雖然有一些例外,像是那些很有名的明星藝人,他們可能真的靠薪水賺很多錢,但你看那些《富比士》雜誌上的有錢人,幾乎沒有人是單靠領薪水就上榜的。

真正會讓你變有錢的方法,是去「擁有那些價值會快速成長的東西」。

哪些東西具有這種特質?一家公司的股份、一塊土地或房地產、一些珍貴的自然資源,或者像專利、版權這種「智慧財產權」等等。

總之,你必須擁有某種東西的「所有權」或「股權」,而不是光是把你的時間拿去賣錢。因為你的時間,是線性成長的,也就是說,你工作多久就領多少錢,很難突然暴增。

而要怎麼創造出那些價值會快速成長的東西呢?他認為最好的方法就是「大規模地去創造別人想要的東西」。

像是開發一個全球數億人都在用的熱門手機 App;建立一門廣受歡迎、能重複銷售的線上課程;或是發行一款風靡全球的電玩遊戲。

當然,每個人對「致富」的定義都不一樣,不是每個人都想要打造什麼「數億人」或「億萬級」的偉大產品。但背後的致富邏輯是相通的。

以自媒體創作者為例,我開設過《化輸入為輸出》和《卡片盒筆記實戰課》線上課程,好處是「投入一次、長期收益」。當課程內容有系統、實用、獲得好評、又有差異化,它就能成為一種「可持續販售的數位資產」。

我也參與了《習慣充電站》 App 的功能設計與習慣陪跑內容錄製,這種模式就是將內容產品化、系統化。當用戶透過訂閱使用 App,原有的知識與影響力就變成了一種穩定且可預期的資產收益。

我認為,對於自媒體創作者來說,要創造「非線性」的資產收入模式,重點不只在於「持續創作」,更關鍵的是:「你創造的內容,能不能離開你也繼續創造價值?」

▌13. 內在驅動

Sam Altman 在文章開頭曾經提到:「我觀察了數千位創業者,並深入思考了要如何才能賺大錢,或者創造出一些重要事物。通常,人們一開始是為了追求前者,但最終卻轉向追求後者。」

但是大多數人,主要是被「外在因素」驅動的;也就是說,我們做事情是為了想讓別人覺得我好棒棒,或會了得到別人的認可。這樣做有很多不好的地方,但其中有兩個最重要。

第一,如果你總是想著要讓別人印象深刻,你就會傾向去做那些大家「普遍認為是對的」事情,或走那些「大家都覺得很棒的職涯道路」。你會非常在意別人是不是覺得你做得對(比你想像中還要更在意)。

我很認同這點。當你對於「共識」的渴望勝於追求「特立獨行」,你就很難去做出真正有趣、真正創新的事情了。就算你真的做出來,可能也早就有人想到了。

第二,你通常會對風險的判斷出錯。你可能會非常專注於跟上別人的腳步,害怕在競爭中落後,即使只是短期落後也會讓你感到很焦慮。

他也指出,聰明的人特別容易陷入這種被外在驅動的行為。雖然意識到這一點有幫助,但幫助不大。因為你可能需要非常、非常努力,才能不掉入這種「模仿別人」的陷阱裡。

我發現,為了要跳脫這種外在驅動的陷阱,我經常告訴自己:「不要當一個完美的人,而是當一個有用的人。」

這個觀念我在 Arnold Schwarzenegger 的《有用之人》讀書心得中有更多著墨。簡單來說,你可以這樣想。

不需要寫一本完美的書,而是讓這本書盡可能有用。不需要創一個完美的事業,而是讓這份事業對別人有用。同時,也不要等到一切都很完美才要開始,而是這件事情只要對別人有用,任何時候都可以開始。

記得,我們遠比自己想像的還要有用許多。

Sam Altman 更提到,他認識那些最成功的人,他們主要是被「內在因素」驅動的;他們做事情是為了「讓自己滿意」,或者因為他們打從心底覺得,自己必須讓某件事情「在這個世界上發生」。

