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MAGE ART 一影像

1 IMAGE ART 一影像 一部影片、一個故事、一個感動、就是一影像

一影像希望能建立原生的台灣影像工作者資料庫,讓所有人看到台灣優秀的影像作品,讓他們能站上國際舞台,為台灣發光發熱。



積極創作有關影像任何的相關原生內容,包含專題製作 Photographic production,

攝影家專訪 An interview with photographers,導演專訪 Director's interview,

攝影直播討論 Photography Discussion Live,攝影活動講座 Photography related activities。



一影像為

台北國際攝影節協辦單位、2018高雄攝影節協辦單位、台南國際攝影節Photogo企劃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媒體合作單位。



紀錄片、廣告片、微電影拍攝,展覽策劃與個人攝影集出版等歡迎合作。

[email protected]

07/11/2025

📸 攝影人的心聲!你中了哪幾項?😭 創作的路上,我們都遇過這些挑戰!

身為攝影師或攝影愛好者,除了光圈快門,我們還要面對許多隱形的難題!它們常常讓我們卡關、懷疑人生,但只要克服了,作品就會更上一層樓!💪

我整理了 【攝影創作最常遇到的 10 大難題】,快來看看你最有共鳴的是哪一條?

💡 10 大創作難題,你卡在哪一關?
風格迷失:作品總是像別人,找不到屬於自己的 #個人視覺語言。
靈感枯竭:面對鏡頭一片空白,陷入無止盡的 #創意瓶頸。

器材焦慮:永遠在追逐最新機身和鏡頭,忽略了手中的器材已經夠用。

知行不合:理論知識都懂,但實際拍攝時卻拍不出想要的畫面。

比較魔咒:滑著社群,不斷拿自己的作品和「大師」比較,信心直落谷底。

後期迷航:構圖、裁切、調色,永遠在糾結「這樣修會不會太過?」

市場定位:拍得不錯,但不知道如何在眾多攝影師中突圍而出(尤其職業攝影)。

版權困擾:辛苦拍攝的作品,卻被盜用或價值被低估。

客戶與創作:商業案中,如何在滿足客戶需求和個人藝術表達之間取得平衡?

熱情消耗:長期壓力或倦怠感來襲,開始質疑繼續拍攝的意義。

📸 留言區聊聊: 你目前最想突破的難題是第幾項?

或是你有什麼 #獨家秘訣 已經成功克服了其中一項? 分享出來讓大家學習一下吧!🙌

#攝影人生 #攝影創作 #攝影技巧 #突破瓶頸 #心態調整

 #攝影師介紹  《Fruiting Bodies》(子實體)《子實體》重新想像了「蘑菇」,不僅作為一種生物形態,也作為一種女性主義的隱喻——一種新生、生成的力量,用以挑戰主宰性的生育與女性身體敘事。這系列作品拍攝於藝術家居住地墨爾本的城市...
04/11/2025

#攝影師介紹

《Fruiting Bodies》(子實體)

《子實體》重新想像了「蘑菇」,不僅作為一種生物形態,也作為一種女性主義的隱喻——一種新生、生成的力量,用以挑戰主宰性的生育與女性身體敘事。這系列作品拍攝於藝術家居住地墨爾本的城市公園中,探討「生育的迷戀」如何形塑了文化對於女性、自然與繁殖的理解,並質疑成長與豐饒是否必然要服務於生殖的目的。

Ang 的攝影捕捉了蘑菇在各種生成狀態中的樣貌:孤立而挺立、親密成對、或腐朽並釋放孢子。在這些影像中,「子實體」成為一個詭譎的女性身體替代物——柔軟卻堅韌、感性而又難以歸類。那些起伏的莖身與富有質感的菌蓋、那種突破土壤又回歸大地的行為,都喚起藝術與文化中被性化、被生殖化的女性形象,但同時也對此加以抗拒。

