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給所有人的歷史

故事:給所有人的歷史 認識過去,想像未來,描繪世界的輪廓。
投稿請洽:[email protected]
授權請洽:[email protected]

✍️ 對殷海光及其妻女而言,溫州街十八巷的故居,或許有溫暖也有恐懼。​一九五六年三月,女兒殷文麗出生,殷海光向臺大申請宿舍,搬進溫州街十八巷十六弄的新房舍。他與妻子夏君璐親手在這兒打造出的庭園和戲水池,成為女兒的探險樂園,夏君璐負責出力,騎...
23/11/2025

✍️ 對殷海光及其妻女而言,溫州街十八巷的故居,或許有溫暖也有恐懼。

一九五六年三月,女兒殷文麗出生,殷海光向臺大申請宿舍,搬進溫州街十八巷十六弄的新房舍。他與妻子夏君璐親手在這兒打造出的庭園和戲水池,成為女兒的探險樂園,夏君璐負責出力,騎著菲利浦牌腳踏車運水泥回家;殷海光負責當巧匠,可惜工法不太精湛,耗掉二十袋水泥才蓋完,遭太太調侃說,人家都能蓋一間新房子了。

但自一九六〇年代起,殷家被政治的陰雲籠罩。

一九六〇年雷震事件後,肅殺的風氣不僅衝擊到《自由中國》成員,也悄然蔓延。住在溫州街十八巷四號的臺大政治系教授彭明敏,因與學生起草「台灣人民自救運動宣言」而在一九六四年九月被捕,十一月特赦釋放,軟禁在住處。

此後,殷文麗上下學都能看見一輛吉普車,監視著彭明敏一家。殷文麗也曾聽母親談及,在那段詭譎的日子裡,當夏君璐於市場遇見彭明敏妻子時,兩人會輕點頭示意,低調地問候⋯⋯

殷海光一家人後來遭遇了什麼事?請看〈殷海光故居:種出一片自由的花園〉>>> 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gushi/the-story-of-yin-hai-kuang-residence

本書收錄於《家是臺北的名字:從我到我們的城之記憶》,現正熱賣中 .ᐟ.ᐟ
讀書共和國網路書店:https://reurl.cc/XalVqa
博客來:https://reurl.cc/la5dgQ
誠 品:https://reurl.cc/pKxM3r
讀 冊:https://reurl.cc/7b3pdk
金石堂:https://reurl.cc/ORk45A

🌟 新臺灣史運動年會 2025 : #成為海島人🌟感謝所有支持者一路的關注與陪伴!❣️隨著年末的腳步將近,我們迎來這一年最重要的時刻——「新臺灣史運動 2025 實體年會:成為海島人」系列活動,開放報名中🔥從最初  #何謂海島人 的提問開始...
20/11/2025

🌟 新臺灣史運動年會 2025 : #成為海島人🌟

感謝所有支持者一路的關注與陪伴!❣️

隨著年末的腳步將近,我們迎來這一年最重要的時刻——「新臺灣史運動 2025 實體年會:成為海島人」系列活動,開放報名中🔥

從最初 #何謂海島人 的提問開始,新臺灣史運動一直以多元視角重新理解臺灣歷史。

今年,我們想更進一步——探索如何 #成為海島人 。

系列活動以這個命題為核心,透過親子共讀、創作者對談等不同形式,邀請大家一起走進臺灣的歷史與文化,一邊看故事、一邊感受島嶼的生活脈動。



【系列活動一| #親子共讀】
🌊 小黑啤講古:今仔日ê Tâi-gí 真好耍!
📅 時間:12/13 (六) 13:30-14:30
📍 地點✨紀州庵文學森林新館二樓(臺北市中正區同安街107號)
👉 活動連結:https://twbar.cc/MZRaU
(目前已額滿,可報名備選票,或靜候名額釋出通知)

