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ang City Eye 城视报

Penang City Eye 城视报 Contact information, map and directions, contact form, opening hours, services, ratings, photos, videos and announcements from Penang City Eye 城视报, Media/News Company, COEX, 123, Jalan Timah, George Town.

创刊于2014年,一份槟城土生土长的城市杂志。《城视报》以关注乔治市的生活与文化为出发点,除了刊物出版,亦积极链接槟城及国内外文化艺术单位与团体,共创策展全国性艺文和社区活动,内容涵盖地方创生、文化价值、创意设计、城市观察等。

Founded in 2014, Penang City Eye is a homegrown periodical from Penang that focuses on the life and culture of George Town.

 #资讯分享 倒数两天!槟城艺文空间Hin Bus Depot 将于 2025 年 9 月 12 日至 21 日 举办首届 HIN BETWEEN FESTIVAL ,以“时间”为主题的艺术节!这场为期十天的文化盛会,不仅是对 Hin Bu...
10/09/2025

#资讯分享

倒数两天!槟城艺文空间Hin Bus Depot 将于 2025 年 9 月 12 日至 21 日 举办首届 HIN BETWEEN FESTIVAL ,以“时间”为主题的艺术节!

这场为期十天的文化盛会,不仅是对 Hin Bus Depot 十年来创意旅程的回顾,也与即将迎来十周年的 Hin Market 相呼应,成为一场“过去与未来”的对话。

本届艺术节以 “时间” 为核心主题,邀集本地与国际艺术家、创作者与故事讲述者跨领域参与。群众将能体验艺术市集、小区地图、影片放映、表演艺术、视觉装置、工作坊与座谈等的多元节目,共同探索时间如何影响我们的世界:它如何形塑记忆、感知,以及我们所想象的未来。

Hin Bus Depot 自废弃巴士维修站蜕变为艺术交流的基地,与乔治市风车路的城市脉动一同成长。艺术节并非单纯的怀旧,而是一场冥想,“时间如何铭刻于人与场所,启发改变并孕育新的叙事”。透过艺术与共享体验,群众将被引导思考时间如何推动社群演变,并开启尚未展开的故事。

艺术节同时延续 Hin Bus Depot 一直以来“社群为核心”的使命。节目不仅支持资深与新兴艺术家,也邀请社群参与,让人们透过自身故事成为艺术叙事的一部分。活动亦特别呼应 Hin Market 的十周年,强化在地文化连结。

【活动信息】
📅 日期:2025 年 9 月 12 日 – 21 日
📍 地点:槟城乔治市 Hin Bus Depot
💡 节目大部分免费(需事先登记),仅有两场表演及一场工作坊需付费参与。

完整节目表与登记方式,请见:
👉 https://hinbusdepot.com/hinbetweenfestival

HIN-BETWEEN FESTIVAL 不仅纪念过去十年的成就,也展望未来,邀请大众一同透过艺术重新思考时间、社群与文化的可能性。

小编这次来到台湾的恒春半岛,正好赶上这里的中元节年度盛事——抢孤!“抢孤”是中元普渡后将祭祀的供品提供民众抢夺的传统活动,目前槟城少数盂兰盛会还保留着“抢孤”习俗,比如浮罗双溪槟榔港口和高渊港口。香港长洲也有“抢包山”习俗,1978年发生包...
07/09/2025

小编这次来到台湾的恒春半岛,正好赶上这里的中元节年度盛事——抢孤!

“抢孤”是中元普渡后将祭祀的供品提供民众抢夺的传统活动,目前槟城少数盂兰盛会还保留着“抢孤”习俗,比如浮罗双溪槟榔港口和高渊港口。香港长洲也有“抢包山”习俗,1978年发生包山倒塌后停办,直到2005年改用塑胶包山举行比赛。

恆春抢孤则不太一样,这里最经典的就是“竖孤棚”,自清朝传承迄今已数百年之久,是恒春半岛最具代表性的宗教民俗。

🔎【小小科普】
早期恆春富人普渡后,会将祭品施捨给贫苦人家,由于每次争抢祭品时,经常发生斗殴或踩伤的情况,遂于1879年,发展“竖孤棚”(爬孤棚)的竞赛方式取得祭品。早期孤棚由4根高3丈6原木搭建,并于木柱涂满滑腻牛油,以组为单位,各凭本事爬到顶端取下顺风旗。参赛者以手脚抱棚柱或绑布条方式向上攀爬的动作,闽南语叫“竖”,故称“竖孤棚”。

