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台出版 platform books

月台出版 platform books 獨立出版社 independent publisher

28/03/2025

Throwback to the days of comic book rentals! 📚✨

Back in the '70s and '80s, you could rent comics for just 20 cents — no due dates, no rush. You could fill your school bag with favourites like football magazines and thrilling adventures, and return them weeks later.

What were your favourite comics to rent back then? Share with us below! 👇

出版辛酸。其實做什麼都不容易,只不過書並非必需品,永遠列不進99.9999%的人的購物清單,自然也就更沒競爭力。這篇貼文的第17點倒是個解方,無奈要實現,恐怕不是這三十年內的事。
29/07/2024

出版辛酸。

其實做什麼都不容易,只不過書並非必需品,永遠列不進99.9999%的人的購物清單,自然也就更沒競爭力。

這篇貼文的第17點倒是個解方,無奈要實現,恐怕不是這三十年內的事。

1. 看了王迪詩那篇「當你筋疲力盡的時候」,感慨得很多話想說,都是以前羞於啟齒的事,王說完,再說更相形見拙。但離開了家鄉,很多事要看得開,就豁出去寫。

2. 個人有很多經歷都不為人知,其中一個,是經營出版社。

3. 王說,香港做作家,收入低得可憐,所以她自己經營出版「才勉強支持下去」。不了解出版業,未必理解她的話,我先解構出版業的運作。

4. 如果你只是作家,出書的收入就是著作版稅,大約是書價的8-12%,8%較普遍(也有更低),10%以上屬頗有名氣的作家。一本書賣$100,賣1000本,10%版稅是$10000,但留意,書價越平收入越低,$100的書不便宜。

5. 在香港,一本書短期內賣2000本,已很厲害,可以再版。作者的書經常再版,會成為出版社的經濟支柱之一。但就算賣出10000本,作者的收入不過是$100000,而這一萬本書可能要賣一年(已是奇葩),月薪連$10000都沒有。如果書賣得差,收入連綜緩也不如。

6. 而且,版稅很遲才結算的,一般是每年結兩次。如果不景氣,出版社會拖版稅。我試過給一家新晉小型出版社拖版稅,負責人最後厚着面皮細訴其慘況,其實不過是幾千元。縱使遲,出版社最後有找數。可以看到,王迪詩說靠版稅每月拿幾百元,絕非誇大賣慘。

7. 我為兩家出版社寫過書,同時幸運地有自己的出版社。像王所言,那會增加賣書的收入,卻別以為「發達了」。首先,賣一本書,有一半收益要分給發行和書局,$100賣出一本書,出版社只能收回$50,甚至更少,例如三商中既做發行又有書局,網絡夠大,可以收55%。但又別以為那是斂財,因為發行、運輸、書局都有經營成本,而且要承擔出版社那些「銷量欠佳作品(沒收入)」的風險。

8. $100賣1000本,出版社能收$50000,這筆錢會分給作者和扣除其他成本。如果作者同時經營出版,收入可以提高到兩萬多至三萬,其實仍然少得可憐。

9. 如王所言,自行出版要一腳踢。慳成本,你請不起人,只在某些範疇請freelance,例如封面設計,一般文字作者都不擅長。為了減省成本,唯有自己報課程學Adobe InDesign和Illustrator,後來出版社的內頁排版都是自己排。還有倉存,那是很磨人的,因為書很重,執倉搬書少不免,就算一個年輕力壯大男人,也吃力。王說她自己搬書,其辛苦可想而知,也會理解為甚麼她會「油盡燈枯」——不是她沒有才華,而是人太累了,太多事要兼顧了,特別當你的年紀越來越大。

10. 用香港市場計,一本書印1500-2000本,是最能平衡成本的。一本書賣七百本左右,大多可以回本,而印刷費是印得越多越便宜,但印一萬本,可能十年書展也賣不完,還要付存倉費,故2000本是「進可攻退可守」。可以短時間再版加印最好,因為前期如封面、編輯、排版等成本已變成fixed cost,主要成本只剩下印刷,賣三百本再版就能回本,再賣就是作者版稅和利潤。

