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MAGE ART 一影像

1 IMAGE ART 一影像 一部影片、一個故事、一個感動、就是一影像

一影像希望能建立原生的台灣影像工作者資料庫,讓所有人看到台灣優秀的影像作品,讓他們能站上國際舞台,為台灣發光發熱。



積極創作有關影像任何的相關原生內容,包含專題製作 Photographic production,

攝影家專訪 An interview with photographers,導演專訪 Director's interview,

攝影直播討論 Photography Discussion Live,攝影活動講座 Photography related activities。



一影像為

台北國際攝影節協辦單位、2018高雄攝影節協辦單位、台南國際攝影節Photogo企劃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媒體合作單位。



紀錄片、廣告片、微電影拍攝,展覽策劃與個人攝影集出版等歡迎合作。

[email protected]

十度自費進入烏克蘭拍攝俄烏戰爭的攝影家張乾琦新作--零線攻擊,今日刊出。 他到俄烏交戰的最前沿的零線,記錄這場持續三年的侵略戰爭,在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及伊朗爆發衝擊後,國際社會的烏克蘭疲乏愈益明顯,張乾琦語重心長表示:我在烏克蘭所見證的,很可...
09/07/2025

十度自費進入烏克蘭拍攝俄烏戰爭的攝影家張乾琦新作--零線攻擊,今日刊出。

他到俄烏交戰的最前沿的零線,記錄這場持續三年的侵略戰爭,在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及伊朗爆發衝擊後,國際社會的烏克蘭疲乏愈益明顯,張乾琦語重心長表示:我在烏克蘭所見證的,很可能預示我們眼前的未來。無人機、靜默和等待--這些並非遙遠的回聲。它們是實在的警告。

零線(zero line),是前線的最前沿,對峙的武裝力量在此交鋒並展開直接戰鬥,這一詞尤其常用於烏克蘭與俄羅斯軍隊之間的邊界。「零線」在烏克蘭戰爭的語境中,代表著暴露、突襲與瞬間變化的高風險狀態。 / The "zero line" refe...

 #展覽推薦  #臺東美術館📸 埃里克.普瓦特凡(Éric Poitevin):在沉默中凝視時間的攝影詩人**Éric Poitevin(1961–)是法國當代攝影的重要創作者,自 1980 年代以來,他以極簡、冷靜、極具存在感的影像風格,...
02/07/2025

#展覽推薦 #臺東美術館

📸 埃里克.普瓦特凡(Éric Poitevin):在沉默中凝視時間的攝影詩人**

Éric Poitevin(1961–)是法國當代攝影的重要創作者,自 1980 年代以來,他以極簡、冷靜、極具存在感的影像風格,持續在藝術攝影的世界中留下深刻痕跡。他的作品主題廣泛,從戰爭老兵的肖像、裸體、動物屍體、蝴蝶標本,到森林與沼澤的靜謐風景,每一張照片都像是在與時間、空間與死亡對話。

Poitevin 出生於法國東北部的 Longuyon,1985 年畢業於梅斯藝術學院,後於 1989–1990 年在羅馬美術學院(Villa Médicis)駐村。他的創作從一開始就展現出極高的敏銳度與獨立性,不追逐時尚,不依賴敘事,而是透過大畫幅相機與自然光,拍攝出充滿細節與沉靜氛圍的影像。他曾說:「每一張照片都是一場時間與選擇的蒙太奇。」

他的攝影主題經常令人感到驚異:在畫面中,沒有戲劇性的構圖,也沒有強烈的情感訴求,有的只是被他靜靜凝視的物體本身。他拍攝死亡(動物屍骸)、老去(退伍軍人)、自然(森林與真菌),並非為了批判或讚美,而是以一種哲學式的目光,捕捉它們的存在與消逝。這種對「靜止」的關注,讓人聯想到 19 世紀攝影師如 Nadar 或 Atget,也與當代繪畫、雕塑的某些極簡脈絡產生對話。