2007年扩充为36根孤柱,2008年登录为屏东县民俗,并在2011年将孤柱高度提升至23公尺,使竞技难度大幅增加。2013年,恆春抢孤更被选入“台湾宗教百景”,成为南台湾最具代表性的中元民俗活动之一。近年来,抢孤仪式已改为撒放彩券兑换物品,爬孤棚变成良性的体育竞赛。

----

恒春人常说抢孤当天必定会下雨,今年果然早上下过一场大雨,但好在活动开始前雨就停了,天公作美。今年适逢恒春建城150周年,除了竖孤棚竞赛之外,还有普渡法会、演出晚会、踩街活动和美食摊位市集。

来到现场,可以看到36根高达23公尺的木柱,外层厚涂牛油,中间的东西南北四根淨空,象徵留给“好兄弟”,其馀32柱则供队伍挑战。今年共有17支队伍参赛,掷茭后,后确定晚上8点50分开始比赛。比赛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叠罗汉的方式合作刮油,第二阶段,由攻旗手用布攀爬向上,到顶端时再爬上城牆,成功敲锣夺下顺风旗为胜者。

第一名用仅仅7分钟就攀爬到顶,速度非常之快,之后其他队伍陆续登顶。现场喇叭声、呐喊声此起彼落,我们在楼下看他们在柱子上用布向上攀爬,确实不容易!有人差一步滑落,也有人体力耗尽停在半途,但观众都报以掌声与加油。这个简直是体力和意志力的比赛!能登顶的选手,不管输赢,全场都给出最热烈的掌声。

活动前几天,我们在普渡坛遇到一位大哥,是曾经拿过三次抢孤冠军的狠角色,他给我们分享一些习俗小故事:比如第一个抢到旗的人,下柱子时要用白布蒙头、身上挂着鸡作为“替身”,以免被“好兄弟”认出来。得到的顺风旗必须好好供奉起来,否则会惹来麻烦。

站在现场观看爬孤棚,才能真切感受到现场的紧张和热烈氛围。难怪恒春人说,没看过抢孤,就不算真正来过恒春,真的很精彩!

#恆春古城 #恆春搶孤 #豎孤棚

【展览倒数三天】不知不觉,打枪埔组屋56周年特展即将迎来尾声。从大家翻开打枪埔手册的那一刻,第一页的故事便悄然展开。而属于这段旅程的最后三页,就在本周五、六、日等你来续写。✍✨ 诚邀大家把握最后三天的机会!无论是与家人、小孩,或朋友同行都没...
04/09/2025

【展览倒数三天】

不知不觉,打枪埔组屋56周年特展即将迎来尾声。

从大家翻开打枪埔手册的那一刻,第一页的故事便悄然展开。
而属于这段旅程的最后三页,就在本周五、六、日等你来续写。✍

✨ 诚邀大家把握最后三天的机会!

无论是与家人、小孩,或朋友同行都没问题。
与熟悉的人群,一同走进这段只属于打枪埔的社区风景,最合适不过了。

错过的话……(别问小编要等到几时了>.

〈消逝中的槟城语言〉撰稿:Agnes Chin在熙熙攘攘的亚依淡(Air Itam)巴刹,空气中回荡着各种人声交响。小贩用掺杂马来语与英语的福建话吆喝着,招徕顾客品尝罗惹(Rojak);一位印度阿姨用带着福建腔调的马来语讨价还价;几名少年在...
01/09/2025

〈消逝中的槟城语言〉
撰稿:Agnes Chin

在熙熙攘攘的亚依淡(Air Itam)巴刹,空气中回荡着各种人声交响。小贩用掺杂马来语与英语的福建话吆喝着,招徕顾客品尝罗惹(Rojak);一位印度阿姨用带着福建腔调的马来语讨价还价;几名少年在人群中穿梭,他们的对话中不断蹦出创意十足的“Manglish”(马来西亚式英语)。这是槟城的乐章,一种美丽而嘈杂的语言,饱含着槟城的历史与人民的故事。