這讓我想到電子報《曼報》主筆人 Manny 經常提到源自內心的探索慾望。他經常掛在嘴邊,做這些事不特別為了什麼,就是「想搞點事情」;不強求什麼,而是「也許能做到、也許不能,但就是想看看會發生什麼事。」

很多人讚賞他《曼報 Pro》訂閱制的數千萬營收的驚人數字,大多講的是他的人脈、經驗、商業洞察…等外顯可見的事情,卻很少人在乎他的「內在驅動因素」是什麼?是什麼動機這麼強烈,過去六年如一日地寫著。

這呼應到前面說過的成功原則,你必須具備意志力,你必須堅持得夠久,給自己一個機會,讓好運降臨到你身上。

這種堅持,往往不是來自外在因素,而是源自於內在驅動。

▌後記:什麼事情對你來說很重要?

我知道你的時間很寶貴,如果你只想看一小段,你可以只記得這 13 個重點:

1) 選擇指數性成長的工作,投入具有顛覆性潛力且能讓過往成就成為註腳的專案。

2) 培養堅定信念,有時候,即使所有人都覺得你錯了也要相信自己的判斷。

3) 從第一性原理獨立思考,產生原創想法而非尋找標準答案。

4) 學會銷售和寫作溝通,說服別人相信你真心相信的事情。

5) 尋找小賭注大回報的機會,不要被舒適圈的「金手銬」綁住太久。

6) 專注在「大」問題上,找到正確方向比埋頭苦幹更重要。

7) 既聰明又努力才能達到頂尖 99%,為超越個人的宏大目標努力工作。

8 ) 做困難的事情比做容易的事情更容易,因為會吸引別人主動幫助。

9) 具備強烈意志力改變現狀,保持樂觀並堅持到好運降臨。

10) 建立職涯護城河,成為跨領域專家或某領域做到最好的人。

11) 先給予價值再建立人脈,尋找能補足你短處的團隊成員。

12) 透過擁有價值快速成長的資產來致富,而非只靠賣時間換錢。

13) 被內在動機驅動而非外在認可,找到讓你近乎癡迷的熱情並搞點事情。

Sam Altman 也明講,當你已經賺夠錢可以買任何你想要的東西,也獲得了足夠的社會地位,多賺一點、地位再高一點都已經不那麼有趣的時候,這篇文章提到的「內在驅動力」是他所知道唯一能繼續推動你達到更高成就的力量。

他表示:「正確的動機很難用一套規則來定義,但當你看到的時候,你就會明白那是什麼。」如果你還沒找到,不要妥協,持續追尋,並在日常生活中,保留給自己足夠多的思考時間。

最後,成功的定義究竟是什麼?是你自己在那些「對你來說」很重要的領域裡,做出卓越的成果。你越早朝這個方向努力,你就能走得越遠。

記得,「如果你對一件事情沒有近乎癡迷的熱情,就很難在這件事上取得巨大的成功。」你癡迷什麼?你在乎什麼?你嚮往什麼?趕快動手,對它們搞點事情。

-

p.s. 我強烈建議閱讀這篇文章的原文,或者透過 AI 幫你翻譯全文。文章連結放在留言區。

p.p.s. 如果你對我提到的《我讀至升級》付費社群有興趣,歡迎填寫問卷調查,優先加入等待名單。問卷連結也放在留言區。

讲课前,顺便先听课。。😊🎶谢俊贤 老师分享作词 📝音你而在音乐创作一日营 #歌唱  #创作  #教学
14/09/2025

讲课前,顺便先听课。。😊🎶

谢俊贤 老师分享作词 📝

音你而在音乐创作一日营

#歌唱 #创作 #教学

有缘的,明早见。。😊🎶 #歌唱  #教学
13/09/2025

有缘的,明早见。。😊🎶

#歌唱 #教学

我们又再一起啦!一起听歌、打分的 Sammi Kua、Pinky Ooi 。。😊🎶💃2025 日新国中歌唱比赛《音缘溯梦》总决赛舞蹈比赛《舞艺昕梦》总决赛日新国中2025年课外活动日暨义卖会20250823 #歌唱  #评审
07/09/2025