不同於傳統生育符號將女性視為生產的容器,這些蘑菇在腐化與重生的循環中茁壯生長,模糊了誕生、死亡與轉化之間的界線。某些演化理論學派重新詮釋更年期後女性的角色,主張衰老並非生物學上的「冗餘」,而是一個維繫並滋養社群的重要階段,指出女性在過了生育年齡後仍具有關鍵功能:傳遞知識、智慧與文化記憶。同樣地,《子實體》從非生殖的生命階段中找到力量。正如菌絲體在森林地表下持續生長、滋養、連結並塑造生態系統,女性在超越生育之後,仍以深遠的方式影響著社會。

生態女性主義學者長久以來主張,父權體制透過同樣的邏輯剝削大地與女性身體——一種要求不斷產出、控制與功用的邏輯。《子實體》回應這種壓迫,擁抱真菌的模式:一種「根莖式」而非階層式的生育觀;集體而非佔有;顛覆而非服從。在此,Ang 挑戰了對生育的迷戀,並提出另一種生殖力量的想像——它是思想性的、群體性的,且不斷演化。

■關於作者

**英安(Ying Ang),新加坡人** 是一位居住於澳洲墨爾本的攝影師與作家。她的創作實踐以長篇敘事為核心,並奠基於其橫跨新加坡、雪梨與紐約的國際攝影生涯。她的作品廣泛展出並被收藏,並與多個國際編輯與文化機構合作。

英安目前任教於紐約國際攝影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of Photography, ICP),同時擔任歐洲攝影大師班 **Reflexions 2.0** 的總監,亦為墨爾本當代攝影中心(Centre for Contemporary Photography, CCP)董事會成員。從 2019 年至 2024 年,她共同創立並擔任 **Le Space Gallery** 的策展總監,該獨立攝影空間專注於影像敘事與創作展示。

她的第一本藝術家書《**Gold Coast(黃金海岸)**》曾榮獲 **紐約攝影節(New York Photo Festival)** 與 **Encontros da Imagem 攝影書獎**(2014),並被維多利亞州立圖書館珍本收藏與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典藏。此書多次入選多個「年度最佳攝影書」名單,包括 **LensCulture**、**Voices of Photography 攝影之聲**、**亞太攝影書檔案館(Asia Pacific Photobook Archive)** 與 **Self Publish Be Happy**,並獲得 **Prix Pictet 攝影獎** 提名。

她的第二本出版作品《**The Quickening(甦動)**》亦獲得國際肯定:榮獲 **2021 年貝爾法斯特攝影節(Belfast Photo Festival)** 大獎、**澳洲年度攝影書** 亞軍,以及 **新加坡國際攝影節(SIPF)攝影書獎** 決選。此書並於歐亞各地獲獎,包括 **BIFA 銀獎(紀實攝影書類)**,並曾展出於 **法國亞爾國際攝影節(Rencontres d’Arles, 2019 個展)**、**維多利亞國家美術館(NGV)**、**墨爾本當代攝影中心(CCP, 2023)** 以及 **澳洲國家肖像美術館(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2024)**。
此外,《The Quickening》藝術家書也於 **2024 年在倫敦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V&A)** 展出。

英安的作品亦收錄於兩本重要出版物中——**Thames & Hudson** 出版的《*FIRECRACKERS: Female Photographers Now*》(《火花:當代女性攝影師》)與 **10x10 Photobooks** 出版的《*How We See: Photobooks by Women*》(《我們如何觀看:女性攝影書》),兩者皆致力於呈現當代女性攝影的多元聲音。

她曾獲提名 **Foam Paul Huf Award** 與 **Objectifs Women in Focus Art Prize 2025**。她的《Gold Coast》系列目前於 **2025 年法國亞爾攝影節(Rencontres d’Arles)** 展出,並將於該展發表她的最新出版作品——《**Fruiting Bodies(子實體)**》。

所有影像 © Ying Ang 版權所有

📢 展覽推薦:重現歷史記憶的作品【虛擬生肉】—— 紀錄片導演劉吉雄的澎湖越南難民營故事紀錄片導演劉吉雄長期關注並紀錄當年澎湖越南難民營的歷史與故事。這次由策展人陳泓易策劃、劉吉雄擔任主題藝術家的**「虛擬生肉」**展覽,將這段被遺忘的歷史,...
31/10/2025