槟城的方言与语言,是由数百年的移民、贸易和多元文化共存所塑造成的,已成为身份认同的重要基石。然而,随着全球化与现代化对日常生活的冲击,这些语言正面临生存挑战,也迫使人们思考:在瞬息万变的时代里,如何守护语言、维护身份认同以及文化适应力。

【槟城福建话:从通用语走向边缘】

槟城福建话的形成可追溯至十八、十九世纪,当时福建籍的华人移民抵达此地,并逐渐孕育出一种独特的地方方言。这种方言吸纳了马来语、淡米尔语与英语的词汇,最终发展为独具一格的槟城福建话。过去,它曾是全岛通行的日常语言,不论是在市场、街坊还是课室内都能听见。

“我还记得1960年长大的那个年代,槟城福建话几乎无处不在——湿巴刹、街道上,甚至老师没注意的时候,我们也会在教室里讲。”亚依淡退休教师陈女士回忆道,“但现在,我的孙辈们几乎无法用福建话交流,这让我心碎。”

这种代际差距凸显了语言使用的转变。如今,在学校与职场上,英语、马来语与华语已成主流,槟城福建话则退居次位,通常只在家庭内部或非正式场合中使用。然而,保存这门方言的努力正逐渐升温。例如,John Ong 主持的“Penang Hokkien Podcast”为讲者与学习者提供了一个数位交流平台,使这门方言的语音与细节得以记录传承。为年轻一代开设的社区福建话课程也重新激发了人们对槟城福建话的兴趣,为这门方言的未来带来一线生机。 Timothy Tye 的槟城福建话线上词典则进一步提供定义、发音与用法示例,为学习者与研究者提供宝贵的资源。

【峇峇马来语:土生华人的濒危之舌】

槟城文化遗产中的另一颗语言瑰宝是峇峇马来语(Baba Malay),它承载着峇峇娘惹身为土生华人(Peranakan)在华巫之间充当文化桥梁的历史。在鼎盛时期,峇峇马来语在土生华人家庭中盛行,福建话和马来语之间无缝切换。诸如“Lu eh kia cho hamik? Ini macam tak boleh jalan la”(你孩子在做什么?这样行不通啦)这类话语,正体现了语言的创造性交融。

可惜,随着峇峇传统式微,这门语言正濒临消失的边缘。尽管峇峇料理与服饰在近年来迎来复兴,语言却未获同等关注。文化倡议者纷纷呼吁立即采取系统记录与教学,以免它沦为博物馆里的静物。

【马来语和淡米尔语:日常口语里的互融】

槟城的马来语,也有别于标准的马来语,其独特的口语表达方式深受福建话与英语影响。例如,“Hangpa pi makan durian tak jio aku!”(你们去吃榴梿竟没约我!)就体现了槟城人充满乐趣的语言创新。「hangpa」(你们大家)与“depa”(他们)皆为北马特有的地理词汇。来自马来西亚半岛中部与南部地区的人们,往往不理解这些用语,也很少使用。

淡米尔语也为槟城的方言贡献了词汇。像“anneh”(哥哥,相当于英语俚语“bro”)和“aiyo”(一种表示烦恼或惊讶的感叹词)等词汇,早已跨越族群界线,成为日常交流中的通用表达。这反映了槟城多元文化之间和谐自然的互动关系。不过,如今以淡米尔语为母语的年轻人也日渐减少。为抵御这种趋势,槟城淡米尔学校与文化协会持续推动淡米尔文学、音乐与戏剧的发展,努力保存这门语言的生命力。

【华语主导的崛起】

历史上,福建话曾是槟城华人社会中的主要商业与教育语言,但在教育政策的调整与家长偏好的转变下,已被华语取而代之。前些日子,一位邻居问我十岁的侄女:“你知道‘kam sia’在福建话里是‘谢谢’的意思吗?”她害羞地回答:“可是我平常都说‘thank you’或‘谢谢’。”许多福建人今日能流利讲华语,却难以自然使用自己的方言交流。这种倾向固然符合社会对成功路径的期待,但同时也对槟城福建话的延续构成了威胁。

【马来西亚式英语(Manglish)的普及化】
自英国殖民时期以来,英语就成为槟城语言身份的核心之一。但当地英语的使用方式,与标准英语相去甚远。“Manglish”是一种将英语与本地语言混合的表达方式,活泼而诙谐,充分体现槟城的多元文化精神。像“Can ah?”(可以吗?)和“Paiseh nia!”(这样多不好意思!)这类表达,把英语结构与本地语调融合得恰到好处。

