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09/2025
此文不是一般的长,但我还是细心地读完了,更贴切地说是 “念完” 了,顺便练练语音嘛。。😁
先分享我个人觉得的重点中的重点:
❤️ 做困难的事情,其实比做容易的事情更容易。
因为困难的事情更容易激发他人的兴趣,人们会更愿意帮助你。此外,为了完成困难的事情,你需要具备一种“绝对竞争力”,也就是能够做到一些“别人难以模仿的事情”,这也意味着你会对平庸的事物产生强烈的反感。
💛 关于如何“让别人很难与自己竞争”,试图在某个领域做到“最好”,其实比仅仅追求“好”要更容易实现。
💙 与其只学习现成的技能,不如深入钻研某个领域的底层逻辑,或者将多个看似不相关的技能融会贯通,成为跨领域的专家。
【深读 Sam Altman 的 13 个成功法则】
0️⃣1️⃣ 让自己 #复利成长
选择指数性成长的工作,投入具有颠覆性潜力,且能让过往成就成为注脚的项目。
0️⃣2️⃣ 拥有 #坚定 的信念
培养坚定信念,即使所有人都觉得你错了,也要相信自己的判断。
0️⃣3️⃣ 学习 #独立思考
从第一性原理独立思考,产生原创想法而非寻找标准答案。
0️⃣4️⃣ 变得 #善于销售
学会销售和 #写作沟通,说服别人相信你真心相信的事情。
0️⃣5️⃣ 让自己更容易去 #冒险
寻找小赌注大回报的机会,不要被舒适圈的“金手铐”绑住太久。
0️⃣6️⃣ #专注(在 #重要 的问题上)
专注在“大”问题上,找到正确方向比埋头苦干更重要。
0️⃣7️⃣ #努力 工作
既 #聪明 又努力才能达到顶尖 99%,为超越个人的宏大目标努力工作。
0️⃣8️⃣ #大胆 一点
做困难的事情比做容易的事情更容易,因为会吸引别人主动帮助。
0️⃣9️⃣ 具备 #意志力
具备强烈意志力改变现状,保持乐观并坚持到好运降临。
1️⃣0️⃣ 让 #别人很难 跟自己 #竞争
建立职涯护城河,成为 #跨领域 专家或某领域做到最好的人。
1️⃣1️⃣ 建立 #人脉 网络
先 #给予价值 再建立人脉,寻找能补足你短处的团队成员。
1️⃣2️⃣ 靠拥有 #资产 来 #致富
通过拥有价值快速成长的资产来致富,而非只靠卖时间换钱。
1️⃣3️⃣ #内在驱动
被内在动机驱动而 #非外在认可,找到让你近乎 #痴迷的热情 并 #搞点事情。
#瓦基 #阅读前哨站 #13个成功法则
【深讀 Sam Altman 的 13 個成功法則】
Sam Altman,OpenAI 共同創辦人,當今矽谷最具影響力的創業導師之一。
他的經典文章〈How To Be Successful〉在全球創業圈廣為流傳,累積超過百萬次瀏覽,被無數創業者視為成功指南。
這篇文章是他觀察數千位成功者提煉的 13 個核心原則,每一個都能改變你對成功的認知。
我花了整整 8 個小時深度研讀這篇文章,逐句分析每個觀點的邏輯脈絡,並結合我的個人經驗,寫成這篇萬字長文(這是我寫過最久、也最過癮的文章)。
我發現這些成功原則不只是理論,更是每個有野心的人都能實際應用的行動指南。
就像 Sam Altman 所說,這些關於非凡成功的思考,如果你已經有點基礎(可能是運氣好,也可能是透過努力),而且也準備好投入更多心力去實現「出類拔萃」,那你讀起來會更有感覺。
以下就是我從這篇成功指南提煉的完整精華,有 13 個讓你脫穎而出的核心策略,大量加入我自己的想法和詮釋,希望能幫你加深理解、掌握通往卓越之路的秘訣。
▌1. 讓自己複利成長
Sam Altman 講的不是什麼「每天進步 1%,一年會進步 37 倍」這種看似驚人,但實質沒有什麼意義的吸睛數字(對不起了,James Clear)。
他講的是更實際的事情。
以職涯成長來說,你做的是「線性成長」還是「指數性成長」的工作?
線性成長的工作,你很容易想像:每年做著類似的事情,固定加薪 5%,逐年上調。
指數性成長的工作是什麼?
指的是那種:你的工作價值,會隨著你的技能、知識和經驗能夠不斷累積而放大。讓你在長時間的投入後,所創造的成果遠遠超過初期階段。
這類型工作的特點是,隨著你持續學習和實踐,你的影響力和效率會呈現非線性增長。你投入這種工作的「每單位時間創造出的價值」會愈來愈高。
他提醒我們:「你不會希望從事一份工作,是那種做兩年的人和做二十年的人效率差不多的。你的學習速度應該始終保持在高水準。」
那麼,你如果想投入一個「專案」,什麼樣的專案值得你投入?
