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MAGE ART 一影像

1 IMAGE ART 一影像 一部影片、一個故事、一個感動、就是一影像

一影像希望能建立原生的台灣影像工作者資料庫,讓所有人看到台灣優秀的影像作品,讓他們能站上國際舞台,為台灣發光發熱。



積極創作有關影像任何的相關原生內容,包含專題製作 Photographic production,

攝影家專訪 An interview with photographers,導演專訪 Director's interview,

攝影直播討論 Photography Discussion Live,攝影活動講座 Photography related activities。



一影像為

台北國際攝影節協辦單位、2018高雄攝影節協辦單位、台南國際攝影節Photogo企劃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媒體合作單位。



紀錄片、廣告片、微電影拍攝,展覽策劃與個人攝影集出版等歡迎合作。

[email protected]

 #展覽推薦  #1839當代攝影藝廊當編導攝影的對象是  #路殺 的動物....作者曾經當過外送員,外送過程中看到許多在路邊瀕死甚至死亡的動物,於是開始以這個主題  #台灣微急 為創作題材。在台灣因為人類和動物棲地重疊造成動物的傷亡不勝枚...
23/09/2025

#展覽推薦 #1839當代攝影藝廊

當編導攝影的對象是 #路殺 的動物....

作者曾經當過外送員,外送過程中看到許多在路邊瀕死甚至死亡的動物,於是開始以這個主題 #台灣微急 為創作題材。

在台灣因為人類和動物棲地重疊造成動物的傷亡不勝枚舉,作品透過微觀手法把動物放大,用現場急救的方式呈現,期望大眾能夠愛惜動物,珍惜生命。

In Taiwan, the overlapping of human and animal habitats has led to countless casualties among wildlife. This work utilizes a microcosmic approach, magnifying animals and presenting them in an emergency rescue setting, aiming to encourage the public to cherish animals and value life.

黃沛森《台灣微急》攝影個展

日期:2025-09-13 ~ 2025-10-12
時間:週二至週日 11:00-19:00 (週六日至18:00)
地址:台北市839當代藝廊 (台北市大安區延吉街120號地下樓) (入口於126巷1號旁)

#攝影

21/09/2025

#比賽徵件

在這個隨手一按快門、手機即可記錄生活的時代,攝影看似變得容易。每個人都能拍照,但並不是每張照片都能觸動人心。

攝影,可以是稍縱即逝的唯美片刻,捕捉光影的呼吸;可以是時光的忠實紀錄,為當下留下印記;可以是情緒的流露,將內心的喜悅、孤獨、矛盾或熱情,悄然訴說;更可以是一種藝術的展現,透過創作者獨特的視角與風格,構築一個只屬於他/她的影像世界。

然而,真正能在影像裡傳達自我、清晰表達觀點與美學的人,才是我們心中真正的「攝影人」。

🌟 「SKM PHOTO 新光三越國際攝影大賽」正是為這群攝影人而生的舞台。
這不僅是一場比賽,更是一個平台,一個能夠將夢想化為真實的起點。

比賽以「系列作品」為核心,每位參賽者將透過五張影像構築出一個完整的敘事。這不只是拍攝五張照片,而是一種重新思考攝影語言的過程——
你需要解構觀景窗裡的世界,審視影像中的光影、線條、人物與物件如何彼此交織;你需要編排作品的起承轉合,思考故事如何展開、如何轉折,最終如何落幕;更重要的,是將你獨一無二的風格注入其中,讓作品不僅是照片的組合,而是一段能夠打動他人心靈的視覺旅程。

這是一場自我挑戰,也是一場自我對話。
在創作的過程中,你可能會重新認識自己,重新審視攝影於你生命中的意義。

我們相信,每個攝影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聲音,而「SKM PHOTO」希望成為放大這些聲音的平台。
這裡,不追求一時的華麗技巧,而是更在乎你如何透過影像,展現個人的思考、感受與態度。