【系列活動二| #創作者對談】
🎥 歷史,有感:影像 × 展覽 × 城市慶典 × 跨界內容,我們如何說臺灣的故事?
📅 時間:12/13 (六) 16:00-17:30
📍 地點:紀州庵文學森林新館二樓(臺北市中正區同安街107號)
👉 活動連結:https://twbar.cc/9ykQS(開放報名中🔥)

【系列活動三| #贊助者限定聚餐】
💖 海島人專屬餐會
📅 時間:12/13 (六) 18:15-20:00 (18:00 開放報到)
📍 地點:紀州庵文學森林新館一樓 風格茶館(臺北市中正區同安街107號)
👉 請贊助者私訊粉專,報名活動!



誠摯邀請您親臨現場,在故事與對話之間,看見彼此在島嶼上的位置,一起讓新臺灣史的故事,繼續發光✨

新臺灣史運動團隊 敬上

🎵 有聽過〈望春風〉吧?它是在這裡誕生的⋯⋯​在西寧北路一隅、大稻埕不遠處,矗立著一棟磚紅色老屋。對一般人來說,這裡是「李臨秋故居」,但對李修鑑而言,這裡是他的生活與記憶,更是他父親——詞人李臨秋——創作與生活交織的場域。​李修鑑回憶年幼時...
19/11/2025

🎵 有聽過〈望春風〉吧?它是在這裡誕生的⋯⋯

在西寧北路一隅、大稻埕不遠處,矗立著一棟磚紅色老屋。對一般人來說,這裡是「李臨秋故居」,但對李修鑑而言,這裡是他的生活與記憶,更是他父親——詞人李臨秋——創作與生活交織的場域。

李修鑑回憶年幼時在這屋子裡的夜晚,熟悉的木地板踩踏聲響起,是父親終於歸來的訊息;二樓公媽廳前的一張木桌,是父親李臨秋最常創作的地方,深夜時分,月光斜照進來,公媽廳裡混雜著夜來香與紅露酒香的氣味,父親坐在桌邊,一手持筆、一手持杯,口中輕聲低吟新作的詞。李臨秋不僅在這棟房子裡寫下〈補破網〉、〈相思海〉等作品,同時也會誦唸詞句給不識字的母親與妻子聽,直到她們聽懂為止。他說:「若是她們都懂了,那大眾也一定懂。」

對李修鑑來說,父親不是只存在於人們口中的名號,而是真實地活在這些空間裡——他的身影存在廳堂與朋友應酬的酒氣與笑語間,也存在酒後、讓孩子拔鬍子換取零用錢的細節中。如今,當這棟屋子轉化為文史建築,不只紀念了詞人,更保存了一個家庭生活的過往,關於創作也關於日常。

那些膾炙人口的歌謠是如何在這棟房內誕生的?請看〈李臨秋故居:一間厝,醞釀出臺語流行音樂的春風〉>>> 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gushi/the-story-of-former-residence-of-lee-lin-chiu

本書收錄於《家是臺北的名字:從我到我們的城之記憶》,現正熱賣中 .ᐟ.ᐟ
讀書共和國網路書店:https://reurl.cc/XalVqa
博客來:https://reurl.cc/la5dgQ
誠 品:https://reurl.cc/pKxM3r
讀 冊:https://reurl.cc/7b3pdk
金石堂:https://reurl.cc/ORk45A

📱你可曾想過,今日的「晶片之島」臺灣,是如何在戰後的風雨中蛻變而成的呢?從 1950 年代開始,臺灣從一個依賴美援的後進經濟體,接收了資金、物資,甚至還有美軍福利社帶來的電視、可樂等「美式摩登」生活。這股浪潮不僅刺激了本土家電工業的復甦,更...
17/11/2025

📱你可曾想過,今日的「晶片之島」臺灣,是如何在戰後的風雨中蛻變而成的呢?