什麼樣的專案具有「複利效應」,且可能帶來「指數性成長」?
答案是那些具有顛覆性潛力、能夠大幅拓展你能力邊界,並帶來深遠影響力的專案。
對於這類型的專案,他的描述很有趣:「我始終期望這個新專案一旦成功,它的影響力將會非常巨大,足以讓我的整個職業生涯都成為它的註腳。」
他自己的職涯就證實了這點。
19 歲創立 Loopt 成功募資 3000 萬美元;28 歲擔任 Y Combinator 總裁,執掌這家當時估值 650 億的新創加速器;37 歲執掌的 OpenAI 推出的 Chat GPT 橫空出世,對未來造成的影響已經難以估量。
他的職涯每九年跳一階,每一個新的專案,都讓前一段輝煌經歷成為註腳。至今,他仍在改寫人類的新頁。
對於公司或個人職涯來說,他認為最大的競爭優勢,就是具備長遠的思維。
他在文中強調:「在一個普遍缺乏真正長遠眼光的時代,市場將會豐厚地回報那些願意並能夠採取這種前瞻性視野的人。」
這也讓我反思:我正在投入的下一個專案「注重高品質人脈與實踐的付費社群」《我讀至升級》,是一個這樣的專案嗎?它能讓我的其他過去的豐功偉業,在未來就像是一段註腳而已嗎?
▌2. 擁有堅定的信念
Sam Altman 指出擁有「堅定信念」的力量是無比強大的。他認識的頂尖成功人士,對自己都抱持著近乎妄想的深信不疑。
這裡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地方,他的用詞是「Self-belief」(堅定信念/堅定信念),而不是「Confidence」(自信) 。
如何區分這兩者的不同?我們可以這樣想。
Confidence 比較像是「我對某件事有把握」。
例如:你因為準備得很充分,所以對這次考試很有自信;你練習很久,對上台表演很有自信。
它通常建立在你有過經驗、有做過準備,或者對自己的能力有所了解之後。它比較具體,針對特定情況或任務。
Self-belief 則是一種更深層、更廣泛的「我相信自己,就算別人不信也一樣」。
所以他才會說這種信念,甚至到了「近乎妄想」的程度。它不是因為你已經做到了什麼,而是你堅信自己的判斷是對的,即使未來還不明確,甚至所有人都覺得你瘋了,你還是堅定地相信你能成功,你的方向是對的。
這種信念讓你勇於具備「反主流」的想法,去開創別人沒想過的路,即使會面臨很多挑戰和質疑,也能管理好自己的士氣,繼續走下去。
他指出:「大多數非常成功的人,至少有那麼一次,在所有人都覺得他們錯的時候,他們卻證明了自己對未來的判斷是正確的。如果不是這樣,他們會遇到多得多的競爭對手。」
但他也承認,這種「堅定信念」也必須跟「自知之明」(self-awareness)平衡一下。
像他以前超討厭任何批評,會積極地去躲避。但現在呢,他會盡量先假設別人的批評是對的,好好聽進去,然後再決定要不要去調整。
這讓我想到自己前陣子發表的文章 〈六年自媒體經驗後,我決定做一件「反槓桿」的事〉,提到我要投入的付費社群專案,看似是一個反主流、很少人願意投入的事。
我聽到很多批評的聲音,「為什麼你不做高槓桿賺大錢的事」、「你單價訂太高不會有人買單」、「很多人嘗試過但大多失敗了」。
我理解這些批評的原因和好意,但我內心有著更堅定的信念,儘管未來仍然充滿不確定性。
如同 Sam 的提醒:「尋找真相雖然很難,有時候還會有點痛苦,但這正是讓『自信』和『自大之間劃清界線的關鍵。」我知道這段旅程,還要走過很多的苦。
▌3. 學習獨立思考
雖然 Sam Altman 談到擁有強大的「堅定信念」有多麼重要。但光有信念還不夠,你還需要一個核心能力來引導你的信念,那就是「獨立思考」。
為什麼獨立思考如此關鍵呢?
因為創業,或者說任何想要創造非凡成就的嘗試,本質上就是要開創前人未曾走過的路,而這一切都源於獨特的「原創精神」。
可惜的是,創業所需的這種原創性思考非常難以教授。我們的學校教育體系通常並不是為此設計。事實上,剛好相反,它往往鼓勵的是遵循既有模式──背誦標準答案、選出正確選項、不要標新立異。
因此他提醒我們,如果要培養這種獨立思考的能力,最終還是得靠自己。
我覺得最弔詭的是,很多人以為自己會獨立思考,但其實並沒有。人們更多時候只是在尋找「標準答案」。什麼意思?