2017年,乔治市一处行人过街按钮上的贴纸写着:“Press once can already”(按一次就行了),虽然后来被当局以“破坏公物”为由移除,却也幽默地展示出 Manglish 已深植人心,成为槟城人身份认同的一部分。

【挑战与机遇】
槟城语言环境的演变,引发一个核心问题:这个州属能否在拥抱全球化的同时,守护本身珍贵的语言遗产?在这方面,已经有一些积极的努力展开,利用传统和现代的方法,确保这些语言得以传承。

社区推动的槟城福建话课程与文化工作坊,正逐渐重燃人们对地方语言的兴趣。与此同时,社交媒体也意外成为语言保护的助力。如今,年轻一代的槟城人在网络上使用福建话、马来语与淡米尔语制作口头禅、视频与贴文,使这些语言在数位时代中持续发光发热。

这些交融的语言,正鲜活地映照出槟城的历史脉络、身份认同与文化多样性。唯有持续使用、珍惜并传承下去,槟城独特的语言记忆才能延续下去。无论是透过播客、社区课程,或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句问候,槟城人熟悉的多语交织声音,仍在这座城市的每个角落响起。

* 原文为Agnes Chin: Penang's Unique Languages Under Threat,刊登于 Penang Monthly 2025年4月号(Issue 04.25),感谢Penang Institute授权转载与翻译。

—— 为城视报与国内外地方媒体内容共享的合作计划,合作方目前包括 , #微笑台湾、 、 ——

槟城 𝐱 恒春 𝐖𝐨𝐫𝐤𝐚𝐭𝐢𝐨𝐧 𝟐𝟎𝟐𝟓上个周日,小编因着 火箭人實驗室 Launcher Lab 与 Hin Bus Depot 的Workation交换计划,从槟城飞到了台湾。还没来得及仰望台北101高楼,就被带到了最南端的恒春小镇...
31/08/2025

槟城 𝐱 恒春 𝐖𝐨𝐫𝐤𝐚𝐭𝐢𝐨𝐧 𝟐𝟎𝟐𝟓

上个周日,小编因着 火箭人實驗室 Launcher Lab 与 Hin Bus Depot 的Workation交换计划,从槟城飞到了台湾。还没来得及仰望台北101高楼,就被带到了最南端的恒春小镇。好像被安排好的,先不看大城市,只看一座小镇的呼吸。

看过槟城岛上的海与人,这一次跨越南中国海和台湾海峡,落在另一座岛屿上体验另一种生活。这一周,我走过恒春四座百年古城门,踏过海水澄澈得几乎透明的白沙湾,在猫鼻头公园吹过强劲的海风,站在关山观景台上尽览整个恒春,在最道地的卡拉OK里喝着一碗热气腾腾的剥皮辣椒鸡汤,也逛了周日才有的恒春夜市。体验了恒春的风与海,也体验小镇的生活风味。

这里的天亮得早,时间走得慢,生活节奏好像都缓了下来。午餐时间,我喜欢在附近漫步探索在地小店,因此遇上了可爱的陈阿姨和一碗好吃的麻酱面,她说“加蛋不加价”,下次还会去吃。平日的街道比较安静,到了周末游客就多了起来,一部让恒春小镇绽放光芒的电影《海角七号》,时隔二十年依然魅力不减。

火箭人实验室的Warren告诉我,这座小镇和其他乡镇不太一样,没有明显的老龄化迹象。虽然有人选择去大城市打拼,但也有不少年轻人回流恒春,开店、做手艺,只为了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他们不追赶时间,却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在恒春的第一周,我只是轻轻触碰到这座小镇的表面,印象正如人们所说:一座慢步调的古城,惬意却不随意。还有三周,我和这里的故事才刚开始,继续在日常中慢慢体会。

图文:徐秋雁

【回望与前行马来西亚68岁生日快乐】走在喜欢的早餐店路上,抬头望去,高挂的“辉煌条纹”,在乔治市建筑群中的蓝天随风摇曳。这是8月里最美的景致。那一抹红白蓝黄,不只是节日的装饰,更是提醒我们:这座城市与国家的故事,由彼此守望的人们共同书写。自...
30/08/2025

