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給所有人的歷史

故事:給所有人的歷史 認識過去,想像未來,描繪世界的輪廓。
投稿請洽:[email protected]
授權請洽:[email protected]

在《熱蘭遮城日誌》中,曾經對唐人參與捕鹿行為表示憂心:「中國人在福爾摩沙捕鹿的,仍然以很粗魯的方式繼續捕鹿,用陷阱捕很多有孕的母鹿,如果這樣繼續下去,其結果必將使鹿大大地減少,造成公司很大的損害。 」用陷阱捕鹿,相較於原住民傳統的圍捕、狩獵...
03/07/2025

在《熱蘭遮城日誌》中,曾經對唐人參與捕鹿行為表示憂心:

「中國人在福爾摩沙捕鹿的,仍然以很粗魯的方式繼續捕鹿,用陷阱捕很多有孕的母鹿,如果這樣繼續下去,其結果必將使鹿大大地減少,造成公司很大的損害。 」

用陷阱捕鹿,相較於原住民傳統的圍捕、狩獵方式,雖然產量大、消耗人力較少,但卻因為鹿皮上血跡斑斑,被買貨的日本商人所嫌惡。再加上陷阱對鹿群的生態造成太大的破壞,因而被荷蘭東印度公司幾次下令禁止。

其實,唐人與原住民的互動,並不是從荷蘭時期才開始,但是當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制度來到了臺灣,對於唐人與原住民的互動也產生一定的衝擊。

想看更多內容,請鎖定〈人際關係進行式!荷蘭時期唐人與原住民的交往〉>>> 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gushi/taiwan-aboriginal-people&chinese

你是否好奇過去曾經是唐人與原住民管理中心的普羅民遮市鎮,如今是否熱鬧依舊?是否還能從現在的城市環境,看到荷蘭時期的歷史痕跡?歡迎你一起與我們到臺南中西區走走,透過鏡頭一起記錄下臺南的美。
——————————————
📌【穿越時空的視覺旅行】攝影工作坊
|攝影講師|林家賢
鏡好映像工作室

|活動引導|張哲翰
故事StoryStudio專案經理

時間:07.19(六) 14:15-18:15
地點:台南新芽(臺南市中西區成功路 29 號 4 樓)
報名網址: https://www.accupass.com/go/photo-provintia

1661 年 4 月 30 日,清晨時分,巡邏的荷蘭東印度士兵不敢停歇腳步,鄭氏軍隊要攻打臺灣的消息早已甚囂塵上。當清晨的濃霧漸漸散去,熱蘭遮堡的守軍從西北方的影子中發現了鄭氏的軍隊出現在鹿耳門,士兵們紛紛動了起來,一場大戰即將開打。臺灣長...
02/07/2025

1661 年 4 月 30 日,清晨時分,巡邏的荷蘭東印度士兵不敢停歇腳步,鄭氏軍隊要攻打臺灣的消息早已甚囂塵上。

當清晨的濃霧漸漸散去,熱蘭遮堡的守軍從西北方的影子中發現了鄭氏的軍隊出現在鹿耳門,士兵們紛紛動了起來,一場大戰即將開打。

臺灣長官揆一下達了命令,大夥兒備戰!

不過想來,距離荷鄭之戰的 60 多年前(1595 年),當荷蘭商人德郝特曼兄弟首次前往亞洲開始,亞洲的經商之路始終充滿挑戰,不僅有延續八十年戰爭的對手西班牙,在東亞還要與老前輩葡萄牙競爭,同時面對明朝軍隊的驅趕,即便落腳在臺灣,疾病、水土不服仍是他們最大的敵人。

但荷蘭東印度公司一一克服了,如今最大的對手以及曾經維持荷蘭東印度公司對外貿易重要的支援——鄭氏軍隊,就這樣出現在內海,一場大戰一觸即發!