📢 展覽推薦:重現歷史記憶的作品
【虛擬生肉】—— 紀錄片導演劉吉雄的澎湖越南難民營故事
紀錄片導演劉吉雄長期關注並紀錄當年澎湖越南難民營的歷史與故事。這次由策展人陳泓易策劃、劉吉雄擔任主題藝術家的**「虛擬生肉」**展覽,將這段被遺忘的歷史,以更精煉且多層次的方式帶到台北!
📍 展覽亮點:穿梭真實與虛擬之間 🎥
這個展覽集結了劉吉雄導演多年的心血,包含:
* 文件與檔案: 重建難民營的歷史脈絡
* 紀錄片與實驗電影: 深入故事核心
* VR 作品: 帶你「親身」穿梭難民營的虛擬場景,感受歷史的重量
從高雄市立美術館(高美館)的展出精選至台北立方計畫空間,是您不容錯過的深刻體驗。
🗓️ 展期資訊:
* 日期: 2025.9.20 - 11.16
* 時間: 週三至日 2-8pm
* 地點: 立方計畫空間 (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36巷1弄13號2樓)
> 💡 交通小提醒: 位於公館捷運站附近,水源市場東側-東南亞戲院後方巷弄,白色小門上二樓。
>
👉 帶上朋友,一起來感受這段跨越歷史與虛擬的震撼旅程!
#虛擬生肉 #劉吉雄 #陳泓易 #澎湖越南難民營 #立方計畫空間 #紀錄片 #展覽推薦 #台北看展覽 #歷史記憶

28/10/2025

#攝影家作品
👉每套年曆訂價1088元,10/31日前預訂,優惠價1000元,一次訂購10套,加贈一套。
|預購表單|
https://forms.gle/LspsEFfa9cUgvsyL9
________
關於攝影家曾敏雄
1997年自學攝影,1999年後獨力完成數個肖像攝影計畫,2004年國立歷史博物館展出,成為國家級藝廊邀請展出最年輕的藝術家,2007年至美國流浪,2009年於台北市立美術館個展,2010年俄羅斯西伯利亞州立美術館攝影雙年展展出,2013年擔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兼任講師,2014年日本東京專業攝影藝廊展出,2015年在歐洲浪跡6000公里。
作品受國立歷史博物館,台北市立美術館,文化部藝術銀行,靜宜大學藝術中心及國內外私人典藏。 出版品計有《台灣頭:曾敏雄人物攝影集》、《冬之旅》、《中部百年美術史》、《台灣頭:文化筆記書》、《容顏寫真:曾敏雄人物攝影筆記》、《風景安靜:曾敏雄攝影筆記》、《唯衣》、《 那裡這裡:曾敏雄攝影集》等。

倒數計時中!
28/10/2025

倒數計時中!

#評審介紹|2026 SKM PHOTO 新光三越國際攝影—大賽評審揭曉✨

每一場攝影比賽,都是視覺與故事的交鋒📸
今年,我們邀請五位具備跨領域經驗的專業評審,共同為作品把關。

他們來自不同的藝術與文化背景,有人以敏銳觀察捕捉社會脈動,有人以創作開拓影像邊界,也有人長年浸潤於策展、設計與評論。

正因視角多元,他們的交流與碰撞,將為作品帶來更深刻的解讀,讓參賽者的創意被真切看見。他們將以敏銳的眼光,深入探索每件參賽作品所傳遞的視覺力量與情感溫度💪準備好認識這五位評審了嗎?

📌中藤毅彥 Takehiko Nkafuji| 日本攝影師

🔸以黑白街頭攝影著稱,畫面充滿能量與強烈對比,展現都市獨特的生命力。
🔸曾獲第 29 屆東川獎「特別作家賞」、第 24 屆林忠彦賞,並經常受邀參與國際攝影盛會,作品深受收藏界與學術界重視。
🔸出版多部攝影集,並成立「Gallery Niepce」,致力於引介藝廊成員與世界各地重要攝影家的創作。