【回望与前行
马来西亚68岁生日快乐】

走在喜欢的早餐店路上,抬头望去,高挂的“辉煌条纹”,在乔治市建筑群中的蓝天随风摇曳。这是8月里最美的景致。
那一抹红白蓝黄,不只是节日的装饰,更是提醒我们:这座城市与国家的故事,由彼此守望的人们共同书写。自1957年独立至今,马来西亚一直在多元与磨合中成长。在诸多事端中,大家学习和奉行的,便是差异共存、彼此尊重。
马来西亚831生日快乐,继续昂首前行。

去医院复诊、看病和检查,等候总是漫长。除了滑手机,其实还可以阅读。对了,好多人渐渐忘了,或者已经好久没有阅读。在北海Bagan Specialist Centre(北海专科医院),院方在各个角落设置了阅读区,让人们随手拿起好读的书报。城视报...
29/08/2025

去医院复诊、看病和检查,等候总是漫长。除了滑手机,其实还可以阅读。对了,好多人渐渐忘了,或者已经好久没有阅读。在北海Bagan Specialist Centre(北海专科医院),院方在各个角落设置了阅读区,让人们随手拿起好读的书报。城视报有幸常年在这里和大家见面,晴天雨天都不缺席。

这家医院除了扮演医疗角色,内里的建筑格局、花园、绿地与河畔组成的共享空间,重新定义了人和医院的关系、感受和观感。

在后疫情时代,大众对于医院的需求不仅限于先进医疗设备和有效服务,里头的人性化设置,自然元素和空间设计,也是推动健康生活,疗愈身心的重要一环。两年前的第38期城视报,我们曾深入医院,感受它的与众不同。谢谢Soo发来的美照:)

 #资讯分享 由香港艺术家何兆南带来的摄影个展——《又过山又过海》(Over Mountain Over Sea),将于 2025 年 9 月 6 日至 11 月 23 日在槟城 Blank Canvas 展出。这也是该艺术空间首次举办以摄...
28/08/2025

#资讯分享

由香港艺术家何兆南带来的摄影个展——《又过山又过海》(Over Mountain Over Sea),将于 2025 年 9 月 6 日至 11 月 23 日在槟城 Blank Canvas 展出。这也是该艺术空间首次举办以摄影为核心的展览,同时标志着 Blank Canvas 迁址至乔治市四方巷新场地的重要里程碑。

展览以“山与海”为隐喻,对照同样为海岛城市的香港与槟城,探索二者之间既相似又迥异的城市面貌与文化脉络。 Blank Canvas 创办人梁广义表示,他时常游走于槟城与香港之间,这次合作对他具有深刻的个人意义。他形容何兆南善于捕捉城市生活的瞬间,以细腻观察勾勒出都市的微妙节奏,是为这一里程碑展览的理想人选。

“Blank Canvas 鼓励艺术家尝试未曾涉足的媒介,而《又过山又过海》除摄影与录像作品外,也展出动态装置与锡雕塑,展现了何兆南在创作上的全新探索。“

何兆南在多次驻留槟城期间,以“漫游者”(flâneur)的姿态走访街头巷弄,观察当地的生活细节与历史痕迹,并转化为摄影、录像、动态装置及锡雕塑等多媒体作品。从缆车与渡轮,到店铺招牌、竹帘、锡铸工场与拿督公神龛,艺术家以含蓄的幽默与细腻触感,呈现出香港与槟城之间若即若离的文化连结。

“当我抵达槟城时,仿佛时间被凝固,城市仍留存过往的痕迹。这让我感受到一种与香港既熟悉又陌生的对照。”何兆南在艺术家声明中如是说。他将两城比喻为久未谋面的亲戚,既共享一些共同记忆,又各自走出不同的文化脉络。

1984 年生于香港的何兆南长期以摄影为主要创作媒介,作品常带有绘画式介入,兼具情感与观念性。他的作品曾在香港 M+、伦敦萨奇画廊、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首尔国立现代美术馆及台北当代艺术馆等多个国际机构展出,并参与 2024 年第八届横滨三年展。

《又过山又过海》将于 9 月 6 日晚上 6 时至 8 时举行开幕礼,翌日(9 月 7 日)下午 2 时举办艺术家对谈,由何兆南与梁广义共同交流其创作历程与展览理念。展览免费入场,开放时间为每周四至周一,中午 12 时至晚上 7 时。