許多學生遇到不會的問題,第一反應不是先思考解法,而是上網搜尋「正確答案」或參考他人的作業(現在還有 AI 助威)。
在職場上,面對新挑戰時,你可能習慣性地搜尋業界最佳實踐(best practice),而不是從零開始質疑現有流程,尋找更根本的突破點。
當面對公共議題或個人決策時,你可能不是深入分析,而是直接採納多數人的意見,或選擇看起來「最安全」的選項。
他建議我們從最基本的道理去思考問題(也就是所謂的「第一性原理」),然後嘗試產生一些全新的想法。如果能找到一些人跟你一起交換這些點子,那是個讓自己變強的好方法。
下一步呢,就是想辦法用簡單又快速的方式,把這些想法在現實世界裡測試看看。
他說:「創業家的座右銘通常是:我會失敗很多次,但只要有一次真正做對了,而且對得夠精彩,就足夠了。」你必須給自己很多次機會去「碰運氣」,擴大自己的「幸運表面積」。
簡單來說,他就是鼓勵我們:不要害怕去想一些別人沒想過、甚至覺得你很奇怪的點子,然後勇敢地去嘗試。
就算失敗了也沒關係,因為每一次的嘗試和從失敗中學習,都會讓你變得更強,更有機會在未來創造出真正的突破。
▌4. 變得善於銷售
Sam Altman 指出,只是「擁有堅定信念」是不夠的,你必須能夠說服別人你所相信的事情。
他說:「所有偉大的職涯發展到某個階段,或多或少都會變成一種『銷售』的工作。」
你必須把你的計畫像「傳福音」那樣傳給你的客戶、未來可能會加入的員工、媒體,甚至是投資人等等。
成功的銷售(sales)需要什麼呢?你需要一個很有吸引力的願景,很棒的溝通能力,一點點個人魅力,以及證明你有能力把事情做出來的證據。
如何溝通表達這些想法呢?他說你最好學會溝通──特別是「寫作」溝通。
你自己的想法要夠清楚,然後再用簡單、直接的語言去表達出來。這樣別人才能聽懂你在說什麼。
對於這點我非常有感。我曾經是不善於寫作表達的理工人,但現在卻仰賴「文字」作為我最強力的溝通工具。
我長期合作最久的客戶、最支持我的工作夥伴、最想採訪我的媒體朋友,大多是透過文字認識我、相信我、支持我。
他也強調,要成為一個好的「銷售員」,最棒的方法就是你自己真心相信你正在「賣」的東西。銷售你真心相信的事,這會讓你感覺超棒的;但如果你硬是要賣那些連自己都不相信的東西,那感覺會很糟糕的。
只要刻意練習,每個人都能變得更會銷售。但不知道為什麼,也許是因為大家覺得「銷售」這個詞聽起來有點俗氣或是不好意思,所以很多人都覺得這是學不來的東西。而這完全是錯的。
我過去一個月來,感受最明顯的一件事情:我刻意練習成為一位銷售員。
自從我開始籌劃一項全新的付費社群計畫《我讀至升級》,腦袋就像被改造升級一樣,我竟然開始主動接洽和認識了好幾十位新/舊朋友,向他們介紹這個付費社群的點子並邀請他們加入。
這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十分不尋常的舉動。因為以前的我很「內向」,過去六年來從來不曾主動聯繫人,更何況向人銷售東西,打死我也不做。
後來,我受很多創業家的影響,例如最近很火紅的大鬍子硬漢創業家 Alex Hormozi 曾說:「開出一個好到讓人不答應就覺得自己很傻的提議。」
這個觀念幫我踏出那萬分艱難的一步。
我心想:有什麼東西是「好」到我不敢相信,而這世界上還不存在的,我就要動手把它打造出來。這個東西,就是這個付費社群。
所以我主動開口,向我心中理想的人選銷售了。至今 20 個主動詢問,只有 1 個婉拒,而那個婉拒的理由竟讓我淚水盈眶,是我這輩子聽過最美的拒絕。
寫出這段經驗,連我自己都感到驚訝(我的朋友每個也都很驚訝)。我希望,這不是最後一次,而是第一次。
回到 Sam Altman 的文章,他說就算你很有想法、很有自信,但如果你無法把這些想法和自信「賣」給別人,讓他們也跟著你一起相信、一起行動,那很多事情就難以成功。
所以,學會表達和說服,是成為一個有影響力的人不可或缺的能力。
▌5. 讓自己更容易去冒險
Sam Altman 認為,大部分的人常把風險想得太可怕,卻把成功可能帶來的好處想得太小了。
其實「冒險」是很重要的,因為你不可能每次都做對,所以你得不斷地嘗試很多事情,然後邊學邊快速調整方向。
他鼓勵我們去找那種「賭注很小,但贏了回報超大」的機會。投資界又稱為「槓鈴策略」。
比如說,你花一點點時間和精力去嘗試一個新點子,就算失敗了也沒什麼損失,但如果成功了,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大收穫。如果這個小嘗試成功了,那就再往這個方向加大投入。
但你也要小心,不要「存」太久才開始冒險。
他經營 YC 的時候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有些在 Google 或 Facebook 這種大公司待很久的創辦人,他們習慣了舒服的生活,穩定的薪水,還有大家覺得你很成功的名聲,這時候就很難放下這些去冒險。