11. 但,可以再版的書又有多少呢?要生存,便要出暢銷書,但香港市場很細,再暢銷也數量不大。我寫blog為人認識,朋友構思了一本如何用Blog賺錢的書,掛了我的名,在自己blog宣傳時,立即有讀者說「不喜歡你出這樣的書」。當時忍氣吞聲,今日可以大聲爆句粗說:「你估我又好L想出這樣的書嗎?」當時還是今日,很多人都不知道出版業的經營,所以有些清高的知識份子好輕率又好mean咁下評語:「出埋啲垃圾書。」食物和書籍都關乎「口味」,有些作品很有養份,作者很有料,可惜更多人愛看養份少的消閒書、旅遊書,就如junk food,滿足不到營養要求,但總需要它們過過癮。

12. 用一個類比:在電影業,你拍了兩三套賣座的,便可以說服電影公司投資拍一套你很想拍但票房冒險的作品。出版社出十本八本不合知識份子口味的書,為的就是出一兩本符合他們口味的書。

13. 所以,很多人經常說「出版斂財」,每次聽到都哈哈大笑,莫說斂財,連風光大殮都成問題。用出版的資金去買磚頭,買隻美股,幾年的回報都幾肯定高過你在香港出一本書。

14. 這解釋了為甚麼作家總希望有一個專欄。專欄稿費高,特別有了《蘋果日報》後,稿費待遇比以前好,解決了基本收入的問題,文章又可結集成書,餘下時間可創作其他作品。

15. 很多作家都是多線發展,其實滿腔熱忱的作家,誰不想專心創作?但現實往往不行。作家是Slash的元祖,不是瀟灑貪自由,只是形勢所迫。

16. 來了英國,會明白為甚麼出版仍然蓬勃。學校自小培養讀書風氣和人文學養,書店租金又便宜,一本書印二三千本,賣去全國,五千萬人口,要回本很容易,這還未計算整個英語市場的龐大。所以就算是冷門題材,一樣可以出版。

17. 本來華文世界也有個龐大市場,但那個市場患有「無定向喪心病狂間歇性思想自由失調症」,像區家麟寫的遊記,沒有犯法,一直在賣,失驚無神就成了禁書要在書展下架——要知道書展對出版社是重要的「救命草」。結果,香港作品只能在小小的香港和台灣出版,但兩地文化、用語有差異,也會有地域保護意識,要在台灣出版當然可能,但從來不是易事。

18. 「為乜?」你問得出,其實怎樣答你都不會滿意,大家的想法南轅北轍。如果你欣賞電影《填詞L》,便不會問。追夢可貴,可惜,我們往往只看到追夢成功那幾個,卻記不起追夢失敗或仍在痛苦掙扎的那一百個。

19. 後來把出版社結束。跟王相似,我的身體也出問題,她說那個「MRI洞穴」,我肯定入的次數比她多。康復後,我選擇了太太,以及期待中的孩子。

20. 喜歡寫作,又以寫作夢而言,我還是很幸運的。雖然作品算不上甚麼,但出版社結業時,沒有蝕過錢。我曾為人代筆——有人想將自己的一生寫成小說留個記錄,機緣巧合下,由我執筆,酬勞是六位數。單靠寫作,我知道賺的錢已比很多人多,但比起其他工作,當然微不足道。或許把那些時間正正經經打份工、考公務員(有個家人常這樣勸我),我會有一個更富饒的生活,但後悔嗎?真心鍾意,便無怨,而能在人生留下這樣的雪泥鴻爪,便覺得人生沒有虛耗,我不止生存過,還真的活過。

21. 寫這麼長,想大家知道,無論你是否欣賞王迪詩的作品,也應該欣賞她的堅持。對於所有還在堅持創作的作家,也請多添一份敬意,一份體諒。

歡迎訂閱Patreon:patreon.com/yipyatchee

#王迪詩 #出版業 #出版界 #作家 #寫作 #夢想 #書展

Address

Raffles Park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月台出版 platform books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Business

Send a message to 月台出版 platform books:

Share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