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7/2025
可点击链接,免费查阅《孩子》文章~
https://jiaozong.org.my/v3/index.php/publishing/haizi/12228
苏明进老师【苏明进看教育】
一早还没踏进教室,就看到一位家长站在走廊上等我。我心里泛起一丝苦笑,明明昨晚才跟她说过,不用特地来学校一趟。
女孩的妈妈说,她必须亲自来向我道歉。
教室里的学生们正在侧目、窃窃私语,我只好把这对母女带进教师办公室。才一进办公室,妈妈就向我鞠躬道歉,我连忙摆手说不用这样。
这位妈妈说,她总是跟孩子说,功课不好没关系,但品性一定要好。她请女孩向我道歉,女孩的眼神慌乱,始终无法开口。
我说:“没关系,不用此时要求她道歉,也许这时间点她还没有想通。”
妈妈谈起昨天晚上的母女对话,她对女儿最近写下种种不敬言语、敌意十足的行为,感到既震惊又心碎,昨晚甚至气到落泪,不想和孩子说话……
我只能苦笑。今年这个班级,向我道歉的家长人数,加起来已经超过我过去近三十年来的总和。
不是变坏,是太早孤单
###############XX
这一代孩子不是变坏了,是太早孤单了。
趁着这位愿意力挺老师的妈妈在场,我也把握机会,再次对孩子表达我内心的想法。妈妈听了,不住地点头。
我们的内心都很困惑,到底这些孩子怎么了?
或许是因为疫情关系,这一代孩子,太早被抛入一个缺乏足够支持系统的时代。
在最关键的群体互动期,那些原本应该在校园里有更多的规矩建立、团体生活学习、师生情感建立的成长经验,却在居家隔离与线上课程中悄然流失。
再加上过早接触网路聊天室等平台,彼此之间的负面情绪不断被渲染、放大。孩子们很快学会情绪表达,却还不及学会管理情绪;他们很会评论他人,却还不懂面对自己。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习惯活在被看见的渴望中,却害怕被纠正的焦虑感。
他们只愿意接收赞美,却无法接纳对自己的指正;只看见“我”的视角,任何事情一旦发生,都迅速把过错向外推,向外找理由,觉得都是别人的问题。
一旦被批评,就像世界崩塌,仿佛是整个“我”被否定,而不是某个行为需要修正。
先看见情绪,才有机会教会行为
###############XX
还有那些一直层出不穷的说谎,明明犯错却大声强辩,甚至相互掩饰行为。我有时真的感到无语,明明我花了极大心力在这班级里推动“品格教育”。
但当我冷静思考时,我感受到这不是单一孩子的问题,而是整个世代在寻找“我是谁”时,产生了混乱与碰撞。
所以有时我得更耐着性子,不再只是急着纠正行为,而是陪他们看见背后的情绪、信念与需求。
例如我会问:
你这样做,是因为不想被笑?还是怕被骂?
你生气,是因为觉得不被理解吗?
如果我们把话说清楚,是不是会比较好过一点?
我并不想当一位只会指责孩子的老师,而是成为让孩子能更懂自己的大人。
别让按赞文化取代诚实回馈
##################X
让女孩回教室后,我和妈妈又谈了很多。我建议妈妈,在处理孩子行为问题时,要先看懂她行为背后的情绪。
女孩心中其实隐含着许多情绪,妈妈表示,这或许跟前阵子对女孩的学业成绩过度严格要求有关。
我说,这些反抗与敌意,其实是内心深处的害怕与防卫。我们要接住她的情绪,同时也要温柔而坚定的让孩子明白:犯错没关系,但应该从中学会看见对他人的影响,学习修正与弥补,才能从每一次犯错中得到珍贵的学习。
同时,现代孩子活在按赞文化中,过于依赖外在肯定。
我也建议妈妈可以用真诚的语气说:“这部份我觉得可以更好,你觉得呢?”让孩子开始接纳不同的观点,也养成面对不同意见的韧性。
当下难以理解的,都藏着未来意义
###############XX
最后妈妈带着落寞的神情离开,本该被安慰的我,却总是成为安慰家长的那个角色。
我知道,这一切都是功课。
这班孩子或许是来成就我的,来磨我的脾气;来让我在感受一位老师在教学上的深深的无力感;然后学会在这样的困境里,仍然接住自己的情绪,试着找到教育存在的价值。
也许有一天,这些孩子会意识到自己错过了什么;也许这些纷扰,都是他们生命中很重要的学习体验。更或许,他们会记得,在这段时间里,曾经有一位大人不放弃他们,愿意理解他们,一次次帮助他们看见自己。
成长型思维提醒我们:犯错不可怕,逃避才会让我们停在原地;被提醒不是批评,而是有人在乎你能更好。更重要的是此刻我们能做些什么,才能让未来我们变得更好。
这一切种种,我相信是有答案的,我等着有一天上天捎来消息。
我等待着孩子懂得回望,等待自己学会放下,更等待生命回信的那一天。
文 /苏明进
后疫情年轻世代需重新被教爱与规则
@178期孩子杂志
#孩子杂志
📖 欢迎订阅《孩子》杂志
https://forms.gle/6CVopZ5J7vxajGJ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