而且,人是很奇怪的,薪水一旦變高了,生活花費也會跟著變多,一直把自己的生活水準拉到跟收入一樣高。
就算他們後來真的離開了,也很容易想再回去。這其實是人之常情,我們常常會把眼前的輕鬆和短期的好處,看得比長遠的夢想和真正的成就更重要。
這種「存太久」導致「腳麻」的情形,我真的太有同感了。
很多人以為,我從任職十年的台積電離職、投入全職說書人,是一件「沒什麼風險」的事情。但如同 Sam Altman 所說的,這種「存太久」的好待遇、好表現、好名聲,創造出來的是一種「金手銬」。
理性來說,不會有人願意卸下金手銬,去改做另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我深知背後的困難,正因為我曾經深陷其中。
值得慶幸的是,我選擇不要被這些「安逸」給綁住,我想自由地跟著自己的直覺走,花時間在那些可能超級有趣、最後還能改變世界的事情上。
有些決定,需要的就是「擁有堅定信念」背後的那一股「傻勁」。
我至今仍不後悔,走上這一條罕無人跡的道路,一條無路之路。
所以,他建議我們:「盡量讓自己的生活簡單一點,有彈性一點,不要有太多沉重的包袱,這樣就能更容易去冒險,追逐那些真正有意義的機會。」
▌6. 專注(在重要的問題上)
Sam Altman 認為「專注」能讓工作獲得「倍數放大」的效益。
他講的「不是」放下手機、避免分心、晨間專注儀式那些小訣竅。如果你至今仍受這些問題所擾,你應該要做的,是優先去解決那些「小」問題。
這裡所謂的專注,是要你專注在「大」問題上面。
他認為每個人都應該、也值得花更多時間,深入思考「究竟什麼才值得自己投入心力」。
他指出:「找到正確的方向並努力,遠比埋頭苦幹更多小時來得重要。然而遺憾的是,大多數人卻將寶貴的時間,耗費在那些無關緊要的事情上。」
我對這個觀念的理解是這樣的:「方向正確,事半功倍;方向不對,努力白費。」很多人可能感到疑惑:那什麼才是正確的方向?
我只能說,要回答這個問題,你必須自己思考,只有你能得出「屬於你的答案」。我認為正確的方向,你不一定覺得正確。
因此,如果你還不知道「什麼事才是最重要的」,或者「什麼事值得你完全投入」,那很可能只有一個原因:你沒留給自己足夠多的時間深度思考。
再說一次,你沒留給自己「足夠多的時間」深度思考。
現代人最可悲的地方,在於經常花時間在不該糾結的事情上「想太多」,卻在值得深思的地方「想太少」。
接著,一旦你想清楚方向,你會面對另一個挑戰:你得學會拒絕。
就像蘋果創辦人 Steve Jobs 曾經說過:「人們以為專注,代表對你要專注的事情說『好』。但其實完全不是這樣。真正的專注,是對上百個其他不錯的點子說『不』。你必須非常謹慎地選擇。我對我們『沒有做的那些事』,其實跟我做過的事一樣驕傲。創新,就是對一千件事情說『不』。」
簡單來說,專注力就是跟好點子說不。
我也發現,經營個人品牌這件事,不在於答應了多少邀約,而是拒絕了多少機會。我必須拒絕很多次數十萬、數百萬的合作機會,才能專注在創造價值千萬以上的事業。
「一旦你鎖定了正確的方向,就應該毫無保留、勢如破竹地迅速完成那幾項核心要務。因為,我從未見過一個步履蹣跚、卻能獲得巨大成功的人。」他在文章裡如此強調道。
▌7. 努力工作
Sam Altman 指出,在任何領域中,若想達到前 90% 的水準,單靠「聰明」或「努力」的其中一項就足以達成。
然而,如果你要擠身頂尖的 99%,則必須「既聰明又努力」。因為在那裡,你將與同樣才華洋溢且願意付出巨大努力的人競爭。
追求極致的人,才能獲得極致的成果。這是一種先苦後甘的複利效應,你的早期成功會創造未來成功的動能。用他的化來說:「動能會不斷累積,成功也會引領更多成功。」
另外,他對某種「貶低努力工作」的聲音感到不解。
他認為人生一大樂事,莫過於找到自己的志向、精益求精,並發現你的影響力能貢獻於超越個人的宏大目標。
他更指出,有一位在 YC 受訓的創辦人最近就驚訝地表示,在離開大公司的工作後,當他全心投入以發揮自己最大的影響力時,感受到的快樂和滿足感遠超乎想像。為此努力工作,理應受到讚揚。
這讓我想起,前陣子 YouTuber 張修修在我的貼文下留言的這段話:「除了個人創作外,你還有辦法開課、開發 app......有時候我都會覺得,你現在是不是比在台積電時還拼(但又樂在其中)呢?」
我簡單的回答:是的。
當我相信自己在做的事情,是「貢獻於超越個人的宏大目標」的時候,我願意為此付出的努力更多,但感受到的疲勞更少。
就像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是某個星期天的下午。我一邊做筆記、一邊思考、一邊修改段落,才寫到第 7 個重點段落,就已經花費了我 4 個多小時。
很多人可能會笑說,現在 AI 這麼強,你叫 AI 整理重點給你,三分鐘就看完這篇文章了。幹麻花那麼多時間,寫一篇不知道有沒有人會看的心得文章?