從 1950 年代開始,臺灣從一個依賴美援的後進經濟體,接收了資金、物資,甚至還有美軍福利社帶來的電視、可樂等「美式摩登」生活。這股浪潮不僅刺激了本土家電工業的復甦,更促使臺灣在 1979 年中美斷交的危機後,決定設立「新竹科學園區」。

這是臺灣一路走來,不僅從製造業走向世界級半導體產業鏈,更自立自強、邁向現代化科技國家的故事。

翻開檔案,讓我們一起沿著這段從美援到晶片之島的歷史長廊,深入探索臺灣的華麗翻身吧!

故事由此去 >>> 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gushi/taiwan-postwar-rise
--
歡迎到 國家檔案館 National Archives 探尋更多珍貴記憶
【島讀 ‧ 我們的故事常設展】
📍地址:新北市林口區檔案館路1號 國家檔案館 2 樓常設展廳
🕘開放時間:週二~週六 9:00–17:00(週日、週一、國定假日及連續假日休館)

 #有故事要說 Podcast 🎤七位譯者、五年時光,臺灣如何重譯《追憶似水年華》專訪新譯版統籌企劃吳坤墉、第五卷《女囚》譯者陳郁雯 ➪➪ https://reurl.cc/Abk623​​「法國人都開玩笑說沒在看的《追憶似水年華》,我們想...
13/11/2025

#有故事要說 Podcast 🎤七位譯者、五年時光,臺灣如何重譯《追憶似水年華》
專訪新譯版統籌企劃吳坤墉、第五卷《女囚》譯者陳郁雯 ➪➪ https://reurl.cc/Abk623


「法國人都開玩笑說沒在看的《追憶似水年華》,我們想用新的方式去詮釋它。」

《追憶似水年華》的全新繁體中文譯本,是一場跨越七冊、歷時五年的翻譯長旅。這套書的每個字,都是譯者們花無數時間反覆打磨的成果;而這,也是臺灣第一次由本地譯者團隊,直接從法文原文全譯普魯斯特的經典。

譯者表示:「就算沒看(完)過這套書,也會想翻下去!」

在節目中,吳坤墉與陳郁雯聊到,普魯斯特筆下的世界像是一面照見人生的鏡子:一場場宴會、一次次回憶的氣味、那些愛與嫉妒的瞬間,都讓人重新凝視自己的記憶。「看《追憶似水年華》,就像我們的生命多了三倍的長度與經驗。」

這集節目,帶你聽見:
📚 七位譯者如何協作,讓百年經典以全新語言重生?
📚 翻譯這套書最困難的挑戰是什麼?
📚 在 2025 年重讀普魯斯特,我們還能從中讀出什麼樣的自己?

時間、記憶與文字的長河,於是再次在臺灣流動⋯⋯

🎤想知道翻譯這套大部頭經典的秘辛嗎?請聽:
❖ Spotify:https://reurl.cc/Abk623
❖ Apple Podcast:https://reurl.cc/VmE0My
❖ Sound on:https://reurl.cc/laRNNY
❖ KKBOX:https://kkbox.fm/Sy1PAX


▋《追憶似水年華》【首套繁體中文全譯本・書口噴繪法式軟精裝・典藏燙印書匣套組】》
購買連結:https://linkingthink.com/L184763
沉浸於不捨離席的文學經典饗宴:https://linkingthink.com/TempsA

有一部小說或許很長很長,但值得用一輩子慢慢閱讀。
每一次翻頁,都能替我們找回生命曾經閃過、卻再也回不去的光。

《追憶似水年華》是法國大文豪馬塞爾・普魯斯特的傳世之作,細膩刻畫 19 世紀末、20 世紀初,宛如繁花盛開的法國上流社會生活,那屬於世紀交替的美好年代,更重新定義了「時間與記憶」的文學書寫。

睽違 30 年,聯經出版邀集 7 位臺灣最頂尖的法語譯者以繁體中文直譯並詮釋的繁體中文全新譯本重現,200 萬字的經典,不再只是一本書,而是一次永不褪色的時光回溯。