想看更多內容,請鎖定〈荷人東遊記:荷蘭東印度公司來到東亞的初體驗〉>>> 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gushi/voc-world

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員,如果你也曾參與過這場戰爭,你是否會好奇荷蘭時期的臺灣到底是什麼模樣?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荷鄭之戰的世界中,體驗戰爭前的緊張氛圍。

——————————————
✉️【揆一的緊急信】戲劇導覽場
|戲劇|阿伯樂戲工場
|說書人|張哲翰
故事StoryStudio專案經理

|場次|
第一場【7月26日】15:30-18:30
第二場【7月27日】15:30-18:30
第三場【8月23日】15:30-18:30
第四場【8月24日】15:30-18:30
第五場【9月6日】15:30-18:30
第六場【9月7日】15:30-18:30

集合地點:日日和民宿
(臺南市安平區國勝路35巷7號)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zeelandiawalking

🪦 「也許會在地底下找到某個西班牙人,雙手交疊埋葬於此——沒想到夢想成真了!」María Cruz Berrocal 博士曾帶領西班牙研究團隊於基隆和平島進行考古工作,團隊尋找 17 世紀西班牙在和平島建立聖薩爾瓦多城的痕跡,而他們最重要的...
01/07/2025

🪦 「也許會在地底下找到某個西班牙人,雙手交疊埋葬於此——沒想到夢想成真了!」

María Cruz Berrocal 博士曾帶領西班牙研究團隊於基隆和平島進行考古工作,團隊尋找 17 世紀西班牙在和平島建立聖薩爾瓦多城的痕跡,而他們最重要的發現,便是諸聖教堂的地基遺構。

-

這是第一次在亞太地區直接於考古現場中發掘出教堂遺構,但 2012 年教堂建築的出土,多少有些出乎考古團隊的意料。團隊原先推測的教堂所在地,其實在地圖上另一區域,這或許意味著,對於聖薩爾瓦多城的潛在位置,可能也要進一步修正。

更為驚喜的發現,是教堂內外的墓葬遺骸。殖民地墓地的存在,不僅現存史料從未提及,在這樣的早期時間點上,更是亞太地區的首度發現。María說,同事們在開始發掘前曾經互相打趣,也許會在地底下找到某個西班牙人,雙手交疊埋葬於此,「沒想到夢想成真了!」

這些推測來自不同族群(DNA 分析研究工作仍在進行中)的遺骸分佈於教堂內外,多呈仰臥姿勢,雙手交疊於胸前,這是典型的基督教葬式。墓葬的方向有所不同,可能與天主教與新教等不同宗教實踐有關。

-

想知道 María 還分享了哪些和平島考古挖掘的趣事與發現嗎?請看〈來自史前時代的回音:一場從基隆和平島遺址展開的多族群對話〉>>> 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gushi/Heping-island-and-multi-ethnic

🍃 植物要長期保存,需要製作成為乾燥標本,但卻因為需要經過脫水烘製而細節失真。科學繪圖就成為植物學研究時重要且常用的工具,補足文字描述的不足,讓讀者快速瞭解植物的樣貌和細節。臺灣植物為主題的科學繪圖,首先可以談到日治初期來臺研究的早田文藏(...
30/06/2025

🍃 植物要長期保存,需要製作成為乾燥標本,但卻因為需要經過脫水烘製而細節失真。科學繪圖就成為植物學研究時重要且常用的工具,補足文字描述的不足,讓讀者快速瞭解植物的樣貌和細節。

臺灣植物為主題的科學繪圖,首先可以談到日治初期來臺研究的早田文藏(Hayata Bunzo,1874–1934),他在一九〇四年發表的〈臺灣菊科植物〉(Compositae Formosanae),其中的兩張圖版也是第一次由日本學者完成的臺灣植物科學繪圖。這兩張圖版分別是繪製:田代氏澤蘭(Eupatorium tashiroi Hayata)和蘭嶼木耳菜(Gynura elliptica Yabe & Hayata)。

在他的繪圖中,採用細密線描圖,也會包含花部器官的不同比例放大圖,和果實的橫切面圖,最終在左下角留下描圖者的名字、右下角註記石版印刷的刻印者。這樣的圖版安排,與歐美植物分類文獻的圖版一致,顯示此時日本植物科學的發展受到歐美植物學研究之影響。

並且在早田文藏之後,有越來越多植物學研究者來到臺灣,也留下豐富的植物繪圖⋯⋯

更多內容請看〈臺灣早期植物學發展中的科學繪圖:自日治時期開始的繪圖進化之路〉>>> 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gushi/botanical-scientific-illustration