我的答案是:這正是我「學習獨立思考」和刻意保持「專注(在重要的問題上)」的練習方式。
我真正在乎的是,我能不能榨乾這篇文章所有的精華;我更在乎的是,有沒有一些人,哪怕是一個人也好,能夠藉由這樣注入個人心得的文章,對 Sam Altman 的觀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因此被影響、被感動和採取行動。
最弔詭的是,這整個努力工作的「過程」雖然非常「緩慢」,但慢到我完全「不想結束」,我很享受投入其中的每一分、每一秒。
最後,他也提醒努力工作必須避免精疲力盡,要找到讓自己享受的工作,並與志同道合的夥伴同行,是維持長期奮鬥熱情與動力的有效策略。
我身為創作者,我認為我們還有一項特權:我們有機會擁有很棒的讀者和觀眾,除了會與我們同行,還會給我們回饋和打氣。對此,我深感榮幸。
▌8. 大膽一點
Sam Altman 堅信,與其去創辦一個「簡單」的新創公司,不如去創辦一個「困難」的新創公司,其實會更容易成功。
你可能會覺得很奇怪對吧?
因為,大家心裡都渴望參與一些令人興奮的事情,而且會希望自己的工作是有意義的、能夠產生影響的。
如果你正在解決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並且真的有在推進,那你身邊就會一直有源源不絕的人想要來幫助你。所以,讓自己更大膽一點吧!不要害怕去追求你真正想做的事情。
舉個例子,如果所有人都跑去開「AI 公司」賺熱錢,而你卻真心想開一家「基因編輯公司」來改善人類健康,那就去做,不要猶豫,不要質疑自己。
中國暢銷作家萬維鋼對這個觀念做了一個極其深刻的點評:「做困難的事情,其實比做容易的事情更容易。」
因為難的事情會吸引別人的興趣,人們會願意幫你。此外,你為了做成困難的事情,你需要有一種「絕對競爭力」,代表你能做一些「別人模仿不來的事情」,這也代表你看到平庸的東西會很反感。
困難的事情其實可以達成,那麼就應該達成,所以必須達成。
這也呼應到前陣子對我造成重大衝擊的一句話「如果你的夢想不足以讓你感到恐懼,你的夢想就還不夠大」。
因為這句話,讓我鼓起勇氣,開啟了付費社群《我讀至升級》的相關籌劃。
我從「連我自己都懷疑」這個想法,到「儘管我懷疑,但我相信」的階段,再走到現在「我深信不疑這就是我想要的」願意克服心魔、向人主動銷售。
自從踏出了這一步,我沒有一天不感到害怕,我看見失敗的一百種可能。
但這種恐懼,反而幫助了我正在撰寫另一篇文章〈如果我的付費社群失敗,會因為我做錯了什麼事情?〉。這篇文章看似很難寫,但其實很容易。
真正的勇氣不是沒有恐懼,而是在恐懼面前仍然選擇前行。
一個反直覺的道理:大膽一點,人生反而更容易。
▌9.具備意志力
根據 Sam Altman 在文章的用語,標題原文的「be willful」指的並不是傳統上帶有負面色彩的「任性」或「固執」,而是一種積極、主動且堅定不移的「意志力」。
強調的是不接受現狀,憑藉自身的決心和努力去塑造世界、實現目標。
他指出這世界有一個驚人的秘密:「在許多情況下,你其實有能力讓世界按照你的意志運轉,但大多數人根本不曾嘗試,只是安於接受現狀。」
幾乎所有那些說:「我會一直做下去直到成功為止,無論遇到什麼挑戰,我都會想辦法克服!」而且是真心這麼說的人,他們最後都成功了。他們堅持得夠久,給了自己一個機會,讓好運降臨到他們身上。
他認為 Airbnb 創辦人的故事是他心中的典範。雖然他們創業路上有很多精彩故事,但他不太建議大家去模仿。他只是要強調上述的觀念:他們設法堅持了夠久,直到好運降臨。
這讓我想起六年前,我剛開始寫「閱讀前哨站」書評部落格的時候,總覺得自己只是茫茫資訊海中的一顆微塵。
那時候我每天讀書、做筆記、寫文章,但偶爾也會懷疑:這樣的事情,真的有意義嗎?大家是不是都不再閱讀了?是不是都只想快速地滑過一篇又一篇的短影音?