🏠《家是臺北的名字:從我到我們的城之記憶》 #新書正式出版​十棟老屋 × 十段家族故事一座城市 × 一部時代縮影​臺北的每一棟家屋,都是城市最小的單位,也承載著生活與記憶:有人在仁安醫院匆忙出診,有人在李臨秋故居構思出〈望春風〉的歌詞;茶香...
12/11/2025

🏠《家是臺北的名字:從我到我們的城之記憶》 #新書正式出版

十棟老屋 × 十段家族故事
一座城市 × 一部時代縮影

臺北的每一棟家屋,都是城市最小的單位,也承載著生活與記憶:有人在仁安醫院匆忙出診,有人在李臨秋故居構思出〈望春風〉的歌詞;茶香縈繞的新芳春茶行守護著五代人的生活,萬華林宅則收藏著貿易商家族與街區的故事。

從陽明山的巫雲山莊,到殷海光故居與紫藤廬,再到化南新村宿舍、蒲添生雕塑紀念館與孫運璿科技・人文紀念館,家屋的故事串起城市的時代脈絡,也緊密連結起我們的記憶與生活。

《家是臺北的名字》這本書邀請大家一起翻開臺北的「家族相簿」,
從每個家的故事,看見城市如何由建築而生、因人的記憶而延續。

購書連結請見留言👇👇

🏠 新書預告 .ᐟ.ᐟ 圖片中的臺北故居,你猜得出來是哪裡嗎?​這些故居的故事,都收錄在《家是臺北的名字:從我到我們的城之記憶》。從醫館到茶行、從思想沙龍到藝術家工作室,《家是臺北的名字》以十棟故居為起點,寫下各個時代來到臺北的人,如何在這...
11/11/2025

🏠 新書預告 .ᐟ.ᐟ 圖片中的臺北故居,你猜得出來是哪裡嗎?

這些故居的故事,
都收錄在《家是臺北的名字:從我到我們的城之記憶》。
從醫館到茶行、從思想沙龍到藝術家工作室,
《家是臺北的名字》以十棟故居為起點,
寫下各個時代來到臺北的人,
如何在這座城市裡安身、生活、留下痕跡。

這些房子,不只是建築,
它們記錄著時代如何改變、家如何延續,
也拼成了我們共同生活的城市風景。

📘 新書《家是臺北的名字》,明天 11/12 正式開賣!
預購連結 ➜ https://reurl.cc/la5dgQ

📍同場加映:新書發表會「記憶中,那個在臺北的家」
時間|11/22(六)14:00–16:00(13:30 開放報到入座)
地點|新芳春茶行(臺北市大同區民生西路 309 號)
報名連結 ➜ https://www.accupass.com/event/2511060803066892717100

《沿之有物-從鐵枝路到菸廠路》✨故事團隊與松山文創園區合作推出,策劃半年的重磅展覽登場.ᐟ.ᐟ//2025 年松山文創園區原創基地節,以「沿循著過去,處處皆有物」為題,探循昔日松山菸廠的產製路徑。究竟這一條牽動著城市變化、產業興衰與生活記憶...
10/11/2025