————————
📌【《臺灣蘭花百姿》專家座談會】臺灣蘭花百姿:蘭花博物誌的臺灣視角

|對談講師|
寺田鮎美 東京大学総合研究博物館インターメディアテク研究部門 特任准教授
胡哲明 國立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 教授
鐘詩文 農業部林業試驗所 研究員
翟振孝 國立歷史博物館 副研究員兼典藏組組長
蔡耀慶 國立歷史博物館展覽組 副研究員

時間:07.14(一) 15:30-17:00
地點:國立歷史博物館 1 樓展廳(100051 臺北市中正區南海路 49 號)

報名連結 >>> https://www.accupass.com/go/orchidtaiwan

111 年前的本週,1914 年 6 月 28 日,斐迪南大公夫婦遭暗殺身亡,此事件是引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火種,這是歷史課本教我們的。然而,斐迪南夫婦其實差一點就不會死?💣時間:1914 年 6 月 28 日早晨,地點:塞拉耶佛。10:20...
29/06/2025

111 年前的本週,1914 年 6 月 28 日,斐迪南大公夫婦遭暗殺身亡,此事件是引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火種,這是歷史課本教我們的。然而,斐迪南夫婦其實差一點就不會死?

💣

時間:1914 年 6 月 28 日早晨,地點:塞拉耶佛。

10:20,車隊駛過第一名刺客——穆罕默德巴希奇沒有動靜。車隊繼續駛向庫姆瑞亞橋,內德鳩準備出手。離開糕餅鋪後,內德鳩繞去尤瑟夫.薛里(Josef Shrei)的照相館,拍了六張照片留予後代子孫,這才出發前往阿培爾碼頭街。10:15,貴賓如果靠得夠近,便會看見內德鳩從外套裡掏出炸彈往燈柱上劃,「嗤」一聲,炸彈點燃,雖然還要 12 秒才會燒到引信,但內德鳩沒算到這一點,執起炸彈就往大公的座車扔。

炸彈旋轉劃過天際。司機利奧博德.羅伊卡聽到炸彈擦過燈柱的聲響,以為有人鳴槍,趕緊把車往前開了幾吋,炸彈因此沒有落在車裡,而是打到收起來的敞篷車頂、彈進第四輛車的前座,把路面炸出窟窿。

💣

逃過一劫的斐迪南夫婦前往市政廳出公差,縱使心有餘悸也只能強壓下來,斐迪南大公僅忍不住發了一頓脾氣。那時倒楣的市長大人正在致詞歡迎大公來訪,因為事出突然,講稿來不及改,照舊是陳腔濫調滿篇,大公氣急敗壞打斷他,說:「講這些有什麼用?我出訪塞拉耶佛以示友好,結果呢?給人扔炸彈!」

10:38,王儲夫婦準備離開市政廳,雖然原定行程皆已取消,顧問團也求大公儘速離開塞拉耶佛,但是大公堅持要去醫院探望傷患。

一行人擔心遇襲,決定沿原路駛回阿培爾碼頭街,完全避開法蘭茲約瑟夫大街。然而,千不幸萬不幸,沒人知會司機路線改變,帶頭的車駛到拉丁橋後,便轉向法蘭茲約瑟夫大街,大公的座車也依序跟進,駛過莫里茨.席勒猶太熟肉鋪時正好是 10:45。

總督波蒂奧雷克與王儲夫婦同車,猛然驚覺座車拐錯彎,趕緊命令司機迴轉,羅伊卡聽命倒車,在普林西普面前暫停了一會兒,普林西普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槍一舉,頭一轉,「砰砰」就是兩槍——

接下來的事,就是歷史了。

想親臨歷史現場、了解更多有關斐迪南大公夫婦遇襲的細節,請看〈斐迪南大公暗殺事件:這個司機的轉彎,把整個世界帶進深淵〉 >>> 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gushi/the-assassination-of-archduke-ferdinand

從戰火廢墟到科技重鎮——新竹一次變電所,點亮臺灣的現代化之路⚡️你知道嗎?在新竹科學園區的大門對面,有一座低調卻意義非凡的變電所。它不是最新、也不是最大的電力設施,卻曾在臺灣歷史的幾個重大轉折中,扮演了關鍵角色。1952 年 5 月 1 日...
27/06/2025