📌沈昭良 Chao-liang Shen | 華梵大學攝影與VR設計系教授

🔸三度獲頒行政院新聞局暨文化部雜誌攝影類金鼎獎。
🔸2001年首度推出《映像·南方澳》系列專輯,20年間出版多本長篇攝影著作。
🔸曾任 Photo ONE台北國際影像藝術節召集人、以及第九、十屆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

📌余白 Hubert Kilian | 法國攝影師

🔸早年擔任國際記者,對現實細節有著敏銳的觀察,創作兼具紀實與詩意的視角。
🔸持續探索「時間、情感與城市」的關係,作品紀錄都市景觀的變化,同時揭示人文痕跡與內在情緒。
🔸作品曾於法國、臺灣與日本展出,獲得跨文化觀眾的共鳴,並出版多本攝影專書。

📌李勇志 Yung-Chih Lee | 臺灣藝術家

🔸台灣藝術家,作品以媒體裝置與影像雕塑為主要形式,從生活經驗出發,透過錯置與挪用探討歷史、現實與社會議題。
🔸曾受邀參與印尼「日惹雙年展」、國美館「亞洲藝術雙年展」、C-LAB「崩塌記憶之宮」、南韓「全羅南道國際水墨雙年展」等重要展覽。
🔸創作不僅於國內各大美術館展出,更與 adidas、詹記麻辣火鍋、臺虎啤酒、Bao London 等品牌跨界合作。

📌馬賽 Kyo | 跨領域視覺藝術創作/極地攝影師

🔸跨界創意人,身份涵蓋廣告人、極地攝影師、設計師、導演與插畫家。
🔸巴黎PX3 國際攝影獎年度廣告攝影師。台灣首位英國D&AD廣告插畫類獲獎者。LIA、 NY Festivals、 Mobius Awards三大國際廣告獎插畫金獎。PX3、IPA、TIFA、BIFA、MIFA、紐約、EPA、MUSE…等國際攝影賽職業組金獎,作品獲超過400項跨領域獎項。
🔸近年與司法院、交通部觀光局、屏東縣政府、基隆市政府、中華航空、星宇航空、長榮航空、Volvo、福斯、ASUS、新光文教基金會…等數百公民營企業品牌視覺代言/合作

【2026 SKMPHOTO 新光三越國際攝影大賽】
■ 徵件募集:2025. 09/01 — 2025. 10/31
■ 活動官網:https://reurl.cc/93p3lX
■ 簡章下載:https://pse.is/6ewaum
■ 常見問題:https://reurl.cc/KlXM0g


#夢想成真的起點

 #關於攝影  💡 【經典重溫:《明室:攝影札記》—— 羅蘭·巴特的攝影哲學】攝影不只是光影的記錄,它更是一場關於時間、死亡與個人情感的深刻哲學探問。法國思想巨匠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的經典著作《明室》(Camera L...
27/10/2025

#關於攝影
💡 【經典重溫:《明室:攝影札記》—— 羅蘭·巴特的攝影哲學】

攝影不只是光影的記錄,它更是一場關於時間、死亡與個人情感的深刻哲學探問。

法國思想巨匠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的經典著作《明室》(Camera Lucida)並非一本教你拍照的書,而是他藉由對亡母照片的凝視,探索了攝影的終極本質。

📸 他的核心觀念,你必須知道:

「知面」 (Studium): 📸

大腦的解讀: 指照片中那些能被文化、知識、理性所理解和分析的內容(例如:攝影師的意圖、照片的主題、社會背景)。這是照片的一般性意義。

「刺點」 (Punctum): 📌

心靈的衝擊: 指照片中那個偶然的、微小的細節,它像一根針一樣,直接「刺痛」你的個人情感與記憶,讓你產生強烈的、私密的共鳴,超乎所有文化解釋。

「此曾在」 (That-has-been): ⏳

攝影的本質: 攝影最強大的力量,在於它證明了被攝物**「曾經存在過」。這種對過去的凝固,讓每一張照片都成為一個時間的見證,也因此與死亡和消逝**的宿命緊密相連。

下次當你拿起一張照片,或是滑過手機裡的影像時,試著問問自己:是什麼讓你「看見」它(知面)?又有什麼細節「刺痛」了你(刺點)?