攝影不只是按下快門的瞬間,它是一段探索自我與世界的旅程。
而「SKM PHOTO 新光三越國際攝影大賽」,就是邀請你踏上這段旅程的起點。

📷 無論你拍攝的是城市街頭的喧囂,還是靜謐自然的呼吸;無論是生活中的日常,還是內心深處的夢境——只要是你想訴說的故事,都值得被看見。

這一次,讓我們透過五張照片,展現屬於你自己的世界觀。
這一次,讓我們用影像,開啟夢想成真的第一步。

✨ 攝影人,準備好了嗎?
「SKM PHOTO 新光三越國際攝影大賽」,期待你的參與,期待看見你的光。

收件日期:2025/09/01-10/31止
五張照片敍述一則影像故事 ,不限創作主題、參賽年齡與國籍,免報名費;繳交一組五張系列作品,選擇「簡章報名」或「線上報名」,於收件截止日前完成實體繳件,即具參賽資格。

#攝影人 #讓影像說話

📸【你知道嗎?台灣最早的一張照片】在台灣影像史上,最早的照片可以追溯到 1858 年。當時清法戰爭尚未發生,台灣還是清朝統治下的一個邊陲省份。外籍傳教士或隨軍攝影師曾在淡水、安平留下影像紀錄,雖然流傳下來的數量有限,但它們象徵著攝影技術最初...
14/09/2025

📸【你知道嗎?台灣最早的一張照片】

在台灣影像史上,最早的照片可以追溯到 1858 年。當時清法戰爭尚未發生,台灣還是清朝統治下的一個邊陲省份。外籍傳教士或隨軍攝影師曾在淡水、安平留下影像紀錄,雖然流傳下來的數量有限,但它們象徵著攝影技術最初進入台灣的歷史時刻。

隨後,英國攝影師 John Thomson(約翰‧湯姆森) 在 1871 年來到台灣,拍攝了台南、高雄等地。他的作品細緻紀錄了台灣港口、街道、宗教建築與市井生活,讓我們今日仍能窺見 19 世紀的台灣風貌。這些影像不僅是藝術作品,更是歷史文獻,提醒我們:
🔹 攝影是歷史的見證。
🔹 每一張照片,都是文化記憶的重要載體。

✨ 下次翻閱舊照片時,不妨想想:它們或許就是未來人們認識我們的窗口。

👤【人物簡介:John Thomson(1837–1921)】
湯姆森是 19 世紀著名的蘇格蘭攝影師,也是最早以影像記錄東亞、東南亞與中國社會的先驅之一。他擅長運用濕版攝影技術,足跡遍及柬埔寨吳哥窟、中國廣州、北京、香港,以及台灣。湯姆森的作品兼具人類學、地理與藝術價值,被譽為「用影像書寫亞洲」的重要人物。他所留下的影像,至今仍是研究台灣與東方世界的重要史料。

#台灣攝影史 #影像的記憶 #教育小知識

#展覽推薦  #台灣微急  #黃沛森《台灣微急》以微觀視角放大這場悲劇,讓動物成為主角,人類成為急救者。 這不只是攝影,更是一場關於生態與人性的深刻對話。Did you know? Tens of millions of animals d...
13/09/2025

#展覽推薦 #台灣微急 #黃沛森

《台灣微急》以微觀視角放大這場悲劇,讓動物成為主角,人類成為急救者。 這不只是攝影,更是一場關於生態與人性的深刻對話。
Did you know? Tens of millions of animals die from roadkill in Taiwan every year. Taiwan Little Emergency magnifies this tragedy—placing animals at the center and humans as rescuers. This is more than photography. It’s a call to awareness, empathy, and action.