從戰火廢墟到科技重鎮——新竹一次變電所,點亮臺灣的現代化之路⚡️

你知道嗎?在新竹科學園區的大門對面,有一座低調卻意義非凡的變電所。它不是最新、也不是最大的電力設施,卻曾在臺灣歷史的幾個重大轉折中,扮演了關鍵角色。

1952 年 5 月 1 日,「新竹變電所」正式啟用,這不僅是臺灣電力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刻,更是戰後重建過程的縮影。盟軍空襲曾重創這座日治時期建造的變電所,而美援的資金與技術,則讓它在戰後浴火重生。

那一天,美國「共同安全總署」駐華代表施幹克親自按下啟動鈕,臺灣省主席吳國楨、台電總經理黃煇與總工程師孫運璿都在場見證。這不只是啟動一座變電所,更是點亮臺灣未來的希望與能量。

那個時候,新竹科學園區尚未成立,這座變電所最初供電的對象,是剛完工不久、以化肥生產為目標的新竹五廠。而當科技產業在這座城市崛起,它又默默撐起了園區早期的電力需求,成為竹科發展不可或缺的基礎。

如今,它已被登錄為歷史建築,從戰火中重生,陪伴臺灣走過現代化的每一步,靜靜述說著臺灣電力發展的動人故事。這座變電所不只是電力設施,更是臺灣韌性與進步的象徵。

🏛️ 新竹一次變電所
📍 新竹市光復路與慈雲路交叉口(新竹科學園區的大門口正對面)

且看〈經歷轟炸與重建,見證竹科的興起——新竹一次變電所的故事〉一起回顧 >>> 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gushi/hsinchu-substation

蝴蝶蘭是世界上廣泛受到歡迎的花卉,臺灣發現的蝴蝶蘭有兩種:臺灣白花蝴蝶蘭與桃紅蝴蝶蘭(或稱為「姬蝴蝶蘭」)。1875 年,必麒麟(Michael Beazeley)因應羅妹號事件後,預計在瑯嶠十八社的大頭目卓杞篤(Tauk-e-Tok)的推...
27/06/2025

蝴蝶蘭是世界上廣泛受到歡迎的花卉,臺灣發現的蝴蝶蘭有兩種:臺灣白花蝴蝶蘭與桃紅蝴蝶蘭(或稱為「姬蝴蝶蘭」)。

1875 年,必麒麟(Michael Beazeley)因應羅妹號事件後,預計在瑯嶠十八社的大頭目卓杞篤(Tauk-e-Tok)的推薦下,買下在現在的鵝鑾鼻,蓋一座南岬燈塔,在他1885年發表的購地行程日記中,記載著臺灣的蝴蝶蘭:「所經過之森林濃密蓊鬱,遠較半島東岸的森林為美麗,林內有棕櫚、風藤、芋、島榕、藤類、多量的番石榴等物種,樹上有美麗的桑德氏蝴蝶蘭(Phalaenopsis Sanderiana)。」主要也是因為1882年德國植物學家剛發表了菲律賓民答那峨找到的粉紅色的蝴蝶蘭,處於流行時期,因而讓必麒麟在日記中如此形容臺灣的蝴蝶蘭。

然而,幾經波折之後,直到1941年,朝鮮李王家附屬研究室的農學士三輪愛二郎,這才發表〈臺灣の胡蝶蘭に就て〉的文章,辨析出臺灣產的蝴蝶蘭與東南亞的阿嬤蝴蝶蘭、以及白花蝴蝶蘭的不同,提出了臺灣蝴蝶蘭(Phalaenopsis formosana Miwa)的種名,但因為缺乏拉丁文的描述,而被視為無效學名。

要將臺灣蝴蝶蘭的學名訂正,則要到 21 世紀了。

更多內容請看〈臺灣蝴蝶蘭發現始末:從鵝鑾鼻展開的命名之旅〉>>> 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gushi/moth-orchid-taiwan

————————
📌【《臺灣蘭花百姿》專家座談會】臺灣蘭花百姿:蘭花博物誌的臺灣視角

時間:07.14(一) 15:30-17:00
地點:國立歷史博物館 1樓展廳(100051臺北市中正區南海路49號)