《沿之有物-從鐵枝路到菸廠路》✨
故事團隊與松山文創園區合作推出,策劃半年的重磅展覽登場.ᐟ.ᐟ

//
2025 年松山文創園區原創基地節,以「沿循著過去,處處皆有物」為題,探循昔日松山菸廠的產製路徑。

究竟這一條牽動著城市變化、產業興衰與生活記憶的文化路徑,是如何改變這座城市?臺北鐵路沿線坐落的各產業遺址,又是如何演變成為今日文化廊帶群的呢?
//

本次展覽共分為三區,從「鐵枝路」出發,邀請你親身走過這條可被觀看、可被行走、也可被思索的文化路徑,最終抵達「菸廠路」,與這座城市重新相遇。

01區|沿之有物:沿著鐵路看建物
回到過去,看見「沿途」發生了什麼?爬梳臺北縱貫鐵路的興建與演變,以及其對城市發展的影響。這條鐵路,大大改變了這座城市的風景。

02區|言之有物:跟著物流說故事
跟著產製路徑,深入探討松山菸廠的核心元素:「菸」與「人」,如何共築出這段產業記憶?從菸廠的選址、設立到停產,透過珍貴老照片、歷史文獻及動態影像紀錄,看見每一個「人」所付出的努力與情感。

03區|延之有物:延伸時代續產物
從一個時代的節點,走向新的文化起點。邀請你將本次展間的終點「菸廠路」化為起點,以松菸為基地,出發創造第 n+1 種體驗松菸與臺北的方式!

⸝⋆ 展期僅剩一週,邀請大家走訪松菸觀展 ⋆⸜
--
📍2025 松山文創園區 原創基地節 期間限定.ᐟ.ᐟ.ᐟ
①間主題展 X ②組現地表演 X ⑥組現地創作
展期|2025.10.31 - 2025.11.16
時間|室內展區 9:00 - 18:00 / 戶外展區全天開放
票價|免費參觀
--
主辦單位/松山文創園區
執行團隊/故事 StoryStudio
展場攝影/朱特

𖠿 在新芳春茶行裡,聽張惠菁與李律鋒聊他們記憶中,那個在臺北的家——《家是臺北的名字》新書發表會,現正開放報名!免費入場,報名從速 ➙ https://www.accupass.com/event/251106080306689271710...
08/11/2025

𖠿 在新芳春茶行裡,聽張惠菁與李律鋒聊他們記憶中,那個在臺北的家
——《家是臺北的名字》新書發表會,現正開放報名!
免費入場,報名從速 ➙ https://www.accupass.com/event/2511060803066892717100

如果有一本屬於臺北的「家族相簿」,會看見什麼樣的人、物和景?

走在街頭,抬頭看見某棟老屋,
那一刻,像嚐到瑪德蓮般被捲進記憶漩渦,彷彿又聞到了童年的氣味。

《家是臺北的名字:從我到我們的城之記憶》以十棟故居為起點,
寫下各個時代來到臺北的人,與這座城市共生的故事。
這次新書發表會,我們邀請兩位熟知臺北城市脈絡的「老臺北人」:
作家張惠菁、研究者李律鋒,
一起坐下來聊聊,他們記憶中的臺北長什麼模樣?
當建築被時間與記憶包裹,我們要如何閱讀「家的故事」?

還有絕對不能錯過的⋯⋯
⟢ 在新芳春茶行裡聽與老屋有關的故事,這棟百年茶行本身就是書中主角!
⟢ 本書作者與故居後代也會現身,分享家族如何與老屋共生。

✦──────────✦

📍「記憶中,那個在臺北的家」
——《家是臺北的名字:從我到我們的城之記憶》新書發表會

時間|11/22(六)14:00–16:00(13:30 開放入場)
地點|新芳春茶行(臺北市大同區民生西路 309 號)
入場方式|免費入場,但座位有限、請先報名呦!
報名連結|https://www.accupass.com/event/2511060803066892717100

✦──────────✦

帶著屬於你的臺北記憶,一起回家。

在臺北,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家的畫面,那些關於家屋的記憶碎片,組合成城市的模樣。《家是臺北的名字:從我到我們的城之記憶》以十棟故居寫下人與建築、情感與時代的交織。這場新書座談以「記憶中,那個在臺北的家」...