【1839當代藝廊】黃沛森:《台灣微急》攝影個展
• 展期:2025/09/13 – 2025/10/12
• 開幕:2025年9月13日(六)14:30
• 座談:9月13日(六)15:00 | 黃明川導演 x 黃沛森
• 導覽:9月16日(二)-9月21日(日)
• 地點:1839當代藝廊(台北市大安區延吉街120號地下樓)

📸 首屆 TIPF 台灣國際攝影節 盛大登場!三大亮點展覽一次帶你走進影像與民主的對話:✨ 〈史泰德與法蘭克——攝影書與藝術民主化〉由德國出版巨擘格哈德・史泰德親自策劃,揭開《美國人》一書誕生背後的編輯故事、印樣與珍貴書信,重現攝影史上傳奇...
10/09/2025

📸 首屆 TIPF 台灣國際攝影節 盛大登場!

三大亮點展覽一次帶你走進影像與民主的對話:

✨ 〈史泰德與法蘭克——攝影書與藝術民主化〉
由德國出版巨擘格哈德・史泰德親自策劃,揭開《美國人》一書誕生背後的編輯故事、印樣與珍貴書信,重現攝影史上傳奇的合作時刻。

✨ 〈在我們得獎之後——New Wave 台灣新銳攝影創作展〉
匯聚 15 位年輕攝影師的得獎作品,以敏銳視角與多元詮釋,書寫屬於這一代的影像語言。

✨ 〈親愛的台灣,戶外影像展〉
結合公民社群 g0v、台灣共生青年協會與 IORG,與三位新銳藝術家攜手,以影像訴說台灣的民主創新、轉型與防衛。

🎧 多語語音導覽

唐鳳大使以華語導覽「親愛的台灣」展,陪伴觀眾探索民主價值。

攝影家謝三泰用溫暖樸實的聲音,細說史泰德與法蘭克的傳奇夥伴情誼。

策展人孫以臻與 15 位藝術家真誠對談,帶來「New Wave」創作心聲。
三檔展覽更提供 台語導覽,用最熟悉的語言理解作品。

除此之外,攝影節更規劃 專題講座、展場小聚 等活動,邀請不同領域的講者,帶大家重新思考影像與個人記憶、民主社會的連結。

📍 TIPF 台灣國際攝影節
讓我們一起用雙眼按下「民主相機」的快門,見證台灣攝影的新篇章!

│展覽資訊│
展覽時間:2025年9月9日(二)至10月6日(一)
週二至週日11:00-18:00,週一休館(10月6日除外)
展覽地點: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台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一段 177 號)
票價資訊:全票490元,雙人同行800元,優待票350元(學生、6人以上團體適用),身心障礙者及6歲以下兒童免票(須出示相關證件),更多優惠請至官網查詢。
TIPF 台灣國際攝影節 官方網站:tipf.tw
TIPF Facebook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ipf.tw/
TIPF Instgram 粉絲專頁:https://www.instagram.com/tipf.tw/

⭔ 關於 TIPF 台灣國際攝影節
2025 年首度舉辦的 TIPF 台灣國際攝影節(Taiwan International Photography Festival,簡稱 TIPF),是第一個以台灣為名的國際攝影節。TIPF 致力於增進國人對攝影藝術的認識、提升對台灣攝影的認同,並搭建社群交流的橋樑,促進攝影藝術的民主化、本土化及國際化,讓更多人深刻地認識攝影藝術及民主台灣。

⭔ 關於主辦單位:Lightbox 攝影圖書室
2016 年成立的「Lightbox攝影圖書室」是台灣第一座以攝影為主體、為所有人開放、非營利的專門圖書館。文化要有根,Lightbox 以圖書室為方法,致力於保存、研究及推廣台灣攝影,並透過各項計劃,改善社群環境,深化從台灣出發的觀點。Lightbox 持續推動公眾參與,期盼以眾人之力,共建開放平權、屬於台灣的攝影文化。

照片由 TIPF 提供,三月影像攝影
影像製作 Photo Production|三月影像 Aquamarinefilm

 #展覽推薦  👉展覽亮點一 史泰德與法蘭克 - 攝影書與藝術民主化Gerhard Steidl and Robert Frank — Photobooks as Democratic Art Objects●策展人 ●格哈德・史泰德 (G...
08/09/2025