但後來我發現,正因為這個世界看起來愈來愈嘈雜、愈來愈碎片,願意靜下來的人就更稀有、也更珍貴。我開始相信:哪怕只有一個人,因為我的文章而對閱讀重新燃起興趣,那就值得了。
我一直記得自己離開舒適圈、從台積電離職那天傍晚,在車裡一個人潸然淚下的畫面。那不是悲傷,而是一種解放,一種明白「我可以做出選擇」的自由。我知道,我選擇的這條路或許孤單、或許沒人理解,但它充滿了希望。
我樂觀地相信,只要我持續創作、持續分享,這個世界會因為有我的存在,變得不太一樣。也許慢慢地,我不是唯一願意閱讀和思考的人,而是一點燃火苗的人,點亮更多人的閱讀熱情與行動力。
如同 Sam Altman 在文章寫道:「要具備這種強烈的意志力,你必須是一個樂觀的人。這是一種可以透過練習而提升的特質。我從來沒有遇過一個非常成功的悲觀主義者。」
我視自己是一個「擁有堅定的信念」且「具備意志力」的人。我相信這個世界會朝著我樂觀看待的方向改變,也相信這個世界會朝我悲觀看待的方向急遽惡化。在我腦中,這兩種念頭,都同樣強烈。
悲觀的人正確,樂觀的人前行。我不在乎正確與否,只在乎前行不輟。
▌10. 讓別人很難跟自己競爭
Sam Altman 指出,大部分的人都知道,一家公司如果很難被別人模仿或超越,它的價值就會更高。這點很重要,而且很明顯是對的。
但這個道理,對你個人來說也一樣適用。如果你做的事情,別人也能輕易做到,那最終一定會有人來取代你,而且他們可能會要求更少的報酬。
改用 Warren Buffett 的話來說,這叫做你的職涯「護城河」。指的是那些儘管別人想做,但他卻難以取代你的那些事。
那要怎麼讓自己變得難以被取代呢?
最好的方法就是建立你的「槓桿」。
你可以透過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打造一個強大的個人品牌,或者成為好幾個不同領域的交叉點上的高手,來做到這一點。還有很多其他策略,但你總得想辦法找到一種適合自己的方式。
說到提升競爭力,Sam Altman 認為很多人其實在做著「完全相反的事」。
他認為:「大多數人做的事情,都跟他們身邊的朋友做的事情『差不多』。這種『模仿行為』通常是一種錯誤。」因為,如果你跟大家做的事情都一樣,那你就不會難以被取代了。
有些事情你永遠無法創造槓桿,像是跟風追逐最的社群話題、盲目學習市面上最熱門的速成課程,或是只做公司要求的最基本工作。
這些事情你身邊的人每天都在做,但為你創造的價值卻極其低落。
關於如何「讓別人很難跟自己競爭」,我認為試圖在某個領域做到「最好」,比起你只是想要做到「好」還來的容易。
這個觀念來自於矽谷新創教父 Paul Graham 曾寫過的一段話(他是 Sam Altman 的恩師)。
「儘管嘗試成為最好似乎會承擔重大負擔,但在實際操作中,你常常最終會得到更多。這是令人興奮的,也帶來一種奇妙的自由感。它使事情變得簡單。在某些方面,嘗試成為『最好』比僅僅嘗試成為『好』還要更容易。」
所以,你應該換個方式想:
與其跟風拍熱門短影音,不如深耕一個小眾但有深度的主題,成為該領域最權威的影音創作者。
與其只完成主管交代的任務,不如每次都思考如何將成果做到超越期待,甚至成為團隊的標準制定者。
與其只學現成技能,不如鑽研某個領域的底層邏輯,或將多個看似不相關的技能融會貫通,成為跨領域的專家。
最近火紅的《納瓦爾寶典》書中有一句話:「透過活出真誠的自己來退出競爭。」說的就是這樣的事。有什麼事情是你「打從心底真心誠意」相信且非你不可的?加倍投入心力去打造它。
真正的競爭優勢並不是來自模仿,而是源於你獨特的熱情與對卓越的追求。
當你全然投入去做只有「你」才能做到的事,並將它做到最好,你就能建立起一道無人能跨越的「護城河」,在自己的領域中獨領風騷,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無法被取代」。
▌11. 建立人脈網絡
俗話說: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
Sam Altman 認為做大事需要「團隊」,你一個人無法搞定一切。
建立一個由各路高手組成的關係網,讓這些有才華的人(有時候是密切合作,有時候是鬆散地互相幫忙)加入你的行列,是成就大事業的必備條件。
你認識的這些真正有才華的人,他們的「數量」或「人脈網絡的規模」往往會決定你能達成多大的成就。