Poitevin 是一位用影像與世界保持距離的觀察者。他不喜歡過度處理或說教式的攝影,而是相信觀看與拍攝應當是「開放性的存在」。他曾說過,他經常走入森林,拍照、採集蘑菇、感受地面與濕氣的變化。這種與自然直接互動的方式,也深深影響了他的創作節奏與質感。

他的作品被龐畢度中心、巴黎市立現代美術館、MAMCO(日內瓦現代藝術館)等重要機構收藏,也曾入選馬塞爾·杜尚獎(2003 年)。近年,他的影像在 Kyotographie(日本京都)與 Domaine de Chaumont-sur-Loire(法國)等藝術節中展出,持續以其獨到而靜謐的視覺語言,吸引世界各地觀眾的目光。

Poitevin 目前任教於巴黎美術學院,他不僅是攝影師,更是一位影像思想的實踐者。他讓我們重新思考:在圖像快速流動、過度訊息的時代裡,攝影是否仍能是一種抵抗,一種關於時間與凝視的練習?

如果你喜歡極簡、詩意、哲學感的攝影作品,Poitevin 將會是你不可錯過的創作者。讓我們在他低語般的影像裡,重新認識什麼是「觀看」的力量。

■本次在台東美術館共展出三個系列「森林」、「野花」、「動物之殤」

「森林」系列,每幅作品約200-300cm長不等,以大尺幅的相片在展場中呈現不同面貌的「自然之景」。當觀眾在展場中行走時,觀看每一幅作品都彷彿是望向一座幽深的樹林,在失去時間失去空間的畫面中映照出自己,存在於那片自然之中,卻不知那片自然存在於何處,是熟悉也是陌生。

「野花」系列,則是呈現了原本生長於鄉間野地的雜花野草,在被攝影師從生長之處帶回工作室,並拍攝成影像後,將「無名」與「平凡無奇」的花草從自然中獨立而出,賦予了「定義」與「獨特性」,並與中世紀繪畫產生了聯想,花草不再是花花草草,而是成為了帶有神秘與象徵意義的形象。枯榮之間,短暫與永恆,這些草花從自然原野中被抽離至人類文明的注視中,不生不死。

在不忍心卻又無能為力的情況下,他會將這些動物的屍體帶回工作室,在已經不用擔心「打擾」牠們的狀態中,留下牠們已經走向終點的影像。這些在森林中尋常不過的動物,在純白的背景下,昇華為帶有某種神聖性的意涵,微微滲流的血跡,是為了尊敬及保護這一片自然,而不得不為的「犧牲」,每張影像就彷彿是一座祭壇,在人類的注視中。

展覽資訊
日期114-03-29~114-07-28
地點臺東美術館山歌、海舞廳

#攝影詩人 #法國攝影師 #藝術攝影 #當代影像 #靜物與風景 #凝視與時間

---

 #展覽推薦📷 ** #東松照明:用影像凝視日本戰後靈魂的攝影師**東松照明(Shōmei Tōmatsu, 1930–2012)是日本戰後攝影最具代表性的創作者之一,他一生以鏡頭凝視著日本在戰爭、佔領、現代化浪潮中留下的創傷與矛盾。他的作...
01/07/2025

#展覽推薦

📷 ** #東松照明:用影像凝視日本戰後靈魂的攝影師**

東松照明(Shōmei Tōmatsu, 1930–2012)是日本戰後攝影最具代表性的創作者之一,他一生以鏡頭凝視著日本在戰爭、佔領、現代化浪潮中留下的創傷與矛盾。他的作品不僅是影像的紀錄,更是對歷史與文化的質疑與對話。

出生於名古屋的東松,原本並未立志成為攝影師,但在1950年代初期,他進入了《岩波攝影文庫》,接觸到攝影作為表達工具的力量。在日本戰敗、社會重建的動盪時代,他選擇用相機探索國家的身份與個人的位置。1959年,他與森山大道、川田喜久治等人共同成立攝影團體「VIVO」,以反抗主流媒體與保守審美的方式展開創作,推動了日本攝影現代主義的浪潮。

