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6/2025
臺灣擁有自熱帶到寒帶,豐富的自然環境,生長著超過 470 種蘭科植物。這約是臺灣所有顯花植物的十分之一,花葉型態各異、極為多彩。
1875 年,必麒麟(Michael Beazeley)因應羅妹號事件後,預計在瑯嶠十八社的大頭目卓杞篤(Tauk-e-Tok)的推薦下,買下在現在的鵝鑾鼻,蓋一座南岬燈塔,在他 1885 年發表的購地行程日記中,記載著臺灣的蝴蝶蘭,吸引了歐洲的研究員來到臺灣,像是晚清時1892年來到臺灣的奧古斯丁亨利(「韓爾禮」,Augustine Henry)他便到南岬燈塔進行視察,採集了 462 種植物,完成臺灣植物目錄,其中包含他登記為「Henry1705」的蝴蝶蘭——Phalaenopsis aphrodite, Reich, f. S.Cape,意指南岬燈塔管理員採集的蝴蝶蘭。
其實,臺灣人對蘭花的認識,並非自清代晚期的紀錄才開始。像是鄒族人創世神話中的神聖植物 fiteu「金草蘭」,正是石斛屬的蘭科植物,至今仍為鄒族文化實踐的重要媒介。
十七世紀以來的漢人移民,帶來明清傳統的文人文化,對蘭花的看法,透過筆墨表現傳達文人思維的抽象隱喻。像是謝琯樵(1811–1864)的《墨蘭》描述其遊歷臺灣時,於臺灣北部三貂嶺入蘭山,眼見岩石間蘭蕙叢生,頓時塵心盡滌、俗慮俱空。
日治時期,植物學家們於臺灣全島進行的植物調查。在臺灣發現並命名「蝴蝶蘭」的田代安定(1857–1928)、撰寫全 10 卷的《臺灣植物圖譜》(1911–1921)的早田文藏(1874–1934), 以及終其一生致力於蘭科植物研究的瀨川孝吉(1906–1998),都是在臺灣總督府麾下,對臺灣蘭科植物調查作出貢獻的日本植物學家。
日治時期名畫家陳進等人,更表現蘭花多姿的美麗樣態;也在當局的推廣與媒體的報導下,蘭花進入大眾的視野,在 1930 年代掀起一波愛蘭、賞蘭的熱潮。除此之外,還包括民初梅派、嶺南畫派等的水墨風格等。
直至今日,透過當代繪畫、書法、器物的表現,持續以蘭為題,展現對蘭花優美百姿的喜愛。
國立歷史博物館與東京大學綜合研究博物館合作,以「蘭的博物誌」為概念,跨越國界、時代與學科界線,舉辦「臺灣蘭花百姿」臺北展,譜寫一部豐富多元的臺灣蘭花文化史。
在此次展覽中,包含東京遠道而來的明治、大正時期植物科學畫家渡部鍬太郎(1860–1905)、山田壽雄(1882–1941)等,與臺灣第一代植物畫家王仁禮(1909–1988),及當代傑出植物畫家中島睦子(1939–)的原作;臺灣日治時期珍稀蘭科植物標本與玻璃底片;近代蘭花圖案的裝飾設計,以及張大千(1899–1983)、溥心畬(1896–1963)、陳進(1907–1998)、席德進(1923–1981)等藝術大師筆下的蘭花繪畫。邀請您一同欣賞蘭花之美。
✨「臺灣蘭花百姿」專題特輯>https://storystudio.tw/featurette/200614
————————
📌【《臺灣蘭花百姿》專家座談會】臺灣蘭花百姿:蘭花博物誌的臺灣視角
|對談講師|
寺田鮎美 東京大学総合研究博物館インターメディアテク研究部門 特任准教授
胡哲明 國立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 教授
翟振孝 國立歷史博物館 副研究員兼典藏組組長
蔡耀慶 國立歷史博物館展覽組 副研究員
時間:07.14(一) 15:30-17:00
地點:國立歷史博物館 1 樓展廳(100051 臺北市中正區南海路49號)
報名連結 > https://www.accupass.com/go/orchid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