如何建立人脈網絡?不用著急,記得要先給予幫助、提供價值。因為你能幫到的人,才是你的人脈。如果你誰都幫不了,還妄想建立人脈根本是空談。
Sam Altman 說他發現很多很棒的職涯機會,甚至是他最好的幾次投資,都是因為他十年前幫助過某個創辦人,而讓他意外地得到回報。
他也談到「如何用人」,他認為要學會判斷別人擅長什麼,然後把他們放在最能發揮所長的位置上。
他說你會希望自己能有這樣的好名聲:「你可以推動別人,讓他們達到超出自己想像的成就,但又不會讓他們累垮。」
他還提醒我們,每個人在某些方面總會比別人強。所以要用你的優勢來定義自己,而不是你的弱點。
彌補你弱點最好的方法,就是去找到那些能「補足你短處」的團隊成員,而不是只找那些跟你一樣厲害的人。
此外,建立人脈網絡,還有一個特別有價值的部分,就是學會「發掘未被發現的人才」。想要快速判斷一個人的聰明才智、衝勁和創意,只要多練習就會越來越容易。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多認識人」,然後觀察誰讓你印象深刻、誰沒有。
因此,在尋找人才或合作對象的時候,要謹記一個原則:「尋找人才,你主要看的是他們的『進步速度』,而不是過度看重他們目前的經驗或成就。」他已經培養出一種敏銳嗅覺,嗅得出那種「天生能成大事」的人。
最後,Sam Altman 也提醒我們,要多花時間和那些積極正面、支持你抱負的人在一起相處。你是與你相處時間最長的五個人的平均值。
這觀念也讓我更有信心,全力投入打造「人數少、單價高」的《我讀至升級》付費社群。因為我想營造的,就是一個聚集高潛力人才、有高品質互動、彼此互相支持、願意協助彼此成功的環境。
想像一個這樣的社群環境。
對我個人來說:所有人都想幫我成功、我也想幫所有人成功;我是備受矚目、我是有價值的、我是有專人替我量身打造和創造優質體驗的 。
對這社群來說:沒有任何一個人會落單,也沒有任何一個人會被忽略;這裡有一輩子不曾體驗過的跨地域、跨產業、高品質的人脈連結。
光是在目前的創始階段,就已經聚集了來自十個國家、橫跨各種產業和年齡層的。我迫不及待想看到未來的發展樣貌。
套一句我朋友跟我開玩笑說的:「我們不是不想聚在一起,只是我們沒地方聚在一起。」這個地方,正在成形。
▌12. 靠擁有資產來致富
Sam Altman 說他小時候對錢最大的「誤解」,就是以為人只要領很高很高的薪水,就能變成超級有錢人。
雖然有一些例外,像是那些很有名的明星藝人,他們可能真的靠薪水賺很多錢,但你看那些《富比士》雜誌上的有錢人,幾乎沒有人是單靠領薪水就上榜的。
真正會讓你變有錢的方法,是去「擁有那些價值會快速成長的東西」。
哪些東西具有這種特質?一家公司的股份、一塊土地或房地產、一些珍貴的自然資源,或者像專利、版權這種「智慧財產權」等等。
總之,你必須擁有某種東西的「所有權」或「股權」,而不是光是把你的時間拿去賣錢。因為你的時間,是線性成長的,也就是說,你工作多久就領多少錢,很難突然暴增。
而要怎麼創造出那些價值會快速成長的東西呢?他認為最好的方法就是「大規模地去創造別人想要的東西」。
像是開發一個全球數億人都在用的熱門手機 App;建立一門廣受歡迎、能重複銷售的線上課程;或是發行一款風靡全球的電玩遊戲。
當然,每個人對「致富」的定義都不一樣,不是每個人都想要打造什麼「數億人」或「億萬級」的偉大產品。但背後的致富邏輯是相通的。
以自媒體創作者為例,我開設過《化輸入為輸出》和《卡片盒筆記實戰課》線上課程,好處是「投入一次、長期收益」。當課程內容有系統、實用、獲得好評、又有差異化,它就能成為一種「可持續販售的數位資產」。
我也參與了《習慣充電站》 App 的功能設計與習慣陪跑內容錄製,這種模式就是將內容產品化、系統化。當用戶透過訂閱使用 App,原有的知識與影響力就變成了一種穩定且可預期的資產收益。
我認為,對於自媒體創作者來說,要創造「非線性」的資產收入模式,重點不只在於「持續創作」,更關鍵的是:「你創造的內容,能不能離開你也繼續創造價值?」
▌13. 內在驅動
Sam Altman 在文章開頭曾經提到:「我觀察了數千位創業者,並深入思考了要如何才能賺大錢,或者創造出一些重要事物。通常,人們一開始是為了追求前者,但最終卻轉向追求後者。」
但是大多數人,主要是被「外在因素」驅動的;也就是說,我們做事情是為了想讓別人覺得我好棒棒,或會了得到別人的認可。這樣做有很多不好的地方,但其中有兩個最重要。