東松最為人知的作品之一,是他持續多年拍攝的《長崎》系列。在這個系列中,他不只是紀錄1945年原子彈爆炸的殘骸與倖存者,更深入挖掘核災後的日常、記憶與時間的流逝。他曾說:「原子彈不是在1945年爆炸一次,它每天都在我們心中重演。」這樣的觀點讓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歷史與心理層次,也讓觀者不得不正視創傷如何潛伏於每個日常細節之中。

1960年代之後,東松將視角轉向沖繩——這個被美軍佔領、身份曖昧的群島。他拍攝駐日美軍基地、混血兒、當地民俗與青年文化,試圖揭露日本與美國之間不平等的政治現實,以及沖繩人被邊緣化的命運。他在《沖繩、OKINAWA、Okinawa!》系列中不斷實驗構圖與色彩,甚至將鏡頭轉向豐富的海岸、裸露的土地與神祕的信仰儀式,創造出詩性與政治並存的視覺語言。

東松的攝影從未是冷靜的紀錄,而是飽含情緒與立場的參與。他不追求真實的再現,而是用影像進行詰問——日本到底是誰?我們的歷史由誰來書寫?而影像,是否能成為一種反抗與療癒的力量?

晚年的他,依然不斷拍攝。他曾說:「我的攝影,是活著的證明。」即便病痛纏身,他依舊用相機記錄著身邊的世界,直到2012年辭世。

東松照明留下的不只是作品,更是一種攝影的態度:誠實、敏感、批判而詩意。他讓我們明白,攝影不只是按下快門,而是一種對歷史與自我永不妥協的凝視。

目前在1839當代藝廊展出的作品
/《長崎1945–2025》東松照明 攝影展
展出作品|共51件(36張黑白、15張彩色)
展期|2025/06/20 – 2025/07/27

---

🔍 #東松照明 #日本攝影 #戰後記憶 #沖繩 #長崎 #紀實攝影 #攝影故事 #經典攝影師 #1839當代藝廊

 #展覽最後一天《攝影上桌獲獎者聯展「五種重量」》展覽資訊展出者 |黃弘川、篠塚紘生、黎青青、陳冠霖、蔡定邦策展人 |鄧博仁展覽日期:6/06(五) - 6/22(日)開放時間:週五~週日: 10:00pm~19:00pm(其他時間請預約)...
22/06/2025

#展覽最後一天

《攝影上桌獲獎者聯展「五種重量」》
展覽資訊
展出者 |黃弘川、篠塚紘生、黎青青、陳冠霖、蔡定邦
策展人 |鄧博仁
展覽日期:6/06(五) - 6/22(日)
開放時間:週五~週日: 10:00pm~19:00pm(其他時間請預約)
展覽地點:(晗光行) 台北市大安區麗水街13巷8號1樓
#藝術展 #攝影 #五種重量 #攝影上桌

#展覽 #五種重量重量之一|  #陳冠霖《如紙一般的厚度》──影像與記憶的層疊痕跡本作品源自藝術家在德國交換期間,探訪一座已荒廢20年的紙廠,並以過期底片拍攝現場痕跡。他將影像輸出於報紙,再進行貼覆、撕除、再拍攝等重複程序,使影像不斷被干擾...
15/06/2025

#展覽 #五種重量
重量之一| #陳冠霖

《如紙一般的厚度》──影像與記憶的層疊痕跡
本作品源自藝術家在德國交換期間,探訪一座已荒廢20年的紙廠,並以過期底片拍攝現場痕跡。他將影像輸出於報紙,再進行貼覆、撕除、再拍攝等重複程序,使影像不斷被干擾與消磨,如同記憶反覆被書寫、遺忘又重新召喚。紙與影像的結合,在此成為一場物質與精神的雙重實驗——底片的霉點、報紙的破損、影像的模糊,最終組成一種視覺上的記憶疲乏感。作品提問:紙張能承載多少記憶?攝影又能抵抗多少遺忘?這是一種時間對影像的侵蝕痕跡,也是一種無聲的歷史重量。