報名連結 >>> https://www.accupass.com/go/orchidtaiwan

1624 年 8 月,在大商人李旦的協調下,荷蘭東印度公司離開明朝政府伸張主權的澎湖,轉往當時明朝政府所認為「國土以外」的臺灣。就如同對澎湖的期待,他們來到臺灣之後,期待它成為對日本、中國貿易的一個貨物轉運站。當荷蘭東印度公司發現臺灣鹿群等...
25/06/2025

1624 年 8 月,在大商人李旦的協調下,荷蘭東印度公司離開明朝政府伸張主權的澎湖,轉往當時明朝政府所認為「國土以外」的臺灣。就如同對澎湖的期待,他們來到臺灣之後,期待它成為對日本、中國貿易的一個貨物轉運站。

當荷蘭東印度公司發現臺灣鹿群等物產豐富,具有參與貿易的可能性時,他們對臺灣的經營更趨重視,引進唐人農民、商人,發展形成熱蘭遮市鎮、普羅民遮市鎮。

普羅民遮,唐人稱為「赤崁」的地方;本來在 1625 年時荷蘭東印度公司曾經打算向內陸遷移,但因為瘟疫等病症傳播,他們選擇離開。但是他們未曾放棄赤崁地區,1630 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又重新來此推動農業,並且招募唐人農民墾殖,成為重要的農墾區管理中心。

1641 年,荷蘭東印度公司邀集各路原住民村社舉辦地方會議。自此以後,南路與北路的地方會議,就都是在普羅民遮市鎮一帶的公司大庭園舉辦。1652年,郭懷一事件發生後,為了加強防禦而開始興建普羅民遮城。

普羅民遮城,就宛若荷蘭東印度公司對臺灣內陸治理的延伸。

想看更多內容,請鎖定〈荷蘭人來了!荷蘭東印度公司與熱蘭遮市鎮周邊原住民互動〉>>> 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gushi/Mattau-war

你是否好奇目前的普羅民遮市鎮是否仍然熱鬧?是否還能從現在的環境,看到什麼荷蘭時期的痕跡?歡迎你一起與我們在臺南中西區走走,透過鏡頭一起記錄下臺南的美。
——————————————
📌【穿越時空的視覺旅行】攝影工作坊
|攝影講師|林家賢
鏡好映像工作室

|活動引導|張哲翰
故事StoryStudio專案經理

時間:07.19(六) 14:15-18:15
地點:台南新芽(臺南市中西區成功路 29 號 4 樓)
報名網址: https://www.accupass.com/go/photo-provintia

臺灣擁有自熱帶到寒帶,豐富的自然環境,生長著超過 470 種蘭科植物。這約是臺灣所有顯花植物的十分之一,花葉型態各異、極為多彩。1875 年,必麒麟(Michael Beazeley)因應羅妹號事件後,預計在瑯嶠十八社的大頭目卓杞篤(Tau...
24/06/2025

臺灣擁有自熱帶到寒帶,豐富的自然環境,生長著超過 470 種蘭科植物。這約是臺灣所有顯花植物的十分之一,花葉型態各異、極為多彩。

1875 年,必麒麟(Michael Beazeley)因應羅妹號事件後,預計在瑯嶠十八社的大頭目卓杞篤(Tauk-e-Tok)的推薦下,買下在現在的鵝鑾鼻,蓋一座南岬燈塔,在他 1885 年發表的購地行程日記中,記載著臺灣的蝴蝶蘭,吸引了歐洲的研究員來到臺灣,像是晚清時1892年來到臺灣的奧古斯丁亨利(「韓爾禮」,Augustine Henry)他便到南岬燈塔進行視察,採集了 462 種植物,完成臺灣植物目錄,其中包含他登記為「Henry1705」的蝴蝶蘭——Phalaenopsis aphrodite, Reich, f. S.Cape,意指南岬燈塔管理員採集的蝴蝶蘭。

其實,臺灣人對蘭花的認識,並非自清代晚期的紀錄才開始。像是鄒族人創世神話中的神聖植物 fiteu「金草蘭」,正是石斛屬的蘭科植物,至今仍為鄒族文化實踐的重要媒介。

十七世紀以來的漢人移民,帶來明清傳統的文人文化,對蘭花的看法,透過筆墨表現傳達文人思維的抽象隱喻。像是謝琯樵(1811–1864)的《墨蘭》描述其遊歷臺灣時,於臺灣北部三貂嶺入蘭山,眼見岩石間蘭蕙叢生,頓時塵心盡滌、俗慮俱空。