第一,如果你總是想著要讓別人印象深刻,你就會傾向去做那些大家「普遍認為是對的」事情,或走那些「大家都覺得很棒的職涯道路」。你會非常在意別人是不是覺得你做得對(比你想像中還要更在意)。
我很認同這點。當你對於「共識」的渴望勝於追求「特立獨行」,你就很難去做出真正有趣、真正創新的事情了。就算你真的做出來,可能也早就有人想到了。
第二,你通常會對風險的判斷出錯。你可能會非常專注於跟上別人的腳步,害怕在競爭中落後,即使只是短期落後也會讓你感到很焦慮。
他也指出,聰明的人特別容易陷入這種被外在驅動的行為。雖然意識到這一點有幫助,但幫助不大。因為你可能需要非常、非常努力,才能不掉入這種「模仿別人」的陷阱裡。
我發現,為了要跳脫這種外在驅動的陷阱,我經常告訴自己:「不要當一個完美的人,而是當一個有用的人。」
這個觀念我在 Arnold Schwarzenegger 的《有用之人》讀書心得中有更多著墨。簡單來說,你可以這樣想。
不需要寫一本完美的書,而是讓這本書盡可能有用。不需要創一個完美的事業,而是讓這份事業對別人有用。同時,也不要等到一切都很完美才要開始,而是這件事情只要對別人有用,任何時候都可以開始。
記得,我們遠比自己想像的還要有用許多。
Sam Altman 更提到,他認識那些最成功的人,他們主要是被「內在因素」驅動的;他們做事情是為了「讓自己滿意」,或者因為他們打從心底覺得,自己必須讓某件事情「在這個世界上發生」。
這讓我想到電子報《曼報》主筆人 Manny 經常提到源自內心的探索慾望。他經常掛在嘴邊,做這些事不特別為了什麼,就是「想搞點事情」;不強求什麼,而是「也許能做到、也許不能,但就是想看看會發生什麼事。」
很多人讚賞他《曼報 Pro》訂閱制的數千萬營收的驚人數字,大多講的是他的人脈、經驗、商業洞察…等外顯可見的事情,卻很少人在乎他的「內在驅動因素」是什麼?是什麼動機這麼強烈,過去六年如一日地寫著。
這呼應到前面說過的成功原則,你必須具備意志力,你必須堅持得夠久,給自己一個機會,讓好運降臨到你身上。
這種堅持,往往不是來自外在因素,而是源自於內在驅動。
▌後記:什麼事情對你來說很重要?
我知道你的時間很寶貴,如果你只想看一小段,你可以只記得這 13 個重點:
1) 選擇指數性成長的工作,投入具有顛覆性潛力且能讓過往成就成為註腳的專案。
2) 培養堅定信念,有時候,即使所有人都覺得你錯了也要相信自己的判斷。
3) 從第一性原理獨立思考,產生原創想法而非尋找標準答案。
4) 學會銷售和寫作溝通,說服別人相信你真心相信的事情。
5) 尋找小賭注大回報的機會,不要被舒適圈的「金手銬」綁住太久。
6) 專注在「大」問題上,找到正確方向比埋頭苦幹更重要。
7) 既聰明又努力才能達到頂尖 99%,為超越個人的宏大目標努力工作。
8 ) 做困難的事情比做容易的事情更容易,因為會吸引別人主動幫助。
9) 具備強烈意志力改變現狀,保持樂觀並堅持到好運降臨。
10) 建立職涯護城河,成為跨領域專家或某領域做到最好的人。
11) 先給予價值再建立人脈,尋找能補足你短處的團隊成員。
12) 透過擁有價值快速成長的資產來致富,而非只靠賣時間換錢。
13) 被內在動機驅動而非外在認可,找到讓你近乎癡迷的熱情並搞點事情。
Sam Altman 也明講,當你已經賺夠錢可以買任何你想要的東西,也獲得了足夠的社會地位,多賺一點、地位再高一點都已經不那麼有趣的時候,這篇文章提到的「內在驅動力」是他所知道唯一能繼續推動你達到更高成就的力量。
他表示:「正確的動機很難用一套規則來定義,但當你看到的時候,你就會明白那是什麼。」如果你還沒找到,不要妥協,持續追尋,並在日常生活中,保留給自己足夠多的思考時間。
最後,成功的定義究竟是什麼?是你自己在那些「對你來說」很重要的領域裡,做出卓越的成果。你越早朝這個方向努力,你就能走得越遠。
記得,「如果你對一件事情沒有近乎癡迷的熱情,就很難在這件事上取得巨大的成功。」你癡迷什麼?你在乎什麼?你嚮往什麼?趕快動手,對它們搞點事情。
-
p.s. 我強烈建議閱讀這篇文章的原文,或者透過 AI 幫你翻譯全文。文章連結放在留言區。
p.p.s. 如果你對我提到的《我讀至升級》付費社群有興趣,歡迎填寫問卷調查,優先加入等待名單。問卷連結也放在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