關於作者
1997 年生,臺北人。就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在學期間於德國斯圖加特高等設計學院(Merz Akademie, Stuttgart)進行交換。以平面攝影及影像裝置為主要創作媒材,攝影主題圍繞在廢墟空間,如八仙水上樂園及新竹第六燃料廠;影像裝置著重於探討拍攝者與被攝者的對立關係,如何透過影像與觀者產生實質的互動。
-----
《五種重量》
「重量」,在字面上指涉物體的質量與重力關係,然而在藝術語境中,它所承載的往往不只是物理的數值,而是一種無法量化的心理張力、記憶壓力、情感濃度,甚至是觀看本身的衝擊與力道。本展《五種重量》邀請五位來自不同背景的藝術家,透過攝影及影像相關媒介,展現出五種無形而深沉的重量。這些重量不在於克數或體積,而是一種緩慢積累、難以釋懷的感受,是在凝視影像時逐漸滲入內心的某種「密度」。
____
展覽資訊
展出者 |黃弘川、篠塚紘生、黎青青、陳冠霖、蔡定邦
策展人 |鄧博仁
展覽日期:6/06(五) - 6/22(日)
開放時間:週五~週日: 10:00pm~19:00pm(其他時間請預約)
展覽地點:(晗光行) 台北市大安區麗水街13巷8號1樓
#藝術展 #攝影 #五種重量 #攝影上桌

#展覽 #五種重量重量之一|  #黃弘川《無題:川》──記憶與哀愁的重量作品源於藝術家黃弘川對祖母記憶衰退的深刻經歷,透過攝影紀錄她日漸模糊的日常與神情。這不僅是一項紀實攝影計畫,更是一場對抗遺忘、緊握情感的行動。2020年,他在疫情爆發前...
14/06/2025

#展覽 #五種重量
重量之一| #黃弘川

《無題:川》──記憶與哀愁的重量
作品源於藝術家黃弘川對祖母記憶衰退的深刻經歷,透過攝影紀錄她日漸模糊的日常與神情。這不僅是一項紀實攝影計畫,更是一場對抗遺忘、緊握情感的行動。2020年,他在疫情爆發前最後一次回到香港,發現祖母短期記憶開始快速流失。他以鏡頭與她相伴,企圖留下一絲尚未消散的親情線索。這些影像不只是回憶的容器,而是對時間、疾病與分離的深情回應。當觀者注視照片中祖母那依舊溫柔的眼神時,也能感受到一種屬於生命流轉的沈重——一種知道終將失去,卻仍努力記得的執念。

關於作者
黃弘川,1986年生,香港攝影師,現居台灣新竹縣北埔鄉。 他以攝影作品探討生與死、虛與實之間的關係,並融合宗教意象和日常符號,呈現個人內在世界。 2014年移居台灣後,他以攝影記錄下在北埔的生活,特別關注喪禮文化,並以此為主題創作了「Hakka Sonata」系列作品。

-----
《五種重量》
「重量」,在字面上指涉物體的質量與重力關係,然而在藝術語境中,它所承載的往往不只是物理的數值,而是一種無法量化的心理張力、記憶壓力、情感濃度,甚至是觀看本身的衝擊與力道。本展《五種重量》邀請五位來自不同背景的藝術家,透過攝影及影像相關媒介,展現出五種無形而深沉的重量。這些重量不在於克數或體積,而是一種緩慢積累、難以釋懷的感受,是在凝視影像時逐漸滲入內心的某種「密度」。
展覽資訊
展出者 |黃弘川、篠塚紘生、黎青青、陳冠霖、蔡定邦
策展人 |鄧博仁
展覽日期:6/06(五) - 6/22(日)
開放時間:週五~週日: 10:00pm~19:00pm(其他時間請預約)
展覽地點:(晗光行) 台北市大安區麗水街13巷8號1樓
#藝術展 #攝影 #五種重量 #攝影上桌