【家在打枪埔|导览活动】✨ 最后一场导览,就在 8月31日!✨ 在八月的尾声,我们诚邀您一同走进打枪埔。由打枪埔人 Tiger Tatt 领路,穿梭在巷弄与亭子之间,聆听一段段镶嵌在时光里的故事。Tiger Tatt将带领大家“解锁”社区七...
27/08/2025

【家在打枪埔|导览活动】

✨ 最后一场导览,就在 8月31日!✨
在八月的尾声,我们诚邀您一同走进打枪埔。
由打枪埔人 Tiger Tatt 领路,穿梭在巷弄与亭子之间,聆听一段段镶嵌在时光里的故事。
Tiger Tatt将带领大家“解锁”社区七个重要的地点,让我们一边散步一边听故事。

📅 日期:2025年8月31日(星期日)
🕐时间:1.45pm – 4.15pm
📌 地点:打枪埔社区
🎤 导览人:Tiger Tatt
报名链接:https://forms.gle/HRd61AuX6n4zBpYD7(导览名额有限,额满即止,位置剩不多了!)

📍 导览亮点(共七站)
• 亭子集合:在Car Park旁边的小亭子集合,人齐了就一起出发!听Tiger述说打枪埔的历史故事。😎
• 社区中心:打枪埔的社区中心,走进图书馆。看看慈济每周举办的学生补习班、老人家各种才艺班、与社区活动。👾
• 小贩中心:品味人情味浓厚的街市故事,了解老商铺的历史。☕

——沿途中会走走停停,介绍一些打枪埔的小故事——

• Tiger的家:聆听Tiger姐姐的录音,大家一起喝茶、吃饼干,体验儿时的温暖回忆。🍭
• A&B Block亭子:在亭子下聆听Tiger细说社区的老故事。🌿
• 大伯公庙:在庙里聆听大伯公神明故事,还能看到可爱的乌龟🐢。
• 咖啡档:到Tiger爸爸的档口,来一杯Kopi,为导览画上温馨句点。🔚

欢迎大家一同走进打枪埔,用脚步走在这片土地上,倾听他们的故事与温情。

#家在打枪埔 #社区导览

【槟榔屿广汀会馆230周年庆典系列活动】 ——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鬼”专题演讲为庆祝槟榔屿广汀会馆成立230周年,该会馆特举办“人文与经济系列演讲”。本次活动将于2025年8月31日(星期日)上午9时30分至11时,在槟榔屿广东暨汀州会馆三...
26/08/2025

【槟榔屿广汀会馆230周年庆典系列活动】 ——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鬼”专题演讲

为庆祝槟榔屿广汀会馆成立230周年,该会馆特举办“人文与经济系列演讲”。本次活动将于2025年8月31日(星期日)上午9时30分至11时,在槟榔屿广东暨汀州会馆三楼会议室隆重举行。本场讲座主题为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鬼》,由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副教授、兼金宝校区系主任 杜忠全博士 主讲,并由 张丽珠 女士主持。

杜忠全博士长期致力于书写概观、风格学研究,已出版专著和译著逾10部,并在国内外发表多篇学术论文,研究成果丰硕。他曾获2005年花踪文学奖散文奖、散文单篇奖,2025年更荣获马来西亚华青总会第一届华青高峰会“卓越研究奖”。
讲座将深入探讨:
中国古人如何看待和信仰“鬼”?
如何将亲人逝去后的哀思,转化为“魂”、“灵”、“神”等观念?
为什么古人强调鬼魂安抚?
在经济、礼俗与信仰的互动中,“鬼”这一文化观念又如何推动社会发展?
欢迎公众踊跃出席。活动免费入场,唯座位有限,需扫描二维码报名,额满即止。
活动详情:
日期:2025年8月31日(星期日)
时间:上午9:30 – 11:00
地点:槟榔屿广东暨汀州会馆三楼会议室
50, Penang Street, 10200 George Town, Penang
主办单位:槟榔屿广东暨汀州会馆
协办单位: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
報名鏈結:https://docs.google.com/.../1FAIpQLSdU9Gp-VlL.../viewform