🛤️這條路,改變了整座城市的風景。1904 年,當「鐵枝路」穿越臺北東側的農田時,沒有人想到,這條鐵路會成為臺北向東擴張都市化的引信。沿著鐵軌,工廠一間間取代農田,松山一帶從荒蕪之地,搖身一變成為「大臺北市的工業區」。1935 年,松山煙草...
30/10/2025

🛤️這條路,改變了整座城市的風景。

1904 年,當「鐵枝路」穿越臺北東側的農田時,沒有人想到,這條鐵路會成為臺北向東擴張都市化的引信。沿著鐵軌,工廠一間間取代農田,松山一帶從荒蕪之地,搖身一變成為「大臺北市的工業區」。

1935 年,松山煙草工場選址於此,專用側線直達廠區,承載著菸葉原料進出與成品配銷的物流命脈。鼎盛時期,這座工場年產值達 210 億元,年銷量更在 1985 年創下 318 萬箱的歷史巔峰。

隨著產業轉型與專賣制度廢除,松山菸廠於 1998 年停產。但這段產業記憶並未消逝——2011 年,園區以文創基地之姿重新開放;2013 年,昔日的鐵路專用側線被正式命名為「菸廠路」,成為城市空間轉變的重要記憶。

從「鐵枝路」到「菸廠路」,它見證了臺北從農業聚落蛻變為現代都市的百年歷程。如今,松菸左鄰大巨蛋、右鄰國家鐵道博物館,已蛻變成為新舊共融的場域,也是北市最重要的文化基地之一。

想知道這條路是如何牽動城市變遷、產業興衰與生活記憶的?請看〈從鐵枝路到菸廠路的百年演變:臺北工業記憶的來途與去向〉>>>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gushi/songyanlandfestival

--
📍2025 松山文創園區 原創基地節 盛大開展.ᐟ.ᐟ.ᐟ
⑥組現地創作 X ②組現地表演 X ①間主題展
展期|2025.10.31 - 2025.11.16
時間|戶外展區 24 小時開放 / 室內展區 9:00 - 18:00
更多資訊歡迎追蹤 松山文創園區 SCCP Taipei

從過去「鐵枝路」引領的輝煌菸業,到今日「菸廠路」文化廊帶——沿循著這條縱貫鐵路,松山文創園區的前身松山煙草工場,是如何見證臺北東區的產業變遷?一起深入探索這座昔 ...

⸝⋆ 其實⋯⋯台灣也有昭和感性?⋆⸜​曾受到日本殖民統治的台灣,在城市的建築、街道與生活細節中,仍留下不少「日式」線索。它們不僅承載過往的歷史脈絡,也映照出台灣與日本曾共同經歷過「昭和時代」的足跡。​比如台北街頭的「天然昭和」,恰巧正是昭和...
29/10/2025

⸝⋆ 其實⋯⋯台灣也有昭和感性?⋆⸜

曾受到日本殖民統治的台灣,在城市的建築、街道與生活細節中,仍留下不少「日式」線索。它們不僅承載過往的歷史脈絡,也映照出台灣與日本曾共同經歷過「昭和時代」的足跡。

比如台北街頭的「天然昭和」,恰巧正是昭和時代父執輩當年的流行。小時候陳頤華曾聽爸爸說,「去西門町蜂大咖啡喝賽風(虹吸式)咖啡,啪哩啪哩(時髦)一下。」

而對黃銘彰而言,「感性」是一種相對浪漫單純的年代與情懷,如果以此來定義,面積僅六十餘平方公里的嘉義市,是一座從街景到建築皆深具「昭和感性」的城市。對於嘉義人來說,質地溫潤的木頭,是家鄉獨有的生活感。家裡留存檜木製老家具,或者在街道轉角遇見一幢昭和時代的木構老屋,都是再自然不過的事。

陳坤毅則認為,說起高雄的昭和感性,大部分的人第一反應,可能會直覺想到鹽埕這個因港口建設及市街擴張而興起的商工核心,當地仍留存不少具昭和風情的古早建築⋯⋯

這些痕跡早已悄悄融入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中,這次邀請三位城市帶路人,引領我們發掘屬於台灣獨有的「昭和感性」!