#展覽 #五種重量重量之一|  #黎青青──植物、記憶與時間的靜默厚度黎青青的創作跨越繪畫、攝影與當代首飾等媒材,探問自然與記憶之間的關係。她長期觀察植物的繁盛與枯萎,將其視為記憶與時間具象化的載體。作品中的植物不再是靜物,而是帶有語言與情...
13/06/2025

#展覽 #五種重量

重量之一| #黎青青──植物、記憶與時間的靜默厚度
黎青青的創作跨越繪畫、攝影與當代首飾等媒材,探問自然與記憶之間的關係。她長期觀察植物的繁盛與枯萎,將其視為記憶與時間具象化的載體。作品中的植物不再是靜物,而是帶有語言與情感的存在。她關注的,是植物如何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成為記憶的附著點,亦是時間流動的證據。這些影像不以宏大敘事取勝,而是在微小、緩慢中釋放出深沉的力量——一種由內而外的靜默重量,讓觀者體會生命的循環與消逝,黎青青以 #鉑金放相 的製作方式,更顯的珍貴而獨特。

-----

《五種重量》
「重量」,在字面上指涉物體的質量與重力關係,然而在藝術語境中,它所承載的往往不只是物理的數值,而是一種無法量化的心理張力、記憶壓力、情感濃度,甚至是觀看本身的衝擊與力道。本展《五種重量》邀請五位來自不同背景的藝術家,透過攝影及影像相關媒介,展現出五種無形而深沉的重量。這些重量不在於克數或體積,而是一種緩慢積累、難以釋懷的感受,是在凝視影像時逐漸滲入內心的某種「密度」。

展覽資訊
展出者 |黃弘川、篠塚紘生、黎青青、陳冠霖、蔡定邦
策展人 |鄧博仁
展覽日期:6/06(五) - 6/22(日)
開放時間:週五~週日: 10:00pm~19:00pm(其他時間請預約)
展覽地點:(晗光行) 台北市大安區麗水街13巷8號1樓
#藝術展 #攝影 #五種重量 #攝影上桌

當代攝影家  #山本昌男:在微觀世界中感知詩意在當代日本攝影領域中,山本昌男(Yamamoto Masao, 1957年生於愛知縣蒲郡市)是一位獨樹一幟的藝術家。他以創作手掌般大小的銀鹽相片聞名,融合攝影、繪畫與裝置藝術,展現出詩意與哲思兼...
13/06/2025

當代攝影家 #山本昌男:在微觀世界中感知詩意

在當代日本攝影領域中,山本昌男(Yamamoto Masao, 1957年生於愛知縣蒲郡市)是一位獨樹一幟的藝術家。他以創作手掌般大小的銀鹽相片聞名,融合攝影、繪畫與裝置藝術,展現出詩意與哲思兼具的視覺語言。他的作品不僅僅是影像的捕捉,更是一種存在的凝視與靜觀,是對自然、時間與記憶的深層探索。

◎從繪畫到攝影:風格的養成

山本昌男最初並非攝影出身。他曾在大阪藝術大學學習繪畫,並師從日本洋畫家斎藤吾朗。這段藝術訓練為他後來的攝影奠定了深厚的視覺基礎。他的影像常帶有繪畫性的筆觸與構圖感,柔焦、茶染、撕裂、甚至手工塗抹的處理手法,使每一張照片都像是一件具有肌理的藝術物件,模糊了攝影與繪畫之間的界線。

◎攝影作為物件:獨特的創作觀

山本將攝影視為物件(object),而非單純的畫面。他的作品多為小尺寸銀鹽照片,並經過一系列手工處理:茶染、摺痕、刮磨、或拼貼等,讓照片彷彿經歷歲月的沉澱。他說:「我希望每張照片都是一個故事。」這種創作觀念,使他的影像成為充滿觸感與時間感的藝術品,而非只是現實的紀錄。