日治時期,植物學家們於臺灣全島進行的植物調查。在臺灣發現並命名「蝴蝶蘭」的田代安定(1857–1928)、撰寫全 10 卷的《臺灣植物圖譜》(1911–1921)的早田文藏(1874–1934), 以及終其一生致力於蘭科植物研究的瀨川孝吉(1906–1998),都是在臺灣總督府麾下,對臺灣蘭科植物調查作出貢獻的日本植物學家。

日治時期名畫家陳進等人,更表現蘭花多姿的美麗樣態;也在當局的推廣與媒體的報導下,蘭花進入大眾的視野,在 1930 年代掀起一波愛蘭、賞蘭的熱潮。除此之外,還包括民初梅派、嶺南畫派等的水墨風格等。

直至今日,透過當代繪畫、書法、器物的表現,持續以蘭為題,展現對蘭花優美百姿的喜愛。

國立歷史博物館與東京大學綜合研究博物館合作,以「蘭的博物誌」為概念,跨越國界、時代與學科界線,舉辦「臺灣蘭花百姿」臺北展,譜寫一部豐富多元的臺灣蘭花文化史。

在此次展覽中,包含東京遠道而來的明治、大正時期植物科學畫家渡部鍬太郎(1860–1905)、山田壽雄(1882–1941)等,與臺灣第一代植物畫家王仁禮(1909–1988),及當代傑出植物畫家中島睦子(1939–)的原作;臺灣日治時期珍稀蘭科植物標本與玻璃底片;近代蘭花圖案的裝飾設計,以及張大千(1899–1983)、溥心畬(1896–1963)、陳進(1907–1998)、席德進(1923–1981)等藝術大師筆下的蘭花繪畫。邀請您一同欣賞蘭花之美。

✨「臺灣蘭花百姿」專題特輯>https://storystudio.tw/featurette/200614

————————
📌【《臺灣蘭花百姿》專家座談會】臺灣蘭花百姿:蘭花博物誌的臺灣視角

|對談講師|
寺田鮎美 東京大学総合研究博物館インターメディアテク研究部門 特任准教授
胡哲明 國立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 教授
翟振孝 國立歷史博物館 副研究員兼典藏組組長
蔡耀慶 國立歷史博物館展覽組 副研究員

時間:07.14(一) 15:30-17:00
地點:國立歷史博物館 1 樓展廳(100051 臺北市中正區南海路49號)

報名連結 > https://www.accupass.com/go/orchidtaiwan

你知道熱蘭遮堡並不是荷蘭東印度公司來到臺灣之後的首選嗎?熱蘭遮市鎮其實是持續擴展,才成長到現在的規模?1624 年 8月 26 日,在幾個月前經歷與明軍於澎湖的大戰失敗後,荷蘭東印度公司派出新任長官宋克(Martinus Sonck),接受...
20/06/2025

你知道熱蘭遮堡並不是荷蘭東印度公司來到臺灣之後的首選嗎?熱蘭遮市鎮其實是持續擴展,才成長到現在的規模?

1624 年 8月 26 日,在幾個月前經歷與明軍於澎湖的大戰失敗後,荷蘭東印度公司派出新任長官宋克(Martinus Sonck),接受唐人甲必丹李旦的斡旋,率領船艦撤離澎湖,來到臺灣。最初,他們以大員西北邊的沙丘「北線尾」上建立居所、城堡,運用簡單的木板和竹子便搭建起商館。

只是北線尾容易淹水等各方條件不佳,雖然曾經短暫將商館遷移到「普羅民遮市鎮」,但隨即遭遇嚴峻疾病問題,商人相繼撤離。無奈之下,只好搬回沙洲上,在 1628 年於現在的熱蘭遮堡一帶建立商館,也逐漸形成新市鎮,熱蘭遮市鎮熱蘭遮堡的發展也隨之展開⋯⋯

想看更多內容,請鎖定〈來談談那座會長大的城市吧!熱蘭遮市鎮的版圖擴張中〉>>> 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gushi/zeelandia-city-develope
——————————————

若還意猶未竟,一起來感受謝金魚分享的【熱蘭遮堡的氣味】吧!
聽完謝金魚的分享,故事團隊也將與你共同譜出屬於你的熱蘭遮小故事。邀請你一起來玩!