#展覽推薦

👉展覽亮點一
史泰德與法蘭克 - 攝影書與藝術民主化
Gerhard Steidl and Robert Frank — Photobooks as Democratic Art Objects

●策展人 ●
格哈德・史泰德 (Gerhard Steidl)
---
📷 **羅伯.法蘭克 Robert Frank|改變攝影語言的人**

如果說 20 世紀有一本攝影集徹底改變了人們看待照片的方式,那必定是羅伯.法蘭克的《美國人》。

1924 年出生於瑞士蘇黎世的法蘭克,年輕時就對攝影充滿熱情。1947 年,他帶著一份勇氣與對自由的渴望移居美國。那時的美國,被描繪成充滿希望與繁榮的國度,但法蘭克眼中的美國卻不一樣。1955 年,他獲得古根漢基金會的獎助金,開著車,帶著相機與家人,用兩年時間橫跨美國,拍攝了超過 2 萬 8 千張照片。

最終,他將其中 83 張影像編輯成一本書——《美國人》(*The Americans*)。這本攝影集沒有炫目的構圖,也不追求完美的曝光。相反地,它帶著一種粗糙、顫抖,甚至「不完美」的真實感。法蘭克記錄下的,是美國日常生活中被忽略的片段:孤單的牛仔、餐廳角落的黑人家庭、無聊的派對、滿是疲憊神情的公車乘客。

《美國人》甫出版時,並不被美國社會接受,許多評論甚至認為他是在「醜化美國」。但隨著時間過去,人們才逐漸發現,這本書揭示的正是美國社會的真實矛盾:繁榮背後的孤獨、自由之中的隔閡、夢想之下的幻滅。它挑戰了「攝影必須美麗」的傳統觀念,把情感與真實放在比技術更重要的位置。

除了攝影,法蘭克也熱愛電影。他與比特世代詩人金斯堡、凱魯亞克合作拍攝《Pull My Daisy》(1959),展現出實驗與自由精神。他甚至為滾石合唱團紀錄巡演,留下了傳奇的紀錄片《Cocksucker Blues》,充滿搖滾時代的混亂與狂放。

法蘭克的一生,始終在影像中尋找真實。他不在乎照片模糊或顆粒感太重,只在乎能否捕捉那一瞬間的情感。他的風格啟發了無數後來的攝影師與藝術家,從紀實攝影、街頭攝影,到獨立電影,都能看到他的影響。

2019 年,羅伯.法蘭克離開人世,享年 94 歲。但《美國人》依然在書架上發光,那些影像提醒著我們:攝影不只是關於「好看的照片」,而是關於理解世界、凝視人性,甚至質疑我們所身處的現實。

有人說,他讓相機成為了詩的語言。
而他,也用一生,教會我們如何透過影像去看見真實。

展出時間
2025.9.9(二)~10.6(一)11:00~ 18:00
展出地點
C-LAB 美援大樓展演空間
(需購票)

 #攝影小教室 歷史上第一張的「肖像照」歷史上第一張被公認的「肖像照」(Portrait Photograph)誕生於 1839 年前後,與攝影技術剛被發明的年代緊密相關。它的故事帶有時代轉折的戲劇性:---📸 1. 攝影技術的誕生背景* ...
07/09/2025

#攝影小教室 歷史上第一張的「肖像照」

歷史上第一張被公認的「肖像照」(Portrait Photograph)誕生於 1839 年前後,與攝影技術剛被發明的年代緊密相關。它的故事帶有時代轉折的戲劇性:

---
📸 1. 攝影技術的誕生背景

* 1830 年代,法國的 **路易·達蓋爾(Louis Daguerre)** 發明了「銀版攝影法」(Daguerreotype),讓影像能夠在鍍銀的銅板上留下清晰的影像。
* 當時的曝光時間動輒需要 10 分鐘以上,任何動作或眨眼都可能導致模糊,因此要拍下「人」是一件極為困難的事。