如果你對攝影不僅僅停留在技術層面,更想探討它背後的哲學、人性與情感,這本薄薄的《明室》絕對是你的必讀經典!

#明室 #羅蘭巴特 #攝影理論 #刺點 #知面 #哲學 #攝影經典

💡 Rereading a Classic: Camera Lucida — Roland Barthes' Philosophy of Photography 💡

Photography is more than just a record of light and shadow; it’s a profound philosophical inquiry into time, death, and personal emotion.

The seminal work by French cultural theorist Roland Barthes, Camera Lucida: Reflections on Photography (1980), is not a book about technique, but a deep exploration of the medium’s ultimate nature, sparked by his grief and the contemplation of a photograph of his deceased mother.

📸 Here are the key concepts you need to know:

Studium: 🧠

The Brain's Interpretation: Refers to the elements in the photo that can be understood and analyzed through culture, knowledge, and reason (e.g., the photographer’s intent, the subject matter, the social context). It represents the general, intended meaning of the image.

Punctum: 🎯

The Heart's Impulse: Refers to that accidental, often tiny detail in the photograph that "pricks" or "wounds" the viewer's personal feelings and experience, transcending all cultural codes. It creates an intense, private connection.

That-has-been (The Noēma): ⏳

The Essence of Photography: Barthes argued that photography's greatest power lies in its ability to certify that the subject "has been." This freezing of time makes every photograph a witness to the past and inextricably links it to the inevitable fate of death and disappearance.

The next time you look at a printed photo or scroll through your digital feed, try asking yourself: What makes me "see" it (Studium)? And what specific detail has "pricked" me (Punctum)?

If you’re interested in moving beyond technical aspects to explore the philosophy, humanity, and emotion behind images, this short but powerful book is an absolute must-read.

🎬 紀錄片的意義紀錄片以真實為本,透過影像記錄人、事、時、地、物的脈絡與情感。它不僅保存現實,更引發觀者對社會、歷史與人性的思考。讓被忽略的聲音被看見,讓世界因此更被理解。正如法國導演尚盧・戈達(Jean-Luc Godard)所言:「紀錄...
23/10/2025

🎬 紀錄片的意義

紀錄片以真實為本,透過影像記錄人、事、時、地、物的脈絡與情感。它不僅保存現實,更引發觀者對社會、歷史與人性的思考。讓被忽略的聲音被看見,讓世界因此更被理解。

正如法國導演尚盧・戈達(Jean-Luc Godard)所言:

「紀錄片是一種以真實為素材的藝術,而藝術,正是讓真實變得更深刻的方式。」

來聽聽看看 紀錄片導演的故事吧!

#紀錄片 #影像的力量 #真實與藝術 #紀錄片導演

對於我來說一部電影使用什麼手段,它是一部表演出來的故事片還是一部紀錄片,不重要。一部好電影要表現真理,而不是事實。 ” —— 謝爾蓋·愛森斯坦, 1925年

 #攝影家作品👉每套年曆訂價1088元,10/31日前預訂,優惠價1000元,一次訂購10套,加贈一套。|預購表單|https://forms.gle/LspsEFfa9cUgvsyL9________關於攝影家曾敏雄1997年自學攝影,1...
23/10/2025

#攝影家作品

👉每套年曆訂價1088元,10/31日前預訂,優惠價1000元,一次訂購10套,加贈一套。
|預購表單|
https://forms.gle/LspsEFfa9cUgvsyL9

________
關於攝影家曾敏雄
1997年自學攝影,1999年後獨力完成數個肖像攝影計畫,2004年國立歷史博物館展出,成為國家級藝廊邀請展出最年輕的藝術家,2007年至美國流浪,2009年於台北市立美術館個展,2010年俄羅斯西伯利亞州立美術館攝影雙年展展出,2013年擔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兼任講師,2014年日本東京專業攝影藝廊展出,2015年在歐洲浪跡6000公里。
作品受國立歷史博物館,台北市立美術館,文化部藝術銀行,靜宜大學藝術中心及國內外私人典藏。 出版品計有《台灣頭:曾敏雄人物攝影集》、《冬之旅》、《中部百年美術史》、《台灣頭:文化筆記書》、《容顏寫真:曾敏雄人物攝影筆記》、《風景安靜:曾敏雄攝影筆記》、《唯衣》、《 那裡這裡:曾敏雄攝影集》等。

22/10/2025

攝影對你來說是什麼?
攝影家曾敏雄說.......