📌【述說熱蘭遮的故事】說故事工作坊
|故事講師|謝金魚
《絲路新娘》、《崩壞國文》等書作者

|活動引導|張哲翰
故事StoryStudio專案經理

時間:06.28(六) 13:45-17:45
地點:台南新芽(臺南市中西區成功路 29 號 4 樓)
報名網址: https://www.accupass.com/go/zeelandiafortstory

在本次工作坊中,特別邀請善於述說歷史故事的謝金魚講師,與我們分享關於熱蘭遮堡氣味的故事。尋著謝金魚的講述,團隊也期待帶領大家一起說出你最關心的一則荷蘭時代臺灣的小故事。並在工作坊結束後,故事團隊也將朗...

⚓️ 你有聽過基隆的原住民——大雞籠社嗎?「每次講大雞籠社,我都很怕台下有人舉手說他就是大雞籠社的後代,但如果有的話,請務必留下電話。」東吳大學歷史系副教授鄭螢憶指出,一般談基隆歷史時,常侷限於漳泉移民、清代貿易與日治港務發展等「外來視角」...
17/06/2025

⚓️ 你有聽過基隆的原住民——大雞籠社嗎?

「每次講大雞籠社,我都很怕台下有人舉手說他就是大雞籠社的後代,但如果有的話,請務必留下電話。」

東吳大學歷史系副教授鄭螢憶指出,一般談基隆歷史時,常侷限於漳泉移民、清代貿易與日治港務發展等「外來視角」,而真正長期生活於此、並參與水域經營與治理的原住民族群——大雞籠社,卻常被忽略。他認為大雞籠社的歷史價值,不只是作為過去的族群印記,而是建構在地秩序與海洋文化的關鍵節點。

大雞籠社十七世紀以來他們透過地理位置與熟捻水路等優勢,與外來者保持交易的關係。部落社會中具有祭儀與財富象徵的琉璃珠,便是重要的外來交易品。這樣的狀況,持續至十九世紀。即使在清法戰爭,他們仍在官方明令禁止時,仍與法軍「走私」交易。從文獻上也可以看出,十七世紀時期大雞籠社與金包里社、三貂社形成一個貿易圈,大雞籠社負責運貨給三貂社,三貂社再往南送到噶瑪蘭地區。

十八世紀後,大雞籠社的貿易活動逐漸淡出官方紀錄,他們怎麼了?現在還有大雞籠社人嗎?

想知道更多大雞籠社的故事,請看〈【基隆400】從大雞籠社到水產王國:基隆與海共生的記憶與技藝〉>>> 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gushi/Kimaurri-and-sea-food

矗立在和平東路上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從日治時期的臺北高等學校起步,歷經戰後師範學院時代,一路發展為今日的綜合型大學,完整記錄了臺灣教育現代化的轉變軌跡。你知道嗎?這所「師資培育的殿堂」曾與臺北高中共享校園設施整整3年,也曾因「四六事件」而全...
16/06/2025

矗立在和平東路上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從日治時期的臺北高等學校起步,歷經戰後師範學院時代,一路發展為今日的綜合型大學,完整記錄了臺灣教育現代化的轉變軌跡。

你知道嗎?這所「師資培育的殿堂」曾與臺北高中共享校園設施整整3年,也曾因「四六事件」而全校停課,後來更在美援挹注下建造了工教大樓與圖書館等重要建築。從1946年設立時僅有9個專修科別,發展至今日跨越和平、公館、林口三個校區的教育重鎮,臺師大不僅孕育了無數傑出教師,更從單純的師範院校華麗轉身為具備國際格局的學術機構。

翻開這些珍貴檔案,與我們一同回溯近80年的教育變遷,探索這座校園如何在歷史浪潮中守護教育使命、持續創新,成為臺灣教育發展的珍貴縮影。

故事由此去 >>> https://reurl.cc/mx8qqY
檔案局:典藏國家記憶

Address

台北市

Opening Hours

Monday 10:00 - 19:00
Tuesday 10:00 - 19:00
Wednesday 10:00 - 19:00
Thursday 10:00 - 19:00
Friday 10:00 - 19:00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故事:給所有人的歷史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Business

Send a message to 故事:給所有人的歷史:

Share