我们又再一起啦!一起听歌、打分的 Sammi Kua、Pinky Ooi 。。😊🎶💃

2025 日新国中
歌唱比赛《音缘溯梦》总决赛
舞蹈比赛《舞艺昕梦》总决赛

日新国中2025年课外活动日暨义卖会

20250823

#歌唱 #评审

又回到母校,听听学弟妹唱歌、跳舞。。😊🎶💃2025 日新国中歌唱比赛《音缘溯梦》总决赛舞蹈比赛《舞艺昕梦》总决赛日新国中2025年课外活动日暨义卖会 #歌唱  #评审
23/08/2025

又回到母校,听听学弟妹唱歌、跳舞。。😊🎶💃

2025 日新国中
歌唱比赛《音缘溯梦》总决赛
舞蹈比赛《舞艺昕梦》总决赛

日新国中2025年课外活动日暨义卖会

#歌唱 #评审

时尚舞后 💃 谁与争锋 🥰 蕭亞軒 Elva Hsiao
18/08/2025

时尚舞后 💃 谁与争锋 🥰

蕭亞軒 Elva Hsiao

这个访谈相当催泪。。😢让我们更为知道:战争是多么的残酷 💥和平是多么的珍贵 🕊️在加沙、在战乱国度的人民,他们的生活都被恐惧、饥饿、悲伤、无聊填满。。🥹关于水源,没有源源不断的,只有昂贵、限量、有异味的。。💧关于食物,没有丰盛营养的,只有一...
07/08/2025

这个访谈相当催泪。。😢

让我们更为知道:
战争是多么的残酷 💥
和平是多么的珍贵 🕊️

在加沙、在战乱国度的人民,他们的生活都被恐惧、饥饿、悲伤、无聊填满。。🥹

关于水源,没有源源不断的,只有昂贵、限量、有异味的。。💧
关于食物,没有丰盛营养的,只有一天一餐,父母只能挨饿,让孩子吃个安慰的。。🥙

金钱、教育、娱乐、旅游就甭想了,这些都是奢望。。😞

活着,随时担心亲人离开。。
死了,也担心亲人的无助。。👩‍❤️‍👨

国际援助的物资,很多都被偷,再以高价卖给他们。。🤑
有者步行很久、很远,要嘛领不到物资,要嘛领后不久就被炸死。。😭

他们非常怀念2️⃣0️⃣2️⃣3️⃣年1️⃣0️⃣月7️⃣日之前的日子
他们希望重归2️⃣0️⃣2️⃣3️⃣年1️⃣0️⃣月7️⃣日之前的美好

可惜,他们还看不到战争的结束点,但依旧希望战后可以自由自在地,想去哪就去哪,想干嘛就干嘛。。🚶‍♂️

我们能帮些什么吗?
或许可以资助、或许可以祈祷。。🙏

或许可以分享这个视频,让更多人知道、让大家还记得他们、让他们不会被置之不理、让他们重获和平与幸福。。💞

PEACE 🌍❤️

https://youtu.be/tC6IE33Fk3Y

#加沙 #战争 #和平

難,真的好難。這次,不只視訊採訪難,採訪的內容,更讓人難過。住在危樓、喝髒水、忍飢餓,這位平凡的加沙母親,向我展示,那被與世隔絕的世界裡,許許多多,世人難以想像的苦難。觀看這期 #義見 #,你和我,也許能為...

Address

Bukit Mertajam
14000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Uchi Chiew 周佑志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Business

Send a message to Uchi Chiew 周佑志: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