---
📸 2. 第一張肖像照

* 1839 年,達蓋爾用他的技術拍下了一位 **巴黎鞋匠** 的畫面。
* 照片中,繁忙的巴黎街頭(Boulevard du Temple)因為長時間曝光而顯得空無一人,只有一名正在擦鞋的男子和站立的顧客被捕捉下來,成為歷史上第一張「有人影的影像」。
* 不過,嚴格來說這張照片只是「街景中的人影」,還不是有意識的「肖像攝影」。

---
📸 3. 第一張真正的「肖像攝影」

* 真正以「人」為主體的肖像照,是 **美國費城的羅伯特·科尼利厄斯(Robert Cornelius)** 在 **1839 年秋天** 所拍。
* 他把相機架在自家店門口,打開鏡頭蓋後,迅速跑到鏡頭前坐好,靜止了一分鐘以上,再回來蓋上鏡頭。
* 這張照片是他自己的樣子,被認為是 **世界上第一張自拍照(self-portrait)**,也是第一張正式的肖像照。

---
📸 4. 影響

* 早期的肖像攝影費用昂貴、耗時漫長,但相較於繪畫肖像仍然便宜,於是逐漸在 1840–1850 年代流行起來。
* 它不只改變了藝術與社會對「人像」的想像,也開啟了攝影作為紀錄人類面貌的全新時代。

---

👉 總結來說:

* **1839 巴黎街景照** → 第一張出現人影的照片。
* **1839 科尼利厄斯自拍** → 第一張正式的肖像照,也是人類最早的自拍。

#攝影史

06/09/2025

#展覽推薦 馬祖國際藝術島

拍楸 – 你的海洋,我的陸

閩東語「拍楸」(ㄆㄚ ㄖㄧㄨ,pha-jiu),是馬祖世代傳承的重要捕魚工法,意指每年8、9月,全村動員,邀請眾多男丁勞力,連續出海十多天,將巨大的竹樁打入海底,為漁網定錨,也為來年的豐收打下基礎。
「辦季頭」作為捕魚季的開始,是百工百業的齊力準備。從春末採買稻草大竹,夏天編繩曬網製作斗楸,入秋時拍楸下網捕撈蝦皮魚鮮,再到冬天的擺暝慶賀豐收,馬祖島民的四時八節,無不跟海上作業息息相關。

拍楸代表的不僅是捕魚工法,更是馬祖人面對大海的共生智慧與信仰的共鳴。天氣及海象的變幻,每時每刻都考驗著漁家。澳口不僅連結了年年迴游的漁汛及海味記憶,也是前線島嶼的戰爭蟄伏想像,1960-70年代,四鄉五島的上百艘漁船及上百根基樁,構成了馬祖漁業的一頁黃金年代。

「你的海洋,我的陸」延續傳統「拍楸」面對大海的智慧,轉化為當代藝術島的舉辦,透過多元藝術形式呈現馬祖的文化遺產與現代生活,探討環境生態、身分認同、空間政治和關係美學等不同議題。藉由顛覆固態的陸地霸權想像,走向開放的流動海洋認同,從澳口出發,串接四鄉五島,重新辯證海洋與人的共生關係,形塑馬祖的海島文化自信。

「拍楸」是捕魚打樁下網的重要工序,也是藝術如何錨定島嶼轉身,擴大參與的認同根基。

第三屆馬祖國際藝術島,透過藝術邀請海內外的創作者、觀眾、島民及心繫馬祖的人們,在齊心協力的共創精神下,一同「拍楸」奠定藝術島成為島嶼的共同願景,讓藝術成為馬祖人的生活基調,重新辯證海洋與人的共生關係,照見海陸之間小島的粼粼未來。

2025 /09/05-2025 /11/16

 #專訪 @追蹤者葉易出生於中國,畢業於法國國立巴黎高等美術學院。他的藝術實踐主要通過雕塑和裝置展開,並立足於對功能性空間的分析。他關注這些空間所承載的意識形態與制度性結構,試圖捕捉個體在其中可能感受到的不適與疏離。他當前的研究集中於標準化...
03/09/2025