【1️⃣專文】回家的影像詩學:  #田名璋 個展《我回來了》中的時間、身體與記憶空間「家,不僅是一個地方,而是一種在記憶中延續的狀態。」——加斯東・巴舍拉《空間的詩學》走進宜蘭的展場,藝術家田名璋的個展《我回來了》以沉靜而深邃的方式,回應了...
20/10/2025

【1️⃣專文】

回家的影像詩學: #田名璋 個展《我回來了》中的時間、身體與記憶空間

「家,不僅是一個地方,而是一種在記憶中延續的狀態。」

——加斯東・巴舍拉《空間的詩學》

走進宜蘭的展場,藝術家田名璋的個展《我回來了》以沉靜而深邃的方式,回應了關於「家」的存在命題。這場展覽不僅是創作者三十年間創作歷程的回顧,更是一場內在的返鄉之旅——一種跨越時間與空間的精神回歸。

展覽名稱《我回來了》,在語意層次上蘊含著「離開」與「返回」的雙重辯證。對我而言,它同時也是一種「我從未離開」的宣言:即使身體漂泊於異地,藝術家心中的家與故鄉,始終以某種形式潛伏於創作的深層意識之中。這種對家的凝視,使得展覽不僅是地理的回返,更是一種存在的再確認。

此次展出橫跨1994年至2025年的作品,涵蓋攝影、錄像與裝置等多重媒介。田老師以多層次的語言編織出關於離家、返家與記憶之間的關係。那些被時間沖淡的場景,透過影像的召喚重新浮現,構成了沃爾特・班雅明所謂「記憶的碎片」(Erinnerungsbild)——它不屬於過去的封存,而是由當下的凝視重新點亮的片刻。

田名璋的作品中,理性的結構與感性的情緒並行共生。他以極為細膩的方式處理「在」與「不在」的張力,讓觀者在觀看中感受到時間的層疊與情感的滲透。影像不再只是視覺的再現,而是一種關於身體、歸屬與時間的感知體驗。

如巴舍拉所言:「家是人類靈魂的第一個宇宙。」在田名璋的影像詩學中,「家」被轉化為一種詩性的居所,一個存放情感與記憶的精神空間。理性的身體承載感性的靈魂,而影像則成為靈魂暫時歇息的地方。

《我回來了》是一場充滿時間意識的展覽,也是對自我與故鄉的溫柔凝視。田名璋以藝術為軸,讓觀者在觀看的過程中,緩緩走進那個名為「回家」的意識場域。

--------------------------------

策展人:汪曉青

展覽日期:即日起至2025年11月23日

展覽地點:宜蘭美術館

開放時間:星期二~星期日上午 9 點~下午 5點

#展覽 #展覽推薦 #攝影展 #錄像 #裝置藝術

 #展覽推薦「影像能思考嗎?」攝影家郭定原用攝影探索這個問題,他以鏡頭為筆,記錄光的節奏與思想的深度。在他眼中,每一張照片都是一場辯證的現場。📷 一場哲學與美學交織的藝術對話。🎞️《攝影故事/郭定原》🔗 https://youtu.be/i...
16/10/2025

#展覽推薦

「影像能思考嗎?」
攝影家郭定原用攝影探索這個問題,
他以鏡頭為筆,記錄光的節奏與思想的深度。
在他眼中,每一張照片都是一場辯證的現場。
📷 一場哲學與美學交織的藝術對話。
🎞️《攝影故事/郭定原》
🔗 https://youtu.be/i-1sX203phM

郭定原影像創作展
日期:10.14-11.9(週一休館)
地點: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 4樓/高雄市前鎮區新光路61號

#郭定原

Address

台北市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1 IMAGE ART 一影像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Business

Send a message to 1 IMAGE ART 一影像:

Share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