✦──────────✦

▌陳頤華X〈台北昭和感:時光萃取的在地摩登與跨世代記憶〉>>> 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gushi/taipei-showa

▌黃銘彰X〈嘉義的昭和日常:木都裡與時間共存的生活感〉>>> 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gushi/chiayi-showa

▌陳坤毅X〈岡山的昭和飛行夢:從水患之地到航空重鎮〉>>> 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gushi/kaohsiung-showa

✦──────────✦

⸝⋆ 更多昭和系列文章,請看網站專題「故事別冊 Vol. 001 昭和感性」 >>> https://storystudio.tw/featurette/200661

🎬 誰是李香蘭?她,是一位幾乎被遺忘的曠世巨星。​1941 年,她來到臺灣巡迴公演,入場門票迅速售完,粉絲卻一擁而上,硬是不讓工作人員將戲院鐵門拉上。在當時的臺北街頭,處處可見歡迎「世紀寵兒李香蘭來臺」的標語,巨星魅力襲捲臺灣。​隔年,李香...
27/10/2025

🎬 誰是李香蘭?她,是一位幾乎被遺忘的曠世巨星。

1941 年,她來到臺灣巡迴公演,入場門票迅速售完,粉絲卻一擁而上,硬是不讓工作人員將戲院鐵門拉上。在當時的臺北街頭,處處可見歡迎「世紀寵兒李香蘭來臺」的標語,巨星魅力襲捲臺灣。

隔年,李香蘭到上海發展,為了在上海放映《支那之夜》,特意改去片名中貶抑的「支那」一詞,以《中國之夜》、《春的夢》等片名播出,場場滿座,即便是重新上映的最後一輪,仍然一位難求。

當時中日戰爭已經進入第五年,滿洲、南京、上海皆已淪為日軍占領區,上海觀眾卻爭相進戲院,觀看這部充滿國族爭議的電影──李香蘭飾演一名痛恨日本人的中國女子,起初極度抗拒日本船員的追求,最終卻在被打了一巴掌後「清醒」過來,轉而愛上那名日本船員。宣傳海報上,李香蘭的照片占據全版,日本、上海或臺灣的觀眾湧進戲院,不是為了欣賞電影劇情,而是為了看李香蘭──

她的美貌與動人的嗓音,是烽火連天的戰亂中最獨特的存在。

然而,李香蘭的崛起,說起來十分奇妙。她在國籍上卻是不折不扣的日本人,但卻透過電影公司的精心包裝,以一名通曉中日雙語、擅長歌唱的「中國女孩」正式出道。

當時的滿洲國政府為了透過娛樂形式進行政治教化,成立「滿洲映畫協會」(以下簡稱滿映),並與日本電影公司合作,拍攝宣揚大東亞共榮圈理念的國策電影。會唱聲樂又精通中日雙語的李香蘭,曾在廣播節目《滿洲新歌曲》中演唱改編自中國民謠的歌曲,引起滿映注意,力邀她為音樂電影中的女演員「代唱」──實則是想讓長相亮眼的李香蘭,主演電影中說北京話的女主角。

此後,李香蘭被滿映正式簽下,包裝成為中國明星,展開一連串愛情電影的拍攝⋯⋯

想閱讀更多這位傳奇巨星的人生故事,請看〈吟唱〈蘇州夜曲〉的世紀寵兒李香蘭:一揭亂世歌姬的身份迷霧〉>>> 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gushi/li-xianglan

⸝⋆ 網站專題「故事別冊 Vol. 001 昭和感性」,閃亮登場 >>> https://storystudio.tw/featurette/200661

Address

台北市

Opening Hours

Monday 10:00 - 19:00
Tuesday 10:00 - 19:00
Wednesday 10:00 - 19:00
Thursday 10:00 - 19:00
Friday 10:00 - 19:00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故事:給所有人的歷史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Business

Send a message to 故事:給所有人的歷史: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