#專訪 @追蹤者

葉易出生於中國,畢業於法國國立巴黎高等美術學院。他的藝術實踐主要通過雕塑和裝置展開,並立足於對功能性空間的分析。他關注這些空間所承載的意識形態與制度性結構,試圖捕捉個體在其中可能感受到的不適與疏離。

他當前的研究集中於標準化的工作環境,尤其是辦公室——一種建立在理性化、效率與控制原則之上的空間。在這些場所中,一種特定的空間秩序被生產出來,而情感、感官知覺和意義追尋往往被邊緣化,甚至被壓制。

葉易試圖揭示那些逃逸於結構性邏輯之外的經驗碎片:脆弱、模糊、富有情感的感受——那些超越系統邊界的非理性地帶。他的創作通過材料、空間形態與理論參照的並置展開,不試圖給出單一的解釋,而是為觀眾提供一種開放的、分層的感知與思考路徑。

受到沃爾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與阿比·瓦爾堡(Aby Warburg)的影響,他將自己的作品視為圖像、物件與經驗的星座,這些元素根據感性的親近性而非形式邏輯被組織在一起。通過這種方法,他塑造了自己稱之為“結構性憂鬱”的狀態——這並非具體的悲傷,而是一種彌散的失落感,源於系統邏輯與個體欲望之間的張力。這是一種緩慢的、持續的、近乎幽靈般的憂鬱,滲透進我們的日常空間與我們與世界的關係之中......(文 / #黃迦 )

━━━━━━━━━━━━━━━━━━━━━━
Official Website / https://www.1imageart.com/
FB / https://www.facebook.com/1IMAGEART/
IG / https://www.instagram.com/1imageart01
Youtube / https://www.youtube.com/
━━━━━━━━━━━━━━━━━━━━━━

#一影像 #當代藝術

採訪編輯/黃迦葉易出生於中國,畢業於法國國立巴黎高等美術學院。他的藝術實踐主要通過雕塑和裝置展開,並立足於對功能性空間的分析。他關注這些空間所承載的意識形態與制度性結構,試圖捕捉個體在其中可能感受到的...

  暨  #廢墟啟蒙新書分享會 活動紀錄2024「攝影上桌」的最後一場活動,畫下了一個充滿溫度與驚喜的句點。當天由黃建亮老師主持,五位創作獎得主依序上台,分享這幾個月來的全新作品。每一張影像都像是一段心境的書寫,訴說著創作者的堅持與探索,也...
01/09/2025

暨 #廢墟啟蒙新書分享會 活動紀錄

2024「攝影上桌」的最後一場活動,畫下了一個充滿溫度與驚喜的句點。當天由黃建亮老師主持,五位創作獎得主依序上台,分享這幾個月來的全新作品。每一張影像都像是一段心境的書寫,訴說著創作者的堅持與探索,也讓在場的觀眾再次感受到攝影的力量與魅力。

活動的另一個高潮,是姚瑞中老師帶來的新書《廢墟啟蒙》分享。老師以獨特的幽默與深刻的觀察,帶領大家走進他筆下的世界,更在現場親自贈送手工放相作品,讓人倍感珍貴。這份厚重的心意,不只是一本書或一張照片,而是創作者與觀者之間真切的連結。

感謝每一位前來參與的朋友,你們的支持與回應,讓「攝影上桌」不僅是一個展演平台,更成為彼此交流與激盪靈感的場域。期待未來,我們能在更多新的活動裡再度相聚,一起用影像書寫屬於這個時代的故事。

◎黃心慈《#你聽得到我嗎》錄像
◎湛文甫《#非鳥電廠》
◎劉千鈺《 #Whisper 》
◎陳宇弘《#Katratripulr(知本)》
◎楊佳馨《#金屬遊歷MetalOdyssey》

@顏鵬峻 攝影

特別感謝 、 #未來市 與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Address

台北市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1 IMAGE ART 一影像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Business

Send a message to 1 IMAGE ART 一影像:

Share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