◎主題探索:自然與禪意的詩學

山本昌男的創作深受禪宗思想影響。他偏好拍攝自然中的微小事物,如落葉、石頭、果實、裸女、枯木與盆栽等,藉由微觀視角捕捉生命的靜謐與變化。他的代表作品如《小さきもの、沈黙の中で》(微小之物,在沈默之中)和《BONSAI 微觀宇宙》,皆呈現出一種「在細微處見天地」的東方哲學思維。他的作品有如詩一般,低聲訴說著時間的流轉與萬物的無常。

◎國際舞台的腳步

自1990年代起,山本開始活躍於國際藝壇。他於1994年在美國舊金山舉辦首次個展,之後在紐約、巴黎、莫斯科、里約熱內盧等地持續展出。他的作品被廣泛收藏於全球重要美術館與機構之中,如普林斯頓大學藝術博物館等。他亦與多家國際出版社合作,出版攝影集,包括《空の箱》、《中空》、《e/ゑ》、《大水青蛾》、《川》等,確立了其在攝影界的地位。

◎持續創作

即使在數位攝影盛行的今日,山本昌男仍堅持以傳統手工方式進行創作。2024年,他於東京水戶美術館舉辦個展《Living Things ≅ Still Life》,展出以19世紀濕版玻璃攝影技法(ambrotype)製作的新作系列,再次展現他對歷史技術與物件美學的關注。他目前定居於山梨縣八ヶ岳南麓,持續以靜觀自然的方式進行創作,將日常中微小的事物轉化為永恆的詩意。

---

山本昌男的攝影,是一種溫柔的凝視,是對「萬物有靈」的信仰。他讓我們明白,即使在喧囂的世界中,仍能從微小與寧靜中,找到屬於生命的光與影。如果說當代攝影正快速向數位與高解析邁進,那麼山本的創作無疑是一種逆流而上的提問——什麼是真正的觀看?什麼是攝影的本質?這些問題,在他手工製作的小照片中,悄然迴盪。

#攝影 #日本攝影 #攝影藝術

 #展覽 (~6/22 周五~週日 開放參觀)重量之一|《水噹噹ㄟ金雲阿姨》──身體與目光之間的對抗張力藝術家蔡定邦紀錄72歲的金雲阿姨——一位曾經經營餃子店、如今在咖啡廳打工的女性。她驕傲地分享自己年輕時的性感寫真,認為「腋毛才是性感的象...
12/06/2025

#展覽
(~6/22 周五~週日 開放參觀)

重量之一|《水噹噹ㄟ金雲阿姨》──身體與目光之間的對抗張力

藝術家蔡定邦紀錄72歲的金雲阿姨——一位曾經經營餃子店、如今在咖啡廳打工的女性。她驕傲地分享自己年輕時的性感寫真,認為「腋毛才是性感的象徵」,並反問當代審美為何將自然身體視為羞恥。藝術家在一連串日常互動中拍下她再度入鏡的瞬間,照片中的她不再追求主流時尚的姿態,而是大方展示一種不受時間與規範侷限的身體姿態。這些影像記錄了她對自我美感的堅定與自在,也讓我們重新思考身體、老去、女性凝視與影像之間的關係。這份來自庶民生活的真實與反叛,本身就蘊含強烈的視覺與思想張力。

「攝影上桌」獲獎者的聯展《五種重量》邀請觀者思考攝影在時間、記憶、情感與身體間的無形張力。
在凝視之後,我們或許能感受到:攝影的重量,或許不在於它所呈現的景象,而在於它如何在我們心中留下深刻的痕跡,像一種難以言喻的重力,隨著時間的流逝,不斷回蕩。

展覽資訊
展出者 |黃弘川、篠塚紘生、黎青青、陳冠霖、蔡定邦
策展人 |鄧博仁
展覽日期:6/06(五) - 6/22(日)
開幕導覽:6/07 | 2:00pm
開放時間:週五~週日: 10:00pm~19:00pm(其他時間請預約)
展覽地點:(晗光行) 台北市大安區麗水街13巷8號1樓

#藝術展 #攝影 #五種重量 #攝影上桌

Address

台北市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1 IMAGE ART 一影像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Business

Send a message to 1 IMAGE ART 一影像:

Share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