继上午的“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鬼”讲座后,第二场讲座将于同日上午11时至中午12时30分继续进行。这场主题为 《佛教的生死过渡礼仪》,由释继尊法师主讲,并由黎万晴博士主持。
释继尊法师现任马来西亚佛教总会总务、马来西亚佛学院副院长及槟城慈悲苑院长,长期推动佛学教育与佛教社会关怀。他同时担任多项宗教及社会职务,包括国际佛教青年总会副秘书长、世界佛教僧伽会副秘书长,也是马来西亚佛学研究院的发起人之一。
讲座将围绕佛教生死观展开,深入探讨“死亡之际”在佛教教义中的意义。佛教强调“人命在呼吸间”,临终时如何安顿亡者?为何佛教要为往生者举行“破地狱、拔苦趣”的超度法会?这些仪式不仅承载着信仰与文化的延续,更体现了佛教慈悲济世的精神。
本次讲座旨在让大众了解佛教关于生命与死亡的诠释,并进一步认识佛教文化中的“生死过渡礼仪”,对于探索生命教育与社会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活动免费入场,需扫描二维码报名,额满即止。
活动详情:
日期:2025年8月31日(星期日)
时间:上午11:00 – 12:30
地点:槟榔屿广东暨汀州会馆三楼会议室
50, Penang Street, 10200 George Town, Penang
主办单位:槟榔屿广东暨汀州会馆
報名鏈結:https://docs.google.com/.../1FAIpQLSdU9Gp-VlL.../viewform

*资讯分享
24/08/2025

*资讯分享

🇲🇾【老街采风系列七】盲走臥虎藏龙镇
大山脚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五世纪。人们根据居林路的梵文石碣推测,上面的梵文为南北朝时期所刻,证实了马来半岛最早与印度文化的交汇。

从香料、甘蔗、橡胶的种植转型,到铁道贯通与工业兴起,大山脚见证了威省百年来的繁荣与变迁。

今日的大山脚,早已从稻田与沼泽之地,转变为北马重要的交通与商业重镇,也孕育出丰富多元的族群记忆与文化风貌。

但这趟旅程,我们势必要让你有不一样的体验。深度导览,一直是林连玉基金文化资产保存委员会的活动特色。

这次,请收起你的地图,跟随我们踏上一段循着庆典与记忆游走的路线。
循著一年一度的大士爷庆典,我们将带你找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再到巴刹楼顶、沿着铁道轨迹,捕捉即将消失的生活记忆。

没有预设的想像,每一趟旅程都是独一无二的体会。
名额有限,切勿错过,让我们一起盲走一次大山脚。

导览:
☀️郑朝嵘,来自武吉默打仁的“无寂寞达人”,现为导游兼大山脚之友副主席。他以双脚丈量家乡、以导览唤醒记忆,是一位用故事连结人与土地的“城市掌文说书人”。

活动详情:
🗓日期: 2025年9月8日 (星期一)
⏰时间: 早上8点30分- 下午12时
🪧集合地点:玄天庙广场
💰费用: 公众 RM60、学生RM40(含手册,午餐交通自理)
⛔报名截止: 2025年9月1日(星期一)
✅报名连接:https://forms.gle/cziXWXjXdd8x11CE7
🪩参与对象: 文史爱好者、导游、旅客、教师、大专生、研究生、中小学生、公众

⚠注意事项 ⚠
- 至少15人成行,若因故延期,可要求退还报名费。
- 本次导览将透过群组通话进行讲解。为了让每位参与者都能清楚听见内容,请务必*自备耳机*。

———————————————————————————————————————
☎任何详情疑问,欢迎联系林连玉基金(文化资产保存委员会)
联系电话:‪‪ +603-2142 2496‬‬ / +6019-280-2496
WhatsApp:‪‪+6018-956 8117(文保执行员)
电邮:[email protected]
FB:‪https://www.facebook.com/ppwbmalaysia‬
Linktree:https://linktr.ee/llgwenbao

Address

COEX, 123, Jalan Timah
George Town
10150

Opening Hours

Monday 10:00 - 18:00
Tuesday 10:00 - 18:00
Wednesday 10:00 - 18:00
Thursday 10:00 - 18:00
Friday 10:00 - 18:00

Telephone

0194726525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Penang City Eye 城视报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Business

Send a message to Penang City Eye 城视报:

Share

Our Story

PICK-UP POINTS

Agencies

槟城丹绒区国会服务中心

各州议员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